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科机电一体化

专科机电一体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科机电一体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科机电一体化

专科机电一体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电 专业课 改革

职业教育究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职业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有限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上,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胜任工作,融入社会,这一直是长期困扰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其实,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依我看,首相应该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即明确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其次,要对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他们的情况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智能类型一般有两种,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一般来说,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抽象思维能力稍逊,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大家都是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可能有的人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即觉得上学的时候,教授们所教给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工厂的实际情况差的很远,教授们教会了我们设备或系统的原理,而在我们刚入企业时却用不上,在初入企业,岗位较低时(刚大学毕业)应用更多的是设备的具体使用和维护。打个简单的比喻,就拿一台电视机来说,我们大都只是电视机的使用者,只要会用,我们就能看到自己想要的节目,而教授们教给我们的确是电视机的原理及一些维修的经验。所以,初进企业所有的东西似乎都要进行重新熟悉。车床怎样操作?铣床怎么开启……更有甚者,我们发现,我们到了工厂就连工厂中最常用的工具,我们都没有使用过。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首先,改教材。以前,我们学生的教材分为两套,即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在教材的讲解上,也是分开进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很好。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也为了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主要注意了两个问题:

l、教材的编写上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产品制作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培养电工电子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紧密性。

2、教材打破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不以知识的系统性串联课程体系,而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串联课程体系,以典型的产品为载体,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其次,改教学方式和方法。

以前,我们的传统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基本一致,上课的过程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的听讲,教师是主体;而现在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理论知识由教师提供信息单,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过程中,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集中训练为主。

再次,改考核方式。

我们的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过程考核,即每节课我们都要根据他们个人或小组的表现,给每个人打出相应的分数,然后计算出他们每个项目的分数,最后,再计算出整个学期他们的总分数。考核项目包括,资讯、任务完成情况、出勤、缺勤、其他表现等等。这样做虽然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但是,由于学生每节课都有成绩,就逼得他们不得不认真的对待每节课。

通过近三个学期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学生还是做为教师的我,都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将这些体会与感受与大家一起交流,以便我们大家更好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探索出一个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通过近一段时间课程实施的反馈,依我看,同学们觉得他们收获最大的就是,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一个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一些以前理论成绩优异,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的个别同学,在反馈单中主动要求增加动手操作的时间。另外,一些以前不善言谈的同学,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也能够在同学们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其次 ,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表现适时的调整教学方式。

我们进行的一体化教学是几个班级同时开展的,依照常规的方式应当首先进行的是资讯环节,接下来是进行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阶段,可是我在有一次日光灯的资讯过程中,发现平时成绩很好的几个女同学,,却在那里发愣,我经过了解才知道,她们说“不知道镇流器什么样的,”这让我感觉到很吃惊?!这是我们平时家里都有的东西,怎么会不知道呢?后来我才知道,她们在家的时候根本就没动手拆开过,所以,什么也不知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想既然镇流器都不知道什么样的,那日光灯检修时的故障现象及分析处理方法,就更不能了解了。即使让她们进行资讯也是生搬硬记,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临时更改上课内容,将日光灯的接线,提前到资讯前的一个环节,这样,我让他们一方面能够熟悉电路,另一方面,在遇到日光灯的不正常发光时,也能参照信息单的内容查找和解决问题,其他几个班级在这个任务中也仿照这种模式进行,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这三学期一体化的教学,我觉得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程度的调动了。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实际操作,而且责任感比以前也强了。以上课的学习状态为例:以前理论课上课出勤率较低的班级,理论课他们班的出勤率只有一半左右,有个别学生一学期老师就没见到过;现在,他们班级的出勤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本是4节连上的课,同学们在课间的时候,就与教师商量不想下课,要4节连上,有时候经常是老师只要在一体化教室,就有没做完或者觉得自己还想继续练的同学已经开始上课啦!有一天本应十一点半该下课的,我们老师和有些学生到了十二点半还在教室里,虽然过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可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这在以前两节连上都不同意的学生,反差实在太大了,令老师也很吃惊。

虽然经过三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确实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知识,但是,反思一下本学期,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改进。

第一, 班级人数设置偏多。

大家都知道,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我们现在班级的人数设置都在35人左右,虽有两个老师一起上课,但指导起来还是觉得人手不够,所以,我建议一体化教学班级的人数应设置在25人左右。

第二,在一体化教学上,我们本学期只注重了“面”,而对于“点”考虑不足。

在一体化刚进行的时候,我们定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是依据这个标准进行的,学生的整体水平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第一届佳木斯技能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整体水平具备,但是缺少拔高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能力高的学生应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增加授课的内容、深度和训练时间,以使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力,在各种大赛中脱颖而出,为学院增光。

