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苔藓植物 环境 考察 提高 素养
一、六洞山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六洞山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兰溪市东郊八公里处的洞源村。六洞山为森林公园三个主要景区部分,以涌雪洞的地下长河闻名省内外。该森林公园位于金华山南坡,以螺旋型漏斗状连接着广袤的金衢盆地,由于垂直落差大、多云雾。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0℃,夏季凉爽,最热月平均温度24―27℃,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水分充足,这种地理与气候特点非常适宜多种森林类型生长,植物多样性丰富。
该林区曾受传统的造林模式和造林方式的影响,其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一九八五年八月被公布为省风景名胜区后,在各级干部、群众和风景区管理处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封山育林,部分植被模式得到恢复。我们学校生物教师在市环保办公室和保护区管理处的协调下,对该处作了生态环境调查,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六洞山风景区提供科学依据。九七年设立森林公园,由原来1.26km2景区扩大到12 km2,近年来,随着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森林公园园区内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多次考察,其森林的盖度、优势种的显著度等都比较好。但园区仍然存在很多的隐患,紧邻园区的西南、南面有三家规模都不小的水泥厂,还有离园区西南不到2.5km的大型火力发电厂等,每天向大气排出SO2气体、粉尘、CO等大量有害物质,对园区森林产生威胁。遗憾的是作为高等植物并能在不同植物类型的植被中对环境起到指示作用的苔藓植物,一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于是,我们利用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形式,希望通过对苔藓植物相关数据的测量、记录、数据的处理、分析、运用原理概括和判断等环节,检测森林生态环境。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生物学素养。
二、考察的时间、行程和人员安排
我们选择了二O一二年四月三十日,本地雨量最充沛的春夏
交替时节;十一月五日最干燥的深秋季节。分别两次不同的生境对园区内的苔藓植物进行了考察。四月三十日由学校十名生物教师、二十名高二学生和两名乡林业站负责人,在村林管员的带领下,沿1号线路。绕h335m的六洞山一周,全程约5km,设九个样点。十一月五日由两位教师和两位乡林站负责人,由村林管员做向导沿2号线路进行考察,绕h475M的岩尖和h551M井台尖山逆时针一圈,时间一天,全程14.5km,共设十个样点。
三、测量的工具
采集包、采集桶、信封或塑料袋、标签纸、解剖显微镜、解剖针、小铁铲、枝剪或高枝剪、刮刀、钢卷尺、吸水纸、采集纪录册、号牌、记录笔、样方测绳、海拔仪等。
四、考察的方法
采用现场确认与资料查询相结合;定量测量、计算和定性概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测量:测出苔藓植物物种、物种的盖度、生态位等相关数据。
(1)采用样方法调查,从确定的19个样点,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每个样点进行4-6个样方测量,共87个样方,共收集了238个物种样本,记录物种的生境,如水分条件、阳光、海拔高度、林冠郁闭度和土壤或水的PH值等,以及测算出相应的盖度、频度数据;(2)应用Levins提出,经Corwell修正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Schoener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公式,对园区内测出的苔藓植物进行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计算。
定性分析:从测得的数据中,分析园区苔藓植物的分布特点、其优势种特征、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等。
五、公园的苔藓植物植被分布情况
