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群营销方案

社群营销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群营销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群营销方案

社群营销方案范文第1篇

用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的话来说,这是一场“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商业的实验”,月饼卖多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为商业世界创造一个新词“游戏红利”,只要你有本事把交易变成游戏,那一笔红利就会横空出世来到你面前。而此次活动的创意提供方、专门运营微店铺和微粉丝营销的口袋通创始人白鸦则认为,罗辑思维卖月饼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卖文化的终将干掉纯粹卖货的,商家必须抛弃以前的传统思路,重新学习如何与消费者沟通。

强化参与感

目前罗辑思维已经是一个拥有220万微信用户关注的互联网社群。7月18日,罗振宇在视频节目中公布罗辑思维开始卖月饼,并称这是一场“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商业的实验”,想凑点钱凑点人做一个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让传统的企业组织看看互联网式的新组织的厉害,并想创造一种新玩法,把传统商业的方式颠覆掉,把严肃的买卖变成一个欢乐的游戏。基于此,罗振宇提出要求,要有趣好玩,还要有互动,还要让粉丝有参与感。

罗振宇找到在微信营销上做得颇有心得的乡土乡亲创始人赵翼,后者向前者推荐了口袋通和白鸦。而赵翼本人也非常看好罗辑思维和口袋通的组合,用他的话说,“罗辑思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创新的社群,口袋通是一个充满力量满脑子奇特点子的靠谱团队。”一个有影响力,急需好玩的玩法;另一个储备了许多好玩的玩法,需要有庞大的社群能玩起来的产品。

接下来罗辑思维卖月饼这件事,就开始考验白鸦和他的团队。8月22日,白鸦作为嘉宾参加了由亿邦动力网主办的中国(成都)移动电商年会并做压轴演讲。演讲前,《中国经营报》记者对白鸦进行了专访。

白鸦介绍,最初跟罗振宇碰头后,罗甚至提出“要劫劫黄岗,要娘娘”的决心来促成这件事,但卖的却是月饼这种对当今消费者来说最Low最无感的商品,“月饼这种东西卖200块这么贵,还想卖得好玩,怎么搞?”白鸦说。事实上,作为中国的传统节礼,你还能找到比月饼更遭人诟病的产品吗?送的人不知道谁想要,收的人根本不需要。从前的月饼券,只是厂家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转一圈再回到厂家手中时,交易链条上的各环节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月饼根本不需要生产出来。不过,这也正是卖月饼有意思的地方,让想要月饼的人,在社交关系中直接表达出来,把“想要”的邀请发给老板、合作伙伴、闺蜜、前男友等各色人,那种考验人品测试人品的一刻,对参与双方都是煎熬,而这么粗暴的玩法通过游戏方式也正是其最有意思的地方。

“我也是硬着头皮上,我们就用五六年前做的代付来干,你下单了让你朋友买单,不能找到朋友买单就说明你人品不行。”白鸦说。第一个方案特别简单,就是在月饼商品页面上,有一个“我想要”选项,下单选好品味后再填一句你觉得有趣的话,填你的收货地址分享出去,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你的好友看见了帮你付款,这件事就成了。

第一个方案推出后,当天就炸锅了,有很多人说刚玩,朋友圈就被刷屏了,还有很多人抱怨说200块太贵了。“只要有人提需求就赶紧去改!”在随后推出的第二个方案中变为多人代付,采用众筹概念,下单之后可以多个人共同付款,一个人付两块、五块、十块,很多人很快就可以凑齐了。“多人代付请求分享出去后,很多人付款这个事就成了,这个效果就比只有一个人付的效果好很多。”白鸦说。这也更符合社群自由人自由联合的理念。

第二个方案中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付费评价。你在付款之后可以留言,但如果想再次留言,对不起,必须最低付2.5元才能再评论,“当时最多的评论截图显示有178页。”白鸦回忆。第三个方案变成送礼,既可以主动送礼,也可以讨礼。比如你买一盒月饼并付钱了,你朋友填一个收货地址就可以收到。第四个方案是反向团购,不少企业的中秋月饼福利就是通过这么解决的。至此,短短10天内,罗辑思维卖月饼这件事,共推出了4种玩法,共有270万人次参与,围观人数更是达到800万人次。10天,不再以游戏方式,而是转入顺丰进行常规销售。

知名电商评论人龚文祥认为,罗辑思维是中国第一粉丝社群部落,此次通过月饼试验首次涉足电商,是因为粉丝经济及社群圈子是电商的未来。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可以增加商品销量,很大一部分父母作为老年人,不会用微信支付但是会用微信,现在可以把商品下单转给儿女付款了。

