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下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fewer people 更少的人(fewer修饰名词复数,表示否定)
2. less free time 更少的空闲时间(less修饰不可数名词,表示否定)
3. in ten years 10年后(in的时间短语用于将来时,提问用How soon)
4. fall in love with… 爱上…
例:When I met Mr. Xu for the first time, I fell in love with him at once
当我第一次见到许老师,我立刻爱上他
5. live alone 单独居住
6. feel lonely 感到孤独(比较:live alone/go along等)
The girl walked alone along the street, but she didn’t feel lonely那女孩独自沿着街道走,但她并不感到孤独
7. keep/feed a pet pig 养一头宠物猪
8. fly to the moon 飞上月球
9. hundreds of +复数 数百/几百(概数,类似还有thousands of; millions of)
10. the same as 和……相同
11. A be different from B A与B不同(=There is a difference/Thg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
12. wake up 醒来(wake sb. up表示 “唤醒某人”
13. get bored 变得厌倦(get/become是连系动词,后跟形容词如tired/angry/excited等)
14. go skating 去滑冰(类似还有go hiking/fishing /skating/bike riding等)
15. lots of/a lot of 许多(修饰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都可以)
16. at the weekends 在周末
17. study at home on computers 在家通过电脑学习
18. agree with sb. 同意某人(的意见)
19. I don’t agree. = I disagree. 我不同意
20. on a piece of paper 在一张纸上(注意paper/information/news/work/homework/housework等常考到的不可数名词)
21. on vacation 度假
22. help sb with sth/help sb 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23.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goldfish 许多不同种金鱼
24. live in an apartment 住在公寓里/live on the twelfth floor 住在12楼
25. live at NO.332,Shanghai Street 住在上海路332号
26. as a reporter 作为一名记者
27. look smart 显得精神/看起来聪明
28. Are you kidding? 你在骗我吗
29. in the future 在将来/在未来
30. no more=not …anymore 不再(强调多次发生的动作不再发生)I’ll go there no more.
31. no longer=not… any longer 不再(强调状态不再发生)
32. besides(除…之外还,包括)与except …but(除…之外,不包括)
33. be able to与can 能、会
l (be able to用于各种时态,而can只能用于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中;have to用于各种时态,而must只能用于一般现在时态)例如:
1.I have been able to/will be able to speak two languages. (不可以用can)
2. had to stay at home/ will have to (不可以用must)
34.be big and crowded 大而且拥挤
34. be in college 在上大学
35. live on a space station 住在空间站
36. dress casually 穿得很随意casual clothing 休闲服饰
37. win the next World Cup 赢得世界杯 win award 获僵
38. come true 变成现实
39. take hundreds of years 花几百年的时间
40. be fun to watch 看起来有趣
41. over and over again 一次又一次
2012年呼和浩特市中考数学第23题是这样给出的。
如图,某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和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材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已知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请计算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和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1)根据题意,甲乙两名同学分别列出尚不完整的方程组如下:
根据甲乙两名同学所列方程组,请你分别指出未知数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等式右边的方括号内补全甲乙两名同学所列方程组。
甲:x表示 ,y表示
。
乙:x表示 ,y表示
。
(2)甲同学根据自己所列方程组解得x=300,请你帮他再算出y,并解决该实际问题。
考生看到试题的时候,都觉得试题并不陌生,有部分老师也觉得在中考前自己在提醒学生回归课本时还提到过初一下册课本中的这一例题,要求学生自己去看,所以老师学生都感觉在这一题目上拿分还是容易的。这一试题的题干部分的确跟七年级下册的原例题一模一样,可是最后考试结果却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第一问均分1.81分,第二问均分是1.51分,本题一二两问分别设置了4分,即第一问难度是0.45,第二问难度是0.38,试题总体难度是0.415。
二、学生得分低的原因分析
1.从试题的考查角度来分析
为什么熟悉的问题学生得分率却很低,我们不能怪学生考前不好好看课本,更不能抱怨学生不好好听课,使得讲过的问题不会做。此题虽然题干跟课本例题无任何区别,但在问法上做了一定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在第一问中让学生说出所列方程中未知数的意义。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此题比原来例题的难度降低了,命题者只是将课本中的原题做了一点点改变。第一问看似简单,实则考查学生选择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而不是考查简单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套路和技巧,所以学生如果思路不清晰,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即使是觉得试题题干熟悉,也未必能把问题完整解决;第二问当然需要有第一问作铺垫,学生如果对未知数x、y的意义不是很清晰,只要等式后面方框内的数能填对了,那么求出y这一步还是容易解决的,当然,这里需要学生有方程思想和消元意识,其次利用所解出的设未知数的值来解决实际问题正是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正体现,学生如果在这方面理解不深刻,解决这一问就会缺少目标意识,在处理问题时就会体现出不自信。
2.从教学的角度来分析
在七年级下册,这一例题是安排在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小节中,即在这一节的前面讲了解方程组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都是针对具体的应用题给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和技巧。问什么,设什么;一设、二列、三解、四答等一系列解题套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课堂上基本都能齐声答出,但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设未知数,能否还有其他设未知数的方法,即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课堂上却暴露得很少,而等到在处理课本中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时,教师又跟处理前面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基本一样,即教师替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到了只要设出哪个量为x,哪个量为y,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步。学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这样,教师替学生想在前面,学生跟着教师完成一些规定性的简单思考和运算就顺利解决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思考解决问题了,更不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了,所以再碰上这样一个中考试题时,失分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