通过87个样方,238个样本的统计,共记录苔藓植物105个种,其中,藓类的曲尾藓科(Dicran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为5个大科,含的种数分别为4、4、4、5和9个。苔类的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地钱科(Marchantiaceae)细鳞苔科(Lejeuneaceae)等三个大科,分别含有3、4和7个物种。
含种数较多的属:藓类是真藓属(Bryum)、凤尾藓属(Fissidens)、泥炭藓属(Sphagnum)、灰藓属(Hypnum)和白发藓属(Leucobryum)等五个,均含有3个物种。苔类有指叶苔属(Lepidozia)地钱属(Marchantia)蛇苔属(Conocephalum)耳叶苔属(Frullania) 和细鳞苔属(Aphanolejeunea)五个,分别含有3、3、2、2和2个物种。
根据所有种类的盖度、频度以及生态位重要值数据来看(生态位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频度/2,相对盖度=某种的盖度/所有种盖度之和,相对频度同理),园区中细叶小羽藓、地钱、虎尾藓、尖叶走灯藓等为优势种,其平均生态重要值均在0.3以上。其生态位宽度也以细叶小羽藓最大,其次是地钱和虎尾藓。说明这几种是该园区最常见的苔藓植物物种,而大部分物种的平均生态重要值均低于0.05.由于篇幅因素,其他数据不给予列举。
六、根据指示作用原理分析园区的生态环境
据记录显示,该园区苔藓植物类型比较丰富。有水中石面或沼泽中的水灰藓、泥炭藓等,有漂浮水面的如浮苔、叉钱苔等;有固着生长在石面的泽藓、紫萼藓等;也有各种土壤上生长的苔藓植物,如地钱科、丛藓科、葫芦藓科、金发藓科等;还有生活在树干上的钟帽藓,垂倾生长的刀叶树干藓等。
苔类植物在风景区一号线路范围发现较多,而藓类植物除六洞山正南面相对较少外,北面的粞真寺附近就显示比较正常,而且苔藓植物随着二号线路海拔高度的增加其种群及群落呈现正关系,说明海拔高度是本园区影响种群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本园区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加上景区的人为干扰因素,低海拔区的地下长河风景区南面土壤PH值大(在7.2-8.25之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人为干扰减少,其PH值呈现反关系(在4.8-6.0之间),苔藓植物生物量逐渐增多。
无论是六洞山,还是岩尖、井台尖山等其南北面分布的植被不同,如树干悬挂生长的蔓藓、垂藓等均在北坡发现。北坡苔藓植物植被的结构要比南坡复杂,种群特征也有差别,也充分说明了苔藓与森林的郁闭度和土壤的含水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七、结论以及建议
1.结论:紧邻六洞山森林公园的西南 、正南的三家水泥厂,以及离园区不到2.5km的大型发电厂,所释放的SO2、粉尘等对六洞山森林公园植被的影响,从苔藓植物的指示作用来看,主要在六洞山的南坡,对其北坡栖真寺附近及其他大部分园区森林影响很小。
2.原因:结合多次考察结果分析,第一,栖真寺位于污染源的上风口,且此山坳又常吹西北风,地势又高于污染源。从而使污染物不易进入栖真寺景区内。第二,在污染源与栖真寺之间隔着一片柳杉林,据教材资料所载:一公顷的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SO2约160kg。还具有滞留大量粉尘的作用。所以污染物进入栖真寺风景区首先要通过这片柳杉林的过滤的作用。第三,在寺门前有一片古樟树林,枝叶繁盛,间杂许多梧桐、喜树、女贞构成常绿阔叶林。以上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栖真寺等园区的污染减轻。
3.建议:第一,我们必须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重视环保意识。第二,加强环保监督,促使生产企业改进生产条件,减少排放。第三,加大投入,做好园区的科学规划,通过改造植被成分和结构达到最大限度的净化能力,做到美化与环保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人亮.苔藓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440-445.
[2]刘俊华、朱灵红?苔藓植物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作用?湖北农业科学,49卷11期
[3]李艳红 苔藓植物生理学〔A〕 吴鹏程 苔藓植物生物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1-147.
[4]刘艳、曹同等 杭州市区土生苔藓植物分布于生态因子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2008.4.
