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60后:最反对男性婚前有性 90后:最反对女性婚前失贞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西方思想的影响,“女性婚前应保持性纯洁”的观念正在减弱。而对于男性的观,则提上了调查问卷。 “男性应该保持结婚前性行为”这个观点,有61%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只有9.9%的市民认为男性可以不保持有婚前性纯洁,8%的人表示反对女性持有观。

60后的人在所有调查群体中,有39%的人反对男性婚前性行为,为比例最高。但从职业角度看,从事商业、服务行业的人不赞同男性拥有婚前观。

90后在女性观中,40%的人觉得需要坚持,是三代人群中,投票数最多的群体。80后对男、女性婚前性纯洁的支持率最低。从收入来看,以3000元分界,收入小于3000元的人群比大于3000元的人群,更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

结婚观

80后:夫妻满意度最低 70后:夫妻满意度最高离婚率高、草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吃苦,这是社会人士对80后的总结。而在这份报告中,80后却集体吼出了:“我们空虚,我们成天奔波,我们为结婚忙碌,我们却没有钱!”诸多调查中,80后夫妻满意度最低,他们在结婚前,需要太多准备。

80后作为结婚主力,“闪婚+闪离”早已给人留下草率的印象。其实,他们结婚更累。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80后表示,要结婚,有房子是前提。

于是,才出校门没多久,工作还未稳定的80后,开始日夜为票子、房子、车子奔波。多数80后青年都只能挣个首付,未来的日子已“卖身”给银行还贷。“穷忙族”成为80后自我解嘲的口号。

所以,80后夫妻在“夫妻关系满意度”调查中,只有38%的人觉得比较满意,是满意度最低的一个群体。72%的80后还觉得生活孤单,感觉生活痛苦、不快乐的80后则占68%,只有25%的80后觉得自己“运气好”。

评价自己的婚姻时,70后夫妻满意度最高,超过40%;60后则感觉生活很热闹、快乐。

结论:80后是最迷惘、最愤世的一代,如何引导90后一代不步80后的后尘,应是全社会都来关心的问题。 离婚观

90后、60后:多不赞同“感觉合不来就离婚”

80后、70后:离婚观倾向注重自身感觉

自私、网虫、早恋、、炫富……这是网络上众口一词对90后的评价。不过,“居民婚恋家庭观研究”调查报告却显示:咱们误读90后了,他们积极向上,离婚观保守,更赞成家庭利益比个人得失重要。

60%的90后不赞同“感觉合不来就离婚”的观点,60后持这种观点的人则只有5成。80后和70后的被访者意见比较一致,离婚观更倾向于注重自身的感觉。

90后被调查者们觉得,“家庭和谐比个人得失更重要”,占43%。90后普遍表示,“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基本责任”。 由于90后的人年龄最大者才22岁,并没有步入婚姻殿堂,多数只是与异性在交往,对待一些夫妻问题上存在理想化。“当夫妻利益和父母利益发生矛盾时,愿意牺牲夫妻利益”,80后的认同度最高。

家庭观

60后:多数不赞同“活得太苦不如不活”

70后:只有1/4的人感受到生活是在享受

60年后出生的人,最小的也已经迈入40多岁,最大的已经53岁。这部分人大多事业有成,家庭比较稳定。

“人生离不开享乐,活得太苦不如不活。”有42.4%的60后被访者表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大部分人依然具有革命性的奋斗精神。同时有30%的人表示赞同享乐观,说明被调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更在意自己过得好不好,不希望自己过得太苦。

从不同的年龄段来看,在对待享乐主义的观点上,60后有将近30%的人表示十分赞同“活得太苦不如不活”,80后和90后紧跟其后,70后享受程度则最低,只有26.5%的人感受

到生活是在享受。

31%的60后觉得在最近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活得很有意义,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是振奋人心的。此调查选项满意度较70后、80后、90后都高。

