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2000年全国启用的人教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试验本)的学生用书的必修本每一册都配有约35万字的《语文读本》,给多年来习惯于课堂上少篇精讲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在每周4-5课时的教学时限中完成这信息量巨大的课外阅读教学任务?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应答。

改革理念召唤。信息技术运用是学科"四结合"的改革要素之一,也是体现时展要求和改革突破口的"硬件"。因此,我们可以在现代信息资讯传递方式的大系统中考察研究语文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改革目标,把语文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能力的基点,研究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知识记忆模式及其学习质量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对人才要求。语文学科是中学文化基础课程中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不能否认精华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遵奉以文章结构解析范文思想内容,以知识记忆积累训练为主的方法模式,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小学语文的结果被蜕变为识字教学,而中学语文教学则被蜕变为记忆少量课本知识就能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

人教社的试验本教材从编排体系、信息容量、内容筛选和教学指导等方面在微观课程这一核心层面上做了重大改革,直接为一线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创新教育价值的改革舞台。其中《语文读本》大容量课外阅读的教材模式为改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震撼强度的内容支持,成为本次研究的材料契点。

模式目标概述。根据《语文读本》的信息大容量和"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见读本说明)的特点,笔者希冀在本次研究中,从培养信息处理基本能力入手,探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获得一种既有语文教学人文个性,也有语文教学工具特点的教学能力,实现语文"健美智慧滋润心灵"的教学理想。

二、研究指导思想

(1)根据语言和信息的关系,语文阅读学习可以看作一个根据一定的阅读目标筛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把培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形态节点。

(2)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阅读学习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过程。所以把语言的感受积累使用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节点。

(3)根据语言艺术与思维的关系,根据高中语文新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语文读本》现代文72篇以形象性文体为主的特点,可以把课外阅读文前提示中的思考问题和语言积累作为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节点。

(4)根据双主教学结构原理,语文阅读学习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体验生命、发现自我、建构智慧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过程。所以把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终身需要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节点。

三、"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教学模式的形态设计

1."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含义

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非人脑物质载体储存、掌握课外阅读语文知识,通过教师组织的定量定向的自主阅读活动训练,把储存处理的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知识结构、信息处理能力、与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认识自我生命价值,发展丰富健康的个性。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科书;先行组织者;知识价值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28-05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设计和规划教科书的单元内容,先要确定教材在整体目标的基本思路,建立教材的内容框架,形成互相关联、表现不同内容特征的若干单元;其次,深入细致地研究每一单元的微观构成,使之围绕某一个中心扩展,按某一思路延伸,并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素材将核心知识贯穿起来,使单元内容融为一体。再从整体上对各个单元教材的功能和内容呈现进行评价。

1“先行组织者”在单元设计中的应用

在教科书单元设计中应根据“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在教科书单元中“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学习前的引导性材料,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示;也可以通过设置一段有关生活的背景材料、一幅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化学问题或一则生动的化学实验,在后继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

美国学者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强调新的学习材料应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这一观点不仅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化学教材单元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新课程化学教科书的“先行组织者”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如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富有召唤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能将有关的方法或思路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中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下结合教科书单元中的若干内容片断分析“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案例研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人类探索物质的漫长岁月, 见证着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案例研讨

为了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化时所遵循的规律。

――摘自江苏教育版《化学1》(必修)第2页

物质的分类涉及多种化学概念,比较抽象。通过上述材料的描述,体现了物质分类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研讨

氮的循环

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雨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1》(必修)第70页

教科书通过“联想・质疑”及闪电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通过与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

案例研讨

官能团

在有机化合物中,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决定有机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如羟基(―OH)、羧基(―COOH)、卤素原子(―X)、醛基(―CHO)、碳碳双键、碳碳叁键、苯环等。当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官能团时,它们便具有类似的性质。例如,乙醇和丙醇分子中都有羟基,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发生反应;苯和甲苯分子中都有苯环,它们都能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摘自山东科技版《实验化学》(选修)第34页

