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购调查问卷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竞争环境;消费市场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达到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汽车行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从1953年亲自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题字,到中国一举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排名第一的国家,仅用了不到六十年的时间。但是,纵观中国整个汽车市场,目前国外品牌依旧占据了中国汽车销量的半壁江山,中国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依旧严峻。相对于国外上百年成熟的汽车产销机制,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在短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成了制约我国本土汽车企业前进发展的巨大阻力。为了尽快破除这些发展阻力,国内一些本土汽车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努力缩短差距,应对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
本文基于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对海外收购给我国本土汽车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客观地分析。通过采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收购沃尔沃前后吉利汽车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通过进行吉利消费者问卷调查,分析吉利汽车消费市场的变化。从吉利汽车的竞争环境及消费市场两大方面对该海外收购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科学地分析,为今后我国本土汽车企业的海外收购、品牌形象发展等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 事件回顾
1999年,福特汽车以64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汽车。但十年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沃尔沃汽车在2006年~2008年三年销量逐年下降、连续亏损,福特汽车同样出现了巨额亏损。这促使福特汽车决定今后主要发展福特品牌,出售沃尔沃汽车以缩减生产成本。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吉利汽车不仅致力于中国市场,也在积极扩展国外市场份额,寻求收购无疑是拓宽国外市场的最快途径。吉利汽车由于最初的市场定位和成本控制等原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低价低端的品牌印象。而沃尔沃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中一直是高端、豪华、安全性能突出的汽车品牌代表,若吉利能成功收购沃尔沃,无疑有助于吉利提升自身品牌形象。
出于这种双赢局面,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28日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100%股权。从此,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就有两大汽车品牌:一个品牌是吉利原有汽车品牌,包括英伦、全球鹰、帝豪三大子品牌,本文统称为吉利汽车;另一个品牌就是沃尔沃汽车。
收购事件时隔3年多,沃尔沃到底给吉利带来了什么?本文将从收购前后吉利汽车的竞争环境、消费市场两大方面进行解读和探求。
三、 竞争环境分析
1.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集成化、制度规范化,行业竞争分析已经成为了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基础。对于国内市场被国外品牌高度占据的中国汽车行业,更需要进行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帮助本土企业认清行业形势和自身竞争力。
本章采取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波特认为,产业外部力量通常影响着产业内部所有企业,决定一个企业盈利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而产业的吸引力又取决于该产业的五种竞争性力量。波特指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行业内企业的竞争程度、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五种基本力量的竞争作用,决定了行业内企业的发展可能和获利能力。
2. 吉利收购沃尔沃前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1)国内汽车企业的竞争程度。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市场数据:2013年,国内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分别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华晨、长城、吉利和江淮,共销售2 198.41万辆,排名第九的吉利虽比2012年上升一位,但仍仅占国内总销量的2.49%。
从图表的数据可知,相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整个行业的增长比例,吉利汽车年销量增长率随着整个行业的增长不断增长。但是在2008年~2013年间,吉利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2.5%左右,面对国内的合资汽车公司的快速增长,吉利汽车的竞争力还是较小。
2008年~2013年期间,沃尔沃汽车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汽车业务的负增长及亏损会加重吉利的负担。但是,沃尔沃汽车先进的产品技术、成熟的管理体制、高端品牌效益等,都有助于增强吉利汽车的竞争力。
(2)吉利汽车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汽车市场的供应商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战略性供应商,主要为汽车制造厂商提供车桥等价格高、需求量大的关键零部件。二是技术性供应商,主要为汽车制造厂商提供减速器、发动机等技术难度大的零部件。第三类就是普通型供应商,为汽车制造厂商提供螺母、垫圈等一些较小标准汽车零部件。
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前,供应商在价格上对吉利可采取不平等的待遇,尤其是在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零部件领域。原因在于很多供应商都与其他大型知名汽车公司如通用、大众等合资企业存在供货关系,相比大型合资企业吉利的公司规模、市场影响力相对较小。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份额逐渐增大,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会逐渐降低。
(3)吉利汽车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中国目前有120多家汽车厂、30多家轿车厂,这些厂家的汽车产品价格范围覆盖了8万元~100万元之间所有的价格区间。我国汽车消费者正逐年增加,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信息的了解速度和深度都有了显著提升。2013年,中国私人轿车的拥有量已经破亿,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尤其是中等收入以上消费人群的议价能力正逐渐提高。
对于吉利公司来说,由于定位于价格优势,使得吉利汽车的消费者大部分集中在中低收入人群,吉利原有消费者的价格选择性较弱,议价能力较弱。而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产品的价格选择更加丰富,沃尔沃汽车原有中等收入以上消费人群的加入,使得吉利消费者整体议价能力增强。
(4)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汽车公司具有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高、规模经济效应等特点。这使得汽车市场的进入门槛高,国内本土新生车企或者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难度较高。相反,通过合资、并购等形式,国外知名汽车品牌的“引进”对国内市场的拓展开发,相对容易。因此,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主要是国外汽车企业的进入。
