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金融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其中,52%的投资者认为注册制改革将增加投资者新股选择数量,抑制上市发行价格过高现象,对股市总体上是利好。48%投资者认为注册制改革下垃圾股将被多数人抛弃。
为了解青年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态度,本次调查首次增加了青年潜在股票投资者,认定范围为20~29岁之间过去12个月未进行过股票交易的个人。
调查显示,青年潜在股票投资者主要的投资品种为互联网理财产品(57%)、银行理财产品(48%)和公募基金(23%)。
深交所《2014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
日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完成了《深交所2014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为全面掌握投资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服务工作,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此次调查系深交所自2009年以来开展的第六次年度调查活动,调查问卷由深交所投资者教育中心与综合研究所共同设计,内容包括投资者受教育程度、投资者交易习惯与决策方式、证券公司风险教育及投资者服务状况、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需求及互联网金融的态度等多个方面。既包括在之前历年调查基础上的跟踪调查,也包含一些新的热点问题。为保证调查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深交所一直委托知名调查机构尼尔森(中国)执行此次调查项目,负责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工作。
根据不同年龄段投资者的特点,调查采用了网络在线访问方式。最终取得的总体有效样本为3649。其中股票投资者有效样本为3549,最大抽样误差
有关调查结果摘录如下:
一、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信心和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
2014年个人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信心和交易活跃度都有所提升,主要表现在:
二、七成个人投资者接受过高等教育,创业板投资者受教育程度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
三、投资者资产组合多元化程度变化不大,各类投资品种中,公募基金渗透率较上年下降
四、创业板投资者在收益期望和风险承受能力上仍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
五、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的渠道使用上较去年略微下降
从板块差异来看,创业板投资者在信息获取方面使用的渠道要多于非创业板投资者,平均信息来源渠道为3.8种,非创业板投资者为2.9种。非创业板投资者仍更依赖熟人推荐,而创业板投资者则更注重从股票走势、公司公告、金融机构研究报告等渠道收集信息后自己做综合判断。
六、券商经纪业务竞争白热化,佣金率维持低值,券商对投资者的服务力度变化不大
七、个人投资者仍普遍认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较大,大都持谨慎心态参与交易;大部分投资者认为融资融券对股市是中性或正面作用
八、对于股票期权,投资者了解程度不高,主要持观望态度
九、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及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渗透率持续加强,投资者对规范P2P网贷行业有强烈期待
调查显示,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理财、网络银行是投资者认知度和投资者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听说过这三种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87%、85%和79%,使用过或想尝试的投资者比例分别为70%、63%和52%。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投资者最担心的仍是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占受访者40%),其次是虚假信息欺诈风险(占受访者23%)。
对于P2P网贷理财产品,99%的投资者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投资者采用的主要风险控制措施分别为甄选P2P平台(如考察其股东背景、注册资金、管理团队、交易规模、知名度等)(65%)、 投资期限较短、流动性较好的产品(57%)和选择不同的P2P平台进行分散投资(52%)。问及如何促进P2P网贷行业健康发展时,投资者最看重的三条措施分别为对投资人的资金进行第三方托管(75%)、落实实名制(73%)、设置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71%)。
十、青年股票投资者受教育程度更高,但资产量较少,同时投资知识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更低;此外,超四成青年潜在股票投资者表示希望进入股市,但缺乏相关投资知识
十一、从投资者地区差异来看,华东地区投资者资产量和证券投资知识得分最高,中心城市投资者资产量远高于非中心城市,但在投资知识得分和股票投资占比上中心和非中心城市相差不大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为了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理财行为的特点以及影响其投资倾向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6所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统计整理了998份有效问卷,并建立Logit多项模型以解读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行为的特点以及影响其投资倾向的主要因素,为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合适的投资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互联网;理财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31-02
收稿日期:2015-06-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理财行为变化及对未来金融结构的影响”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澜(1994-),女,北京人,本科,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大学生是对未来金融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研究大学生理财行为与互联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为迎合时展的热潮,站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创新的角度审视问题,笔者从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角度出发,采取大量实地调研的方式在全国6所重点大学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1000份,得出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数据。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问卷设计
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简单性问题和规范性语言表述,避免出现提示性和诱导性表述;同时参考了经典的投资心理实验成果,也融合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时间特点和在校大学生的特点。
