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范文第1篇

双语教学的背景和现状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国内外高校各本科专业均需开设的系列课程,主要包含“C/C++程序设计”课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Web程序设计”课程等,部分较为重视计算机编程能力教育的高校还纳入了Python、Matlab等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信息产业技术的基础与核心,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历来受到国内外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由于信息产业技术起源于美、英等西方英语系发达国家,国际通用的主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完全基于英语进行构造和描述,相关的技术前沿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也均采用英语作为第一自然语言。国外英语系国家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均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而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等非英语系发达国家则早在20年前就已经全面采用“母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讲授,且英语讲授的时间比例已逐渐超过母语。从整个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技术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在这一领域的统治地位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与国外主流趋势相比,由于缺乏同时具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能力和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国内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进展较缓慢。目前,在大部分国内院校中,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仍然基本采用中文作为第一教学语言,双语教学或者全英文教学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一定差距。然而,出于行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该项工作正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全面开展已逐渐成为主流趋势。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明确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强力推动下,当前,双语教学开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众多高水平大学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顺应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符合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专业+外语”的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对于推动本科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双语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认同与重视,但具体实施中,由于文化和意识上的差异,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较少,影响较小,受众面较为狭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C/C++程序设计”课程基本采用中文授课,所用教材、教辅资料和课件等教学资源也基本由中文进行描述。真正采用双语教学授课的一般仅限于部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非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且这部分课程能否持续实施双语教学并不能得到保证。如果任课教师发生了变化,授课形式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2)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缺乏专业化的评价标准。几乎所有的高校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体系。然而,除去这一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之外,作为始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这一技术而言,对评价标准体系的专业化也是必然要求。此外,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中文教学的模式,在已习惯于接受中文知识传授的中国学生群体当中进行实践与应用,也应该采用一种更专业、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3)国内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课内实验、课后辅导和考核过程中应用较少,与国际主流的“教、辅、考、实验统一化”双语教学模式相比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其双语实施的过程仅局限于课堂讲授环节,而在课内实验、课后辅导和考核等环节,仍然采用中文进行相关工作。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较为负面的作用和影响。(4)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缺乏主动性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意识。应该说,能够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均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较高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授课能力。然而,主动性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意识在这部分教师群体中仍较为匮乏,“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仍具有相当的市场。(5)学生的英语水平限制了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国的高中教育存在较大的地域差距,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而言也具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听”和“说”两个重要环节,更限制了双语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部分学生对于英文授课存在一定的抵触与抗拒心态,在现实教学中也是客观存在的。

三、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策略根据前文所述的相关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经历,本文就如何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教师与学生在宏观层面上对双语教学的认可与认知程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远非简单地将英语授课纳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外语为主+汉语为辅”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与提高专业科技英语和日常交流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专业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全球化的市场与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领先地位。无论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个宏观层面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可,从而在主观上能够更加积极、更加高效地投入到双语教学工作中去。(2)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传统上,中国学生常年处于知识灌输过程当中,对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兴趣与主动,习惯于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学识、能力与魅力,结合市场与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引入部分成熟的成功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由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属于较为困难的课程,且结合双语教学模式,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上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的工作可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以作者的经历而言,一旦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双语教学的兴趣与热情,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超出单纯采用中文进行授课的模式。(3)双语教学应贯穿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整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课内实验和考核过程等各方面全方位实施双语教学,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环节与国际化标准接轨。在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可将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试题库与资源库建设等同样纳入双语教学建设当中。如有可能,可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前后衔接课程均纳入双语教学模式。这种做法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应用水平、专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极为有效。(4)建立专业化的评价与保障机制。如前文所述,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建立专业化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是程序设计语言这门现代技术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双语教学有别于传统中文教学的要求。生搬硬套传统的针对中文授课模式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双语教学工作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且会对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在课题立项、师资培训、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障,从而提高教师采用双语教学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授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运用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水平与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提高英语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讲授中的应用水平。有条件的高校可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遣相关教师赴国外知名院校进行课程进修与培训,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从业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素质。

四、结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当中,相关的双语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如何更好地符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然而,在教育国际化、竞争全球化的今天,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对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必将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潘磊 王逊 张静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红霞.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4):88-89.