国外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和国内的汽车公司合资的方式大量涌入中国;二是采取被并购的方式,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国的汽车市场增长已趋于平稳,沃尔沃的加入并没有改变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但是对于吉利而言,沃尔沃的加入无疑增强了吉利抵抗潜在竞争者威胁的能力。
(5)吉利产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吉利产品的替代品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从汽车行业外着眼,其替代品主要有自行车、摩托车、火车、地铁、飞机、轮船、汽艇等。这些交通运输工具虽有一定的替代效果,但各有其特殊用途和功能,以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因此,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二是针对汽车行业自身而言,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汽车的替代品主要是其他汽车公司的中低端汽车产品。随着近年一些知名汽车品牌逐渐推出针对中低端市场具有一定价格优势的产品,吉利传统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降低,吉利汽车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很强。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不仅丰富了吉利的产品,提高了其市场占有率,而且降低了吉利汽车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总结以上吉利收购沃尔沃前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可归纳出表2。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后,“吉利汽车的行业竞争力”和“吉利抵抗潜在竞争者威胁的能力”都增强了,“吉利汽车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吉利产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都降低了。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中以上四个力量要素都是朝着有利于改善吉利汽车行业竞争环境的方向变化的,说明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大增强了吉利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力。
该收购行为既然对吉利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地位产生上述影响,势必对吉利汽车的消费市场也产生一定作用。因此,本文在第四章通过对吉利消费者进行“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调查问卷”的分析,力求从消费者的立场和视角解读吉利收购沃尔沃对吉利汽车消费市场的影响。
四、 消费市场分析
1. 调查问卷概况。本次“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调查问卷”主要是在杭州吉利4S店完成,调查问卷共发放了138份,收回了120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受访对象全部是吉利汽车的用户。
在随机受访的消费者中,中男女比为77:23,男性93人,女性27人。关于受访者的年龄,25岁以下为8%,26岁~30岁为36%,31岁~40岁为43%,41岁~50岁为5%,50岁以上为8%。受访者的月收入,3 000元人民币以下的为6%,3 000元~5 000元为43%,5 000元~8 000元为34%,8 000元~12 500元为8%,12 500元以上为9%。参考文献“3”的调查问卷分析方法,对本次调查问卷做如下分析。
2. 统计分析结果。问卷从消费者对吉利汽车品牌的评价,消费偏好,对收购沃尔沃利弊的看法三大方面进行了调查,如图1所示。
(1)消费者对吉利汽车品牌的评价。本次问卷调查了消费者对吉利汽车的价格、外观、安全、售后服务、操控性、舒适性、多媒体、内饰、整体印象共9项评价。调查结果采用五分量表进行分析,其中5代表最满意的评价,1代表最不满意的评价,统计结果如表3。
在对吉利汽车的9项评价内容中,价格得分最高为4分,巨大的价格优势已经成为吉利汽车的主打营销方式。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消费者来说,巨大的价格优势是吸引他们选购吉利汽车的首要标准。
在对吉利汽车的9项评价内容中,得分最低的多媒体和内饰仅为2.96分和2.85分,在消费者中的口碑较差。另外,吉利汽车在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外观、售后服务等方面均得分在3.5左右,属于中等程度水平。
(2)吉利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引导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安全、价格、舒适、操控、外观、售后、内饰、多媒体因素中,吉利消费者中22%选择了安全性,19%选择了价格,14%选择了舒适性,13%选择了操控性,10%选择了售后服务,5%选择了内饰,3%选择了多媒体。由此可见,吉利现有消费者最看重的是安全性和价格。
结合“消费者对吉利汽车品牌的评价”可知,价格低廉已经成为吉利汽车的巨大优势,牢牢吸引了现有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性,吉利收购了以安全性能出众而闻名世界的沃尔沃之后,必将增强消费者对其安全性能的印象,巩固现有消费者、吸引新的消费者。另外,吉利汽车内饰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是所有得分中最低的,但是在消费者偏好调查中发现内饰对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产生的影响很小。因此,吉利汽车近期在内饰方面无需过高投入,从而维持品牌在价格方面的优势。
(3)吉利消费者对收购沃尔沃利弊的看法。关于吉利能否成长为世界知名名牌的调查中,高达64%的受访者认为吉利很难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仅有8%的受访者持肯定意见认为吉利将来能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2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想法。
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一收购行为,53%的受访者表示看好,34%的受访者不看好,1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想法。另外,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吉利的印象在收购沃尔沃后比收购前要好。
本次问卷还对品牌宣传等进行了调查,受访者中高达44%通过网络,27%通过朋友,17%通过电视,9%通过报纸,3%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了吉利汽车。由此可见,今后吉利应该加大网络宣传的力度,不断丰富网络宣传形式。
五、 结论
本文通过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和消费者问卷调查分析,证实了吉利对沃尔沃的海外收购行为对吉利汽车的行业竞争环境和消费市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沃尔沃汽车的加入大力改善了吉利汽车的行业竞争环境:吉利收购沃尔沃增强了“吉利汽车的行业竞争力”和“吉利抵抗潜在竞争者威胁的能力”,降低了“吉利汽车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吉利产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虽然“吉利汽车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增强了,但其暗示着新的中高收入消费者的加入。
2. 收购沃尔沃后,吉利汽车的消费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对沃尔沃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可以降低吉利技术提升的成本,在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操控性等品质的同时延续价格优势;世界知名品牌沃尔沃的加入,得到多数吉利消费者的认可,提升了吉利的品牌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品牌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梦芳,高,王扬阳.吉利并购沃尔沃,华丽演绎蛇吞象.商情,2012,(38):107.