在预测苯酚的性质之前,联系学生已学过有关“结构决定性质”及官能团等前概念,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铺垫。

教科书通过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水流”和“抽水”情景材料,通过类比、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原因形象地表示出来。通过以上图示情景的设计,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案例研讨

“物质的量”概念的呈现方式

――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过渡式――人教版)

――为此,在化学中采用物质的量来计量大量微粒的集合体中微粒的多少。(因果式――江苏教育版)

――物质的量,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量一样,也是一种物理量。(类比式――山东科技版)

对中学阶段无法给出严格的科学定义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宜用泛指、列举或比喻的手段去说明,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2 教科书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改变过去以叙述知识为主的呈现方式,体现了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体现在教科书中,既能使学生获得发现和应用知识的体验,在活动中实现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同时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这么说,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化学教科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化学教科书中的学生活动,应根据单元教材的内容思路作整体安排。活动的目的应清楚,活动的形式应多样,活动的过程应易于操作,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注意点应给予提示。学生活动与教材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要呼应。分析我国的化学教科书,常见的活动方式有实验探究、制作模型、联想质疑、交流讨论、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角色扮演、辩论等。以下结合具体案例来说明活动的价值。

案例研讨

半导体材料与单质硅

[交流・研讨]

1.在前面的学习中,你已探讨过许多非金属单质,它们在性质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硅作为非金属,它具备这些性质吗?

2.硅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可能与它具体的什么性质有关?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1》(必修)第104页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已学过的非金属单质如碳单质、硫单质、氮气、氯气、氧气等着手,对它们进行性质比较,归纳出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交流,认识硅单质与一般非金属单质的共性与特性。

案例研讨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调查研究]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并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请走访环保部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有关的防治措施。

――摘自江苏教育版《化学1》(必修)第90页

这是一调查、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决策为一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研讨

食品中含有哪些添加剂

[活动探究]

查看食品标签――了解食品添加剂

请你选择几种自己喜欢的食品,仔细阅读每种食品标签的成分表或配料表,找出其中的食品添加剂,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将其记录在下表相应的空格内,并与同学们交流。

1.目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

2.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什么作用?

3.提出自己所关心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与生活》(选修)第41页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交流,并提供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

案例研讨

沉淀反应的应用

[思考与交流]

利用生成沉淀分离或除去某种离子,首先要使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够发生;其次希望沉淀生成的反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1.如果要除去某溶液中的SO42-,你选择加入钙盐还是钡盐?为什么?

2.以你现有的知识,你认为判断沉淀能否生成可从哪些方面考虑?是否可能使要除去的离子全部通过沉淀除去?说明原因。

――摘自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61页

通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为学生充分表现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像力提供机会。

从以上案例分析可知,我国的课程标准的化学教科书,活动的数量增加,活动的方式多样,既有学生外显的操作动作,又有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特别在重视思想方法、突出科学探究上有新的突破,值得化学教师认真研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新课程教科书为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但教材中的活动安排仍然停留在纸面上,其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来体现。要使所设计的活动真正发挥效果,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创造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师角色要从管理者逐步转变成指导者和参与者。

3单元内容中的知识价值分析

在课程教科书的分析中,对知识价值的分析和把握反映了施教者把知识作为目的还是手段的价值取向。如果把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那就是把知识的价值定位固定在知识的迁移上;如果是把知识作为一种手段(或媒介), 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在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则必须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任何知识都具有多重价值,不能简单而论,而要兼顾学科体系、社会发展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迁移价值:指先前获得的知识能够促进后继知识的学习,它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2)认知价值:指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本身能够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情意价值:指知识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1 知识的迁移价值

