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异地挂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结对帮扶范围
县27所受援学校与市27所学校建立“校对校”结对帮扶关系。
二、结对帮扶内容
(一)“教师交流互派”项目
由教育局选派27名教师来县结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1名挂职干部到结对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县选派5名教育管理人才和后备干部到结对学校挂职锻炼;30名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跟岗学习。
(二)“讲师团”讲学交流项目
由区教育局牵头,选派30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来县讲学交流。
(三)“异地代培”项目
县选送20名初一学生到去就读,该项目由经开区实验中学校具体实施。
(四)日常教育教学交流
以“校对校”结对帮扶为载体,各结对学校加强沟通联系、深化结对帮扶,通过开展送培送教活动、工作坊研修、心连心、手拉手活动等智力支教活动,促进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交融,为帮扶学校提供物资资金支持,帮助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组织管理和考核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各校(园)要按本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帮扶学校共同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帮扶方案,加强日常管理,专人负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管理,督促考核。
“校对校”结对的考核工作由县与对口支援教育“校对校”结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校(园)每年除要形成“校对校”结对工作方案、总结外,还要及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多途径对工作进行宣传,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对校”结对工作氛围,注意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过程性资料存档。
论坛中河南首次提出了在郑汴两市设立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构想,并拟定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重点。有专家预言,假如郑汴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够获批,将使郑汴领跑中原城市群。
八项改革突破区域发展瓶颈
在这次论坛中最让人关注的是与会专家提出了设立郑汴区域协调发展及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构想,重点推进领域内的改革。为了使区域协调发展及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想能够如愿,郑州、开封两市政府可以说是铆足了劲。
郑州、开封就如何协调发展提出了完善两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就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并设立区域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共同推行重大改革措施及跨区域建设项目等;同时,鼓励两市所辖县、市、区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对口帮扶或干部互派、交流挂职。
记者获悉,河南省有关部门将在两个重点层面上推进改革,规划编制上,将由河南省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对区域发展相关规划进行对接;实施方面,将郑汴产业带等重点开发区域,作为省级事权管理区,并通过人大立法等手段,确保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在公共服务领域,两市将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实现在交通、金融、通信等方面的突破:在郑州、开封两市实行郑汴公交一卡通,取消两市间通讯的长途资费,实行单一区号,并实行票据同城结算、异地贷款、出口企业开立经常性外汇账户等,推进金融同城化等业务。
同时,作为两市另一城市常住的居民,可在不改变户籍所在地的情况下,部分享有所在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最终达到两市居民异地居留的无差异化;并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文教卫生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两市还将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双翼舞动“郑汴一体化”
“在郑州、开封设立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是促进两座城市之间协调发展,利用郑州东区、开封西区的双翼,最终实现‘郑汴一体化’。”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这样告诉记者。
自2004年“郑汴一体化”概念提出以来,河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实施新的项目,从而使郑州东区发展、开封在西郊建设,他们同时舞动,双轮舞动,两翼发展,共同促进“郑汴一体化”。
这一点在河南的“十一五”规划中可以得到印证:“十一五”期间,河南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全面加强郑汴两市在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六个方面的对接。
2006年11月9日,穿行于郑州、开封之间的城际大道――郑开大道开通;随后,发往两地之间的公交车正式开通,加速了两市间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为两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异地同城化不仅是项目上的实施,而且在现代服务上也表现的相当明显。同样是去年11月,郑州、开封两市间固定电话长途通话资费下调30%,并以套餐方式取消两地间移动电话的漫游费和长途费,实现了市话收费。与此同时,河南移动、河南联通、河南铁通、中国电信河南分公司等省内其他四大运营商宣布跟进,使两市通信实现同城化。
此外,河南省决定,在郑州、开封两市以郑开大道为主线,两侧2.5公里的范围内打造郑汴产业带,其产业带规划面积为167.12平方公里,自西向东分别划成了白沙、官渡、汴西3大组团,中间由都市农业区隔离开来。当前,入住的产业主要有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职业教育4大产业。
郑州市政府对此专门成立了郑州市郑汴产业带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和管理郑汴产业带的各项工作,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协调服务工作。
日前,河南省商务厅专门下发通知,把郑汴之间的中牟县“升级”为河南省的第六个“扩全县”,在商务厅管辖范畴内的项目审批、统计资料上报等方面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这也将成为一条联系郑州、开封的纽带。
获准胜算有几何?
