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涵义策略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具体联系,使知识点能够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把知识点理解透彻。而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多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住知识点,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批评的: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体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不信,知而不行”,使得学生习得的知识也只不过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此,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将知识点弄懂弄透之后并熟记在心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按照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适合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具体做法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实验法
人们一般认为实验是中学理化科教学中的专利,人文学科一般很少涉及课堂实验。这样理解实验就过于狭隘了。实验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中某一领域的探究,是对真理的追寻,完全可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使用。如在讲授高中政治教材《哲学与生活》中的内外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取等量的水和油同时加热,发现水比油先沸腾。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及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得出结论水和油这两种物体的沸点不同,进而联系所学知识点,总结出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二)情境再现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把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和课堂融为一体,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营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上关于法律法规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语言向学生灌输不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如果让学生用表演小品的形式或教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将青少年违法现象和违法后的忏悔录进行再现,这样不用教师说教,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会接受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制作取材于生活的教学课件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制作课件同样是这个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有在技术上兜圈子,翻花样,是不行的。而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但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还要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之上结合所要讲的知识点,准确地选取和恰当地运用。课件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为一体,但课件不应当是用图片和文字“拼接”出来的,用音乐和动作按钮“堆砌”出来的,而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图片与文字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样做出来的课件才真实、自然。课件制作中的“有米可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教师必须广泛阅读,在网上浏览时事信息,收集可以在讲课中用得到的或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工夫,才能在课件制作时信手拈来。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中的“恩格尔系数”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从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制作了“1998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消费结构变化的走势图”,不仅形象直观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状况,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又如,讲授“消费心理面面观”时,我出示了几张生活中常见的消费现象的漫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三、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通俗地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这包括教材、社会生活、录像、图书、网络、小品相声、时政资料、电视广告等等。这里,我们以社会生活、网络、电视广告三种教学资源为主来谈一谈如何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社会生活
走进社会生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延续。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只局限于书本和教室。但随着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倡,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参观访问、赴敬老院献爱心、研究性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的窗户,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
(二)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与旧教材相比,新课程中思想政治教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读性大大增强,也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形势每日都在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新的素材。网上资源时效性强,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
(三)广告资源
传统的政治教育往往受到课时及场地的限制,即在固定的教师,固定的课时内完成预定的授课内容。然而这种模式往往由于时间的限制使学生的思路受限制,无法做到发散思维,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无从谈起学以致用。基于此,生活化的政治教学模式则是要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将其融入到生活中来。例如,教师在开展政治课堂教育的时候,可以将课堂从教师转移到会议室、爱国主义基地、学生活动中心以及操场、体育场等户外场地上。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切身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也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和内容。有些人却错误的的认为,政治教育移出课堂外没有丝毫意义,这种说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因为政治教育只有与生活相融合才可以将学生的心扉打开,才可以使学生更好与社会接轨。因此,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的改变一下授课环境,将教学融入生活当中。
2.树立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
正所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改变政治教学中的不良现状,就实现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管窥江苏省高邮市城北中学王才祥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理念,摒弃以抽象化、规范化和灌输为教学特征的传统教学理念。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是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理念,是需要突出学生发展能力的理念,是以调动学生意念,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理念。要想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首先需要将学生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其知识的发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参与教学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的贴近实际的生活,才可以使教育的信念扎根于学生的实践中;再次,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使学生明白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些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知识的发展,还包括学生心理、人格等的发展。