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能训练计划

体能训练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能训练计划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1篇

近几年来,国外及香港警察组织也十分注重对警察的自身素质的训练,体能、技能的培训也成为政府的重要培训项目,其主要表现方式是:(1)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周期性体能、技能训练;(2)加强训练的严格程度,加大训练密度和强度;(3)设立硬性的合格指标,增加多种训练方法和内容。

以美国警察的产生方式和培训体制的不同一事为例。他们是先读4年制~6年制的专业本科,再入2年制警察学校,警校2年接受的是体能、技能培训,然后持毕业证去警署应聘并接受2个月~3个月的体能技能训练,合格者成为正式的警察。然而,经过严格训练后还会有半数以上的人员被淘汰。由此可见,他们执法警察最后的产生,是经过反复培训多次筛选、优胜劣汰而形成的一支高素质的警察队伍。

再如,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城曾经举行过为期6周的女子自卫术试点训练,这一计划的出现,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采用SWAT(特种部队)和狭小住宅中使用的武术,经过几周的突击训练拳打脚踢、刺杀及武术后,学员们可以把学到的技能用来对付身穿盔甲的男教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国外及香港警察院校的体制、培训方法及执法警察的产生,与我国公安院校的体制有很大的不同。如我国公安院校本科4年制或专科3年制,学员毕业后97%可以成为正式的公安民警。这些学员的体能、技能训练是以教学形式出现的,每周1次或2次课堂教学,每次2学时,如果继续按照现行模式培养这些预备警官,是缺乏深度和力度的,对培养具有较高体能、技能素质的公安民警将存在训练时数少、时间短、强度密度不够等问题。为此,强化训练法将十分必要。

所谓“强化”,是指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的联系,即在暂时神经联系形式的过程中,条件刺激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反复结合,这种反复结合就是对暂时神经联系(即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强化训练法”在此则指采用反复的、不间断地周期性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方法。

专项身体素质对照性情况和一般身体素质对照性情况:经过2个月的强化训练从测试指标的提高率发现,在教学阶段尽管训练周期长,训练总课时数也多,分别是强化阶段的12.5倍和2.67倍。但是在专项身体素质方面强化阶段的成绩比教学阶段的训练后成绩提高幅度大。

在一般身体素质方面强化训练阶段提高幅度比教学训练阶段提高幅度还要大,有的项目提高比率约大于教学阶段的1倍之多。如举重物一项,男学员在强化阶段提高比率是59.06%,而教学阶段是29.48%,女学员在强化阶段提高的比率是59.6%,而教学阶段则是28.26%;再如100米短跑项目、男学员在强化阶段提到比率是30.59%,教学阶段是6.6.%,整整高出了三倍之多;1,000米长跑项目,男学员的成绩在强化训练阶段比教学训练阶段提高了1倍之多。女学员的800米长跑也比教学阶段提高1倍之多。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2篇

(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沛县 221600)

摘要:一体化技能训练能调动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场地、指导教师、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本文探讨研究了如何配置这些条件,使一体化技能训练有效开展。

关键词 :一体化技能训练;实训室;教师;模块;教学法;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39-03

一体化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它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生产、实习、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融合于教学过程,教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而形成的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并可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和规范化评价。

一体化技能训练的重点在练。但在哪里练,练什么内容,怎么去练,由谁组织去练,这些条件如何配置,将影响着一体化技能训练实施的效果。也就是说,一体化技能训练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一体化训练场地、训练教师、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计划—应用—观察—反思—改进”的模式,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取得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的统一,总结出一体化技能训练实现的条件。

一体化训练场地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基础

实施一体化技能训练,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场地,使师生双方在场地内做到边讲边练、边学边做。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本着节约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仪器设备的效率,在原有实训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重组和配置,按照“实训室布置标准化,管理责任化,教学项目固定化”的原则调整实训室。分层由低到高分别建成一体化标准教室、专项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

一体化训练标准教室 其功能是能够实现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能够实现在实验实训台上进行电路的硬件验证性实验;能够在实验设备上满足学生自己设计的电路实验。其结构分为四个区域:一是教学区。承担传统的教学功能,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示范演示、分析电路原理或学生讲述工作方案、展示个人工作成果的区域。配有桌椅、黑板、讲台、讲桌、多媒体投影设备等。二是实训操作区。是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电路性能测试、故障检测、开展竞赛及评价讨论的区域。配有学生实验台、测量仪器如毫伏表、示波器、电脑等设备。三是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储藏区。存放实训用的工具,如电烙铁、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万用表,仪器设备如低频信号发生器、毫伏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电子元器件、集成芯片、连接导线、线路板等。四是产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技能训练完成的半成品、成品及优秀作品,使学生有工作成就感,营造出形似生产车间的氛围,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正能量。

