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运行机制

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也迎来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快速上升期,许多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突破万人。但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学校自身无论是师资等软环境还是教学、实训的设施设备等硬件都出现了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减弱、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职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而校企合作联盟机制的确立,借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场地,充分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越来越被众多学校认可,如何建立、完善校企合作联盟的运作机制,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1校企联盟运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1.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手段与企业在科研、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方面开展基于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因具体情况不同,合作紧密度也有区别,但却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完善其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目前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尝试屡见不鲜。

1.2校企合作联盟

校企合作联盟是指借助政府的宏观引导和中介组织的牵线搭桥,高等院校和行(企)业基于各自的战略目标,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通过组织松散的、互补的、平等的、广泛的联合协作组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合作联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联盟对成员不存在较强的约束力,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准则。但由于校企合作联盟当前仅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极大地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对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3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一般来说,校企联盟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动力机制、利益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运作机制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这种合作一直处于‘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状态,甚至要靠行政部门在其中穿针引线。之所以出现这种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主要是合作的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在合作中很难受益。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不协调

首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协调。我国高职教育模式是借鉴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开展起来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受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影响形成了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这就导致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协作机制缺失。例如我国高职院校的归属存在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农业行政部门主管、工业部门主管等不同的管理主体。这些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管理制度相对独立,但教育部门又对其他部门院校进行协管,最终导致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交叉、职责不清、管理分散、目标模糊。其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与外部不协调。高职教育的发展以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为主,但高职院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也应该大力支持。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校企合作中地方行政部门发挥的效率很低,主要靠学校自己主动联系,企业被动接受。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联盟中作用的缺失表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宏观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2.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过程中高院校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则是被动的参与,这最终只能导致合作的松散和有形无质。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让合作有效地运行起来,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尤其重要。一方面,行政部门要给予合作中的双方主体一定的扶持,尤其是企业方面,以提升校企合作中企业方面的主动性,如减税等手段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减少企业合作中的时间成本和风险,统筹考虑企业的合理利益。只有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为企业、高职院校共同主办职业教育,实现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联盟模式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

2.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法律支持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想顺利的开展,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支持和约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有指导性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一些地方出台的激励性质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并不是针对校企合作而制定的,只是内容上稍有涉及,表述上过于原则化、简单化,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只强调了该履行的义务,而且对其内容的涵盖也不全面。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表明“企业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义务”,但法律中却没有明确参与的企业应享有哪些权利,不参加和不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应该受到哪些处罚也没有表明,这就导致了虽有法可依,但无法可执行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存在的宽泛性、缺少可操作性这个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4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没形成

高职教育突出以职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就需要一批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指导教师。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自于各级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专业技术精深,但自身对职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理解却十分缺乏。有些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聘请校外的企业专家进入学校开设讲座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这种讲座不具有针对性且非常的零散。而校企合作联盟的出现为双方共建互利共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在科研经费、薪酬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吸引行业、企业专家以专兼职教师的身份进入学校,实现改善师资结构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推广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实现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运作机制创新

要想规避上述问题,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联盟办学机制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校企合作利益共赢机制

要想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首先要确保合作联盟的各方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按照用人企业的意愿输出符合其要求的人才,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是动态变化的,双方具有最基本的利益交汇点。共赢点找到了,如何建立机制加以保障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联盟的建立,合作双方共同组建联盟常设机构,定期进行沟通和协调,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要求及时派遣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教学,长此以往,逐步形成和谐、规范、稳定的长效机制。

3.2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资源是有限的,但学校的一些实训教学资源相对于企业利用率大多时候却是处于浪费状态,校企合作双方完全可以通过资源共建来改变这一现状。目前比较常见的形式主要是“校中园”和“厂中校”两种。企业将生产、工作的某些环节搬到学校的实训场地,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来加以完成,学校学生成为生产操作的主力,达到锻炼其动手能力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将实验室搬到企业,与企业共同完成员工的培训和技术研发。从而使双方优势互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节省双方的运营成本。

