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第1篇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许多老师只是把朗读当做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旦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就不在注意朗读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和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对课后设置的练习设置,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告诫学生不要偷懒,要积极、主动地感知诗歌的内容,深入体味诗歌的内涵意境。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就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就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了。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为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承謦,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

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方能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共同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精心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例如, 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 我 走了,

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 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细品味,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读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为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 ! ):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声音的延续(――):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唤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第2篇

参与人数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小学组参加观摩的老师高达五千多人,中学组三千多人,盛况空前,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参加观摩活动的老师们不仅热情高,在整个参与过程中认真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更是让人感动。有的一大早就赶到会场外排起长龙;还有年轻的妈妈带着尚在哺乳期的孩子也赶来听课……太多的感人画面被会务组的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出现在学会吴斌理事长最后的活动总结中,也深深地印在每个参会人员的脑海里。看到这样的场景,领导、专家们也都感慨万千,为之动容。我想有这些敬业、好学、可爱的音乐老师们,我们国家的基础音乐教育何愁不兴旺发达?

时间最长 本次活动是在各地选送的144节录像课评比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委的严格评选,选小学21节课、中学20节课进行的现场一、二等奖的决赛观摩。以往几届活动都是中小学组同时进行,而这次活动安排了两个阶段进行,12月8日至10日进行的是小学组的观摩活动,12月12日至14日进行的是中学组的活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教研员和部分老师能够全程观摩,打破学段隔阂,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

评委最多 本届现场课评比共邀请了44位评委组成了强大的“评审团”。评委主要由专家评委和一线评委组成,专家评委主要是国内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研究或者音乐专业教学的教授,也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资深音乐教研员、特级教师;一线评委则是由各省、市、自治区的音乐教研员担任,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评课的经验,将他们的意见纳入到本次评分结果之中,使得评比结果更加客观和合理。每个阶段的比赛结束,专门安排半天进行专家点评,每位专家评委针对本次比赛的情况就一个话题或主题进行发言,同时也进行了现场的问答,专家们精准的点评、中肯的建议让老师们获益终生。

综观此次课堂教学可以说精彩纷呈,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才艺突出,教学能力较强

有人说“当老师不容易,当音乐老师更不容易”,音乐老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掌握过人的专业技能。本次活动中,教师的个人才艺成为比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手风琴、琵琶、唢呐、古琴、京剧、曲艺、舞蹈、声乐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尤其是一些老师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即兴创编和即兴演奏技能,一首短小、简单的儿歌在老师的手下变化出爵士乐、变奏曲,不仅吸引了学生,台下观众也不时为老师们富有想象力的创编及娴熟的演奏技能报以热烈的掌声。如广东省珠海市的解翔老师将二年级一首很简单的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加入一个富有爵士风格的引子,一下子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在后面的演唱中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同样,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王晓老师则将学生熟悉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通过变化速度、节奏和力度等要素,巧妙地运用切分节奏与休止符,师生共同完成了一首新版的带有现代爵士风格的歌曲,让人耳目一新。来自重庆市的马洪磊老师现场为学生演奏唢呐曲《打枣》,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不同角色的对话,深深吸引了学生。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马超老师的表现更是令人赞叹,老师无论唱、奏、创作和即兴弹唱等都显示出不一般的实力。课后我们才了解到这两位老师曾经获得过“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这样的老师在活动中纷纷涌现出来,说明教师个人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深度,音乐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把音乐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继而感染学生,带着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好,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

二、高度关注音乐,重视能力培养

跟以往几届相比,本次展示课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对音乐本体的关注度非常高,非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东西少了,更多的教学都是直接切入音乐,并且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着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关注、聆听、体验,讨论和探究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如浙江省湖州市游海涛老师的《美妙的变奏交响》一课,教学内容是海顿著名的《第九十四号交响曲》(第二乐章),该交响曲又被称为《“惊愕”交响曲》。通常老师总是喜欢在“惊愕”上做文章,以一些非音乐的“亮点”来吸引学生,或者仅仅停留在听懂这一个作品的层面上,游老师未遵循常规的教学,而是深入到音乐中,以第二乐章多种变奏手法的发展方式及交响曲音色的丰富性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主题入手,然后逐一聆听该曲的几次变奏,探究变奏手法,同时围绕交响曲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倾听其中各个音色组的音色特点,体会其表现作用,这种复合音色的听辨比起小学阶段对某些单个乐器的听辨,既体现出初中与小学的程度差异,也培养了学生更为敏锐的音色听辨力。最后通过梳理与总结,了解乐曲是如何从一个主题慢慢发展壮大成为一部交响曲的创作、发展过程。北京市齐宏老师执教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则以“命运动机”为突破口,围绕动机这一线索,探究音乐动机的音型特点、感受动机塑造的音乐形象,了解音乐以动机节奏音型为灵魂贯穿全曲的特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对比关系以及两个主题的融合,来理解贝多芬对古典乐派交响曲创作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这样的课真正带着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风格与特点。这样的欣赏教学已经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是听懂一个乐曲,而是站在学生音乐能力的层面培养学生音乐的听觉与欣赏能力以及音乐的思维。