在支持享乐的同时,60后同时觉得,“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基本责任”。有26%的60后觉得,“如果政策允许,我就会多生一个孩子。”拥有兄弟姐妹的60后普遍表示,“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很孤单。”

四个年龄层画像

调查报告给四个年龄层分别“画像”。

90后:对待恋爱的目的看法更广泛,并不单单为了结婚;对与婚外情认同度最高;较其他年龄段来说更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

80后:80后较其他年龄段来说更不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80年后出生的人较其他年龄层的人来说,更感到孤独、迷茫,不快乐。

70后:对与婚外情的态度较为保守。

60后:在对待享乐主义的观点上比其他三个年龄层持更多的赞成意见,更反对男性的婚前性行为。

再生缘幸福婚恋网婚姻专家解读 90后被“前辈”误解社会上对90后的评价与报告结果截然相反,看上去好像是两个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的比例,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我国最主要、最显著的教育差距。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近期的研究结果 。

统计数据显示,农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人群所占的比例是51.5%;初中文化程度人群所占的比例是41.5%;高中文化程度人群所占的比例是6%;中专文化程度人群所占的比例是0.8%;大专文化程度人群所占的比例是0.2%;本科文化程度人群所占的比例是0.02%。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独生子女婚姻“草结草离”

曾一度被称为“小皇帝”、“光荣孩”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该院共受理430多起离婚案,双方为独生子女的17起,其中10起从相识、结婚到离婚不满1年,而他们离婚的理由皆是生活琐事。与父辈相比,首批独生子女主要在婚恋观念和家庭模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独生子女这代人是在特殊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愿意选择新鲜、刺激、有纪念意义的婚事。他们对婚前的宽容度也大大超过了非独生子女的同龄人。他们的婚姻有“草结草离”的趋势。

养孩子平均花49万?

社会学家徐安琪的一份调研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估算30岁前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这还未包括孕产期的支出以及从孩子孕育到成长过程中父母因孩子误工、减少流动、升迁等自身发展损失的间接经济成本,以及社会赠送、学校免费、春节压岁钱等5万至6万元的收入。

幸福与经济增长无关?

日前,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公布了2004年82个国家的幸福指数排名,经济不太发达的拉美国家波多黎各和墨西哥高居榜首,美国只排到了第十五名。拉美国家的人们生活乐观,追求幸福,只要政局不激烈动荡,生活有一定的保障,就会感到很满足;美国虽然经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人们在生活中要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排名就有可能偏后。

在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奚恺元与媒体合作,也对中国六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测试的结果是:杭州、成都、北京位居前三位,西安、上海、武汉居4到6位。测试结果显示,尽管上海的人均GDP最高,但上海人追求高,现实生活离目标较远,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偏低,因此幸福指数较低。而杭州和成都的居民,历来被认为是最会享受生活的人,这两个城市人均GDP虽不如上海和北京,排名反而相对靠前,也就不足为奇。

大学生性保护意识差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又到大学毕业季。大四女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就业、婚恋,她们往往需要比男生承担更多的负担:就业时的性别歧视,就业与恋爱婚姻间难以平衡,社会对大学生陪侍小姐等现象的种种非议……

针对目前公众关心的女大学生就业观、价值观问题,今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报道课题组通过分层抽样,以进入宿舍楼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复旦、同济、上海交大、上外、华东师大、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华东理工等17所上海高校900余名应届本科女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上海籍女生占39.8%,其余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6月28日数据统计完毕,共回收有效问卷781份。

调查发现,当前上海女大学生在性价值观、婚恋观和择业观等方面,表现出更为自由开放、追求独立,但仍不失传统的总体倾向。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问卷含多选项问题,故部分数据比例之和不等于100%。

有节制地理解“敏感”

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有20.6%表示“对这种行为强烈鄙视”;有20.8%表示“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有56.5%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还有2.1%认为女大学生“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

