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规划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部与科技部共同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瞄准国际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重点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规划设计指南,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实现建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八个方面开展研究:
课题一“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研究内容包括:对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技术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地域气候条件有关的建筑热工指标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实践;完成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技术指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包括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日照和采光软件等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课题二“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评价方法研究”,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三“绿色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研究工作分为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三部分。课题下设9个子课题,包括: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建筑装饰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
课题四“绿色建筑水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绿色建筑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开发水安全综合性保障技术与两种专项技术(包括湿地-水体复合生态水质净化技术和以降低冲厕用水为核心的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结合工程项目,通过对供排水系统的分析、工程性试验及跟踪研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提出不同地域生态、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水资源状况的绿色建筑水安全保障的综合控制策略与技术。
课题五“降低建筑能耗的综合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影响建筑能耗的三个关键环节——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建筑能源供应与转换系统,以及新建建筑能耗标识制度,瞄准国际前沿,从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出发,联合科研机构、设计院、设备产品制造商等技术转化过程主体,集中力量于智能可调节型围护结构、独立控制型低能耗环境控制系统、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建筑高效热电冷联供系统、以及新建住宅建筑单元能耗标识体系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瓶颈突破和产品开发,并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平台上安装、调试、测试和评价,形成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加快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课题六“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针对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存在的室内环境问题,从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内综合环境等方面系统开展源分析、源传播途径、源作用机理研究,探索不同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规律,研发室内环境设计预测、检测评估和控制改善等实用技术体系,为绿色建筑的决策、设计、实施、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技术手段,提高我国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水平,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课题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致力于建立绿色建筑适生植物资源信息库,资源信息库中植物种类不少于500种;不同的绿色建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测试;编制绿色建筑绿化配置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八“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与平台建设”,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提供关键技术集成平台。结合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评估体系的研究和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建造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集成平台,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提供测试、实验、技术改进和展示的平台,并成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中心。“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我国当前形式下急待解决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结构体系的评价研究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不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条件及应用对象下最适宜的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绿色建材技术分析与评价则是在对我国各种建材的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使用寿命,维护费用及可再生利用性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墙体、门窗、内外装饰、管材等各类建筑部件做全生命周期分析,总结指导性的选取原则与推荐作法。水的综合利用研究则是从节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给出建筑节水与综合利用的全面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是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降低环境控制系统能耗两方面研究系统的节能方案与相关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则着重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声、光、热环境,研究相应的解决途径与关键技术,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主要研究与绿色建筑配套的各种绿化形式及其功能和适生植物种类,建筑外环境、建筑体以及室内绿化配置的生态环境效果评价,绿化与建筑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技术等。在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和标准,为建设绿色建筑绿化示范区提供指南。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合同的管理属于动态管理。而在进行合同管理时,需要讲求技巧,注重方式与方法[1]。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合同规范化的管理需要在了解其基础的情况下,从实践中归纳与探索,在归纳与总结当中找寻到新的问题与新的方法,从而有效的降低建筑企业在市场当中的风险,做好市场秩序的维护,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实现高层建筑规范化的合同管理。