3.3校企组织文化互融机制

从国外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能够提前将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对员工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培养有积极的作用。而校企组织文化的互相融合可以实现这一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校内外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技术进行创新等合作中,大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企业在派人进行学校教学时,可以提前将企业文化植入到教学环节,让学生提前体悟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入职意愿。

3.4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随着扩招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开展,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教学任务承担的比重都在逐步增加。高职院校每学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经理人、一线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从事实践培训,但很少有人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的具体工作。校企合作联盟就为校企间的深入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能,企业人员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校教师也参加生产实践,企业技术攻关等实质性业务,以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多维创新能力

1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机制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措施

1.1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方式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行业见习与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出其各自有效的改革途径,如何通过引入企业案例,或者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行业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面向行业重构和优化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机械行业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企业需求人才能力不同,如何在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归纳出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共性,又具备不同企业的人才个性能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综合化等新要求,在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性,又注重专业技能的精深程度,[3]把传统的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完整的理论加实践的机械制造课程体系结构,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群,使之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匹配。一方面,通过广泛地调研相关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并立足于实际生产过程,根据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制造行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核心制造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这些内容及时引入到机械制造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紧扣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紧跟本专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形势。

1.3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各类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训练、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技能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综合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专业技能训练及认证、创新性实验、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4]

2实施过程

(1)顶层设计阶段。为成果形成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梳理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前期积淀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开展广泛讨论,制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具体实施阶段。对接行业需求,明确能力标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改革、课堂教学革命、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面落实学生能力培养。(3)总结提炼阶段。对成果的实施进行总结、修正,并加以提炼。在成果实施的不同阶段,依据成果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组织分析,指出不足,并在后期加以修正。收集、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研究数据、教案资料、论文资料等),并总结提炼,同时以书面形式呈现,并转化为论文。(4)交流推广阶段。通过媒体报道、、著作出版及经验交流等方式对成果进行应用推广。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思考

一、校企合作工作相关成效介绍

(一)2008年,学院与A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开启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初次合作。

(二)2009年,A公司首次开展校园专场招聘活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当场赢得了A公司的青睐,为后续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2010年,学院第一次开设A公司订单班。学员经过学院老师推荐,公司笔试、面试和复试等非常严格的考核环节,最终确定入选资格。该批学员已于去年7月份陆续进入公司实习,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经过近一年的试用,09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就被公司提拔为基层管理人员,崭露头角。

(四)2011年,A公司“校内实训基地”成立。该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经营平台,由学生自主经营。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基地完成收件2000余票,派件3100余票的快递操作业务,实现出发业务销售额40000余元。运营状况不断改善,业绩逐步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从单纯服务于校园向周边商圈辐射)。

(五)2012年5月10日,第二届订单班成立。在第一届合作的基础上,本届订单班全体学员在入班之时均与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员将全面接受公司内部相关培训,和校内指导老师的专项辅导,毕业后须供职公司三年,并且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尝试。经过半个月来的校企双方反馈,本次进入公司实习的20名学员,全部表现非常优秀,甚至出现了公司内部各部门争抢学员的喜人现象。

(六)2012年 6月份,公司专项奖学金项目正式落户我院,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影响力。经过几年校企友好合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按照A公司集团总部在全国设置奖学金要求,我院积极申请,成功通过了“A公司奖学金项目”的评审,从今年开始实施总额若干万元的奖学金合作项目,这也是该公司在本省唯一一所高校设置专项奖学金(全国仅十所院校获得)。

(七)2010年,该校企合作项目成功列入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

(八)该校企合作项目赢得了行业主管单位的高度重视。在第二届订单班开班仪式上,快递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省邮政管理局负责人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做了非常精彩的点评。他认为,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水平要提高,必须从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入手,该订单班具有重大探索意义,并表示会将该模式向行业重点企业推广。

