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故事狐假虎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有太多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课时充实的,但往往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常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给我一个空间,我要放飞心灵。"
1 放飞心灵冲破束缚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因为,在重重地包裹下,在旧思想的左右下,就谈不上创新,心灵也无法飞翔。
案例一、狐假虎威对不对。狐假虎威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狐狸被老虎抓住以后,谎称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并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走了百兽。从而让老虎相信并放了自己。我们一直把狐狸定位在狡猾、奸钻的地位,在这个故事里也是一样。用一种有色眼光来看待狐狸,把其做为反面角色。在课堂的时候。同学们的评价也是如此,对狐狸的批评是一筐有一筐。而狐狸的做法真的就是一无是处了吗?"狐假虎威"对不对?我在班里首选搞了个民意检测,结果47人中,只有3人是赞同狐狸的,而其他44人对狐狸持的是反对意见。(我很高兴,还有人是赞同狐狸的,为接下来的辩论打了基础。)接着,在我的鼓励下,班级里掀起了一场辩论赛,双方力呈自己的理由。反对狐狸的同学主要是认为狐狸撒谎是错误的;赞同狐狸的同学则认为狐狸虽然撒谎,但是为了在危险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性命,是聪明的做法。
简析:双方的口舌之争很让我高兴,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在我们家长、幼儿园以及我们小学教育的熏陶下,我们的儿童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乌龟和兔子赛跑,赢得肯定是乌龟,以至于有些孩子在回答"乌龟和兔子谁跑得快?"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乌龟跑得快。"寓言和童话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想象,拓展我们的思维,也是为了告诉我们或儿童一定的道理。有些事或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就如狐狸一样,我们可以说它很狡猾,但换一个角度想它也很聪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才谈得上教材体验的多元性,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也才有创新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产生新思想。就必须摈弃各种先人之见,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方法去看待事物。
2 放飞心灵把握机会
学生的思想是个万花筒,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或者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宝藏。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心灵的飞翔,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
案例二、机会。在教学古诗《春晓》的时候,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反复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一个同学突然冒出了一句"老师,你最后一句的标点加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翻书对照。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我的标点符号没错呀?!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随便说话,因此,我怀疑他是不是故意捣乱。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理睬,接着往下上。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说话的机会,我问了一句"那么你认为这儿应该是什么号呀?"他小声地说"我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忙问"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大胆地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谚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该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其读了起来,果然是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给打动了,同学们也都纷纷赞同他的提法。
简析:到此,我觉得我已经不需要再说些什么了,学生对古诗情怀的体会,已超出了我所预料的范围,应该说是有一定的深度了。我很庆幸的是,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没有扼杀,而是给了他一个说话的机会,也给了我对他们重新认识和欣赏的机会,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正式有了这个机会,课堂才精彩起来,学生蔡有了发展,认识才进一步提高,体会才更深刻,我们的合作才更愉快。
3 放飞心灵精彩纷呈
放飞心灵就是要冲破束缚,就是要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和存在,不再以教参为唯一标准。而是,你有理,你就是正确的。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课堂精彩纷呈。
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要将成语特点和幼儿语言特点结合起来,从而找出适应性。成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式简洁而内涵精辟,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凝聚了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称之为汉语词汇系统中一座璀璨的宝库。汉语成语是幼儿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基础和难以替代的资源。除此以外,汉语成语继承了华夏民族优良的传统与智慧,在汉语教学中地位突出,是多年来语文测试中的必考科目。分析成语特点我们不难找出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之间相契合的因素。