目前,全国性的综合改革试点区如浦东、滨海等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直至今年6月,国务院则决定把第三批全国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改革试点放在了中西部地区――成都、重庆。
对此,有相关人士透露,第四批改革试点区应选择在东西过渡、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中部地区,目前在国内呼声较高的是武汉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
据悉,2006年8月,湖南省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把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作为重点战略,不过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却面临着深层次体制障碍。
随之,在中部地区与郑州相匹敌的武汉市,也已被纳入设立下一个综改试验区的范围。然而,国家发改委却认为该市申报的改革方案是“没有把准武汉的脉,需要进一步修改试点方案思路”。
郑汴区域协调发展及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样也面临着考验,那么这次申报的胜算能有几何?
健全防止返贫和新致贫长效机制
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重要位置,从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全面验收评估、巩固深化大扶贫格局、强化总结宣传、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等方面,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这一问题被摆在了今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首位。
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帮扶、退出、巩固严格执行标准和程序。针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即时帮扶人口、重点监测人口,对照《脱贫攻坚“找差距、抓落实”到户帮扶工作手册》,全面逐项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
稳定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全面落实扶贫项目收益、低保、养老、教育资助等政策性收入,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新增和腾退的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贫困人口。
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健全完善贫困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支持体系,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现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
落实健康扶贫和医保政策。将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落实医疗机构减免、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重特大疾病再救助等政策,原则上个人累计负担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低于政策范围内医疗总费用的10%。
落实住房安全保障政策。对2014年以来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情况进行全面、规范的危险等级鉴定,鉴定为危房的要进行改造。建立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
落实饮水安全保障政策,确保每个贫困户都通自来水;
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综合运用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等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应保尽保;
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大救助”体系;
对一般农户、脱贫不再享受政策人口中可能致贫或返贫的,按程序认定后纳入即时帮扶台账。
深入开展“三有三净”行动。实现贫困户“三有三净”,“三有”,即贫困户家中有电视、有电扇、有遮风挡雨的门窗;
“三净”,即院内干净、屋内干净、个人干净。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管
让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持续产生收益,确保贫困群众长期受益有保障。
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突出资金使用方向,支持脱贫攻坚成效评估验收等收官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聚焦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等巩固提升任务,以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即时帮扶人口、重点监测人口为重点统筹安排。根据脱贫攻坚需要,专项扶贫资金在继续支持扶贫产业发展、扶贫特惠保险等基础上,增加用于农村养老周转房、农村生产路和村内道路、农村饮水及农田水利等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等方面。
扎实开展产业扶贫方面,严格扶贫项目入库程序,加强论证评审,确保项目全部在项目库中择优选择。加快2020年度新建项目实施。
加强产业扶贫项目后期管护。全面排查2016年以来已建成产业扶贫项目,以县为单位建立问题项目管理台账。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2020年度新建项目全部确权到村集体。
通过规范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培育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举措,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巩固深化大扶贫格局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需要聚焦聚力,深化大扶贫格局,打出组合拳。
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及时掌握扶贫产品产出、销售情况,有的放矢组织开展产销对接,多措并举解决扶贫产品的“卖难”问题。积极搭建农产品产销平台,对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和商超企业,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长效产销机制。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平台推出一批消费扶贫广告。
深化扶贫协作,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产业协作,积极争取协作资金,及时制定资金使用方案,确保建成一批立得住、管长远的协作项目。深化劳务合作,利用“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金秋招聘月”等平台,搭建烟台企业招聘专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异地转移就业。推动两市各级干部开展挂职交流,持续开展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培养。
继续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实施“急难救助”“朝阳助学·圆梦行动”“温暖工程”等项目、持续推进“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行动、持续开展“金晖助老”青春扶贫志愿者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出台《市脱贫攻坚自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脱贫攻坚成效将迎来年度大考。评估对象包括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即时帮扶人口,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各级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及利用财政资金实施的扶贫项目,扶贫协作等。重点评估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落实情况,坚持目标标准和任务完成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落实情况,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行业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社会扶贫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工程实施情况等。
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势在必行,文件对此提出5条要求。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规范完善资产收益分配办法,采取劳务
补助、劳动增收奖励、公益岗位等方式,提倡多劳多得、多劳多奖。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大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贫困村整体发展水平。持续推进“五通十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村能够提供法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场所,且配备必要的师资力量;
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场所,且配备必要的医务人员;