对“天上人间”之类娱乐场所出现女大学生陪侍的现象,有17.4%表示“对这种行为强烈鄙视”;有24.2%表示“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有55.7%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还有2.7%认为“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

数据分析发现,就业状况与她们对待“被包养”的态度有联系。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0%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

除此之外,“同居”、“”、“婚前”等曾经的敏感词,对于现在的女大学生来说都已不再是禁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已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如今的女大学生普遍将归于爱情之中。

对如何看待在校大学生同居现象,有69.7%的女生表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这样”;13.2%表示“如果恋人要求的话,自己也可以接受同居”;6.9%认为“同居很浪漫,是加深爱情的一种方式”;10.2%认为“这是不检点的行为”。

超过5%的女生承认在大学时代曾与恋人同居。近50%的女生认为,“婚前”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

对“”现象,70%的女生表示“不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59.2%的女生表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精确报道课题组负责人廖圣清告诉《望东方周刊》:“女大学生对于上述现象的宽容,更多意味的是现代人对于个人私密性的尊重。人们认可‘性’性是个人的事情,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与女大学生宽容的性价值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74%的女生表示自己“从未有过性经验”,而反对“无爱也可以有性”的比例也高达82%。凋查人员分析,女大学生对他人的性选择给予有节制的理解和宽容,但对自己的性选择则表现出相对传统的不放纵态度。

调查结果中还有一个值得解读的矛盾现象,虽然过半女生对“被包养”表示理解,却有71.2%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婚外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应禁止这种行为”。

调查报告指出,即便在上海这样一个开放的大都市中,当今女大学生依然上分看重婚姻。在她们看来,一旦结婚,忠诚十分重要。对爱与性,女大学生们呈现出坦诚但不放纵的态度,表现出性观念的成熟。

近七成女生对结婚表示顺其自然

对结婚的态度,6.1%的女生选择“尽早结婚”;14.4%选择“到一定年龄必须结婚”-3.8%选择“家人催促时再考落’;68.5%的女生认为“顺其自然,可早可晚”;1.3%表示“一辈子单身”;5.9%“没想过这个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06级中文系李薇在接受本刊记者果访时说:“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年龄,婚姻还不是一个必需品,身边的好朋友都觉得结婚要看缘分,宁缺毋滥。”

高学历“剩女”已经成为当下一个流行词汇,41.7%的女生选择“30岁是划定剩女的年龄”;21.6%把年龄上限定为“35岁”。

对是否担心自己成为剩女的问题,仅22.8%的女生表示“完全不担心”,其他被调查者按程度不同或多或少对此存在担忧,其中4%表示“非常担心”。

表示“非常担心自己成为剩女”的受访者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而同济大学女生对此的担心程度最低,这一现象可能与学校环境、男女比例等因素有关。

当问及剩女产生的多种原因时,有65.6%的女生认为是“择偶标准过高”,52%认为是“交往圈子过小”,40.2%认为是“女性个性过于强势”,30.9%认为是“没时间谈恋爱”,29.5%认为是“女性个人条件过于优秀”。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大四女生黄敏说:“我觉得剩女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就是遇到的看不上,能看上的还没遇到,遇到了没能被人家看上”。

女生程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喜欢这种称呼,每个女性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选择,凭什么说没有结婚的女性是被剩下的,难道我们生来就是要被别人选择才有价值吗?”

最近传出广电总局要重拳整治《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低俗之风的消息。对“电视相亲节目是否解决婚姻问题的良好平台”,仅8.2%女生选择“是”,91.8%选择“否”。但对“电视相亲节目是否完全是作秀”的问题,36.5%选择“是”,63.4%选择“否”。

择偶:“成优股”还是“潜力股”?