2. 袁也婷.关于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及建议――基于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分析.中国商贸,2011,(8):71-72.
3. 陆立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7):82-86.
4. 姚燕,胡二纳,樊蒙唯.浅析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优势及经济后果.财务与会计,2012,(11):50.
5. 杨青松,李明生.论波特五力模型及其补充.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4):95-96.
6. 黄爽,马世华.汽车制造业的供应商分类研究.物流技术,2006,(7):190-192.
7. 陈英杰.基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江苏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号:2011R50008-1)。
关键词:网购;生鲜农产品;感知风险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消费者网络购物习惯得到进一步培养。目前已有很多电商向生鲜农产品领域伸出触角,并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然而,生鲜农产品在网上的购买率较低且网购覆盖人群比较狭窄。由于生鲜农产品本身具有“生”、“鲜”的特性,消费者对于网购生鲜农产品这一新兴事物具有较强且独特的感知风险,本文正是针对消费者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感知风险展开研究。
二、文献综述
1.感知风险概念
1960年哈佛教授Bauer把“感知风险”的概念从心理学延伸到市场营销领域中,将感知风险定义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心理感受及主观认识”。 他认为感知风险包括两个重要因素:不确定性和不利后果。以Bauer的概念为基础,学者Cox和Cunningllam为感知风险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将感知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及结果严重性的组合,双因素成分模型概念成为后续感知风险研究的主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中交易平台、网站技术等新因素加入,使得传统环境下的感知风险研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于是许多研究者将感知风险研究领域扩展到网络购物新环境中。总体而言,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定义遵从了传统购物环境下感知风险的定义,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的严重性仍是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核心观念。
2.感知风险维度
早期的感知风险研究中虽然提到了感知风险的概念,但并没有对感知风险包含的具体维度进行探讨和明确划分,研究比较零散和模糊。学者Cox和Cunningham将对感知风险的研究拓展到内容要素的探讨上,从而引发了后续的许多学者对感知风险的内容进行研究。Jacoby和Kaplan(1972)首先针对感知风险多重维度框架进行研究并明确了定义,推论出一个整体的感知风险框架。Peter和 Tarpey (1975)综合前人研究,定义了感知风险的六个维度,其感知风险六维度模型成为后来研究感知风险维度的主要理论来源。
网络环境下感知风险维度继承了传统的六维度理论,并对维度的内涵进行进一步发掘和创新,个人风险和隐私风险作为网络环境下新的风险维度被多数学者提出。由于互联网这一购物渠道的特殊性,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会感知到与传统购物环境中不同类型的风险,而且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风险,在网络环境下也会有独特内涵。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感知风险维度的研究逐渐丰富,学者们继承了传统环境下维度划分内容,结合网络交易的特殊环境,拓展了感知风险的维度,并进行多方面的实证检验。
3.生鲜农产品网购的相关研究
传统上生鲜农产品指由农户生产、养殖的不经过加工或经过少量加工,无法在常温下长期保存的,直接用于烹饪的初级农畜产品,一般包括三种:果蔬、肉蛋奶和水产品,合称“生鲜三品”。生鲜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易损易腐性、供应多变性、需求多变且弹性小、非标准化等特点。
由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对于生鲜农产品网购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前景探讨、冷链物流、网络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方面。针对生鲜农产品网购感知风险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匮乏,仅有的一些研究主要是在风险影响因素与风险构成维度上的一些探索。
4.文献总结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在传统环境下消费者感知风险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在网络环境下该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由于生鲜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和消费者传统的消费习惯,网购生鲜农产品对多数人而言还是新兴事物,处于尝试推广阶段,有关网购生鲜农产品的研究比较匮乏,现有的少量研究也仅侧重于定性描述,缺乏实证检验。因此,对于网购生鲜农产品,消费者会感知到哪些风险,网购生鲜农产品经营商如何通过消费者感知风险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设计
感知风险的多维构面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且随着网络环境的出现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本文针对网购生鲜农产品这一特殊现象展开研究,探讨消费者感知风险的构成维度及其独特内涵。综合前人的研究,并充分考虑到生鲜农产品的特点,本文提出假设:
H: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的感知风险是由经济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隐私风险、社会风险和服务风险六个维度构成。
1.感知风险各维度的定义与测量
借鉴已有文献,本文对感知风险各维度做出如下定义:经济风险是指消费者网上购物引起货币损失的可能性;功能风险是指网上购买的产品不符合网站承诺标准或功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隐私风险是指消费者失去对其个人信息控制的可能性;社会风险是指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不被其他社会成员接受或认同的可能性;服务风险是指网上购物过程中与提供服务人员(客服人员、派件人员)沟通协调不畅的可能性;心理风险是指由于网上购物行为而使自己遭受精神压力的可能性。
本文风险维度量表主要参考了井淼(2005)以及高海霞(2006)等的问项设计;在经济风险的题项设计中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特性,并结合访谈中提及的相关题项做出修正。具体问项见表1。
2.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首先对文献研究中已有的量表进行整理,向研究生导师及资深老师进行专家访谈,对问卷存在的所有问题和问句逐一探讨,修改整理后形成初步问卷;然后选取有网购经验的30位好友作为预调查对象,与他们进行问卷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正式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说明,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统计描述信息,第三部分取李克特五点量表测量消费者风险的主观感知程度,感知风险维度测量从1到5表示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数越高,代表该维度越重要。