专科机电一体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过程导向;实训模式

现有的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原因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分析和研究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企业提出的课题对接不上。由于针对性较差,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所开设的各门课程独立纵向成线,缺乏彼此之间应有的沟通,没有达到教学为了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同时,由于我们实训条件有限,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在实践方面达到生产实际的要求。

如何缩小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的差距,体现出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中职机电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的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为此,需要构建起中职机电专业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机电一体化全方位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设计有关基础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思想品德的培养等方案。这就要求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我们所讲解的步骤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安排所学习课程的顺序时,不是按照其基本性质和内容来划分的,而是根据每个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来区分的,根据学生应该学到的专业知识、应该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来准备好课程。我们的课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置了基础能力的教育、思想素质的培养两大方向,并以此来安排学生上课的体系。

其中有关思想素质课程可包括思想方面的,然后是基础文化知识的传输,还有身心素质教育等,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各个方面的教育。这种全方位的教育与我们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单单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这些对于学生们以后的积极向上,适应社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有关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种积累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立虽然不会立刻见到效果,但是有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是学生的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培养全能职业型人才主要就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知晓怎么做以及知道怎样才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因此,我们对于相关技术方面培养的教育课程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分为不同难度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基础能力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教育课程以及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教育课程等。在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得以提升、经验得以培养的同时,培养策略决策能力就成为其中的关键部分了。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所包括的多数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这是需要我们学生来掌握的、技能能力的训练就需要严格要求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技术有关能力应用课程就泛指必须在某些实际专业岗位落实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中职院校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巧,同时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来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数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实际讲解过程中需要重点从控制系统观念的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把我们所讲的知识的重点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统一到一个系统的层面上来,可以由若干的能力训练组合来组成,实用型人才主要就是靠这一方向课程的讲解与实际训练来加以合成的。这一大类课程的实际应用,各方面的全力配合,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方面能力教育课程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以及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将那些不在系统以内的相对独立的某些职业技术加以系统的应用,控制系统的观念在这些教学过程中会得以充分的展现,我们可以规划出多个各个方面的典型的系统来作为学生们的教学对象。比如,典型的某些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其所产生的故障的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机电故障的诊断与维护等等,通过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配合来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掌控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工作过程方面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的体系是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各种课程加以筛选,取长补短,在考虑到学生自身、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全能型经济人才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

1.必须保证足够的经验,能够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不能有知识大于一切的思想负担。

2.我们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控能力为主,再配合实践能力的训练,整体迎合我们课程的安排。

3.按照我们要达到的职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测评的整体要求来设计课程的安排。

我们有关职业技能培养新课程的安排完全摆脱了旧式系统的束缚,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标准来要求,其具有以下特点:(1)能够直接接触到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2)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能力的训练;(3)对于新知识、新课程更加重视;(4)在我们新标准、新理念安排课程的学习下,我们的全能型专业人才更加优秀。

三、课程考核的原则

关于中职机电课程考核是对于我们学生所学知识、实践能力的一项指标,适时适量的考核可以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教学方面的改进有很大帮助。

(1)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充分理解、掌握及合理的运用。

(2)我们要尽量全面地考核,考核的宽度、深度、范围可以无限地拓展,尽量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3)我们的答案是不一定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

(4)我们的考核制度可以分批、分时,这样对于学生的进步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记录,实施全程化的跟踪考核。

(5)我们的基本技能考核要求要严格,同时鼓励创新,在熟练掌握基本技巧后加以进步。

每一个学习领域中的项目课程,都是被细化和固化成这样一种环节:课程的属性;参考课时、总的学分、课程目标、设计思路;项目的训练内容;技能考核时的要求;实施建议;教学条件;学习评价等等。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而且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本、教学资源的投入相对比较高,因此,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施这些项目教学时,项目产品不可能和实际产品或者服务完全的一致。为了便于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习领域目标要求,还要把教室设计成理想现实一体化所要求达到的实际或者是模拟的机电企业环境,突出机电专业的教室综合能力的专业功能,充分体现出项目教学法的双重

需要。

参考文献:

专科机电一体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刘美荣(1962-),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湖北黄冈438002)聂建文(1957-),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北黄冈438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9-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在全球兴起。当前,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开发适合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社会需求是首要依据,技术进步是关键和基础。科学地选择支撑专业的技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技术的进步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这需要相应的专业来满足。因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技术的最佳结合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建设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机电一体化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装备制造类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向数字化、模具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学科的有机械学,包括机械设计、动态系统分析;控制论,包括经典控制、数字控制、现代控制;电子学,包括微处理机及常规仪器仪表和电机、电器、电力、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包括软件工程、微处理机系统设计。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技术方面。企业对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要求是能选用成熟的控制器,组成完整的控制系统,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侧重于系统讲授原理,而产品的应用和选用则较少涉及,课程的设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内容整合度不高。