与“婚姻并不是必需品”观点相映成趣的是,本次调查数据显示,65.7%的女生认为“爱情并不一定走向婚姻”。

谈过恋爱的被调查者中,69.3%的人认为“谈恋爱是因为两人情投意合”。在列出的性格、爱好、才能、道德品质、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10项选择男友的标准中,“性格”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选择指标。将家庭背景或经济条件作为首要择偶标准的女生占10.4%,将其纳入择偶标准前三位的也只有近20%。

在本次调查中,虽然有超过70%的女生赞同“金钱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面对“你恋爱的动机是否为了获得经济帮助”的问题时,只有2.4%的人给出了肯定答案。大多数被访者表示,不愿为了获得经济支持或其他方面的帮助而勉强自己改变择偶标准。

“女大学生在经济和感情上都变得越来越独立。幸福的婚恋让她们向往,

但绝不是她们获取依赖的契机。如果不能达到志趣上的契合和感情上的投合,物质支持并不会让她们委屈迁就。同样,她们也不会出于虚荣心理而勉强置身于一段并不愉快的恋爱关系中。”研究人员黄璐说。

“相比绩优股,我更倾向于潜力股。”复旦大学的林怡婧在接受调查人员访问时说:“只要他有能力、坚韧、上进,我会更愿意与这样的‘他’相伴,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并肩奋斗。”

廖圣清分析说,“女大学生们虽然认同金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并非一味崇尚金钱。总体上看,女大学生选择男友和配偶的标准,仍然是性格、道德和才能这三者优先,经济和家庭条件的考虑都足排在四、五位的。”

通过访谈,调查人员任玉琛指出,临近毕业的女生的选择倾向未来也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和父母对待择偶标准的潜移默化影响而改变。工作选人,守住收入底线

在毕业以后的去向方面,56.8%女生选择“已经就业”(包括签约、继续读研、创业),43.2%选择“尚未就业”,可见今年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在选择“已经就业”的女生中,52.8%“已经签约”,3.7%“准备或正在创业”,11.6%“出国读研”,29.2%“国内读研”,2.7%选择“其他”。

在对就业的满意度方面,超过1/4(25.5%)的女生为自己的就业情况打了“刚及格或不及格”。

在涉及就业困难的问题中,38.1%的女生认为“找工作很困难或比较困难”,46.4%认为“女性比男性更难找到好工作”,62%“就业不考虑个人兴趣爱好”。

女生在求职方面考虑的因素表现出极大的集中性。最看重的是“薪酬福利待遇”,有74%的女生选择,排在第二位的是“行业发展前景”,有56.3%选择。排名末三位的分别是“就业竞争程度”、“社会需求程度”和“工作强度”。这说明当代女性更关心工作能否体现自身价值而不是工作是否轻松。

对于最希望就业的地区、最希望就业的单位和最希望就业的行业,排名第一的分别为内地一线城市(64.6%)、外资企业或代表处(35.8%)和金融业(21.6%)。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数据不出意料。理想职业=-线城市+金融行业+外资企业,这是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等式。

但外资单位、金融行业的高门槛让部分女生感到失望。由于高薪岗位的紧缺与求职者对薪金相对高的要求形成矛盾,越来越庞大的读研队伍,或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自动生成的缓冲带。

对于最看重薪酬福利待遇的原因,复旦大学06级国际金融系的余路解释说,大学学习的知识范围相对狭窄且比较脱离实际,何况每个专业的人数与对口岗位的需求无法对应,所以在择业时往往面临“工作选人”的现状,在海投简历、赶场面试后,大部分人对工作的要求已经到了“忘我”状态,收入是最后一条必须守住的底线。

有13.5%的女生将“考证”作为成功求职就业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之一,其比例超过调查问卷提供的“GPA(绩点)”、“外貌气质”、“在校学生工作”等选项。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更多大学生加入考证大军。有33.7%的女生表示“考证”是“大学课余生活中的主要部分”,这个比例仅次于选择“上网”、“娱乐”两个选项。

另一个与就业状况有关联的要素是“政治面貌”。虽然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其政治面貌在求职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大,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党员就业率相对较高。被社会议论更多的专业、生源地等因素与就业率的关联程度却并不太高。

