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思想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蒋明红(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公务员局局长):“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必须坚持群众的观点、必须坚持创新的观点。要做好研讨会成果的归集、整理、分析,要将部分成果转化为新的措施、方案,新的政策条文。有关的工作建议及实施方案、推进办法等将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分门别类进行处理;对近期可以做的要推进实施;对一些条件还不具备的,可以创造条件后再做;还有的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后提出新对策。
沈德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要认真办文办事办会,做好信息工作;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让项目落地,做大做强部门预算;制定劳动收入标准,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抓好仲裁院建设,抓好“两网”化建设;共同配合做好工作,形成工作的大格局,全厅都来理解、关心、支持工作;完成党建工作“规定动作”,开展有特色的活动;对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做到“全覆盖”;主动服务机关、提高服务质量。
于祖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要进一步研究重点问题,做好就业工作,主要包括:县(区)就业经费的落实问题;面向全体劳动者技能提升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问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后,如何激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做好服务工作问题;如何发挥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的功能问题;构建高端引领、校企合作、贴近企业的技工教学模式问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保证机制问题。建议为基层就业机构配备公务用车,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雷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广西社会保险工作要在制度顶层设计、政策完善、历史遗留问题的根本解决、制度改革、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争取有新突破。需重点解决的认识问题:以人为本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原则;政策制度是社会保障事业的生命线,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社会保障工作必须支持经济的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公平公正的政策制度是社会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刘建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切入点就是要着眼于与过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要从怎样破解难题来谈。比如:行政审批需要做好制度上的设计;人才工作协调很重要,要不断加强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做好服务工作,人才小高地要引入退出机制;事业单位改革,社会保险问题要提到议事日程;工资工作要理顺体制,做好差距调查工作;要做好“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精髓的人社文化宣传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要更好地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与中心工作结合在一起。
王忠平(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兼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大家在研讨会上从不同的角度、高度找问题、想对策,共享调研成果,内容丰富,很受启发和鼓舞,形成比学赶超的好氛围。改革到了深水区,步入攻坚阶段,只有解放思想打破习惯性思维,才能有新突破,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找准服务切入点、完善服务措施是解放思想要解决的问题。要建立“网上社保局”。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做好工作,实现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跨越发展。
兰利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纪检组组长):基金监督要从创新制度、机制、手段入手,研究制定解决突出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以[制度 机制 科技]
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全方位监管基金运行的过程,确保基金安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执行层,要把顶层设计的制度具体化、实用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减少执行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间,保证制度的顺畅执行,要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
乐永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主任):重点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开拓进取,争创一流;强化服务,增强主动性。加强创新性谋划工作。
孙永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加大对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工作;深入研究行政争议处理工作;提高行政审批和扩权强县工作成效。
黄祖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规划财务处处长):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实际出发,抓重点、难点、热点,出亮点,继续在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上有新突破。有三点体会:一是以“十二五”两个专项规划为抓手,确保“十二五”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契机,未雨绸缪,加快广西乡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三是以做大做强年度部门预算为突破口,保障“二大领域”、“六大板块”工作持续有序的资金发展需要。
做社区矫正的工作将近半年,最初接触的社区矫正对象是一个94年出生的__某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__市__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十个月,缓刑3年。入矫宣告仪式时还不到19岁。
20__年12月底,父亲陪同其来到司法所接受月度考察和年度考察并填写思想汇报,全所工作人员与他们围坐在__司法所恳谈室里的小圆玻璃桌旁。一小阵的闲聊之后,我把话题带到谈话笔录的点上,我看着他问道:这段时间在哪里做什么,是否记得每周的电话报告等等,并在笔录上记着我们和他的一问一答,我发现他失去了许多他在这个年龄应有的阳光,看得出他不是紧张,或许那是对法律的敬畏。我目视着他们父子说道,我们做这份工作不针对任何人或任何事,不会添加任何个人褒贬情愫,只是尽力做好上级交给我们其中的一项工作。话音刚落,__父突然用含着感激的眼神看着我朴实的接过话说道这个老弟说的很对。我心里悠然一乐,这或许是对我做他儿子这项工作的认可、支持一类的。所长对他说道有什么事或什么问题可以问问我,不管是法律知识还是案例只要我知道就不保留的和你交流,我看着他回答。
谈话笔录结束之后,我把月度考察表、年度考察表、思想汇报表一起递给他填写,问了我两个他忘记写的字,随后笑着从他的衣兜里拿出一包红塔山向我递了一支,我说我们所的几个从不吸烟,告诫他也别吸了对肺不好,他父亲站在一旁的补充道本来自己没经济基础家里条件也不好,他说以后会少抽。没过多久,他把三张写好的表交给我,我看过后转交给所长审阅和写评议。他们走出司法所,__父友好的和我打了招呼,我说__叔,天冷路滑骑摩托车要慢点走。这天气想快也快不了,年边交警也查的严,__父回答道就回去了。
他们走后,我想不明白他当初为何有勇气手拿匕首对着人连刺两下。我总结为,不知畏惧便不懂得尊重生命,甚至健康。我连连问自己近几年来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或许是他们不知道在法律面前的姿态亦或是像初生的牛犊真的无所畏惧?
