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资金论文

项目资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项目资金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项目资金论文

项目资金论文范文第1篇

一、总体构想

专项资金的管理核心是一个滚动项目库,一套数量化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依公共财政的思想设立的量化指标体系,将单位报送的若干年专项项目,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的结果按照分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依次提供资金安排意见,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外部有效监督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个滚动项目库。各单位申报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均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本身具备项目维护、项目评价、项目排序、财力控制、审批流程管理等多项功能,并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相结合,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整个部门预算,并将明确的财政补助专项转入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管理。

一套量化指标体系。作为专项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专项指标评价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行设立,将审批专项资金的思维过程予以细化、量化,分解为若干指标,并对应相应的分值。将申请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全部纳入此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相应的分值,供项目库进行排序。

二、细化指标,建立体系

从各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每一个专项资金项目,就必须根据可能涉及的专项资金的情况,设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其结果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据以提出科学的项目取舍和资金拨付的决策参考意见。因此,细化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是专项资金项目库工作的重中之重。

专项资金项目库指标体系遵从全面评价原则、财政效率原则和项目优先原则。接项目的性质分为(l)建设性项目;(2)车辆、设备购置项目;(3)维修、小型改造及租赁项目;(4)会议、活动项目;(5)业务费、培训费、开办费、手续费、临时人员费等项目;(6)科技三项、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6大类进行分类排序。鉴于支农项目有其特殊性,暂不列入专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在专项项目分类的基础上,将项目评价指标分为两大类分别对项目进行评价:项目基本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基本指标”)和项目分类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分类指标”)。基本指标是项目库中所有项目均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分类指标是分别对各类专项的不同性质而设定的评价指标。每一类指标按照公式1,分别计算出基本情况指标得分和特性指标得分。

评价得分=∑(第I项指标总得分×第1项指标权重)公式1

再根据每类所设的权重比例,并考虑附加分等条件进行修正并代入公式2计算出本项目的最后得分。

评价得分=∑(第1类指标总得分×第1类指标权重)十附加分公式2

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范围是所有专项项目,每个专项项目不论项目类别均要按照基本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基本评价指标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所属产业、项目主要功能、项目替代成本、资金配套率、项目受益范围和受益时间等,每项指标有一个基本分,另有具体可能情况的相应系数,二者乘积即为本项的得分。如项目所属产业指标以行业系数确定权重,若某专项项目对应项目所属产业为科技,其行业系数1.0,本项的基本分为20分,则此项目本项指标的得分=20×1.0=20。

分类评价指标按不同分类设立,能体现国家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立,既要符合项目自身的特点,又要有利于量化测算,比如建设性项目可以设立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时间限制、资金使用计划等分类指标进行测算。又如科技三项及企业挖潜项目可以分为关于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指标、关于项目单位的指标、关于项目本身的财务经济指标等三项指标。总之,各类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价目的细化后的测算指标,计算分类评价指标的得分。超级秘书网

项目附加分和减分主要是对项目外在性及某些未能列入上述指标体系的特殊项目,以绝对分调增调减,综合平衡。

每一个项目都要先进行项目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具体到某一类项目又分别应进入各自所属类别的项目分类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然后将项目附加分和减分计入,根据最后的得分在该项目所属类别内各项目间进行滚动比较,择优提供资金支持。

三、管理形式

申报与评价。单位申报专项项目采用年度申报与临时申报相结合的办法,项目库的评价分为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各财政拨款单位应于每年报送下一年度部门预算时一并报送今后几年拟进行的专项项目,同时提供项目申请报告及附属资料。申请报告和附属资料必须全面、详细、准确。财政预算部门收到后,将专项项目用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将结果录入专项资金项目库。

组织形式。财政部门成立专项资金项目库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库的评价、管理、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预算工作的局长担任,成员由预算主管科室、部门主管科室、专业主管科室及其他有关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