在机械传动与制造技术方面。目前教学内容大都停留在传统机械上。现代精密机械的新机构、新零件已广泛应用,但教学内容不够,传统的机械传动技术占主导地位。先进制造技术介绍也不够。在计算机数控C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P和敏捷制造AM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在单片机和PLC技术方面。单片机和PLC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工业界的具体运用。目前单片机的教学内容仍以MCS-51单片机为主,而现在实用的单片机种类繁多;PLC目前仍以介绍小型PLC的原理、编程为主,而现在不仅小型PLC被广泛使用,中型、大型PLC及DCS系统也被广泛使用。在检测技术与传感器方面。各种高精度、智能化、组合化的传感器层出不穷,但教学内容反映不够。在机械与电气技术综合方面。企业的设备和所生产的产品综合了各种技术,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或能胜任技术服务的要求,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能处理设备的基本故障。但目前机电设备维修方面的教学内容,仍把机械与电气维修截然分开,缺少综合训练,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机电类专业培养掌握必备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业务知识,经过业务、技术实际训练,能够胜任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机械零件和模具设计、编制制造工艺;同时具有数控加工编程能力、掌握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高技能型人才。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类等。

机电类专业就业一直不错,企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主要从事工业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检修、机电设备技术改造、供电系统运行管理、机电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生毕业对应的证书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低压电工本、中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电工操作证书、数控工艺员职业资格证书等。专业重点考虑服务地区制造类企业,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建设目标逐步落实到培养计划制订、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和实训等各个工作环节。

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根据必备能力、必需知识及必要训练要求,机电一体化教学要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操作性实训,使学生逐步掌握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涉及多学科,要相互苛刻要求、取长补短,不断向理想化技术发展。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应的专业技能,如下表:

学生培养对应专业技能表

为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对教学设计、课程体系作进一步改革,充分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产学结合,以职业技能证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专业剖析的基础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能力模块的设置主要分为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电工操作能力模块,并以能力模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相应的课程;修订主要课程的课程标准。

机电产品制造工艺及工装设计专业方向以机电为主,压缩整合控制类课程,强化“数控机床及应用”“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机电系统控制专业方向侧重于控制类课程,压缩整合机电类课程,强化“机床电控与PLC应用”“数控原理与系统”“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方向可开设“数控机床检修”“电梯的结构与维修”“空调的构造、原理及检修”“物业管理系统的维护”“智能化家电的原理”等课程;根据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设置“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技术”等其他选修课。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经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推进“工学结合”,再现生产情景;完成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写,建构具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实验室建设要重质,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规模适中的实验实训基地,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同时,逐步开展面向企业的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的作用,开展与相关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配备三坐标测量仪、快速原型等先进设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多种模式的高职人才培养形式奠定基础。

五、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需各方支持

1.国家和政府的职责。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要培养机电领域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硬件支撑。我国政府应该根据现行高职教育的现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等。要建立完善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要完善教育执法与监督机制,规范高职教育,鼓励高职推进实践教学,严格执行高职学生就业准入制度,规定学生必须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教育部还应推出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标准;改革现有课程,编写实用的实践课程教材。

2.企业的职责。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追求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实践教学主要是靠高职院校自身,没有形成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模式。为确保校企合作,要建立“双赢和多赢”的激励机制,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并建立相关制度,落实有关措施,实施长效管理。形成高职实践教学的“双主体”,需要建立专门机构,协调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搭建校企对话和对接平台。同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项目需求和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开发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方面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产品开发难点,编成专题信息予以公布;另一方面将高职院校研究的课题或项目,按专题信息予以公布。经过校企联动,将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及时投入企业,利用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并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议企业在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提供以下支持:首先是资金支持。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因此要为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育出一份力。我国的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和对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足够的资金保障对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单靠国家的支持是不够的,企业应该起到资金支持的作用。其次要提供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实习的机会。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融入企业气氛中,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业岗位。但由于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存在责权不明晰、工伤保险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承担接收实习生的风险。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实习机会,原因在于当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青睐“熟手”,而就业形势趋紧的大背景也成为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的助推器。企业不但要提供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而且要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过程中。对企业来说,在实习的学生中发现人才让学生毕业后留用,能够减少员工培养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让顶岗学习的学生帮助加工产品,提高企业效益。最后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条件。企业要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能使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要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并使之成为一项应尽的义务列入日常议事日程。企业要以成为高职院校的合作基地为荣,同时规定所有企业在销售额中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承担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实习、横向科研项目开发;鼓励企业吸收经过培训的学生为企业员工。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可以从联系紧密的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通过结构互补,形成师资队伍整体的“双师型”素质。当然,企业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支持也应该得到承认和回报,政府可以给企业相应政策支持。教育部应该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等部门制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把科研成果投入到愿意提供支持的企业,把优秀学生介绍给企业,使企业认识到支持高职实践教学是值得的。

