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1篇

(一)现行规章制度日益脱离实际

多年来,在教育部的统一规划安排下,高校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高等教育的应有地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各高校校情制定了针对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尽管这些制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但还是存在很多不合理规定,将高校学生管理置于尴尬境地。例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学生将所在高校告上法庭的案件,就是由于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存在。事实上,此类案件大多都以学生胜诉告终。更加说明了高校学生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于情、于理、于法均有违背的地方。学生胜诉、且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有:刘燕文因授予学位问题指控北京大学;田永因毕业证颁发问题指控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外语外贸学院多名学生因学校公开处理男女同居问题提诉的名誉纠纷案等。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生被迫通过法律途径来回应高校不恰当的学生管理工作及相关制度,并维护个人权益。现行规章制度日益脱离实际,严重滞后于不断增强的学生个人意识,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大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环境下,网络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高校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扩散渠道,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厌学厌世、行为失范、精神空虚,越来越偏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正途。

二、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从工作理念、制度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着手,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与时俱进地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不可否认,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处于被动或从属的地位。相反,无论是从高校办学目标还是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来说,学生都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管理层有必要创新和提升管理理念,重点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管理要注重人情味、彰显人文主义关怀,将高等教育紧密围绕学生成长与成才,激励、培养、关心、尊重、信任、服务他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特别是尊重、信任学生,要对学生权利、自由、人格以及创造性、独立性给予充分尊重,有意识地积极引导他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所谓尊重与信任,并非放任学生自由、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不管不问,而是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将学生需求融入学生管理,提高学生在相互协调、自律和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既要做良师,也要做益友,既要在课堂上讲思想品德,又要在课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在任何管理学领域,制度建设都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与核心。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制度建设滞后造成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绝不能因任务的繁杂而被忽视。例如在很多高校,除了学生事务的专门处理机构之外,还存在一些具有监管权的机构,造成学生管理事务上的相互推诿、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如果能够形成统一有效的专门事务机构和体制,将各种涉及学生的管理事务都纳入统一的学生管理系统,就能够在明确高校各部门职、权、责基础上消除长期存在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具体到管理的组织机构层面,要力求高校学生管理实现多元互动的整体扁平化转型,建立正式、专门、合理的组织机构,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广泛平等的管理参与权,并通过制度规划、民主监督等手段合情合理回应学生的各种诉求,从思想层面和组织层面都提高管理效率。

(三)积极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

在信息化发展不可逆转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时空无限、直观生动、互动交流、方便联系的特点,积极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利用其及时准确掌握高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因势利导地实现学生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科技化,充分拓展新的管理空间。例如,可以在现有校园网络的技术基础上,开拓新的网络阵地开展针对学生的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和宣扬时代主旋律的工作。校园网网站或网页可以更好地融入事关学生管理的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形成学生管理网上网下的有机结合。为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动计算机技术人员、网站管理人员、网页编辑人员联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好校园网,赢得学生对校园网的认同,从而降低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和网络社会中迷茫、找不到方向的发生概率。

三、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路径学生管理高校大数据

1大数据技术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势日渐凸显,将大数据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创新了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1)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大多数管理工作建立在纸质档案以及个人信息资料库上进行,由于其数据信息较为冗杂、数据信息数目较为庞大,所以传统上的学生管理工作多是经验式管理,管理主体无法深入了解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状况。但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对庞大错综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地分类,促使数据信息整齐有序,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能够具体到个人信息的搜寻和分析,能够将数据信息通过图表等可视化方式展现出来,以此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大学生个体特征。[1]例如说如果能搜寻到大学生在食堂消费菜单、图书馆浏览目录以及课下实践活动等数据信息,那么管理主体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信息针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大学生个人的饮食爱好、行为特点以及个人兴趣等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地管理工作。(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大学生数据信息管理方面,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通过校园网站系统、纸质档案以及他们口头评价来进行分析,进而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种管理方式的过程较为复杂,而且数据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定位大学生状态的实时情况。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信息管理建立于海量的网络数据资源,其数据信息是动态的、实时的,而且其分析方式也较为科学先进。[2]这种方式不仅快捷准确,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大数据运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能够有效降低行政成本,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纸质档案,而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运用网络资源,减少了纸质档案的投入开支;部分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数量较多的工作人员参与,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减少这方面的人力成本。

