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教育扶贫总结

个人教育扶贫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教育扶贫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教育扶贫总结

个人教育扶贫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残疾人 社会保障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概述

(一)残疾人的概念及其分类。

我国对于残疾人的概念定义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对于残疾人定义是一致的。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4月1日,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残疾人的分类有六种:(1)视力残疾 ;(2)听力言语残疾 ;(3)智力残疾; (4)肢体残疾;(5)精神残疾;(6)多重和其他残疾人。

残疾人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弱势群体,应当引起政府与政策对其事业的支持。完善其生活,并且能平等享受社会物质,分享精神文明成果。

(二)北海市及海城区残疾人事业的开展情况。

目前,北海市共有10.9万名残疾人,占总人口比例约为6.74%(北海市总人口161.75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海城区人口27.82万,目前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有残疾人17123人,残疾人人数在区总人口中占比例为6.15%。其中,视力残疾3216人,占18.78%;听力残疾5178人,占30.24%;言语残疾239人,占1.40%;肢体残疾5032人,占29.39%;智力残疾1142人,占6.67%;精神残疾1074人,占6.27%;多重残疾1242人,占7.25%。

目前,海城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地说:一是残疾人政策过于笼统,难以顾及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没到得到针对残疾人的细化。再者现行残疾人社会保障项目在满足生理需要方面和安全需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在保障方面的大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济赈济上。而在其他方面如残疾人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则存在很大缺陷。还有就是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运行机制不完善,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

二、海城区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社会公共设施利用与城市福利享受不公正。

海城区,是美丽的海滨城市区域。普通人可以舒适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迎接沙滩、阳光、海风。然而对于部分残疾人(盲人和下肢严重残疾者)而言却是寸步难行。城市的急速膨胀下欠缺为残疾人着想。在以往城市建设中缺少修建残疾人出行的专用通道。此外虽然在2010年北海市冲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时,积极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共铺设盲道30多条总长度57.5公里的盲道。但是这些盲道针对主要干道的商业区域和繁华的市中心,广大残疾人在这些区域生活的可能性并不大。再如社区和开放的公园里公共体育设施也只针对普通群众;本地新闻播放无手语等,都影响到残疾人社会公共福利的享受渠道畅通。

(二)残疾人教育的针对性滞后。

残疾人儿童接受教育的专门学校欠缺,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没有扫除。在残疾人教育上也没有很好的考虑残疾人生理的特殊性,缺乏残疾人专门学校。北海市上世纪90年代已经建设了第一所残疾人教育学校接收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启智学校,主要针对智力残疾儿童),十多年过去了,目前也依旧只有这所残疾人专门学校。这很难满足残疾人适龄儿童占适龄儿童6.15%的就学需要。同样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问题也很突出,目前海城区残疾人(包括残疾人家庭子女)进入大学就读前只要申请都能到残联的资金支持,金额大概在1000到2500元间,另外有政府的路费400-500元。但之后则无法顾及,这也体现了残疾人事业资金的不足的尴尬。因此很多残疾人家庭学子进入大学后学费、生活费难以为继,导致教育致贫或返贫的出现。

(三)在残疾人康复方面力度不够。

事实表明部分轻度残疾人可以通过培训或者纠正达到康复水平。但由于缺乏专门的场所和培训人员,海城区在康复方面工作没得到很好的执行。北海市直到2005年,才拥有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并此为依托开展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肢体矫治训练、聋儿语训、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而下级政府海城区目前在这一块依旧是空白。仅有的一间康复培训中心也无法满足广大残疾人的需要。因为这些原因,部分可以减轻和恢复的残疾人得不到康复培训或病情在加重,甚至部分恶化到无法纠正。

(四)残疾人就业难度大。

社会企业不配合,残疾人个人能力不足,就业率低而失业率高。残疾人本身的身体缺陷导致其无法和正常人一样完成社会分工任务,或者与正常人相比处于劣势,许多企业不乐意雇用残疾人员工。政府资金供应及残疾人就业培训也不足,所谓困难重重,目前区政府也有部分动作。

