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

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

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科学指挥

作者简介甘美琴(1971―),女,玉山县林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防火工作;刘振山(1974―),男,玉山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防火工作;徐慧艳(1981―),女,玉山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防火工作。(江西玉山 334700)。

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全县行政区划为16个乡镇,189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0.1万,土地总面积172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1.7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7.3%。近年来,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上升、“一大四小”工程项目的实施、建设“森林城乡、绿色通道”的推进和三清山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森林防火工作在保护绿色生态和生命财产等方面显得犹为重要,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对成功扑救森林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一、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防范胜于救灾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也就是做好防范工作,不发生森林火灾是最成功的扑救。因此,要下工夫做好预防工作,那就是“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玉山县的森林特点和春季气候特点决定了玉山县森林防火特点,就是极易在冬春季发生森林火灾,如果在高温大风条件下,烧田埂或一个小小烟头就可能酿成人员伤亡的森林火灾,在玉山县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2000年南山乡3.27森林火灾)。防火的责任措施必须在基层认真落实。

(二)小火就是大火

《森林防火条例》界定火灾的标准是按森林受害面积和人员伤亡情况而定的,一场小火也一样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的烧毁,因此要树立“小火”就是“大火”的理念。不要重视大火而忽视小火,小火随时可以变成大火。如2003年四股桥乡8.3雷击森林火灾,断续燃烧了三天二夜,最终经过人海战术彻底将火扑灭。忽视小火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三)人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前线指挥员要灵活决策,科学决策,一切决策都要把扑火队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在扑救中,还要注意扑火装备、扑火前线指挥部和扑火队员宿营地的安全等,还要确保林区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都要有专人负责,事先有安全避险预案,免得大火袭来之时,置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于危险之中,这样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二、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一)思想准备要充分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森林过分干预,森林抗火灾能力已大大减弱。因此,根据目前的森林状态,一旦有火极易成灾。此外,虽然我们防住了绝大多数的火,但是还会出现疏忽大意的时候,发生森林火灾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不能心存侥幸,扑火救灾的思想准备要时时俱备,而且要有充分准备,否则,就要临阵而乱,临阵而败。

(二)组织准备要充分

要先确定指挥长,关键时刻指挥长要做到忙而不乱,指挥镇定,做到正确决策、敢于决策、科学决策。要有一批熟悉林火扑救业务的参谋人员组成参谋部,关键时刻为指挥长决策提供充分的参考意见。扑火队伍要准备好,平时要加强训练,宁可备而不用,决不能用而无备。扑火队员的素质要全面,既能进行直接扑救,也会使用点火器、油锯等开设隔离带进行间接灭火。

(三)装备准备要充分。

指挥通信设备、指挥用图、定位设备、办公设备要准备好。运兵车要提前配备好,检修好,做到战时能用,能快速将扑火队伍运送到火场边缘。扑火工具要准备好,主要是二号工具、风力灭火机、水泵、点火器等。清理工具要准备好,主要是油锯、割灌机、斧子、镐、锹、耙子等。开设隔离带工具要准备好,主要是推土机、挖掘机、割带机等。此外,还要修好林区道路和桥涵,以备防扑火之需。

三、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必须做到科学指挥

扑火救灾工作实行地方首长负责制。国务院颁布的《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掌握可动员的社会资源,能够快速调集兵力、财力迅速组织救灾工作,行政首长指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须坚持。

扑火救灾工作必须坚持重兵扑救原则。重兵扑救表面上看,有点小题大做,劳民伤财,但从实践上看,一开始如果不用重兵,结果往往可能用更多的兵,损失浪费更大。因此,打小火用重兵是多年来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不能怀疑和犹豫,只能坚持并大胆用兵,一般来讲比正常多用三、四倍以上的兵力可谓是用重兵。

扑火救灾要抓住有利时机。最好的机会就是第一时间实施扑救。因此,早发现、早到位,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风小、气温低、降雨、有依托等条件也都是扑火救灾的良好时机,要抓住机会,提高扑火效率,实施有效控制。