二、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

(一)中国高职院校发展必须开展校企合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传统的闭门造人的做法已经过时,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作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乃至高职教育改革将起到核心作用,人才培养的时间将前移至学生进入大学开始,空间将外延至企业和社会,不再是学校一方唱独角戏。21世纪是供应链时代,人才培养也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做到培养平台开放、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二)校企合作对教师个人能力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熟练、视野开阔的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中,教师可以利用企业平台,拓宽自身视野,能够学习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不断地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来,为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我本人在近几年的校企合作工作中,受益匪浅。能够将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第一时间传递到学校和学生,让学生及时积极应对,克服学生毕业时择业盲目的弊端。同时也让自己与企业发展做到同步,用企业的管理理念教育学生。

(三)校企合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新问题。校企合作既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比如家长乃至社会出现反对声音)、在政策和资金扶持方面缺乏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的情况,也存在学生主观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急于求成、眼高手低)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合作效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企业对学生的表现高度认可而要重用时,学生单方感觉不适应而提出离职的现象,企业和指导老师这时往往感到心有余而无力。

三、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一)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性的思考

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多地源自于对人才的缺失。人才培养不是一顿饭的工夫能解决,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同时又是一项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和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世纪课题。它必然要依靠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唱主角的校企双方,必须有魄力、有胆识、有远见,才能共同推进。

(二)校企合作要成功推进必须选择行业领军企业

一流企业创品牌,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校方必须从行业中选择做标准的超一流企业即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并与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达成广泛的合作共识,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实现高起点、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校企合作应该实行项目负责制

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后,还必须组建项目团队落实重点合作企业的重大合作项目,我院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四)校企合作需要更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企业、政府需要为此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宣传,营造一种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最大认同。

(五)校企合作需要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校企关系要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向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校企双方可以积极探索共建教学师资团队,共建专业,共建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招生,股份制办学等合作模式。

(六)校企合作的中心任务是“企业文化进校园”

将企业文化引人校园,让学生一进象牙塔就开始被企业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凝聚归属感。

四、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展望

(一)继续完善“A公司订单班”的运行机制,保障项目更加有序地实施。在校企合作协议框架内,逐一完成双方开展的各项合作项目。

(二)探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快递方向)的双师型团队,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和行业管理者加入物流管理专业(快递方向)建设的团队,对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对当前国内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逐步完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组建《快递实务》课程的“双师型”团队,与A公司共同开发《快递实务》课程的教材,实现该课程与“快递员资格考试”培训对接。快递与物流既有联系又有业务特点上的区别,而快递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高技能型人才出现巨大缺口。为此,急需开发符合中国快递业发展现状的专门性教材。

(四)每年坚持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笔者将继续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加强对行业业务知识和行业管理方法的学习,并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切合教学实际的授课方案和方法,实行“校内课堂教学、校内公司门店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与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不断总结校企合作工作的经验,为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全面推广提供借鉴。在自身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学院其他部门有关校企合作工作的交流,并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展开校企合作广泛交流。

如今,高职院校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承担了这个社会重任。高职院校发展的好坏,培养的人才适不适用,符不符合企业需要,则是学生、家长、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拷问的尖锐话题。作为高职院校一名专职教师,特别是负责校企合作的身份,认识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家颐、万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展 协同育人 共建 产学研用

一、 人才需求与协同育人需求现状

当前,我国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每年以20%―3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并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全国三大会展产业带。

国务院批准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重中之重,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会展业发展上,提出“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扩大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

而作为三大会展中心的广州,虽然有政策支持,但相对于北京、上海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要在经济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会展业,更是对人才的需求高,迫切需求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大会展人才。

在所调查的会展企业中,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状况。有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较差;有些虽具备了一定的会展策划实践经验,却缺乏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毕业生所学知识不够扎实,并且有些跟不上形势,与实际工作脱节。所以当前,虽然会展企业频繁的在招人,但是普遍存在“千金难求一真才”的现象,而会展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更是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很多难以就业。