问卷内容: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补充说明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架构,涉及学生的客观背景,如年级、性别、生源地、生活费金额和专业等;投资特点,如交易方式及对金融市场的了解程度;投资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如风险偏好和期望收益。
(二)样本选择
此次调查对象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及重庆大学6所全国重点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涉及1000名在校学生,大多集中于本科三年级。其中,男生506位(占总数的50.69%),女生492位(49.31%),男女比例接近1:1;从专业背景来看,经济类专业622人(占62.33%)、文史类专业264人(26.45%),管工类专业112人(11.22%)。
本研究共收回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8%。被调查对象整体受教育水平高,都具有一定投资理财经验,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投资理财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收入情况
调查发现:62.83%的大学生主要收入是由家庭供给,而奖助学金成为主要收入的大学生占21.04%,勤工俭学、兼职收入占13.83%,而其他途径只占2.30%。从月收入金额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普遍收入增加,但同时其收入差距增大。51.60%的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2000元之间,24.85%的在1000元以下,3000元以上的占12.42%,11.12%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
2.理财产品的选择
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意愿,有652位调查对象表示会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占总样本的65.33%。受访大学生持有理财产品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4.67%的大学生选择银行储蓄,40.98%选基金类理财产品,12.63%选保险,7.41%选债券股票,4.31%选其他产品。
大学生在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上表现出较强的单一性:652位大学生中表示会使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投资的占62.42%,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借贷的占9.20%,剩余28.37%的大学生表示其两种方式都会参与。而在购买过哪些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问题中,支付宝余额宝的购买比例高达91.68%,微信理财通的购买比例为32.16%、投资于人人贷的比例为26.65%,剩余12.42%选择购买其他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如百度百赚、小金库京东、陆金所等。
3.投资理财的特性
从投资理财意愿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表现出了追求较高收益的同时要求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51.60%的大学生表示在追求更高利益的同时愿意承担少量损失的风险,希望得到稳定收益同时厌恶风险的占28.56%,而偏好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只占19.84%。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对稳健性投资理财产品的投资意向,更注重于投资的安全性,倾向于无风险或小风险的投资。他们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来支持其在校的生活费用,锻炼自己在投资理财方面的能力,而并不是为了分散资金风险或博取超高的投资收益。
(二)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投资分析logit模型
1.投资倾向的影响因素
在调查的998名在校大学生中,“拒绝投资倾向”(120人)和“无投资倾向”(212人)共有332人,占33.27%;“有投资倾向”(445人)和“完全投资倾向”(221人)总计666人,占66.73%,表明重点高校大学生的金融投资倾向较强。
(1)性别
参与调查的998名大学生中,男生“有投资倾向”和“完全投资倾向”比例合计为75.49%,女生为57.93%,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由此可见,男生进行投资的兴趣大于女生,并且男生更倾向于互联网金融投资。
(2)月可支配资金数额
由于有无投资倾向是定性自变量,因此为了将其引入回归模型,定义为每个月的可支配资金数额,为1000元以下,为1000—2000元,为2000—3000元,为3000元以上,故回归模型如下:其中y为是否有投资倾向,1=有投资倾向,2=无投资倾向。回归方程y=a+bx,原假设:b=0,即每个月的生活费与有无投资倾向无关。如果原假设不成立,即b≠0 ,则说明x与y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通过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可得方程如下:
y=12.32+0.0329x,用t检验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位于拒绝域,因此拒绝原假设H0,即b显著不为0;大学生每个月可支配资金的金额与是否具有投资倾向之间有线性关系,即,随着月可支配金额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58.87%、65.77%、70.87%、74.19%,逐级递增。通常来讲生活费越多的大学生,往往有较多的闲置资金和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更加乐于投资理财,因此有较高的投资倾向。
(3)生源地
从生源地结构来看,城市户口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为71.44%,农村户口占28.56%。由于被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互联网金融理财不受实体网点限制。故虽然农村生源的互联网金融投资倾向与城市生源相比有小幅度下降,但从总体来看,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4)专业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及风险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管工、文史三类专业对互联网金融及风险的了解程度分别为68.33%、52.68%、41.66%,其中经济类专业较其他专业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相对了解程度高,这主要是由于此类专业的学生更关注财经动态,也与课程设置关联。
2.建立Logit模型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可以将被调查的998名大学生分为4个层次:拒绝投资倾向、无投资倾向、有投资倾向、完全投资倾向,四者的占比分别为11.98%、21.2%、44.7%、22.12%。根据调查的结果建立Logit模型(概率非线性回归),设Y为因变量,Y的取值为1、2、3、4,分别代表“拒绝投资倾向”、“无投资倾向”、“有投资倾向”和“完全投资倾向”,Xi(i=1,2,3,4,5)为一组可以反应Y发生概率的变量值。假设在自变量X1、X2、X3、X4的作用下,某社会现象发生的概率为P,发生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为,则Logit回归模型为:
用SPSS Statistics 19对统计数据进行多项Logit回归分析。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除生源地和专业这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检验外,其余变量均具有显著性,即P,说明互联网金融投资在大学生群体中受生源地和专业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而性别、月可支配资金数额、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了解程度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显著,这表明上述三个变量对互联网金融投资倾向有着重要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各回归系数正负号均符合实际,且Logit模型通过F检验与t检验,拟合优度为0.7824,不存在明显异方差现象。
三、大学生理财行为转变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究其大学生理财行为的转变,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在全民理财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时,乐于踏足新兴领域的大学生自然成为了最先了解和涉足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重要群体。据调查统计,近七成大学生已经开始着手于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更有10.4%的大学生表示正在考虑股票等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方式。
在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的期望收益方面,21.66%的大学生表示和储蓄差不多就好,要能抵抗通胀和略好于通胀的比例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17.05%和34.1%,而15.21%的大学生理财投资者表示希望其收益能和股票市场平均收益率持平,更有11.98%的大学生表示希望通过互联网金融理财能够获得好于股票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期望收益。由此可见,大学生进行互联网投资理财的主要目的是在于保持自身货币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地获得更高的收益。
四、结语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已经对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来自家庭供给,收入来源渠道狭窄,普遍收入增加但两极分化明显;有限的投资知识和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了解,使其在投资理财产品选择上表现出较强的单一性,更加注重于投资的安全性,倾向于无风险或小风险的投资。
此外,为进一步解释大学生的互联网金融投资倾向而建立的Logit多项模型,也可用于金融机构在销售金融产品时选择合适的投资者。若大学生的投资倾向为“完全投资倾向”,则是金融机构最易争取的顾客;“有投资倾向”的大学生,是金融机构的重点顾客;“没有投资倾向”的大学生,应是金融机构努力争取的顾客;而投资倾向为“拒绝投资”的大学生,金融机构应理性放弃。
参考文献:
[1] 孙凌霞,宫永健.天津高校学生理财观念与理财行为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 坛,2008,7(4):167—169.
[2]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0.
[3] 张淑云.大学生理财现状及培养策略[J].财会通讯,2010(3).
对于投资者,网贷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的安全性,而安全在现有的中国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主要面临P2P平台自身的团队道德风险、项目监管风险、运营风险。
那些跑路倒闭的P2P平台无非是道德上不过关而出现诈骗现象,对于项目监管不力形成坏账,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成本失控、系统瘫痪、数据管理混乱,这些都会让投资人的资金面临风险。
风控体系护航
金融工场对于风险的理解和管理非常全面透彻。魏薇介绍:“金融工场的团队成员大都是这个领域的老兵,且已经磨合了2年,甚至有的成员之间已经是5年以上的队友,团队成熟而专业。”
对于项目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场引人征信模式、德国的IPC个体分析技术以及担保体系。在开展业务的10余个城市,金融工场拥有200多线下审核人员,直接对借贷人进行零距离考擦,同时金融工场引人第三方信息核查机制,需要借款人必须出示央行的征信报告。
与现在大多数P2P平台一样,金融工场也实行担保模式,在借款人有保人担保的条件下,又与多家国内知名担保公司合作,为投资人提供第三方担保。而金融工场优势在于,董事长魏薇及部分团队成员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出身,同时金融工场隶属的集团公司有着强大实力。
引人德国IPC个体分析技术,让金融工场的风险控制加了一个强有力的保障。IPC技术自2005 年由国家开发银行试点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已在全国几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的100多个城市进行了推广和使用。
IPC技术以评估客户偿贷的能力为核心,主要考察借款人偿贷能力、还贷的意愿及控制内部操作风险。信贷人员通过对客户软、硬信息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客户信息回归成调查报告,通过对客户的营业额、毛利率和权益进行交叉检验来全方位分析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来确定客户是否具备发放贷款的条件。
高度制度化、流程化是IPC技术的一大特色,营销、调查、审批、发放、监控、催讨各个环节均有极其细致的操作程序及非常精准的技术分析,以保证贷款分析的准确高效。金融工场线下开发团队使用IPC技术以来,客户不良率始终控制在1%以内的水平,在同业风险控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培养理性投资人
网贷投资人对于网络的熟悉应用并不是大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金融知识不够了解,以及对于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认知不够透彻。而金融工场是从传统金融转型到互联网金融的,其在传统金融领域的积淀,为其服务网贷投资人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据金融工场董事长魏薇介绍,平台不会对投资者收费,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要把平台的利润让出一定的比例给投资人。平台的收益主要来自对借款者收取的管理费,比例在2%到4%之间,每年平台毛利接近2000万,成绩属于中上游,关键的是投资者的忠诚度和稳定性一直都非常好。
金融工场董事长魏薇说:“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教育投资者的成本将大大增加,但是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与投资者沟通,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普通投资人能够尽量像专业人士那样精细管理自己的投资,了解自己投资的行业,在获利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
魏薇强调,在风控方面,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为过,我们的网贷平台是“点对点”的方式,我们是“第三只眼”,帮助借款人找到资金,更要监督借款人使用资金,让投资人看的清楚,看的更远。
对话:
Q:《卓越理财》
A:金融工场董事长魏薇
Q:在让利与投资人,利润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成本?