三、教学思考和建议
课堂上我们究竟怎么讲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做一些剖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笔者曾多次听过初一年级的一节课,即初一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课本是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大部分教师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问学生题目中的数量有哪些?然后启发学生说出,题目中有:前年的购买数量、去年的购买数量、今年的购买数量和三年一共购买的数量;其次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然后再启发学生说出:前年购买数量 + 去年购买数量 + 今年购买数量 = 140,最后,由于问的是前年的购买数量,所以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根据题意得:
x+2x+4x=140
接着讲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并举例解方程:
这节课如果这么讲的确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从表面上看,课堂上教师层层设问,师生共同顺利解决了问题。但仔细分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没突出,教学目标没实现。所以,学生从这节课上学到的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懂了一个题,至于其他很难看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笔者认为教师这样处理,第一,学生看到问题以后要解决什么问题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当然用什么方法解决更没有自己的思考。第二,为什么要设这样两个未知数,这两个未知数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在这一关键地方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所以学生也就没有思考。第三,设出两个未知数以后为什么要列方程组,这两个未知数的求解可以用其他办法吗?这个办法有什么优势?这是学生从来都没有想过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把这三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而且是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设置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体会,那么学生就不仅仅是懂一个试题,而是学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具备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实践时间:x.5——x.21
实践地点:某某地方居民小区
社会实践内容:同时对五个初一的学生进行家教
今年暑假又一次被迫做起了家教,而且还是免费的,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要我一个人同时“指导”五个初一的小孩,还真是有点吃不消。
不过,毕竟不是第一次做,感觉还是可以的,仔细想想更是有不少的收获。如果说第一次做家教的时候有点忐忑,那么这一次过后便是对自己充满了绝对的信心。
第一天家教准备阶段
第一天虽然不能教授学生多少东西,但是很重要。因为第一天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情况。第一,要和学生家长沟通,其目的在于从侧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现在的学习情况,同时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家教最终的效果如何,主要是看家长的满意度)第二,和学生熟悉,其目的在于从正面对学生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与学生建立起亲切友好的关系。总而言之,第一天的关键词是:沟通。经过沟通,初步了解学生,把握家长和学生目前的状况,进而为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家教计划,给家长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第一天的成果
学习时间早晨9:00——11:20下午3:00到4:00
(上午教学,下午复习所学)
学习内容数学七年级上册方程应用题(五天的时间)
七年级下册整式(九天时间,每天一小节)
英语七年级上册单词复习
七年级下册新单词前三单元
学习目标1完全掌握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2初步掌握新书的内容
3英语的重点是音标,以及记忆单词的方法
初步了解了我的学生——
昝铭,我的姨弟,性格活泼开朗,学习中等,学习态度端正。贾自强,我的姨弟,调皮好动,学习较好,颇为自傲。张茹,我的邻居,有点男孩子气,学习较好,聪明但不够好学。张凡,我的邻居,学习一般,学习很认真。周惠,学习较差,而且学习态度不端正。一句话,情况有点复杂,可能会有点棘手。事实也证明,我的预感是正确的。
教学正式展开阶段
总体上,基本按照所计划的进行,不过这过程有点小麻烦。
第一、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五个人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老师,知识储备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明显差异。
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大致介绍了我上课的特点,同时给他们建议该如何听我讲课。在课堂上,我因材施教,为他们每个人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且在教学时,我也尝试使用了多种方式。比如,在将数学的时候,比较简单的章节,我坚持让他们自己先看书自学,然后做练习题。我从他们做题的过程中找出他们的问题,然后一一讲解。有时候,我也会让他们相互讲解。在课下,我也会为他们留不同的作业。每天我课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逐一检查他们每个人的作业,然后给予评分和改正。这样既从知识上抹平了他们的差异,为下一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又为他们制造了竞争的气氛,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以上所说在周惠身上体现最为明显。每次轮到她发言,她总是支支吾吾,不敢说话,而且也不太会做题。这个时候,我总是拿出课间休息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单独指导她,帮助她慢慢克服困难。最后她才不至于落下太多,更不上进度。
第二、由于都是熟人,小孩子比较调皮,课堂纪律很不好。
我的两个姨弟刚开始表现还可以,后来随着彼此的熟悉,小孩子调皮的本性很快露出来。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捉弄其他三个女生。贾自强很聪明,但是很自负。经常是我讲过一个知识,他立刻就能反应出来,可是之后就开始自吹自擂,嘲笑其他人。对于这个孩子,我软硬兼施——他一骄傲,我就立刻给他出难题泼冷水,然后给他指出他的骄傲,并且用他的同龄人来刺激他;他如果捣乱,我先是厉声喝止(因为是姨弟,这个可以),实在不行就请家长出面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他的问题基本解决。
经过半个月的教学,最初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他们每个人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他们开学后,我还问了一下他们,效果还是可以的。
