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作文教学

新课改之风已吹遍整个神州大地,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新课程标准》说:“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也是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把新课改精神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老套,随意编造,抄袭作文的现象数见不鲜。每次批改作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鉴别真伪的艰难过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感受力的缺失是写作的尴尬所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也是关键。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本为纲,吃透教材

高一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这几个专题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行了指导,非常全面,具体。

但是,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蓝本,教材中的篇目都是优秀文化的结晶,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如: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之前,我和学生一起先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学生通过朗读和探讨不仅了解到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寄予的大智,大勇,大悲,大愤,还了解到他这复杂感情的来源是因为其人其事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内心,有感而发,因此文章才能深深打动读者。学生通过仔细朗读文中记叙段落,发现了作者笔法的独特之处,如写刘和珍君“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寥寥数语,一个善良,谦和的学生就浮现在学生脑海中,这都来自于作家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大家名作,可以让学生反复体会,仔细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动手写作之前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在写作之前对课本进行研究是很重要的,抛弃课本,单纯的为了作文而作文实为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二.用心体会,用眼观察

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在学生写文章之“前”的诱导启示上多努力,新课改作文教学应当在这方面有所改变。

在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共同研究作文的话题,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写哑母的片段,母亲是哑巴,不能说话,但母亲的眼神和表情却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学生读后,很受感动,于是,在这时可适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场景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我们习以为常,才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大家用心体会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呢?我的这一举动很是打动了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真情,使学生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观察教学楼前修鞋的老人,观察岁月沧桑刻在他手上、脸上、身上的烙印,通过合理想象猜测他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留心街道,市场观察买菜的,推车的,抓住他特有的动作,表现他的个性等。

学生有了用心的体会,用心的观察,切实的体验这种隐形的潜在的课程资源,自然会“情动于衷而行于言”,产生强烈的习作冲动,进入生机勃勃的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滋原味”地表现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①即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要学会充分地利用它,让它为我所用。

三.我手写我心,个性化表达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把它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

这两段话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告诉了我们新课改中作文教学写作的标准必须要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实地再现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学生对文中描绘的梁任公先生印象非常深刻,他“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左右顾盼,光芒四射”,“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读到这些话语主人公仿佛就在眼前,根源在于作者的刻画非常逼真,感情非常丰富,真正做到了“我口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刻意模仿别人或说假话空话套话。可以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自己,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都可写进作文,而不必强求立意的高远宏大,能做到内容具体,文从字顺能逐步提高就是进步。能从平常、普通的生活中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很了不起。

以上是对作文内容方面的要求,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在结构形式上可采用题记式,小标题式,书信格式,片段拼贴式等多种形式来让你的文章永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必修一中魏巍《我的老师》一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向读者讲述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突出了真实感,尤其行文最后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向老师倾诉,抒情非常强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四.鼓励性评价,注重优点的发掘

高一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本身就处于一种摸索的阶段,在老师的有力引导下充满了写作的激情和动力,老师在批改学生和评讲学生作文过程中要尽可能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不放过一句话,一个词,要尽可能的多鼓励。俗话说“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比过去有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产生亲切感,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在评讲作文的过程中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只注重学生的作文成绩,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时的情感、态度,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时的兴趣,动机,意志等,“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教师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室展示优秀作文或在校园网站上传学生的得意之作,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致更浓了。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下高一作文的一点浅显认识及尝试。

参考文献:

①出自《论叶圣陶的国民教育观》第5期。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第2篇

1.文章通过记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兄弟三人在公园散步、聚首时的情景及儿时的几件趣事。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小事,是平常生活中会发生的真实事情。通过这些事情的记叙,作者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对兄弟间情谊的珍惜、慨叹,散步时作者感想到他们都老了,他们之间既不像好友间那般随意,又不似夫妻间那样亲密。聚首时的叙写,作者慨叹兄弟三人各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多年后会将彼此忘记;儿时的记忆,抒发了作者对兄弟间美好感情的留恋。文中的叙事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流露,感情的抒发是通过记事完成的。2.略3.略4.略

《现代诗歌阅读之意象分析》

1.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彩丰富而鲜明。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不仅在于作者精心地选择了三个色彩鲜明的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更在于作者在诗句上的精心安排。如此有层次的诗句,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而且好像是随着作者的视线,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2.前面几句都是静的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而这一句,做了动的描写:“草原上流着……的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实现了静与动的结合。3.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分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这两个“看”字,同是一个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则有了不同的作用和分量。可见,作者在用这两个“看”字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作者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出作者对黎明的赞美。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光明,但在灯光照耀下,人不可能看到田野上那样美丽的景色。只有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看到。在这里,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都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第3篇