(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扶贫制度。

由于北海市在1984年成为中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前只是一个小渔村,因此海城区人员构成中大部分是外来人口,许多常住人口也不具备本地户口。而对于事实上的部分贫困残疾人,因为户籍或者其他规则的限制没有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低保),给残疾人扶贫这个社会保障政策打了折扣。另外群众最担心生病, “一病回到解放前”是目前的一大国情。

三、海城区解决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若干对策

(一)完善城市残疾人设施建设。

作为旅游区域的海城区,完善公共设施对于增加城市魅力的作用是积极的。既能在服务残疾人上有帮助,同时不排斥经济发展上拥有更好平台,更能完善城市职能。海城区在广阔的道路边上修建盲道和残疾人专用通道其实并不难实施。政府在开发卖地前可以附加上与开发商协商小区建设公共设施的问题,开发普通群众和残疾人均可利用的公共设施。这种政府主导行为企业会重视。这样一来,残疾人享受社会公共福利的权利比之前得到了更多实际保障。社会和谐程度也能得到提升。

(二)残疾人教育事业更注重针对性。

残疾人教育可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以达到和普通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重。

在教育方面,如何执行好这些法律是解决残疾人儿童教育的出路。目前海城区直辖下有十五所小学,另有多间公立、私立小学,预计已经超过四十五小学。而其中只有一间小学专门接收残疾人儿童,并且这部分儿童主要是智力残疾儿童。此外75%以上的其他残疾儿童是没有专门学校接收的。虽然建设残疾人学校的资金可能比正常学校要贵的多,但是一个有能力拥有40多所小学,每年都能新建小学的地区,完全可以考虑集中部分资源再建设1-2间残疾人专门学校。这能有效解决残疾人教育的不足。在这些学校建设完成后要具体针对残疾人学生教育细化。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学生要按各自生理特性进行教育。

(三)关注残疾人的康复。

“康复”远不同于“救助”,残疾人康复是发展性的、长远的,也是残疾发生后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北海市作为我国首先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世界上多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充分利用这一点,派出专门人员去国外接受专业的残疾人康复培训,并邀请一些友好城市的专家学者到海城区进行残疾人康复指导和开展交流,这能加强本地区在康复领域的能力。海城区若能在这个全国尚处于落后的领域领先一步,必定能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得到的资源会更多,解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底子也更牢固。

(四)增加残疾人的就业途径。

1、依法建立福利企业中集中安置就业。

我国在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亮点在于建立福利企业。而目前海城区福利企业刚刚兴起,并且以小企业为主。在建设福利企业方面,海城区可以学习北京等发达城市的经验。在生产产品上可以考虑加工残疾人用品及相关行业。这样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根据对自身的了解开发出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产品。

2、在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经济组织中按比例就业。

地方的残联机关和社区的残疾人工作室可以吸收一部分政治素质过关,文化水平高的人员进入。公益性岗位招聘是对于残疾人优先考虑等都可以使得残疾人就业的提高,使得残疾人能拥有稳定的收入和福利保障。在按比例安排就业方面海城区也可以借鉴和使用北京等发达城市的方法,然后根据海城区的具体条件进行融合和改进。

3、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

这方面主要靠巩固之前的残疾人爱心报亭建设和残疾人按摩以外,还要加强其他技能的培训,例如十字绣、编织渔网(海城区沿海,有众多渔民)、理发等工作的培训。再例如残疾人资金足够时可以搞个体经济(如小超市,加盟店等),政府应当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或减税免税。

(五)加大残疾人社会扶贫力度。

首先是加强低保的覆盖率,随经济发展逐步增加临时困难救助资金。对于贫困残疾人可以在政策上减少对其条件的限制(如户口和家庭人数的限制)。海城区应当加大执行北海市《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力度,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

其次是海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和各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做好动员,深入海城区的社区和小区,为广大残疾人群众举行医疗宣传活动,提高残疾人的风险意识,发动广大残疾人群众购买城镇医疗保险,这样能增强残疾人生病后的抗风险能力。