关于迁移,研究表明,知识的概括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迁移。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的迁移价值,在设计课程时,就应该选择概括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尽量避免零散、杂乱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加强迁移价值含量高的化学理论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情意性知识在化学课程中的比重,用它们把化学事实性知识串联起来。许多学者已经把这种理念应用到课程研制当中,并做了深入地挖掘。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讨论“教什么”的问题时,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教材要提供处于科学技术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关于人生、艺术的基本主题。只有这样的教材,才具有强大的“迁移力”。德国学者倡导的范例教学理论,指出在学科材料中选择最典型的“范例”,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形成一种能够统率全局的概括性观念和方法论观念,从而能够达到把握其他各种材料的目的。

案例研讨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问题解决]

参考例3的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

某生产过氧化氢的化工厂分析人员从生产车间取过氧化氢样品1.00mL于锥形瓶中,加25mL水稀释,再用硫酸酸化后,逐滴滴加入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当反应完全时,消耗0.1000mol・L-1高锰酸钾溶液20.20mL。高锰酸钾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3H2SO4+5H2O2====K2SO4+2MnSO4+5O2+8H2O

试计算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浓度。

――摘自江苏教育版《化学1》(必修)第24页

教科书中的例3和上述“问题”均属于同样类型的化学问题:对于能定量进行的化学反应,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与一定体积的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反应,根据反应时消耗的已知浓度的溶液的体积,通过计算确定未知浓度溶液的组成。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分析。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也同样影响迁移的发展。因此,课程若能注意提供学习材料与学生实际解决的问题间共同的成分,为知识的学习与未来应用架起迁移的桥梁,就能得到较好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课程在选择知识的时候要重视结合现实生活,注意选取联系实际的知识,同时在呈现知识时要尽可能地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为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提供较大的帮助。

从知识迁移价值的角度分析,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教科书内容既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使所选择的知识得以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又能体现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教科书编制时从知识的引入到知识的拓展都要重视创设相关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与此相对应,从教科书的角度看,就是要处理好“形式”和“情境”两个维度的关系。为使教科书的形式和情境达到平衡,使教科书涉及的知识既能表现出概括性,又能兼顾情境性,“主题”、“课题”或“单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编制教科书时,利用一个个有代表性的主题代替传统的“章节式知识综合体”,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介绍相关学科专题的知识,这样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3.2 知识的认知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如我们所熟悉的有意义学习,就是通过将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而进行的,新知识的获得又补充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加工过程则会借助不断的学习而得到水平上的提高。由此,我们认为知识具有认知方面的价值,个体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能够丰富和完善其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过程的认知加工水平,逐步培养和提升认识事物的能力。知识的认知价值主要表现在知识对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有用性上。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知识的贮存,是知识内在联系的整合。从内容上看,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知识的“量”的多少决定了认知结构具有“量”的特性,因此,新知识的学习会在数量上丰富认知结构。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如果学习者头脑中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新知识将难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学习就会出现困难。所以,课程在选择知识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生发性”,即具有多个生长点,能够建立起广泛联系、概括性强、包容性强的知识。例如关于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要贯彻在高中化学课程的始终,对具体物质的学习能起到统率作用。

从组织上看,认知结构是一系列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整合的一种网络结构,是知识经验的组织化和层次化程度的表现。个体知识的组织化水平或高或低,或浅或深,体现出了认知结构的“质”的特性。如何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除有学生自我组织的因素外,课程所提供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也能起到激发联想和锦上添花的作用。为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在教材编制中要适时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发现知识的这种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建构和形成认知结构。在这方面,概念图技术的应用值得重视和推广。

知识的学习和学习内部的认知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认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输出,对学习材料的加工主要依靠注意、感知、识别、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来完成。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除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正是这种学习知识的积极的认识活动促进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完善。知识,尤其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作用。

案例研讨

乙 醇

[活动・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实验1]向试管里注入约2mL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发生的现象,检验生成的气体。

[实验2]向试管里注入约2mL无水乙醇,取一根光洁的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然后伸入无水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实验记录: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乙醇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2》(必修)第78页

