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情散文诗

爱情散文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情散文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爱情散文诗

爱情散文诗范文第1篇

"修行还不够,等修行够了的时候,再来找我吧。"若雪潇洒的跳下来,转身对红尘说,

"哼,武功好又怎样?我警告你,冰潇迟早会休了你的!"红尘说。

既然冰潇知道那次是我陷害的,无所谓了。

"呵呵,有那么容易吗?我告诉你,只要紫潇冰雪闪着光芒,我和冰潇就不会分手,就算分手了,他也不会娶你啊。"若雪嘲笑的问。

"哼,紫若雪,走着瞧!"红尘气急败坏。

"哦?论武功你赢不了我,凭地位也不行吧。红尘,我劝你还是好好做善事,不要做那些事了。"若雪说。

"我还用不着你来教训!"红尘说完,很气愤的走开了。

"雪儿,走吧。"冰潇说。

"恩。"

-----------------------华丽丽的分割线-------------------------------

此时,南宫拓还可怜的躺在某地-----------

"轰隆!"突然打雷了。

"啊!"南宫拓发出微微的。

雷电把他,击活了?

完了完了,冰潇和紫若雪好不容易在一起。。

南宫拓缓缓的站起来,

说:紫若雪,我一定会把你娶到手,至于冰潇,哈哈…。"

"墨,潇,忆!"冷一笑在外面大喊。(现在,冷一笑是好的)

"怎么了怎么了。"墨潇忆跑出来。

"你看看,这是什么?!刺杀令牌啊!你想杀了我?"冷一笑拿出一个牌。

"啊!当时你回来的时候我本来想收了,但是…没找到啊。"

"算了算了,还好刺客没来,要来了,我看小雪会怎么样!好了,我去处理事情了。"

爱情散文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密码;散文诗;意象;关键句;情感;音韵;诗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七篇文章,《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内容涉及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美丽的形象传递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思。所有的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既有散文之韵,又有诗歌之美的独特文体,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的感情。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之美?很多老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感觉为难。四月份上教学研讨课,我选择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我以语言为突破口,作了一些探索。

(一)解析意象,领略意蕴之美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也是理解散文诗的钥匙。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浪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至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还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为了理解海浪这一形象,我从“海浪”这一意象入手,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诗中的“我”是谁?

生:海浪

师:海浪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生:它是海岸的情人,从“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可以看出。

生:海浪很爱海岸,诗中说:“我拥抱着他”、“我扑到在他脚下”。

生:还可以从“合为一体”、“海誓山盟”、“把爱恋的祷词歌吟”等词语可以看出。

师:可见爱浪是深爱着海岸。但海岸仅仅是爱海岸吗?

生:它还深爱着世间万物。

师:哦?你有什么依据?

生:诗中“曾有多少次”那一组排比句就写到他陪美人鱼跳舞、他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他陪礁石对饮打趣,还托起落水者、为美女丽人偷出海底的珍珠,可见世间万物都是他深爱的对象。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海浪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你觉得这一形象符合浪的特点吗?

生:符合的,“海誓山盟”、“爱的祷词歌吟”写的是海浪的声音,“拥抱”是指涨潮海浪扑到岸边,“扑到在他脚下”是指退潮时海浪渐离渐远。

生:还有,“曾有多少次”排比句引出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海边,符合海浪这一身份,“跳舞”就是海浪的涌动,“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就是海浪的声音,“托起……躯体”、“偷出……珍珠”更是海浪最常见的行为。

生:写海浪声音的还有“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海浪这一形象首先是作为“浪”的形象,它身上具备了“浪”的各种特点,但同时,诗人还赋予它以“人”的形象,他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正是兼具“浪”与“人”的特点,“海浪”这一形象才形象生动而又感人至深。

“诗歌是表现生命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意象是主体内在情感的感性化、客体化,所以诗人常以可以感知的客观事物来代表主体意识。有人认为诗歌是意象的创作,分析诗歌的意象,发掘它的深层语意,对于更好地领会诗的意境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非常重要的。”①《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意蕴丰富,纪伯伦借“海浪”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炽热衷肠,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为之终身守护的愿望。由意象入手,散文诗的情感、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品析关键句,解读情感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从表面上看,《浪之歌》是一首爱情诗,但纪伯伦借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倾述了他对祖国的炽热衷肠,也表达了他“守护万物”的博爱情怀。学生能否理解文字符号背后的旨趣?这是阅读本文的一个难点。