四、结束语

海城区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残疾人工作。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制定了《残联2009年为民办实事“残疾人康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等多个政策。在具体工作上也举动频频,如几年来,每年为5000名贫困残疾人购买了重大疾病医疗互助保险,为600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100名精神病患者获得了医疗救助,600名残疾人获得了免费轮椅等事例,足以证明其重视的态度。如能更好地总结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和经验借鉴,建立一个系统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那么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必将更加牢固,也能向群众表现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形象,对于政府的信誉和对外形象都大有好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个人教育扶贫总结范文第2篇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1    我的十几年教学生涯,我不敢说自己具有很高尚的师德,但我深深意识到,师德规范的主旨,简单概括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

   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20XX年,我接手的是三年级,这个班数学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别说应用题,计算题都成问题,孩子们厌学情绪严重。于是,我每节课前都让学生背诵一遍乘法口诀,对学生的作业,精心批改,在课本的每个知识点上,注明未熟练掌握的学生,在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于调皮生更是注意教育方法,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而是鼓励、安慰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并利用周末时间到他们家里去谈心、辅导功课,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良好的回报,期末考试时,我所教数学获得了全学区第一名。我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一份回报。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能影响和感染学生,无非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思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有效教学,也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充满关爱,尽到自己最大能力去培养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明确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强调了教师“育人”的职责。我们教师要确切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以高尚师德影响学生,以风范学识感染学生,作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2    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解决我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扬教师立德树人、以身作则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自今年9月起深入开展了以“立德树人,师德师风”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参加动员学习,提高认识;对照检查,民主评议。使我对开展这次活动,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个人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育事业是为师之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对我们自己而言,也许就是一个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宝贵的青春,还将继续付出我们一生的心血。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也许,和社会上的所谓“金领”、“白领”相比,我们的工资不够多;也许,和政府官员、经理老板相比,我们的地位也不够高。但教书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别无选择,愿我们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延续我们的生命,快乐的工作,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爱岗敬业,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停留在口头上,更要把它熔铸在我们的生命里。

   二、关爱学生是为师之魂

   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培养。曾有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就喜欢你教我们。“为什么呢?”我问她。她欣喜地说:你对我们多好啊!从来没有歧视我们。说实话,我做了些什么呢?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从不放任自流,尊重他们,公平公正。你也会因此得到他们的尊重。每次从校园走过,学生发自肺腑一声声“老师”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不要抱怨学生不懂感情,不要抱怨一代不如一代,而要问问,我们付出了多少情感。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有个理论:中国学生小时候太拼命,长大后就失去拼搏的欲望。国外孩子则相反。这也许可以解释有些差生最后发展很好的原因。爱学生吧,不要有条件。一个人的能力也许有限,影响力有限,但无数能力有限的人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希望。

   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关爱学生的行动震撼着我的心灵。学校的那些班主任老师,在实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坚持跟班作业,严爱结合,恩威并施,从心灵深处教育学生,确实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有了新的特点,爱学生有了更深的内涵。我们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假想中醒悟出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公平公正、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学生的朋友,引导他们走进社会。杨林柯精辟地论述:“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就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一个好老师,会让学生一生受益。

   三、努力学习提升素质是为师之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学高为师。俗话也说,要想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都在强调,作为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素质。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3

   近日,我学习了《立教为民立德树人》。特别是学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占良老师的先进事迹后,对我启发很大,一个山区平凡岗位上的教师竟有这么不平凡的历程与成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扎根山村、无怨无悔、奉献教育、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奉献者;学习他严于律己、扶贫助困、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做社会主义教育教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学习他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学习他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高尚品格,做奋发有为的进取者。通过学习,使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需要淡泊与坚持,教育需要博爱与信任,教学需要学习与创新,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带着灿烂的笑脸接受教育”。

   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教师岗位是一种辛苦,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教师的工作艰辛又繁琐,平凡又伟大,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它需要我们艰辛的付出,不屑的努力,持之以恒,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在普通的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我也要做有心人,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并正确引导,做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的。

个人教育扶贫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问题;反贫困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2502