所以,教科书绝不意味着仅展现当今科学现成的结论和分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集,还要认识并挖掘知识在认知过程方面的价值,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建构,重视揭示蕴涵在知识学习中的丰富的认知加工过程。教科书要在“结论”和“过程”两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认知价值。这就要求课程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推动学生自主地探求、理解知识。在组织教科书的时候应避免用描述性的语言把知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要突出过程、突出探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设置一定的学习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使课本变成“对话”式的“学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3.3 知识的情意价值

学习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熏陶的过程,认知和非认知因素共同参与其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情意活动,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由此,我们认为知识具有情意价值,知识的多少和知识的学习过程都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个人情意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案例研讨

如何选择家居装修材料

[活动・探究]住房装修设计

你家的住房是如何装修的?用了哪些装修材料?你了解这些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和性能吗?

参观装修建材市场或参观装修公司装修的样板间,调查市场上都有哪些装修材料?

下图所示的是一套住房的平面设计图,若要装修这套住房,你会选择哪些装修材料?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与生活》(必修)第84页

知识之所以具有情意价值,可以从二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知识是高尚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个体的非认知因素既能影响知识的获得,同时个体的情感、态度、意志等也会受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上述“活动・探究”内容的呈现,既是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同时又使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价值,认识生活中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知识的情意价值是一种隐性因素,通常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传统课程往往对知识的情意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未能做到深入地挖掘和应用。为了挖掘知识的情意价值,新课程教科书非常注意展现知识的获得过程,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课程要重视科学探究,设置发现问题、分析论证、表达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探求和构建知识,能够深入地领会科学的本质和价值观,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和探究的艰辛,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霍秉坤,黄显华.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3.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 教学 合作学习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交流,并且通过各自的贡献,将问题解决。合作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虽然说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各个学校内的合作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气氛都是比较沉闷,没有活力的,然而,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够将更多的学生带入到课堂中来,还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室内设计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专业,因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是必要性的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行讨论交流,不仅能够开启学生的思路,还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在专业知识和学习中,还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

(二)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作为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人员,是需要向客户讲解设计的含义的,所以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仅只是需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还需要提取他人的见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加的亲密,当对别人的见解有不同的看法的时候,要使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否决,不能一口否定。所以,在合作学习中还能够培养出沟通交流的技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对学生交往能力的一种锻炼。例如:在贾岛的诗句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鸟宿池边树,僧敲夜下门。”这一句诗句中,诗人在用敲和推字上纠结了很久,教师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自行讨论,到底是用推好还是敲好,在讨论结果出来的时候,双方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对于对方的意见要委婉的否定,不能够一口否决恶语相向,这样就会照成同学之间的隔阂,因此,在辩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气和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将大家的智慧集中到一起,不仅能够使得某些同学对知识的领悟,还可以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新的线索,学生之间的争论和辩驳,能够有效的刺激出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题活动中,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努力的思考,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迸发出更多创新的点子,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不管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团队合作都很重要。在学习中,合作学习能够帮做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分工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是绝对不能够滥竽充数,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除了要完成自己本职的任务,还需要协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进而让整个团队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当中,大家都会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努力和奋斗。例如:中兴软件公司,开发人员在开发完一款新型软件之后,由测试部门的人员去进行测试,寻找出软件中的BUG,在寻找BUG的时候,每一位测试人员的分工都是不同的,一款软件合不合格,就要靠所有的测试人员齐心合力将软件的各个功能进行测试,只要稍有差池,这款软件就会作废,就可能导致公司的盈利出现亏损,因此,团队合作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是不能忽视的。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方法

(一)教师针对性的分组

对于分组,教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由于兴趣、玩的好而组成一队,很多学生在组队的时候,导致了学习好的与学习好的在一对,学习不好的在一对,这样的分组会给学习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搭配,要根据教学的情况而进行小组调整。一个团队中,既要有好的学生也要有差点的学生,这样才才能够取长补短,才能够保证学生都能够进步和提高,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制定适当的合作学习进度