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产生着深远影响,这些影响有的现在已经被认识到,有的现在还无法预见,但未来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鲍加农.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

专科机电一体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3-02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以来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其原因主要是摆脱不了传统的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本质上没有根本的改变,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第一阶段基础或称通识教育的学习,为后面的专业理论学习打基础,其后的专业理论课学习为后面的实习做准备。按这种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学生学习理论时,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持,难以深刻认识到理论的实用价值;当学生进人实习阶段时,又因理论掌握不牢固而不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已不适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主要是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并转化成产品,在生产第一线上工作。学生毕业后必须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掌握计算机在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改造及机电一体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应用、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具有组织和领导工作群体的能力,而且对理论和智力技能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并能了解机电一体化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二、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立

根据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紧密结合生产过程,深入实施产学合作,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能并行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全面的整合,在整合中力求先进、科学,能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紧密结合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要求,重组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依据培养目标分解成相应的职业能力,确定职业能力所对应的知识和能力,配套以实现这些知识与能力所需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②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④课程内容由单一学科的完整性向多学科的综合性转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目标,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把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统一,以促进全体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资格鉴定“四位一体”培养过程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课程体系及模块通过有机整合进行优化,同时设置综合素质培养、兴趣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第二课堂的课程,兼顾毕业升学等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三、课程体系的推行实施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基础学力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将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这些层次之间呈逐级衔接提升的联体结构。第一层次是职业基础培养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第二层次是职业素质培养阶段。此阶段安排在第3、4、5、6、7学期。通过专项工作项目和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和延伸技能,按照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制定工作项目,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载体,有机融合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责任的训练,重点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第三层次是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本阶段安排在第8学期,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中,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不断积累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经验。

四、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开发的课程内容

专科机电一体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课程衔接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家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和文件的实施,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和成效的对比分析,发现发达国家不论采用何种模式,都是以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而我国虽然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但课程衔接只是被当做中高职衔接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变革,并没有从整个职教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一体化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众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严重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协调发展。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衔接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发展。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1.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一,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从教育发展角度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伤痛,不仅低端的中高职衔接不畅,而且更缺乏向本科及以上高端延伸的对接,形成了“断头”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讲整体衔接、全面衔接,后者是局部衔接、重点衔接。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衔接,是外延较宽、边界较广的泛在衔接,涉及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衔接则是一种局部的、子项的衔接,是外延较窄、边界明晰的具在衔接。从二者的关系看,教育衔接为课程衔接提供大的环境,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1.3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第一,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第二,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为就业创造条件。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1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都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在办学模式上和教学模式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相似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无差异,课程出现重叠和重复现象,造成课程的有效值降低。

2.2中高职两阶段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一些中职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普遍偏少,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薄弱,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对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在高等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上的学习普遍较为吃力;很多高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入学后不得不组织一次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班补习文化基础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高职的培养计划,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2.3中高职两阶段课程内容重复严重。

在中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发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科目相同的多。中高职课程名称相同率达80%以上,个别的达到100%,只不过高职开设的课程要比中职多一些。第二,课程内容重复多。对中高职相同课程名称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较多,一般重复率达30%~60%之间,个别的能达到80%以上。第三,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一致。中高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大体相同,根本不能体现培养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两所院校教学计划进行比较,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钳工基本技术、车工基本技术、电工基本技术、车削加工技能、液压与气动、数控车(铣)床操作与编程、CAD/CAM软件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焊接技术、PLC及其应用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数电与模电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及应用、机电设备综合调试与诊断等。可以看出,两所院校专业课程开设大体相同,重复率在80%以上,这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又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4中高职两阶段专业技能有“倒挂”现象。

在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高职应该是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发现,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历史悠长,在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无论师资、设备,还是训练方法都有较强的实力;相反,一些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实习实训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普遍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不能明显体现高职高端技能的特征,甚至有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还不如中职,造成中高职专业技能出现“倒挂”现象。

3.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3.1深入调研,明确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

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一是要注重差异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均为技术教育,因而培养目标有一致性也有差别性,认真分析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体现层次性。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行业初级、中级操作工,而高职培养目标应为行业的高级操作工作准备,并希望有一部分人将来能成为技师。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过深入调研企业和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校企专家共同研讨论证,确定两阶段培养目标为:

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2中高职院校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衔接贯通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中高职教师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和企业专家一起针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逐一进行细划和分解,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第一,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界限,然后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拣、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第三,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既注意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注意不断将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充实到课程中,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并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确定合理科学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3.3材编写标准,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因而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练、紧凑、精粹。在衔接上,要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是较理想的对接状态。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第四,要高度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市场机制下的整合创编教材是开放的、竞争的、百花齐放的,编创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优劣的差异,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将真正衔接配套的、优质上乘的教材遴选出来,推荐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况,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42-44.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