细节取胜

其实,找人代付这个玩法并不新鲜,几年前支付宝就曾经推出过,但并没有引发关注。而阿芙精油推出的姨妈三宝请闺蜜和前男友代付的方式,也曾引发关注,但因为背后没有罗辑思维这么庞大的社群和紧密的共同价值观而没有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此次在社群卖月饼能取得如是效果,白鸦认为,粉丝或社群经济有其互联网思维下特有的特征,一是有趣,如果不是有趣的东西绝对不行,绝对玩不好。其实,这次月饼并不是理想的适合做粉丝推广的商品,重复购买率更高的快消品更适合。二是互动,只有互动才能玩好,其中最大的变量是人,如果把人的因素加进去,人、关系、互动、传播,基于人的力量加进去所有东西都裂变了,会发生质的变化。三是社交,真正的社交是指在任何一个环节的参与感和用户找到的成就感,而不仅仅是分享一个十块钱的优惠券,或买东西送奖品这样简单的关系。

尤其在与消费者沟通的环节,白鸦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都不缺战略,而是缺乏在细节上的专注。

社群营销方案范文第2篇

互联网相关从业者(产品、运营、营销等)

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人群

对社群运营感兴趣的人群

对我感兴趣的人群(虽然我知道没多少)

一、学习型社区的问题

社群一直是一个很火热的话题,我研究了市面上比较火热的互联网学习型组织,发现一个怪圈,就是一些人自己社群运营的很糟糕,但是还出来教别人怎么玩社群,收费还不低。我总结一下当下这些互联网学习型社群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五点:

1、群成员之间信息不畅,沟通成本高

这几乎是所有社群存在的问题。大家在社群里看到彼此的信息只有“上海-无业游民-冯宝宝”类似于这种的格式,这种信息根本没法对彼此产生了解。跟每个人说一分钟,500个人的社群就得花近十个小时。这就导致沟通效率很低很低,所以导致你无法立马找到你要找的人。

2、社群运营缺乏体系化

有的社群活跃度很高,那是因为群主本身有点威望,而且愿意花很多的精力去打理,所以能够维持这样的活跃度。但是当建立两个群,三个群,四个群的时候,群主就分身乏术了。然后群主开始招募一些志愿者进行社群管理,从此社群就开始变味了。这些群管为了活跃而活跃,整天搞些无聊的事情,忘了大家聚在一起是为获得价值而不是打发时间。所以建立一个社群如果想形成一定规模,就必须体系化,有一套自运行、可复制的机制。

3、缺乏激励机制

一个优质的社群离不开三个要素:好的激励制度、内容创造者、优质群管理者。而目前基本上所有社群的内容创造者都是社群组织者,群成员输出的优质内容零零星星,所以根本转不起来。问题出在没有一个激励制度,激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几句感谢的客套话。你以为能给别人创造的价值很多时候都是别人不屑的。所以得针对内容创造者、群管理者、活动发起者、其他群成员画清楚一个价值闭环,给做出贡献的人足够诱惑的激励,让大家有互动、做出贡献的积极性。

4、缺乏一个高效的沟通方式

微信群聊天一个很大的毛病在于很难深度交流,很多时候我更喜欢打电话。因为你没法一下子把问题的场景、细节、诉求全部描述出来,大家要不停的爬楼,所以对方理解的就很成问题。如果对方再没有追问细节得习惯,很容易就现有的内容断章取义。如果追问细节,那么沟通起来就会没完没了。

由于这种低效的沟通方式,以及缺乏很好的组织性,所以一些有货的人就不会在群里面活跃。牛人思维就是追求效率,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群沟通都很低,所以自然就不愿意在里面浪费时间,于是社群整天就是一群闲人在里面扯淡(冒着自己中枪的危险也要把这句话说完)。并不是说牛人天生的就讨厌在群里面聊天,如果群里面有他们需要的内容,并且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我想他们还是很愿意在群内分享。

有人会说,我来可不是为了学习的,我就是为了进个圈子结识人脉。那我想问,什么是人脉,肯定是有资源或者有能力的人跟你沟通熟悉觉得有合作可能性之后才能成为你的人脉。那问题是在一个大家谁都不了解彼此又不活跃的社群里面,你又如何去判断对方的成色呢,你是要发个寻人启事么?最后你会发现这个根本无法执行。

5、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注定无法调动大家积极性

很多社群天天喊着社群是去中心化的,实际上还是服务于个人的利益。比如不让别人发广告,但是自己就可以发广告,道貌岸然的说自己发的是福利。有些大咖有很多粉丝,开设课程之后建立学习型社群,虽然学员对你满是敬意,但是要让别人花时间参与你社群建设又是另外一码事。

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为自己服务那又如何激发所有人建设社群的积极性呢。你以为你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但是实际上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爱活跃,你最终得到实际也没有多少,说到底还是格局不够。

我就挑主要的问题说了,至于其他的问题比如说:群管管死群,群内到处发广告,群友撕逼,群内闲扯淡等问题真的没有拿出来聊的必要。

二、学习型社群的特点

挑别人毛病容易,还是要给出解决方案的,不然纯粹就是瞎BB。下面说说我所设计的学习型社群的特点:

可以在社群里面看到精彩分享,解决工作问题,开拓思维,真正的熟悉社群里面的每个人,彼此产生连接

超高的沟通效率,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很低(工作繁忙人的最爱)

有足够诱惑的激励制度让所有人可以参与创造价值,激活每个人

制度可以自运行,可复制

真正的实现去中心化,这个社群绝对不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

有的人会说,你就不怕别人复制你的idea吗?我一点不怕,我还巴不得别人模仿呢,这就说明我的理念是有价值的。我的目标就是我的社群理念能够得到验证,至于最后是谁成功的真的无所谓。我的要求只要一个,谁做好了求介绍工作,拉我入伙,我来给你打工。让我们回到主题吧!

三、线上学习型社群体系以及操作步骤

本文只针对线上社群运营进行讨论,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跟大家具体讨论我设计的线上学习型社群体系以及操作步骤。

1、如何迅速让大家互相熟悉,降低沟通成本

在入群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

职位、行业、个人发展路径;

个人擅长领域(渠道资源整合、策划、文案、交互设计、思维能力等);

个人诉求(跨界信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大家关注的热点、产品运营的技术问题、理念指导、求职、招聘等);

个人爱好(便于线下活动的开展)。

(这块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阐述,文字原因就不详述)

这一步其实很多群主可能在做,信息也不算详细。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群主都没有将这些信息共享,而只是占为己有。我认为,在社群运营初期,这些信息必须得共享,让大家彼此都能够产生了解,便于找到正确的人去解决问题。

具体共享的方式就是:种子用户阶段,信息完全共享,后期随着群规模的扩大,可以把姓名和公司给略去,由群主保管。这样的好处就是即使把这个名单给泄露出去,也不会造成人员流失,也不会造成大家的隐私泄露,而且反而更容易吸引别人加入。

2、如何激励内容分享者

社群的文化就是人人都是人人的老师,大家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解决而不依赖大咖。那当一个人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要来解决你这个问题,别人为什么要主动分享,仅仅靠奉献的精神、虚荣心是不持久的,所以要设立一个激励制度。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分享者每周评选一次最佳分享的前几名,给予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分为两种:群成员自发打赏,群基金固定打赏。群内需要养成为知识付费的理念,愿意分享的人值得给他奖励。(具体的排名方案就不详述)

群基金怎么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在入群的时候每个人收200入群门槛,500 个人就是10万元,这10万元就用做社群基金,分为52周花完,每周的奖励额度就是近2000。这数额的奖励足够有一个定的吸引力让大家参与其中。物质奖励是基础,精神奖励以及其他附加价值奖励另说。不过始终要记住,物质激励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其实附加价值的意义更大,需要深入了解的可以详细交流)

3、如何激励社群组织者

一个里面再多大牛如果社群不能运作起来,那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群运营组织者至关重要。一般的社群都是群主来组织,或者招募一些全职人员管理,甚至是义工。这种方式对于社群的持续不具有持续性,社群运营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的活儿。社群的运营者本身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但是群成员都是有工作的人,所以要给社群运营着足够的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社群的运营不能总指望大家抱着奉献精神。

我所设想的制度就是,钱永远都是最简单粗暴搞笑的方式,这个钱不需要由群主出。直接采用众筹供养群管的方式。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共享经济不是免费经济,不是靠的牺牲和奉献。500人的社群每人每个月缴纳10元社群运营费,那么一年总共就有6万的社群运营管理费。这费用足够养活一个全职员工。

群管采取轮值制度,想参与的可以直接报名,按报名先后顺序进行轮值。6万元按周结算,每周就是1100多元,这金额足够刺激一个人把事情给做好,而且对于大家的代价又不算太大。

群管工作职责:群管要负责从开始的需求整理,根据群友资料库找到合适的人进行沟通,在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促使对方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要将解决方案具体化,有深度。然后在每周的一次问题解答的时候,做好活动预热,让大家踊跃参与。最后将产生的内容去除无效信息整理成标准化文件给全员共享,节省大家的时间,提高大家价值获取的效率。

群管的KPI:必须得给群管设置KPI,KPI主要指标就是参与回答的人数,以及内容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足够让群管把这个事情做好。(细节就不深入讨论)

4、如何提高群员质量,不断吸引优秀的人

社群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群友的质量,以及他们的分享主动积极性。社群初期门槛就只是收费。后期就需要不断的招募高质量的人,那如何招募高质量的人呢?我们就得给这些人提供两个入群方式,这里我要提到的一个数字是52。

比如入群费用是200元,那么当群人数到了52个的时候,周奖励金额就是200元了。这个时候我们搜集群内一些问题让其他圈子的人参与答题,并且告诉对方,你可以随便挑一个问题参与解决,如果解决了问题并且获得最佳方案,你就得到入群的奖励。到时候可以把所有的解答方案给他分享,如果他不是最佳方案,那么可以告诉他,入群的门槛是200元,你可以一起参与学习交流。