战术上要做到机动灵活。前线指挥员要灵活机动,因地因时决策,能够人工扑打的火要下定决心实施扑救,反之,不可强攻,强攻容易导致人员伤亡。火势较大时要避其锋芒,待火弱时择时而动。无法人工扑救的,要当机立断,寻找依托,择时实施人工点烧隔离带和生土隔离带。打火重要,清理和看守火场也尤为重要。因此,打、清、看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废。

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堤防 植树绿化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TV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95-01

一、工程概况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也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该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为一等大(1)型工程,集水面积42160km2其主要作用是配合现有水库,行蓄洪区及河道堤防、调蓄洪峰,控制洪水,使淮河中游正阳关一下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提高到提高到100年一遇的关键工程。工程总长近80km,总投资22.67亿元,是迄今为止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水利枢纽工程。堪称淮河上的“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它的建成,在治淮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植树绿化状况

临淮岗副坝是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南副坝在淮河南岸,六安市霍邱县境内;北副坝在淮河北岸阜阳市颍上县、阜南县境内,沿线有8个乡(镇),由于南北副坝防洪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复杂,占线长、线多、面广;综合管理难度比较大,更何况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偷盗树株、人为损坏树株和牲畜啃食树株现象较为普遍,06年之前,有淮委临淮岗建设管理局国家投资种植的树株所剩无几,06年初安徽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临淮岗管理局)成立后接管水利工程管理,后期副坝工程管理几乎是年年植树不见树,副坝防护林工程管理没有起色,工程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植树积极性逐渐低落。为改变工程面貌,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临淮岗管理局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经过反复调查、讨论和论证,决定合理分配、科学管理,创新副坝管理新模式的理念。

三、前期管理模式

为了开展副坝植树绿化工作的,前期与各乡镇村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在护树责任方面、管理责任方面划分不清,导致植树积极性不高、植树质量没保证、树木后期管理跟不上,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树木的存活率、存活量,树木损坏现象时有发生,较为严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霍邱南副坝临淮岗乡境内迎水侧护坝地承包户前期地段划分不清,导致在2006年至2007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被当地农户占地乱栽植等等。

2.颍上北副坝半岗镇、关屯乡境内前期淮委临淮岗建设管理局栽植意杨树木良好,后期临淮岗管理局与颍上县水务局及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由原来国家出资绿化,护堤员管理,使其责、权、利划分不清,造成后期堤防防护林管理责任心不强。

3.颍上北副坝润河镇境内前期有地方政府出资统一采购意杨树苗,临淮岗管理局提供绿化土地资源,各沿堤村全体植树完成后,各级行政村植树除管理树株外,还承担树木的日常维护看管责任。待树木成活率达到90%后,后期我局出资给润河镇人民政府,办理双方移交接管,并与地方有经济实力的承包户签订各50%分成比例。

4.颍上北副坝南照镇境内前期划片、划段给地方有经济实力和有诚信的省人大劳模,市人大劳模个体联合植树模式签订合同仍然比例各50%模式。

5.阜南北副坝张寨镇、黄岗镇、焦陂镇承包给金光集团林业种植,后期受经融危机冲击,金光集团单方自行毁约,造成该段堤防植树绿化工作管理松散。

四、后期管理分化模式

为解决临淮岗管理局副坝 “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植树老地方”的难题,确保树木成活率,临淮岗管理局积极想办法,找措施,经过近两年来的经验积累。

首先,该局与承包户约定,树苗由承包户出资,由临淮岗管理局下属单位大坝管理处统一购进,由承包户负责管护,待树木成活率达到一定的比例后,再由临淮岗管理局大坝管理处将资金返还给承包户。这样做,不仅保证了树苗的品种和质量,同时,也使树木的成活率得到了保证。

其次,该局改变了以往树木承包收益的分配模式,将原来的临淮岗管理局占收益的50%,承包户占50%的传统树木收益分配办法,改为承包户占树木收益的60%,临淮岗管理局占40%,以此来充分调动承包户积极性和责任感。

