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73―01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教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预习,学生往往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景象,接着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鸟的天堂,引发学生的讨论,接下来播放众鸟纷飞的场景。以上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鸟的天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二、注重精讲和精练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精讲和精练。精讲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上课开始,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教学。2.给予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3.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交流学习情况。精练表现在:1.教师对作业量要精心编制和挑选,增强针对性。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量和难易度的不同需求,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
三、课堂练习突破重、难点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本中配有许多练习题,教师应处理好三大关系,使所教的内容很好地被学生掌握。1.量与质的关系。练习要有一定的量,但必须保证质量。2.量与难的关系。设计练习必须根据大纲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3.新与旧的关系。练习设计要新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
四、注意教学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的合作交流方式十分灵活,学生表现个性和差异的机会多,具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动手、多上讲台,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五、探究教法、学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但是,透过这些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我们也看出一些问题,尤其是看到一节节颇得好评的公开课后,教师们认为:要想上好一节公开课,首先教师应具备演员的素质,而且最好是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讲台成了教师一个人舞台,舞台上只见“演员”声情并茂,声音悦耳而又极具感染力,不时还能高歌一曲,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其次少不了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图片制做精美,逼真,令孩子们赞叹不已,令听课的老师们自叹不如;当然,这样的课堂还少不了“小观众”们恰到好处的“捧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总之,教学多法不仅多样而且“时尚”,“亮点”不断,学生被老师夸得忘乎所以,飘飘然,学生也极具个性化。使人不仅感叹:这还是“课”吗?这些语文教学,表面看似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理论“注意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向课外延伸”,实则削弱了文本的价值,丢弃了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体会。我也听过许多名家们的课,他们的课给人一种普遍的感觉——朴素,没有制做精美的课件及动听的音乐,没有琴棋书画的展示,没有花里胡哨的板书,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睿智的对话。大家普遍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那么,究竟如何来评价我们的课堂呢?我有一些粗浅之见:
一、看“面”
就是看老师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上好课就如同写文章,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中心突出,构思新颖,要做到这似简单的几点并不容易,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经过细致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做长时间的准备。而上好一堂课,教师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认真解读文本,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开发、探究、创新,轻松愉快地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得,都有提高。
二、看“线”
1.结构线
就是看课堂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材是教师最为熟悉最为常用的课程资源,所选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亮点、疑点、空白点让我们去挖掘、开发、利用,如何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呢?教师就必须好好钻研,慎重考虑,做到去皮肉而见筋骨。
如一位老师教《西门豹》一课,在提示课题时,从“西门”这个复姓,就联系到了“百家姓”的姓氏趣闻;在介绍“邺”地时,又联系到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划分;最后还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如此做法,显然是在喧宾夺主,他忘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掘因受课堂时空制约和数学目标的定向使然,必须有严格的选择,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偏离了主题。
2.主旨线
就是要准确归纳文章写作的主旨,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做到去其骨而见其魂。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一明一暗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明线就是“好好儿活”,暗线就是在“好好儿活”背后交织着的、浸润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无限的敬意。教学时,就可以抓住“好好儿活”这条明线展开,通过理解“好好儿活”,感悟“好好儿活”,内化“好好儿活”,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三个层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思念与敬意,这样文本资源开发的价值才能有效的体现出来。
三、看“点”
1.教学流程简洁流畅
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是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课堂景观,那么如何给课堂“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整体架构。就是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比如《鸟的天堂》一课的主线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文中对于大榕树的美丽及到处都是鸟的两部分的描写,体现了鸟与树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反映出了鸟与树亲密的关系,处理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出了文章的整体架构。
2.教法简要实用
在课改逐步深化的课堂上,其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不能说不多,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实物展示,时尚的“课件”展示,课本剧表演、游戏、画画,还有新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探究等等。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出“彩”,招儿一会换一个,活动一个接一个,结果有限的四十分钟被挤得满满的,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的课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教学手段,却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原因是教师把握了文体的关键,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次清晰,点拨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抛开了这一点,无异于舍本逐末。
四、看“主体”
【关键词】学习氛围;学习时空;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是机遇,更是挑战。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幸福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学会学习”成为人类在21世纪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我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文进行了下列尝试:
1.营造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
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营造要做到二点:
1.1 尊重关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亲切礼貌的语言,“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课堂上学生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因为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得以形成。
1.2 投入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的“倾注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并非指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中常碰到一种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较踊跃。而独自站立发言的勇气常没有。为什么这样?学生主要是怕说错,被批评被笑话。有些老师碰到这情况,常发脾气。我觉得教师抓住契机,来点幽默,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怯意,让学生爱说,乐说。记得开学初的一节课上,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用不是很自信的眼神望了望我。我幽默地说了一句:“恭喜你,答对了!”这位学生美滋滋地坐下了。可一位调皮的学生插上一句:“恭喜发财!”我趁势一句:“你在恭喜他发知识之才吧!”这样一“恭喜”,学生笑了,害怕的心理一下没了,只见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举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相互碰撞,擦出了情感的火花,使得语文课堂情趣共济,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生的感情、人格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体现。