本文通过问卷星发放、回收问卷,为了研究的切实可行性,选取的样本主要是有网购经验的上班族、学生族。问卷发放的时间为2015年10月1日到2015年10月15日,持续两个多星期发放。
四、数据分析
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共回收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64份,有效率为88%。为确保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本文对样本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样本中女性群体占大多数,样本多为高学历的年轻学生或上班族,收入分布均衡,该部分人群较早接触使用互联网,有稳定的网购习惯。被调查者多在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且将近80% 的被调查者参与生鲜农产品的购买。总体来着,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是指调查的可靠程度,它表现为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本文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所得的克龙巴赫α系数越高,则代表调查的内容越趋于一致。感知风险维度量表的信度系数见表3。
本文感知风险维度量表中,有1个分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在0.8以上,4个分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均在0.7以上,1个分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均在0.6以上,总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达到0.8以上,这表明感知风险维度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一个量表能有效地测量到它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即量表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结构效度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264份正式样本问卷进行有效性检验。感知风险维度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首先对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判断,本文选用KMO和Bartlett的检验:KMO值为0.855,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观测值较大,为1669.546,对应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检验结果表明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第5、6个因子的特征值接近于1,提取6个因子,各项因子载荷值都在0.5以上,都属于有效测量项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因子1为隐私风险,因子2为功能风险,因子3为心理风险,因子4为社会风险、因子5为服务风险,因子6为经济风险,感知风险的6个因子累计可解释总方差的72.459%。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对消费者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感知风险进行研究。通过编制量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感知到的风险由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经济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隐私风险、社会风险和服务风险,这六个维度累计可解释总方差的72.459%。假设H得到支持。
这六个风险维度其他学者在对消费者网购感知风险的研究中都有所提及,本文通过实证数据证实了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这一特定产品时,也会感知到这六种风险。隐私风险仍旧是网上购物区别于传统购物一个突出的风险。增强网络安全维护,做好客户数据保密工作,逐渐培养消费者的网购习惯,是降低消费者隐私感知风险的有效措施。由于生鲜农产品生、鲜的特性,消费者会感知到强烈的功能风险。保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安全,必须从产品源头、物流运输、网站产品展示上严格把控,给消费者带来好的购物体验以培养客户粘性和忠诚度。
经济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隐私风险、社会风险和服务风险,这六个风险维度累计可解释总方差的72.459%,说明本文假设的风险维度对总体风险有比较好的解释力。另外还有27%左右的总体风险没有得到解释,这说明对风险维度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尚需要努力发掘更多风险维度。但是,已有的六个维度为生鲜电商在开展实践工作时提供参考,有助于其准确把握消费者关注点和顾虑所在,从而采取有效的策略降低风险,提高成交率。
参考文献:
[1]井森.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研究―基于上海大学生的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国外对于网络营销的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互联网普及后.较具代表性的包括:Chatterjee总结了10种与网上购物有关的不道德行为,如交货延迟甚至在交款后没有收到商品将网络不道德现象归纳为四大类,具体为不正当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网上虚假、不健康甚至违法的信息,使用垃圾邮件营销方式,网上交易的欺诈行为;其后Foumi-erg;〕进一步提炼为贿赂、胁迫、欺骗、偷窃和不公平歧视5个方面;在道德评估方面,Alba指出消费者主要从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1个方面评价企业营销道德.国内学者2000年以后开始进行网络营销道德研究.阎俊曰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张国宝困就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机制做了探索与研究.曾晓婷等从消费者、行业竞争对手、政府监管部门三个角度构建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
综上可知,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网络营销道德失范现象及其评价体系框架的设计,而对指标数据的获取、指标权重的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则研究有限.因此,文中在对网络营销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企业网络营销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寻找影响网络营销失范行为的关键要索.
1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阶段划分及道德失范行为
1.1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阶段划分
Kalakota}.whinston将网络营销过程分为:购物前评估、购买行为发生和购买后测试三个阶段.为了研究营销道德失范行为,本文从消费者感知情况出发,把网络营销划分为信息搜集阶段、购买阶段、收货阶段及售后评价3个阶段如图1所示.信息搜集阶段主要包括关键词搜索、查看店铺、咨询信息、确定买家.购买阶段主要包括选择产品、选择支付和配送方式、支付货款.收货及售后评价阶段主要包括卖家发货后,等待收货、收取货物及收取货物后,体验使用、评价信誉、申请退换货、维修保养等.