通过将树木的收益权分解,承包户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承包户也从中取得了收益,这样做,使参与各方都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积极保证树木的生长,使堤防树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再次,该局指定有多年树木管养经验的养护职工对承包户进行包户指导,向他们讲解病虫害防治、树木生长方面的知识,定期不定期向承包户发放树木养护方面的宣传资料,提高他们的管养水平。

目前该局新植的堤防林木,现在成活率达到90%,树木茂盛,整齐美观,堤防植树管理新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临淮岗管理局为加快堤防标准化建设,在加速更新堤防树木的同时,改革植树模式,经过7年多的试运行后效果良好,探索出了堤防植树新的模式,现正在堤防各段全面展开。

在2009年至2010,该局针对堤防线较长,且大多数堤段紧临村庄,过往行人、车辆较多,人为损坏较为严重,出现了“年年植树不见树”的不良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该局组织专人奔赴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等地学习取经,并组织沿线乡镇及承包户进行座谈,通过多方考察、商讨,探索出了临淮岗管理局给承包户提供堤防段,承包户负责树木的种植、管理,确保树木三年成活率达90%以上,到期成材率不低于80%,成材后临淮岗管理局及承包户按照比例分成签订合同,为保证合同正常履行,植树时承包户要向临淮岗管理局管理处交纳一定的树木成活保证金,等三年验收合格后,全额返还保证金的好办法。

2011年至2013年该局又逢大面积补栽植堤防空白段,进了将堤防树木种植直接承包给农户补栽,要求必须是甲方提供的优良树种、期限为10年。此项改革不仅改进了树木品种,加速更新周期,又增强树木承包人的责任心,而且减少了国家一部分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也给沿线村民增加了收入,助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作者简介:陈树连(1972―),男,安徽霍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水政执法等工作。

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台湾相思,混交林,混交模式,营造技术

福建沿海山地气候高温多雨,土壤淋溶性强,土壤肥力多数不高,特别是在林果激烈争地的情况下,林地多分布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加上森林植被破坏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化。尤其是一些立地条件极差的山地,传统营造的马尾松(Pinun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单纯林成活率低或成活而生长缓慢不能成林,严重地制约了林地生产力的发挥和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因此,利用自然力,选择适生的树种并采用合适的营林技术措施是恢复和重建该类林地的森林植被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关键性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福建省晋江市林业局,根据立地、环境及经营水平等条件,从1980年开始,陆续引种了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人工林,实践证明,湿地松生长迅速,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提高湿地松人工林的经营水平、改善沿海贫瘠山地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改变森林资源面貌,以耐贫瘠且具有改土作用的台湾相思(AcaciarichiiA.Gray)为伴生树种,营建了多种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林,本文对湿地松台湾相思不同混交模式的造林效果及营造技术进行总结探讨,为闽南沿海贫瘠丘陵山地的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哪里(地名),地处东经l19°30′,北纬25°41′,地域上属闽南沿海地区。年均气温20.1℃,最高气温39℃,1月均温12.4℃,最低温度-6℃,年均降水量1550mm,相对湿度78%,全年无霜期约340d,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试验样地原为杂灌林地,海拔高约150m,常年风大,坡度18°,林地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粗骨性红壤,石砾含量多,土层厚度约0.60m,土壤无明显腐殖质层,较为板结瘠薄,属Ⅲ类以下立地级,为典型的沿海贫瘠丘陵山地。

作者简历:施荣达(1979.11~),男,汉族,福建晋江市人,现为晋江市农业局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森林培育等工作。电话:,邮箱:499737801@qq.com

通信地址:福建泉州晋阳街道新华路177号.晋江市农业局

2.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4种混交造林模式(均以湿地松为主林木),限于立地差,为促进提早郁闭,造林密度设置较大,具体见表1。试验林于1996年春造林,林地经炼山后,采用块状整地,植穴规格50cm×40cm×40cm,用一年生裸根苗上山造林。造林后头三年,每年抚育锄草1-2次,无间伐。因结合生产性造林,没有具体设置重复,而是依造林地自然地势情况安排试验处理,每种混交模式(处理)及其对应的纯湿地松(栽植密度、管理措施等同相应的混交模式试验林)试验林的面积大小不一,在35~50亩之间,每相邻试验小区栽植2~3行木荷作为界限,各处理的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共营造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约200亩。

表1混交造林模式试验处理

处理

代号

混交方式

混交比例

混交密度

A

星状式混交

3湿地松7台湾相思

533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3730株.hm )

B

星状式混交

4湿地松6台湾相思

400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2400株.hm )

C.