为了了让学生理解纪伯伦对祖国的炽热的爱,我补充了纪伯伦的生平简历:

纪伯伦生平简历:

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

1895年(12岁)随母亲去美国波士顿某生;

1898年(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

1901年(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叛逆性刊物《真理》被驱逐出境,再度前往美国。后家中遭变故,母亲、长兄、小妹相继亡故;

1908年师从艺术大师罗丹学习雕塑;

1912年移居纽约;

1931年(48岁)去世。

一个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以及触发作者写作的特定事件等等,联系这些背景能立体地理解作品。纪伯伦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寓居美国,有了这一份生平简历,学生很容易理解纪伯伦笔下“爱情”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流浪在异国的赤子的衷肠。

但是,若理解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显然还是未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旨趣”。诗歌后半部分留下了太多需要琢磨的诗句。我做了如下的引导: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但是老师觉得诗歌的后半部分依然留有很多谜团,我们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

生:文章后面“曾有多少次”这一组排比句也是写对祖国的爱吗?

师:是啊,这里写海浪陪美人鱼跳舞,写它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同礁石对饮,救助落水的人,偷取珍珠馈赠丽人。这一系列的事情是“爱国”的行为吗?

生:我觉得是,但是这是升华了的爱国之情,诗人因为爱国而爱天下人,爱天下万物。

师:可以理解为是由“爱国”而升华为“博爱”,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这里“歌唱”和“叹息”的内容是什么?

生:歌唱爱情呗。

师:那为什么还要“叹息”呢?

生:刚才背景里介绍纪伯伦曾经被驱逐出国,诗人是为自己的“爱情”得不到祖国的回应而叹息。

生:也可以理解为为上文提到的那些为爱情所苦、那些得不到爱情、那些在大海里死难的人叹息。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能有所联系,做得很好。

生:为什么“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是啊,老师认为爱情的真谛是忠诚,诗人为什么认为是“清醒”呢?

生:“清醒”就是“理智”,都说“恋爱的人智商是最低”的,所以“爱”需要清醒。

师:爱需要清醒,有道理。能联系诗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吗?

生:海浪是日夜流动的,是不用睡觉的,所以是“清醒”的。

生:诗人愿意像海浪一样不眠不休地守护着世间万物

生:海浪虽然对海岸有着炽热的爱情,但是海岸有时却不理不睬、无动于衷,但海浪依然一往情深,这就是理智的爱。

师:能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吗?

生:诗人被驱逐出祖国,但是诗人却没有背弃祖国,长期在国外做着爱国的事,这是炽热的爱,也是清醒的爱。

师:“清醒”中透着炽热,透着理智,透着执着,这就是诗人的“爱”。

耿林莽《散文诗的美学追求》一文中说:“对于散文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分析,那些事件、那些情节、那些景物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内核才渐渐显现,诗句折射出来的诗人的内心旨趣才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分析句式与韵脚,感受音韵之美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虽然散文诗语言向散文语言有所借鉴,但它仍然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因此,音乐性也是散文诗语言的重要特征。”②《浪之歌》在句式上多用对句,但又整散结合,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匀称而又灵动,它就是一首情歌,是从纪伯伦心坎里流泻出来的情歌。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规律,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散文诗大多传承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句式之美是文章的节奏美,押韵是文章的音韵美,学生深入文本之后,发现蕴藏于文章之中的韵律之美,品出了散文诗这一独特体裁的别样风致。

(四)变换形式,呈现诗意之美

散文诗是诗,但又有别于诗,它的诗意往往蕴藏在铺排的文句后面,简单地以朗读来感悟诗意,学生的感受很可能被阻滞在景物、事件之外。我认为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可以呈现散文诗的诗意之美。因此,我在课堂了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你选用文中的词、句,重新加以组织,把这首散文诗改编成一首更加精炼的自由诗。题目依旧是《浪之歌》。”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又有弹性的活动。学生在课本中接触过自由诗,如《天上的街市》、《华南虎》等,对自由诗的形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活动要求选用文中的词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编的难度,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确定、甚至于句子的组织等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太化心思,学生主要考虑的是选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诗歌的本意,应该如何组织才可以体现出诗歌的形式美。这又可以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题的理解,考察学生对自由诗的积淀,让不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不同的呈现。十几分钟后,学生交流,精彩纷呈。教师也交流了自己改编的诗歌:

浪之歌(改编)

黎巴嫩.纪伯伦

(一)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

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清晨

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

傍晚

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

我生性执拗,急躁

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来时我拥抱着他;

潮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这就是我的情意

这就是我炽热的衷肠

(二)

曾有多少次

我围绕美人鱼跳过舞

曾有多少次

我帮助有情人吐露衷情

曾有多少次

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夜阑人静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

惟有我彻夜不眠

因为我满腹爱情

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改编的《浪之歌》基本选用原诗的语句,只是少数句子为了形式的匀称作了一些增减。两个诗节从两个层次表现海浪的“爱”,这也是原文的设定。简单的改变却呈现了另一种美。

这一依托文本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从“文”中看到了“诗”,无需任何言语的诠释,他们已经能够理解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诗意。因而对散文诗的特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散文诗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从诗歌撷取了精魂,从散文借来了舒展轻松的衣衫,从绘画吸取了丰富的色彩,从音乐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把握了散文诗的特点就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以语言为突破口,破解了语言的密码,散文诗别样的美也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注释

爱情散文诗范文第3篇

早在上世纪的1992年,他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在你的风景里》出版后,我曾在《文艺报》撰文有过评论:“剑冰向我们展开了散文诗的一片新的风景线,人生、时代、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并非如何灿烂辉煌,或作猎奇地炫示。诗人以其慧眼,以诗人的敏感,触手所及之处,随手拈来一块块平常‘卵石’,经其智性光辉的烛照,诗化手法的点染,便成为一章章精巧灵动的散文诗篇。其出色之处,首先在于他善于炼意,以诗人的敏感发现‘诗因’,经其智性之熔铸,形成坚实、精炼、深刻和新鲜的理性内核,由于抓得准、思想密集度高,肯于舍弃枝叶,便成就了集子中那些玲珑剔透的短章。”我将这段“旧话”一字不改地抄录在这里,用以介绍他的新作,似乎依然适宜。若有不足,可从下面结合一些作品的言说中得到补充。

剑冰不赞成“惟抒情”,或以单一的抒情性来界定散文诗,尤其反对矫情和题材的狭窄上的固化,这一点和我的见解一致。他也不主张以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界定散文诗,这当然也是对的,集子里的《三星堆》、《水墨周庄》等,虽然较长,却都是很漂亮的散文诗,而非散文。以诗性之有无为主要标准来区分散文和散文诗,或是最主要的尺度吧,当然还有其他,限得过死不好,完全没有界限也不行,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提及,一是觉得他集子里如上述两题的成功似可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二是剑冰散文诗最精彩、最出色、最拿手的,我以为还是那些高度提炼的精短篇章。

譬如《敲门吧》,本来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他却十分自然地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赋予了多重的人生启迪。难能的是毫无概念化的诗歌气味,而是诗情洋溢的形象化生动活泼的语言警句:“所有的门都在向你开着,/只要你舍得勇气去敲。”这写得何其通俗,却又何其深奥!

再譬如《美丽》,这是被人们用烂了的一个词语,本相抽象,他却掇拾了许多形象的片段,将她写得有声有色。“美丽点亮了目光”,这只能是散文诗的语言。我以为,他既不是诗的,也不是散文的,而恰恰是典型的散文诗语言。为什么?不必解释,只可以意会,真正懂得散文诗文体与语言特色的人是会同意的。这样的语言充满在他的一些佳作中,比如这一章中的:“一定有一种歌声,象腾格尔或才旦卓玛,隐约在正面之中”,“一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爱情的种子,悄悄地伴随着微风”等等。

