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小组计划

学习小组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小组计划

学习小组计划范文第1篇

13年年底,江苏省徐州市首次提出了学讲计划,学讲计划的中心任务是要求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其宗旨是先学后教,其突出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力显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不难看出,学讲计划在先前课改教学模式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新课改的学生怎么自学、如何合作指明了方向和课改的航向。本文以《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为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学讲计划下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1 “学什么,怎么学”――学讲计划的前提

学讲计划,“学”是“讲”的前提。那么“讲什么”是“怎么讲”的基础。只有知道和明确“讲什么”才可能“怎么讲”如果说讲什么是内容,怎么讲是方式、形式,那么,形式要以内容为基础,没有内容,形式也是空洞的形式,毫无意义之说。因此,“讲什么”为“讲”落到实处。

1.1学什么――目标清晰

学讲计划关键在于“学”和“讲”。很明显,学生学什么是讲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学什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预案。学案的设计应体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如,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学案或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交流。

1.2怎么学――方式明确

对于教师课前设计的预习学案,最好能明确哪些题是独立思考题,哪些需要小组合作,也就是说,在学案上体现出来怎么学,是自学、对学(两人一组)还是小组合作。如预习学案中的思考题:在小学时,我们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平行四边形是否中心对称图形等,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实验、尝试而动手做一做,看一看。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做,在做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如O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盖在图形的上方,描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以及对角线AC,用大头针定在O处,将ABCD旋转180°,结果会发现什么?这个环节应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2 “讲什么,怎么讲”――学讲计划的重心

在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也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后,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在“学”的过程中,一定有学生学不会的,那么,“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讲”的问题,也就是“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讲什么、怎么讲是学讲计划的重心和关键,通过“讲”,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2.1讲什么――讲到实处

众所周知,学讲计划关键是让学生学进去,然后再讲出来。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把所要学的知识自主构建,然后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给同伴、小组其他成员或班级全体学生讲出来,以达到互学互助、相互质疑、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学什么,怎么学”是学讲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1)讲疑点。在开展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随意抛出问题互相说几句也就是学和讲了,明显流于形式,学讲没意义。在自主学习和互学中,对于学困生的疑难问题,首先是“讲”的主要内容。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有的学生可能不会,那么,学生给别的学生“讲”,让其他同学在接受他的观点时,不断提出质疑、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对于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讲出来也是必要的;再者,对于课之伊始的课前预习交流,“讲”更见其必要性;在课之即将结束,“讲”出自己的所学、所得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2))讲方法。讲学习方法是“讲”的核心。如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判定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判定的方法是什么,将观察、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讲出来,“利用旋转法而得出”,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内容形成的过程,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促进,给他们以借鉴和点拨。

对于,旋转平行四边形后,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特点的问题,讲出来更有意义,因为是这节课的重点。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AC的中点O旋转180°后,A和C重合,C与A重合;B与D重合,D与B重合等。方法应点到实处、讲到关键点处。

2.2怎么讲――讲到关键处

(1)使用数学语言。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也是讲什么的重中之重。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DC, BC=AD,∠ABC=∠ADC, ∠BAD=∠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 OB=OD

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数学语言,用数学思维角度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习小组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会计电算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5-02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由于它在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合作意识和技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学习已在各学校得到广泛推广。

一、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要求会计岗位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因而模拟一个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至少需要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四个角色,四个角色的权限、职责各不相同。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采取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在四个角色间不断地进行转换,在完成不同的操作任务时需不断变化登录的用户名,例如新建账套需要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登录,而修改账套却需要以账套主管的身份登录。对于初学《会计电算化》的学生而言,很容易混淆不同会计人员的权限,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困惑。而实际工作中,每位会计人员都有自己特定的权限,工作职责清晰,工作流程明确。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并赋予组员不同的职责,可以还原实际工作状态,并有效地降低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的角色转换问题。