行状混交

1湿地松2台湾相思

480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3200株.hm )

D

行状混交

1湿地松1台湾相思

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家级 中心测报点 工作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92-01

2013年,兰考县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 积极推进森林健康理念,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格按照《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的要求,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站务管理,努力提高测报人员的监测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顺利地完成了本年度各项工作。

一、中心测报点基本情况

1.机构人员:兰考县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属在编的事业单位(1991年经县编办批准,编制8人),现有专职测报人员7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测报人员爱岗敬业,均能熟练操作电脑;各乡镇配备兼职测报员16人,村级森防员108人,均能识别常见林木病虫害种类及其监测调查技术。测报队伍相对隐定,测报日常业务工作开支有固定的经费来源。

2.基础设施:我中心测报点有办公用房8间,办公面积140多平方米。设有办公室、站长室、电脑室、实验室、标本室、档案室、药剂药械库;各种仪器、办公设备齐全;资料、档案、标本管理妥善;各种器械定期维护、状态良好。

二、专兼职测报人员培训情况

为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提高测报人员整体业务素质,(1) 全站人员多次集中学习林木主要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2)选派人员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 (3)我们对各乡镇兼职测报员、村级森防员每年定期开展2次集中培训,使他们掌握林木病虫害的基本监测调查知识,以便更好的协助我们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目前我县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使我县的监测预警体系更加完善。

三、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1.科学设立固定标准地,提高监测覆盖率

根据我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在年初确定了监测对象,以美国白蛾、杨食叶害虫和杨树病害为主,以其它林木病虫害为辅,制定了全年林木监测调查方案。为使调查数据更客观实际,我们对全县32.3万多亩的林木资源进行划分,共设88个固定标准地,标准地面积200亩左右,代表面积约1500-3500亩。监测覆盖率达93%。根据标准地科学设立踏查路线,制作踏查路线图。

2.加强预测预报,及时病虫信息,提高测报准确率

(1)、3月份,根据越冬前后基数调查,结合历年发生情况及我县气象局提供的中长期气象资料,对我县林木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做全年预测。(2)、3-9月份,森防测报人员每月定期下乡开展调查,在全县林区固定(临时)标准地内对林木病虫害发生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内容逐项详细调查监测,将原始调查数据归类存档,将调查结果及时编发《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上报县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等。(3)、4-9月份,通过电子邮件,每月按时上报《林木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月报表》、动态分析附表及《森防信息》,并做好6-7月份杨树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半月报。(4)、今年对美国白蛾开展了系统虫情调查,拍摄了生活史照片,制作了完整的生活史标本。(5)、按时向《中国森防信息网》直报森防信息,并积极向《河南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网》投稿,全年共被《河南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网》采纳 12 篇。

兰考县中心测报点人员不辞劳苦,全年取得测报数据4万多个,信息共25期6500多份,其中《森防信息》14期,《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11期,测报准确率达97.6%。由于测报准确及时,为上级业务部门和县政府掌握我县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科学地指导了我县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林木病虫害的监测调查任务。

3.推广应用先进测报技术

3.1、推广应用虫情测报灯。今年5月份我中心测报点在各乡镇推广安装虫情测报灯共16台,由兼职测报员组织管理、定时查看、详细记录,按时上报美国白蛾疫情信息,县测报人员根据各乡镇上报及下乡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推算美国白蛾幼虫危害盛期,从而提前美国白蛾预警信息,让各有关部门及广大群众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工作。