《远方的那夜》更属精炼之最。不过是中秋夜怀人幽思的瞬间捕捉,深沉的心理活动完全从宁静的夜色中折射出来,使一个人们常能触及的抒情谣曲,独具异彩,不落俗套。其空间感的辽阔,艺术张力的间距,和高度简洁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说出的越少,表达得越多,留给读者以想象去补充的余地便越大。这一短章几乎每字每句都颇堪玩味。

“那枚中秋”的“枚”字,用得新颖别致,一下提升到仿佛专供欣赏玩味的艺术境界,而不是生活中一个普通的节日了。不写月光,却写:“水样的夜,没有波纹”,更加冷隽而宁静地抓住了月色的精灵。“忆念的鳞片”将抽象的“思”具象化了,“掠过”使之轻盈如画,有了动感,而“如烟斜柳”更是深得汉语神韵的妙笔。烟与柳都是纤细而飘忽的,复又“斜”似往事之影,人之影,抑或忆念者的眼神呢?因是“柳”,遂有“拂扫着远方的眼睛”这一想象的延伸。“柳”本是“伤别”的意象,在这里,更是一语多义,将平常的思恋写得有声有色。然后笔锋一转,轻轻一跃,归结到“在我的夜空,十五是月蚀”这个月“蚀”的意象,堪称一绝,是什么“蚀”了这一枚中秋圆月呢?是远地相思,思而难见,无限惆怅,尽在其中了。

集子里像这样特别精美的短章还有许多,如《河之语》、《回望电梯》、《秋之恋》、《德天瀑布》、《读晨》、《龙门石窟》等等,难以一一抄笔了。但我还想提一下《无言的雪》,写雪的篇目有好几章,都写得很好,我尤其欣赏这一章,她充满了剑冰散文诗中灵动机智的思路和语言,读起来感到特别舒坦。既有心灵沟通的那种会意的愉悦,又有一种得来仿佛全不费功夫的诗美享受。譬如:

转贴于 “站在雪中,用心与这雪的世界对话,所有的表达都是冷然的。”

这已经是很精微的表达,笔锋一转,又写出更耐人寻味的一句:“火热在冷然之后醒来”。这正是剑冰式的机智,冷然与深刻冷隽与深刻的代表,也体现了散文诗特有的跳跃式流动的妙处。

写山水风光,所谓“旅游诗”之类人们常见,剑冰的集子里也有,但不同于某些人那种近似导游说明的劣质品,他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不是名胜古迹赋予诗以光辉,而是诗赋予这些名胜古迹以光辉。譬如《凤凰古城》、《水墨周庄》、《三星堆》、《胡杨》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譬如《胡杨》,他赋予了这种树以一种性格,一种品质,一种不死的英雄的魂魄、气度与胆略,却又完全不是抽象概念的,而是掷地有声的诗性光辉。这是一只伸在沙尘中让人“惊恐万状”的“手”,这个惊恐万状是创造性的语言,将原属“贬义”的词性,散发出光芒万丈的雄伟高度。为这一形象作了突出补充的,是它“注定成为荒凉的一部分”,“让荒凉有了立体感”的这一创造性的阐述,胡杨成为荒凉的一个诗意的化身:“就象鹰之于蓝天,鲸之于海洋,只有大漠才能配胡杨”,真是达到了淋漓尽致的诗美高度。

《水墨周庄》和《三星堆》都比较长,难以展开来介绍了,我想说的是,她们与散文的质的区别值得认真分析和体味。虽长,却不是散文的铺叙方式,而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章引,切割性地组合,实际上已近于组诗式的结构。其中有些段落独立出来,也是很好的散文诗,譬如《三星堆》的六、九两节,特别是“六”,即“有一池荷花款款而开”那一节,完全可以作为一章优美的散文诗短章而存在。

更重要的恐是语言。散文诗语言的诗性美与音乐节奏感是重要特色,必须坚持。在剑冰的这两个“长篇”中,语言都很出色。如: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使一个普通的庄子变得神采飞扬”;

“高速公路将这块古老划出了一道伤痕”;

“那些小路是时间的化石”;