1.2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
网购交易中的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是指在发生网购活动时,网络行为没有在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运行,交易活动混乱,降低了网络交易的市场竞争性叫.为了全面掌握网络营销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道德失范行为,文中通过以下1种方式对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查.①对网络营销相关文献中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进行研究.②对网上购物人群网购时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观察.③对网络营销专家进行访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④浏览电商网站中消费者对购物的相关评价.通过调查发现,网络营销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具体情况见表1.
2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三阶段问卷调查方法展开.首先,在网络营销各阶段失范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访谈,搜集可能导致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因索并形成初步的调查问卷;其次,进行小样本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再次,根据小样本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根据正式调查问卷分析形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并以此指标体系展开大样本调查.
3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道德评价过程及结果
3.1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为获得科学的数据对我国目前网络营销道德情况进行评价,在调查时,把要调查的指标阐述成描述性的语言,让调查者对每个问题给予符合或者是不符合的评判,为更真实的刻画顾客的心里,采取7级量表制进行打分,非常符合打7分,非常不符合打1分.
本次研究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303份,问卷回收率75.750o,其中有效问卷252份,问卷有效率87.170o.在性别方面本次受试的252人中,男性占比为5900,女性占比为;W0o;在年龄方面,25岁以下的人数占21.030o}25-30岁的人数占35.7100,31^-10岁的人数占30.560oWl岁以上的人数占12.700o;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人士占比为5100,未婚人士占比为1600;在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达到65.080o;在年收入方面,5万以下年薪的人数为占25.0000,5^-10万年薪的人数占;19.6000}100万以上年薪的人数占25.100o;在网络购物经历方面,1年以下网购经历的人数占比达到36.5100;l^-3年网购经历的人数占38.1000;3^-5年网购经历的人数占25.200o.样本分布合理,适合做下一步分析.
3.2卷的信度及效度检测
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作为测量变量的信度检验标准.Guieford认为,当Cronbach系数小于0.3时,表示信度低,不可信;当其介于0.3-v0.1之间时,表示勉强可信;当Cronbach系数介于0.1-}-0.5之间时,表示比较可信;当Cronbach系数在0.5-}-0.7之间时,表示可信度可以接受;当Cronbach值大于0.7时表明问卷的信度是比较高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整体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13,具有很高的信度.本文采用KM()来评测变量效度,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通过数据研究表明:本次研究量表的KM()=0.879,自由度DF=135,显着性检验水平p=0.OOOGO.5,通过检验.
3.3评价方法选取
对于网络营销道德评价的研究,涉及到用多个指标对不同阶段的营销道德进行综合评价,这需要将不同阶段的多个相关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为这种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因子分析法主要是根据数据的内部结构、以及主成分或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对问题做出评价.一方面,他根据数据差异大小给出变量权重;另一方面,根据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剔除变量之间重合的部分.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文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网络营销道德进行评价.
3.4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
文中主要使用SYSS17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采用简均法对问卷数据进行计算,形成对应指标的数据;其次,进行各个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各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着,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分析结果可知,前九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贡献率累积达到59.2690o,说明这九个主成分能够概括大部分信息,将这九个主成分作为评价网络营销道德评价的因索进行分析.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整理后见表1.
从表1可知,因子1包括al,a2,a3,a2,a7这5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对信息收集阶段网站信息的感知,因此将该公因子称作网站信息真实性因子;因子2包括a5,a6这2个指标,他反映了消费者对信息收集阶段网络技术安全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网络技术安全性因子;因子3包括a8,a9,a10这3个指标,他反映了消费者对信息收集阶段网站故意过失行为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网站故意过失行为因子;因子1包括b1,b2这2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阶段中对产品价格、质量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产品质价真实性因子;因子5包括b3,b1,b5,b6这1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阶段中对广告真实性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广告宣传真实性因子;因子6包括b7,b8,b9,b10这1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阶段中价格调整与促销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促销活动真实性因子;因子7包括c1,c2,c3,c1这1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收货售后阶段中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物流服务真实性因子;因子8包括c7,c8,c9,c10这1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收货售后阶段中对售后评价管理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售后评价真实性因子;因子9包括c5,c6这2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收货及售后阶段中对运输跟踪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运输跟踪真实性因子.
根据表3、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信息搜集阶段,网站信息真实性、网络技术安全性及网站故意过失行为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要索;在购买阶段,产品质价真实性、广告宣传真实性及促销活动真实性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要索;在收货、售后评价阶段,物流服务真实性、售后评价真实性及运输跟踪真实性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要索.在这九大因索中,网站信息真实性占了网络营销失范行为的17.900,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关键要索;物流服务真实性及售后评价的真实性分别占了网络营销失范行为的7.6%及6.700,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要索;网络技术安全性、网站故意过失行为、产品质价真实性、广告宣传真实性、促销活动真实性、运输跟踪真实性分别占了网络营销失范行为的1.200,3.800,3.900,5.300}1.700}5.300,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一般要索.