项目资金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项目采购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方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几条管理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项目资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 资金安全 履约保函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79-01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政工程基本模式是在管理法规的约束下,围绕工程的生产,建设市场的各方主体,包括业主方、工程咨询方、承包商及供应商等,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建设主体之间的约束,形成一种连带责任链,构成相互制约的合同关系及监督管理关系。资金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市政工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瓶颈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客观经济环境的因素,也有建设单位和市政企业自身的原因,而由于业主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是造成资金安全的主要原因。因而,目前如何缓解业主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成为解决我国市政工程资金安全难问题的关键。对于市政项目资金的安全监管的控制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相关财政、发改委、审计等相关部门都投入了较大的力量进行资金的安全管理和外部监督,过程审计、稽察、专项工作检查等多种监督办法都较大力度并较高频度的使用于市政工程试点项目,基本保证了工程资金的安全管理。将以保险和担保等手段为主的资金保证监督机制引入工程质量领域,是我国建立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在实施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强了各方主体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能动性。

1、资金支付方面

引进银行对专用帐户进行过程监督。利用市政工程项目资金额对银行吸纳资金的吸引力,进一步发挥银行在市政工程项目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中的作用,使其成为资金过程监管中的有力保证,在资金“已批未付”的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后再进行支付,可以较大程度上避免资金“错付再追回”的事后处理情况。目前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市政工程资金支付业务,针对市政工程资金支特点和需求进行金融商品和融资方案创新,通过在市场上寻找多个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共同分担市政工程资金支中的风险、缓解市政工程资金风险的做法则更为切实可行。银行根据市政工程项目单位、银行和资金主管部门签署的三方资金安全协议对资金主管部门履行监督职责,对市政工程项目单位履行服务职责。市政工程资金支付涉及的信息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因而对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银行来说,其传递成本过高,而如果把决策权配置给地方分支机构,又会在银行内部产生问题。可以将分批拨付资金的额度与工程的实际额度进行有机联系,使市政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保障。根据市政工程的额度,可以设定单笔资金支付额度,如对于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市政项目,提供5%额度,设定每笔拨付资金不超过25万元是合适的,并且是能够满足工程实施需要的,若遇到项目工期紧迫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提高单比拨付资金的对应比例。同时,将确认的资金使用计划作为市政工程项目单位付款和银行监督的依据,并通过银行定期出具付款情况报表的方式将市政工程项目项目的资金支付情况透明化,有利于资金主管部门的管理,也有利于市政工程项目单位的自我约束。

2、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变化,资金量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为有效进行建设资金管理,必须实行动态控制,如:对于严重拖延工期的代建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也应随之调整,以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目前普遍存在肢解工程,承包商转包工程,以及市政工程建设领域里的腐败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市政工程建设各方缺乏约束,缺乏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提高建设主体质量意识,增强建设主体质量责任心,可以强化建设主体的资金监督保证能力。推行工程保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规范工程建设中各种行为,形成有效的调控机制和保障体系,用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的办法,避免质量责任不到位的情况的发生。通过建立“黑名单”等方式,鼓励建设单位认真履行资金安全职责,培育诚信履约的建设单位群体,促进资金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这有利于强化工程建设各方的风险意识,使他们对自己市场行为造成的后果所应负的经济责任更加清晰化、数量化、价值化,从而改变目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责任不清的状况,对于端正和约束工程建设各方的行为有极大的促动作用。

3、健全的资金安全准入制度

资金市场混乱关键是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定进入市场必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是进入市政工程市场的通行证。市政工程准入的条件中较多的是一些反映企业业绩、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的数字指标要求等,这是表示企业拥有形成质量保证能力的基本资源条件,但这些条件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安全保证体系,在且并非仅仅是对风险和损失的补偿,资金安全准入制度的特征,包括利益的监督功能、竞争的制约功能等,以资金安全准入制度手段联系的行为主体在自身利益引导下必然会对工程质量的方方面面进行各种有效的监督管理,即运用经济手段抓工程质量的同时,引入了新的资金安全准入制度机制。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将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还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和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资金安全准入制度不仅没有削弱政府管理监督工程质量的基本职能,反而通过管理方式上的改革体现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的政府功能强化。