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政治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和“教师口授”的授课方式,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在不断的沿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不仅缩短了有限的政治课的课时,也没有提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通常丰富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如果一味的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将严重的削减学生学习有关政治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基于此,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尽早采取一些有效的改革及变革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切实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而提高其政治教学质量。例如,政治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文、图、声、像并茂的方式,并结合一些具有生活化的素材,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也可以通过电脑、电视等科学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政治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教育者,对于课堂的质量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自己的作用(引导作用、教育作用等)发挥到最大限度。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并要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各种好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授课中来,使政治课逐渐地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此外,在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引学生亲身体验掌握知识的真实感受,并对知识生产的过程进行探讨,通过这种真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些与政治教材内容有关的,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以及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真实的素材,使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地感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其对于生活的认识,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政治教学,学生可以切实掌握用政治思维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时候,引入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我国在2011年出现的抢盐风波,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于有关的辟谣者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还有近几年出现的“豆你玩”“蒜你狠”“火箭蛋”等社会不良现象,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在学到政府职能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5.总结
关键词:泰勒 个人 社群 公民参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在批判新自由主义过程中脱颖而出,社群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社群(community)。社群主义者与新自由主义者分歧的焦点在对个人与社群关系的解释上。社群主义者认为,一个人作为社群的一个部分,都会把自己当作是社群的成员,把社群的目标首先当作群体所拥有,而不只是个人权利的表现,都会认同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是实质性地属于社群的,而不是偶然地。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是当代政治思潮中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黑格尔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伦理学和民主政治等方面都进行了独到的研究。
一、个人与社群
自由主义者假定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个人都先天拥有一个超验的自我,先验地拥有一种认同的自我,这种自我先于其目的和价值。新自由主义正是从这一个人—社群的关系建立其整个理论体系。社群主义者查尔斯·泰勒反对新自由主义的这种个人—社群关系观,认为个人组成社群,个人是社群的一个部分,认为个人不能独立于社会现实,无视其社会角色(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个人只有在社群中才能发展起来,现实社会环境规定了个人的属性,塑造了个人的目的,个人对自我的认同不是自决的结果,它来源于社群、文化和种族三个要素,“人不能仅仅自视为人,他们还更直接地籍其所属的文化、语言、宗教等局部性共同体来界定自己”[1]P180,“我们只有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才成其为人类” [2]P139这个社群中的个人意识到自己属于该群体,这对他们的认同感(即他们对自己是谁的感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知道我是谁,就是知道我站在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视界的承诺和身份规定的,在这种框架和视界内沃能够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什么视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沃应赞同或反对什么。换句话说,这是我能够在其中采取一种立场的视界。”[3]P37在泰勒看来,脱离了社群,自我也就失去了参照因素,社会联系的纽带被逐渐割断后,个人对社群价值的认同感、公民的责任意识逐渐消失。公民是社会一员,应当加强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联系,“我并不能孤立的,而只能通过部分公开部分隐蔽的对话和协商,来发现我的特性。…我自己的特性本质上依赖于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4]P4离开了社群,不仅个人的道德理性和能力无从谈起,就是个人的自主性也无从谈起。
二、公民政治参与
新自由主义基于权利优先原则,主张“我们社会中的许多人对政治参与提不起兴趣;这并非只是因为我们眼下的政治制度不鼓励它,而且也因为人们不认为政治参与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优先性”[5]P52在公民与国家事务的关系上,新自由主义者主张中立,既不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也不鼓励国家去积极争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认为公民是否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是公民的自由选则,政府应中立的看待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尊重公民作出的选择,任何以“公共善”的名义采取某种措施干预公民的选择是不适当的。威尔·凯姆利卡曾指出,邀请人们按照别人的思想参与政治生活总是不成功的,公民是否参与政治生活完全应当听任他们自己的选择,政府不应当采取某种措施使他们不情愿地参与政治生活。[6]P139查尔斯·泰勒批判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它使“人们失去了宽广的目标,因为他们只关注他们的个人生活。…换言之,个人主义的阴暗面是把自我放在中心位置,这挫平和限制了我们的生活,使之缺少意义,并对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7]P4
泰勒及其他社群主义者认为权利政治颠倒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个人权利不能优先于社会目的,社群利益是优越于个人权利的善,当一个社群扩大到整个社会时,公共利益就是人类善良生活的基础,是最根本的善,个人权利在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强调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认为个人的“政治参与对于参与者本人具有内在价值” , [9]P531认为国家政治关系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动。与新自由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并不认为个人权利是天赋的禀性,而认为是人们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不断奋斗进取的结果。而且,也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即政治参与是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最有效途径。社群主义者从实质上把政治权利界定为个人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因而把个人广泛的政治参与当作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在权利政治捍卫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的土壤上萌生的个人主义价值不断膨胀,人们的价值观被个人主义从工作和热心公益引向重视个人满足,由于只关注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消弭了个人对公共利益的热情和追求,并伴随着对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疏远,国家政治这一公众领域的群体活动不再受人们的关注,人们都转而追求被托克维尔称之为“微小而庸俗的快乐”。与个人主义者对政治生活的冷漠态度相反,他们倡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的公共生活,并且尽可能地扩展政治参与的范围。
参考文献:
[1][2] [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M].徐文瑞,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3][9]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7] 查尔斯·泰勒:可靠性伦理学[M].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91.