牛人喜欢跟高手切磋,如果他成为最佳方案,那么对于群友而言这也是巨大的福利,所获得奖励正好冲抵入群费用。如果没有获得最佳方案,那么他因为社群里面的牛人而认可社群的价值,最终可能会选择加入。(我瞎歪歪的,我又不是牛人)

5、作为一个菜鸟发起者如何迅速扩展群规模

靠制度以及自己苦心经营决定着社群是否优秀,但是只有大咖才能让这个社群变得卓越。因为大咖可以一呼百应,而屌丝只能一个个慢慢去说服。而且社群到了后期,因为大咖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一个灵魂人物可以镇得住场子,提高大家的凝聚力。

所以在初期阶段先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验证模式的可行性,然后努力去说服大咖让大咖让他参与主导。菜鸟是永远无法扛此大旗的,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哪怕为别人做嫁衣对自己的反而是最有力的,而且本身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社群本身就应该是分享而不是占有。大咖很重要,但是没有大咖社群本身也具有自运行的能力。

想扩展群规模还需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推荐吸引别人加入。人人都喊着要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但是市面上基本上所有的社群本质上还是在为自己服务的。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为自己服务那又如何激发所有人建设社群的积极性呢。具体如何调动所有人推广的积极性我这次就不说了,想了解的可以跟我私聊。

6、社群价值延伸

在社群运营成功之后,可以产生很多附加价值。对于那些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的人,获奖的让你,需要做好信息记录,建立人才储备库。可以给他们提供资源对接的服务,反正他们需要什么就尽量满足他们。这也是这样的社群必须由大咖主导的意义所在。

所有人在里面的作答可以整理成档案,这样的档案对于人才招聘意义重大,传统的简历式招聘方式如果配上这些档案,将会帮助企业更好的招聘合适的人才。

社群内的原创内容最后可以整理出书,拔高社群的高度,在每个章节标注内容的创造者,给内容创造者名和利。

附加价值我只是列举其中几点,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附加价值。

7、建立高效的沟通制度

问题发起者需要将自己的诉求,背景详细信息写在word上提前几天仍群里面,让大家有充分时间思考。形式不限,最重要的就是把问题阐述清楚。(这块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阐述,文字原因就不详述)

解答问题的人把解答的方法以及思路详细的写在word上,放在群里。然后由群管进行统一整理协调。大家可以针对这些比较完整的问题以及方案展开讨论,防止话题偏题,提高沟通效率。在话题讨论结束之后,群管负责再将整个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提炼整理,最后跟大家进行共享。防止大家为了看信息要不断的进行爬楼,浪费大量的时间。

套路只是为了沟通更加方便,千万不能变成教条的制度,一切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沟通效率,创造价值为根本目的。

8、在社群内各方价值闭环:

大咖:

吸粉吸粉再吸粉

提高自己分析的留存度以及粘性

强化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洞察能力

吸取一些优秀的idea

去发现目前大家最普遍的问题,寻找最接地气的研究方向

寻找优秀的员工

寻找优秀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者投资对接

通过解答可以看到自己的方案的操作反馈,不断检验自己的理论

可以针对大家普遍的问题,定制化一些培训活动

上面都是我歪歪的,我又不是大咖,我怎么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参与分享者:

物质激励

形象以及能力的展示,得到大家认可,塑造个人魅力

潜在的商业合作机会

提出问题者:

解决自己实际的问题

找到自己需要的牛人资源

默默无闻的人:

围观别人优秀的idea自己跟着成长

获得牛人资源

群管理员:

物质激励

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围观别人优秀的idea自己跟着成长

社群营销方案范文第3篇

“定位理论”之父艾・里斯曾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企业的营销战略:“从大的品类中分化一个新品类,在新品类中成为第一,用公关启动传播,用广告维护既有优势。”

近几年,各行各业不乏按里斯模式成长起来的新品牌。无论是传统的衣食住行,还是线上平台APP,只要沾上互联网,都会在第一时间抢占用户的心智。连前一段时间饱受诟病的黄太吉,也要加上一个高大上的前缀――互联网餐饮第一品牌。

赫畅无疑非常擅长营销,每天一条微博,餐票上附赠微博语录,这是人格化营销的温馨渲染。

一年一度的“外星人”演讲(注:赫畅举办的演讲活动,主讲外星人、宇宙奥秘等内容),本身就是公关事件。用演讲内容吸引粉丝,分离内容主体与黄太吉广告,让粉丝主动探索创始人背后的商业故事,外加与生俱来的演讲天赋和视觉设计的后天修炼,让赫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营销高手。

赫畅说:“黄太吉营销上很成功,但是公关上很失败。”