能够提供符合当地饮用水安全标准的水源;
村内至少有一条穿村硬化道路;
通生活用电。持续唤醒沉睡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使用政策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管理政策,收益主要用于脱贫攻坚,优先支持扶贫领域基本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
全面推行村级扶贫专岗。深入开发助老、助幼、助患、助残岗位,
吸纳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积极开发保洁保绿、公共设施维护、执勤值班、“三留守”人员服务以及产业辅助等多类型公益岗位。
论文摘要:实验室网络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创新理论的研究,要灵活多样,寻求多种途径,利用虚拟实验室及网络等现有资源,开展开放式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利用远程教学,将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网络资讯平台为基础,通过电视式校园媒体平台,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规划人力资源,以就业为核心的现代化的传输手段,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努力建设一个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能沟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产、教、学信息平台。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网络资源教学,将以课堂传授及网络资源教学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校企合作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的有机结合,开设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很好的培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落实到实验室网络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创新理论的研究中。
一、实验实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一)开放式实验实训。开放性实验实训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学习的机会和进一步实验实训、探究式学习的机会,促进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一种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资源的有效模式,是学分制中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院于2006年在信息系实验室实行了开放式实验室的试点工作,学生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WWW.133229.COM
(二)虚拟实验室投入使用。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如单片机、数控编程等枯燥、难懂的课程,实验多,实验受条件限制大的特点,开发cai课件和建设虚拟实验室。如数控仿真系统、单片机仿真系统(mcs—51系列),plc控制实验装置(虚拟与实际硬件结合)、电工网络教学系统等。通过虚拟实验室,能够通过计算机模拟一些实验现象,为虚拟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加重要的是对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通过仿真、网络同样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三)远程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一、开展远程教学。不断丰富和创新远程教育培训方式,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有效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也能减轻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如我校与上海艾奇杰-番茄主义西餐厅合作,实施烘焙远程教学培训。
二、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提高实训教学的比例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近年来,中心利用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构建了“三层次”实训和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实训、实验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学生课程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设计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实施实验教学贯彻pbl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设计实验,因材施教。
(二)实验室要发展,就必须寻求多种途径
(1)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基地。
(2)采用校企联合办建实验室。联合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实验室建设必须与学生的创新相结合,通过联合办学,学校既可以紧跟实验设备、实验技术的发展,又省去了大量更新设备的费用。
(三)注重课程教材建设,强化实验实训效果
高职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高职教材建设,以加强实验实训效果。高职教材要体现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我院在实验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和“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培养的基础上, 学校教师与实训基地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联合开发校本课程与教材,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我们经过探索,总结出“感知参与质疑合作发现总结”的教学模式。
三、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质量管理体系
(一)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当前,我院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大纲、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及质量体系管理过程质量管理过程图;聘请基地技术骨干参与实习指导,负责实训内容的实施;及时将岗位中的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知识引入实践教学中,以保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并把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二)实训教学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
近年来,针对沿海地区急需懂得现代制造技术、能熟练操作数控设备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情况,我院专门组织机械自动化、数控等专业的学生培训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ug和pro-e软件等实用软件的使用;针对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人才的急需,我们组织机电系学生进行了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实训;针对苏北地区也出现人才短缺现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难招,尤其是淮安地区的需求,我院组织信息系学生培训电子产品的组装、调试。这样,把学生就业后的上岗培训和就业前的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以网络资讯平台为基础,共汇厂校川流的共生生态
(一)建构资讯网络平台
在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议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推广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院借鉴其他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经验,提出了建立“合约式”校企合作办学的要求。我校于与昆山达鑫电子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比较成功,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温先生的千乡万才计划,我校开展网络互动平台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网络互动平台设计依据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网络互动的方式:同步性还是异步;完整的网络互动平台的组成:网络互动支持系统、网络互动平台管理系统、网络互动开发工具及网络互动资源及人力资源的规划。有了这样的设计考虑,我们才能实现高效的网络互动平台。
(二)电视式校园媒体平台
