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你一定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我家就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
一天上午,爸爸送我去学拉丁舞,妈妈带着弟弟去利群商场做美容,妈妈把弟弟放在了五楼售书处,让他看书或者看电视,自己去二楼做美容,可能妈妈 美容的时间有点长,弟弟竟哭了,跑下楼去找我的妈妈(也就是他的姑姑),正好被服务员看见了,领他去了一楼服务台,用喇叭广播着:“常煜涵的妈妈请注意,听到广播后,请到一楼总服务台,您的孩子在等你。”
正在这时,爸爸去地下超市买火锅料,听到了广播,赶紧去一楼总服务台,跑着把弟弟领到了二楼美容室,找他的姑姑。服务员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叫喊着:“快来人啊,有人抢劫小孩啦!”一堆人跟着我爸爸跑到了美容室,一问才知道,他是常煜涵的姑父,真是虚惊一场。我弟弟在大家的笑声中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了。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就利用孩子们爱玩的特点,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如《记一次拔河比赛》,我首先举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这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过的,能写出真情实感,习作写的较成功。这样的活动搞得越丰富,越活跃,学生写作兴趣就越高,写作能力提高得也越快。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相对差一些,还不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要留心周围的人、事、物。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由小到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时要善于比较,从中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我在讲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到野外找来几只小蝌蚪,放到教室里喂养。先让学生观查小蝌蚪的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然后把观察到的写在日记本上。过几天再让学生观查小蝌蚪,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退,和课本中学到的一样,这时孩子们兴奋的把观察到的记在日记本上。几天后再让学生观察小蝌蚪,他们发现小蝌蚪果然张出了两条前腿,孩子们带着成功的喜悦把观察到的再次记录下来,孩子们通过对比,感受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是那样的神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趣,这样能让他们快乐写作。“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写起作文来就水到渠成了。在指导写景的习作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当组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重点、有顺序的边看边说,互相补充,向大家介绍眼前的景物。这样既可加深对所观察景物的印象,又可给大家一个全面观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既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提高了习作水平。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多读多写
读书是知识的积累,写作就是能力的提高,只有读写相结合,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我在培养学生读书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抄录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优美词句等;其次还鼓励学生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长短不限,把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日记、周记的形式写下来,这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如在一次习作写校园的一角时,有的同学关注到了校园里的榆叶梅。那时,正是榆叶梅开得娇艳的时候,同学们能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来描写榆叶梅的花,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引领学生学会自改、互改习作
新课程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但现在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习作时总是一次就完成,自认为不经过修改的就是好文章了。为了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他们修改习作的能力,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的批改、讲评中。首先我让学生自改,要求学生做到自读习作,修改文章中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病句等,养成修改习惯;然后和同桌进行交换阅读修改,划出认为有问题的语句做修改,修改完后相互交流修改原因。这样学生既提高了鉴赏能力,又体验到了习作的快乐。其次,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评改习作,要求小组成员认真品读别组的作文,看是否切题,认真评改,指出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当的指导与鼓励,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学习他人作文中的优点,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插图在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阅读的基础,学好汉语拼音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各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
插图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形象有趣的画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例如教学“a o e”,课文中配有鹅在水中的倒影图,其鹅的倒影与“e”十分相似。看到图学生脱口而出“这是鹅”,我便借“鹅”的读音教学生记“e”的读音,又让学生用鹅的倒影记“e”的字形,十分方便而且有效。在老师的引导和孩子们的探索中,学生们发现了图画里不仅藏着“a、o、e”的形状,还暗藏着它们的发音,最后老师为图画配上优美的儿歌:“张大嘴巴a a a,圆圆嘴巴o o o……”这些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图画,让学生牢固地记住了字母的字形和读音。
二、插图在词义教学中的应用
理解词义是词语教学的重点。只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特别是意义比较深刻或者抽象的词语,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
低年级课文中有些词语对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是不容易讲清楚的。他们对概念的掌握常需要直观形象事物来帮助,而插图正是这样一种载体。因此在词语的教学中,利用图画把观察和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
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弄清“上游”和“下游”两个词的意思。这对于缺乏地理知识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读有关句子,先弄清楚句子中的“您”是指狼,“我”是指小羊。然后让学生仔细看插图,明白水从哪里流到哪里以及狼和小羊分别站在哪儿,启发学生思考哪里是上游,那里是下游。学生明白了,狼站的位置是上游,小羊站的位置是下游,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这样借助插图来理解词语,就很容易让学生明白了“上游”和“下游”两个词语分别所指的具体方位和意义。
三、插图在说话训练中的应用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迭能力和听说的习惯,既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做了有益的铺垫。
说话训练的方式很多,除了专门的说话训练课,也可借助媒体、实物、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的教材图文并茂,差不多每课都配有彩图来帮助学生建立文字和事物的联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使他们产生说的兴趣,培养说话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文中与插图相应的段落,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小蝌蚪怎样找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身有什么变化。最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及在这过程中自身的变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四、插图在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新力中的应用