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掌握学习的进度,要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所接受知识不会参差不齐,才能够保证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要适当的了解每一个团队的学习进度,这样才能够避免由于差距太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作内容的灵活性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团队,在小组中,选取以为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去承接一些室内设计的业务,在这个团队中,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设计方案人员以及设计的预算人员,组员根据自己所分配的任务,担任好所在的职务。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舍内设计专业进行合作学习,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合作精神、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泉.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意象之美[J].中国职工教育,2011,(09).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学时分配侧重建筑设计及实践环节

从学时分配上看:课程体系中建筑设计系列的学时在建筑学主干课程学时中的比重较大。从建筑设计(I)至建筑设计(VI)共计444课时。从居住建筑设计到公共建筑设计,从多层建筑设计到高层建筑设计,整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所涵盖的建筑类型非常广泛,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生活中常见建筑的设计方法。从实践环节教学上看:美术写生(如安徽宏村、西递一带建筑风景写生)、认识实习(现代建筑考察)这是艺术类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设置的内容。建筑设计(I)至建筑设计(VI)均有实践环节,有的课程专门采用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除此之外,建筑师业务实践(毕业实习)是一个学期,毕业设计是一个学期,这均属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用相对较长时间进行建筑设计创作,表明了学生要完成较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作品,这对建筑学(艺术类)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体系学时分配侧重建筑设计及实践环节符合建筑学学科特点,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重点在于建筑设计动手能力的训练、积累设计素材,这些都离不开建筑调研、建筑体验等实践环节。

每学期的学习计划井然有序,专业能力不断深化

建筑学(艺术类)课程安排上井然有序,大学一、二年级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主要为大学三年级专业课程做准备,大学三年级至大学四年级为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这是学生真正进行建筑设计创作的时间段,大五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从学生到从事工作的过渡阶段。五个学年可以分为以上三个学习阶段,在整个专业学习中,从入门的建筑初步课程到最后的高层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通过设计工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够成为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学基础教学的,并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既会用独特的艺术眼光去欣赏建筑,在建筑中去寻找美的艺术设计元素,又可以用一定的建筑技术规范与要求去剖析建筑设计,从而适应当前建筑设计公司与建筑设计院在招聘建筑设计人员时的要求。

艺术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艺术高校的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于工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更加侧重艺术特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从报考的艺术类考生中择优录取,该专业强调学生造型艺术感悟力的培养,同时将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规划艺术三者有机结合,以艺术造型设计理论和技能为依托,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从毕业生的就业面上看,主要从事建筑艺术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平面表现及动画制作,就业面十分宽泛,充分体现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特色。

关于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几点建议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从开办至今仅仅走过十余年的时间,前方还有很漫长的路。在此,笔者就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应更加鲜明,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是从艺术生的角度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由于建筑学专业相对于环境艺术专业而言门槛较高,而在培养艺术生时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这对高校开设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教师师资结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只有将专业办得特色鲜明,毕业生赢得当前以及未来市场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更具活力。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型人才 教育

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与规格,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与文化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可从中看出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创新,它必须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行业发展快速而富有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应逐渐从传统的技能型向创新型模式转换。当前,如何理解艺术设计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如何运用创新型设计教育理念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不得不着重探讨与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将专业知识结构过窄的“工艺美术”更名为“艺术设计”,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结构与方向进行了全面调整,由此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然而从发展历史来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于其专业特性以及其发展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而世界各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各具特色,各国都有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由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国外的创新型设计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摸索出适合我国的艺术设计创新型教育模式。纵观国外的创新型设计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强调“博”

为了适应新世纪艺术设计发展的需求,很多国家都对其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建设和改革。由于在传统设计教育中将学科分得过细,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束缚以及在交叉知识讲授上的教育资源浪费,因此无论美国、德国还是日本、韩国,都将学科进行不同程度的合并。目前,发达国家的很多艺术设计专门院校中往往力图为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综合课程体系,这也是各国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趋势。这种合并不是学科的简单复制叠加,而是学科内容的重组与激活。强调各学科之间深层的相互渗透与综合,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平衡性、实用性、关联性和整体性。