一体化专项技能实训室 其功能用于开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项技能训练,如电子电工实训、维修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家用电器维修实训、PLC实训。

一体化综合技能实训室 其功能用于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路图设计与识读、电路板印制、电路故障分析、专业技能等级考核、技能大赛。

一体化训练教师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

一体化训练教师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仪器管理员由一人担任,课堂教学有一位或一组专业教师同时承担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因此,一体化技能训练需要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指导生产实习。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再次,教师必须具有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站在电工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并能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教师还要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本专业各类技能竞赛和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一体化训练内容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载体

通过市场调查和对企业用工情况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了解,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方向。根据每个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技能要求确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然后,将开设的课程内容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适时性的原则进行创新整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即333模式。

第一个“3”是根据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划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即电子整机装配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家电维修方向。

第二个“3”是指把每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各模块的内容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知识培养。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而能力大小又影响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体化技能训练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有智慧的一代新人。二是纵向有层次,横向有交叉。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实现三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即基本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打破学科系统编排课程内容,以典型职业活动内容为线索,以课题为中心,将涉及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焊接训练时,除训练电烙铁的使用方法、焊接的基本要领、焊点的质量外,还将电子产品安装工艺要求一起进行训练。三是每个模块内容具有阶段性、先进性、实用性,模块间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第三个“3”是把一体化内容定位为三个标识。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毕业资格),以培养专业技能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培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志(职业资格)。即从低端定位(取得毕业证书)向高端定位发展(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手段,专业课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讲练结合、现场示范、多媒体动画模拟、制作演示课件、实际操作训练、模拟训练、现场参观等教学方法。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施配套情况,灵活采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一定要以满足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的为前提。通常情况下,内容相对简约、能在常规条件下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必制作课件;能在教室完成的操作训练,不必进入工厂操作;能在操作训练基础上获得的其他技能就一定要在操作训练上作足文章。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条件,要取舍有度。

“练考评”一体化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

练 学生通过项目计划书明确了技能训练练什么、怎么练、练的结果如何,避免了学生盲目练、应付练的现象。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讲练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考 考核要全程化、内容要细致化、标准要统一化、形式要多样化。只要有训练,就有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全面,贯穿训练的整个过程,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中期末考核;考核的方法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阶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操作与作品展示相结合。

评 评价的内容全面化、标准细致化、形式多样化。每个训练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即“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评价的形式灵活多样,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反馈作用,通过评价发现学生训练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成绩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练考评”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练必考,有考必评,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后有评,以练促技,以考促练,以评代考,对促进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措施促进了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开展,而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开展又促进了专业系统化设置,促进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各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完善,使一体化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电工、电子专业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EB/OL].[2012-12-24].http://tlgx.org/html/69.html.

[2]黄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EB/OL].[2009-

10-05].http://cvett.cn/zzgp/view.php?cid=100

&tid=723.

[3]马在忠.中职学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素质教育,2013(2).

[4]李玮清.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

[5]张春城.关于焊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的有效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

[6]张建国.从制造分选机谈机电一体化综合技能训练[J].职业,2007(17).

[7]赵英,李海勇,毕海.“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7).

[8]杨庆禹,李新英.关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现代技能开发,2003(7).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3篇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用更科学的手段,高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本人这几年《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经历,谈一谈其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以研究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生产机械上的应用为主。讲述了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以及变频调速系统等内容,一体化教学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一、理论上掌握线路的工作原理,同时认清线路上的电器元件