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根据会展行业企业不同岗位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其他高校、企业、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深度合作,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改革教学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主动对接行业发展,培养适应广东会展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 协同育人联盟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建设思路可构建为:构建“纵横相结合的多层次协同育人联盟”。纵横相结合的协同包括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纵向协同是指从行业主管的政府部门到行业协会,到企业,再到学校之间的四方联动协同;横向协同是指教育系统内的水平协同,即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多层次协同是指协同平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校内的协同,即校内专业的协同,第二层次是校际之间的协同,即高职与中职,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协同;第三层次是跨行业的协同,即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

整个协同育人联盟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分别与中职院校、本科院校签订联合开展分段培养项目的协议,构成不同层次教育机构间协同平台,再与企业、行业协会和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最终搭建成会展专业“纵横相结合的多层次协同育人联盟”。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发展目标可立为:通过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实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在高职教育的功能界面上,实现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几方面的有机贯通和立体化推进。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最大办学效益,改变传统高校教学与科研脱节、研究与应用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脱节等两张皮现象。

三、 协同育人联盟组建方式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组建主要以契约协议为连接纽带,以平台各方的资源互补为前提,以合作各方利益共赢为保障,以共同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签订的协议是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正常运转的外在制度保障;寻找合作各方资源的互补性是组建协同育人联盟的前提;保证合作各方利益共赢是协同育人联盟运行的内在动力;以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协同育人联盟运行的宗旨。

四、 协同育人联盟体制机制改革整体设计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应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政行企校的有效沟通体制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开放融合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建立与完善协同育人联盟沟通组织机构

建立由各方协同育人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协同小组,专门开展联盟的顶层设计和领导、协调工作,主要职责是:规划协同育人联盟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确定协同育人联盟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联盟的有关制度和措施;协调协同育人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联盟中的优秀协同育人组织和人员进行奖励。

设立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理事会,负责各项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联盟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携手合作委员会、人才培养携手合作委员会、产学研携手合作委员会、以及信息工作委员会等四大委员会。四大委员会分别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组织方式改革、科研组织的优化、科技人员评价、企业调研、专业指导、实习管理全称跟踪及考核、企业信息的收集与等工作。并专设一个管理办公室负责各项会议的组织和各联盟单位的沟通联系等日常工作。

2.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立体化协调沟通制度

通过会议、论坛、展览、网站、咨询、走访调研等多种信息沟通渠道,搭建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公共信息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并由管理办公室保证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要经常派人走访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相关行业、企业人员等各协同育人方参加的理事会年会、经验总结会、现场交流会、联盟论坛、表彰会、展会、座谈会等,讨论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联盟发展建议,增进联盟各方感情。建立定期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和制度等,使协同育人联盟的协调沟通常态化、立体化、制度化。

3.建立柔性无边界组织结构,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开放融合机制

实现政协企校外部环境的融合,跨越协同育人组织内外部边界,打破校内条块分割,使得信息、资源、构想和能量能在协同育人联盟内部无障碍流动,提高整个组织信息的传递、扩散和渗透能力;促进协同育人联盟各成员间的人、财、物、经验和技能等各类资源真正形成合力、实现共享,联盟各成员协同育人工作真正从自身特色优势出发,提高联盟的效率,真正为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和引领。

4.建立协同育人联盟分享机制

通过制定收益共享办法,明确参与协同育人各方的职权以及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的归属,根据合作中各方贡献的大小,公平合理地对利益进行分配,充分调动和激发协同育人成员的积极性,开展项目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学术交流、技术难题解决、员工培训等各方面合作对话和协同运作。为协同育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适需人才节省大量培训客户的人力、物力,为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的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各方互利共赢。

5.建立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联盟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把协同育人工作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如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协同企业实习管理办法、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协同育人联盟经费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合作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特聘教授与兼职教授管理制度、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制度等。