目前的高中写作教学还是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目前语文教师还是存在凭借自身教学经验,完全以考试为教学重心,按照考试模板设置写作题材,整个课堂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下,对所设题目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的文章经常缺乏真情实感,只是简单的记叙或议论。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不断积累素材,让学生去感受自己的真实体验,最终将这种感触融入到写作中。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语文学习有很广阔的外延,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语文资料的积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而多彩,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可利用电视网络,要求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档案》等历史文化解读栏目,如此,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比如,在观看《百家讲坛》近期推出的《开元盛世》讲解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唐玄宗改革官职、任用贤能、整顿吏治采取的措施,全方位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盛况。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二、立足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命题

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体验还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事物,这对写作十分有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写作提出“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摆脱从前的“戴高帽”“唱高调”等不切合实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立足现实,培养学生的诚信与真实,这些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充分体验之上的。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奇妙。如此,学生才能学会以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感受和体验,才能够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写出真情。例如,在人教版必修高一语文上册的表达交流训练中,有一单元为《心音共鸣》,要求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此时,正值学生从初中刚升入高一的第一个学期,很多学生正面临身份、心态的转变,也是学生对外界最敏感的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触动自己的人、事、物,以“自由”“友情”“梦想”等为题进行写作,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最真诚的想法。

三、立足日常生活,指导学生构思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写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文章天然而成的前提是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力和体验力,如果作者没有生活体验,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怎么可能构思出好文章。写作就是要立足于日常生活,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现实情景,要求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写作。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对如何构思文章没有概念,无处下手,教师就要一一进行指导。

比如在记叙文中描写人和事时,不可能描写全部所见,这样就没有主次,无法突出作者想要重点描写和表达的事物。因此,必须进行比较筛选,哪些要忽略,哪些要重点描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单元就指出,在亲近自然、感知自然时,对自然的特征进行描写,创造出让读者如临其境的文章来。

四、做好作文评改

写作是一个从选题到构思到付诸行动,再到修改的一系列过程,优秀的文章都是通过反复修改得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作文评改。作文评改是一种交流,传统的作文批改中,教师较为注重技巧和优劣得失的评价,而且作文评改活动全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没有参与评改,这不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例如,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实施作文互评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作文修改能力,所以,开展作文互评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激l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提升写作技能。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第4篇

最美好的时刻

文/格拉迪·贝尔

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

记得我的这一时刻出现在八岁那一年。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我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和忍冬树丛里发出的清香。

我下了床,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一只手拉我挨着她坐下,另一只手顺势把我揽在怀里。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英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看门狗在草坪上向我们跑来,舒服地躺在我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的下襟上。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出声。

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那么宁静——野兔子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那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很快就会飘散零落,留下的将是初结的果实;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又酸又甜,都是因为太阳烤炙的,风雨吹打的;还有那青青的瓜藤,绽开着南瓜似的花朵,花朵里满是蜜糖,等待着早晨蜜蜂的来临,但是过不了多久,你看见的将是一条条甜瓜,而不再是这些花朵了。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生命在活动,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这一切对他来说也许是莫名其妙的事情,也许已经使他模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美文二

大地的耳朵

文/尤 今

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是绕道而逃;弟弟受我的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总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次,刻意用筷子夹起了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我闷声闷气地答:“黑色的鬼。”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妈妈好脾气地说:“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了,我们俩齐齐竖起四只耳朵来听。妈妈饶有趣味地说:“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极了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了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

品质上好的冬菇,巨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当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方”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流长蜚短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我不曾吃过那么、那么多的冬菇。

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地浮现在我们无数半真半假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在一则一则白色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种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地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年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技法赏析】

明代文学家李贽所说,世界上最真的心是童心,或幸福或忧伤或感慨或痛苦,都是最真的感受留存在记忆中的珍宝。在追忆童年或幸福或悲伤的往事中,总会有一些令人神往的感动的故事留在我们心中。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第5篇

在散文世界里,湘江冷月怀真抱素、执著坚信,怀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现世的思考,以其缜密、丰盈、诗性的文字和语言,寻觅着美妙、圣洁的人性光辉和人生真谛,传达着生活与情感、与爱的独特芬芳。她心无旁骛、无欲无念,自然而又率性地借助浪漫的幻想和诗意的文字,激活了诸多奇丽美好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邃恒持的意境,在读者面前留下了其美丽婆娑的身影和玉洁冰清的胸襟。