【关键词】物流 超前化趋势 本土化策略 第三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
1.引言。我国加入WTO以后,“物流”这个新兴行业也随之拓宽了其发展空间,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我国的物流现状并不是像其表面上反映的那样风平浪静,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似乎并不太适合我国的物流发展。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2001年《物流术语》对物流领域的主要名词定义至今,事实证明,我国的物流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超前的意识引领物流业走向的并非成功,同时,我国的物流还对在世界上都应用自如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模式产生了质疑,物流业的发展在我国存在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从物流的发源地美国、日本开始来比较分析我国的物流。
2.美国,日本物流发展的比较。
2.1 美国物流发展概述。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发展物流业的国家,目前,其物流业在全球已处于领导地位。美国物流业起源于二战中的战时后勤管理需要,发展于50年代后期。此时,政府和企业已逐步意识到,物流在商业行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中间过程中的成本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协作的日益复杂化,第三方物流开始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且成为了美国物流市场的主流。
据统计,2000年,美国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年收益达11.8亿美元,其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仓储服务、运送服务和管理、特殊国际服务和货物运输、第四方物流服务、逆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1990-2002年间,美国的物流总费用占GDP均为10%左右,美国政府在其国内物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运输部制定了强有力的运输策略,并且提供充足的条件用以支持运输策略研究,解决了“如何克服人与货物移动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物流技术的创新,提高网络应用水平,而且,在日常商业行为中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支持并教育新一代的运输专业人才。政府除了制定战略以指导建设整体的运输与物流硬件设施外,还以奖励优惠的方法鼓励民间投资,扶植其国内运输企事业,促使其成为国际级企业,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物流业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出现的,它的发展不但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相吻合,而且其政府特别重视物流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各种策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全面地支持物流的进步。由于发达国家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物流的概念深入人心,电子商务解放了国民的生活,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在美国从此扎下根了,并且向良性趋势发展。
2.2 日本物流发展概述。日本作为世界上物流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早在50-60年代就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各国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具体来说,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后开始引入了物流观念,又于1958年6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综合对国外和国内的调查报告,日本开始了一系列大兴物流的活动。比如说,60-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同时,为了解决仓库不足、出入库时间长、铁道运输欠缺、大量生产的产品无法顺利流向市场等问题,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机械化,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发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与此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此外,这一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这一切都将作为发展物流的配套设施,为这个服务性行业带来了便利。特别是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练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
日本的物流业是在经过多次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并没有盲目地将美国以服务为主的物流模式直接运用于本国,而是根据本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政府首先解决了线路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物流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让各种配套设施均尽可能地被完善用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高度重视其发展,并且在合适的时间,让合适的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来帮助物流的发展,从而使日本的物流业有别于美国的服务模式,创立出一套有利于本国盈利的新的模式。
3.中国物流发展的趋势、现状及策略。
3.1 中国物流发展趋势和现状。综上所述,我国的物流业始终没有得到飞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大量引进的国外先进理念,在运行过程中不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消化不良,让发展中的中国物流模式的雏形受到限制而形成了现在这种自定义的物流模式,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物流业的出现并非当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而是直接引进其概念,企图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物流本土化程度低;
②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比较笼统、单一化,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不够及时,整个物流业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网状连锁反应,而是若干小集团,要么垄断、要么竞争发展,但其获利并不富裕,各对手间相互影响不大;