但在我看来,黄太吉在营销和公关上都很成功。只是小小的煎饼果子,撑不起这么大的营销和公关势能。

煎饼果子撑不起赫畅的野心

从品牌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品类单品在品牌启动时能引起舆论争议,在网络上形成口碑传播,这本身就是公关的成功。只是舆论形成一边倒的情况,让很多人把矛头对准了产品本身――煎饼不好吃。

菜品不好吃,餐馆生意肯定惨淡。但不好吃和不能吃是有区别的。黄太吉的出现,起码让想吃煎饼的人能吃到,把一个低端的路边摊品类变成了镁光灯下的流行品类。这对品类本身的扩大有益无害,就像创业家副总裁纪中展所说,无论黄太吉口味如何,但它给了大家一个吃煎饼的理由。在营销战略上这一步没有错。

如果营销和公关都没有问题,产品还不至于差得不能入口,那被人诟病的原因在哪里?核心在于,营销势能和品类自身价值之间存在位差。即是说,你让用户产生了一个山珍海味的想象,实际上却给他一个馅饼的实在。

营销的法则其实是不变的:顾客让渡价值的最大化,即顾客的预期价值和实际付出成本之间的差。营销的关键,是要让用户感觉占到了便宜,用互联网术语表达,就是用户体验的超预期。

如果这个问题再往下刨,营销势能和品类之间存在位差,那么是营销错了?还是品类错了?或是营销和品类都错了?显然,在营销和公关上,赫畅的招式和动作都极致完美。只是煎饼果子这个品类撑不起赫畅的野心。

两次跟赫畅对谈,虽然言谈举止礼貌得体,但仔细体察后感觉其有倨傲之心,霸气外露。这是他的本性,无论赫畅选择什么品类创业,营销的标准动作他都会去做。

至于品类的选择,是一个创业者在成长路上的阶段性认知局限也好,还是营销战略抢占品类第一也好,都不重要。结果是,黄太吉品牌的确人尽皆知了。

可是,当品类本身承载不了创业者的期望值时,品类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变得畸形。

赫畅创业的两个误区

赫畅采用了精益创业的经营模式。这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下的创业路径。所谓精益创业,就是不做计划,小步快走,一边行进一边反馈,用反馈建立新的认知,以便找到下一步的出口。

四年创业,赫畅一直在践行精益创业。回望过往,他认为自己陷入了两个误区。

误区一:精益创业适合未开发的新领域,成型市场不适合。像Uber、Airbnb、微信等完全没有人沾染的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适合精益创业模式。因为这个行业没有既定的标准,连领先者也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发展。小步快跑,及时修正是对的。

但像餐饮如此成熟的行业,如果在行业内寻求发展和突破,就必须参照行业的成型标准。单纯地依照互联网创业模式,而忽视行业本身的框架,会变得举步维艰。

要增加销售量,就得投入更多店铺、人工,要衡量获客成本、客单价。这些硬性指标无法逾越。所以“走一步,看一步”不如接受规则,在既定规则下把自己做得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黄太吉成长的前两年,赫畅认为自己钻进了精益创业的怪圈。这其实也给了很多想要在传统领域创新和转型的创业者一点警示:哪些可以被颠覆,哪些需要被尊重。

误区二:走得太快,惯性前进。正由于遵照精益创业理念,所以黄太吉一路狂奔,走着走着就走成了惯性,无法停下来思考,疏于管理和内部调控。

因为走得太快,成为了臆想中的领先者,所以每一个问题都当成这个行业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问题,每一个解决方案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就很容易把常规成长路径中遇到的问题非常规化: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暂时搁置一边,因为前进才是最重要的。

赫骋馐兜阶约合萑肓宋笄,代价是行业整合本身带来的机遇和红利被大大忽视。试错和迭代的成本,冲抵了企业品牌势能的杠杆效益。

最值钱的是品牌

跟赫畅的交流中,我做过一个假设,假如现在黄太吉已经关门了,赫畅还剩下什么?也许黄太吉有一天会失败,但是赫畅却成功了。因为赫畅通过四年的经营,获得了一样东西:品牌。

品牌在这个时代有三个属性。

第一个属性是认证力。认证力的本质意义是背书。黄太吉可能在某一天被市场判为死刑,但在行业内部却有极高的背书力。赫畅不常参与行业内部交流,无论是出于自傲还是互联网公司的定位等原因,其结果是形成了信息不对称。行业内部的人不了解黄太吉的营销门道,但又认为他是餐饮界营销的绝顶高手,他具有极高的自我背书。

圈内的高背书力,让赫畅可整合行业内的多重资源,“九州会”(注:“九州会”为黄太吉在全国餐饮创业者的社群网络)的活动一发起,业内的餐饮老板纷纷参与其中。且不说该活动未来会走向何方,一分钱成本不花,圈内人全程赞助,还探寻了业内餐饮人的“痛点”和诉求。从广告收益的可量化,到增值服务的非可量化,“九州会”无疑都是超值的。