A:金融工场虽然已运营两年,但是还属于初创时期,让利投资人是为了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而不是急功近利。成本控制不是简单的数据,是一个体系,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的线下人员数量一般控制在每个城市20人左右,但是个体产能相对较高,不像其他平台采用人海战术而忽略个体产能。再者,采用IPC技术,也减少了大量的人工,降低了成本。
Q:金融工场的创新体现在哪里?
A:虽然P2P网贷平台主流模式大同小异,但是在细节处其实创新无处不在,比如金融工场在产品设计上,主要分为3、6、9、12个月产品,并且还会推出30天左右的产品,满足客户对期限长短不同的需求。在还款方式方面,采用,多样的付息方式让用户选择。在收益方面,金融工场把利润部分回馈给客户,最高收益可以达到年化12%。为了增加流动性和分散风险,我们创新实行债权转让机制,就是让已投资金融工场项目的投资人自主债权转让信息,将债权转让给其他金融工场的投资用户,快速实现资金回笼并获得相应收益。
Q:怎样看待中国网贷的发展?
A:市场规模大,需求旺盛。中国传统金融放贷大都选择优质客户,放贷规模大,对借款人要求很高。而中国的小微企业,尤其是经营性的小企业数量庞大,融资需求多样,融资额度较小,在传统金融机构那里很难贷到款。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旺盛,加上传统理财产品收益偏低,这样形成了一方面要钱,一方面有投资需求的局面。所以,即使现阶段出现了一些害群之马,但P2P网贷还会继续发展。
来自金融业内部的反应则呈现两极:有人坐立不安,惶恐这次大厦将倾;有人付之一笑,认为对手是蚍蜉撼树。本文是一名金融从业者的若干思考。需说明的是,由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占据了90%的资产份额,本文所论的金融业,若非特别说明多指商业银行。 一、金融规则是否被颠覆
互联网金融固然令人眼花缭乱,迄今基本未涉足产品层面的革命性创新。目前的改变大致包括渠道、工具和模式三个层面。
第一,渠道变化最为翻天覆地。
“余额宝”数月之内将一只货币基金销售千亿元规模,淋漓酣畅地展现了互联网渠道的力量。传统企业的表现其实也不逊色,以银行业为例,用十多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交易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电子渠道交易量已达到全行交易量的80%。仅建行一家,2013年前十个月就通过互联网销售理财产品44990亿元,达到全行理财产品销售量的63.5%。
第二,工具层面的革新脱胎换骨。
核心词汇是“大数据”,互联网企业依托海量数据进行客户细分,使营销方式从盲目撒网的“扫射”变成精确定位的“点射”。
第三,模式层面的创新萌芽初现。
小成气候的是“阿里小贷”,依托数据优势,创新信用评估模型,实现了小微企业无抵押贷款的完全线上操作。“P2P”和众筹模式试图创造“去中介”的融资新模式,但目前尝试者多而成功者寡,前景并不明朗。
互联网金融的上述新玩法,明显提升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客户体验。但金融业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经营中积淀下来的模式和技巧并未作古,仍然在相当范围内发挥作用,有时还是支配作用。以下仍从渠道、工具和模式三个层面试做针对性分析。
第一,传统网点渠道仍堪大用。埃森哲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只有21%的客户表示不再去银行网点,19%的客户钟爱物理渠道而只去网点,其余60%的客户表示将同时使用线上和线下渠道。
原因是:从业务流程看,按照审慎监管要求,开户、签约、开卡、大额现金和转账等诸多环节必须在网点办理;从产品角度看,固然简单产品的互联网化并无障碍,复杂型、高风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却还是费时费力,离不开专家的当面咨询;从客户角度看,为银行带来高附加值的大中型公司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的需求十分多元,更需要客户经理的个性化服务。放眼全球,欧美银行业的网点数量并未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明显缩减。线上线下协同的全渠道服务模式,目前是客户体验最佳的渠道模式。
第二,“大数据”强大而非全能。“大数据”的关键是数据够多、维度够杂,理论上讲只有整合网络全平台的多维度数据,才能相对准确绘出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完整视图。即使数据最为海量的单一的互联网企业,目前离这一目标也相去甚远。
不妨设想,一名企业高管和一名职场新人,究竟谁是金融业务的核心客户,依靠各自的网购活跃程度可能导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在一个电商平台表现尚可的小微企业,可能在其他平台亏损连连,而数据平台之间彼此屏障,如何能在线合理核定给这家企业的贷款额度?