这半个月的家教生活让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并不好做,一个优秀的老师更不好做。这不仅需要单纯的知识,更多的是知识以外的东西。在给予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些家教的经验,总结如下——
第一、沟通很重要很必要。父母想要什么,你要知道。孩子现在怎么样,你要知道。你可以把这个孩子教成什么样子,你要让父母知道。孩子听你讲课感觉怎样,你要及时了解,这样才能快速做出调整。除了知识以外,孩子最需要什么,你也要知道。这样,你才能和他们做朋友,把握他们的心理,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而这一切都以沟通为前提。不仅一个好的老师需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生活也是如此。
第二、计划和执行很重要。计划要切实可行,贴合学生的水平。有了这样一个计划,家长看了之后心里就有底了,学生看了之后心里就有方向了。但是最重要的是执行。不同的学生执行计划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虽说不必死守计划,但是底线是把每天的计划完成。完成后,可以搞一些计划外的东西来开拓一下学生的眼界。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τ谒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关键词】 词汇 读音 语境 联想
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在各类各级语言教学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当然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其方法是否得当,实效是否理想,直接关系到后续的高中英语乃至大学英语学习水平。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来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体会,试就这个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把好读音关
目前,城市小学生一般都学过英语,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英语语音基础参差不齐,可以说,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为数不多。在进入初中学习以后,这方面的问题就突显在英语教师面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性急烦躁,也不能漠然置之。而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首先是要从调查入手,做到心中有数。笔者的做法是,利用初一上学期前3-4周的英语课堂通过提问、朗读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语音摸底,对于全班带共性的问题都一一记录在案,对于个别学生的弱点也都分别予以记载。这样做有利于在教学中强化针对性,帮助学生尽快纠正读音,提高整体语音水平。其次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灵活寻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做这方面的功课。再次要让学生摒弃用汉字标注读音的不良习惯。最后,要适时引导学生逐步学习。
二、将词汇的认知融入阅读过程
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早就对语境(context)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词义的选择和确定取决于该词所处的上下文,也就是说词汇的含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下才能确切具体。因此,我们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和词义,而要引导他们结合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去认知词汇的含义及其用法。九年级教材Unit 1里的learning strategy告诫学生确定词义要与context(语境)相匹配,紧接着在Unit 2里的learning strategy更是明确地告知学生要利用context来学习新的词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提前在初二年级讲解了context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具体运用。例如,make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除了“做”、“制造”外,词典里还列出了许多词义,必须根据语境或上下文才能确定它所表示的含义。在八年级下册Unit 8的3篇短文里,make (made)共出现了7次。笔者通过启发性提问,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的上下文关系。他们很快明白了,其中只有两处make (made)在文中表示“做”的含义,即:made her a ... house, making a meal。其余5处则分别表示“成为”(最好的宠物)、“使”(高兴、感兴趣)、“取得”(进步)和“交”(朋友)等。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make一词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不直接给出某些生词的词义,也不要求学生预习生词或查阅词汇表,而是启发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去理解生词的含义及其用法。不少学生逐步提高了这方面的能力,在一些考试和竞赛中显现出了优势。
三、让词汇在学生手中“活”出来、“动”起来
陆国强在《现代英语词汇学》一书中指出:“词的联想与搭配对英语学习来说十分重要,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并丰富表现力。”对此,笔者在英语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体会颇深。学生能正确地拼读单词,并能充分地发挥联想,扩大词汇的圈子,那么词汇就在他手中“活”起来了;如果学生能在掌握词性和词义的基础上进而正确搭配,并连词成句,把句子说出来或写出来,那么词汇就在他手中“动”起来了。通过这种“活”与“动”,学生的词汇知识巩固了,词汇量增加了,运用能力提高了。
基于这种认知,笔者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开展词汇联想和运用方面的练习。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8里出现了一些表示食物的词汇,在学练了这些词汇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肉类、主食、蔬菜、水果和其他等分门别类总结归纳他们所知道的所有食物词汇。由于这个练习必须独立完成,课堂上一下子就像考试一样安静。结果有几个学生当堂写出了40多个食物词汇,而且分类正确。紧接着,下一次课堂上,学生运用“Do you like ... ?”“What’s your favourite ...?” 和“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等句型进行pairwork。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他们成对交换问答,气氛十分活跃。又如,上文提到的make一词可以和许多名词搭配构成各自的含义。该单元的练习中用到了comment, suggestion, summary和statement等,make可以和它们连用表示相关的动词含义。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就地取材一一造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来。这样的练习无疑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表现力。
四、结束语
从把好读音关入手,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过程认知词汇,进而扩大到词汇的联想与运用,这样的词汇教学法可以从音、形、义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记忆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拼读、领悟和记忆英语词汇,最终达到正确运用英语词汇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