我想法律是助人的,是社区矫正制度帮助像他这类人可以重获自由,帮助人改变、转变甚至知道感恩,这是我所理解的法律的正义。这种正义应该像阳光一样照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充满阳光和爱,这是我所理解的法治和法治社会。
一、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理职能,加快推进法治化建设
2020年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协调好重点人群学法工作,包括青少年、农民工、城镇工作人员、党员和干部等,重点学习《宪法》、《人民调解法》、《新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学法、知法、用法的能力。
1、重点培训。不定期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今年来,我所共举办镇级普法骨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训班各一期,参训人员50余人次,村级培训班14次,培训人次100余人。
2、广泛宣传。半年来,我所共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6次,发放宣传单500余张,发放宣传册100余本,制定宣传展板4块,解答法律咨询40余次。
二、依法管理,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2020年上半年,辖区内在册社区矫正对象33人,其中,解除社区矫正对象10人,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3人。为了把社区矫正工作做的更好,我所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各个管理制度的登记手续,并按要求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每周一和到所里见面,并汇报一周的思想情况,每周定期举行思想教育和公益劳动,使其端正矫正态度,转变其思想,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对前来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严格的入矫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社区矫正同样是刑罚执行过程,以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明确自己的在刑身份,找准自己的定位,端正态度,积极改造。
积极拓展教育方法,采取个别座谈了解,电话汇报、报到、社区走访等方式,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工作情况,帮助他们化解心理上的障碍。严格按照《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不图形式走过场,落实日常电话汇报、书面汇报和思想汇报工作,严格执行请假、会客等审批制度。落实走访制度,及时了解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强化监督管理,从而杜绝脱漏管、再犯罪等现象的发生。
三、积极推进法律服务工作,不断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领域
我所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规范基层法律服务执业行为,以抓服务质量为侧重点,深化法律服务“三进”活动,将法律援助工作方式从“等上门”变为“走下去”,依托村法律援助联络点,社区、妇联、残联、社保、劳动、等部门联系,为符合条件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以充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和拆迁中心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宣传,使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了解法律援助,懂得利用法律援助来解决涉法问题,争取把“法律援助”打造成民心工程精品。
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作用
切实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当好镇党委政府依法行政的顾问和助手,努力做好排查社会不安定因素和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工作,及时掌握动态,积极预防矛盾纠纷的激化,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半年来,,口头调解各类纠纷151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书面调解7起,调解成功6起。
2020年上半年,司法所抓住机遇,攻坚克难,负重前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差距和不足,如创新的思路和招法还不多;新的措施和举措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法治宣传的深度还不够工作思路不够创新,参与依法治理的力度还不强。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配合党委、政府不折不扣地做好精准扶贫及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总体素质。
(三)全面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结合本镇实际,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工作,做好“七五”普法工作总结。
(四)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五)加强对安置帮教人员的管控,做到底数清,去向明。
(六)深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充分运用村级调委会职能作用,认真抓好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
(八)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大做好法治宣传工作。
(九)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切实加强对两类特殊人群的监管教育。
【关键词】社区矫正 法律监督 完善法律与监督机制
近些年,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重视和运用。在刑事处罚的轻刑化和刑罚执行的社会化、非监禁化趋势的推动下,社区矫正逐步进入我国的司法领域。社区矫正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高刑罚执行效率的重要司法实践,是完善科学化、人性化的行刑方式,是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社区矫正是一项复杂的刑罚执行活动,因处于刑事诉讼活动的相对独立领域,可能存在权力滥用及懈怠问题,对其进行法律监督具有必要性、正当性。强化法律监督,需要转变理念,尝试柔性监督、参与式管理、情感型司法。
一、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观念滞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认知度低。