③支持物流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相关的人才缺乏,且人才的教育并没有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而是盲目地学习他国的先进思想。
3.2 中国物流发展的本土化策略。当TNT、DHL在华办学,以培养出自己需要的人才的时候,当全球大的物流公司把目标瞄准我国,兼并或收购国内小公司以求打开在华门户的时候,我们的物流不应该仍然停留在将运输公司、搬家公司等更换名字就变成物流公司,一个规模不大的企业不应该为了做一个商品的外包装,而去引进技术和投入人工,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去寻找对的方式去实现物流业应该带给中国的神话。
首先,我们要遏止目前我国物流业消化不良的超前化趋势,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以本土化策略为基本前提,通过全面的调查,分析我国的物流现状,以当前的国民经济为基础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物流模式。与此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我国物流的最优发展前途为终极目标,培养适合我国物流发展的人才;其次,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来支持物流的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特别是线路网络的保障,因为交通的便捷是物流赢得时间的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推动大规模的物流企业完全转型,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物流品牌,建立连锁机构或者子公司,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以达到“门到门”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普及了电子商务;然后,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使物流设施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不但解放了人力资源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资支出。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当物流为他们完美地提供服务后,“物流”自然就深入人心了。
3.3 第三、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展望。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赢利,当然要借助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发掘“物流”的财富。这里引入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物流术语》定义第三方物流即: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即它不是卖方,也非需方,而是一种服务。从概念上来看,第四方物流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它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整个过程集成起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并非不适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而仅仅是不适合现在这个阶段。当我国梳理清楚自身的各个环节,开始强有力的开展本土化战略时,它们将会是一副良药,大规模且有秩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将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开销。当这些物流公司在公平条件下形成竞争时,那么,受益者仍然是企业,物流成本将越来越低,环保、高品质服务等将成为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因素,因为我们发展的是本土化的物流,我们的服务更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与国外大的物流巨头抗衡将不再是幻想,同时,国家的税收也将会均衡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益而无害的。若大规模的知名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第四方物流活动,那么,我国的物流企业将运筹帷幄,为它的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第四方物流的实现,不但是时间的节约,更是空间的变更,它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从顾客开始连接整个国家的物流网络,当其和谐发展时,这个网络就可以快速吸收新鲜血液,与全球的物流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结语。物流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充满了生机,很大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发掘,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物流业将会很有前景。若我国的物流业能做到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本土化策略为战略核心,控制和优化我国物流业的超前化趋势,以小见大,重新认识和规划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合理发展第三、四方物流,我相信,中国物流的未来前途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 宋华.日本的现代物流管理[J].经济管理.2000(9)
关键词:物流成本 比较 降低
物流成本是物流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降低物流成本,能够挖掘企业盈利潜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其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对降低我国的物流成本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中美物流成本的比较
