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文化是大学之魂,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之魂,大学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绽放新的光彩。现代大学是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因为拥有大学这一平台才会深入大批年轻思想者的头脑,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宝库,大学文化建设是因为依托着传统文化才有高度和深度。中国大学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应该进行创新,只有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当中,形成属于每个大学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这所大学才有真正永久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和方法的宝库和源泉,我们要学好和学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帮助大学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也要思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运用何种形式可以更好地宣传,传统文化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二、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效机制
1.加强教学课程中文化课程的比重大部分理工科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中,文科课程少之又少,基本也就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思想概论、世界当代政治与经济、形势与政策课等基础课。并没有文化深度解析、文化理论传播、文化基础知识介绍的理论课程,使得在高等理工科院校出现了在校大学生不关注时事、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只能是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教学计划中加大文科课程、文化课程的学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有利于校内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资源主要包括:第一课堂文化资源、第二(三)课堂文化资源、软环境文化资源以及硬件文化资源等,它们共同构建了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资源体系。针对各类文化资源自身特点,借鉴6σ文化中的整合与优化资源的配置基本流程:一线教学单位、教务运管部门要及时调查和梳理学生对第一课堂文化建设的反馈,积极构建科学的第一课堂文化建设评价系统,通过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方法,改善实习试验条件,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建设有应用型特色的第一课堂文化资源;学生管理部门、各级党团组织、学生自组织要及时掌握学生对第二(三)课堂文化的实际需求,例如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时间、人数、评价、建议和意见等详细数据,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三)课堂文化建设,提高第二(三)课堂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要将软环境和硬件文化建设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范畴去思考,从制度建设、校园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着手,将有应用型特色的大学精神注入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整个过程体现了6σ文化所倡导的“客户导向、数据驱动、持续改善、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
(二)促进了大学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间的交流6σ文化是企业文化大家族中的特殊一员,其倡导量化管理,用数据说话,追求产品的“零缺陷”。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有本质区别,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具有极高相似度的,几乎所有的企业家、技术和管理人才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受大学文化的影响颇深。比如清华同方就一直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并将其渗透在企业管理理念的方方面面。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为受教育者和乃至教育者本身提供最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氛围,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与企业6σ文化内涵是一致的。所以,通过引入6σ文化,例如适度引入现代企业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注重实践”等适合在高校推广的文化内容,将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同一维度进行思考,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零缺陷”,对于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的符合度,更好地利用现代企业文化资源丰富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选择创建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应用型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学家西蒙曾说:有效地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结构[2]。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各高校均采取了诸多的办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有没有一种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够通过标准化的流程、科学的数据采集、规范的数据分析,提出改进方案,通过监测新的流程系统,让改进后的流程发挥功效,6σ文化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学校往往握有主导权,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利益诉求,以至于出现大学文化发展方向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背。应用型高校应该积极借鉴6σ文化,以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为起点,积极寻找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面向广大学生和社会做调查,采集在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实践培养、校园文化、课余生活、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数据,通过SPSS、MINIT-AB、ERP/BRP等软件,进行轮廓分析、因子分析、缺口分析等,适时适度调整大学文化的建设方向和策略,为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四)提高大学文化建设效益6σ文化所倡导的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模式,精准的系统管理对于提高大学文化建设效益同样有实际意义。目前,有些应用型高校在学校管理中还存在缺乏沟通与合作、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学校管理效益,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大学文化建设。所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引入6σ文化倡导的无边界合作,提升各类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确定大学文化建设目标后,通过测量与分析等流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将使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本趋于合理。同时,围绕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效益来推进各项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将向6σ文化提出的“零缺陷”更加接近。
二、6σ文化与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的融合步骤
任何组织要实现6σ管理目标,就必须把握好三个要素:战略要素、战术要素和文化要素,其中文化要素是重中之重。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可以通过借鉴6σ文化实现对大学文化建设过程的改良,实现大学文化的改进和升级。图1是6σ在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施过程。