这种综合的课程结构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面,能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谓“触类旁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例如在意大利,在建筑学的设计教育中竟然涵盖了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再到展览设计、平面设计,甚至还包括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跨度极大的领域。这种多学科多行业的穿插与交流对于培养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对材料、工艺、技术的了解与掌握都有很大帮助。正是这种教育模式使设计师具备了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优势,造就了意大利设计师的多才多艺。

再如美国艺术设计本科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一个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内容更为广泛的基础知识体系。本科的一、二年级,完全是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打通了学科专业的壁垒,为扩大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向更大的范围辐射。在此基础上, 到三、四年级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

英国的BTEC模式也具有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特点: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这种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设置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以“专业”为单位构建的单一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专业上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扩大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模式。这种学习的集中与整合,也为学生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二、课程设置侧重“活”

发达国家的很多艺术设计专门院校非常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课程的类型到学生选课的方式、教师授课的形式等,都会给学生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使更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或爱好的课程。教师则注重并擅于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北美强调以能力为基础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中,学生可针对相应的能力图表,查出自己已知、已会的理论与技能。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科目选择直接参加考试获得学分。学习内容、学习期限、学习计划、时间安排、进度深度均因人而异,灵活掌握。学生可以以自己学习的速度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还可自由选择自学、小组学习、听课、使用声像工具等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在这种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中要求教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方法,提出新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在美国的艺术设计院校中,教师往往在授课前只简单扼要地介绍该课程的发展现状、尚存在的争论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除此之外,并不给学生设定框架和方案。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争论,并带着问题到市场和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留给学生很大探索思考的空间。在艺术创作教学中,教师也仅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素材和猜想,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奇思妙想,寻找创作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大多数艺术设计院校都设有各种工作室,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对学生开放,学生除在规定的时间学习外,可以随时进入工作室进行实践创作。

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以其实际操作和创作的结果为依据,不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在课程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使用标准的评价体系,高频率地多次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衡量学生能力水平,全面评估学生。

三、培养体系重视“用”

根据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使毕业生能尽快进入角色,在国外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往往强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应用性和针对性。为了顺应社会需要,其教学方式和手段往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做到工学结合、校企联手。

例如,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就非常重视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设计人才,校内就拥有设计室、操作间、实习车间和小型工厂,像哈勒工业造型艺术学院就开设了7所实习工厂,里面涵盖了设计、装帧、陶瓷、构件、玻璃等实习场所。柏林美术学院则选择与莱尔斯公司合作,由学院学生负责设计该公司的产品。

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多实行开放式教学。各学院几乎每学期都安排有“项目设计”实践课,实践时间会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拉长。“项目设计”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产品,通常以市场项目为载体,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定位,实行真题项目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合作形式。学生组成课题组做项目,由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项目引导,共商解决方案而非教师一家之言。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与教师、企业、客户进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表达能力以及操作诸能力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学生能及时掌握客户、企业所需的设计动态,保持了学生与市场、企业的接触,加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结合的紧密度。另外,以学生实习实践为主的PDS学校,遍布美国各个州。PDS学校专门让学生就业前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将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行为落实到一个可操作的适合场所和环境。该校由大学导师负责指导实习,强调实践性。让学生在各种创新设计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极大地促进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同时,国外很多艺术类的大学,重视给学生创造参加比赛和展览的各种机会。例如德国多所艺术类大学“开放日”的设立。“开放日”每年只举行一次,在学期末学生展出自己这一年的学习成果,并且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或其家人来参观。这种方式不但让学生的作品能在社会公众面前有展示的机会,也让社会来了解学生。

结语

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综观以上部分发达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情况,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一套艺术设计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运用与创新。打破了学科型知识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及其结构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借鉴和利用国外这些成功的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对我国当前艺术院校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我国的艺术设计创新型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