2.留足自由独立的学习时空
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而大教学班不利于开展个体活动已是客观现实。为此,有意识地增加预习及自学的时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及查找资料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我在学生自学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等,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为群体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和学困生,给予必要督促与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同学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课堂上形成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气氛。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现列举几种:
3.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学生可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等。我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小组合作。合作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做到组内互助合作,而全班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一般每组四人,有组长,其余三人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如:教学《小抄写员》一课,笔者在引入课题时设计一个挑战性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讲小抄写员的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新朋友小抄写员介绍给大家”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介绍起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3.3 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分角色朗读及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尤其受学生欢迎。本学期学生曾出过两、三次手抄报。学生自由组合,撰稿的,编辑的,誊写的,插画的各尽其职,他们出的手抄报一次比一次好。又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一环节,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学生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课堂上的表演妙趣横生,甚有意思。在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好处。
3.4 学生当“老师”。在古诗教学和作文评讲中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课上先在小组里试讲,然后选派同学到班上上课。这样做,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置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在古诗教学和作文评讲中,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如作文评讲课上,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没看到的地方,教师可插一句:“允许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习作,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3.5 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要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如教学《鸟的天堂》中,可先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老师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6 实践活动。“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实践”二字,必须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研究,去进行各种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搜集春联,办班刊,自编作文选,开朗诵会,搞辩论赛,开展课外阅读比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并学会分析、整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获得自己所没有的知识,获得教师没有办法教给的技能。
学生在自主学文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7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研讨;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沿着小学语文课改的新方向,我一路追寻,总想触摸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的真谛……
【实践一】在热闹中走偏了方向 星期一 雨
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连串桂林山水精美的风光画面,画面在流动,音乐在流淌,学生很是欢喜。我还组织了个到桂林游一游的游戏活动,学生激情高涨,兴奋异常。这两个环节几乎占去了30分钟时间。整个教学过程在热热闹闹中结束,师生皆大欢喜。
课下,我拦住几个学生问:你们觉得这节课有趣吗?学生眉飞色舞,说课堂中有好听的音乐,有优美的画面,有有趣的活动,怎么会没有趣?我再问,那你们说说,你们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却令我大吃一惊,除了那些美丽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外,竟然说不出个所以然。
研讨会上,大多数教师对我的课大加赞赏,认为我的课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热闹。但也有教师觉得,课堂上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多地注重形式,课上得太花哨,有些像语文实践活动课,甚至还有些像思想品德课,这样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知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不会有什么提高。语文课程这样上,于学生、于教师的成长都没有多大的益处。
于是,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皆大欢喜的课,学生却没有收获?为什么会有教师持这种批评态度?我原以为,学生会在音乐与画面所营造的美感中深切体会到桂林山水所蕴含的美,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并陶冶情操。可是,也许是画面太多,或许是游戏太吸引人,或许是课堂太热闹,学生目不暇接,他们的目光只锁定在对画面的欣赏上,学生的兴趣只集中在活动的参与上,而无法用心去体会桂林山水所传达的美,无法用心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折射的魅力。我想,这堂课的失败在于我过多的运用画面与活动,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无法静心去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美感,也无法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的,但过分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势必导致知识能力目标的缺失。
这时,我突然忆起教科所张晓华老师的一句话:“语文姓语,要紧紧抓住语用这个核心,不要让语文教学偏离目标,走进了别人家的菜园地。”也许,这恰是我这节课失败的注脚吧。
【实践二】工具性压制了人文性 星期二 阴
又是公开课,我选择了人教版第八册《鸟的天堂》一课。这次,我吸取了教训,特别重视语文的运用教学,重点是对文段的仿写。整个教学流程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写得很认真,也的确写得不错,应该很是符合我的心意。可是,我总觉得,课堂上总像少了点什么。
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也觉得自己的确掌握了不少知识,可总觉得这样上课让他们提不起兴趣。
在课后的研讨会上,教师的看法倒是一致的,整堂课注重了知识的传递与训练,但没有语文的性味。长期这样的话,他们除了做知识的容器外,是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当然更不会爱上语文。
说实话,我自己也觉得,这课上得不是个味道。首先是课堂气氛沉闷,课上得比较压抑,总觉得少了一种灵味。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目标,过多地注重技能的训练,对鸟的天堂的这种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的美却没有让学生去深切感受。课上,学生是在纸上沙沙地写了不少,可于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美的体验,对
文字所传达的人文意识、生态意识该是多么模糊,这该是个多大的遗憾啊!或许,这次,自己过分追求知识能力目标时又回到了
应试教育的老路。语用教训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这时,我真的感觉很茫然。
【实践三】走进语用教学新天地 星期三 晴
今天,县教科所小学语文专家来我校开展语用教学专题研讨展示活动,我执教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秋天的雨》一课。作者以秋雨为线索,文章以童真的语言,从秋天的色彩、香味、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一个丰收、美丽、快乐的秋天。我牢牢把握语用教学原则,设计了品读语言感受意境美、体味词语感受色彩美、研读句子感受语言美、迁移仿写创造生活美四个环节。课堂上,抓住色彩、气味、声音的关键词语,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生成,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美好形象。通过模仿句式练习,学生积累了语言,运用了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后研讨会上,小学语文教研员张晓华老师指出,本节课按照语言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应用的教学思路,充分实施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语用教学是在有情境、有氛围、有色彩、有情感下开展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正确落实了语文教学是语用教学的本质规律,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