4、充分运用合保函等手段

在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合同条款的设定和保函的运用是保证资金安全的有效方法。在各项施工合同和供货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除预付款的风险单独考虑外,其他进度款的额度原则上需与市政工程实体价值相当,以此作为设定付款条件的原则,市政工程合同的履行保证了市政工程款和货款支付的安全管理在各种工程担保方式的使用中。作为最基本的担保方式,市政工程抵押担保登记、评估手续繁杂、环节多。并且各种登记和评估的费用过高。抵押登记的期限与贷款、抵押合同期限相脱离。在当前体制下,抵押登记的有效期限一般为半年,而抵押贷款期限如果超过半年,企业则必须每年进行一次登记评估手续,并支付相应费用,既使银企双方感到不便,也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所以,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往往由于规模或产业性质限制,缺乏自有固定资产,因而采用财产抵押方式得到的贷款数额更是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抵押担保方式在市政工程资金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局限性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是两种经常采用的方式,有一定实力的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和供货商都已经习惯采用。保函的方式对于信誉好施工单位和供货商而言,资金成本不高,同时还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付款条件;对于代建单位而言,保函提供的保障可以项目管理人员运用合理高效的付款手段推进项目建设,而不必担心资金安全。可见,保函对于代建项目的建设资金安全管理,乃至项目的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宪海,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施工技术,1999,04

[2]李世蓉,田妮,中英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J]建筑,2004,05

项目资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程成本,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强调四大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工期控制、成本控制。免费论文,成本管理。其中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而且还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总额能否达到预定要求,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控制制度,对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环节的管理

1、现金预算控制

根据项目进度,按项目总投资按月编制项目现金预算,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实施项目预算资金的审批制度。本公司电石渣制水泥项目就是根据建设进度的要求在月初编制项目现金预算,报上级建设部门和主管项目的资金部审定,以便及时改进和确保工程款的支付,月底统计项目实际用款,及时发现和控制预算差异。免费论文,成本管理。

2、在项目部业务部门之间对资金使用应建立严格的控制制度

搞好项目资金控制和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是提高项目效益的前提,控制资金成本支出是在资金使用环节中管理的重要因素,财务部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尤其重要。本公司财务部加强对资金使用环节的控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成本。对已经各级部门主管领导审批的工程项目付款单,严格审核,按合同要求付款,尽可能多使用票据,项目承兑汇票使用率累计达到80%以上,降低了资金成本。

3、严格工程物资采购制度

工程物资采购是项目资金使用的重点,它占项目资金的比重较大。免费论文,成本管理。因此,要实行采购公开招标,杜绝跑、冒、滴、漏管理混乱现象的发生,材料采购要“货比三家”,尽力采购物优价廉的材料,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了采购成本。

二、加强项目施工各环节的成本控制

1、项目管理必须建立必要的内控制度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要求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要求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包括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好多企业在实施项目管理时,往往缺乏对内控制度的重视,项目经理部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一般要求一人身兼多职,这时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管理中就忽视了内控制度建设,项目经理或材料主管在使用工程物资询价、合同签订、物料采购、材料会计等工作人员时会使用自己的直系亲属或者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员,这就会造成项目成本费用增加。

2、施工技术管理。

工程技术是体现优化施工、设计和优化生产要素计划配置的重要体现,搞好施工技术也是逐步实施施工现代化的前提。项目经理,技术管理人员在施工中要严格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控制,严抓工序循环的协调配置,以避免工程施工中增加成本费用开支。未完工程对项目资金同样也存在着影响,一个项目建设相互配套的工序,需要相互配套的进度。免费论文,成本管理。如果配套进度不能达到一种统筹安排,个体进度互相影响则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使项目施工效率不高而造成成本增大,因此,抓管好、调节好未完工程是项目资金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必须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在项目管理中,有些管理人员一味的强调工程质量而忽视了对工程成本的重视,造成了工程质量大大提高的代价是工程成本的增加。免费论文,成本管理。但如果片面地追求项目效益而忽视质量的管理,这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不良的影响,给企业长期的经营埋下隐患。免费论文,成本管理。质量和成本之间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我们对质量的要求只要能达到合同要求的质量标准即可,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施工一次过关,有必要的投入质量的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而要避免由于工程质量造成的返工、停工而引起成本的增加。也没有必要增加成本而达到质量高于合同要求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

4.应加强安全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安全与质量一样,也是一个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点。必要的工程项目保险是安全施工的保证,也同时是预防项目成本增加的保证。必要的安全预防费用投入是保障安全施工的关键,如果发生了安全事故,引起赔偿,停工等一系列的直接或间接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整个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5.项目管理人员整体成本意识和成本相互配合协作管理意识增强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