二、施工管理规范化——成本的有效控制
1、在技术管理的创新方面:科学规划施工现场,实现文明施工,增强自身的技术优势,减少施工中多余程序,以减短工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2、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对一些设备老化的机械进行淘汰处理并适当添加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施工中要严加保护爱护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3、材料的管理方面:材料费占工程成本的70%,是工程的直接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材料采购上,应找长期合作单位大批量采购已降低成本。还要建立信息化系统,这样不仅能够将使用的资金成本降至最低,还能够确保企业不会因为积压而造成风险,进而实现了规范化的成本管理。
三、施工管理规范化——安全的有效监督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市场越来越规范,特别是政府把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没能够做好规范化管理,导致安全防护措施没有到位,造成一些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做好项目安全工作中的前提条件,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管理对象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农民工。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他们的被动防护以及自我的保护意识作为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应该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教育与培训
并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的安全。特别是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施工的时候,考虑到施工危险性大,因此更要加强和重视安全的规范化管理。
安全管理不仅需要提高农民工的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更要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的防护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够做好规范化的安全施工管理[2]。
四、施工管理规范化——现场的合理控制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工程的有效进行,符合规范化的要求,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现场管理措施,如:1、施工现场的布置要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要分开;2,施工人员需要佩戴好有效的胸卡和安全帽才能够从专用的通道进入施工现场。在高空作业时,需要施工人员佩戴好安全带,防止高空坠落;3,施工现场严禁着装不整;4,施工现场按要求做好五牌一图,树立标语、标志警示牌等;5,在进行施工时,施工人员必须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调配,如果需要加班,需要听从上级的安排,做好提前通知;6,不管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层,都严禁在施工场所的大声喧哗以及追逐嬉闹,尤其是在高层施工中,因为危险性较高,需要尤为注意;7,严禁在施工场所吸烟,若施工现场需要明火作业时,要通过上级动火审批,得到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区必须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等等。
五、施工管理规范化——施工规程的有效控制
(一)施工操作前需要进行技术交底,做好事前的预防控制
在施工前管理人员需要将施工技术标准以及材料的质量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施工班组进行施工技术标准和安全的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从程序的检测、手段、方法等等环节上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必须做到每道工序都执行“三检”制,才能签字验收[3]。管理人员随时对施工现场巡查、平行检查、跟班旁站,不定时的抽查,彻底消除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弊端。
(二)施工过程中需要动态控制,做好事中检查
在现场的管理当中,需要做到“五勤”:眼勤,对于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好详细的了解,多多查看现场的施工设计图纸,抓住重点部位;手勤,详细的记录发现的施工问题以及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腿勤,有事没事多倒施工现场转转,了解现场情况;口勤,对施工常出现的质量隐患问题多加提点,互相交流工作经验;脑勤,多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方式上要做到严、准、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理。考虑到高层建筑工程的规模,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工程的技术与特点来进行项目的管理。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多进行现场的巡视,通过现场的检查和检测的数据分析来判断工程的质量。
(三)落实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在施工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问题,管理者配合好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变更,再把变更的设计图下发给施工单位,做好监督管理。
(四)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
若在事后验收时发现质量的问题,应根据质量问题的大小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方案审批通过后施工单位应立即整改。现场管理员与施工人员应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工程质量,避免因为工程质量影响工程进度而造成经济损失。
(五)改进现有施工现场质量体系
施工单位要重视贯标内审,并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对内审后出现的问题,应持续改进。高层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特别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绿色管理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当时西方“绿色运动”的衍生物。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愈加突出,使得绿色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1]。部分学者认为将绿色管理与环境标准结合起来,可对企业创新产生引导作用,从而达到节约资源、能源、成本的目的,并可促使产品价值提升,让产业竞争力得以增强。而将技术创新实施于产品上,所增加的资源生产力将能够抵消环保支出,让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利益得以平衡。从宏观上来看,绿色管理主要是从工业生产角度出发,而房地产项目方面还未系统化展开绿色管理[2]。即便如此,未来绿色管理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高,这种绿色效应也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2房地产项目绿色管理模式分析