读懂线路原理图是最基础的要求,是实践操作的窍门砖。因为图纸是工程技术的语言,所有电气原理都是通过规定的图形符号按照工作的先后过程连接而成的。只有掌握了这一技术语言,才能了解工作的内容及要求,所以学生必须先从识图的基本工做起,从读懂原理图到绘出接线图。对读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一定要找规律,寻窍门。一般情况是这样的:电气原理图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主电路接电动机,控制电路由各类低压电器元件组成,控制主电路,电源都接在三相电源上。主电路较简单,主要是控制电路。如快速读懂电路需掌握一些规律:一是认清线路中每个图形符号是什么元件,处于何种状态具有什么功能;二是区别按钮和手动电器的动作顺序谁先谁后;三是确定各种继电器如接触器、电压和电流继电器等线圈的得电顺序;四是弄清楚各个继电器触头动作的先后顺序;五是复合按钮或继电器,在动作时常闭触头先分断,常开触头后闭合的规律,如有若干个触头同事被通断时,观察它们控制哪些电路,引起哪些反应,为哪条电路准备创造了条件;七是怎么能从工作原理图过渡到实物接线图,为动手接线打好基础,这一步是理论到实践的关键,尤为重要。

二、独立绘制实物接线图,正确配置电气控制线路,掌握基本技能技巧

做好这一步很关键,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它完成了从图形符号到实际电路的过渡,也就是实践技能训练的过渡。这里的学习顺序是按照由浅入深,由较简单的电路到较复杂的电路。如先是手动、点动到自动,再到安全自动。可以让学生掌握控制路线的三种关系。一是通断关系,一个控制电器,通电即吸合,断电即释放,如点动线路;二是先后关系,即动作的先与后,如正反转控制线路;三是条件关系,如自锁、联锁。通过认识三种关系,真正了解控制线路图中每元件的作用以及不同的连接方式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动作过程,从而能从根本上学会每一种控制原理,做到触类旁通。根据电路所要求的各种功能去读懂或设计出相应的电气控制线路,真正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精髓所在。

为了使学生在掌握了按正确安装线路的基础上,逐渐对线路故障的产生有直观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处理线路故障打下基础。要在配置线路阶段提出电路中的一些元件不能工作时,电路可能出现了不正常的状况,即所谓的故障。比如在安装按钮双重联锁控制线路中,利用接触器常闭触头,按钮常闭触头分别动作,使正转控制线路工作时,反转控制线路绝对不能工作的相互制约的性能,以及对线路所起的双重锁联的保护作用,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如果线路失去了联锁作用将产生何种故障,接着用万用表测出实际出现的电路故障情况。

三、结合生产实际,综合分析各种电气控制线路

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基础技能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车间参观一些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让学生用眼看实际的电路,用手亲自把线路拆掉,最后独立再把线路接好。这一过程的训练并非是学生轻而易举能完成的。在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疑点,有的可能是前边的学习中没见到的,但鼓励学生不要怕,告诉他们任何机床工作都不是只有主车电动机在工作,同时,辅助的电动机同时也在工作。下面以CA6140车床为例来说一说。

主电路分析。将钥匙开关SB向右旋转,再合上断路器。QF将机电源接入,主轴电动机M1接接触器器,KM控制,继电器FR作过载保护,熔断器FU短路保护。冷却泵电动机M2由中间继电器KA控制,热继电器FR2工作过载保护,刀架快速移动电动机由中间继电器采用点动控制。

控制电路分析。主轴电动机M1的控制,按下SB2,KM线圈得电,KM辅助触头自锁闭合,主触头闭合。KM常开辅助闭合为KA,得电准备主轴电动机M1,启动运转,冷却泵电机M2只有在主轴电机M1启动后,即KM常开触头闭合后,合上按钮开关SB4才能工作;M1停止,M2自动停止。刀架快速移动电动机M3的控制,由SB3通过控制中间继电器KA2组成点动电路,故而不需要过载保护。

总之,如主轴要求按下启动按钮SB2即可运行并要自锁,直到按下蘑菇型停止按钮SB1,后才停机;冷却泵电动机只有在主轴电动机启动后才有可能启动,而当主轴电动机停止时,冷却泵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刀架移动电动机要求由按钮SB3点动控制。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车工工艺 技能训练 一体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72-01

1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机械专业最常用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涉及的专业理论基础内容较多,概念有抽象、专业术语较多等特点,传统的教学的模式是采用“理论+实操”的形式进行教学,理论课只讲基础理论知识,而实习课只讲机床的实训操作,两者严重脱节,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只能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学生初学起来还有兴趣,但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沉闷的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无所事事,感到枯燥无味,并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而实习教学往往都比较滞后,等到实训教学时因与理论教学相隔时间较长学生对知识早已遗忘,再加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可能由不同的老师,课程进度也可能不统一,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入一体,将教学的场地融入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了实习车间,使书本上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物,在这种真实的环境里,教师一边讲解一边亲身示范,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及时动手练习,使教学变成了生产过程,使学习变成了工作任务,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基本解决了教学与实际生产“零距离”接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亲身体验工作过程,通过实践操作使书本中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得到连接和掌握,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使技能操作得到提升。它打破了以往教学上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