[5] 莱斯利·雅各布:民主视野:当代政治哲学导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 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综合探究;类型;实施;方式
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教材,共有16个单元综合探究专题。每个专题一般都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环节展开实践,但各个探究主题设置的出发点与具体操作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据此,我们尝试如下分类:
1.热点理论探究型
这类探究以“是什么”为出发点,重在引导学生在把握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热点、焦点与书本理论知识的整合、迁移与深化。如“经济生活”模块中的“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政治生活”模块中的“中国的和平发展”,“文化生活”模块中的“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聚焦文化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社会”等。
2.主题活动体验型
这类探究侧重于“怎么样”,通过让学生体验预设或实际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经济生活”模块中的“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生活”模块中的“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等。
3.价值观引导型
这类探究突出“为什么”,在三维目标考量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掌握基础上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经济生活”模块中的“正确对待金钱”,“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文化生活”模块中的“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等。
值得指出的是,有些专题并不是绝对的专属于哪个类型,而是处于综合交叉的状态。
综合探究课教学,一般都要遵循从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合理分组、精制方案――实践取证、整理成果――展示成果、二次探究――反思内化、建构意义的教学流程,同时根据具体的综合探究课类型采取具体的实施方式。
1.热点理论探究型实施方式
此类型根据分析情境、确定主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组讨论、班级交流、小结评议、升华主题、课外拓展等环节探究设计,可具体采用课题写作式、Web交互式等。
(1)课题写作式。这是让学生以探究主题或其中一个切口为课题研究对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展开探索与研究,以撰写政治小论文、时事热点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现探究成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
如在“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专题探究中,针对近期我市一家经济效益较好的公司在分配环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以“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课题分组撰写政治小论文。学生在内化我国当前分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调研公司生产与分配现状,访谈公司不同层面员工物质、精神需求,分析该公司在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研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最后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为分配主旨完成政治小论文的撰写。教师还精选学生设计的相对合理的分配方案供该公司参考。
实施课题写作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归纳与单元探究主题相关的现象或问题,选择适合高中生研究的“切口小”的问题;二是课题研究要具有明确性,包括问题指向要明确,问题结构要清晰,研究方法要确切;三是课题写作周期不宜过长,确保学生探究兴奋度的保持。
(2)Web交互式。此为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自助交互式教学方法,即师生围绕预先确定的热点话题或主题通过网络直接对话交流,教师在其间适时提供镶嵌进行启发点拨,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批判反思,实现知识建构,感悟生成。
2.主题活动体验型实施方式
此类型按照方法指导、实地考查、搜集资料、综合分析、结题交流、小结评价、过程反思等环节的探究设计,可采取角色模拟体验式、社会实践体验式等方式。
(1)角色模拟体验式。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举行听证会或新闻会等形式展开。
(2)社会实践体验式。指学生围绕确定的探究专题,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各种资源,深入学生所关注的、有意义的社会生活题材中进行实践,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后,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有效引领学生理解、认同、确信价值标准。
3.价值观引导型实施方式
此类型按照设计探究起点、激发探究兴趣、思考探究材料、提出研究问题、引导综合分析、小组合作探讨、提出解决思路、反馈评价小结的探究环节,可采用批判性阅读、辩论式等教学方式。
(1)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指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读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做出评价的一种阅读活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感悟。
(2)辩论式。辩论是实施探究教学的一种有效载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事先确定的辩题,形成正反两种观点,通过对立双方的辩论,有理有据展示自己的结论,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统一的思想认识。
如在“正确对待金钱”探究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辩论:课前明确辩题,正方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反方为“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全班分成两组,采取分散与集中结合,搜集古今中外特别是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以及体现各种金钱观的具体事例。每组确定4名辩手及相关人员,集中相关材料,筛选相关论点。课中实施辩论,两队辩手按照辩论规则,阐述本队观点,解释立论依据,同时针锋相对进行自由辩论,指出对方错误陈词。坐在台下的学生随着正反双方的辩论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评判团裁定获胜一方后,教师做简明扼要的点评与总结,指出现实社会离不开金钱,但对于金钱,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有模,贵无常模。实践证明,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探究专题教学中,既渗透一般教学流程,又能优化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通过探究,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大胆实践,领悟了基本观点,切实提高了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分工协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得到有效体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感知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现象,学会明辨是非,增强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