[2]许雪晶,佘玉萍,林元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22):57-58.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阐述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将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板书与演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思维;实践教学

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课程,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不仅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非计算机专业乃至文科专业中,也普遍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和文科专业,很多高校均将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面向各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怎样为他们讲好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一直是笔者所关注的问题。

1 VB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和问题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Ⅶ语言程序设计课程。VB语言程序设计其语法简洁,功能强大,相对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容易上手,容易调试等优点。尽管如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想讲好这门课,仍旧存在诸多困难。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现状和问题。

1)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下学生能主动为该课程花费的精力和时间。由于华中科技大学VB课程开设的对象主要是新闻学院、经济学院、医学院、建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科,同学们往往认为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本专业的紧密度不大,对专业能力的帮助不大,而产生不够重视的情况。

2)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具有较大难度。

在VB课程的讲授中,很多知识点学生都会觉得枯燥生涩,难以理解,例如变量的数据类型、函数、子过程等概念。开设VB课程的学院往往是文理兼收或仅招收文科生,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没有学习相关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接受程序设计相关概念,并能灵活应用是课程教授的一大难点。

3)思维方式的转变具有较大的难度。

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设计开发应用程序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实际研究及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将问题转换成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并实现”的思维过程是VB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思维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是授课的难点。

4)自主学习兴趣的持续性难以保障。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内容的讲授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前期讲授基本的语法,这部分较容易掌握,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兴趣相对较高。后面讲到数组、函数、子过程等内容时,这些知识需要前期的基础知识点做铺垫,前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同学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明显下降。如何进行教学讲授和安排实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Ⅶ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同时,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板书与演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随着教学中心的转变,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还兼具引导者的身份,能够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还会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自发地学习。具体来说,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1 注重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

传统授课过程中,通常第一节课教师在做完自我介绍后,会进一步介绍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分配等内容。在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考虑到第一节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认为第一节不仅需要给学生一个课程内容的概要介绍,更需要让同学们产生对课程的重视,并深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能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我们会精心准备相关专业对人才计算机能力需求的资料讲述。这些资料包括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方向和就业单位;在本科阶段后期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中,会有哪些方面要求大家具有使用计算机及编程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程序设计语言的重要性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和大学学习以及就业紧密关联,学生听起来非常专注。在了解本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后,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按照上述内容安排上完第一节课后,学生的学习重视度和以往的学生相比,有着显著的加强,很多学生课下会主动和老师讨论该如何进行课程的学习。

2.2 课程讲述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在课程内容教授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状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得有情感地做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应积极引入“案例讲授法”,给出案例场景需求,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先自主思考,同时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引入团队讨论机制,让学生自己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界面并回答问题的关键点,再通过与学生的交互,共同讨论得出最后的解答方案。

2.3 注重培养学生“将问题转换成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并实现”的思维能力

在2010年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确定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当前,计算机课程对于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程序设计语言只是工具,思维过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

课程讲授时,在激发学院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更注意引导思考“将应用问题转换成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九九乘法表”的解决方案时,引导学生先思考如何将平面显示的问题分解。经过讨论,大家得出解决该问题要分两步:先将一行中的内容按列输出,然后再逐行输出。老师进一步引导大家思考,解决每一个问题需要使用哪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大家通过讨论得出行内的列输出和逐行输出均使用循环的方法。之后老师提问引导大家思考:两个循环的关系是什么,要使用那种方法实现。学生再次思考和讨论,最终得出将逐行输出作为外循环,行内列输出作为内循环,整个是一个双重嵌套循环的解决思路。整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使用计算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并进一步通过讨论来得出解决方案。

2.4 实践内容的教学安排上,注重“先易后难,讲解示范和自主探索相结合;重基础保兴趣,必做选做相结合”

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则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对象是大一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是文科生,相关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现状,在实践内容安排上,我们按照章节和知识点内容,遵循“先易后难,必做选做相结合”的原则,先安排容易实现的,书上有案例可仿照的实验,再逐步提高实验的难度。