马丁・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人的生活,如果没有诗意,那将枯燥乏味、度日如年;搞创作的人,如果不怀揣诗意,他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一堆呆板、生硬、迂腐、空泛的陈词滥调、连篇废话。湘江冷月有意无意自然而然地追逐着一种诗意的生活,荡漾在诗意的文字海洋里。读她的散文,是一种洗练,一种享受。她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妙趣横生的诗意,而这种诗化意境的营造,主要通过运用大量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出来。“冷月无声,却是一脸宁静地望着我,一如你的目光,清澈凄楚而又略含羞涩。”(《月光爱人》) “已近黄昏,湖水被秋染黄,漾着轻昵的蜜语,天空也洇湿成玫瑰色的温柔。”(《秋天的日记》)等根据诗情的需要运用拟人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时而磅礴时而柔婉的意象,新颖而且别致,达到了对诗意感觉的追求。 “堤岸,一丛一丛芦苇如同亲人,互相搀扶依偎,它们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心语。”(《相伴人生路》)“江南淡褪了繁华与铅尘,宛如一幅恬淡静谧的水墨丹青。”(《江南春雨》)等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原本僵硬的文字变得圆润透亮,使语言显得更加和谐,能够更具体、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意图,达到了诗化的效果。你读了她的散文以后,犹如步入一幅幅美妙诗意的画景,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不知回家的路。

湘江冷月热爱生活,敬畏圣贤,精雕细琢,惜字如金,在诗意化语言的建构中,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诗词,又给人带来了古典的美学享受和诗意的语言特色。在《但愿人长久》中,作者从“听一支咏月的曲子”开场,将读者带入对爱人的思念之中:“人世茫茫,知音难求,谁还能与我一同感受忧乐悲喜?记忆的完整全是因为曾经一起望月的还有另一个人。”“烛影摇红,今夕何夕?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词的婉约之妙,无不在文中涌现,像一束束悄然开放的鲜花,在微风中摇曳跳跃,给人一种美的诗意的享受。“在唐诗古韵中行走,轻啜平平仄仄,聆听文字剥落的瓣瓣窃语。”(《隐形的翅膀》)“端坐在消瘦的宋词里怀想。一些充斥着馨香的句子,开始发芽。轻轻的将它捻成花瓣,别在挽起的发上,如同挽起你曾经的笑意。”(《梦中淌过的影子》)这些文字,被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和调遣着,一个个地鲜活起来,具有强烈地生命力和感染力。“我长发齐腰,一袭素裙落坐于湖光潋滟,在平平仄仄的唐宋诗词里,浅吟低唱,却已黯然成伤。”(《忽而岁末》)“你就是那从唐诗宋词里姗姗走出的婀娜女子,撑着一柄油纸伞,流眸顾盼,望尽车溪河。”(《悠悠乌镇》)诗与人,人与诗,达到了高度的汇通和奇妙的融合,让你还真不知道是诗在人中,还是人在诗中。在湘江冷月的这些散文中,唐诗宋词里古典之美无处不在。在月光融融的夜晚,让我们仿佛置身在一场华美的氛围里,看到一颗灵魂在跳舞。那颗灵魂是古人,也是今人,是唐诗里的风,也是宋词里的月,这也是作者内心的本真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潜质。

现代社会嘈杂喧嚣,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的确很难,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追求着一切可以成为所谓的“至上”的东西,却往往失落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实在是一件憾事。其实,正是因为有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这种普遍而深沉的情感,我们才会有美好的、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湘江冷月是个性情化的女子,每一丝细小的微风吹过,总有落英乍现,总能拨动其情思,动漾起她的灵魂。她在《梦中淌过的影子》《风铃摇曳的爱》等作品中,含蓄地“琢磨着、品味着、体会着母亲的爱”,一颗母亲慈美又充满忧思的心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天堂的泪光》中,她对亲人的怀念哀悼令人动容。生命因爱而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使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再暗淡、冷漠,生发出令人振奋和欢呼的色彩与光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更见湘江冷月那颗善感的温情的灵魂,“亲爱的,你说你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枝一叶。可为何你嬉笑时、嗔怒时的娇容在我眼前走马观灯,一梦接是一梦?”(《月丝帛般滑过江南》) “你行于绵绵幽长的细雨中,我乘一叶扁舟,荡于粼粼碧波之上。你一手举着绢伞,一手牵着红酥手,那亘古的柔情,却是定格在西湖古韵里,醉了晚霞。”(《断桥风荷》)在这里,是责怪,还是牵挂,是与自己对话,还是与心中的“那位”呢喃,也许两者兼之。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湘江冷月笔下的爱情咏叹并非浮在文本表层的青春感伤,而自有更深意味的人生体悟。湘江冷月不但从女性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鲜明的现代意识感悟女性情感生活的深刻内涵,又站在局外人的高度把女性的爱情、命运搁置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上考察,表达出知识女性对世俗爱情和女性命运的超越与悲悯。