(一)界定“界定”就是要客观地定义问题。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来讲,界定就是要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零缺陷”,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在明确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明确如下问题:(1)界定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2)界定大学文化的服务对象(学生、教师及社会)及其实际需求。(3)界定大学文化建设的环境及资源等限制条件。(4)界定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及流程。(5)界定大学文化建设的改进后的预期成果。
(二)量化“量化”就是要收集数据,其主要方式是测量,通过收集并确认数据,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的关键性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机会做出真实的评价。量化的测量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输入、过程、输出。大学文化建设质量的测量有别于对有形产品质量的测量,其流程相对隐性,虽不易测量,但仍可利用等级评分及满意度测评等方法进行测量。具体识别并记录师生及社会认为关键的服务过程并量化其需求,最后用数学方法对服务过程能力进行评价[3]。测量方法:常用单位产品缺陷数(DPU)表示过程质量水平:DPU虽然能反映出过程质量的高低,但不能表示过程相对质量的高低,为了横向比较过程间的相对质量,常使用DPMO(每百万出错机会中的缺陷数)DPMO表示过程质量水平:当DPMO3.4时,表明当前过程已经到6σ的质量水准。应用型高校可用此公式来评价其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例如:在应用型高校对大学文化建设满意度调查问卷的问题选项中,“不满意”记0分,“满意”记9分,从0至9分一共分为10个等级,如被调查者给所有问题评分均为5分以下,可列为“缺陷产品”,并视为对该校大学文化不满意。DPU就由受调查者中的缺陷用户数量产生,并通过数学转换成为σ水平,用数字的形式将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差距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分析与总结分析与总结是对量化过程的总结与延伸,分析阶段所关注的不是问题产生的症状,而是找到引发这种症状的原因。从数据分析中,能够找出影响大学文化的主要因素、关键因素以及大学文化建设流程缺陷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出现在哪个环节,出现的频率以及所涉及的影响。
(四)反馈与改进在反馈与改进过程中,实际的行动与问题方案部分开始进入执行,且反馈的过程结果也部分体现出来,已经将6σ方法的优秀性体现出来了。这种反馈信息再次引导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专家团队回到大学文化的规划中,改进修正问题和目标,破除旧思维与传统模式产生的阻力,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并改进最终的成果。
(五)持续或控制在持续或控制过程中,体现了6σ的一种特性,那就是持续的控制力掌控与检测测量结果的反馈,在这种动态的反馈与改进过程中,新的问题与隐含问题将逐渐清晰,破除传统模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劣行思维与行为方式,避免返回旧有模式以及工作程序上来。此阶段应用型高校大学要将重要的测量值集中体现于大学文化建设领导者和团队的视线,让改进方案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及部门理解并接受此方案;以标准化文件的形式把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新方法、新流程进行有效的定义,将其融入日常工作;运用各类分析工具及时评估大学文化建设改进方案实施后质量水平。至此,6σ文化在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应用的技术路线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并为下一个循环做好了准备。
三、6σ文化在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策略
(一)激发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对6σ文化的需求激发应用型高校对6σ文化的需求,能让其意识到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危机和机遇,通过加强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沟通,让应用型高校内部各方充分意识到6σ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实施6σ管理予以认同。应用型高校要明确各部门在实施6σ管理中的职责与目标,使他们真正认识到6σ文化对改进和升级大学文化变革是切实可行的,培育具有鲜明特色且深厚底蕴的大学文化是应用型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隅”的函数。
(二)制定清晰的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与6σ文化融合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产生共鸣是其具备传播和改造文化能力的先决条件,并促使组织整体文化自觉实现转型与升级。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应用型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将影响其大学文化的塑造,不能将大学文化与6σ文化融合以“搞运动”的形式去推进,而应该是以制度的形式去实施,“搞运动”是“人治”,而制度是“法治”。同时,制度也是刚性的,对所有参与其中的集体和个人都具有约束作用。当应用型高校能够制定出清晰的大学文化与6σ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战略,就能使6σ文化被师生理解和接受并植根于内心,并始终牵引他们的行为,从而实现升级大学文化的发展目标。
(三)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时刻关注各利益相关方的实际需求优秀的大学文化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具有极强的感召力。育人质量和社会声誉的评价是衡量一所大学价值的标尺,学生和教师是大学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培养质量又决定社会声誉,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必须要把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放到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并对教育教学的规模、流程、模式和内容等方面不断改造。6σ文化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时刻关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时刻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内容的实际需要,通过不断加强校内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剧院、音乐厅、媒体中心、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建设,深度开放校内各级各类试验场馆,并依托其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展览、讲习、表演等活动,让广大师生浸染于高度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着力构建有应用型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体系,从而满足师生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需求。
(一)教师与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力军作用从人数力量上来说,学生是大学建设的主力军,人数众多,力量强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通过教师教育改革而进入新的发展时刻,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变革大学文化的新鲜血液,对建设大学文化起着主要作用,提升整个大学文化的软实力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神圣历史使命。考虑到精英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优秀大学生,精英理论认为,培养出卓越的教师与大学生,众多国外名校因培养出卓越人才而提升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提高了大学文化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短板效应的存在,文化基础及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整体平均素质的提高,只有学生主体的平衡发展方能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保护者教师与大学生在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起着保护作用。在对大学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生活主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缺陷认识深刻,提出物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更新大学文化建设,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硬件设施的使用者,同时就是此种物质的保护人。在大学行为文化的保护上,教师与大学生维护着教风、校风,学习生活教育秩序,同时将大学内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为中,并对大学范围内管理起着监督作用。
二、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探索大学文化建设