美国的物流管理大约可以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管理和外部一体化管理4个阶段。如今美国正处于外部一体化管理阶段,其管理范围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了整条供应链。采用国际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标――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对中美两国近十年来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比较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的物流管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损失巨大。我国1996年至2005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一直停留在20%左右;而美国十年来却相对稳定,保持在10%左右,2002年以后更是降低到了9%以下;此外,我国的期间平均值比美国多十个百分点。因此,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对我国企业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从物流成本的构成来看,美国物流总成本按照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划分为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部分。库存费用,指为保存货物而的发生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保险、税收费用外,与传统的计算方式不同,美国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也加入物流成本,将物流成本的降低和资金周转速度从根本上统一起来。运输费用,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出版的《美国年度运输报告》中得到的货运数据,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与货主费用三部分。管理费用取自经验数据,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库存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总和得出。美国的物流管理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大体在4%左右。我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物流成本也包含这三部分费用。对近年来两国物流总成本的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库存费用占GDP的比例降低最快,2002年和2003年更是达到了3%以下;而我国的这一比例持续停留在6%左右,说明我国的库存费用过高,应作为重点降低的对象。美国的运输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体为6%,有缓慢下降,说明运输费用与经济水平大体保持同步增长。此外,中美两国的管理费用比例差别也较大。
二、美国物流成本降低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只负责掌控企业的设立及其行为的合法性,而对企业的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等很少干预,物流管理的有序性依赖于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市场自身的调节。7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新法规放宽了对交通运输的管制,如1976年通过的《铁路复兴与管制改革》、1980年通过的《汽车承运人法》、1984年通过的《水路货运人解除管制法》等。这些制度和法律创造了美国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了企业的自由竞争和物流专业化,使美国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物流产业迅速发展。
(二)高新技术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渐渐兴起,微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美国的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一方面促使物流供应链不断延伸,使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能够对货物实时跟踪,及时、精确地管理物流的各个环节,减少流通环节和库存量,降低物流成本和流通成本。如美国已经开始应用的RFID技术,能够全程跟踪从生产点到最终消费点的供应链,对物流操作及其工具自动标识,实现库存管理、货位指派监督、供应商存货管理、贵重商品管理的自动化。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服务业已逐步取代钢铁、汽车、建筑等传统支柱产业,成为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致使实物产品比重下降,其所需要的物流成本随之减少。此外,由于顾客对制造企业柔性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因此技术含量等无形价值所占产品成本比例不断升高,而实物部分所需要的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不断下降。所以,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美国物流成本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美国物流成本降低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物流成本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环境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降低物流成本:
(一)明确微观物流成本核算标准
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模糊,大部分被隐藏在“材料采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等科目之中。因此管理人员无法获取物流成本的真实数据,对企业物流水平难以评价,这就形成了物流成本降低的一个障碍。可以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增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和报告,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二)加强库存费用的控制
表2的比较分析说明,我国的库存费用偏高,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在美国,大部分企业都积极采用第三方物流、标准化作业、厂家到客户的直接付运方式、重新规划仓库与选择运输路线、使用较高效率的仓管系统等措施来减少库存费用。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如:提高仓库的利用率,对现有仓库设施进行有效整合与改造,减少闲置仓库,使之充分利用;对仓库物品分级管理,即按物品的品种、性质、价值将其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有重点的管理;合理控制库存水平,选择恰当的库存订货模型,协调库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费用等。
(三)为新实施新技术做好准备
现代物流技术是提高物流绩效、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美国先进通信技术的应用使之改变了传统物流的运作模式,缩短了企业之间的距离。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能够把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联结,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在更大范围内节约成本。对我国而言,应做好实施物流新技术的准备,提高供应链信息化工程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培养高质量的物流人才。
