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咨询师日常工作计划

咨询师日常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咨询师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咨询师日常工作计划

咨询师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强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指出基于帕金森定律,应建立专业心理服务团队;基于破窗效应,要加强办公资源的配比;基于皮格马列翁效应,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从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心理学效应;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后,社会形势和国际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时期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点课题。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9年的杨元元事件以及2010年3月18日,上海市教委《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等都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敲响警钟。

近几年,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譬如,机构设置不规范、队伍建设不完善、服务定位不明确等,其中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不规范,工作职责不明确

就从南京仙林大学城了解的情况来看,有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隶属学校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等部门,还有的挂靠在心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还比较混乱。有部分高校组建了校、院(系)、班级工作网络,规定了工作职责和范围,明确教育、咨询和科研三位一体。但是更多的高校,工作制度还不健全,部门负责老师身兼数职,职责分工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弱化,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只强调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场所等硬件设施都得不到保障,过于形式化,覆盖面窄、针对性差等。这些问题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救火作用突出,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项功能弱化,远远不能达到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兼职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高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兼职辅导员、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学工作者四类人员组成。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资源配备不足,有的院校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多数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兼职的,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领导都是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员,而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是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再加上培训和交流力度不够,多数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仅凭自己的经验开展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被认定为行政人员,没有独立的岗位资格制度,评聘职称也是走思政系列或者教育管理系列,这种评聘体系使得他们的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合理的评价和认可。再加上高校普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经费人员配比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较少得到正常的升迁、评聘机会,以致他们不能安心工作而另寻高就,使得有限的师资严重流失。有些兼职教师更是精力不济,力不从心,他们既要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又要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心理咨询群体。同时,学生中重大事件层出不穷,全天候都处于工作状态,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很多老师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是新教师轮流担任,人员变动非常快,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强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1、基于帕金森定律,应建立专业心理服务团队

英国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找寻出行政机构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平庸的人当助手来分担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通过帕金森定律我们了解这样一个道理:一旦任用不称职的人员担任领导,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事便不可避免。

在欧美国家,如果需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要求必须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有些高校甚至要求有医学和心理学双重专业背景的人才,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工作深入人心,疗效显著。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在人员的任用上也不能降低要求。对于专职人员,要求必须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和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两个条件。对于兼职人员,其专业上尽量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专业,但必须要求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同时,学校还需要在上岗前组织心理咨询、心理团辅等培训,对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了解,按照工作岗位合理分配。只有在人员准入制度上提高标准,才能水涨船高,使得机构精炼,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打造出强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2、基于破窗效应,要加强办公资源的配比

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破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从破窗效应看出一个微小的破坏能引发,一个细节的修复同样也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的强化先从改善办公环境入手,安排专门工作场地、办公设备和专业仪器。高校应尽力提供必备的工作场地,除日常工作办公室、个别心理咨询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置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图书资料室、音乐放松训练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应该购置充足的办公设备和专业软件与仪器,一些信息收发、呈现与存储的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录像机、扫描仪、碎纸机等,专业软件与仪器如心理测量专业软件、生物反馈仪、配备音乐按摩床、橡胶人、跑步机、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系统、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系统、沙盘治疗 (箱庭工具)系统等。这样的环境能提醒、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3、基于皮格马列翁效应,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工作比较难,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为此建立独立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细则,学校往往会因为发生学生重大恶性心理事件而全盘否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成绩。这些事件的发生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得不到认可,对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重结果的错误惯性思维方式,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应强化管理激励与考核评估制度。首先,学校内部要建立针对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部门要明确各个岗位及负责教师的职责权限和考评制度,各负责教师要在年初做好工作计划并稳定有序地开展工作,管理者要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按照既定制度开展评估工作,而决不是用 “针对学校所有员工的年终考核表”来评定各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其次,各项评估指标的制定要遵循具体和可量化的原则,使评估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学校要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等,在这些方面制定一些专门的政策。只有全面理顺考核体系,制定合理的政策,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成效,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晓红.分化与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2]鲍振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俞海侠.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策略分析[J]. 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8).