房地产项目绿色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其对象除了开发商、施工方外,还包括土地供应方、材料供应方、物业管理等。具体模式如下图所示。
房地产项目绿色管理模式
为保证房地产项目绿色管理模式得以有效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①促进消费者绿色观念提升。宏观上来看,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直接承担者。对消费者进行有效引导,可促使其绿色消费观念不断增强,这对于绿色管理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事实上,我国绿色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种理念尚未渗透于企业与受众当中。但通过实施绿色消费观念教育,可为绿色管理实施创造一个良性环境。②加强宏观调控。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对当前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对房地产市场及建筑市场进行规范。通过宏观引导为房地产行业指明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可采取经济手段来促进绿色管理实施。政府需构建出统一化的绿色价格体系,将环境价值与资源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这将促使房地产价格外部费用内部化,也就是说,将产品成本与社会成本及生态成本关联起来,由此获取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另外,通过构建相关技术标准,并采取绿色认证等手段,来提升体企业整体信誉度。③更新观念,推广绿色管理。作为房产企业,应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加强绿色信息整合,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经济与生态得以协调发展。
3房地产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应用分析
31设计阶段
绿色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整体性原则。项目设计时不应该将建筑产品看作是一个单独个体,而是要将其与社会、环境、经济、居民等相互关联起来。建筑产品本身应当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突出城市规划论文的文化底蕴。开发时,应当优化资源配置,使开放强度高效、合理。②降低环境负荷原则。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涉及大量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并占用大量自然资源。在绿色理念下,尽可能降低建筑产品所带来的环境负荷,降低环境破坏程度。③注重建筑品质。设计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建筑产品使用者的感受,注重建筑品质,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对于室内规划与室外环境规划,应相互关联起来,起到互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居住舒适度,并降低环境污染,满足用户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32施工阶段
绿色施工应当遵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原则。施工管理过程中需构建绿色管理体系,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施工工作。采取动态化管理,对工程进行阶段性评价。加强相关监督工作,对绿色施工及节能降耗理念进行宣传,开展相应培训,让施工人员具备绿色施工意识。施工预案制定过程中,需添加环保、建筑垃圾轻量化等内容,用于指导施工,从而达到节约材料、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实际施工时尽可能采用低挥发性材料,降低材料污染;安装局部空气净化、过滤装置来保证施工现场环境达标;定期进行现场打扫,避免建筑垃圾累积;使用商品混凝土,消除粉尘污染;控制噪声源头,采取隔离设备降低噪声污染;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及环境,对作业时间进行调剂,尽可能降低夜间施工频次,避免给周边居民带来光污染;施工完成后,对部分破坏植被要进行复原作业,采取优质回填土等进行填充,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
33将绿色建筑理念融于房地产项目当中
近年来,房产行业开始提倡绿色建筑理念。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至房地产项目当中对开展绿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建筑以提高客户感受度为导向,以打造可持续高品质生活模式为目标,从而提升物业价值并产生溢价空间[3]。通常情况下以品质感、安全性、舒适度、健康性、科技含量及教育意义来衡量绿色建筑的客户感受度,而上述要素既可独立存在,彼此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建筑材料上应当选取高品质、高性能的环保先进材料。例如,外墙装饰材料可采取高性能隔热涂料、干挂陶板、低辐射石材等。外门窗可采取断热型铝材或LOW-E双层中空玻璃平开窗,保温材料采用无机耐久的泡沫玻璃。这些绿色材料的使用将极大程度上提升建筑产品的质感。通过构建能源集中系统,实现再生能源利用。例如,在建筑产品中可置入太阳能热水系统,采取集中式安装方式,为居民提供便捷用水。采取浮筑楼板、高性能隔声门窗及降噪新风系统等来构建隔声降噪系统,提升建筑产品的声环境品质。绿化景观采取层次化设计,将智能灌溉系统、高密度乔木等关联起来,共同调节小区微气候环境,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岛效应,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加强垃圾分类处理与垃圾回收,实现资源再生利用。
4结论
对于房地产项目而言,实现绿色管理,将是其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应用并逐渐推广绿色管理模式,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达到和谐状态,所产生的综合价值无疑是可观的。通过对促进消费者绿色观念提升、加强宏观调控、更新绿色观念为房地产项目绿色管理提供一个良性运作环境,并将绿色设计元素融入到房地产项目中,使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勇我国绿色房地产发展的理念与策略[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4):112-117
[2]符德军房地产开发中绿色建筑应用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12):166-167,170
关键词:城市规划 公共关系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公共关系是与其他管理职能不同的独特职能,它可以帮助城市发展与公众建立正常的沟通、了解、合作、接受渠道,并且可以及时处理问题与纠纷,将公众意见直接传达到管理部门之中。公共关系反应迅速,可以加强公众利益服务管理责任,也可以作为城市监控预警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帮助,保证在城市发展的阶段中,不会因为问题影响发展速度
一、公共关系学概念