此外,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存在学习进度难以整体推进的问题。近年来,由于中职招生竞赛激烈,中职招生已进入“无门槛”时代,中职学校基本处于“开门办学”的状态,中职新生的中考成绩从500多分到几十分不等。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有些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依然感到迷茫、困惑。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帮助小组中其他成员掌握技能。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进行某种形式的重组,实现了认知精致,教者与被教者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进而实现共同提高。

二、合作学习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中的实施

1.合理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是指把学习成绩、能力、个性特征、社会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这使得小组成员可以互补,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在二年级开设,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接触。因而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主任的评语、各科课程成绩、平时沟通所了解的信息为依据,参考学生的个人意愿,合理分组。组内异质会连带产生组间同质,为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为避免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搭便车”现象,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2人、3人或4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较为适应,也是普遍采用的模式。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学习“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日常核算”时,可采用2人分组的模式。一方面,这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在学习“期末处理”时,可采用3人分组的模式。“期末处理”涉及的操作员有出纳、会计、账套主管,3人分组可以使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角色,避免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面临的角色转换问题。

2.选择恰当的方法。合作学习有切块拼接法、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共同学习法、思考配对法等十几种常用方法,每种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前期,由于学生对财务软件还很陌生,且缺乏合作意识与社交技能,可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以“系统管理”模块为例,先由教师为全班同学演示、讲解,然后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学内容。最后,所有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竞赛,学生同其他小组的成员开展竞争,以为各自的小组赢得分数。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中期,学生已经对财务软件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且具备了一定的社交技能,可采用切块拼接法。以“期末处理”为例,学习小组中的每位成员扮演一定的角色(出纳、会计、主管),然后,各小组中扮演相同角色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在一起共同讨论学习相应的学习内容,直至掌握。最后,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会其他组员。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后期,学生已经具有了参与合作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共同学习法。以“财务报表”模块为例,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习财务报表的新建与生成,最后,小组共交一份财务报表,按照小组的成绩接受表扬和奖励。

3.规范合作规则。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职责,保证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责任的“责任扩散”现象,小组就会嬗变成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角色。如在2人组时,角色分为操作者和检查者,操作者进行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检查者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掌握程度。在3人组时,设置领导者、检查员、联络员,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以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检查员监督小组成员活动以保证所有成员参与活动,联络员负责与教师等小组外部人员联络、沟通。其次,制定活动组织机制,规范小组学习行为,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在合作学习小组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合作小组之间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需要融洽合作,每个学生既要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与技能,也要学会倾听意见、接受帮助。为此,每位学生首先要进行自我管理,独立思考、认真练习、不玩游戏、不扰他人;其次要互帮互助,虚心请教、尊重诚恳、关心同学、热情细致。

4.加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以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角色出现,但这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降低了,相反,教师要承担起更大的指导和调控职责。首先,要加强合作技巧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交技能,缺乏社交技能会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不能顺利发展。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按照从易到难、有计划地教授学生小组学习所必须的技能,即组成小组的技能、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交流思想的技能。其次,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在学生使用电算化软件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设置权限时没有选择账套而使小组其他成员无法以该操作员身份进行操作,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

5.完善评价机制。首先,评价内容要丰富化,合作学习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如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评价合作过程,如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此外,还要加强对学习表现较差学生的呵护与关注,注重过程跟踪评价,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只要学生比过去有进步,就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采取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是一种自我反思,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反思自己的合作情况、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创新,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与进步。组员互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主要从合作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等方面进行。教师评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指导性意见,督促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个别测试、成果共享、合作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进而评价个人和小组。

三、小结

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合作学习理论源于西方,其与我国的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差异。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及方法的接受还需要经历一个认同、接纳、创新的渐进过程,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调控。

[本文为广东教育学会2014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GDXKT3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1997(2):33-36

[2] 蒋波,谭顶良.论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1(6):33-36

[3] 朱丹.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视域及其教学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34-136

[4] 凌锋.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9):74-75

(作者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学习小组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大班额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 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较流行的课堂组织形式。如果一个班级人数过多,无疑会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调控不好,小组合作就会处于一种缺乏监控与指导的散乱状态。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大班额环境下,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以下评价策略。