4结论
【关键词】高校 办公用品 管理 建议
近年来,高校办学的规模和层次不断在提高,相应地高校办公用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日趋扩大,成为学校资产的一部分。以一个中等规模的文科院校为例,每年用于办公用品购置的费用近千万元。在办公用品中,除了单位价值比较高的固定资产以外,更常见的办公用品,如办公文具、打印纸、U盘、录音笔、扫描仪、碎纸机、硒鼓等,具有种类多、单价相对较低、需求数量大、购置分散且频繁等特点。目前高校对这类办公用品大多采用各部门“自用自购、以报列支”的模式,财务部门仅对经费总额进行控制,尚存在管理空白。为此,我们采用向相关人员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办公用品管理的实际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促进完善高校办公用品的管理水平。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本研究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相关信息,并利用MS 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问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被调查者背景信息;二是办公用品采购与付款流程,涉及请购、具体采购、验收与付款等环节;三是办公用品使用及保管,涉及领用手续、保管与盘点。
从内部控制角度将问卷内容归类,办公用品采购与付款流程调查主要侧重于职责分工、信息传递程序控制和实物控制;日常使用及保管主要侧重于职责分工、实物控制。
2.调查方法。我们选取了上海某高校为本次问卷调查单位。为了保证一定的广泛性,调查范围为该校所有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分别向部门领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各类教职员工发放了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7份,回收71份,总回收率为66.4%。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查和审核,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9份。有效问卷分别占回收问卷和发放问卷总数的97.2%和64.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根据被调查者所在部门的性质,分类汇总结果如下:院系(有书面管理办法占52.63%,有口头管理办法占36.84%,无管理办法占10.53%);机关、教辅部门(4.08%,73.47%,22.45%);合计(17.65%,63.24%,19.12%)。可以看出,该校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大部分制定了办公用品管理办法(占比80.89%),但以书面形式制定管理办法的只有17.65%,其规范性和完善性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采购与付款流程
1.请购环节。请购是采购与付款流程的起点,涉及的风险点主要有:只有得到授权的人才能提出采购申请;提出采购申请与批准采购申请相互独立,以加强对采购的控制;批准请购与采购相互独立,以防止采购时购入过量或不必要的用品。针对以上风险点,调查问卷相应设计了3个问题。将调查结果按被调查者所在部门性质统计的结果表明,有三分之一制定了书面采购计划,其中院系制定书面计划的比例为50%,远高于机关和教辅部门的26.5%,这主要与院系对办公用品的需求量较大有关。在采购方式上,选择全部由办公室集中采购的占62%,与预期基本相符。问卷还对采购渠道进行了调查,网络采购(55.22%)和电话采购(23.88%)成为办公用品采购的主流方式,传统的现场采购比例则较低。相应地,采购源也多来自史泰博、京东商城、1号店等电子商务网站,另有部分来自校内教育服务中心及校外周边超市。在请购审批中,近九成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有审批环节,但能够做到有书面请购单的只有一成,绝大多数为口头汇报。
2.采购环节。包括询价、订货、签订合同等环节,涉及的风险点集中在职责分工上,即询价、采购审批、合同签订相互独立,防止虚列支出。统计显示,近八成的被调查者在办公用品采购中都有向2家以上供应商进行询价谈判的做法。但在确定供应商环节,院系与机关、教辅部门超过半数都是由询价人员自己确定供应商,未能较好地执行询价与确定供应商职责分离。采购订立合同的比例为41.63%。整体来看,院系在具体采购环节的表现要优于机关、教辅部门。
3.验收付款环节。验收付款环节的风险点主要有:实物控制,对实际收到的商品进行验收;职责分离,采购与验收相互独立,确保实际收到的商品符合订购要求;信息传递控制,对付款进行审核。调查结果按被调查者所在部门性质进行统计,被调查者对实际收到的商品均有验收行为,但留有书面验收记录的比例只有30.77%。且验收人员九成以上为采购人员,在不相容职责方面未得到有效分离。付款环节能够做到审核后付款的比例达到52.38%。院系在付款环节的规范性要优于机关、教辅部门,审核后付款的比例达到了75%,而机关、教辅部门只有44.68%。
(三)领用与保管
办公用品验收入库的风险点主要涉及:职责分工,保管与记录相互独立,防止篡改记录、财产流失;授权程序,领用须经过批准,防止多领或被盗;信息传递控制,设置台账对进货、领用、结存情况及时反映;实物控制,定期盘点,将账面结存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调查结果表明,在领用手续上,只有不到7%的被调查者通过填写书面领用单,经批准后领用;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可以无须批准随时领用办公用品,这表明在授权程序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信息传递控制上,无登记簿的比例占了将近50%,规范性做得不够好。院系设立台账要比机关、教辅部门规范,调查显示其有进货、领用情况登记簿的比例达到了53%,而机关和教辅部门只有19%。在部门设立台账的调查中,由保管人员登记台账的比例达到了85.29%,在院系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这说明对办公用品保管与台账记录职责相互独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在实物控制上,有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的比例占75%,院系在实物控制中的表现好于机关、教辅部门。
三、管理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
健全的制度是规范管理的基础。但不少人认为,办公用品单价不高、较为零散,加强办公用品的管理显得小题大做。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办公用品虽然零碎,如得不到妥善管理,滋生的浪费、舞弊日积月累也将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要明确管理的目标。办公用品的管理应以服务高校事业为宗旨,以勤俭节约、防范舞弊为目标。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就要在制订计划时详细分析库存的现状、采购的性价比,避免盲目采购;防范舞弊就要求对办公用品管理的各个环节考虑风险点,设置控制程序。其次要注重制度的全面性。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对制定计划、采购方案、验收入库、领用授权、日常保管、内部监督等全过程的管理,以上程序缺一不可。制度设置后,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穿行测试”来审验制度是否健全以及可执行能力。最后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内部控制的设置会带来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也应考虑如何避免繁琐,做到简明实用,方便相关人员遵照执行。