14.9%的上海女生希望离开上海

对“最希望就业的地区”问题,64.6%选择“国内一线城市”,12.9%选择“国外”,5.2%选择“港澳台”,14.9%选择“国内二三线城市”,2.4%选择“县城、乡镇、农村和其他”。上海籍女生中也有4.9%表示“愿意到内地城市就业”。

在接受调查人员采访时,部分出生地在二三线城市的女生表示“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另一部分表示“选择就业地区时愿意随着公司的情况而灵活变通,没必要死守上海”;也有一部分对未来生活在上海的成本表示担忧。

高房价让大四学生一毕业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本次调查中有15.2%表示“哪怕做房奴,也一定要买房”;58.6%表示“如果有经济能力一定要买房”;22.8%表示“买不买房不重要”;1.6%表示“坚决不买房”;1.8%态度不明。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生活方式 现状

如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越来越多地把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娱乐休闲的阵地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可对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奠定基础,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1.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

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带来了人们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社会关系的改变,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网民表现得较为活跃;在商务应用上,大学生网民网购比率达43.1%,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率分别达40.1%和38.9%。[1]

1.1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类型。

综合现行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来看,目前,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类型有网络学习生活方式、网络社交生活方式、网络娱乐生活方式、网络交易生活方式、网络政治生活方式等[2]。

1.2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1.2.1大学生学习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享合作、完成网络课件等。如:依托微博、博客、BBS、通讯群等网络平台接受课堂教学,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老师,选择课程,接受课堂教学,完成作业及提交作业,共享学习教案,搜索学习资源,等等。

1.2.2大学生网络社交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进行网络交流、网络交友、网络虚拟社区等。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博客、交友网站,多渠道、多方式地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平台空间。网络交友主要包括休闲交友、商务交友和婚恋交友、社区交友、网络求职等。

1.2.3大学生网络娱乐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进行音乐欣赏、观看影视、开展网络游戏等。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娱乐休闲活动方式,其中,网络游戏是目前大学生网络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游戏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1.2.4大学生网络交易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网络交易生活方式主要体现为网络购物、网上交换、网上出售等。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商店、网络商场、网络商城层出不穷,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已在大学校园逐渐流行起来。

1.3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网络生活方式除了具有网络生活方式本身的特点,还具有网络生活方式的普遍性、网络生活态度多样性、网络生活方式差异性等特点。

2.不合理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

2.1网络时代,教育主体对网络生活方式的认识、把握不及时、不透彻。

网络的发展太快,很多高校对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了解不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都不大了解。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引导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在选择网络生活方式,参与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心理障碍突出,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

2.2“90后”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性格、为人处世的能力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及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他们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从而陷入网络生活,养成不合理的网络生活方式。

2.3大学生本身对网络的把握认识不够科学。

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网络依赖性强,普遍具有“盲从心理”,盲目崇尚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偏激心理”和好奇心理,更容易受到网络传播中不良信息的蛊惑和感染。另外,大学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也是造成他们不合理网络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网络不良信息,难免会对道德发展不完善、自我约束力弱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2.4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网络环境复杂难辨。

一方面,网络环境错综复杂。由于网络生活具有在精神层面先天不足的缺陷,因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也会焦虑与不安,生活习惯混乱。另一方面,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生活习惯除了受网络虚拟生活环境的影响外,必然也受到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如:社会中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大学生移情于网络生活、社会中各种陋习散布到网络让大学生难以驾驭。

总体来看,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外部环境等都是构成大学生不合理网络生活方式主要原因。只有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而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有其特殊性。近年来,美术类艺考人数不断创下新高,而许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了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大学生人数剧增,同类专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本身相对狭窄,加之2015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政策的出台,师范类院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优势,加重了其就业与学习压力。同时,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及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特殊的学习压力。

