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本次考察我看到了什么。
第一,通过对XX中学、XX中学、XX实验中学、XX中学四所学校的参观考察,我首先看到的是这些先进单位丰富多彩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有的和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打造乡土教育文化,让孩子们在具有浓郁的家乡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快乐成长。如东庐中学。有的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和经典名著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接受经典教育,如宜兴实验中学。更多的则是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或写或画,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这一点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特别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通过参观这些学校,我看到了先进单位细致入微的精细化管理。比如XX中学的讲学稿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层层把关,宜兴实验中学的每一棵树上都挂着介绍这棵树植物属性的小牌,金陵中学每一个宿舍门外都张贴着这个宿舍的量化评分表,这些先进单位所搞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积累,有整理,有总结,我想这种精细化管理是保证这些单位成为名校的基石。
第三,在这些先进单位我还看到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思想、干事创业的校长队伍,这些校长都年富力强,懂教育,会管理,有理想,有思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有价值的因素。“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选准人,用准人是一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第四,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这是我在这些单位看到的又一亮点。书法绘画,小制作,手抄报,宣传栏,运动会,世博志愿者参与活动,家长会,各种才艺展示,精彩纷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育人,既增长了学生各方面的才干,又增加了学生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快乐的成长,成长的快乐。
第五,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是我从这些先进单位看到的让人吃惊,让人羡慕的地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基础也决定着教育的兴旺发达。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和地方长久的发展。不要说XX中学、XX实验中学这些投资上亿元的城市学校,就是XX中学、XX中学这些乡镇学校也投资在几千万元以上,高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漂亮的塑胶跑道,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的实验设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者羡慕之极。
二、通过考察学习我想到了什么。
第一,这次考察学习对我的震动很大,思考了很多。我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熏陶对于学校管理,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我想到的是,精细化管理,扎实落实对于贯彻思路、政策的重要性。再好的办法如果不去落实也会付之东流。就像XX中学提的口号一样“良心﹢认真﹢方法﹦成功” “常规﹢过程﹢细节﹦奇迹”。
第三,我想到的是,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校长对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乃至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使“晓庄师范”成为了永恒,苏霍姆林斯基让“帕布里什中学”成为了经典。东庐中学和后六中学以及我们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当年都是面临倒闭的学校,就是因为换了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有思路、有办法、有韧劲的校长,几年之内就发展成了全国知名的学校。
第四,我想到的是,责任心、使命感对于一个校长成为一个好校长的重要性。天下校长无数,但是精英校长有数,责任心、爱心、使命感使然。
第五,我想到的是,善于总结,积累教育成果对于一个学校成为名校的重要性。流星之所以成不了恒星,就是因为没有留下自己的轨道。
第六,我想到的是,我们学校与参观名校的差距,知耻而后勇,知不足才能进步。通过这次参观我进一步理清了把我们学校办成名校的思路,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三、今后我要做什么。
通过几天的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打开了办学思路,找到了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增强了我把李屯中学办成让李屯人民满意的学校的信心和勇气。今后我想从六个方面入手,结合李屯中学的实际开展工作。
第一,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李屯中学发展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
第二,立足实际,进一步完善打造具有李屯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让一廊,一墙,一角,一草一木都发挥它们的育人作用,这一计划争取尽快实现。
第三,进一步落实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第四,进一步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让学生学得充实,生活的快乐,健康的成长,在活动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第五,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走民主化管理道路,加强教师培训培养,让名师在创造名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地理考察是地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考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景观,掌握各种地理技能,让学生亲近自然,树立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考察就是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调查和观测。地理考察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地震观测、地形地貌观察、游园、探险、露营、休闲游、登山观光、定向越野、垂钓、漂流、野炊等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地理考察,组织性、目的性都很强,是未成年人参与的团体活动,具有一定特殊性。
探索总结出地理考察活动的规律、原则,让地理教师掌握地理考察的基本方法,不仅对教师组织开展地理考察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组织开展地理考察活动的信心。
一、组织中小学生地理考察活动原则
第一,组织性原则。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关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相关规定,办理各种报批备案手续,争取相关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般来说,规模较大(1个班以上)、外出时间较长(6小时以上)的应由学校牵头组织,规模较小(1个班以下)、外出时间较短(6个小时以内)的可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织。成立活动组织机构,机构一般由领队(校领导、班主任)、后勤保障人员、安全卫生人员(校警、校医)、考察管理指导教师等组成。为便于管理,将各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配备指导管理教师。明确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每个成员都要明白自己担负着确保学生安全的重任,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制定考察活动纪律要求,印发给师生,人手一份,并组织他们开展学习,逐条弄清要求。严格的组织纪律是地理考察活动的根本保证。
第二,安全性原则。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考察活动安全的各种因素:(1)目的地应选择无地质灾害,无危险动植物,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2)选用证照齐全合法、状况良好的交通工具。(3)注意收集目的地天气的预报,避开台风、雷阵雨、大风雪、高温酷暑、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4)准备一些应急物品、用具,如干粮、饮用水,防暑、防冻、防虫药品,镰刀绳索等,条件许可的每人配备一个安全应急包。(5)制订应急预案,万一出现险情或事故时,师生能够得到及时、妥善、有效处置。严密细致的安全措施是地理考察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1)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心智相适应,学生只要作出努力便有所收获,让每个参与者都享受到活动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不宜对大多数学生要求进行深度的研究。(2)考察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先实践课本中的地理方法,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印证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再进一步过渡到掌握课外知识与能力的要求。(3)考察地点选取,由校内再到校外,由近到远。例如有关地形方面的考察活动,先要求学生收集本校地形地貌资料,观察、了解本校地形地貌,再到校外考察,了解本村镇或本市的地形地貌。