一、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自我评价

小组自我评价能够为小组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反馈,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令人担忧的是,在实际的合作学习实践中,由于时间紧迫,不少数学教师轻视甚至忽视了小组自评这个环节,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自我评价的对象是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员的活动有益与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开展或需要改进,其目的是帮助小组学生学会更好地合作。

小组自我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总结有益的经验;第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三,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明确如何达到目标。具体操作为:组长准备好记录本,一节课一考评,一天一统计,一周一加星,用“正”字统计组内成员一天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五个“正”字换一朵红花,五朵红花换一颗星。考评分五项:①课堂发言,发言一次加一笔,得到老师表扬加一笔,发言错误不加;②课堂展示,展示一次加一笔,有解题方法的总结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加1笔,错误不加;③组内讨论,积极参与组内讨论的加一笔,表现突出的加两笔,不积极的不加;④完成任务,分配的学习任务及时完成的加1笔,不及时的不加;⑤违纪,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讨论和问题无关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纪律差的,每次扣除一笔,老师批评的扣两笔。一节课结束后组长要及时记录,一天结束后要组织选出最活跃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名,表现最好但纪律最差的不能当选最活跃或者最优秀学生。组长每周总结经验,找出本组学习问题,确定努力方向,并给当选学生家长打电话报喜或者写喜讯,同时取得问题生家长的支持。期末结束时,对于学生获星星颗数在10颗至20颗之间的,教师在全班表扬,并评为“班级合作学习之星”;对于获得20颗以上的学生由教师上报学校当选为“学校合作学习明星”,在校园内公示,颁发奖状。这种自我评价能够维持小组成员间良好的关系,便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技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成功的概率。

二、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评价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评价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如果只对小组活动的结果作评价,忽视小组活动过程中各成员的参与程度、角色分工及协调配合、参与活动的意识与积极性等评价,就会出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称霸或不参与合作等不良现象,也容易使一些成员在小组活动中处于边缘地带,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例1时,提问:“想一想40+30等于多少?怎样算出来呢?自己思考,然后说给小组内的成员听一听。”

师:哪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出来的,4+3=7,7后面添个0,就是70。

师:为什么要添个0?(生1站在那里,眼睛盯着自己的作业本,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

师:组内的其他成员帮帮他?

生2:我来。

师:好,你们组真棒!

……

师:你看,你们组的这几位同学讨论得多好啊!就少了你一个人没参与,多可惜。

学习小组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组学习 思维对话模式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37-01

分组学习思维对话的模式是指在教学配置和谐基础上,依靠学生、老师以及文本之间有思考空间的对话实现课堂的理想教学。其中分组学习是模式中的组织形式,提供思维的对话才是教学模式的本质核心,不仅能将课堂的活力展现出来,还能将课堂成色和生态展现出来。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以小组为核心,小组成员需要在合作交流、展示互助中探寻想要知道的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会交流、会整理收集以及喜欢互相帮助的人才。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础,组建小组的时候要注意顾及学生的自愿性,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组建,通常情况下一个小组4~6人最好,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位,同时要经常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交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不同角色的感觉。老师要对学生合作的习惯进行培养,让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发言,学会互相尊重和倾听,集合各个学生想法的优点找到最好的一个方法将问题解决,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这样能够将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好。例如,老师提出一些有难度的四则运算的问题2+3×4+5= ,有些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出现错误,可能会理解成为(2+3)×4+5,但是实际上正确的运算方式应该是2+(3×4)+5,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将各个小组编号,采取积分竞答形式让各个小组抢答,能够将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形成。

二、提出问题,创立情景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老师要注意的是将学生的思维动力启发出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核心问题是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桥梁。思维对话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给学生创立出一些情景模式,在情境中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数学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商近似值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创立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哪些体育运动?老师在生活中也很喜欢体育运动,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东西?这是老师今天花费17.4元买来的一筒羽毛球,同学们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看包装上面的信息有1打是12个。这是平时生活中非常简单的常识,老师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入手,从生活的情境过渡到数学知识上,保证学生对相关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和搜集,最终提出数学问题,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距离大大缩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一些知识。