一是简单的契合。幼儿这一发育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其思维简单、生性好动且好奇心强。但理解表达能力欠缺,对于意图倾向的表述往往只言片语,表达不全面、不完整。但幼儿期是口语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是口语学习最关键的阶段。幼儿的语言发展由于受生理机制成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双重制约,连篇累牍的复杂句式难以让幼儿理解消化。要强化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通过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媒介才能完成幼儿语言表达培训的这一个阶段。成语语式简洁的特点正好契合了幼儿的发音要求,使得幼儿简单的思维能够通过成语简洁的语式表达出来,从形式上易于被幼儿接受。
二是趣味的契合。幼儿学习自主性差,多是由于好奇心或趣味性促动其进行简单意识的学习,而这种简单意识的学习也是经历由简到难的过程。常换常新的趣味性是引导幼儿坚持学习,进而促进语言能力发育的主要动力。汉语成语有许多故事情节或成语出处故事,具有情节生动、语言幽默、富有幻想的基本特点,因此通过满足幼儿猎奇心理达到进行教育的目的,比空洞乏味的文字学习更能够引发幼儿的心理共鸣,所以能够得到幼儿的喜爱。同时,幼儿有逞强好胜的心理,期望有成就感和受到赞誉,把所学成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得到老师的赞赏后,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浓厚兴趣。只因为成语具有语式简洁、趣味性强的特点恰好契合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好奇心理强的特性,因此将趣味成语应用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上,更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趣味成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任何好的教学理念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都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趣味成语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细致研究将趣味成语教学应用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如何将成语中的趣味转化为幼儿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即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帮助理解培养兴趣、开拓思维增进兴趣、实践应用延展兴趣。
一是创设氛围激发兴趣。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上分析,教师为幼儿创设氛围首先是选择教学成语要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和接受能力,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心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根据幼儿喜欢数字、喜欢故事、喜欢动物等特点,可以选择包含数字的成语,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以一当十等等;可以选择典故成语,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可以选择包含动物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叶公好龙等等。其次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上可以通过创建成语学习角落、开展成语接龙游戏、进行每日一读成语比赛等形式,充分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达到成语教育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无论是成语的遴选还是客观环境的营造,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进行诵读,引导幼儿跟着教师的思维投入到成语学习中。
二是帮助理解培养兴趣。在激发了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后,要注重培养这种兴趣。但由于幼儿思维发育尚处在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知上,抽象概括和理解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对教授的成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读,让幼儿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内涵。在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故事片、让幼儿模仿表演或复述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接受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时,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成语故事情节中来。例如在学习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时,教师要加强指导,辅导幼儿进行每一步骤的实际表演,让幼儿感觉故事主人翁的可笑,在表演中逐渐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在故事情节的演绎中体验成语内涵,进而培养起浓厚的兴趣。
三是开拓思维增进兴趣。随着幼儿对所学成语理解的加深,逐渐开拓幼儿思维是成语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幼儿绘画构思,采用教学道具等形式,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极大地开拓幼儿思维。例如让幼儿描绘“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盲人摸象”等成语的画面情景,并在画面整体布局、人物形象上大胆创新发挥。同时给幼儿提供开拓思维的良好氛围,鼓励幼儿通过自主讨论在加深对成语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说出与之对应或相近的其他成语,在讨论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成语“百发百中” 时引导幼儿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成语,像“十全十美”;在学习成语“左摇右摆”时引导幼儿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成语,像“上蹿下跳”等等,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和发音来增强幼儿成语学习兴趣。