社区矫正工作虽然从这项制度制定到试行,再到将制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行规范,由于没有广泛向社会宣传与发动,只有监管、执法等部门掌握,社区百姓根本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目的、意义,不理解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实行社区矫正之前就监外执行的罪犯,之前由派出所监管,交接到司法所后,监管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而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以前就这样也没有出事,现在搞这些东西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对社区矫正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很多群众不能接受这种刑罚执行模式,在生活中不愿意与矫正对象交流接触,疏远他们,隔离他们,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同时由于部分社区矫正工作者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导致社区矫正手段过于单一,措施可执行性差,难以发挥社区矫正的应有作用。
(二)社区矫正制度、内容不健全。
目前虽然社区矫正工作中规定了矫正对象的电话报到、会客、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季度评审鉴定、公益劳动、请销假制度等一系列相配套的制度, 基本涵盖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部内容,但这些制度落实起来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具体实施中受场地、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一些制度向集中学习培训,谈话教育、参加公益劳动、矫正对象的请销假等制度开展存在困难,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只表现在矫正对象的接收、电话或书面思想汇报、签定协议书、谈话教育及走访调查等形式上的基本的监控,而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矫正内容规定太笼统、可操作性太差。同时,部分矫正对象因为生计外出学习、外出务工、经商,流动性大,无固定场所,无法参加集中学习和公益性劳动,每次的电话汇报,完全是凭矫正对象自己的认识,对矫正对象所汇报的内容,司法所不可能每次都去核实,社区矫正部门又不能实施跟踪矫正,很有可能使这一部分人成为放任脱管的状态,失去了对矫正对象的制约和监管,致使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也就难免有些矫正措施和制度形同虚设,达不到实际效果 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破坏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这种状况也给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带来很大难度。
(三)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无经费保障机制,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1.专职人员严重缺乏。社区矫正工作具体负责实施的主体是基层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的是乡、镇司法所,而司法所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模式,司法所工作人员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包括社区矫正工作在内的司法行政职能,同时还要参与乡镇的中心工作,方方面面都要顾及,最多的乡镇只有3人,大部分乡镇,只有1人,而且还都是兼职,矫正对象从接收到报到登记、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流程一环紧扣一环,要完成如此系统而复杂的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力不从心。自开始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新的刑法实施以后,经法院判决被宣告缓刑罪犯会越来越多、缓刑期限 会越来越长,按目前对矫正对象的接收速度来看,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如仅靠司法所的1至2个人,即使不履行司法所的其他几项职能,也很难将社区矫正工作做好,更谈不上矫正的效果和质量了,司法所工作人员将无法承受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社区矫正有些制度和内容流于形式,做虚而不实的工作。
2.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缺乏无保障。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对矫正对象走访和审前社会调查等活动时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以及在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学习、培训时的资料费,和矫正对象联系产生的通信费用等这些工作都因为资金的缺乏而成了负担。有的时候费用都是由社区工作人员自己埋单,导致社区工作人中对这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力所为,缺乏工作的创新,制约了矫正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办公场所设施简陋。由于社区矫正经费投入有限,配套设施跟不上,开展社区矫正活动的学习、活动、培训没有场所,导致社区矫正工作只是简单停留在转接材料、建立矫正档案等表面工作上,乡镇有专门的办公室和相应的办公设施很少,没有活动学习的场所,还有的和乡镇的其它综治部门共用一个办公室,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向制度化,深层次的发展。
(四)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分离,导致职责不明。
根据《刑法》的规定,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和监督,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管制、缓刑、假释做出了“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重要规定。社区矫正工作主体依法对管制犯、缓刑犯、假释犯实施监管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如何监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监管监外执行罪犯工作是基层公安机关任务重要工作内容,在社区矫正立法细则出台之前将公安机关负责的五类监外执行罪犯中的其中三类移交司法所进行双重监管,势必出现权责不清的现象,并且大大增加了司法成本。
(五)矫正对象合法权益保障乏力,监督观念陈旧。
社区矫正的实施容易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社会控制网络的扩张。当前检察机关中,由于重刑观念或无明确法律依据,或人员配备、经验不足等原因,未能及时对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利的现象进行监督纠正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社区矫正中,矫正对象合法权利容易被执行机关所忽视,有时甚至对这些合法权利不依法定程序而予以侵犯或剥夺,但由于矫正对象合法权益救济程序缺失或渠道不畅,往往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救济。社区矫正中普遍采用的公益劳动、日常奖惩等矫正措施,直接涉及矫正对象的实体性权益,往往由矫正机构和社区矫正人员操作,缺乏必要的制约,得不到社区矫正对象的认同,影响矫正工作的权威性,有待于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规范和强化。