(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对于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们在建立企业物流服务链条和网络时的不尽完善,如果也在内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削弱了企业对核心生产能力的关注,而且宏观上也不能发挥社会化物流的规模经济优势。所以,剥离企业中的物流功能,培育物流需求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对于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五)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美国政府的宽松管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其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仅仅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所以,应当树立政府的正确地位,减少其对企业合法竞争的干预。此外,由于我国涉及物流的部门和系统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缺乏同一性和协调性,所以需要改变目前物流系统分立、物流资源重复配置的格局。
同时,宽松的政府管制要求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出台。尽管我国颁布的涉及物流业的法律法规有多达数万余个,但这些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方保护的色彩,物流市场的竞争规则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规则遵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因此,加快物流方面的法律建设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信息中心.2006年上半年中国物流运行情况分析.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7):60-61
[2]宋则,常东亮.中国物流成本前沿问题考察报告.财贸经济,2005;(1):43-47
[3]张弘.中美物流成本比较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4;(6):17-20
[4]蒋惠园,杨,谢五洲,王珍.美国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分析与国内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7(1):56-58
[关键词]超前掌控;物流绿色通道;集中采购国产化制造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08-02
川气东送工程是中国石化21世纪重点战略性工程,也是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工程的建设投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中国石化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管道沿线省市天然气供应量增加2910%;70多个城市、数千家企业、近2亿人口从中受益。
川气东送工程国家批复投资62676亿元,是国内第一次规模开发超深高酸气田,包括勘探开发、气田建设、天然气净化、长输管道、天然气利用上下游一体化等复杂系统工程。建成净化厂处理酸气能力100亿方/年,年产净化气758亿方,年产硫黄188万吨。管道工程总长为2170千米,其中干线全长为1635千米;达州、重庆、江西、南京、武汉、上海支线等共计535千米。由于其具备特大型、超复杂、安全高风险、质量高标准、施工高难度等特性,如何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建成投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1 构建特色体制机制,发挥整体资源配置优势
(1)以“安全供应、资源共享、动态监管”为主线,积极推进“归口管理、集中采购、集中储备、统一配送”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物资安全供应就是确保高含硫气田物资质量可靠,实现工程本质安全;资源共享就是实现物资资源在工区内统一调度调剂;动态监管就是对工区物资供应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控制。指挥部物资装备部作为川气东送工程物资供应管理归口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考核等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同时,组织协调川东北物资供应储备中心按照区域集中采购目录的要求,负责开展区域集中采购、集中储备和统一配送。
(2)建立完善了“计划直线运作、区域协同采购、全面质量监控、统一调度调剂、现场服务协调、采购供应监管”六大协同保供机制。计划直线运作机制:川东北工区各参建企业的物资需求计划统一提报指挥部,进行汇总、平衡、分交;区域协同采购机制:组织各企业联合谈判,确定供应商和价格,由企业实施采购;全面质量监控机制:采取不同检验方式,对进入工区所有物资实施质量控制;统一调度调剂机制:对库存、期货等物资,根据生产需要,统一调度使用;现场服务协调机制:组织各方对物资装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等进行现场服务;采购供应监管机制:制定制度,规范流程,对工区内采购和供应过程予以监督、检查和评价。
2 严控物资质量,确保安全供应
21 严格事前控制,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1)坚持主要工艺设备、材料必须签订技术协议。从防范高温高压超深剧毒和建立安全工程的角度出发,坚持主要设备、材料必须签订技术协议。从规格、材质、工艺流程等方面严格生产技术规范,确保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签订采购合同。供应商对照技术协议严格生产工序和原料准备,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技术协议进行验收、安装和调试。在川气东送管道、普光集输、达州化肥等项目中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2)提高供应商准入标准,控制供应商选择风险。根据中石化总部供应商管理规定,结合工区特殊的地质构造特点,在中石化供应商群体中,优选适应工程工况特殊要求的4批323家供应商,涉及5个专业,16个大类的关键品种。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做到“三个必须、两个结合”,即必须是中国石化资源市场网络成员,保证选择主体相对成熟;必须是业主单位或相关用户推荐,保证经过实践使用验证;必须开展供应商现场考察,形成考察报告。资源紧缺和卖方市场的生产急需物资,结合生产需要予以认定,技术领先和产品独有能满足高含硫气田需要,结合技术需要予以认定。在“三个必须、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了供应商名单,控制供应商选择风险。
(3)合理布局,建立应急保障体系。为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工程本质安全,构建了物资应急保障体系。按照“贴近现场、合理布点、快速反应”的原则,建立5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结合工程情况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定额,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建立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制订应急预案,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实施调度,确保工程建设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清溪一井可控性溢流、“5•12”地震灾害、地面工程应急演练和龙八井抢险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严格事中控制,建立质量检验控制体系