四是实践应用延展兴趣。在幼儿成语掌握成语达到一定数量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成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不但能够起到及时巩固学习成果的作用,对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随时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来向幼儿发问,例如幼儿在玩耍玩具后随意乱放这一现象,老师可以让幼儿们用成语形容出来,孩子们就会想到“乱七八糟”、“凌乱不堪”或“狼狈不堪”等。过春节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说出一些大家互相问候祝福的成语,如“吉祥如意”、“恭喜发财”或“五谷丰登”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幼儿觉得学习的有用,这样不但能够巩固学过的成语,也积累了一些不知道的成语,实践应用进一步延展了幼儿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和表现兴趣。
一、让孩子“唱”出心中的话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语言,它同样能表达人的所思所想。音乐与语言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实质是相通的,幼儿习得语言经验的过程中适当渗透音乐元素,能让孩子产生由衷的快乐,从而提高对语言的兴趣,体会运用语言的快乐。
1、以适宜的音乐为孩子的语言感受注入催化剂。
在诗歌《秋天的雨》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在一首欢快的《苹果丰收》烘托下,仿佛身临其境般看到秋雨带来的美景;在故事《狐假虎威》中,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在众野兽面前大摇大摆的走,此时来上一段《狮王进行曲》,效果特别的好,在音乐的衬托下狐狸那骄傲的表情犹如狮王般威风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上课时通过口述很难达到的语言效果,而通过音乐的渲染则让能幼儿产生共鸣,从而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以变幻的节奏为孩子儿歌朗读增加调味料。
童谣、儿歌的内容浅显,语言凝练,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欢的语言教学活动。但孩子在朗诵儿歌、童谣时常常会没有情感,犹如老和尚念经,有声无色,听者无味,读者无心。但是加入变化的节奏就可以让孩子的朗读变得有趣、回味无穷。
在进行童谣《八只小狗抬花轿》活动中,我一开始用4/4拍节奏来进行教授。
八只 小狗 抬花 轿,老虎 坐轿 把扇 摇。……
但是我们在进行几次练习后,孩子们出现了审美疲劳,积极性有所减弱。这时,我就将将节奏改为2/4拍。
八只小狗 抬花轿,老虎坐轿 把扇摇。……
改变节奏之后突出“数字”的朗读,让声调变得更有轻有重,幼儿感到新鲜,印象比较深刻。其次,我还引导幼儿用其它不同的节奏来朗诵,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因此,美丽的童谣、儿歌加上变化的节奏进行朗诵,会使孩子的语言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3、以快乐的歌唱为孩子的语言练习增添色彩
孩子的语言就像一首歌,孩子的歌唱就像优美的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歌唱和语言是一回事,语言是直白的唱法,歌唱是有声调的语言。歌唱活动因其形象性、感染性、趣味性和游戏性的特点而深受孩子们喜爱,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语言和歌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孩子的语言练习增添色彩,注入活力。
在学习了故事、儿歌后,我常和孩子们一起把其内容改编成歌词,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孩子们常常乐此不彼。
如学习了“猴子学样”故事后,孩子们发挥着想象,将内容改编为“山岗上,有群猴,看见老汉在乘凉呦。大草帽,头上戴,这个样子真好玩呦。猴子跑来,围着老汉看,拿起帽子,就往头上戴呀,学那好汉一个样呀!……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但得到了进一步练习语言的机会,而且联想、归纳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让孩子“演”出心中的话
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表演游戏不失为一个融教育与情景之中的一个多角度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语言教学时,我采用了童话故事表演、成语故事表演、生活故事表演、情境表演、动画片故事表演、听音乐编故事表演、模仿表演、哑剧表演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孩子得到运用语言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主题《动物,我们的朋友》中,我根据科学活动《动物的防身绝招》组织了《小鹿历险记》的情景表演剧,这个活动中的小鹿逃跑过程中遇到了朋友小壁虎、黄鼠狼、花狐狸、小青蛙,并且和他们每个人都进行了对话,对话过程中小动物将自己的本领告诉了小鹿,如:小壁虎说::“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把尾巴拉断掉,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 花狐狸说:“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躺下装死,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小鹿都没有办法学会。最后小青蛙说:“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这样做!”青蛙利用保护色的办法激活了小鹿的灵感,逃过一劫。表演过程中,孩子都把自己想象成了小动物,热情地帮助小鹿,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以语言相伴随,运用语言交流他们的需要,模仿所扮演角色。
另外,在孩子表演过程中,我不是让他们机械地按照蓝本进行表演,而是给他们充分的空间演出心中的“话”。有时会让他们根据故事线索创造性地增加角色的对话和丰富故事情节,有时会提供故事开始部分后,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表演。如在表演“战胜大灰狼”时,我和孩子们只看图讲述了故事的开头,接下来就分组完整表演故事,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表演出了版本不一的故事,从中“演”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三、让孩子“画”出心中的话
幼儿有一百种语言,美术也是其中的一种。在美术活动中幼儿自发地运用语言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往往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也不受客观情理的限制,他们可以在“画”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关键词】成语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家园共育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为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试着对幼儿进行成语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对生动活泼、顺口、独具表现力的成语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恰当而适量地教给幼儿一些成语,他们是能够接受的。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选材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