(二)加强采购与付款环节的管理
请购环节调查显示,仅三分之一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制定了办公用品书面采购计划;仅10%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对办公用品采购设置了书面请购单。本文认为,高校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在办公用品采购中有必要对大额、集中的采购制定书面采购计划,并在预算申报中体现,杜绝盲目、随意性采购。同时应设置书面请购单,明确在请购中的审批权限、手续,建立有关流程。
采购实施环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由询价人员自己确定供应商。询价与确定供应商属不相容职务,由同一人担任,可能产生舞弊风险。本文认为,高校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在办公用品具体采购中应至少保证两人以上参与,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订立合同等环节做到职责分离、相互制约。
验收付款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由采购人员负责验收,缺乏书面验收记录。采购与验收由同一人员担任无法做到职责分离,可能出现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不正当交易、供应商提供劣质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本文认为,高校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应设置专门的验收人员,与采购人员相分离,并对验收情况做好书面记录。
(三)加强领用与保管环节的管理
日常管理环节包括物品领用、保管两个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领用与保管环节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领用审批形同虚设、无有关资产台账、忽略盘点等。在办公用品的领用、保管环节中,首先,应完善领用审批手续。高校可结合实情,设置统一的领用单据,领用者凭授权人签字授权的领用单,向保管人员领用,防止领用中的铺张浪费等。其次,应建立办公用品台账,对办公用品的进货、领用、报废、维修情况均应记录。调查显示,有的院系、部门虽然设立了领用登记簿,但仅对领用情况进行记录,无进货等记录,信息不完整,直接影响对结存数的管理。最后,应加强办公用品的盘点工作,定期盘点,将账面结存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实相符,保障资产的安全性。
办公用品的管理是高校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叶知秋,一个学校办公用品的管理水平,显示着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才能进一步规范高校的办公用品管理,从而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齐敏,高炬,高原.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低值易耗品管理的建议[J].北京:中国总会计师,2011(3).
[2] 梁晓锋,刘科财.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济南:科技信息,2008(31).
[3] 冉中,白叶,王文武.加强高校化学实验物品管理的探讨[J].成都: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 刘丽丽,付胜,朱宪宪.低值耐耗品管理的探索[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5] 刘冬娴,彭红超.刑事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
关键词:济南;中式快餐;SWOT分析;发展战略
一、我国快餐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中式快餐起步较晚,大约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上海“荣华鸡”,河南的红高粱快餐店,可以说是现代中式快餐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但是短短十来年,由于现代中式快餐盲目学习西方快餐的特许经营,连锁加盟方式,而没有把握住其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导致相当多的快餐集团全面收缩。
进入21世纪,现代中式快餐经过几年的反思之后,开始了“再创业”。市场经验的总结,加上管理、营销理论的指导,出现了一批在全国知名的中式快餐品牌,如深圳真功夫、上海新亚大包、江苏大娘水饺等,再加上各地有地方特色和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快餐,现代中式快餐在数量的发展上颇有“万马奔腾”之势,但名声响亮的如“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著名现代快餐品牌并不多。
据中国烹饪协会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餐饮业增幅为13.6%,创下1991年以来(除2003年发生非典) 的最低水平。但具体到餐饮百强企业的收入来看,24家快餐企业的营收规模达到858.85亿元,占百强营收总额的46.41%,这一数据较2011年增长了5.85%。在国内整个餐饮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快餐市场的业绩逆流而上,呈现一枝独秀的态势。
但是,也应认识到,虽然快餐的消费市场与供应市场已基本形成,但现阶段我国快餐业的发展尚处于借鉴、模仿和积累阶段,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首先,中式快餐与以“汉堡”、“热狗”为主西式快餐不同,其品种多,制作工艺复杂,因此很多技术问题还没有妥善解决。其次,国内餐饮管理经验不足,往往出现单店命运掌握在店长手中的情况,一个经营策略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体运营的失败。再次,国内快餐创办初期通常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银行贷款困难,成为阻碍快餐发展的因素。
二、中式快餐业的SWOT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济南市中式快餐市场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进行SWOT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296份,有效问卷291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男性139人,女性152人;成人(包括退休人员及全职主妇)208人,学生(13周岁以上)83份;职业涉及较广。