实践教学过程注意“讲解示范和自主探索相结合”。第一次的实验,实验手册上对整个实验过程逐步详细描述,同时老师在大屏幕上边讲解边演示,带着大家一步步地完成。之后的实验则根据实验具体情况来安排是否讲解演示。如果是章节和知识点的第一个基础实验,通常会统一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实践方法,这之后的本章节实验内容通常不再通过大屏幕统一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有问题个别辅导。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再通过大屏幕统一讲解示范。

在安排实践内容时,教师以“重基础保兴趣”为指导,做到“必做选做相结合”。考虑到很多专业文理生兼有,有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每章节的实践安排都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实验以保证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为原则,选做实验通常会和实践问题挂钩,以锻炼学生使用VB语言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同学进一步深入理解VB语言程序设计为原则,这部分实验通常需要学生自己努力探索后才能解决。

3 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

程序设计课程的很多知识点学生都会觉得枯燥生涩,难以理解。相对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而言,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作为一门计算机编程的语言,该课程内容的前后相关度高,前面的基础知识如果掌握得不好,后续内容的学习往往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注重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板书与演示相结合,同时强调动手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1 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板书与演示相结合

VB语言程序设计的很多知识点仅通过课件讲述,学生通常觉得枯燥且难以理解,例如变量的声明、数组、函数、子过程等。在授课中,相关知识点不仅通过电子课件进行概念的讲述,同时教师在多媒体系统中安装了Visual Studio 2010的环境,直接在电脑上编程,演示相关的知识点。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例如选择法排序、冒泡法排序、参数的地址传递、数组作为参数的使用等,这些既是课程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针对这些重点难点内容,在授课时充分利用板书,逐步推导,逐行板书,将板书和讲解相结合,在板书的慢节奏书写中,让学生逐步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适时辅以演示。例如,在讲解冒泡算法时,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中,进行逐语句单步调试,启动快速监视,将循环变量和被排序的数组元素的值显示在监视窗口,并通过单步调试等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难点。

3.2 强调动手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室条件,将部分内容放在实验室讲授,由学生先动手实践,然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和讲授。例如在用户界面设计内容的讲授中,考虑到此章节的内容主要是与界面相关的控件的使用,学生学习此章以前,已经了解了界面控件属性的设置方法,并具有基本的程序编码能力,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按照书上的例题实现控件的功能并运行。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控件的属性和相关的编码提出了问题,老师并不直接给学生解答,而是让他们自己思考,相互讨论,并在系统上进行多种尝试。在学生有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并带有一些疑惑之后,老师在实验室大屏幕上,针对普遍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和演示,并在紧接实验课堂之后的教学课堂上,快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这种由学生先动手实践,后讲解的方式,一方面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听课时的积极性和专注度,另一方面有效地讲解了相关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少占用了上课课时。

4 结语

给非计算机专业进行VB语言程序设计的授课,一直以来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华中科技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实现该教学理念,同时在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的方法措施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一定的效果。随着“以计算思维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的提出,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工作重点是如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贯穿计算思维的理念和方法。参考文献:

[1]马致明.感悟Ⅶ程序设计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7):39-41.

[2]吴文虎.我怎么讲好“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10-1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建立一个最简单的计算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分析程序运行和内存变量的关系,并阐述了面向技能形成的习题训练的观点。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程序设计;C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其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基本方法为主,同时包括程序设计方法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方面的初步内容,应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初步具有在各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1]

在许多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类必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不能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不如从前;另一方面,C语言教学实践中,在诸如课堂教学方法、平时训练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形势的一些问题。

C语言的教学一直以来比较偏重语法,但学生普遍反映听的时候好像都听懂了,但是当一个问题放在自己的面前,就不知道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主动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会把C语言的教学活动看做是语法的讲解,不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用程序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后者才是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2培养学生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过程”方式