第二个属性是注意力。注意力的本质是势能,赫畅的微博有大量粉丝,属于自带流量。黄太吉的线下销售额,相当一部分是赫畅流量势能的线上转化。所以无论赫畅有何动作,都会引起媒体关注。

自带势能的赫畅,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时可形成天然社群。无论是餐饮人的行业社群,还是喜欢赫畅个人的流量社群。在社群内的交互过程中极易产生连接价值和管道诉求。

很多人倡导社群经济、社群创业,殊不知,社群是结果,而非原因。不是要达成某事要建立一个社群,而是某人在做某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社群聚合。所以,社群的前提条件是成为某人,但凡是为社群而建立社群的创业者,都会死在形成社群的路上。

第三属性是连接力。在中国做品牌,很多时候是在贴标签,标签是剧场化的符号。所谓剧场化的符号,是指一个社会中形形的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大家彼此的身份认知是通过符号进行的。

例如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可判定一个人的阶层和背景。这背后更深层的意思是,具备更高档次剧场化符号的人可跟同圈层的人进行连接和交往。所以品牌力的经营,跟背后的连接诉求是统一的。

赫畅可谓是一个连接高手,在经营黄太吉的四年中,他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连接。

对内连接,他把中国大多数互联网圈的创投大佬进行了利益捆绑,变成了黄太吉的投资人。对外连接,虽然黄太吉本身没挣什么钱,但赫畅个人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参股了很多高估值的成长性企业,通过投资能力增加了黄太吉的资产溢价。品牌杠杆撬动了金融收益。

所以无论是个人营销技能在未来的变现,还是行业内圈子资源的吸纳整合,再或是投资回报的财务收入,赫畅通过黄太吉成功地塑造了个人品牌,且成为了这个品牌的最大受益者,也许未来还会持续受益。

餐饮仍是存量市场

四年来,黄太吉从煎饼铺子发展到外卖平台,现在的成长已遇到了天花板。赫畅开启了组织裂变,用四个方向分解增长阵痛。

一是打开原有业务的外延。黄太吉开放二三线城市加盟授权,最大化地利用品牌优势回收现金流。

二是把外卖工厂店变成外卖仓,重构黄太吉平台与行业内部的连接关系,把原来帮餐饮企业解决生产终端变成解决销售渠道。

三是成立营销公司。帮助餐饮企业做营销服务,此项业务受到很多年轻餐饮创业者和老餐饮企业二代接班人的追捧。这是黄太吉用品牌做营销服务杠杆。

四是做餐饮应用服务商。赫畅自己投资成立了一家公司,愿景是成为餐饮业的应用服务商。对餐饮行业的人与人、人与信息、商家与供应链等进行精准连接,其本质是一个超级中介。

在一个过万亿元市场的宏大产业链中,赫畅想织一张网,在1000万餐饮人中筛选出10万,做最优化的连接,提升整个行业的运转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赫畅的意图很明显,黄太吉原来的模式是挖金矿,而这家新公司则是给淘金人送水。

且不管这四个方向在未来是否成立,从赫畅的行为上可以判断,他的策略正由“重”变“轻”。在经营结构上让成本越来越低,在财务上离钱越来越近。这一系列举动的背后,说明了一个行业的颠覆者从最初的雄心变成了务实的耐心,从逾越规则到尊重规则,甚至巧用规则。

通过四年的洗礼,赫畅能认知的是,对一个行业宏观的走向和自我价值的梳理。他过去认为,餐饮业是一个增量市场,所以他要做横向的生意,也就是规模取胜。

四年过后,他发现餐饮业仍是存量市场,自己能做的,其实是纵向的生意。只有深耕产业链条,才能找到自己的服务价值。

创业过程中,到底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哪些是有效行为,哪些是无效行为?除了马后炮式的总结和编故事,有什么是可以对自我坦诚的?

就在这篇文章落笔之时,赫畅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计划是给创业帮了倒忙。”起初我还以为他是精益创业的余毒未散,事后才理解原来他是向内看,走心了。

社群营销方案范文第4篇

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可为,而且文创企业拥有强烈的资金诉求

在中国,由于“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经济结构转型所需。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决策层的关注,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放眼全球,在西方发达国家每天文创产业创造的产值可高达上百亿美元,甚至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在国内,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存在的重创意,轻资产,少抵押的问题,一是它们的知识产权和价值评估暂时是无法确定的,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文创企业的周期很短,变现能力不是很强,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这些与银行传统风险管理的要求存在着落差,使得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一边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另一边却是文创企业的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两者一拍即合,使得文创产业更愿意选择通过众筹的形式去融资。以创新与创意为核心,兼具实用与鉴赏功能,能够塑造时代风格、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因此率先被“互联网化”和“金融化”。

消费者习惯在升级,文化创意产业最容易形成“粉丝经济”