1. 精选成语,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在进行成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我翻阅了很多相关成语的书籍:如《成语故事》《成语词典》《幼儿成语大全》等,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成语视频和课件。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挑选适合幼儿学习的成语,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在进行教学时能给予幼儿准确的成语定义。经过再三的思虑和筛选,我着重选择了幼儿最容易理解接受的和与实际生活接近的相关成语。如从一到十的数字成语“一五一十、三言两语、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等;非常形象的如“生龙活虎”“挠头摸耳”等;故事性的成语如“井底之蛙、狐假虎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十二生肖相关的成语:“胆小如鼠、对牛弹琴、生龙活虎、马到成功”等等,与生活接近的成语:“一心一意、兴高采烈、津津有味、相亲相爱”等,这些成语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及时地进行教育。成语的精选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2. 创设良好轻松的学习成语的氛围,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给幼儿创设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是让幼儿喜欢学习成语的前提基础,我选择了在晨间和起床后让幼儿倾听一些成语故事。让幼儿轻松地随便听听故事就能自己习得一些新的成语。
二、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看。看就是充分运用幼儿的视觉器官,在对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介绍成语。例如:在节日里,我引导他们观察了教室里和商场门前的彩花、彩旗、彩灯,就教他们用“张灯结彩”说话;面对幼儿园花园里的各种鲜花,我教他们“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雨后的下午,我就带领孩子们在院子里观察天上的云朵,当孩子们望着天空,兴奋地指点着天空的云朵一会儿变成高山、一会儿变成轮船、一会儿又变成小马、过一会又变成……我就会及时地教他们说出:“千变万化”“神奇莫测”。这样幼儿在具体形象的观察中,伴随着快乐的感受,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些成语,并能牢固地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
2. 讲。这也就是讲解成语的内容、意义或者讲成语故事,让幼儿真正理解成语的意思,以达到牢固记忆和恰当运用的目的。例如:“不翼而飞”这个成语里面有一个“翼”字,而这个成语的关键也就在这个“翼”字。为了教好这个成语,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方案:有一天,我走进活动室,装成很奇怪的样子问小朋友:“我放在风琴上的书怎么不翼而飞了?”孩子们不明白什么意思,都瞪大双眼静悄悄的看着我。我避开这个成语,以轻松的口吻问他们:“谁知道哪些东西会飞呀?”“小鸟会飞”“小蝴蝶会飞”“飞机会飞”,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了,等他们说了好多可以飞的东西以后,我问幼儿:“那么他们为什么会飞呢?”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他们有翅膀。”于是我就告诉他们,翅膀也可以叫“翼”。蝴蝶、小鸟、飞机因为它们有“翼”所以才会飞的,这样幼儿理解了“翼”的含义,便能比较容易的掌握“不翼而飞”这个成语了。
3. 动。幼儿最爱动,有些成语要结合动作教幼儿学习。如教“气喘吁吁”的时候,我先上气不接下气的走进活动室,让孩子们亲眼看看“气喘吁吁”的样子,接着让孩子们在活动室连续做原地高抬腿动作,亲身体验“气喘吁吁”的感受。然后再提问:“我们还会在什么时候感到气喘吁吁呢?”马上就会有幼儿回答:“快速上楼的时候。”“提着重东西走路的时候。”“跑步的时候”等等。这样通过幼儿的听觉、视觉、运动觉来教成语,幼儿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三、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积累和运用成语
1.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成语教学。如:如果天气很好,就报告“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如果天气阴有小雨就报告“绵绵细雨”,如果雨越下越大,就得报告“倾盆大雨”“风雨交加”。
2. 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善于多用成语。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教师可以应用成语表扬“某某小朋友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某某小朋友正在一丝不苟的擦椅子呢”等等。别小看这两句话,大班幼儿会注意这两句话中的成语,有的幼儿甚至重复老师的话呢!这样幼儿不仅能熟悉成语,还能无意识地学习成语的应用,比教师一本正经教幼儿应用成语要有效得多。
3. 结合日常生活让幼儿用成语造句。了解成语的意思后便是造句子。幼儿刚开始造的句子较简单,如“五颜六色”气球五颜六色,某某东西五颜六色,但与教师造的句子“云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相比较后,他们造的句子也比较优美。
四、家园共育,让成语教学充分发挥
瑞吉欧教学方法中,首当其冲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儿童都是有潜力的,他们对与人交往、建立社会关系、建构学习和适应外部环境充满着好奇。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儿童的这种潜力,所有开展的工作和创设的环境才可能是顺应儿童发展要求的。
一
在这里笔者将秉承谦逊而又谨慎的态度,在“以儿童为主体”的基础上分析“生成课程”与“方案”之间的关系。首先“生成课程”不是“产生课程”,前者更多地强调活动实施过程中,在把握总体活动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对儿童的观察、提问、交流、指导、记录,从而对活动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不断地修正,有时候甚至是总体方向上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但是,在具体的活动中,生成课程和生成方案其实没有严格的界限,反而它们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课程生成过程会延续,时间长了为什么就不可以说是生成方案呢?