1 国内外关于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提到:“当今世界上10亿多人生活在令人无法接受的贫穷状况下,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直至世纪末,女性逐渐成为美国贫困人口的主体,1978年社会学家戴安娜・帕尔斯(Diana Pearce)首次指出“贫困女性化”现象及发展趋势。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提出:贫困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全世界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妇女占70%,贫困有一张显著的女性面孔。由于劳动力的性别分工,时间贫困成为很多女性生活的主要特征。在墨西哥。有证据显示女性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比男性多出175%(Brunnich等,2005)。按照知名发展专家摩塞(C・Moser)(1989)的总结,在妇女参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妇女参与发展的实践政策主要包括:公平(equity)政策、反贫困(anti-poverty)政策和效率(efficiency)政策。劳蕾尔、博森(1994)认为妇女对农业劳动本身的参与率不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或反映男女平等,而是在低技术农业和高技术的城市情况下,妇女参与耕种应该更恰当地看是一种把妇女排除在较好机会之外的一种做法。2000年日本冲绳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的《全球贫困报告》认为“贫困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类状况,它并非是不可避免的。综上所述,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是阻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藏族社区留守女性贫困状况,探索出一条反贫困的政策措施迫在眉睫。

2 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实证研究

2.1 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问题研究

2.1.1 羊拉乡基本情况

羊拉乡地处迪庆州德钦县东北部,金沙江西岸,东与四川省巴塘县中心绒乡、德荣县白玉乡隔江相望,西北与自治区芒康县徐中乡接壤,处在“鸡鸣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羊拉乡国土面积1087平方公里,南北直线距离80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0公里,辖甲功、羊拉、规吾、茂顶四个村委会58个村民小组1013户,2012年羊拉乡总人口6281人,其中,男2962,女2987。

2.1.2 羊拉乡女性贫困问题及成因

首先,婚姻家庭生活贫困:2002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发(2000)8号及云发(2001)9号文件精神,对全县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家务活全部落在留守女性身上,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经济生产,由此产生了时间和精神贫困。其次,文化贫困:1990年,羊拉乡小学小学数13所,班级数35所,中心完小1所,乡完小3所,初小20所,其中一人一校数3所;在校学生356人,其中女生数132人,少数民族267人,毕业生7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72.8%,巩固率90.9%,毕业率88%,教职工44人,专职教师数47人,少数民族数47人。再次,经济贫困: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羊拉乡留守女性主要收入来源为核桃、苹果、葡萄、桃等果林种植,水稻、玉米、青稞、小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生猪、土鸡等养殖,玛卡、决钉子、虫草、雪莲花等中草药贸易,加上外出务工男性和政府等资助,年均家庭收入一两万左右,造成收入贫困。然后,政治的贫困:羊拉乡本村人民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当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外地,流动性比较高,一般三五年调离或升职。而女村官在反贫困项目实施中承担的角色很重要,包括有效协调村“两委”干部参与项目管理,动员、引导村民参与项目,以及与当地村民、当地政府及妇联、社会团体之间沟通协调争取项目资源等。最后,卫生的贫困:1959年,羊拉卫生所在羊拉乡甲功村建立,有3名卫生员,直至2005年全乡有一个卫生院四个村卫生室,乡卫生院设有门诊、药房、住院部、藏医门诊、财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防疫保健室等。卫生员11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生5人,护士1人,病床12张,2005年乡卫生院就诊人数达7306人,住院人数260人次。

2.2 农牧区留守反贫困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总体来说,2001年度羊拉乡被列入云南省民族特困乡后,确定了包括电力、交通、教育、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小城镇建设、种养殖业等10类23项帮扶项目,吹响了羊拉人与贫困宣战的扶贫攻坚战号角。

文化教育上:2003年8月在德钦县八届妇女代表会中羊拉乡此里卓玛荣获“双学双比”女能手、羊拉乡常明、取珍家荣获“五好文明家庭户”、羊拉乡羊拉村获先进妇女组织奖。2004年州第六次妇代会中表彰“双学双比”女能手,羊拉乡次里拉木荣获此荣誉。2004年,全面实施的《德钦县关于贯彻〈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接话〉实施意见》,坚持以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目标任务,加大了“普九”攻坚措施力度。国家实施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项目,收益学生每年均达7767人,享受“两免一补”学生达7554人。制定群众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由德钦县妇联负责团结、教育、带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市容环境整治,组织市容环境整治宣传、文明劝导活动。