即便是唱歌课,老师也摆脱了以往多在歌词解读上做文章的倾向,更注重从音乐的角度去体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表现力和创作上的特点。如安徽省铜陵市洪健老师执教的《沂蒙山小调》以歌曲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歌曲的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力度、结构(起承转合、一段体)、创作手法(鱼咬尾)、演唱特点(方言、一字多音和拖腔),并结合民歌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教学,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积累了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样的课在本次比赛中还有很多,如《母鸡叫咯咯》(小学)、《美丽的夏牧场》(小学)、《蝈蝈和蛐蛐》(小学)、《西风的话》(中学)等,这些唱歌课已突破了传统歌唱教学就是单一“唱歌”的认识,而是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表现要素及其作用的体验与探究,发展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明晰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做到“有理解地歌唱”。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知识、丰富音乐实践经验,发展音乐能力。

三、注重实践体验,师生互动良好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学必然有别于其他认知学科,同时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不能以讲解分析为主,音乐不是靠“说”学会的。为此,音乐学习必须注重实践体验,而体验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动,并以此为出发点和重点去安排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游戏性、即兴性和创造性,从而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极大兴趣,让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活动中充分地体验和表现音乐、享受音乐。

本次活动中一些优秀的课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唱、演、奏、听、创、动等多种实践活动,借助图形谱、多媒体、图画、声势律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音乐、充分参与音乐表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各种体验和表现活动,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江苏省南通市冯星星老师执教的《打麦号子》,老师以机智幽默的语言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表演“一领众和”唱号子的劳动场面,让原本距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劳动号子在音乐课堂上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他们对民歌的兴趣。类似的课在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这些注重实践体验,师生互动良好的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让人感觉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享受到了音乐课的乐趣,也获得了专家评委和老师们的众口称赞。

四、教学内容丰富,民族音乐凸显

本次观摩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小学组的二十一节课中,外国儿童歌曲四首,中国歌曲十一首,其中涉及江苏、山东、安徽、内蒙古等地区及满族、哈萨克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歌或创作歌曲,还有根据豫剧、北方曲艺等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外国器乐曲五首,中国民间乐曲一首。中学组二十节课中五节课涉及中国民歌或者根据民歌改编的歌曲,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或民乐作品有四节,京剧一节。其他几节课中既有非洲音乐也有美洲音乐,既有爵士乐与先锋音乐,也有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从这些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多样,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从各类教学内容所占比例来看,民族民间音乐或戏曲占据了绝对高的比例。这一方面体现出“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在增强。正如本次评委之一、中央音乐学院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周青青教授所言,学生的欣赏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欣赏音乐,对民族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让他们对民族音乐熟悉了,他们才会慢慢接受,进而喜欢民族音乐,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音乐老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以上仅是本次活动中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几个特点,事实上这次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如教学多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运用合理、课件制作精美且富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围绕音乐开展教学的意识很强、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强而有效、有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追求,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借班上课的学生全部来自深圳南山区的小学和中学,学生的表现优秀、聪明、活泼、可爱、富有创造力,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更是为老师的教学增色不少。

当然,在老师们精彩表现的背后,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现象引发了我们的热议与思考,归纳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语言的过多介入,干扰了学生的音乐体验,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

对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学科教育来说,语言都是一个必要手段,一个基本工具。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语言对音乐的分析与描述是必要的,但分析或描述音乐必须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充分的听觉感受基础上,然后再通过讨论、活动、看图谱、乐谱或线条谱等方式学习,最后也应该结束于听的体验上。尤其是有理解地聆听它需要时间。然而,我们看到一些老师在音乐只放了一遍,学生对音乐还没有丰富听觉经验的基础上,就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进行讨论,其实很多学生的回答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而是根据老师的问题揣摩、猜测出来的,但老师们却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乐此不疲,而且还时不时地在学生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插话,这样做既干扰了学生的音乐体验,也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

歌唱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过多的语言分析,经常打断了学生的演唱,讲得多、唱得少,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而且也使学生演唱的热情受到影响。