正因为此,在线上数据挖掘之外统的线下客户调查和风险控制手段有时仍不可或缺。医学界的做法或许可以类比:即使有了最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患者最详细的检查报告,全球任何一家医院仍将医师的面诊作为正式诊断的必备环节。
第三,“小微金融”的互联网创新更多是拾遗补缺。传统金融企业长久以来并不关注这一领域,即使现在开始着力小微贷款,单笔金额也多在50万元以上,远远高于互联网平台上10万元以下的平均贷款金额。严格来讲,互联网企业的小贷模式创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金融的空白,谈不上对传统模式的颠覆。 二、在哪里交锋
先来看看传统金融企业的势力范围。金融业虽然产品千差万别,归根结底控制的是三个领域。
一是渠道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渠道价值。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支付结算渠道,这是银行业数百年来安身立命之本;另一类是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其中最具统治力的无疑是银行业的网点渠道,几乎垄断了国内大部分基金和信托产品的销售。
二是利差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价值。目前国内的利差收入几乎全部归银行业占有,且在银行业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0%。
三是融智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智力价值。银行的资产管理、投行的并购顾问都属于这一类型。
互联网企业动的是哪块蛋糕?其可能的路径是:全力进攻渠道类业务,部分侵蚀利差类业务,轻易不碰融智类业务。简要分析如下:
在支付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已占据个人线上支付的绝对主导地位,银行越来越退居为支付公司的资金后台和提款机。
但尘埃还未落定,银行并未绝对被动:一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本质上扮演的是类似“线上银联”的清算角色,其背后100%离不开银行的客户账户和资金通道。二是个人支付金额只占银行个人网上交易金额的不足10%,占大头的转账等交易仍被银行把持。三是企业客户的电子交易总额四五倍于个人网上银行交易,而在此领域,互联网公司尚未找到冲击银行的有效办法。
在投资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层面,互联网公司还有巨大成长空间。“余额宝”实质是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销售渠道,此后还会有更多的标准化和低风险产品争先恐后地涌向互联网平台。
有人说,互联网公司没有足够的金融人才提供销售支持――这是个伪命题,“淘宝”公司自身也没有多少电器和服装专家,何以卖出万亿元商品?互联网公司大可以搭个舞台,让各路金融专家上台唱戏,他们只负责提供流量和基础服务,并收取渠道销售费用。
以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的流量优势与市场口碑,部分撼动传统金融企业的销售优势不会令人惊讶。当然,对于高风险和非标准化产品,传统渠道当下仍有优势。
利差类业务的饭并不易吃,银行业在此浸多年,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互联网公司可能在小额贷款方面继续增长,但不足以动摇银行信贷业务的根基。大中型公司客户信贷业务几乎没有互联网企业染指的机会。倒是信用卡业务和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如果互联网公司取得牌照,或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但如前所述,完全依托网络数据的信用模型能否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还需要经受市场检验。
融智类业务是互联网公司的短板,金融企业占据着绝对优势。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公司只会在网络销售方面发挥所长,没有必要培养自己的基金经理、理财顾问或并购高手来发展融智类业务,况且此类业务还有严格的牌照限制。
当然,支付宝收购天弘基金或许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资本层面的运作有助于曲线实现渠道优势和智力优势的结合。但另一方面,强势的金融企业完全可能反向操作,以攻为守收购支付公司。
最后对“余额宝”稍作补充。“余额宝”的做大几乎是必然,这与其说是互联网的胜利,不如说是货币基金的胜利。货币基金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产品,在美国诞生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得以迅猛增长,那时美国的互联网业还没有起步。中国的货币基金长期依赖于银行渠道销售,银行顾及自身利益,对货币基金的销售实际采取了压制政策。
银行业总存款已过百万亿元,而包括“余额宝”在内的货币基金总额只有数千亿元,不及存款的1%。“余额宝”的爆发本质上是货币基金乘互联网出海,携天时地利人和,正式发起对银行存款的挑战。考虑到银行业个人存款的近50%都是低利率活期存款,不难设想“类余额宝”产品还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三、谁更有优势
互联网业在过去的几年里高举高打,占尽先机。但平心而论,传统金融企业仍然实力强劲,控制着大部分领地。前者的特点是“轻”,优点和不足也是“轻”;后者的特点是“重”,分量和局限也在“重”。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快速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在传统企业,一个小小的应用升级可能需要好几个月开发,而同样的工作互联网企业或许只用两周。背后的差异是迥异的企业体制与文化。
二是在客户体验和大数据运用方面的专业能力。这是互联网企业的看家本事,甩开传统金融业不止一个身位。
三是平台和流量优势。第三方支付公司能顺畅实现跨行支付,而银行因监管政策无法实现支付互联互通。平台以流量为王,虽然四大银行的官网日均浏览量(UV)也在数百万级别,但与千万级别的互联网平台相比差距甚远。
四是互联网人才和技术优势。互联网领域的顶尖人才大多聚集在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中。金融业在传统金融及IT技术领域固然实力强大,但在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储备极其匮乏。
虽然如此,传统金融企业在几十年经营中形成的诸多优势,仍令互联网新贵们艳羡。
一是资金和资本实力。银行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本保障,即使客户再多也有心无力。第三方支付行业十年沉淀的资金余额,不足银行业存款总额的千分之一。