由于在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各业务人员自管自己业务领域内的事项,缺乏项目整体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意识,缺乏相互配合协作的成本控制理念。这也是当前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负责工程现场管理的只管理施工现场,负责技术工程的只管技术,负责质量管理的只管质量,管材料供应的只管材料供应,但是许多相互配套的工作却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整个项目的管理应该以项目施工计划为出发点,来组织整个施工的进度,配套的技术和质量管理,不间断的材料供应,而不是大量材料的堆积造成的材料前期管理成本的增加,不配套的工作会造成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增加,大量的耗费人力、物力而造成成本增加。

6.节约各项成本费用支出也是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重点

项目资金论文范文第5篇

    一、英国学术研究卓越的核心体征

    (一)学术研究产出质量居世界领先

    从国际上对学术研究质量评价指标看,学术研究质量主要体现在论文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数量两个指标上。根据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的《2011年英国学术研究现状国际比较报告》显示,尽管英国学术研究产出论文的总量并未居世界领先,2010年为12.4万篇,占世界总量的6.4%,明显低于美国的46.5万篇和24%,也低于中国的33.1万篇和17.1%。但从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总量看,英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详见表1)[1]。与之相比,我国虽然论文总数具有绝对优势,但高引证论文数量和论文引证次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我国学术研究产出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

    

    (二)单位研究人员研究成果产出率居世界首位

    尽管英国学术研究人员数量远少于美国和中国,但英国在学术研究人员的平均产出方面表现出色。在2010年五大科研国中,英国在总人口和研发人员平均量、论文被引频次、高引论文数量指标中均居第一位,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详见表2)[1]。与之相比,在上述各项指标中,我国总人口和研发人员平均量均居五大科研国最低水平,并与英国差距甚远。我国研究成果产出率最低的是论文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量。从论文被引频次看,我国研究人员每人被引频次仅为2.11次,而英国则为13.52次,是我国的6.4倍;研究人员中每万人高引论文量,英国是我国的12.8倍。这说明,我国单位研究人员成果产出率普遍不高状况下,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质量研究成果极度缺乏,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三)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居世界首位

    尽管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投入的绝对值远低于其他科研大国,但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2010年英国单位学术研究投入的产出率位居世界首位,单位投入产出的数量、论文引用率和高引论文数量均居第一[1]。与之相比,我国学术研究经费产出率明显偏低,特别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率最低。我国每百万美元论文产出量为2.3篇,低于英国的3.9篇;每百万美元产出论文引证次数,我国仅为17次,而英国则达107次;百万美元产出高引论文篇数我国仅为0.03篇,而英国则达0.38篇(详见图1)。这说明,我国单位学术研究经费产出率,特别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率与英国相差甚远。

    

    图1 2010年五国单位研究经费产出论文引证频次和高引论文情况

    注:根据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UK Research Base2011报告中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二、英国学术研究卓越的生成逻辑

    (一)大学卓越研究助推国家学术研究卓越

    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英国著名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学术研究竞争力提升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英国产业研发部门66%的研究人员来自于英国大学,英国企业执笔论文的下载使用者中有70%来自于大学学术界;2009年英国大学学术研究总开支占到26.5%,而我国仅占全国的7.7%,美国、德国、日本均不及英国[1]。这说明,英国大学在国家学术研究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大学学术研究发展战略上,英国政府特别注重大学卓越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向研究者提供充分利用大型重要研究基础设施的机会;支持维系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研究项目,积极创建大学卓越研究集群。同时,通过基于国际卓越科研标准的选拔性资助模式向大学研究者提供支持。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是英国为提升学术研究竞争力的大学卓越研究集群。该集团成立于1994年,由20所英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组成,被称为英国的“常春藤联盟”,它代表着英国最顶尖的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每年囊括全英大部分研究经费,2008-2009年度获得全英大学67%以上的科研经费,68%的英国研究委员会科研经费,62%的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质量相关科研经费,75%的全英慈善科研资助经费:每年培养的博士生总数占英国博士生总数的57%[2]。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2008年对英国大学研究质量测评统计的结果显示,罗素大学集团虽然只占了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12%,但是却创造了全英60%以上的世界顶级科研成果。英国顶级研究组织约60%的研究人员是属于罗素大学联盟。平均来说,罗素大学集团承担的顶级研究项目占全英顶级研究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二[3]。因此,罗素大学集团的学术研究水平不但决定了全英大学学术研究卓越水平,也对英国国家学术研究卓越的生成起着不可替代推动作用。