三、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研讨一般问题时不能给学生太长的时间,一定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讨论的期间充分交流,又不会将学习的时间耽误。例如,在对梯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按照已经有的计算三角形、长方形面积的知识计算一下,由此引入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研究,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分析探讨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加透彻。小组讨论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安排全班交流讨论,讨论结果集体交流,取长补短,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在讨论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同时选出最有默契的小组和最具集体智慧的小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小组之间和组员之间良性的竞争,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和发展。

四、总结问题,拓展训练

在全班同学交流互动讨论之后,老师与学生要对今天获取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结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尽管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解决,但最终获得的知识只是片面的,老师在讨论结束之后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考知识的引导,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归纳成为有条理、清晰的知识点,尤其是对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例如,老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结束之后,可以让交流过程中条理较清晰的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并谈谈感受,在课堂学习之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训练题,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能体现知识点的层次性以及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形式多样性。同时让学生做练习题的时候,对组员进行评价,一旦提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需要让全班同学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有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将遇到的问题解决,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分组进行学习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对学生互相探讨、合作的意识进行培养能够将学生潜意识里面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来,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将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本文主要对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探讨,但是目前实践表明分组学习思维对话的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行改进。

学习小组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竞争、交流、交往

目前,在我国小组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我国教育家王坦将其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结合我们三星级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历,下面我想具体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发展历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大约在18世纪初,英国牧师倍尔和兰喀斯特(Bell,A.&Lancaster.J.)广泛运用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19世纪初合作学习观念传到美国,在教育家帕克(Park,F.)和杜威(Dewey,J.)的积极倡导下,合作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了主流地位。然而,由于公立学校强调人际间的竞争,合作教学法从20世纪30年代起失去了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观念中道复兴,在斯莱文(Slavin,R.E.)、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卡甘(Kagan,S.)等学者的推动下,原有的合作学习观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系列原理与策略体系,再度成为美国教育界的时尚。现在,我国课改也积极推行这种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的精神。首先,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

2、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学习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拉埃丁和斯泰莱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各个成员通过组间成员的交流、合作,对知识有了比较透切的了解。这些学生能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

4、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责任,成员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以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非常亲近。不管有没有天赋,他们都能够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视自己为有价值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5、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从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必然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学生所获得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本身,而是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这一过程。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都成为知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附加值”。

6、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合作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合作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塑造了学生自信、坚强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使其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优良心理品质。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老师要对学生科学的分组:(1)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分组秩序,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大小、性别、兴趣、刻苦程度等异质情况)异质搭配,小组构成多元化,常分常新。每小组一般6人。每组可任命小组长一名,明确组长的带头责任,采取轮换制。学生站立的队形可以适当改变。(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明确由谁组织,由谁记录,由谁发言,协作完成任务。

老师要在课前把准备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预习。学生完成学案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学生讨论的形式完成学案。老师在上课前要批改好学案,做到了解学生的学情。设置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便于上课时有的放矢,突出难点。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老师提出问题后,快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组内迅速交换思想。老师可以说:“各组带着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好吗?”学生讨论后,老师说:“下面请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注意记录和自己不同意见,哪组先汇报?”大家在交流中资源共享。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小组合作的精神应在于对问题的合作探索之中,课上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团体动力作用”的学习活动,对同伴成功的学习方法、成果虚心认真地借鉴吸收,联系自身加以对照、类推或创造。对同伴失败(错误)的动作给予指导和纠正。课堂教学合作中,师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步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学生学习合作中,学生以前原有的“各练各的,各玩各的”变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合作”的关系。合作不回避结论,但合作学习应着眼于在对结论的追求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与乐趣。合作学习不应仅是教室里的热闹,更应将教学的范围扩展到更深更广的天地。拨开迷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其意义绝非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更高更复杂学习行为的活动;它以各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而且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进展的;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北京未来新世纪科学发展中心主编,远方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