(1)建立并完善质量检验控制网络。质量检验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直接影响被检测产品的信誉、质量水平和企业的利益[1],完善质量检验控制网络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设立物资质量组织机构和检验机构。专门设立物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物资质量监督管理,并成立储备中心质量检验站,负责开展物资检测检验工作。二是夯实质检站软硬件基础建设,提升专业检验力量。修建专业质检楼和钢管检验车间,配置检验仪器设备92台(套),检验人员全部取得质量检验资格证,并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认可资质,成为中国石化在西南地区集石油专用管和钻井泥浆材料均具有国家级实验室认可的权威检测机构。通过硬件配置、软件提升,以组织体系为载体,用制度流程为支撑,构建了工区质量检验控制网络。
(2)重点关键物资组织开展驻厂监造。按照中石化总部监造目录,对涉酸的设备材料、压力容器等重点关键物资,委托第三方等专业机构进行驻厂监造,并组织开展巡检,及时反馈监造信息,掌控生产制造状态,保证了供货物资质量。
(3)加强物资质量检验控制。建立工区必检物资报检、非必检物资入库验收和使用前检查的物资质量检验控制体系。制定重要物资必检物资目录,实施必检物资报检和集中统一检验。目录外的非必检物资,收货单位根据产品合格证,对物资外观、数量、包装等进行标志标注验收入库。必检物资要求有合格的检验报告,非必检物资要求有验收记录,否则不予使用。
23 严格事后控制,建立质量动态评价机制
(1)严格质量问题反馈制度。一是建立质量问题零报告制度,各参建企业每月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书面报告;二是建立川东北工区范围内物资质量通报制度,并按月质量管理通报,监督物资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督促物资质量问题处理的落实和整改。
(2)坚持用户评价产品质量制度。明确并坚持对工程建设物资实行用户评价产品质量制度,建立用户与采购主体的互动反馈,开展采购主体对用户单位进行物资质量使用情况回访,掌握物资在工程建设生产中应用情况,征求用户单位意见,实现物资供应全过程的互动。
3 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及时供应
战役以欧盟的大获全胜基本结束。
作为国际贸易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手,欧盟拥有世界上最全面和最复杂的技术壁垒。在这场伏击战中,欧盟自始至终把握着主动;前期为后继纵深进行了良好铺垫,奠定了良好基础;战役进行得迅速果断勇敢,最后达到甚至超过了事先的基本目标。
氯霉素事件
2001年初,奥地利,一名消费者因食用虾仁出现氯霉素过敏,经查,虾仁来自中国,当地绿色组织很快介入此事并通报欧盟。4月,在舟山进行的检测结果证实:出口虾仁氯霉素残留量超过欧盟食品标准;7月,国家质检局就此急电浙江省,8月,国际新闻传媒公开报道;10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向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通报:“已查出污染源。浙江出口的虾是海捕虾,本身不含有氯霉素,出口欧盟冻虾中含有氯霉素是由于个别剥虾工人为消除手掌发痒搽氯霉素后未能彻底洗手所致。”并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1月,欧盟考察团到中国实地考察,同时向我方提交评估报告。报告结论:“目前中国无法向欧盟充分保证向欧盟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不含有害兽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嗣后,陆续发现55批水产品存在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2002年1月25日,欧盟通过2001/699/EC决议,对从中国进口的虾采取自动扣留并进行批检的保护性措施。2002年1月31日,欧盟官方公报第2002/69/EC号欧盟委员会决议:自1月31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但肠衣及在海上捕捞、冷冻、最终包装并直接运抵共同体境内的渔业产品(甲壳类除外)不在禁止进口之列。
此前数年,动物肉类产品已经被赶离欧洲市场。
中国:仓促的遭遇战
当今世界,国家间更多采取不完全合作的形式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壁垒和摩擦成为国家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国家利益主要通过国家间的博弈获得。
中国同欧盟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面对日益重要的贸易关系和庞大的贸易逆差,欧盟在争取扩大中国市场的份额同时,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中国在控制市场开放节奏的同时,力求获取更大的欧洲市场空间。围绕市场的开放和贸易壁垒,双方在进行不完全合作状况下的博弈。双方不断变化攻防策略(包括摩擦)以获取最大收益。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欧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的局面。意味着双方在基本利益处于整体平衡状态下,共同认可WTO作为游戏规则和裁判。
由于成本和价格等原因,中国在对欧盟的贸易中占有比较优势,中欧贸易顺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和可能。
氯霉素事件对于欧盟是期待已久的对于中国的伏击,对于中国则是一场仓促应对的遭遇战。
从欧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不管氯霉素事件是否发生,这场战役注定是无可避免的。选择氯霉素事件作为发端不过是选择一个有利的导火索罢了。
如果说美国有些黑社会老大的霸道,一旦感到自己吃亏,可以置国际规则和惯例于不顾,就挥舞大棒进行所谓制裁,如臭名昭著的301法案;日本则如土财主一般,满世界占便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牢牢固守。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日本的农产品市场的市场开放一直是永恒的主题;欧洲则力图表现出所谓“绅士风度”,谋而后动,先礼后兵。一击必成,这种诡道甚至让霸道的美国望而生畏。
克劳塞维茨被奉为西方战争理论的始祖,其极力推崇防守理论,在其《战争论》一书中,创建了“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的现代战争理论。防御理论是欧洲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程。
欧盟最早认识到利用技术壁垒对本区域内市场进行保护,作为国际贸易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手,欧盟拥有世界上最全面和最复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但有统一的欧洲标准和指令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还有各成员国众多的繁杂程序和技术标准,对任何成员国的违禁均可造成欧盟的禁令和制裁。
如果说,欧盟在本次战役的预定基本目标是:阻碍甚至阻止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节奏和步伐;减少欧中的贸易逆差;降低消费者对于中国食品的信任程度;获取相关双边贸易的主动地位;形成贸易壁垒的纵深防御。那么,就战役本身而言,欧盟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目标。
欧盟:期待已久的伏击战
导火索点燃