2大数据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需要改进,其中包括管理人员对大数据的认识不够全面、学生信息隐私泄露以及大数据应用技术滞后,这些问题不但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大数据技术发挥其数据管理作用。(1)管理人员对大数据的认识不够全面。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对大数据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介于虚拟和现实的互联网世界中,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大数据技术收集的数据信息也是真伪混杂。大学生在社交软件中发表的言论和观点,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情况和精神状态,但是部分信息是没有经过慎重思考的话语,但是部分管理人员容易把这些数据信息全部当真,以偏概全。二是数据信息的质量性,大数据技术收集出来的数据信息要有质量,才能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促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合理科学。但是部分管理人员重视只数据信息的数量,不仅造成大量的数据信息垃圾,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量。[3](2)学生信息隐私泄露。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网络中个人隐私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大学生在日常购物等过程中,还是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给学生信息隐私带来了安全威胁,除此之外,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不管在微信、QQ空间等个人社交软件生成的数据信息,还是网络购物、搜索引擎生成等网络交易生成的数据信息,都是在大数据网络监控下的数据,其隐私性以及公开性界线目前尚不能明确,当教育管理平台抓取数据之后,哪些数据信息能够公开,哪些数据信息不能公开,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实际的学生信息管理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信息隐私泄露。所以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也应该作为大数据应用开发的重点对象,保障学生隐私信息安全。(3)大数据应用技术滞后。由于大数据技术涉及到数据存取、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等多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所以大数据技术在开发、应用的过程中难度较高。大数据技术应用与高校学生管理中不但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建设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地发挥和提高其数据管理作用。[4]但是现阶段高校对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数据信息仍然由不同工作部门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资金投入较少;其次是大数据专业人员把目光放在其他方面的建设上,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以及运用意识较少,导致大数据技术应用建设滞后。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应该重视大数据应用技术这方面。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团队教育;就业服务

近20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历经艰难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民办高校的管理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地管理已经成为每所民办高校函待解决的问题。

一、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的自卑、不满心理

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大都因为高考不理想或学习成绩差而进入民办高校学习。因此,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会形成一种对自己否定的态度。面对挫折时往往会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就会缺乏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消极的对待人生。

(二)学习的压力导致厌学情绪

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很难跟得上大学的正常教学。除此之外,为了将来就业,学生还不得不参加各种形式的等级资格考试。这使大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从而导致厌学甚至完全放弃学习的行为。

(三)对学校的管理不满而产生的厌校情绪

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大部分民办高校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管理较为严格。这使得民办高校学生经常拿自己跟公办学校学生比较,感觉自己不自由。一旦这种差异感不能得到有效地引导,就会产生极端的厌校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孤僻的性格。

二、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

作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线队伍,辅导员在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成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重点。

1.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建设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辅导员的稳定性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实是,一方面学校大批招聘,另一方面纷纷走掉,使得辅导员流动过于频繁。从目前形势来看,学校方面并不担心招不到人,因为人才市场上高学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如果学校因此就轻视现有人才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生管理工作有他的特殊性,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是要付出感情的。如果辅导员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但会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利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校的美誉度。因为,如果辅导员的经常更换会导致学生要经常适应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极易引发学生的厌恶心理。一旦学生感觉新辅导员不适应他们的口味,就会对新辅导员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产生管不了或不想管的情况。这样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辞退或辞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一只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2.辅导员工作方法运用