(一)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发展行为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以动态形式显示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外显内隐于教育科研、教育组织管理、课内外大学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时,直接促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在科研活动中折射出的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进取精神,锻炼塑造着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精神、创造潜力[2]。因此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加强师生交流,可通过多样的师生娱乐性节目,注重传统节目诸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的组织,让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严谨规范的大学组织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行为文化提升。可通过建立通讯补助、年终补贴等相应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予对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奖励,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最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曾提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到五大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能力是大学应当不断提高的永恒社会责任,文化育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教育力最重要来源于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学生群体为主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上,要树立培养德识兼备的人文理念和关注全球的人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深刻认识个人思想与潜能、人生目标与方向,将服务社会和关心全人类的意识深入到他们行动中。面对多变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改革,敢于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基本能力训练,使其获得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提高执行力,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理念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制度的强制力、约束力、又有规范性、激励性、教化性、导向性[3]。要想真正提高大学制度文化,就必须将师生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与具体制度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强制约束力,起到激励导向效用。要致力于建设教师学生自觉执行的制度。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培育和建设大学制度文化,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受来参与制度设计。又要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提高各部门制度执行力,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此外大学要不断审视各类人事制度、评价评估制度、奖励政策、组织管理制度等隐含的价值取向,通过制度的创新给予大学应有学术殿堂的神圣与高贵品位。
一、当前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必要性
1、高校档案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高校历年来艰苦创业曲折发展的实践过程,记录了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知识信息,具有文化属性。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育人文化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因此,档案部门不仅要整理好、保管好档案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挖掘,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系统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努力做到学校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档案资料,就能提供什么档案资料。高校档案作为高校先进文化的载体,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品位”建设便是高校档案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
2、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档案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真实性、直观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其是新时期校园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档案不仅能为本单位服务,还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的信息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便于高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增强学校的知名度、信誉度,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主要作用
高校档案不仅在人们的道德修养、文化学习等方面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而且还能为高校科研、文化、教育等项工作提供素材,在营造高雅、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和有力工具。
1、拓宽高校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领域,为传播高校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记录者和承载者,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高校教育和文化发展创新所必需的营养,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如果充分拓展档案馆(室)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信息的功能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将档案的开发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把档案馆(室)建成一个档案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基地,就能拓宽高校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领域,为繁荣高校文化,传播高校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到档案馆(室)接受文化和知识的熏陶。
2、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服务育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档案馆(室)如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根据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全面清理馆(室)藏档案,对能公开的档案大胆尝试采用像图书馆的开架书库、查阅大厅等类似的公开查阅档案的方式,尽可能简化手续为师生利用提供便利,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并且档案馆员在接待学生利用档案时,应以亲和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为查询者提供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档案人员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娴熟的技能和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档案的魅力。