二是网点优势。银行业20万家分支机构和50万自助设备,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线下门槛。
三是强大的客户基础。动辄以亿计的个人客户,以百万计的公司客户,以百亿计的网上交易量,反映出银行业和客户间长期形成的紧密关联。客户基础的优势绝不空洞――当年中国入世曾给银行业带来的全行业紧张,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外资银行携品牌和产品之利将在中国所向披靡,事实是十年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原地踏步。
四是金融业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多种金融产品综合服务的能力,以及平衡风险和收益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之所以也被归为“重”,是因为它不仅存在于数百万员工的脑海中,更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制度和错综复杂的内控流程中,存在于巨额投入打造的复杂而稳定的IT系统中,存在于因历史上大量资产损失而形成的经验和教训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金融业的上述四种优势集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很强的内部正循环,加大其对业务和客户的掌控能力,形成难以模仿和攻破的护城河。 四、演进中的金融生态
全球的金融生态都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发育演进,疆域未定,变数无穷。现阶段,至多只能凭借有限的知识和想象,对可能的变化略作猜测。 第一,互联网企业可能向持牌银行转变
即使不持牌,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成长潜力依然强劲。突破牌照的限制,将海量客户和数据在金融上变现,成为顺理成章的升级选择。
一旦获得银行牌照,互联网银行不会走传统银行铺设网点的老路,而会依托互联网,聚焦于零售银行领域,以线上支付业务为根基,向个人存款、消费贷款、信用卡和销售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的方向猛攻。为弥补线下渠道的不足,他们会谋求与传统银行合作,打通互联网账户与传统银行账户,使其网络客户借助传统银行的网点和自助设备实现通存通兑。
这一模式具备想象空间,但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如果成立了银行,互联网公司原有的中立平台优势将被削弱。之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能接入数百家银行的支付接口,是因为其扮演了网络支付总出口和清算机构的角色,这一角色虽然压低了银行的利润率,但和银行之间没有直接的角色冲突。万事达和Visa如果自行发行信用卡并与银行竞争,它们作为国际卡组织存在的根基是否还能牢固? 第二,传统金融业亦将跨界反攻
金融业早已不是沉睡的巨人,甚至有人担心他们的反应紧张过度。在努力打造自身的互联网渠道,创新产品和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金融业也迈出了跨界的步伐。以建行“善融商务”为先锋,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相继吹响了向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进军的号角。
银行做电商是不是为时已晚?如果电商行业已至成熟期且大局已定,按照互联网平台“70-20-10”的市场规律,70%和20%的市场份额将被个别领先者占据,银行业确实没有机会。但现实并非如此。不仅领先的平台电商们以及众多垂直电商仍在缠斗,而且中国零售电商全行业的销售量尚不足社会零售总额的10%。电商发展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机会将长时间存在,关键是能否抓住。
银行业没有电商基因,是人们质疑较多的另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事实,却也内含一个微妙的双重标准――当电商企业跨界做金融的时候,人们几乎是一片叫好,没有一个人质疑它有没有金融基因。事实上,所谓基因,在准确的战略设计和适当的制度安排后,从来都不是一个实质。那些备受称颂的跨界进攻者,早已用他们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一旦银行下定决定做电商,就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电商需要有和银行完全不同的打法,需要巨额且连续的投入,需要承担风险――谁也无法保证这一探索必定成功。今日的银行,也在学习如何以试错和容错的心态积极作为。
当前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找到适合电商的机制、人才和差异化定位。在银行内部办电商可能迟早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若通过资本层面运作实现市场化运营,吸纳一线人才,投入充沛资源,加之银行母体的客户推荐和金融协同,银行系电商的发展前景犹可期待。 第三,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
0引言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微观角度看,网络信息技术已深深融入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宏观角度看,网络信息技术已日益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撑。随着人类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依赖不断加深,计算机病毒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负资产,对人类的危害也日益增大。本文从互联网用户的微观视角,探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及其防范策略,为用户维护和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参考。1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办公、网络教育、网络媒体、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络支付等等,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办公、教育、理财、购物、聊天、娱乐等需求。随着4G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无时不网络、无处不网络”即将成为现实。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应用涉及用户的账号密码、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加强计算机病毒防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对互联网用户至关重要。2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与危害