下面以为转动小滑板法车削圆锥为例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说明。

2.1 教学场地一体化

让学生进入实习车间上课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过程一体化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回顾与新课引入。

①展示作品,复习旧识。

通过上一节课的作品台阶轴的展示,肯定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②通过案例分析,引出工作任务。

通过观看一组锥体动画,从学生掌握的旧知入手,在观看过程中自然引出本次的学习任务。

(2)理论讲解。

①通过观看钻孔工具麻花钻的实物,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归纳出锥体的特点及应用,给出锥体的概念。

②以会用、够用为原则,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讲解,直接告知锥体小端直径及圆锥半角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

③通过观看锥体加工及小滑板转动角度的控制视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课件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加工方法和步骤。

(3)操作演示。

现场一边亲自给学生操作演示锥体的加工方法及步骤,一边反复讲解,在操作示范时老师对主要的动作、重点、难点一边讲解一边反复示范或放慢动作,力求让所有学生看清、听懂;利用套规和万能角度尺进行现场检验教学,教学直观生动学生一看就懂。

(4)分组训练。

①学生分组。

本班共52人,分8组,6~7人一组,学生通过自己推举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成员,在完成整个学习任务过程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各司其职,组长要做好相互协调和沟通工作。

②任务的下发及工作计划的制定。

每组一套量具、刀具及相应的工具材料,下发工作任务,给出加工图样及加工要求,学生拿到工作任务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查找资料进行分析,编写出加工流程。

③学生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各组长记录本组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老师进行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不规范的动作、行为。

(5)验收及评价。

①各组学生总结发言。

②各组之间进行相互答疑。

③各组上交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④老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并进行总结。

(6)学生再次实践。

学生通过总结,分别以组为单位对工作任务再次进行操作练习。

3 实施课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想法

(1)配套教材的建设。

根据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对其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做适当的调整,编写一套理实一体化教材,使教材充分体现学生将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

(2)教师的要求。

负责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既熟悉理论教学又要会进行操作加工。

(3)教学场地的建设。

为了给学生一个企业现场的真实感觉,实习车间应模拟企业生产车间来布置。实训设备做到3~5人一个岗位,以适合学生地学习和操作,在一体化教室安装多媒体。

参考文献

[1] 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8):39-40.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皮划艇 竞技能力 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8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195-03

皮划艇运动是一项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增强人体肌肉力量,调节神经系统平衡,有利于健康的体育运动。皮划艇分皮艇和划艇两个项目。1924年皮划艇作为表演项目进入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孟关良和杨文军取得男子500米双人划艇金牌,标志中国皮划艇运动已经有部分项目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皮划艇项目还与世界高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不同的项目对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各种能力对该项目的作用也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项群理论,皮划艇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因此体能就是皮划艇运动中的核心竞技能力,运动员在比赛中竞技状态表现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因此研究其核心竞技能力结构特征不但能够促进皮划艇项目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本项目的其他小项目的发展也会起到推进作用。本文以皮划艇这一典型的体能类运动项目为主,分析研究次项目运动训练中,竞技能力各组成因素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运动训练的重点和方向,并构建出核心竞技能力训练模式使运动训练取得应有的效果和获得更大的效益。

一、皮划艇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分析

1.体能能力

体能能力是由身体形态结构、机能能力、运动素质等能力因素组成的。优秀皮划艇运动员体能结构特征是:形态,躯干粗壮、上肢发达、臂长(皮艇),身体粗壮、臂长和上肢发达(划艇);机能,雄性激素水平高;素质,专项耐力和无氧能力强,躯干力量优异。[2]在以体能为主导的耐力性项群中,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结构一般决定着机能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机能能力的水平同时又反映着运动素质水平的高低。从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结构模型来看,此运动要求运动员要有身材高大、体态均匀、肌肉线条修长等形态。这些良好的身体形态才能为心肺功能极好、激素水平高的机能能力提供优质的身体条件,为形成良好的专项技术提供保障;身体机能水平的高低,是运动员供能的重要前提,即皮划艇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和心肺代谢却是技能水平的体现;对于运动素质,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一般耐力、专项耐力、力量耐力,并以良好的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以及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