电视式校园媒体平台:将通过以就业为核心的校园液晶电视传媒用现代化的传输手段,将大量的新实事闻、课务信息等通过视频的方式直接在校园内滚动播放。努力建设一个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能沟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产教学信息平台,为我校的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快捷、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三)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资源,规划人力资源
设立人力规划流程图,设计一个网站放在校园网上,网页完成后将相关信息放在《炎黄网络互动平台》上。供广大师生及企业用户浏览,实现运行,并设置沟通的平台交流信息,可通过语音或邮件的方式,实现交流的同步与不同步,达成厂校人力资源互动互补。
(1)我校曾与振维电子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由振维电子提供培训教材、实物产品及简易设备在炎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专业师资由振维电子方工程师和本院资深教师组成;(2)学院与企业共同研究当前企业发展情况及对所需人才规格的需求。选派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下厂挂职,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
五、结论
我院通过利用实验室网络教学资源、开放式实验实训、网络资讯平台、远程教学、电视式校园媒体平台,开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学校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中国教师报[r],2006,10,24
[3]范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和实践.东风高级技工学校党工部[r],2008
主题词:文化人事部门职能作用
在推进连云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汇集文化艺术菁英,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当前,连云港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局面,给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事部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发挥职能作用,为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
一、文化系统人事部门现状令人担忧
市直文化系统现有14个直属单位,在职干部职工近400人,各单位人员构成、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各不相同,干部职工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良莠不齐。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职工素质和能力需要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大胆的改革创新。但是目前文化系统直属各单位人事部门的现状不容乐观,很难承担起它们应该发挥的作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事部门的组织网络建立不完善。文化系统设立专门人事部门的单位屈指可数,有部分单位安排专人负责人事工作,但是往往安排的人员身兼多职,对单位的人事工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最终导致负责人事工作的同志对于单位的人员数量、人员构成以及结构层次等掌握不清,对于单位人事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无暇思考,系统的研究分析单位的选人用人规划更是无从谈起。二是人事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人事部门在了解掌握本单位干部职工信息的基础上,承担着拟定单位的进人规划、对现有人员的培养计划和对现有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探索等重要的任务。但是目前各单位的人事部门显然达不到工作要求。这种局面的产生对于各单位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给今后的单位发展和工作开展埋下了隐患。
二、充分发挥人事部门职能作用的具体举措
为了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为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今后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人事部门组织网络。相对于当前文化系统现有的在职干部职工的数量,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数量是完全不相匹配的。要做好组织人事工作,人事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是基础。文化系统有条件的单位应尽快建立组织人事部门,而干部职工较少的单位也应该安排专人负责组织人事工作,从而逐步搭建起文化系统人事部门的组织框架,为人事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人事部门和人事工作者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要迅速开展,组织人事工作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人才引进的政策和程序、干部职工的调动、干部的任免备案、职工的辞职和离退、工资调整、保险办理、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党员发展,以及工青团妇、老干部等各个方面,这些业务的学习掌握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加以锻炼,最终才能得以熟练的掌握。
二是找准工作目标和定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结合文化工作发展实际,统筹把握文化工作全局,加强现有人才培养,大力选拔优秀人才,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任用人机制始终是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应当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
1、人事部门要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文化系统基层人事部门要融入连云港大的发展形势和文化发展的新格局,结合事业发展需要选用和培养人才。目前,连云港文化发展形势大好,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陈出新,音舞诗画剧《大潮连云》紧密筹备,淮海戏《左邻右舍》完成排演;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市艺术学校、市歌舞剧院和市淮海剧团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面貌,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市博物馆先后落成,市文化馆艺术剧院、市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扩展工程以及市民俗博物馆的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凌惠平”、“雷锋车”等精品陈列展新鲜出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海州五大宫调”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经全面铺开;文化市场管理规范,繁荣有序。文化系统人事部门积极的选拔人才、调配人才,为文化系统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今后的工作中,人事部门应当总结好的经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从、服务大局,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更新发展理念,全面了解文化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深入分析文化当前的发展瓶颈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从文化工作的大局出发,努力选拔熟悉文化工作规律、拥有丰富专业技术知识、具备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现有的人才队伍当中去。
2、人事部门要研究探索新的选人用人机制,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建立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把优秀的人才聚集到文化事业发展中来,从制度上保证那些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并得以重用,需要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不断开辟深化选人用人的新途径。
(1)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型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竞争型选人用人机制,达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效果。实践证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竞争型选人用人机制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途径。当前,文化系统部分单位推进的专业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工作,再一次向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发出了参与竞争的信号。今后,人事部门要在不断完善已经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广能体现出公平、有效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激发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