2.1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等基本特征,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还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2.1.1技术水平更高,破坏能力更强
计算机病毒出现三十多年来,病毒制造技术始终紧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在各个时期都融入了最新的编程技术。目前,模块化技术、加壳加密技术、反调试技术、内核级HOOK技术、ROOTKIT技术等最新技术都已被病毒所应用[1-2]。基于这些技术制造的病毒功能更加强大,对抗反病毒技术的能力更强,破坏能力更强。比如,病毒应用ROOTKIT技术可以深入系统内核,与杀毒软件抢夺系统驱动的控制权,使杀毒软件失效,而病毒自身为所欲为,对被感染用户危害极大。
2.1.2传播途径更多,危害范围更广
早期的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软盘等存储介质以感染文件的方式传播,传播途径单一,影响范围有限。当今互联网环境下,移动存储设备、网络下载与浏览、电子邮件、局域网、文件共享、即时通信工具、第三方软件漏洞等都已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至2012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计算机病毒感染率分别为85.5%、70.51%、60%、48.87%、45.07%[3-7]。感染率虽呈逐年下降趋势,调查结果仍令人触目惊心,可见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范围之广。
2.1.3牟取经济利益,产业化特征突显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病毒表现出逐利性特征,以远程控制他人计算机、窃取个人隐私信息、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木马病毒、间谍软件增长迅速。尤其是出现了Zeus、Spyeye、Citade等被称为“网银大盗”的木马黑客工具包,并在互联网黑市上被大肆销售,不法分子利用这些工具包入侵各类网站和个人计算机,窃取被感染用户的网银账户等信息,获取非法经济利益。形成了以牟利为目的的木马病毒的生产、销售和实施犯罪的地下黑色产业链。对互联网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于新峰李岚: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范
2.1.4移动互联井喷,防病毒面临挑战
2009年工信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发放3G牌照以来,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3G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各种互联应用如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迅速延伸至移动互联网络。与此同时,针对智能手机的木马、病毒、恶意软件也迅速增长。同PC感染病毒类似,网页浏览、电脑连接、网络聊天、存储介质、电子邮件等成为智能手机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如今,4G网络即将进入人们的生活,4G以其超越百兆的带宽优势,必将推动移动互联应用又一个发展,智能手机也将成为计算机病毒的“新宠儿”。目前,因主流移动操作系统仍缺乏完善的安全防范机制,且很多用户对手机感染病毒认识不足,疏于防范,移动互联网将成为计算机病毒肆虐的又一重要区域,用户网络信息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2.2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严重危害
2.2.1影响计算机或手机正常运行。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速度、破坏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破坏用户数据资料等。对智能手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造成手机死机、关机、删除用户资料、向外发送垃圾短信或邮件、恶意拨打电话、窃取用户个人隐私、消耗资费与流量等方面[8]。
2.2.2危害互联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
计算机病毒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干扰破坏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网络拥塞、服务中断、信息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如,2009年5月19日,因暴风影音网站DNS系统受到网络攻击发生故障,致使电信运营商递归DNS服务器收到大量异常请求而引发拥塞,造成江苏、河北、山西、广西、浙江等省发生网络拥堵和大面积网络瘫痪[9]。此外,计算机病毒也被广泛用于国家间带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目的的网络间谍或破坏活动,甚至作为未来网络战的重要武器。
2.2.3危害用户个人隐私和网络财产安全。
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病毒以逐利为目的,突出表现为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等病毒窃取用户个人隐私、网络账号密码、盗取用户网上资金等。基于互联和移动互联网络的聊天工具、网游、网银、炒股、网络支付等账号都已成为它们的攻击目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上半年,全国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在遭受安全事件的人群中,13.1%的人重要资料或联系人信息丢失,8.8%的人遭受了经济损失。在遭受经济损失的人群中,人均损失509.2元,全国因信息安全遭受的经济损失达196.3亿元。这些统计数据警醒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加强计算机病毒防范,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财产安全。3互联网时代应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范