其次,建立稳定高效的经费投入体制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保障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经费投入:一是以项目为依托,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二是通过设备捐赠、校企共建实训室、设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投入;三是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协同育人联盟的设备、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的管理项目、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技术服务,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四是积极争取社会融资。争取知名企业家、企业设立以个人、企业命名的“协同育人基金”,让民间资金可以顺利地进入协同育人领域。并在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方面严加管理,进行详细论证,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确保协同育人的经费投入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6.建立协同育人联盟评价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通过对会展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研究机构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组织联盟内会展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合作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一线的专家,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的协同育人联盟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引入第三方的独立评价机构,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的专家论证会对前期调研所选取的指标和标准进行论证,在毕业生就业、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向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由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协同育人联盟评价工作,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其次,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一是帮助参与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企业争取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或支持;二是对协同育人联盟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人员进行重奖;三是建立单位内部对个人的激励体制,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畴,把联系企业或行业协会、下企业考查洽谈甚至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工作量挂钩,与收入挂钩,作为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质量系数。另外对于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做出贡献的“双师型”教师,给予特殊补贴,在职称评审、年度评优、福利分配和各种评奖等方面给予同等情况下的优先照顾。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feasibility of teaching reform mesures that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evel examination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cian" are embedded into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e" is analyzed. The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three-level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ages were put forwards.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and control method of curriculum reform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chieving curriculum reform by using the mode of embedded teaching were expounded.

关键词: 课程改革;嵌入式教学模式;软件资格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the mode of embedded teaching; software qualification exa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cia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33-01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的

国家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新形势下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为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西安外事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采用课程实施与证书获取“双轨”并行的方法,将软件资格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的知识点嵌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并制定了以加强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培养运用信息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特色,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减少重复学习即可获取资格证书来证实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而指导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2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制定

2.1 课程改革方案可行性分析知识内容吻合度高:从专业领域来看,“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涵盖了计算机技术的全部领域。它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等5个专业类别[2]。其中“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考试主要考核的知识内容包括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中的主要组件、网络基础知识和信息处理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讲授的知识点吻合度在82%左右。学生受益度大:学生就业时由于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需要参加社会上的一些类似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培训以获取某些证书作为就业竞争的筹码,浪费了学生大量精力财力[3]。实行嵌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程学习就获取了初级证书,在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岗位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和就业的竞争力。

2.2 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信息社会和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信息无处不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教育的途径趋于广泛化和多样化。[4]这种变化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根据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嵌入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全部参加 “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考试,要求取证率达到80%以上。课程改革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部署、实施与过程控制,项目进行主要分为启动阶段:课程改革动员与工作任务部署,计划阶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建设工作,执行阶段: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落实与实施、控制,收尾阶段:课程考试与总结。其中项目组长负全责;教学主管负责教学任务部署、落实和检查工作,行政主管负责教学管理;教师负责教学具体实施工作。

3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控制

3.1 教学管理主要抓完善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的监测与控制以及教学质量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相应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本部门系列管理制度。

3.2 教学实施采用课程组长和主讲教师负责制,要求课程组长对课程教学质量全程负责,主讲教师对课程教学全程负责。在实施理论教学方面要求教师减少深度,强调理解机制与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往年软考试题设计应用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做实习实训练习并编写实验报告。

3.3 教学研究我们对2009上半年、2009下半年和2010上半年学生笔试正确率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3.3.1 得分率

3.3.2 得分率

3.3.3 得分率>90%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得分率>90%的题目数呈下降趋势,导致学生的过关率下降。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加强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4课程改革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历练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通过参与课程改革工作及全国软考阅卷工作,教学观点和科研参与意识大大加强,教学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已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专业水平较高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3月被陕西省软考办授予陕西省计算机软件考试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目前自编的本科、高职教材已被陕西省软考办分别作为陕西省本科、高职院校嵌入式教学的指定教材,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2010年1月和5月全校参加软考机试和笔试5643人,平均过关率96%和86%,取证率85%,超出预计5个百分点,居全省之首。

参考文献:

[1]盖玉莲.计算机应用基础实习实训指南[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大友,刘志峰.信息处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