生成方案具有很强的即使性与连锁性,因为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新情况,并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使活动继续往下进行。如果幼儿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有中断也就意味着方案生成失败。
有这样一个案例,就是教师没有以儿童为活动主体而造成了活动中断,更不论方案的生成了。
案例呈现
“完全按照教材内容,不敢逾越
‘幼儿园像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老师说我是好娃娃,我说老师像妈妈。’自‘来来来,来上幼儿园’的主体活动开始后,小(一)班的孩子们可喜欢这首儿歌了。这天,在甜甜的带领下,课余时间全班孩子摇头晃脑地念诵起由甜甜改编的儿歌:‘小(一)班是我家,甜甜爱我我爱她,天天说我是好娃娃,我对甜甜笑哈哈。’新来的小李老师听了可不高兴了:‘甜甜,谁教你的?乱改儿歌课不好,’‘我和妈妈一起编的,我喜欢这么念!’甜甜解释说。小李老师严肃地说:‘以后只能在家里这么念,幼儿园还是按照老师教的念,知道吗?’甜甜噘着嘴说:‘晓得了’。”
分析
小李老师应该和甜甜进行有效开放式的交流对话,以了解甜甜这样改编的理由,并在了解缘由及其兴趣的基础上与甜甜合作完成更多的改编,鼓励她思考。或者由此了解全班同学为什么都喜欢跟着念诵,并在此基础上看是否有生成方案的可能性。这个案例只到了“甜甜噘着嘴说:‘晓得了’”就完结了,造成了活动和方案生成的中断,所以生成方案需要特别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儿童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才有课程生成方案。
二
“生成方案”实践
案例呈现
Pre-E探究单元家长报告活动――故事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分别用音乐剧(《小蝌蚪找妈妈》)、戏剧(《三只小猪》)、绘画(《三只蝴蝶》)、语言(《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狐假虎威》)来“讲”故事。
1、选小组,挑故事(2016年6月13日)
在所有预先安排的活动中,《小蝌蚪找妈妈》是小组中人气最高的故事。
Clare最喜欢《三只蝴蝶》
Clarlie最喜欢《三只小猪》
Becky与Kelvin最喜欢《小蝌蚪找妈妈》
2、故事熟悉与讨论(2016年6月14日)
基于前一阶段活动的实施,让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熟知了《小蝌蚪找妈妈》,又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于故事的想法(又有其它小朋友加入到了这组,同时其它小组也照样在进行):
问题:这个小蝌蚪怎么跟那个小青蛙长得一点都不像呢?
Becky:因为,因为它还没有长大!
Kelvin:因为它,因为她没有眼睛。
Ginny:这只小蝌蚪没有眼睛,怎么这只又有眼睛呢?
……
3、定角色,捏自己的角色(2016年6月15日)
在兴趣保存的基础上开展排练。
上午探究阶段,小演员们温习了剧组角色,不仅帮助儿童熟悉自己角色,而且和小伙伴们一起熟悉同伴角色。角色共计9个。
下午探究阶段,将小演员照片挂在了帘子上,小朋友们根据出场顺序排列,并用胶泥捏出了自己表演的角色。
Rita制作了胶泥美术创作《小蝌蚪一家》。
4、表演完成(2016年6月16日)
记录与分析
为了维持儿童兴趣、创造力,教师以儿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整个活动,并为了生成方案不断地进行开放性提问并做好了记录。
“猜猜这是为什么?――关于音乐剧《小蝌蚪找妈妈》的几个为什么”。
1、为什么小演员的“台词”未精简,也不流利?
本次录音采集时,我们尊重并使用了孩子自发的表达句式和思想,即便和我们计划台词不完全一样。
故事学习初期,Linda在探究结束时,兴奋地告诉我小蝌蚪变成了青蛙后的故事,我们也及时记录,将其纳入录音(结尾段)。
2、为什么会有“剪脐带”情节?
“青蛙妈妈剪脐带”院子探究中对幼儿的观察:他们进行角色游戏时,自发用剪刀手“剪肚子”。
我们发现,孩子们已有经验知道“剪刀剪脐带”,“生宝宝洗宝宝”,他们剪了又剪,演了又演,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将此情景收入表演中。于是,就有了第一个情节:“剪脐带”。
3、为什么配音中会有“汽车声音”?
Kelvin和Clarlie开心地选择了“小蝌蚪”的角色,可排练时,我发现两位小朋友兴趣不如之前期待的那般浓厚。
后来,通过观察和反思,我将它们最为喜欢的“汽车”元素投放到音频中,当“小蝌蚪”听到汽车声音时,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开着汽车找妈妈去了……
4、地上照片是什么?
孩子们选定角色后,我们为每一位小演员准备了一张“演员证”,上面是他们戴着角色头饰照片,有角色标注,以此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角色。
同时在排练中,他们可借用这些演员证找到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演员证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关于“我是小演员”的责任和意识。
三
本方案从开始到完成总共持续了4天,在整个音乐剧实施过程中,方案不断生成,总的目标是为了完成家长报告活动,但是在活动期间儿童会不断的有情况出现,因此,教师作为儿童的合作者,要不断地促进方案生成,以保证有质量地帮助儿童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并最终完成家长报告活动。
因此,生成课程和方案是密不可分的,将二者密切微妙的关系以及作用统称为“生成方案”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学习瑞吉欧方法的第一步》Joanne Hendrick编著,李季湄 施煜文 刘晓燕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