2001年初,一名奥地利的普通消费者在一家普通的超市中买了一磅普通的中国冷冻虾仁。而虾仁吃过不久食客中的一位感到有些不适,询医后证明是氯霉素过敏所致。估计是食用的虾仁问题。这个过敏者恰好是当地绿色组织成员,知道东南亚一些进口食品中可能含有氯霉素的事情。于是取证,于是检验,果然。于是相关信息进入绿色组织的通报。于是欧盟获悉。
氯霉素问题不是新问题。此前数年,曾经发生过中国进口食品中氯霉素含量超标的事件。欧盟也曾予以警告和采取相关措施,但在当时,双方并没有对此予以特别重视。
近年来,由于疯牛病等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怨声载道,纷纷把矛头指向欧盟相关机构。同时欧中逆差也倍受欧盟关注,一些当地的生产企业也感到了中国产品带来的竞争压力。
4月,中国舟山,经过实地检验得到证实,同时排除了物流过程污染的可能。8月,当地新闻媒体曝光介入。一时间沸沸扬扬,欧盟发动战役的时机已经成熟。
战役开端
11月,欧盟派出2001年11月份欧盟食品兽医办公室来华考察。出台评估报告。这个报告是欧盟获胜的基础。
评估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①中国在兽药安全使用监督、兽药残留监控方面没有法律规定。②中国政府处管部门没有兑现其承诺。③残留监控计划执行不力。④质量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没有保证。⑤被考察单位有弄虚作假的情况。
结论:目前中国无法向欧盟充分保证向欧盟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不含有害兽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
同时和嗣后,55批次的中国食品被检验违规。
导火索的使命已经完成。战幕拉开。
师出有名
作为个别批次进口食品的氯霉素残留只是个别事件,很难形成一次战役的理由。个别批次的残留问题很难成为禁止中国进口食品的借口和理由。为此,欧盟费尽心机,一方面低调麻痹中方,一方面开始炮制考察报告。报告的主题明显上升到原则,即由简单个别批次虾仁氯霉素残留转向中国缺乏生产符合欧盟食品质量要求的环境、制度和程序。正是由于攻击点的扩散和原则化才形成欧盟禁令的根本原因和致命一击。
合法性
根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成员国有权出于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正当理由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
同时,按照WTO规则,任何成员国不得单边自行实施报复措施。除非在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认定这种壁垒措施是违背WTO规则的。
也就是说,对于欧盟因此采取的各种制裁措施,中国没有因此采取对等报复措施的权利。在对手挥拳相向的时候,你却不能同样挥拳反击。
离间进攻同盟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虾生产国和出口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也在这次事件当中。越南等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纷纷采取紧急措施。欧盟顺势分而处之,最大限度离间和孤立对手。
这样,不但越南、印尼大难不死,连泰国也跳出了这一壁垒而幸免遇难。
形成防御同盟
2002年1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做出反应,对我国虾产品发出预警通报,并再次发文强调禁止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氯霉素、磺胺类等11种药物;2002年5月24日,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农林部通过紧急法案,对中国进口的所有小龙虾和虾类产品进行氯霉素检测;接着,美国佛罗里达州检出中国虾类含氯霉素并有可能效仿路易斯安娜州的做法;2002年3月,日本厚生省宣布对我国动物产品实施严格检查,并公布了11种药物的残留限量。
一时间黑云压城。
致命一击
2002年1月31日,欧盟官方公报第2002/69/EC号欧盟委员会决议:自当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只有肠衣及在海上捕捞、冷冻、最终包装并直接运抵共同体境内的渔业产品(甲壳类除外)不在禁止进口之列。
欧盟了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全面进口禁令!
双边磋商的局限性
我驻欧共体使团大使会见了欧委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总司长,就欧盟禁止进口我动物源性产品一事再次向欧方进行严正交涉,并向欧方通报了中方在改进残留监控工作方面已经和即将采取的措施。 2002年3月25日-26日,中国与欧盟动物源性食品贸易专家工作组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比利时举行。对欧盟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欧盟一事进行谈判。
6月12日-13日,中国北京中国与欧盟动物源性食品进出口贸易联合专家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欧盟委员会局部解禁令,解禁中国对欧出口的三类产品,其中含来进料加工的鱼片,但只解禁了鳕鱼、真鳕、红鱼加工的鱼片,用其它原料加工的鱼片并不在解禁之列;对于已解禁的产品要按20%的比例抽检;远洋甲壳类的解禁要经过再次风险评估。同时,中方向欧方提交了五类要求解禁的水产品清单。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磋商机制开始受到WTO规则的制约。也就是说,双边的局部贸易摩擦,虽然受双边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影响,但主导进程的,是WTO的相关规则。因为WTO相关规则和协议的存在,使得欧盟在事件过程中表现的合情、合理、合法。同时也WTO规则制约着中国的报复性壁垒措施对应。
木已成舟。同一时间,我方只能动用各种资源,力求减少制裁的力度和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纵深预后
“氯霉素事件”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欧盟采取分期逐批次的方式解禁相关产品进口,同时附加严格的苛刻条件(一些产品解禁了,苛刻条件却留了下来,一些苛刻条件的解除甚至比产品禁令解除更困难)。同时,欧盟获得了更多的有利因素,除浙江省外,江苏省出口欧盟的淡水小龙虾、福建省出口欧洲的鳗鱼制品中又相继被查出氯霉素含量超标。
这些因素,使得欧盟不但坐享战果,且可以获得纵深和预后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教训和经验
作为战果的一部分,欧盟在战役形成的优势,如协议和指令中规定的中国相关产品进口必须遵守的苛刻条件和繁杂程序,中国食品在欧洲消费者中的形象受损。2002年1月,欧盟出台新规定,进口蜂蜜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即10万吨蜂蜜中含有1克氯霉素,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
以上种种,必将在较长的时间里影响未来中国对欧盟的食品出口。同时必然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的程序和成本,增加中国产品在当地市场拓展的难度,也将形成10年内的中欧相关产品贸易的基本格局。
欧盟针对我方薄弱地带(如检验制度和技术标准),通过点的突破,完成了对我方的技术壁垒构建并形成相当一段时间的纵深防御机制。
对于我方而言,教训是沉重的。虽然我方为加入WTO持续努力了十几年,却没有完成适应规则的整体机制的转变。如争端解决的规则和技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应对、以及在技术和标准方面的根本转变和提高等。无论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都表现出对于规则的陌生以及应用能力的差距。虽然战役后端进行了对于荷兰产品的战术报复,但已经无力改变整个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