如今我国的所有师范类院校,几乎都开设了美术学专业,这种特殊的学习压力也困扰着许许多多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而迄今为止,也很少有人对这种特殊的学习压力给与过关注,并研究其对策。在此背景下,项目组拟定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压力现状。从而分析整理出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及相关对策,为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了解,认识,并以恰当的方式对待其学习压力。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为社会影响(升学、就业),课业负担,自我加压,同学竞争与家庭影响。在显性因素方面(课业负担、自我加压),又可分为专业课程的压力,非专业课程的压力以及课下自主学习的压力。在隐性因素方面,除社会影响(升学、就业),同学竞争与家庭影响外,还有来自外校的影响,其中社会影响中的就业因素是一重要方面。

由上述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对策,以便于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更好的应对与管理学习压力。

一、学生主体方面

(一)变压力为动力与适当加压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往往不是很大,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来说都处于偏小或适度的状态。除了少数感受到压力很大的学生外(集中分布在大三、大四),大部分学生都应积极接受学习压力,并变压力为动力,部分学生甚至可以在一些方面给自己适当加压,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压力很大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取一定方法,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压力,具体方法如下。

1.作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前提,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定位并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并会影响学生自我加压的方向。

2.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拥抱压力。一般来说,学习压力就学生主体来说,往往产生于能力不足或者目标不够明确,因此,应对压力的过程往往也是提升自身能力或者明确目标的过程,是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机会。而且据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常保持正向乐观的心,处理问题时,他会比一般人多出20%的机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3.平衡学习与生活。适当的放松,留出休整的空间:与他人交谈,阅读,听音乐,冥想等都是获得内心安宁的绝好方式,选择适宜的运动,锻炼自己的忍耐力,灵敏度,体力,不断的尝试,找到自己喜爱的方式,并交替运用,建立理性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会有益于身心。

4.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权衡各种事情的优先顺序,把重要,但不一定紧急的事放在首位。对于我国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而言,应可以自己的目标,权衡自己的时间在专业课程,非专业课程及课下自主创作学习的分布比重,使自己在学习中处于主动的状态。

(二)减压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看,83%的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压力,且27%的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对于一部分压力较大的学生而言,除了积极地应对压力外,还需要适当地减压。具体方法如下:

1.据问卷调查显示,转移注意力是学生们最常用的减压方式。在感受到较大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会想方设法来减轻或消除压力,而转移注意力是就短期内可以见效的方法之一。暂停学习,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从中获得乐趣而暂时忘掉学习烦恼,这在短期内可以使学习压力减轻不少。

2.在问卷调查中,倾诉,也是一个重要的减压途径。向他人倾诉,不仅能缓解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同时,倾诉对象,如父母,同学,朋友,老师,他们曾经可能也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在倾诉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给予一些意见和对策,这些往往有益于问题的解决,缓解压力。对于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而言,社会影响往往会加重学习压力,学生们可以多与他人讨论此方面的问题,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3.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学生们也可以选择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或者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这些方式往往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也能有效地缓解学习压力。

二、社会行动方面

由上述调查报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影响是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压力的最重要来源,而对于社会影响带来的迷惘而造成的压力,往往都是消极负面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此压力,除学生的自主行动外,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

(一)国家方面

社会行动中,国家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1.国家应为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对青年艺术家给与给多的关注与支持,营造良好的艺术市场风气。

2.拓宽其就业面。发展一些与艺术,艺术品相关的新兴行业,增加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择业方向。

3.逐步提升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重视艺术文化的传播,开展更多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带动全社会对艺术发展的重视。

(二)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用人单位应担负起相当重要的社会责任。教育单位在招聘时应优先招聘师范类院校毕业学生,不应忽视师范类院校的特有优势,而其他用人单位也不应忽视艺术工作者,应予以重视。

(三)学校方面

学校应为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更加重视美术学专业。在校内应开展更多的艺术活动,提升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加强与美术学院或其他大学美术专业的交流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在美术学专业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的开设上也可以加以考虑,使其比重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