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来自教师的尊重鼓励与关心是持久的动力与支柱。一个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可以经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而健康成长。而辅导员不轻易地漠视则会造成学生低落和消沉,一般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问题在学生心里往往会被放大,如果不能及时引起教师的注意,就有可能使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学生就此沉沦,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因此每个辅导员都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交往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个性、良好的情绪去开展工作。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较散漫、调皮,对高中的严格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因此,这就需要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把握一个度,运用宽严相济的的方法来管理学生,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不仅自己的工作做不好,对学生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有时候辅导员适当的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以较为轻松地心情来遵守学校的管理,会达到更好地效果。

3.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

目前,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决定着学生就是学校的“上帝”。失去了这个“上帝”,学校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源泉。因此,辅导员应该树立一种意识:自己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指挥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民办高校每个辅导员的工资都是学生发的。既然这样,那就应该考虑“别人给我发了工资,我有没有为他创造出价值?”所以辅导员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困难,并予以解决。

(二)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教育

高校应当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活动加强能力训练,进行人格塑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适应社会。同时,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活动方式要多样化,如举办体育比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集体活动最便于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传感效应,便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社会认知度低。这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一定的劣势。这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有一种自卑和恐慌感。针对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培训,不仅关乎学生的就业前途,对学校的知名度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1.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

现代化企业科学与专业性含量加大,即便是像销售员、车间操作工等一些传统岗位的职业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实训设施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公办高校所不能比拟的,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2.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加强对学生及辅导员的就业培训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企业选择,工资待遇等都会第一时间向辅导员咨询。现实是,很多辅导员都是刚从校门出来,没有任何社会、企业工作经验,对这些问题无能为力。因此,学校就业服务机构应定期对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在辅导员队伍中适当配备部分有丰富社会经验者,以达到更好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也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针对毕业班学生开设《劳动法》课程,使学生知道为自己维权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对企业所负担的义务。

作者简介: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4篇

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德智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一切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精心设计。

二、是全面性原则。

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杂,所以在制定制度时,也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尽量对所有可能以制度规定的事物出台相应的规定、对策,力争使师生在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全面细致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学校规范化办学的体现,只有制度到位,管理到位,才能保障学校平稳发展。

三、是奖惩结合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校风建设,弘扬正气。制度内容既要有奖励措施还应有惩罚措施,奖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即通过正面刺激达到鼓励先进、弘扬正气的方式方法;惩罚则是从反面否定学生行为中的消极因素,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教育或处理,帮助改正错误,促进转化。一味地夸奖学生、放纵学生,结果学生往往犯了错误却不认错,更加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味地责怪学生,不但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学生更加感到孤独,更容易走上歪路。因此,奖惩结合,缺一不可。

四、是系统性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整体”。高校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项新的制度设计必须注意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必须考虑相关事务的结合点,即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互相“打架”。学生管理部门是教育人的单位,制度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好的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但是如果制度不考虑系统性,给人以误解,让师生无所适从,那么制度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制度内容的可执行性、制度效果的激励性可能就有违“制度文化”本身的含义了。

五、是适度超前性原则。

事物是发展的,学校是前进的,但无论如何发展、如何前进,都是依据一定规律逐步完成的,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所以制度设计一方面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从生源状况、师资队伍、学生硬件设施等方面通盘考虑,超前思维,“量入为出”,随着学校的整体发展,不断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使大家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更加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适度,即仗要一个一个的打,台阶要一个一个的上,不可“拔苗助长”一味贪“多”求“大”,如果把制度定的过死,脱离学校的实际,与现实脱节,或过于超前,即使制定了,也得不到有效执行,使大家有望尘莫及之感、望而却步之感,反而会挫伤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校、师生的正常发展。

六、是可操作性原则,或者可执行性原则。

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管理制度需要通过推行来规范管理,如果制度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制度就仅仅成为摆设和累赘。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要具有可操作性。为了提高制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制订的制度要有粗有细,粗的地方符合原则性管理要求,细的地方则符合操作性管理要求。基本管理制度的条款尽量是原则性的;具体管理规定、办法、细则、流程等要细化到可具体操作。同一项制度的不同条款也可有粗有细,原则性条款尽量概况,操作性条款在不影响功能及操作情况下尽量精简。