“有鸟在原上飞起,叫不出名字的鸟,起起落落,一些鸟曾在钢的铸件上栖落过,享受过一个王国的仰拜”。

“鸟不灭,时光不灭”。

爱情散文诗范文第4篇

正是薄暮斜阳时分。骤然之间一阵倾盆大雨扫过我们辽阔的平原,既无雷声,也无闪电。

屋子前的花园整个儿沐浴在火红的夕阳里,被滂沱大雨淋了个透湿,热气腾腾,烟雾茫茫。

她坐在客厅里的桌子边,透过半开的门户若有所思地向花园里凝望。

我知道此时她心里想着什么;我知道此时此刻,经过短暂的、尽管是苦痛的斗争,她正沉浸于一种再也难以平静的情绪中。

突然她站起来,迅疾走进花园里,便看不见她的身影了。

时钟敲响,已过一个小时……又过了一个小时,她没有回来。

这时我便起身走出屋子,沿着她适才走的那条林阴小径(对此我确信无疑)走去。

周围的一切开始变暗,夜幕正在降临。然而小径湿润的沙土上看得见有一件圆圆的东西,透过浓浓的夜色发出显眼的红色。

我俯下身去……那是一朵年轻的、蓓蕾初绽的玫瑰。两个小时以前我在她胸前见到的正是这朵花。

我小心地捡起落入泥泞的小花,回到客厅后将它放到桌上,她椅子前面的地方。

她最终还是回来了,迈着轻轻的脚步走过整个房间,在桌子边坐了下来。

她的面容显得苍白而且楚楚有情;那双眼睑下垂、似乎变小的眼睛带着轻微的腼腆神色迅速扫视着两旁。

她看见了玫瑰,抓起它,望了望被揉皱、弄脏的花瓣,看了我一眼,于是那双眼睛突然停住不动了,滚出了晶莹的泪花。

“你为什么哭?”我问道。

“就为这朵玫瑰。你看看,它成了什么样子。”

这时我想到要说句意味深长的话。

“您的泪水能洗去花上的污秽。”我神色庄重地说。

“眼泪洗不掉,眼泪能将它烧毁。”她答道。于是她转身向着壁炉,将花朵扔进了正在熄灭的火焰中。

“火焰能比眼泪更好地将它烧毁。”她不无勇气地大声说。这时她那双还闪着泪花的美丽的大眼睛便大胆地、幸福地露出了笑意。

我明白了,连她也已烧毁了。

(朱宪生、沈念驹译)

赏析:

这是俄国19世纪诗人、作家屠格涅夫在1878年4月写的一首散文诗,距今已130多年。

爱情散文诗范文第5篇

哈利勒·纪伯伦,黎巴嫩著名诗人、作家兼画家,被认为是20世纪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二十世纪全世界最杰出的诗人,在西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本书收录了他最著名的两部诗集:代表真理的小"圣经"《先知》和智慧格言集《沙与沫》,由著名文学家冰心翻译,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生的箴言书。"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在纪伯伦的笔下,四季流转,云朵变幻,生命的解答蕴藏其中。《沙与沫》与泰戈尔的《飞鸟集》堪称双璧,二者都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点滴深入读者的心灵,而纪伯伦的《沙与沫》比起《飞鸟集》的灵动洒脱,则更显端庄大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比起泰戈尔对一花一草的关注,纪伯伦则将目光投向更显得深邃而遥远的宇宙。"对于从银河的窗户里下望的人,空间就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先知》被誉为"东方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是纪伯伦所有散文诗的"巅峰之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正如西方世界所描绘的,纪伯伦象是"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诗与画都散发着浪漫与抒情,但在芬芳的背后是理性的思考,是严肃,是冷峻,是令某个人乃至某个民族值得深思的哲理。他那从灵魂深处传来的生命之歌,富有神秘天启预言式的语句,宛如天籁之音,传达出人生的真理,成为融合东西方心灵精髓、超越时空的永恒箴言,为心灵迷失于尘世的人们起着洗涤灵魂的作用。

纪伯伦足以堪称人类精神修养大师,他的文字历久弥新,传遍了全世界,超越了时空与国界的限制,他的散文诗,大半个世纪以来,驰誉东西方世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诗人说,它是诗化的哲学;哲人说,它是充满哲理的诗。

相关期刊更多

北方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总工会

女性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

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出版社;武汉市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