二、加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要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单等多种途径,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正面宣传,向人民大众进行宣传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内容、目的和意义发放宣传资料,改变群众传统观念和思想,争取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群众对社区矫正对象担忧和不安的心理,以便使社区群众、社会团体组织进一步认识了解社区矫正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进而主动关心、支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大力营造社区矫正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矫正制度,规范矫正内容,改进矫正方式,丰富教育矫正手段。
一是重视教育矫正,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引导矫正对象熟悉法律法规、掌握政策形势、知晓道德规范、掌握行为准则,使其在思想上真诚反思悔过,行动上老实服刑认罪。二是重视心理矫正。根据矫正对象心理需求,结合其犯罪历史、犯罪原因、心理类型、心理特点、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个体方案,研究心理矫正执行预案,实施心理矫正。三是社会公益劳动矫正。根据矫正对象年龄和身体状况,灵活采取多种公益劳动形式;根据矫正对象职业状况,具体确定公益劳动时间、程度和方式;根据矫正对象技能状况,合理安排公益劳动性质、类型和强度。四是制度矫正。根据服刑情况,建立和完善登记、走访,考勤、参加公益劳动、思想汇报、以及问责、考核评议、联系会议,思想教育等制度,以保证矫正的效果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地整合矫正工作力量,保障经费投入,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效开展。
要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政策水平、专业知识和从事矫正工作的能力。要充实和加强基层司法所队伍,切实增加司法所专职工作人员,统一服装,挂牌上岗、持证上岗。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乡镇切实建立以司法所具体实施,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村委会(社区)为骨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自愿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无偿服务的社区矫正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网络。乡镇应聘用和配备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负责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等日常工作。在村委会(社区)组织调解主任、民兵连长等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对矫正对象实行跟踪监督管理和情况收集反馈等相关工作,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具有能够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要切实保障经费投入,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社区矫正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得到切实保证。
(四)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工作机制,确保社区矫正质量。
1.社区矫正工作写入刑法后,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以及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矫正的内容、矫正的程序、各部门的权力义务、法律责任等都要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还需进一步完善行刑机构设置,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刑罚执行主体的资格,赋予其全面行使刑罚执行权的职责和权力,还要赋予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 社区矫正的工作对象是罪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也是一种执法行为,作为具体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当着制式服装、持证上岗,对矫正对象脱管、漏管或违法对抗时,可以行使必要的强制管理手段,才能彰显法律的严肃性,也才更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142名,已经解矫55名,现共有88名。其中缓刑64人;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15人;假释6人;暂予监外执行的3人。春节、“两会”期间,对社区矫正人员逐一进行了走访帮教,组织了集中教育。平时,认真做好了日常监管,教育、考评等工作。
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㈠ “人户分离”现象严重。是社区矫正工作经常遇到的且较为棘手的问题。 在“人户分离”现象出现后,管理“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的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不属于同一行政区域或属于同一行政区域而社区服刑人员已不在该区域居住,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影响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效果。
㈡基层司法所任务繁重,人员不足, 影响社区矫正工作职能发挥。现行体制下,基层司法所力量薄弱,人手缺乏,一兼多职,任务繁重,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再加上工作人员编职不一,有行政编制,有事业编制,还有镇、街道外聘人员,整体素质难以保证,业务知识缺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发挥。
㈢出现少数社区矫正对象不服监管教育的情况。少数社区矫正对象不及时到司法所报到,不按时上交思想汇报,不参加公益劳动和集中教育学习,特别是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不服监管尤其突出。我区中马街道、甬江街道和慈城镇都出现了严重不服管人员,甚至派出所民警出面打电话都不予以理睬。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工作建议
为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健康发展,我们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㈠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做好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每季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
㈡区人民法院在对判后宜列入我区社区矫正组织监管的非江北区常住户籍罪犯和对判后宜列入社区矫正严管对象的江北区常住户籍的罪犯,应在判决前事先将有关情况通报住所地镇(乡、街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非江北区常住户籍的人员,要同时具备在我区有固定住所地(1年以上)、村(社区)愿意接收、本人签订保证书、有固定经济来源,判刑后工作单位仍愿意接收并担保的五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