3.1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筑牢防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3.1.1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公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
欧美国家非常重视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普及网络安全知识。美国政府于2010年4月启动“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教育对象涵盖全国所有互联网用户,旨在提高全体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信息安全意识”。2014年2月,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把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加以应对。
3.1.2每个公民都应关注网络安全风险,自觉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严重危害和历年频发的网络安全事件提醒我们,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充分认识潜在的安全风险,即用户计算机可能因感染病毒或遭受网络攻击,致使个人隐私泄漏、重要资料被窃取、网上财产被盗等。调查表明,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缺乏技术手段,而是由于用户安全意识淡薄,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不到位及网络使用不当所致。因此,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是确保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只有牢固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学习和应用反病毒知识,预防和阻断计算机病毒的感染与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保障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
3.2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努力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3.2.1及时修补系统或软件漏洞是确保网络安全的首要措施。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调查报告表明,“未修补网络(系统)安全漏洞”是导致我国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及时修补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降低病毒感染风险至关重要。互联网用户应养成良好习惯,及时安装操作系统漏洞补丁,及时升级应用软件,尤其是各种常用软件如即时通信工具、下载工具、播放器软件等。
3.2.2安装反病毒软件是防范病毒入侵的重要保障。
目前,主流防病毒产品大都采用了行为分析检测、虚拟机脱壳、预加载、云安全等最新技术,软件功能也日益丰富,除具有查杀毒这一基本功能,还整合了实时监控、防火墙、U盘扫描等功能,实现了对计算机系统的实时、全面、立体防护。互联网用户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升级,开启实时监控、防火墙等功能就能有效防范病毒感染和网络攻击。
3.2.3防范U盘病毒、设置密码保护、做好数据备份是安全防范的重要内容。
移动存储设备(U盘、移动硬盘等)多年来一直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预防U盘病毒感染与传播应关闭操作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并养成打开U盘前先扫描杀毒的习惯;设置密码保护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应为操作系统管理员账户及电子邮箱、网银、即时通信工具等不同的互联网应用账户设置不同的密码并定期修改。密码设置不宜简单,建议采用由多位数字、字母和特殊字符组合成的复杂密码,使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从病毒与反病毒攻防博弈的视角看,互联网世界没有绝对安全,合理的防范措施可以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但不能完全杜绝安全风险。因此,为防止数据资料丢失或被恶意破坏,做好数据备份非常必要。通常可用移动存储设备或刻录光盘进行数据备份。
3.3安全理性上网,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年至2012年,网络下载或浏览连续五年占据我国计算机病毒传播主要途径的首位。因此,自觉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能够显著降低计算机病毒感染风险。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理性访问WEB站点。不浏览非官方、非正规网站,特别是游戏网站和低俗网站。这些网站大多是病毒、木马的宿主,若访问则极易感染木马等病毒;重视软件下载的安全防范。下载软件应尽可能到官方网站或大型专业网站,下载后务必先查杀病毒再安装。不随意下载安装可疑插件;谨慎使用通信工具。收到陌生电子邮件不要打开,应直接删除。不要打开即时通信工具里的不明网络链接或窗口,不接收由即时通信工具传来的可疑文件;警惕网络钓鱼等诈骗活动。不轻信莫名的网上中奖信息,不在网上泄漏个人重要资料等。4结语
在互联网应用深入而广泛的时代,为避免成为计算机病毒的受害者,需要主观意识上加强警惕,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及时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打补丁,堵住安全漏洞;安装防病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强化安全保障;重视密码保护、U盘防毒、数据备份;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防范措施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保障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