3、高校档案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1)前辈贤圣的示范教育素材。利用高校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历史名人的珍贵资料,以名人的人生经历感染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我校通过举办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的专题展览,为学生学习树立了榜样和楷模,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2)爱国、勤奋、敬业的文化教育素材。高校的良好校风有着丰富的爱国荣校的教育内容,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模范读本。同时,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带有强烈自身特色的良好校风、学风是一种群体气质、作风的反映,它对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操行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3)学校成就的激励教育素材。通过展览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传统特色,突出学校的历史地位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使大学生了解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史和学科的发展史,激发大学生热爱母校的思想感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4)知识创新教育素材。高校档案忠实记录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部内容,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招生情况、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教师考评、教学改革、教学设备,学生学籍成绩、毕业生工作情况反馈等等。这些记录经过总结、提炼,可以上升转化为教育理论,成为新的知识信息点和成果。
三、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
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者要改变过去默默无闻的被动状态,从后台走向前台,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创新档案文化,打造档案文化品牌。通过网络、媒体、橱窗、宣传板等途径,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宣传特色档案信息,自觉把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树立档案文化建设理念,把静态无声资料开发成声文并茂、形式新颖、贴近校园文化建设实际、赋有震撼力的宣传材料。
2、进一步充实馆藏档案,丰富档案编研资料。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明进程最重要的记录载体,它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较好地反映了高校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高校档案馆(室)利用档案编研的各种资料,如我校编制的财务制度汇编、基础数字汇编、校志、年鉴、优秀教案集、优秀论文集、优秀成果集等具有丰厚底蕴的档案文化作品,充分挖掘了高校历史文化的内涵。通过档案编研,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师生开阔视野,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3、举办校史展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高校档案馆(室)中的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浓缩了高校的发展历史。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巧妙组合与设计,举办高规格的校史展览,真实生动地再现高校创业的艰苦历程及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学校的美好形象,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将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校史展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增进爱国、爱校思想,而且展出中名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突出贡献更能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我校在50周年校庆时,通过举办校史展览,使上万名校友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学校,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激发了他们为学校、为祖国争光的强烈斗志。
4、利用档案展现高校的良好形象。
高校档案馆(室)通过学校公布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校史馆、博物馆建设,挖掘学校的人文精华,增加文化特色,把高校档案馆建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地。很多高校通过著书立说、举办展览、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方式,利用各种图表、照片、录像建立了展厅基地和网上宣传基地,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了解学校的成就,接受多种知识和美的熏陶。同时,校史馆、博物馆等学校文化场所还有助于社会了解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和过程,通过公众效应促进档案馆教育功能的增强,展示其良好的对外形象。
5、利用档案中的学术研究成果,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
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高校学术档案记载了高校师生历年来的学术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记录了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数据,总结了他们在科研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是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基本条件。它不仅能帮助研究者了解科研的进展情况和已有的项目成果,使研究者得到启发,避免重复研究,而且还能提供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
参考文献:
1、邬雪军:《发挥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档案与建设》,2003年第6期。
一是坚持早晚自习、阳光晨读,健全考勤制;二是坚持“考前预警,考中监督,考后总结”,用好“学风监督团”,确保考试诚信;三是坚持建立健全学业预警机制,通过学业困难学生信息库的建立,及时更新及保存学生、班委、化学化工学院、家长四方联系记录,最大限度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四是坚持“人机分离”,净化课堂环境;五是坚持“一对一”帮扶结对子,努力营造勤奋刻苦、笃学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完善《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学风建设管理办法》,确保化学化工学院学风良性发展。
二、以制度为约束,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决定一支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织保障,关注学生成长的贯彻落实,与队伍建设密不可分,而队伍建设则要以工作实效为目标,以讲学习、练素质、塑形象、做表率为重点,充分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化学化工学院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突出“六看”:一看是否用心,二看是否主动,三看是否负责,四看是否有效,五看是否被学生认可,六看是否有突出贡献。较好地发挥了导师心理疏导、学业指导、生活引导等作用;通过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训练和学生干部培训班,在学生干部中开展“作风建设月”,强化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践行学生干部“六要”要求,强化化工精神,尽职、守纪、做好服务;出台《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学生会部门考核制度》,完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了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
三、以品牌活动、科技创新为依托,强化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化学化工学院以宣传引导、经费支持、业绩激励几个方面着手,推动了品牌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强化素质教育。化学化工学院持续开展“新生趣味运动会”“阳光宿舍”“化工之星”“化工达人秀”“家长教师寄语进宿舍”等品牌活动,保持活动主旨,创新活动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达到在活动中感染人、教育人、锻炼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并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平台,鼓励并指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团日活动及创新党日活动;依托《化学化工学院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挂靠化学化工学院科研部,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到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化工设计大赛、大学科技园创新项目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加快化学化工学院“一院一品”工作的推进;落实“理论加实践,四年不断线”的职业发展课要求,争取与更多的单位确立社会实践基地。
四、做好九项工作,深化四项教育,落实服务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