    (二)多元融资渠道确保英国学术研究资金的可持续性

    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特点。在政府资助方面,英国成立了国家防范性科研资金保护体系,将大学学术研究财政纳入到该体系中,从而确保了包括大学在内的英国学术研究的“双重支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英国政府投资国家学术研究的重要资助模式,“双重支持系统”是指:一方面,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根据大学学术研究质量评估结果向本地区大学拨付维持科研基础设施和能力所需的经费;另一方面,英国研究委员会、皇家协会等政府科研主管部门通过研究项目形式择优向全国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提供竞争性研究资助。

    除政府给予大量资助外,英国政府还鼓励工商企业部门和慈善部门资助国家学术研究。为激发慈善捐助的积极性和长效性,在2007年2月,布莱尔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力促增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慈善捐助的配套资助计划,即在2008-2011年3年内提供2亿英镑配套资金,支持英国大学慈善融资活动。该项目目的是激励私营慈善组织向高等教育提供约4亿英镑的现金捐赠,即共向高等教育提供6亿英镑的慈善捐助相关附加资助,使大多数高校能够得到更多的慈善捐助,通过配套资助为英国高等教育慈善资助营造良好的捐助文化。配套资助计 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1∶1,主要针对缺乏慈善融资经验的高校;第二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2∶1,主要针对已有慈善融资项目的大多数高校;第三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3∶1,主要针对具有丰富慈善融资经验的高校。获得政府配套资助的慈善捐助形式应该是:现金捐助、股份捐赠、中小慈善信托和基金会捐赠、公司捐赠、海外捐赠等[4]。因此,在实际运作上,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其中工商企业资助约占45%,而近23%来源于其他部门,如国外和非营利机构资助,主要来自慈善机构,如威康信托基金会、英国心脏基金会等,医学研究慈善协会仅在2009-2010年度就为英国提供了11亿英镑的科研资助。从英国大学研究经费来源看,2008-2009年度英国大学研究经费中31%来自于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26%来自于国家研究委员会、皇家协会,约15%来自于英国慈善机构,其他如产业部门、政府部门、海外资助等也占相当份额(图2所示)[5]。这种多元资助模式确保了英国学术研究资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催生了世界卓越研究成果并促使英国成为世

    

    图2 2008-2009年度英国大学研究经费来源及其所占比例界顶级研究基地。

    (三)卓越取向科研评估体制引领英国学术研究卓越

    从研究资金投入的产出成果情况看,英国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的论文数量、引用率和高引论文量都是世界最高的,这主要归因于其高效的研究资金利用率。为提升科研资金利用率,英国政府主要采取质量导向的科研资助模式和卓越科研评估体制。以卓越为核心取向的“研究评估机制”(RAE)从1986年到2008年已开展6次全国性大学科研评估,主要目的是向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提供大学各学科领域权威性的、易于理解的科研质量评估结果,以用于研究经费分配依据。为增强科研评价机制的“卓越”导向,在英国高等教育部门整体学术谱系创建一个动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研究基地联合体,以最大限度地贡献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英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科研评价机制”进行全面改革,并将于2014年正式以“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LUNwen. dylw.net ework)取代传统的“研究评估机制”。该框架将驱动HEFCE首次就英国大学学术研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度进行全面评估,对学术研究社会经济影响度卓越的大学给以重奖。新评估框架特别强调将“学术研究的经济社会影响”(impact)指标取代传统的“声誉”指标。新框架更加强调“研究卓越”,因此主要对英国高校各类卓越级别的研究及其影响进行评价,而不是对所有科研活动的评价;评价对象应是卓越水平的具有较强整体性的研究单元(research unit),而不是研究者个人或机构整体;卓越研究单元必须符合如下卓越特征:①高质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包括能促进学科发展的世界一流成果、具有探究新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对社会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效益的科研活动等;②其研究发现具有高度公共共享性;③研究单元必须是通过大量有利于社会或经济利益的科研活动取得的卓越研究,如在研究活动和成果运用过程中应有大量利益相关者参与;④具有能够促进卓越研究及其成果有效转移或运用的高质量、前瞻性的研究环境;⑤对卓越研究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价值[6]。因此,以卓越为导向的科研评估体制成为英国卓越研究能力提升的“指挥棒”和“指向标”。