其二,欣赏教学过于追求音乐的感觉以及对表现力的描述性探究,忽视对音乐表现力的感受

在欣赏教学中,很多老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听出“音乐给你什么感觉”或者“音乐表现了什么” 上,而忽略了“音乐是怎么表现的”。在这三个问题中,我认为欣赏教学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是怎么表现的”。教师的作用是揭示并引导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那些表现特征,尤其是一些独特性的表现要素的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去解释“音乐是什么”或者“音乐是什么感觉”。与其问“音乐给你什么感觉”或“音乐表现了什么”,不如多问问学生“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或者“音乐是如何表现的”。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因此,一味地追求音乐表现了什么,甚至把它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是违背音乐特点的做法。虽然有时候能够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特别在小学低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一些标题音乐形象鲜明,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音乐的关注,但这只是手段,不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音乐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构成上,探究各种音乐要素及其表现作用上。只有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越深刻,对音乐形象的感知也会越清晰,音乐感觉也才能越丰富。

另一方面,感觉是极具个体化的一种东西,受到人的经历、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它取决于个体的音乐体验或生活经验,是个人的洞察力直觉的体现,是个人的世界。感觉体验的深刻程度体现在学生对音乐细节的敏锐感知,只有这样其丰富程度、生动程度、深刻程度才会逐渐提高。对音乐的感觉是无法统一的,但可以分享。正如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在点评中所说:“老师心中有一个答案,因此希望学生说出那个答案,知识性的东西肯定是要统一的,但感受的语言表达可以多样化。”

其三,歌唱教学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声音的关注及歌唱技能的指导不到位

“新课标”中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

无论从评委们反馈的录像课情况还是这次比赛现场课上,唱歌教学暴露出的问题还是很多,如对学生演唱的基本能力不够重视,在音准、音色、歌唱方法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指导流于形式,学生演唱表现力不够。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学唱歌曲的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对歌曲的体验和理解还不够深入,识读乐谱也未落到实处。合唱引起了重视,但一些教学明显“为了合唱而合唱”,在学生单声部都不够熟练和准确的基础上强行介入合唱,导致歌曲的表现力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受到影响,合唱教学中还缺少一些有效的方法等。

其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段特点不够明显

此次看完比赛全程,在听过那么多的课后,有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小学和中学的课区别在哪里?现场展示的这些课中有些小学的课放在中学上也不为过,而有些中学的课也完全可以放在小学来上。这种情况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常见。这其中有教学系统性不够强的原因,由于中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较大,老师为了照顾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就降低要求和难度,造成了一些中学课的授课方法与形式往往和小学课差不多。但究其核心原因,还是老师的教学观念问题,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教学体系认识不全面,对其系统性了解不够。对课程标准中的学段标准之间的差异不是很清楚,导致小学、中学课趋同的现象。因此,我试想理想的教学是否可以这样:以音乐课最基本的两种形式为例。歌唱教学,小学学段的歌唱课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诸如音准、节奏、音色、识谱以及对歌曲情感和歌曲形象的把握和塑造,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初步培养合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演唱表现力。而中学学段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多声部艺术的魅力,掌握一定的合唱能力和多声部的听觉能力,能较好地演绎和表现合唱歌曲,享受歌唱的乐趣。欣赏教学,小学学段在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的感知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学生对音乐要素及其表现作用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敏锐的感知力上(当然这也是所有学段都要关注的问题,只是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中学学段的欣赏或鉴赏则要在音乐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深度体现在学生对音乐中复杂的、富有表现力的内在的体验与感受,以及能够对音乐中具有特点的细微之处的听辨等。广度则是在音乐的相关文化、创作背景、风格流派、体裁形式、创作手法等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感觉、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进而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使小学和中学音乐教学的学段特点鲜明,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也能够在螺旋式递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的审美以及音乐的情感性始终要坚持,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脱离了审美谈音乐教学是空洞的;同时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维目标中,情感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寻找到符合该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而这就是教学的艺术,也是最能反映一个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地方。否则,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就会变成枯燥、单调的智力游戏或作品分析课,这样的课哪怕有深度和广度也是不适合中小学的。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愿意和全国的中小学音乐老师一起朝着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届赛后评委们一致认为,无论是小学组还是中学组的普遍水平都高于历届,这也体现出我们经历了十年新课程改革,又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音乐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明显的进步,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在明显提高。

最后,学会吴斌理事长在活动总结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音乐教学新的关注点,即“关注音乐、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并强调这是我们音乐教学始终坚持的目标。这是在前几届提出“关注音乐”基础上的提升,把音乐教学真正导向“以人为本”的教学之路上,体现和落实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之上,为音乐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广大音乐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期刊更多

星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作家协会

星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作家协会

小星星·作文100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