法律制度上:1996年1月,为了保证德钦县7乡1镇妇联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妇联转发了州妇联《关于做好乡(镇)换届选举工作》及《关于在乡(镇)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做好妇女参政议政工作的意见》,全县7乡1镇都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配齐了专职妇联干部。在羊拉乡各村规民约中对婚姻家庭制度进行明确规定:(1)遵循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尊老爱幼的原则,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2)婚姻大事由本人作主,反对包办干涉,男女青年结婚必须符合法定结婚年龄要求,提倡晚婚晚育。(3)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严禁无计划生育或超生。(4)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5)父母应尽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破除生男才能传宗接代的陋习。子女应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老人。

科学技术上:2001年5月州妇联、州计生委领导率领县妇联、县计生委一行15人到羊拉乡开展调查培训,历时16天举办了农村妇女生殖保健、新发接生、大棚蔬菜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45人。

3 农牧区留守女性反贫困的战略选择

3.1 推动完善体现性别平等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源头上为促进农牧区留守女性反贫困提供制度保障

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因为政策法规是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发展经济学理论及世界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反贫困经验表明,加快落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依靠“政策投入。因此,农牧区产业政策应遵循“稳定提高农业,突出发展工业,全面搞活商业”的原则与方针,科学、合理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突破口及区域优势产业,如开发女性参与度较高的旅游扶贫;农牧区金融政策应当向女性贫困者适当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女性贫困者;制定适合女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加大科技事业投入,实行科技贷款贴息,降低地方配套比例;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破坏计划生育政策、私自超生者,不但得不到扶持,反而要受到制裁,提倡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在人才政策上,应为女性尽量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完善孕产假制度,适当提高农牧区女性工作者的津贴补助;完善保护妇女和未成年女性的各项法律体系,加强女性维权法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女性的合法权益。

3.2 增强留守女性的反贫困能力,构建留守女性反贫困的主体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贫困者个人的能力对其致富的约束显得越来越明显,农村贫困群体中留守女性占绝大部分,大都是因病致贫和教育落后致贫的,这就是明显的脱贫能力不足,贫困者的反贫困能力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展人力资本。为此,我国的反贫困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女性健康和教育的发展,以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和知识资本存量,建立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女性贫困者的医药负担。还必须加强女性基础教育和女子成人教育,继续大力气优先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是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必要举措。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女性贫困者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女性贫困群体反贫困的自身能力,提高女性文化素质水平,增强自身反贫困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慧咏.我国农村妇女贫困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姚桂桂.试论美国“贫困女性化”――20世纪后期的一个历史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2010,(3):7396.

[3]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孙运宏.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1,(3):6970.

[5]刘欣.近40年来国内妇女贫困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5,(1):116123.

[6]王越.浅谈中国女性贫困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下:5355.

[7]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R].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9):428.

[8]王金玲,侯国风,赵群,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贫困与反贫困―GAD网络2007年年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7,(6):6264.