公共关系学是近近几年在我国逐渐普及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中仅仅产生了几十年,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其独特的功能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评价城市发展水平时,计算机可以代表科技水平,旅游业可以代表生活水平,而公共关系就代表了管理效能,这三大因素也是衡量国家经济水平的基础指标。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源于美国,其中分两大方向:一是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为透明性,所有信息不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二是公共关系研究方向十分复杂,是多种关系共同组成。一般描述公共关系学中的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与群众相接触的实际情况;二是政府与群众相处时使用到的手段与策略。公共关系的基础是政府与群众,或者以政府或组织为主体,研究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为群众了解公共关系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获得群众对政策的支持,创造适合城市发展建设的环境,加强城市发展速度。
二、公共关系的内在含义
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是由城市物质要素通过实践对象表达在空间上的组合与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规划使用、城市区域划分、交通网络架构、城市策略实施。公共管理的实质是处理城市不同功能之间、公共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主体任务来发挥作用,政府或组织在与公众相处中采取的政策、态度、手段、策略,这些关系是一种主观性的公共关系。城市不同的物质功能互相对立,但是又和谐统一、相斥相吸、制约促进,形成不同的规模与结构,使用技术方法将这些关系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客观性的关系。城市规划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主体:政府部门、公众、建筑师,从客观层面来看,城市规划包括多种物质与功能要素,在空间上反映出土地利用、空间组合、交通网络规划。主观性关系直接决定了城市在规划主体中代表了何种的关系,而客观性关系则决定了城市规划中不同客体间存在的关系。
三、公共关系原理分析
(一)公共关系原理特点
主观性关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政府部门进行引导,群众作为政府部门规划的协作者,所以在处理主观性关系时,完全可以通过公共关系原理寻找解决方法。客观性关系属于一种抽象的理论性规律,主要反映了政府部门制定了何种平衡城市发展与公共利益的措施。城市规划会制定多种不同类型的政策,由这些不同的政策组成了公共关系基础,城市政府需要优化自我形象,通过公共关系形象激发出城市规划的全部职能,并且通过科学的协调与均衡规划模式,为城市发展制定更加优秀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包括修改、管理、实施等内容,无论何种阶段的内容,都与公共关系运行息息相关。公共关系原理的基础是政府,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形成政府与群众互帮互助的良性关系,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采取客观性关系,并且在政策上使用主观性关系的原则,可以有效提高政策有效性。
(二)公共管理原理特点
公共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学科,它与普通的城市规划有较大差别,如如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这其中的本质性差别就是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围绕公共关系开展,其中需要以空间关系进行规划,研究不同的公共关系发展、组织、布局、协调等方法与原则,城市规划的核心主体就是城市的空间关系,也是群众对公共关系认知与政府协调工作产生的结果。城市规划必须做到以科学为基础,并且加强城市发展方向的研究,使用相关学科制定出不同的学科研究方案,城市学科研究是处理公共关系的基础要素。所以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公共管理,主要操作对象也是以空间关系为载体的公共关系,当代城市规划代表了公共关系原理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公共关系原理内容
公共关系原理在多种理论定义中都有体现,尤其是有关于公共关系的理论之中,对公共关系进行定义的概况非常多。公共关系的实际内容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持续性工作关系,是政府部门与群众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是保证群众了解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公共关系是组织可以实现财富与社会有效联系的关键纽带,也是政府经营的重要职能。公共关系可以做到分析与预测城市发展规律,并且帮助城市规划者制定城市发展方案,政府与工作的行动计划,也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支持,营造一种良性的关系氛围。公共关系是内部集中、外部发展的管理经营艺术,通过合理的方法与原则,利用科学的计划,进行持久的努力,改善与协调政府的内部与外部关系,十分重视管理。通过分析公共关系的原理,结合城市规划发展特点,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内容。
1.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责
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建立城市信息沟通平台,只有快节奏的信息交流渠道,才能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城市财富增值,重视城市运作与经营管理,重视城市风貌的建设,通过优秀的城市规划计划,提高公众对城市发展的了解,通过政策获得群众支持,营造良性的城市发展状态,使城市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2.公共关系的运行手段
城市发展需要坚持协调原则,加强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发展,合理运用公共关系原理的理论与方法,加强内部管理研究,积极推动外部管理的研究与分析工作。通过公共传播手段,合理运用新型媒体传播方式,通过媒体的推广来加强公众对政府与城市发展规划的支持,使规划主体的形象更加优秀。运用行为学方法来提高政府形象,体现出规划与实施的艺术效果,通过公共关系原理选择科学的处理方法,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应用效果。
3.城市规划中公共关系的原理
公共关系的基础原理是保证公众利益,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协调不同层次的公众利益,通过公众分析方法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效果。
4.城市规划中公共关系的协调
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通过公共关系协调组织与公众的关系,通过客观性关系进行协调工作,并且由主观性关系完成公众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结语: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面对新的问题与任务,强调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之中,强调公众与政府的和谐关系,重视城市形象的发展与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战略发展方针,强调城市运作与经营管理,强调全方位持续发展原则。在市场经济运作条件下,城市规划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运用公共关系原理,才能有效完成新任务,解决城市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建筑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申仲英等.自然辩证法新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