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有些并不需要像计算机一样用“过程”的方式来给出解决方案,例如数组元素的排序,人类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没有明显的循环过程,或者我们并不会很在意循环过程,但是计算机则不同,它要求程序员必须明确地设定循环的“过程”。程序设计课程正是要培养学生用和我们平常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过程”方式来描述算法,但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跳跃,这种跳跃过去一直是通过大量的练习,由学生自己自然而然感悟到的,当然,有些感悟能力强的同学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很快,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练习的机会比较少,感悟到这一点常常比较费时间。例如求一个圆的表面积,常见到初学者写出如下的代码,以为只要告诉计算机“s=3.14*r*r”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再给出r的数值,计算机就可以给出结果,而不知道还需要告诉计算机执行的“过程”。

01 #include

02 int main(){

03 int r,s;

04 s=3.14*r*r;/*顺序出错*/

05 scanf("%d",&r);

06 printf("The area is %d",r);

07 return 0;

08 }

如果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无疑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 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最简单的计算模型

用和我们平常的思考方法不同“过程”的方式来描述算法,需要明白计算机和人类的思维方法不同的“过程”特点,这就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最简单的计算模型。事实上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是以存储器为中心的,对编程的初学者就需要解决如何在这一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程序的执行过程是围绕着存储单元进行,存储单元既可能存放输入数据,也可能存放程序执行的结果,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不能建立这样一个计算模型,按照平常地思维习惯,在设计算法时把一些中间计算结果记在心里,导致无法用程序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最简单的面向存储器的计算模型后,就能较好地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把求解问题的算法转为利用存储单元进行的“取”“计算”“存”的过程,然后将这种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翻译成为C语言。例如交换两个变量的值,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成下面的步骤,对初学者而言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1. 先指定两个盒子,命名为a,b;

2. 命名一个存放临时数据的盒子c;

3. 在两个盒子a,b中分别存入两个数值;

4. 取a的数值存入c;

5. 取b的数值存入a;

6. 取c的数值存入b;

同时基于存储器的计算模型,对一些让初学的同学比较容易出错的东西也可以解释得比较清楚,比如“变量使用前须定义,引用前须赋值”,学生就会想到:变量的定义只是给某存储单元取了一个名字,在没有向里面放入有效值之前去引用它,自然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在循环程序设计中,利用上面的简单的基于存储器的计算模型也能帮助初学者找到形式上一致而内容变化的循环体语句,从而比较顺利地设计出循环结构。

例如:求1+2+3+4+…+100的值,如果明白计算机求解问题的都需要基于存储器,累加实际上是在现在存储单元中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再加入新的数,就会自然想到如图1的方法:

给存储单元命名为sum,逐次加入的数先放在x中,就比较容易想到“形式上一样的循环语句”应该是sum=sum+x,并且x的变化范围是1~100。

当学生建立起基于存储器的计算模型后,对其他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难点问题,例如函数参数传递,数组、指针、结构、链表的理解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3)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分析程序运行和内存变量的关系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基于存储器的计算模型后,还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加深这种印象,除了学生自己练习以外,在课堂讲解例题时可以有意识分析每一步程序运行所导致的内存变量的变化,通过不断练习提高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

(4) 在C语言的教学活动中,以面向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程序编码的方式组织知识

现有的C语言教材一般是按语法的难易程度次序编写的,这当然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但是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突出以面向问题分析、设计、编码的方式组织知识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形成用程序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教材的知识组织方法是语法例题程序解释,这种沿用已久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用计算机的方式思考问题方面,作用不够充分。

事实上,算法在人们的头脑中首先是一种用自然语言描述的“过程”,再通过逐步细化,然后再把它从自然语言转换成为C语言。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以这样的方法组织知识:问题自然语言的过程描述程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在集成开发环境中,以注释的方式用自然语言进行过程描述,然后逐步求精,最后转换成程序代码的方法。

例如:取得一个整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从问题的描述到问题的解决。可以先用自然语言来解决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C语言。