[4]俞雅芳. 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咨询师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委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4%以上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在校学生比例不足1∶10000。在咨询教师人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自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班级中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来,一些高校也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在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其在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活动开展、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有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相互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3、有效性:在学校中,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等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在心理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且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此外助人者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4、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理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二、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一)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简介

根据学校实际,参考其他高校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6年11月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确定:

(1)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关心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维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3)在本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的预防本班重大紧急事件发生;

(4)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

(6)按要求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及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7)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8)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9)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10)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

(11)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按时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与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方式:

心理委员由“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产生。“个人自愿”是指希望担任这一职务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的选举来产生,而是通过自愿报名,填写《甘肃农业大学班级心理委员选聘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3、规定了选聘班级心理委员的具体条件:

(1)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4)具有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能够服从组织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7)学习成绩较好。

4、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方式:

学校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日常管理中实行星级制度,通过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心理委员。

5、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

心理委员刚设立时,165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班级,基本上都不认识,不好组织协调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院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达和协调。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以促进同学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信任协作意识,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委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当同学们基本上相互认识和有初步的了解后,打破学院的界限,在心理委员队伍内部采取负责制,设置了网络部、策划部、新闻部和事务部管理四个部门,各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各心理委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进入各组。

在设置心理活动场所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的便利性,将心理委员的活动室放在了学生公寓里。在装饰心理活动室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心理委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起到了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漂亮的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并积极主动要求协助工作。

当然,要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我校是农科类院校,部分学生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互助技能的培训,帮助提高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能力。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给心理委员安排20课时的岗前培训,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委员工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时以受训者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提高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培训中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心理辅导能力发展。

除了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开展素质拓展外,还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班级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训练等活动。同时,督促各部门各自开展有特色的部门活动,并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动心理委员,让他们发挥协助、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通过以上工作,起到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委员组织健全后,我们制定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按时间段布置了工作重点,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其日常主要工作。以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份,在班级心理委员设立一年、经培训上岗一学期后,学校在大一、大二、大三各20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一些心理委员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显示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1、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推荐和系统课程培训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发展。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察力明显增强,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因此,心理委员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一些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开始着手在心理委员中 “挖人才”;有的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有20多人竞聘心理委员,成为最热门职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壮大。使经过培训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助者,使从事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220名,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开展工作以后,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前期数量增加,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要求心理委员帮他们预约并带他们到咨询室;班级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增多,一些班级出现同学要求、老师督促心理委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对“当你或你的同学、朋友有了心理问题时,你们会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28%的同学选择了“会”,与两年前11%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对“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的回答,有50%的同学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咨询”。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心理委员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敏锐地察觉到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传递信息。2007-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经过班级心理委员转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咨询的同学有23人;有的心理委员将心理咨询老师请到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心理委员的信息预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有效地干预了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各一名,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现已返校正常学习,状态比较稳定。

5、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委员渗透到学生中去。通过心理委员这个“桥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普通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学校和班级能更多地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后,2007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发动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开展了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在随后的“首届兰州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巡演”中,学校推荐的剧目受到其他高校好评。2007年11月底学校依靠心理委员开展了“心理游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些活动在没有心理委员之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开展的。不仅如此,班级中自发开展的活动也增多。自2007年9月第一批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上任的这一学期,班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报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近20次,而在以前,每学期最多只有5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6、信息渠道更畅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后,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增加了渠道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就接收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14条,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早做部署和预防,使大型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在综测和评发奖助学金等其它时候,心理委员也会及时主动地和我们交流信息,反映学生的状况,促使我们针对这些主题及时开展讨论,引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三)不足

心理委员的建立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次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思考与分析发现该工作还存在几点不足,总结如下:

1、工作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心理委员的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工作体制还有待于完善,造成了其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学院重视,心理委员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的很好,效果也比较显著;而部分心理委员则感到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性不强,以至工作缺乏主动,得过且过,在调查中,有30%的同学反映班级心理委员没有开展相关活动,这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依然需要增强,如危机防预方案的建立和落实等。

2、培训系统体系不健全。我校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委员专业知识不足,并且没有相关配套教材出版,学校只是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和心理委员交流后发现多数心理委员表示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觉得没有“底气”。还有一些心理委员因种种原因中途调离岗位,接任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融入集体,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尽快健全培训体系,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落实班级心理委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

3、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管理漏洞。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有限,各学院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部分班级心理委员与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不紧密,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作没有头绪,难见成效。据报道,一些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的高校出现了班干部聘选中无人愿意当心理委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心理委员出力不讨好,而其他班委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学院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和组织管理中的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亮点,今后我们会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 (12)

[3]王猛、周莉、张野、王聪高校心理委员发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3)

[4]吴代莉发展性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 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