(一)中式快餐业的优势
1.中式快餐口味多样
在中国,饮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餐菜系众多,菜品丰富,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口味,不同民族人的需求,如在济南市场看到的油璇、把子肉、热干面、过桥米线等。
2.中式快餐营养均衡
中国传统的烹制方法以蒸、煮、炖、炒为主,在营养搭配上较为合理,更符合本土人们的养生观念。而西式快餐一般以煎炸烤为主,食品高热量、高脂肪、低营养价值。
3.中式快餐的价格适中
调查问卷显示,人均所能接受的价格一般在10-30元之间,中式快餐价格适中,能更多地吸引消费者就餐。
(二)中式快餐业的劣势
1.中式快餐缺乏规范性
中式快餐口味多样,制作相对复杂,不易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仍以手工制作为主,易受厨师的影响,质量不稳定且难复制。目前,济南市快餐产品制作多以手工操作为主,产品质量不稳定,且不同快餐店的产品大同小异,特色产品较少。
2.中式快餐的品牌建立意识不深刻
中式餐饮管理者主要注重快餐的口味,没有建立一定的品牌形象,没能使就餐者形成深刻的印象。
3.中式快餐的设施、服务比较落后
中式快餐的就餐环境与窗明几净,整洁舒适的西式快餐的就餐环境相比有很多差距。当你走进济南的中式快餐厅,桌子上经常随处可见汤汁,饭渣,顾客一般都要敦促服务员过来收拾。
4.中式快餐企业对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认识不足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口味多样,食材丰富。然而现代中式快餐并没有将自己悠久文化优势发挥出来,反而被一些西式快餐行业所阻碍,没有意识到建立自己的民族品牌。
在济南,虽然有一些快餐店以“老济南特色”为主题,但就餐环境与产品与其他非特色快餐餐厅无明显区别,并没有将济南特色展现出来。
5.中式快餐的人才选择体制还不完善
从济南中式快餐店的招聘条件来看,对学历的要求很低,餐厅经理接受科学、体统的管理培训的很少,因此中式快餐在人才招募上应该制定完善的招聘流程,提高职员的素质跟能力。
(三)中式快餐业的机遇
1.我国经济发展带动餐饮业
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能持续带动国内餐饮需求的增长。快餐业被列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2.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我国城市扩张高峰期的到来,也为快餐连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8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城市化不仅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改善,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变和资源消耗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将随之改变。”
市场调查问卷显示,人们外出就餐的频率较高,而且男性比女性更加愿意外出就餐,快餐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中式快餐业的威胁
1.西式快餐的不断扩张
西式快餐依据连锁经营这个武器,占领了广阔的市场,他们都创造了高于本土的经营业绩,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中国的西式快餐店总量从2006年的36037家增长到2011年的48477家。越来越多的洋快餐品牌看中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他们在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营销思想、服务方式的同时,更多的阻碍了我们本土的中式快餐的发展。
2.消费者就餐要求提高
现在的人们不只在乎吃什么,更在乎就餐的环境是否舒适而且有氛围。中式快餐,重视口味但忽略了消费者精神上的享受。
三、中式快餐发展战略
(一)标准化战略
现代中式快餐的发展应该走标准化战略,以快餐生产的整个工艺为主线,用部分机械代替手工,用定量代替模糊性,用流水线生产代替个体生产,将传统中国菜的一部分品种变为工厂化、标准化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质量不稳定情况。
(二)提升服务质量
餐饮业竞争激烈,不仅要让顾客吃的安心、放心,更要舒心。因此,现代快餐企业的竞争不单是产品上的竞争,已发展成为产品、服务、价格、就餐环境等各方面的竞争。
据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喜欢一个快餐厅,主要是看快餐厅的就餐环境、价格、菜式跟服务态度,男性关注就餐环境这一因素比较高,而女性主要关注快餐厅的菜式。
(三)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统和电子商务
中式快餐企业需要加强物流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各店与配送中心相互联系,让信息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的始终,将采购、分拣、加工、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程序有机的联系起来,体现出连锁经营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全面保证质量的稳定性。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餐饮业也进入到了E时代,因此,餐饮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成熟、发达的网络技术,使团购、电子优惠等促销方式成为中式快餐发展的又一契机。
(四)加强品牌推广
知名度推广在企业营销策略中非常重要,其中广告和促销是企业扩大知名度,提高认知度的重要手段。在济南的西式快餐厅门口或者附近商场旁边,经常看到肯德基或者麦当劳的服务生向行人发送餐厅的优惠券,学生可以直接到餐厅办理学生卡等优惠方式,而中式快餐厅一般很难见到这样的优惠活动。
〖XC隗娜.TIF;%80%80〗〖TS(〗图1中式快餐促销活动方案认同度〖TS)〗
数据来源:根据本文‘中式快餐调查问卷’整理得出。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济南消费者最为感兴趣的促销方式是每日特价,除此之外,折扣券也是一种很好的促销方式。济南中式快餐应该围绕这两点重要方式进行发展,多多举行一些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前去就餐,这样中式快餐才能很好的发展壮大。(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关于中式快餐业发展战略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刘晓敏.关于中式快餐发展问题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