/*例如有个数5693放到存储单元x */

/*目标:取得个位数,方法:x模10的结果是个位数 */

/*目标:取得十位数,方法:1. x除以10的结果放入存储单元x, 2. x模10的结果是十位数*/

/*目标:取得百位数,方法:1. x除以10的结果放入存储单元x, 2. x模10的结果是百位数*/

/*目标:取得千位数,方法:1. x除以10的结果放入存储单元x, 2. x模10的结果是千位数*/

/* 当x除以10的结果是0时,程序不必继续下去*/

通过自然语言分析,既找到了循环体语句“1. x除以10的结果放入存储单元x, 2. x模10”,又找到了循环控制条件,再翻译成C语言应该也不再是一件难事。

3面向学生技能形成的训练

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真正形成技能,但是现在一些教材习题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传递不正确的信息,妨碍技能形成。这些问题包括:

1) 很多习题结果的正确性是和特定的编译器相关的,例如:函数中的多个参数的计算顺序,printf(”%d,%d,%d”,a+b,a++,++a);在一个表达式中多次出现++、--运算符。这类习题只是训练了某一个编译器的使用技巧,而这种技巧在实际的编程实践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

2) 习题包含较多的数学知识可能妨碍初学者,例如用碾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以及对不同三角形的判断等习题,对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很有好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的情况看,这些习题反而使得初学者无从下手,所以需要在实践中平衡利弊。

3) 过分注重技巧,不利于技能的形成。现代软件工程的实践比较排斥在编程时过于注重技巧,这会导致程序难以维护,所以应该避免过于注重技巧习题。

面向技能形成的训练另一个问题是需要保证习题的量,这一点对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起来比较难。

4总结

在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定型的情况下,针对现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找到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最简单的基于存储器的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例子,阐述了培养学生形成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做法。本文的方法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C语言程序设计》改革

一、注重课程改革的探索,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效率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今后将从事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的实际工作。基于这点,我们就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改革方案,逐步提高每个学生对于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是现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涉及到诸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规则,从C语言的教学理念出发并明确课程项目的改革目标。目前,C语言教学分为两部分的内容,即理论课堂和上机实验。两个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首先,在理论课堂上,我们主要讲解一些C语言的基础知识,比如“#in-cludemath.”表示在程序中会引入数学函数;当运行错误时在软件页面的下方会出现“error”的标识;“#includestring.h”会在主函数中引入字符类型等这些都是C语言的基础编程知识,一定要学生掌握透彻并合理运用。其次就是上机实验过程。实验前要让学生对预习内容做简单总结性的回顾,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交流,以问答的形式复习C语言的相关知识。教师自己也可以进行编程练习,把作品的灵魂和特点充分展示给学生,带领他们走向更高级的编程世界。

二、加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主要通过让学生系统学习C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编程过程中的基本语法,激发学生的灵动性思维,较好地训练学生解决计算机问题的思维逻辑。计算机课程是当前中职教育中的直供电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编程思路和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设置实验题时还可以故意在程序中再设置一些BUG,让学生自主编译,从编译错误中发现程序语句的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只要加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力度,学生就能自主培养“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会探索求知、学以致用。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教学重点转向“项目为导向”的组织课堂。在案例分析时,学生的动手编译过程非常重要。我们要给学生重点讲解编写程序的思想和方法,让他们确定整体性的编写程序方案,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C语言学习环境,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到错落有致,提高学生程序调试能力。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实践;理论

职业高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担负着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和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责任。在职业高中的课程体系中,很多专业的学习都离不开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设计方法。在职业高中的教学中,学习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这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不好,学习能力较差,面对这样的情况,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重视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和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就业实际进行内容的更新和设计。用教材,但是也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为企业的需求服务,为学生的未来服务。以应用为教学方向,注重知识的建构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重点。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而且他们普遍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这种枯燥的知识的学习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不论是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二、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计算机知识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关键是要重视应用。而计算机的理论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注意专业应用知识的掌握,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重视程序设计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知识才是就业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这方面的偏差,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没有理论的学习就没有计算机知识的提高。在教学中,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结合理论知识传授技能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未来工作的必须,尤其是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学生的学习是未来的发展,更应该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