3.2、熟练掌握应用PDA

为使测报人员能熟练掌握先进测报技术PDA在测报工作中的运用,我站选派人参加了省举办的PDA使用技术培训班。并对我站森防人员进行多次集中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应用PDA在野外调查时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与防治软件的衔接应用等。并在6-7月份杨食叶害虫高发期,中心测报点人员开始使用PDA开展野外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及时上报省森防站。通过使用PDA,提高了测报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进而提高了测报准确率。

4.与县气象局签订协议

为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科学性、时效性、准确性,最大限度地防灾减灾,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兰考县林业局与县气象局签订了协议书。为森防站提供中长期气象资料;今年在杨尺蠖、美国白蛾各代幼虫发生期,利用兰考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以滃动字幕形式,共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4次。

5.认真开展美国白蛾专项普查工作

中心测报点按照省森防站《关于开展美国白蛾专项普查的通知》要求,安排布署具体普查工作,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分3个专项普查小组,要求普查组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普查工作不留死角。普查小组分别与5月、7月、8-9月在全县辖区内认真开展了美国白蛾专项普查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普查任务。

四、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档案管理

我站制订了中心测报点管理制度和测报员岗位职责,明确了工作纪律和岗位责任,做到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在开展调查工作的同时,积极收集、补充当地林木病虫标本和资料,建立健全了当地森林病虫数据库,并及时整理归档。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归档齐全、分类合理,并定期进行检查、整理,实行一病一虫一档,做到资料齐全有序,为今后研究我县范围内发生的各个林木病虫害的种类、生活史和发生危害特征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帕尔哈提·吾吐克. 新疆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建设的思考[J]. 防护林科技,2012,02:63-64.

林业助理工程师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防灾减灾;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P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1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气象卫星、雷达技术、中小尺度监测网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也在人工影响天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

1 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内容和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包括防雹、防霜、增雨、增雪、消雾、消雨等,指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雷达、卫星、气象监测系统、气象观测站等气象技术的辅助,利用飞机、高炮工具以及火箭等对大气中的局部云体部位发射干冰、碘化银等,使其发生物理、化学等变化由此实现预期的气象影响,从而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人民生活、生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成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就是人工降雨、人工防雹。这2项目的作业次数位居世界前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经成为各国各级政府实现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2 人工影响天气的重点应用

2.1 人工防雹消雹,避免和减轻农作物受损

中国除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冰雹灾害发生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天气,特别是在北方的山区、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会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人工防雹消雹作业来减轻自然灾害,各地区结合自身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需求,合理的进行作业点的布控,形成固定作业点和流动作业点相结合的防雹系统,结合准确的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防雹作业,从而有效的避免和减轻冰雹对农作物所造成的灾害,实现稳产增收。

2.2 人工增雨,保持农业增产稳产、降低森林火灾

在旱多涝少的区域和季节,常常利用农作物灌溉来缓解旱情,但是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人工降雨就可以实现节水型的灌溉。人工增雨投入小、见效快、收益大,这种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干旱季节,部分地区地表水不足,河道锐减,甚至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此时可通过人工降雨转移水资源而不至于影响农业产量和居民生活。在山林地带,秋冬季节极易引发火灾,提前在火灾高发季节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杜绝森林火灾,从而避免林业方面的损失。2006年1月,平顶山市各地降水严重不足,干旱频发,林业火险处于较高的等级,市气象局根据有利天气情况,针对性的实施人工增雪作业,及时降低了林业火险等级,解除了火灾高危状态。

2.3 人工消减云雨雪,有利于大型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对天气有特殊的要求,在技术条件、天气条件和后续保障物资设备均具备的情况下,可适时通过人工影响作业实现消减云雨,满足重大社会活动顺利进行所需求的天气条件。

2.4 人工影响作业的其他应用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工影响作业在机场、高速公路等人工消雾上也有一定的应用;目前已探究并逐步开展了人工防霜、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空气温度等实验和服务活动,逐步的拓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其仍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系统化水平不高,技术及其标准、规范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其技术水平的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探测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人工影响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阻碍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法满足防灾减灾工作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需求。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不断完善人工影响作业技术的支撑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总结和评估,实现政府和各部门协调合作,为人工影响作业打下稳定基础,才能使其对农业稳产增收、国民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活服务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