个人教育扶贫总结范文第4篇

起初,我把该书当成一部拟自传的,通俗的励志读物,而接下去便发现,它不是通常那些以留学生为题材的、类似灰姑娘的童话,或是成功学之类的创业资讯,靠炫异猎奇的旅游指南;其中很大篇幅是写当年知青下乡插队生活的,完全可以当做工另类的纪实文学来欣赏。虽然文笔比较平实,却显得质朴而坦诚。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有情节有人物,有可读性和益智性,更可贵的是毕现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真实历程,爱恨歌哭的激情场面,而没有矫饰地加以美化和浪漫化,像某些写知青生活的时尚作品那样。作者系“老三届”初一学生,插队那年17岁,一猛子扎下去就是9年,蛰居于赣中一隅的穷村子,披星戴月,“修理地球”;春忙双抢,冬修水利;凭着一股韧劲和顽强的斗志,成为村里最快的插秧能手,全把式的庄稼汉,又担任了生产队长。只因父亲的历史问题(也是他去不成建设兵团而来插队的缘由),屡遭挫折;欲被举荐为工农兵大学生的愿望(也是藏在心底的个人奋斗目标),几次落空;但他并未气馁,犹如禅祖达摩面壁九年而“顿悟”得成正果那样,他终于走出灰暗的人生“隧道”,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当然,让他改变命运的契机,并非其“一意孤行”的个人奋斗打拼,乃是政治形势的巨大转换,高考制度的重新恢复。其后,他顺理成章,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留校并出国到加拿大培训;直到他滞留不归,自行赴美考研、读博士,8年修炼,最后成为哲学博士和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对这后一段的曲折经历,作者没有讳言或曲意辩解,而是坦诚实在的反躬自省。其实,也与整个时代大背景有关,没有国内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刘教授成功的“人生兵法”,恐怕会大打折扣的。因此,以他的幸运,也可看作是中国现行政策体制的间接受益者。也许,正由于他能清醒地认同此点,有所顿悟,才迥别于那些移居国外,“自我放逐”的假洋鬼子,成为积极的“海归”派,以所学专长和长期在国外任教的优势,促进中美教育合作,联系为母校开办MBA(工商管理)培训班,为“四化”培养人才;参与世界银行对中国的扶贫项目,以之报效祖国。其拳拳赤子之心,理应得到尊重和称赞。

尽管作者的人生充满了“环境”和“机遇”的变数,但不可否认,他个人性格的磨砺,学养的研修,仍是其成功之道的重要因素。中国人一向认“命”,凡事均可争,惟独不能与“命”争。而作者偏敢不计后果,越过“雷池(例如他的滞留海外考研究生),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办。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何止千万,后来得以功成名就的又有几多?书中有一段插叙作者“海归”后,在上海遇到一位与他同龄的出租车司机的对话,颇耐寻味。那位曾是“军垦战士”的司机,感慨于他们之间地位的差距,作者安慰他说,是自己“运气比较好”;司机却认真的表示,“你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努力。”可见,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不相同的主观“努力”――哪怕是如作者那样自私和“个人至上”的“努力”(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下,这已是为社会所包容的“合理的”存在了),会有着怎样不同的结果!

依我看,作者在本书中总结的“普通人的奋斗法则”,或可说是寻常人的不寻常选择。因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除非你血统、门第、权势非凡,普通老百姓的遭际大体类似,而选择不同,则取决于各自的人生信条和文化价值观。刘教授人生选择的“法则”,可归纳为如下几条:

一是坚强的意志。荀子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就是作者强调的“一意孤行”,一旦认准目标,决不轻言放弃。例如他想当农业生产能手,想凭若干的成绩入党、提干和上大学,以至后来的出国攻读,虽然几番波折考验,历经身心的痛苦挣扎,但最终均能遂愿;虽有环境和机遇的关系,最要紧的还是个人的搏击奋斗。像书中述及的,他为了取得领导和群众的赏识,达到被推选上大学的目的,起早贪黑的苦干于农田和水利工地上;为了挣出在美国读硕士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他逢假期和周末便去餐馆,一天12个小时打工做杂役;从没有短视的为某些眼前利益所惑而动摇决心。这种志存高远、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坚强信念,令人叹服。反之,即使客观条件再好,也是扶不起的“阿斗”。

二是进取的精神。也就是作者所谓的“寻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把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发挥到极致,“实现可能实现的最大成就”。作者作为下乡知青大军中的一员,后来考上大学,这在当时并不希奇;中国学子去海外深造,也非罕见;但以他的具体的人事和经济条件,偏又节外生枝,却做出到美国自费攻读学位的抉择,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决心,承受一定风险和压力的。此后,他前后在美国两个大学读学位,三个大学教课,取得全额经济资助攻读博士,其毕业论文又获得国际商学会最佳博士论文的殊荣。可说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层层台阶的攀登进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者如此不懈的追求,远非一般留学生能够做到的。

三是乐观的态度。作者一再表示自己是个普通人,天分一般,也没什么好运气,出身又差。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从人生的逆境中崛起,在于他始终不渝的乐观态度(作者自称为“盲目乐观”)。先贤有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证之作者的经历,他常受打击和意外的刁难,却惯于把阻力化为对自己的激励。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你要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客观的可能性就小,经历的挫折失败就多,反而促使自己越发坚强。并且,他善于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方能变“失败为成功之母”,达到个人事业的颠峰。否则,如果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即使天才神童,也不会有大出息!