老师可以恰当地运用插图上动人的情节、美丽的风景、逼真的形象,培养学生合理而丰富的想像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可能性
1.面向学科知识的信息技术课程
将学科逻辑作为出发点,并严格围绕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内容体系,被称为面向学科知识的课程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微型化,并且微型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已经在教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变革,推动社会发展早日实现信息化。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先机地位,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纷纷开设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计算机教育课程,逐渐提升了对计算机教育的关注度。学生需要掌握Basic语言,并通过读写程序的训练达到技能的提升,通过上机实操的过程对其内容进行相应的调试学习。同时,学生还必须正确认识计算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正确认识计算机的地位。
2.面向学科工具的信息技术课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普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诸如数据库管理技术、电子报表系统以及文字处理系统等计算机操作系统日趋成熟,而且被广泛安装到微型计算机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开始从事计算机应用操作工作。计算机应用的现实需求实现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由“程序设计”向“工具应用”转型,越来越注重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以及计算机常用软件介绍等内容过渡。将信息技术视为职场工具,一方面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是一些十分实用的操作技能,但是另一方面其忽视了信息技术本身所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应用策略。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路径
1.融于情景,网络浏览
现代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具备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独特优势,可根据教学内容将情景设计得格外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的网页,必然会对教学相关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这节课时,单纯进行文本教学往往会让学生陷入抽象的想象之中,难以真正感受到夏日的美丽。于是,笔者便将网页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图片的浏览,通过视频的观看感受夏夜的美丽。最重要的是,笔者还让学生尝试创新夏夜美丽景色,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更好的夏夜美好景色的展现。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的大脑记忆被激发,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电子简报,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制作电子简报,能够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时,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制作电子简报这一动手能力。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予以重现,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所制作的电子简报整合成完整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自觉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相关的资料、信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协商,整合有用的资料,并派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电子简报成果,同时其他小组可以向展示组提出疑问,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作文路径,互动评价
【关键词】阅读 摘录 想象 表演
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优化课堂结构至关重要,但学生在课堂之外还拥有大量的时间,如果在课堂之外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辅导,那么,不但能够补充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之外,我常常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辅导。
一、课外阅读。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从学生上一年级起,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范围包括文学方面,历史方面,科技方面等等。定期为学生开列书目,比如《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爱科学》《中外童话》等等。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摘录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定期在班里交流。这样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视野,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素质越来越高。
二、“补充营养”。书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比如每册语文书上的古诗只在二~四首,而我国古代文化源源流长,古代文学是国之粹,应该大力继承,发扬光大。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感受诗词情境。同时我定期给学生推荐古诗,学生能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在古代文学方面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力。
三、记日记。日记,是一种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自己的言行,简明地记录下来的文字形式。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以帮你记忆往事,经常能回顾小结,用以鞭策自己。另外,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写日记还能锻炼其的写作能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让他们将生活中一件件自己感触较深的事记录下来。比如,今天你过得很高兴,到底是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把它记下来……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又锻炼培养了作文能力。
四、勤于动手、动脑发挥想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想象力,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善于挖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地表现施展,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用多种形式再现课文的重点内容,使之得到巩固。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课文中青蛙的生长过程奇妙、有趣,让学生动手把小蝌蚪、小青蛙剪下来,叠出来。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进行了美育,陶冶了情操。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又如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童话“春姑娘悄悄来到我家杏树前,只轻轻吹一口气,杏花就开了,粉嘟嘟,真好看。”——《春天来了》
“凳子老弟,你就知足吧,昨天小主人刚刚在我背上刻了一个早字,今天又把我当马骑,你说我招惹谁了。”——《桌子与凳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