如今,中国人更愿意为文化去消费,除了商品所带来的实际使用价值,品牌与情怀的力量也正逐步成为刺激人们消费的因素之一。

这其中,最典型代表是褚橙。在褚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普通水果的橙子都以“地名”前缀。而只有褚橙热卖,为什么?我相信,这不仅是因为其口感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它是89岁高龄的褚时健在人生低谷期间种植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永不言弃、重头在来的精神,这种精神远超水果本身的意义,更像是一种情怀、一种传承。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摈弃以前的“便宜思维”,他们并不吝啬于为自己喜爱的东西去花钱,例如家长带孩子去郊区画画采风、80岁老奶奶排两小时队去买烧饼……,我想,这背后代表的是人们消费理念的升级。

如今,商业世界世界里,“品牌返祖”的现象会越来越多,产品本身的成本与其售价便开始脱钩。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愿为情怀付出高溢价的原因。我相信,这样一群人是极具粘性的。

众筹已偏航,“五位一体”才是新方向

在文创产业众筹方面,我曾提出了一个“五位一体”的概念,即:电商+社群的运营+投行的服务+4A公司的营销+媒体,为一个好的项目提供立体的服务,让喜欢它的人把黏性保持住,也可以叫作360度综合服务解决商。

社群营销方案范文第5篇

江苏汇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互联网品牌“云学堂”自创立以来,秉承着“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平台”的使命,致力于为广大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基于云计算的知识与学习管理平台、课程内容、学习社区、学习体系建设等服务。“云学堂”旗下拥有“企业大学”“机构网校”“学习商城”“汇会”等丰富的明星产品组合,产品覆盖PC端、手机端及平板端,通过SaaS模式,让客户零风险、小投入即刻拥有自己的云端学堂,学员可随时随地获取卓越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效果价值最大化。并且通过“企业大学+机构网校+学习商城”的模式,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下“买平台,卖产品”的方式,首创 “企业在线学习共赢生态圈”理念,以开放的心态打造“平台+内容+服务”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线上,“云学堂”通过优质的产品组合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和学员,那么在线下“云学堂”又给客户带来了什么呢?“云学堂”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聚合了一批粉丝,每一次重大的产品更新,“云学堂”都会发起有关产品的征名、使用操作感受等内容的互动,例如云学堂在早期产品初创阶段,就在微博发起了征名活动,共有10多万粉丝参与其中;“云学堂”也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在“云学堂”的微信、微博中,都会有最新的行业内容,以及对于每一个岗位的技能学习知识分享等等,并且定期开展涉及企业HR和员工职业培训的在线学习活动,为企业员工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云学堂”自2014年9月开始,定期开展企业交流沙龙活动―云享汇,为企业管理者和HR们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每期都会邀请重量级嘉宾为参与者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分享。

如何做好社群

要做好社群,首先要了解社群是什么。社群其实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多种社交工具所产生的集合―大家在社群中维持着一种良好的关系―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私董会就是一个标准的社群。社群也有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以小米为典型代表的产品型社群,一类是以“云学堂机构网校”为主的内容型社区。小米有着丰富的手机产品,而“云学堂机构网校”则具备丰富的培训知识和课程。每一类社群都在通过丰富的产品和内容来带动社群中的成员共同思考研究。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社群呢,做好社群又要具备哪些元素呢?

好内容

对于内容型社群来说,内容的好坏决定了社群是否可以良性发展。在当今这个内容为王的世界,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就算用户来了也会无情地走开,没准还会丢下一句“这家公司的产品不行”。

很多企业都曾坚持这一正确的导向,但是却走上了错误的方向―全力开发好的内容,却不符合市场的需要,甚至与市场的发展背道而驰。那么,什么是好的内容呢?好的内容要和市场动态信息相结合,并且要满足用户对于这方面信息的需求。

除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企业社群的内容还要新颖独特,也就是创新。的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创新显得愈发艰难,好点子难产,产出一个就会被无限制地滥用。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努力去发掘广阔的蓝海,并且在新的领域建立自己的特性,让更多的人记住你。苹果、微软、百度、小米等,都是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出了一个又一个颠覆世界的产品,拥有了自己的专属标签。

另外,也要掌握用户的娱乐习惯,但又不能让娱乐性覆盖内容的属性,这里可以认为,娱乐性的融合,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用户体验,好的内容,既要有娱乐性,也要保证专业性。

可见企业要做好内容建设,一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二要创新,开发未知的领域,三要打上自己独特的标签,四要确保内容既有娱乐性,又兼具专业性。

好产品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看似越来越重要,其实也不那么重要,因为与工业时代相比,产品的基本属性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不再仅仅满足用户生活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情感。

优秀的产品往往能够带来可观的粉丝群,通过粉丝和用户的响应,企业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业务,达到利润扩大化。正如乔布斯所言,“我们正处于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因此打造好的产品,在给用户创造扎实功能的同时,还要通过情感的赋予,让产品更加富有魅力,然后赢得更多粉丝的关注和支持。比如小米的“为发烧而生”,苹果的“再一次改变世界”,两者都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超越功能的情感体验。

就企业而言,企业将情感融入营销过程,能更有效地触摸到用户的情感诉求,当用户的情感被企业和产品调动起来,产生的市场效应是不可估量的,用户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忽略功能所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说“我为崇尚这种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挖掘用户情感诉求对于产品型社区的建设至关重要。企业要更多地接触用户和市场,了解用户所需,满足用户心中向往的情感体验,打造魅力产品,继而创造优秀产品社群!