七、是公平性原则,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大学生之间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制订制度要公平。必须经过自上而下酝酿政策,自上而下征求意见,综合平衡采纳建议,把制定制度本身的过程看成是校务公开的过程,当作是民主治校的体现。征求意见过程中必须对各类建议意见有“来言去语”,大家才能畅所欲言,才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执行制度要公平,既要体现以人为本,更要体现以制度为本。凡制度规定的,丁是丁卯是卯,不打一点折扣,不因人而异,坚决做到不给他人设障碍,不给某人开绿灯;制度未规定的,公开公示,集体讨论,少数服务多数,阳光决策,皆大欢喜。

八、是稳定性原则。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依法治校就是要用规章制度去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秩序井然,学生行为规范统一,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管理制度理念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稳而不乱,固而不散;学校要发展,制度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必须要保持学生管理制度的稳定性、牢固性,即不能朝令夕改。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5篇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且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新情况出现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首先学生素质出现多层次的状况。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局限于培养少数英才更重要的是要扩展到公众。随着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变化,入学选拔条件在高等学校中也随之放宽,人们享有更大的选择高等教育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且他们的年龄、社会阅历、和价值追求均可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高等教育。其次,学生价值观念逐渐变得多样性。当今的大学教育不仅针对国家需要更注重个人的需求与发展。另外,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使得影响学生思想发生变化的时空也随之广阔,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当代大学生必定会受到社会上存在的多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使得价值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多样性的状况。再者大学生追求更加实际。学生传统的那种作为受教育者的观念正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而转变,他们的主体观念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正确的认识到自己与学校在法律主体地位方面是平等的,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当做投资者和消费者参与到高等教育中,同时重视高等教育直接消费和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追求高等教育在学术方面和条件与环境方面的价值,注重眼前利益的同时也要关心长远利益,努力达到经济与精神双方面收益。当代大学生与高校的关系以及自己的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已经改变了精英教育阶段作单纯受教育者的状态,个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务实性的特点。传统的学生工作观念受到学生工作方面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的挑战,很明显,精英教育阶段学校注重教育和管理、忽视指导与服务要求学生完全服从和意志一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将学校权利放在第一位,不重视学生权利的管理理念,是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并且也阻碍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在21世纪是必须要完成的,并将这种转变当作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下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内容和逻辑起点。

二、如何实现学生管理观念现代化转变

(一)实现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理论上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属性

高校的学生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机构有其特殊性,对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配置,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它的任务。学生是其管理的对象,智力活动和知识中介中体现其管理方式,并且其工作性质体现了很强的精神性。大学学生管理的性质正是取决于它的这种特殊性,大学学生管理并非是管理工作的分支而应作为分支存在于高等教育学中,应同时遵循管理工作和高等教育两者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它是一种通过某特定的方法来促进和发展综合提高学生素养这一根本任务的教育活动,而非一般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正在发生着转变,而将高校管理工作的性质定位为教育属性则对这种转变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就有效的避免了某些学生管理人员将自己当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工作,而认为教育与自己无关的情况。同样也有效的避免了一些人将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当做普通职业来对待,而忽视了其本来的教育地位,甚至将其作为有助于他们生存或找寻其他工作的手段。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的教育属性,使学校学生管理人员明确认识自己的角色,重新树立教育意识,这也应该是学校管理人员管理观念得以转变首先要做的。

(二)促使学生管理人员管理观念得以实现的根本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

高校学生工作有很强的专业化要求,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属性,然而目前在我国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本校各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了与专业不对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他们的专业素养非常低,但是学生工作也在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自然要求心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高。受到高等教育内在逻辑的要求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时代要求,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必将向着专业化不断发展。这也就要求高等教育行政专业能够在高校中开设,以此来促进有关学生工作的学科得以建立并发展,为学生工作方面培养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组建一支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专业化学生工作队伍,这在高校学生管理思想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三)学生工作观念现代化转变得以实现的保障是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