“性格即命运”。是作者倔强执拗的性格,成就了他的抱负。而铸造这样的性格并付诸实践,则须考察其形成的渊源和内在原因。我以为,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熏陶,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地域文化和民风的传承,都在作者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高山出俊鸟,蓬门育英才”,他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就一直鼓励他学文化,告诫说:任何“社会到最后还要靠知识吃饭的”。也有人在得知他决定留在美国读学位时,说:“你的胆子可真大呀!”“只有你们上海人做的出这种事来。”可见上海人性格之某些侧面:策划精明,心思缜密,敢于冒险,有助于他们立身创业。而儒家文化的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抱负;“学而优则仕”的功利取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苦乐观;感恩知遇、恪守诚信的处事准则;体恤苍生、同情弱者的济事观念,无不脉络清晰地表明,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坦诚自省的律己精神与关注底层疾苦的“草根”意识之根柢和由来。

个人教育扶贫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培训;编辑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编辑培训缺少层次,尚处于待分化的全员培训阶段

虽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过去实施跨世纪出版人才培养工程时扎扎实实搞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一些社团组织和大学也时常搞研修班,效果还都不错,然而就目前的编辑培训来看,尚属粗放培训阶段,大多是针对当前编辑所需而搞的应急统一培训,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性。究其原因,在于编辑培训事业发展的过程性。虽然我国编辑活动历史较长,但是把编辑工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近些年的事;作为编辑培训,原始的学徒式帮教早已存在,但教与学一直不是学徒生活的主题;高校中编辑学专业设立时间并不长,研究生课程班也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开设。应该说,编辑提高培训事业还很年轻,经验不足。

(二)培训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内容时有重复

培训内容重复是参训编辑学习兴趣不浓、培训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一些编辑培训部门在集中统一培训前,忽视对学员需要的切实了解,对专家提供的培训内容不能审慎把关,致使培训内容时有重复。于是学员听完第一位导师的课后,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听课时而溜号的选择性听课现象,造成课堂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课堂效益的低下。

(三)培训资源有限,培训形式单调

目前,由于培训资源所限,集中统一培训大多租用场地上课,培训形式主要是请业界一些知名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课。这样有利于师资、场所的有效利用,但是却忽视了编辑需求的差异性,不能满足全员提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在分班时如有学员意志的参与,在培训中他们往往更积极、更主动,培训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个学习化社会,编辑培训作为一项事业,其发展和成熟固然有一个过程,伴随内容设置的科学化,其形式也会多样化,像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立项科研、顶岗实践等在其他行业非常凑效的培训模式正在被创造性地借鉴和引用到编辑培训中。

(四)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培训无法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学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写作也好,编辑实践也好,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也好,都须与不同的培训层次相结合采用才能对编辑人员投身于自我提高和培训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二、提出解决的方法及策略

(一)课程进修、课题研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

课程进修可为编辑人员提供较为系统的编、校、排、印、装及市场营销等编校策划理论知识。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编辑专业本科班,还有多所高校招收编辑学方面研究生或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班。这些课程班的开设,为编辑高层次培训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学习期间,附以必要的课题研究,将有利于编辑人员科研能力的发展、成熟,也有利于编辑业务创新能力的增强。而编辑人员课程进修、课题研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则会使编辑理论与研究找到生发的土壤,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程进修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增长才干,进而将所获得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是编辑阶段性、科学性成长的一个周期,其中P键是加强课程进修、课题研究和编辑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巧用案例