    (四)国际科研合作推动了英国学术研究卓越

    从英国学术研究产出源来看,英国学术研究强势关键在于英国研究者具有较强的国际合作能力,英国国际研究人才的流动性比其他国家更高。2010年,英国有46%的学术研究成果共同撰写人是外国人,63%的共同撰写人曾经在外国的研究机构发表过研究文章或具有多国工作经验,其研究生产力最强,国际合作撰写的研究论文被引频次也最高[1]。这一方面说明英国研究人员的知识与专业水平得到国际科技界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英国研究机构也对高校和具有国际流动性的研究人员具有高吸引力。另外,英国具有庞大的国际学生、研究者和大学教师集群,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2009年90%以上的大学参与国际科研合作;40%的英国研究委员会拨款具有国际元素;40%的英国大学科研人员来自国外;50%的英国博士生来自国外[7]。

    英国国际科研合作的成效主要得益于英国学术界历来有着跨国际科研合作的传统,政府也一直致力于达到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学术环境,由此使得英国国内可以容纳更多的外国学生和学者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进而确保其在科研领域达到新的高度。近年来,英国研究委员会开展了多项国际科研合作计划,促进与其他国家研究人员发展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如建跨境高校研究机构伙伴关系,拓展学科战略网络,以此为海外研究人员参与在英研究,以及英国研究人员赴海外开展研究提供跨国科研平台。另外,英国研究委员会还试图通过资金配套措施和简化英国学者与其他国家研究伙伴的合作程序,支持建立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三、对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准就是要达到世界一流或国际卓越水准,从我国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现状看,诸多指标明显偏低:学术研究产出整体质量不高,高引论文和被引频次指标严重落后,单位研究人员和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极低,特别是高 水平研究成果严重缺乏。造成我国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研究资金投入不足,卓越研究人员严重缺乏,卓越研究资源聚力匮乏等因素。对此,我国高校应充分挖掘学术研究的优势潜能,积极借鉴英国成功经验,大力提升高校卓越研究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

    (一)改革高校科学研究资助体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从整体看,我国科研资金投入总量占据绝对优势,但人均科研经费偏低。同时,我国单位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高质量成果产出率低,说明了我国研究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对此,应积极借鉴英国政府的双重资助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对高校科研资助模式,确保政府在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上的充分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政府配套经费激励国内外慈善部门、产业部门以及国际组织等多渠道投资,确保高校科研资金投入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评估机制,建立卓越导向的国家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提高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对世界级的关键领域科研项目建设,将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向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级科学领域倾斜,优先发展具有世界级科研潜能的研究中心。有效利用稀缺资源,集中高成本科学领域的科研力量,避免对紧缺资源的相互竞争。

    (二)推进高校卓越研究集群建设

    为提升国家卓越研究竞争力,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创建了大批卓越研究集群,在研究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方面通过增强其选拔性和竞争性提升国家卓越研发密集度。这为这些国家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了重要保障。而我国必须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亟待明确提出高校“卓越研究集群”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卓越集群”计划——顶尖研究的精英集群团队,即基于现有的顶尖科学成就的交叉学科联合体,联合校外科研机构并运用经费杠杆加以强化,资助新的组织结构建设及其必要的基础设施、教授岗位、大型设备等,以确保世界顶级学术水平。同时,以“有所为,有所舍”为原则,以“卓越”为价值追求,取消那些难以取得卓越的科研项目,集中发展潜在卓越价值的领域;汇集卓越研究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优势战略资源,确保卓越研发投入的高密集度;以卓越研发集群为平台,共创卓越人才培养、卓越研发和卓越创新一体化的“知识三角”(教育、研究、创新)新机制,重点投资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卓越研究中心”和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研究基地,使其成为国家研究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和新增点。

    (三)加强国际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