有效传播

内容、产品再好,没有有效的传播也是无用的,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企业除了做好内容、产品,还要选择有效的传播工具。目前,很多企业的优秀创意正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传播出去,很快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要知道,在当今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优秀的创意所能带来的价值往往是无法估量的,但如果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在各种媒介上投放广告,资金消耗多,效果却很差。

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工具进行传播,培养用户的一致性,使之共同关注一件事、一个品牌。例如目前较为火爆的微信,任何一位名人的转发所带来的广告效应,远大于其他传播方式;又比如“云学堂”的学习平台,通过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在线交流平台,让更多企业的员工能够参与培训与学习;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沙龙相结合的模式,让企业员工得到全面的学习机会。让更多的用户通过亲身体验和分享推荐的模式,让其他人直观地看到效果,这是最能打动用户的传播方式。所以要做好社群,就要在有好内容的前提下,做好传播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将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用户,这样好内容才不会失去本来的价值。

重视运营

为什么要重视运营,好的东西传播出去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运营相较于传播来说,需要更多的投入,因为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运营通过时刻关注用户的动向和反馈,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修正和调整。对社群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来说,运营的意义更为重要。社群要像经营企业一样运营、维护,因为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和广告平台,而且是最支持、最关注产品的用户的聚集地。通过运营,企业可以时刻关注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每一个动向所产生的感受,以及用户提出的个性化建议。例如,小米手机每周更新系统的行为,就是从社区粉丝的建议中产生的,这样做会让用户觉得“我不仅仅是在使用产品,我也参与创作产品”。

社群的运营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深入社群。企业要深入社群,与用户打成一片,让用户感觉合作的,真正爱上企业。

2.挖掘社群中最活跃的用户,因为这部分用户才是真正的天使用户,他们会时刻关注企业的一切,甚至当企业没有任何动静的时候,他们会盘问企业“最近到底在做什么”。他们是企业和产品最好的宣传队。

3.根据用户的反馈制定策略方案,用户反馈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直接的反馈,好与不好,一目了然。

4.能面对面,就不要用QQ。面对面地解决问题、获取用户反馈,能够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不要再用QQ表情、呵呵,甚至于“亲”来麻痹用户了。登门拜访或举办一次用户体验会,比在QQ群里统一回复要强百倍。

5.提供专属体验。用户在纷繁的信息世界里能够了解的信息太多,而且在创意被无限次地重复、抄袭的时代,用户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所以,只有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让用户觉得这就是我要的感觉,企业才能成功俘获用户的心,使用户成为企业的忠实粉丝。

社群文化还有很多,但终归只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用户至上,内容为王”。

“云学堂”客户社群案例分析

那么“云学堂”是如何辅助企业来做好社群的呢?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金螳螂”,另外一个是乐训网。这两家企业用户通过与“云学堂”的合作,成功构建了自己的社群,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粉丝,从而做大做强。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是一家以室内装饰为主体,融幕墙、家具、景观、艺术品、机电设备安装、智能、广告等为一体的专业化装饰企业。自从与“云学堂”合作以后,“金螳螂”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为全国上千名员工提供在线学习的机会,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培训经费;同时,“云学堂”不间断地进行岗位培训,为不同的岗位提供系统化的装修设计方面的培训,让更多的人进入“金螳螂”,并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另外,根据员工在“云学堂”学习过程中的反馈,“金螳螂”不断调整培训计划,从装修、设计等多个方面,逐步完成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岗位提升。“云学堂”也积极和培训机构合作,将更多有关装修设计的课程提供给“金螳螂”,成功打造了“云学堂+金螳螂+培训机构”的系统化培训模式。

乐训网创始人练荣斌老师是中华讲师网、淘课网、168培训网、中国总裁网、益策商战名家以及国内多家知名培训公司的特约讲师,他创办策划的乐训“TTT培训”已经在全国多次开展。通过与“云学堂”合作,乐训网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培训,并且乐训网官方微信整合了线下培训、在线学习和乐训联盟,其中乐训联盟包含了乐训礼仪联盟、乐训制造联盟、乐讯网商联盟、乐训移动联盟。乐训网通过与云学堂的合作,成功打造了练荣斌老师“TTT”实战讲师的个人形象,吸引了更多的用户。

相关期刊更多

电影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文化厅

人权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