加强对编辑家和名编辑的编辑思想、思维特点、心理素质、有代表性的图书或刊物编辑案例的挖掘,可以发现编辑成长过程和编辑活动各环节中依稀的共同点,随着个案的增多,认识逐步清晰,便会发现优秀编辑成长规律和编辑规律。因此,编辑案例的挖掘不仅是编辑学科建设的要求,还是编辑培训的需要。而其中对图书或刊物编辑案例的挖掘则既是编辑学科建设的过程,又是编辑培训的有效形式。在分层集中培训中,团体成员将自己编辑实践中的各个过程性情景进行完整的描述、理解、解释、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各类编辑情境下有独特存在价值的编辑个案,通过这些个案的信息提供与启发,帮助编辑在具体编辑情境中根据个案的类通性作出创造性的编辑决策。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得到多种体验的情境、允许质疑和验证假说,是使个体形成较强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加强创造性编辑成长中,大量的编辑案例是必需的,这也是优秀编辑的产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实践过程的缘故。

(三)现场观摩、考察

人总是在现有认知结构下认识外界事物,自我感知的经验最实用,即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对优秀或特色出版企业进行观摩、考察是编辑有效的学习形式。为了保证观摩、考察的效果,组织者一定要使每个编辑事先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和特点有所了解,帮助其确定考察方向和内容,列好提纲,以逐项进行。必要时还可对考察内容进行分工。考察时要明确考察对象历史与现状的继承关系,找出其优点和不足。考察之后集体讨论、分析这些优点和不足的成因和该企业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将其成功经验借鉴应用到各自单位;对其不足之处参训编辑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进行适当反馈。这样既有利于观摩、考察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又有利于被考察单位改善工作,应属中高层次编辑培训模式。

(四)岗位实践

岗位实践包括本单位岗位实践和异地顶岗实践。本单位岗位实践,是编辑在工作中践行所学理论和所悟得的经验,进而活化理论、提升经验,增强工作能力的一种培训模式。既可应用于新编辑岗位培训的考核和岗位适用阶段,又可应用于旨在塑造名编辑和编辑家的研修成果的践行和培训效益的检测。异地顶岗实践就是参训编辑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岗位上甚至其他单位中工作,目的在于拓宽参训编辑的业务能力范围或锻炼其独当一面的能力。此模式应用于旨在塑造编辑骨干的培训中,可使参训编辑在实践中规范操作、提高认识、锻炼成材,有力支持接收岗位或单位建设,有利于单位间的人员合作和经验交流;此模式应用于旨在塑造名编辑、编辑家的高级培训,则可以扩大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力度,起到辐射性作用,并促进接收岗位或单位的编辑出版特色的形成。

(五)充分应用电子技术,开展远程教育

网络配合讲课或辅导所使用的视频传输,在编辑培训中学员间的经验交流、信息、档案管理、培训效果检测、培训师资人才库建设等方面,可发挥出强大效能。眼下全国各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很不平衡,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采取对西部的开发性扶贫,推进西部信息化建设,将是对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持。以东部地区为基础,兼顾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编辑培训,也应成为编辑培训中的重要模式。

(六)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效果评价和反馈是编辑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培训过程中培训主管部门有义务将编辑的培训成绩、培训评价结果以各种方式反馈给编辑,使他们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培训结束后,需要形成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以学习结业率、考试通过率、平均考试成绩为评价基准对各事业部的编辑培训情况加以评价,也可以考试成绩和考试时间为基准对编辑培训进行评价。培训成绩、培训评价结果等应以各种方式反馈给编辑,使编辑了解自己的参与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出版社的培训目标和所期望的绩效水平。

(七)培训激励制度

为了使培训工作具有活力,能健康、持久地发展,起到充分调动编辑积极性的作用,必须建立培训激励制度,把培训、考核与就业、待遇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对于编辑个人可以在其通过努力结束培训r为其颁发结业证书,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或者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岗位责任制,与编辑的奖金挂钩;或者实行岗位津贴制度,鼓励广大编辑钻研业务和技术,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风气;或者对参加培训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等。可以将E-learning学习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对结业率和平均成绩较高的部门和编辑实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提高编辑学习的积极性,保障编辑培训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之,编辑人员的素质关系着期刊质量,只有坚持搞好编辑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总体素质,才能保证期刊的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期刊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芳.浅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1).

[2]郑梅.高校校报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