2.技能能力

技能能力是每一项运动的主要部分,合理、正确的运动技术,有利于运动员的心理、生理能力充分发挥,更是运动员取得好的竞技效果的前提。皮划艇的划桨动作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技术动作,特别是在急流回转赛中,应对不同的赛道,运动员都要灵活熟练的运用已有的技术。运动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整个赛程始终保持高水准的运动效率和动作一致性。使运动员的最大体力和体能用于划桨上并取得最佳效果,还要使最佳划水效果转化成最快的艇速。以体能为主导类的皮划艇项目,技术动作属于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项目,要求技术动作稳、快、灵、变为训练技术特点。

皮划艇一般要求完成技术动作中,身体要保持体重从船内传向船外,将体重置于浆上支撑而不是前脚上。向外伸展时,跪撑膝和上方手在一条直线上;胳膊充分伸展去抓水,以强有力的攻击水面。尽可能展开手臂以增加幅度;上身,推挤肩膀至与水平垂直,身体旋转以增加前向幅度,头竖直,并向下看水;髋,向抓水点前压以为抓水传递体重和力量,是传递力量的关键点;浆叶角度前倾以尽可能抓水和加速。在比赛过程中对船的方向、重心能及时调整,把握自如,在急流回转赛中要对不同的地形变化做出反应。作为竞速项目,加快整个赛段速度以及过门速度和直划速度,在稳中求快。及时应对不同的环境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急流回转赛中,直划要注意看门,而不是只顾低头划船,眼睛要盯住下一个要去的方向和门,才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熟悉水流、技术娴熟、反应灵敏是运用好技术的保证。[3]

3.战术能力

战术能力是由若干能力所组成,如敢于上强度能力、战术思维能力、体能运动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技术组合能力、支作控制与转移能力,以及有关智能、心理能力等。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日趋接近,良好的素质和技术往往只有通过一定的战术表现才能取胜。[4]皮划艇战术指导思想要以出发快、途中活、冲刺稳中有快。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在运动竞赛中,情报是否及时、准确和全面,将会影响到战术战略的制订,甚至会影响到最终的比赛。同时要充分的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包括竞赛场地、器材条件、地理气候、裁判、观众等,尽量在训练中模拟出比赛的真实情况。

为了提高战术能力,在赛前训练的准备期,就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使运动员加深对战术指导思想的理解。应掌握各种战术的各种对策以及基本形式。丰富的战术知识有利于战术意识的形成,有利于迅速掌握各种战术和提高战术行动的质量。皮划艇项目中的战术形式主要有领先战术、匀速战术、负分段战术三种,基本特征为控速能力好,应变能力强,能够针对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战术方略。对全程速度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合理的分配体能,及时应变各种逆境。

4.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对体能能力、技能能力,包括战术能力、智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并对紧张激烈的现代比赛中充分发挥竞技能力水平取得最好成绩起保证和促进作用,并对其发挥起规定性的决定影响。

多血质、黏液质的人比抑制质、胆汁质的人更适合于参加运动训练,并常常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水平。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或超长发挥的保证和前提。同时,心理训练必须以体能和技能、战术能力为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能力训练必须结合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当今竞技体育比赛中,已不是单纯的运动员体能、技能和战术运动的竞争,同时也是心理能力的对抗。

二、体能作为核心竞技能力的原因

体能能力对运动成绩提高的速度、提高的幅度及最终达到的高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发展提高空间和潜力的因素;其他竞技能力因素则起着保证竞技水平发挥的作用,其发展提高的空间和潜力是相对有限和相对稳定的。对各种竞技能力因素对竞技能力的高低所起的作用进行横向比较,它们各自所起作用或所处地位的高低是不尽相同的,其中体能能力起着第一位的主导性的决定性作用。

1.体能能力发展的可塑性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体能训练的直接任务就是根据竞赛的需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确保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能够适应比赛中战术活动的进行与技术水准的发挥。皮划艇项目的专项体能以能量代谢的角度看需要高水平的无氧糖酵解做功能力,在开始和最后冲刺阶段中又需要拥有高水平的磷酸原供能能力。力量水平和肌肉用力的协同能力直接决定着每桨的完成效益,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质增强的重要表现,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以及进行特殊专业训练的重要基础。[2]以运动员握力为例,相对一般人的握力100KG左右,我国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的握力一般在598.9±52.2KG,划艇运动员的握力一般在639.4±78.9KG。这是体能水平长期持续不断大幅度训练的结果。