散文中关于读书和听音乐之趣与行旅之乐的书写也彰显了作者的知性和洒脱。湘江冷月“坐在夜的深处”“一卷在手,咀嚼着故事里的快乐与伤悲,寒冷与寂寞,那些曾经轻轻来过,又悄然远去的思绪,如清霜般淡淡凝结,湿了春夜。”(《听风慢慢流过》)不但沉浸在这样的“书香氤氲”里,不但“乐此不疲地翻阅这些灿若星河的文字,就可以在最深的红尘里与她重逢”,而且“方才知道自己此前多年的幼稚与虚妄。也就是那刻,她的形象在脑海里日渐丰满。”(《雨夜品读林徽因》)在《冷夜独有寒霜凝》《我是你臂弯下的那朵睡莲》《爱人》等散文中,作者与音乐相伴,洋溢着豁达与浪漫,憧憬着幸福与美好,“我素指为琴,弹一曲但愿人长久,刹那间成为绝唱。”“一把古筝弹落了风尘,拨动了水韵。”“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湘江冷月不但把读书听音乐当作一种“心灵的旅行”,而且“行万里路”,在旅途中放飞自己诗意的心情,在《梦境》《柔软的时光》《烟雨张家界》《悠悠乌镇》《台北的夜》等系列作品中,作者或置身拉萨、丽江、张家界等名胜古迹,看“百年烟雨”,叹“人世沧桑”;或行走乌镇、梦月谷、西湖断桥等自然山水,览“众山之小”,书“造化灵秀”。这些散文可谓是思接古今名胜,笔涉南北山水,充分彰显出作者洒脱不羁的齐物胸怀和行旅之乐。

湘江冷月还将细腻的情感投射与绵密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叙写生活中的人和事,考量心灵世界的繁复与幽远,尽力突破日常规范、习常传统给人们设置的认知栅栏,让自己的目光与美好的生活相拥,葆有一颗纯美素朴的心灵,来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祈愿自然和诗性的回归。“生命的花季何必计较长短?只要曾经绽放过、美丽过,并给世界以诗意和憧憬,便是无悔、无憾。”(《雪问》)“一个人活着并不在乎生命的长短,亦不在乎世俗的目光,只在乎生命是否精彩。”(《冷雨夜》)“原来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让我们懂得善良和爱的过程。”(《那些花儿》)在这些散文中,湘江冷月融入了自己对现实生活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因理性光辉的烛照,竟使那些景物有了灵气,有了人格,有了动感,从偶然到必然的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省和感悟。

自古以来,艺术家就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一种美的艺术追求。散文世界里所表现出的绘画美则指的是作家用文字勾勒出绘画般的效果,多采用具有色彩感的词藻来形容意象,从心底发出并触动人们的情感神经而使其产生美感。湘江冷月的散文还富有灵动而独富意蕴的画面美,这样和充满诗意的语言,构成了一幅生动有趣、诗意盎然的描写画面;使情、景、意融为一体,既优美传神,又耐人寻味。“偌大的杭州是轻巧、静谧的。千树琼花,十里垂柳,娉婷婀娜的身姿,一如小家碧玉。草木隐隐婆娑,带来一季馥幽素雅的清香,连同氤氲湿润的气息。置身其间,犹如置身于水墨丹青卷轴中,又如饮佳酿,醇郁可人。”(《江南寻梦》)作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江南的一幅水墨画,用笔凝练简约,却神韵俱佳,使人如入画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另外,在《秋殇》《夏荷》《烛光》等散文中,作者做到了文中有画,人在画里,营造出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

湘江冷月以自己独特而细腻的心灵感受来建构自己的散文世界,在她的散文客厅中,既有心的呢喃、爱的呼唤;又有放飞云空的思绪、五彩斑斓的画面,还有水到渠成的哲思与对话,虔诚地与万物、与自我、与心灵的对话。她的散文注满诗情,充盈善意,是如此地拨动心弦,打动人心,让我们看到一位江南才女温婉的内心,看到她的情与爱,悲伤与忧郁,引领我们触摸她的灵魂,趋近人生的彼岸。

相关期刊更多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中央党校

国外社会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明与专利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