二、一般地理考察活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筹备阶段。(1)组织者制定《考察活动工作方案》和《考察活动应急预案》。《考察活动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及其组成人员的职责与分工,考察时间、地点、形式,考察目标、项目、内容,实施步骤,预期成果等。(2)规模较大的考察活动,开动员会,让学生及其家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3)搜集考察地点地图、自然人文地理数据资料,了解活动期间的天气预报和交通状况等。(4)组织者还应事先对考察点进行踏勘,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5)培训学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如摄影技术、标本制作技术、绘画素描基本功、地理观测方法与技巧等。(6)准备地理观测专用设备,生活用品,摄影设备、笔记本设备,对讲机、手机通讯设备,指南针、砍刀、绳索、应急包等。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研究决定举办2016年科技节暨科技创新大赛,并选报优秀作品参加市第31届泰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青少年科技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
1、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内容不限,要求是学生个人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制作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意义的实物作品。
2、创意设计: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实物的发明创造,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要写出设计的目的、原理(科学依据)、创新之处。
3、科学论文:指中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4、科技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科普意义。
二、活动规则:本次竞赛是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选拔赛,具体竞赛办法见《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0年12月修订稿),登录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查阅。
1、申报项目时,务必按照要求到网站下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标准申报表
2、查新报告: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自行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或请专业部门进行查新。
3、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除填写申报书外,还应提交完/,!/整的研究论文,如果需要提交附件资料,复印件即可。
4、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申报者须提供完整的项目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
5、参加市比赛采取现场评审,由专家评审、学生答辩、社会公众观摩三部分组成,为方便现场评比,须将参赛项目内容以展板形式喷绘,展板规格为120cm×90cm,展示内容不得出现学生姓名、学校名称、指导老师、媒体报道、申请或已获专利、专家评价、以往获奖及其他未经授权的涉嫌侵权知识产权的内容等。以上要求如有不符不予评选。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宠爱下长大,娇生惯养,很多事都是由家长代劳,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差,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利用科学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水”这课时,课上让学生交流有关水的认识,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来,争着发言。他们根据自己对水的了解,有的说水是无色的,还有的说水是无味、会流动的液体。我夸奖学生说:“你们知道得可真多”,接着导入正题:“我们国家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所以要保护水资源。为此,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再度高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解决办法。各组纷纷行动,交流得十分热烈,提出了一些好建议:不往水里扔垃圾;不将污水排到江河里;要在有水的地方种树,防止水土流失等。针对他们的讨论,我总结说:“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保护水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保护水资源出分力。如果你见到了谁在破坏水资源,就要制止他,并告诉他破坏水资源是犯法的行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思想品质,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科学学习态度的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不但要以科学探究为中心,还要具有积极的科学探究兴趣,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本着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时时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我主要是利用通学探究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例如:三年级“种植我们的植物”的单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播种教学开始,让学生掌握播种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上完成绿豆的种植,接下来是观察绿豆从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每天坚持按时观察、及时做好观察记录、掌握绿豆的生长过程。在学生的观察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做指导和批阅,掌握学生观察的准确性。由于观察时间较长,学生持久性差,多数学生很难坚持,为此,我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坚持观察,克服困难,培养其严谨的科学学习的态度。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科学课的德育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六年级“桥的设计”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赵州桥的坚固、美观,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伟大。在“设计桥梁”活动中,我指导学生借助图片、上网查阅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从古到今我国在建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当学生把一幅幅精美的设计图展现在我面前时,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因为搜集的过程,也是他们被民族精神感染的过程。再如讲“各种各样的材料”一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古代造纸的发明者和造纸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造纸的理解,课上我带领学生利用纸巾、卫生纸、报纸等材料,自己学习造一张纸:将材料撕碎泡在水中,搅拌均匀,然后铺在布上,压出水、晾干,一张纸就做好了。如果在材料中添加颜料,就做成了彩色的纸。亲历了造纸活动,学生体会到造纸的过程,感受了造纸的重要意义。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感到无比的自豪。
四、重视环境保护教育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重在落实,取得实效。因为学生的课上活动很多,所需要的材料也多,材料又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养成节约的习惯非常重要。
1.渗透环保教育。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小学科学课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较多,所以,我就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如六年级“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是让学生真实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在我们家乡黑河市,学生熟悉的水域有黑龙江、卧牛湖、西沟电站等。学生以这三个水域为调查对象,先自己设计考察计划,然后制作考察报告,最后实践调查,了解家乡的水资源情况。学生比较调查的水样与自来水、生活用水有什么不同,判断家乡的水资源是否被污染。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知道了家乡水域受污染的情况,并写出可行性的建议,然后全班交流,把切实可行的建议进行整理,制定出具体的对策张贴出去,让每个游人都知道在水域区应该怎样做。
2.利用科学课建立环境保护档案。内容包括本地应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生态保护对学生行为的要求,让学生知道那种做法是正确的,那种做法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