2.体能是促进皮划艇运动成绩提高的基础

从狭义的运动训练角度来说,皮划艇成绩的提高依靠于运动员有氧能力、有氧功率、无氧能力、无氧功率等因素的提高,并通过合理的技术、有效的战术策略及积极的心理驱动将这种能力充分的展示出来,比赛中运动员主要依赖有氧代谢供能。因为,体内直接能源物质储备以及糖酵解代谢供能只能维持机体进行1.5~2.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由于皮划艇比赛中,机体的磷酸原、糖酵解、有氧供能都达到最高水平,因此,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训练主要专注于建立稳固的有氧基础并合理配合力量训练、无氧耐力,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目的。所以,众多专家普遍认为,皮划艇成绩的提高主要归功于体能的增长。

运动成绩一般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三方面因素决定的。按照结构来分,皮划艇属于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项目,这类项目由于动作结构单一,在运动成绩获得过程中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占主要成分,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按照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皮划艇属于测量类项目。测量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很少会受到对手竞技表现的影响。因此运动员的自身体能则会最直接的影响到皮划艇运动成绩。同时,体能不仅是运动成绩提高的基础,针对皮划艇项目体能更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速度、水平提高的幅度的基础,甚至表现在运动成绩最终所达到的高度与运动寿命长短上。而皮划艇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也在起作用,但是都必须建立在以良好体能为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体能能力对其他竞技能力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如果没有好的体能能力做保障,其他竞技能力再突出都会受到制约。以体能为主导的皮划艇项目,对于运动员体能的缺陷,其它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是很难予以弥补和代偿的。没有体能做基础,其他竞技能力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相反,体能能力也对其他竞技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技术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建立在体能基础上的,体能为技术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相应的体能能力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技术能力的进一步飞跃。皮划艇项目的战术制订必须针对运动员的体能情况而定,只有过硬的体能能力做保障,才能采用更有利于比赛的战术,从而促进战术能力的操控与提高。心理能力的正常发挥也建立在体能能力的基础上,有了强大体能支撑,不会去考虑比赛过程中是否体力不支、是否力量不够等因素。这种情况下心理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与提高。一般在比赛过程中,会经常看到当体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身体状态一般达到接近或最佳状态,此时动作技术一般能表现出准确性、合理性、稳定性;战术运用合理,很好的按照预先制订的方案进行比赛;心理上的起伏也很小,能够冷静的观察赛场,对各种不利环境做出及时准确的应对。

三、核心竞技能力训练模式的构建

1.体能训练模式构思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体能主导类项群的皮划艇项目,体能更是整体训练的重中之重。如图1所示依据皮划艇项目的运动特点,速度、力量、耐力则是皮划艇项目中体能训练的重点。作为竞速类项目的皮划艇,速度则是取胜的直接因素。在不同的比赛阶段中,速度训练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力量作为皮划艇前进动力的基础,为皮划艇的运动提高动力,其训练可分为最大力量训练、快速力量、力量耐力三个方面。皮划艇主要是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耐力则是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没有持久耐力的保障,即使前段赛程能够取得明显优势,最终也很难获取最后的胜利。根据项目供能特点,耐力训练一般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训练为主。以上各体能素质又可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从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到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以及肌肉力量训练方法群组,是耐力性项群训练方法发展的主干线。加上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和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组的辅助与支持,即构成了耐力性项群体能训练方法的完整体系。随着训练的深入与成绩的取得,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反馈到训练中去,最后直接为提高运动成绩而服务。

2.体能训练中身体素质间的相互关系

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和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专项体能的训练并不能把各身体素质完全分开来训练。针对皮划艇运动项目的特点,每个重要的身体素质之间的训练应该良好的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对于皮划艇项目中重要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可结合为快速力量、力量耐力、速度耐力进行专项体能训练,使训练更专项化。

3.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

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进行一般体能训练可以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

统的机能,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发展,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打下基础。而合理地安排专项体能训练要符合专项对身体的特殊要求,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

2 刘晓军、柴桂枝.我国皮划艇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训练特点的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