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行为文化论文

动物行为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物行为文化论文

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科研诚信科技论文

一、医学科研诚信认知的概述

对医务人员来说,科研诚信就是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医学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人类知识产生的主要途径,医务研究人员知识的获取和交流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科研诚信,也可称为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CAI)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1]

二、科研诚信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对于医务科研人员,在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目标、意图、方法及程序阐释要诚实;对科学研究要真实可信,有关交流必须合理而充分;对事实要能被证明,在处理数据时要透明。科研人员都有对人类、动物、环境或研究对象关爱的责任。在提供引用文献和介绍他人研究的贡献时必须表现出公平。 同时还要担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同时通过科学研究,也在创造着生命奇迹。

三、科研诚信研究的意义及在科技论文中的体现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医学创新水平和医务科研人员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传播记载科技信息的重要手段。[2]但在医学科技论文中也是科研不端行为存在的主要载体。

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诱导,缺乏科研主观判断

科研不端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医务科研人员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圈中,该文化必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科研活动中,医务科研人员价值观体现在对科学技术自身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上。

近年来,有关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事件如井喷状纷纷报道出来。各种潜藏的名利诱惑也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医务科研人员很难申请到课题,一旦申请到,总想让自己的课题有个“好结果”,但是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的结果都是意料之中。为了调职、调级等部分医务科研人员的“铤而走险”只是为可能的“成功”获取所需的名利。

2.科研诚信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广泛倡导宣传

作为医院科研行政人员,对科研论文的造假没有足够重视。对作者的自述不怀疑,对科研实验数据很相信,对论文的产出过程不过问,对论文的真实性、科学性不探究等。同时很少在医院内对医学科研人员进行频繁的宣传教育,使之没有达到科研的一定共识。主要是医院对院内科研人员的信任,坚信“科学本身就是建筑在诚信基础上的事业”,绝不会认为科研人员会造假,相信绝大多数医务科研人员会本着科学、诚实的态度撰写论文,从实验中得出的科学论点。正是由于这种信任,使得科研不端行为的放逐。

3.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缺乏有力平衡杠杆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与其制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申请学位、调职调级、晋升职称、成果评奖等事情上,论文的数量、的刊物级别是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标。[3]为了能顺利调职调级、晋升职称,有的医务工作者就用不同的材料,同一个方法做相似的试验、得相近的结果结论,发表多篇文章。这是一种科研诚信的缺失也是对科研资源的一种浪费。大部分医务人员所想获取的不单单只是某种利益。一位医学专家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由于临床工作的突出表现,深得领导及患者的好评,工作总是没日没夜,但是由于没有时间写很多论文,论文数量太少,在职称任期考评中“不合格”。我们不得感叹,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对科研诚信产生了不利的导向作用。

四、对科研诚信自身的客观认识

医务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创新,实事求是负责任的履行职责。对临床某些诊疗技术或药物疗效的总结,选对选准科研方向,做好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实事求是,系统的进行某些技术或方法上的改良,建立净化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韩 跨文化交际 言语 差异

一、引言

中国和韩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韩流”已在中国盛行了很长时间。韩国以神曲“江南Style”为代表的音乐文化和至今长盛不衰的韩剧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甚至有向“大妈”及阿姨蔓延的趋势。中国则借助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使中国的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影响韩国。

从历史上看,中韩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韩国的语言文化曾受到过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韩国语言和文化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吸收融合了不少西方文化的内容。从地理位置上的隔海相望和经济上的密切往来来看,探讨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概说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文比较倾向于前者。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区域跨国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层面的表现是经济往来增多,政治文化碰撞加大,突出的表现就是互学语言,因此产生跨文化交际。不过,常常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交际方面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成为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虽然在交际中言语交际是很重要的形式,但非言语交际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言语交际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非言语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三、中韩言语交际对比分析

(一)中韩称赞语与称赞应答语对比[1](P21-25)

1.中韩称赞语对比

称赞语是一种礼貌用语,对称赞语的使用会受到身份、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时间、地点、谈话内容也会影响称赞语的使用。

(1)类型对比

称赞语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显性称赞、隐性称赞、提及但不做称赞、不提及。前两种类型是在中韩言语应用中差异比较明显的类型。

韩国留学生最常使用的称赞语都是显性称赞语。在中国学生、韩国学生、韩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称赞语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最常使用的称赞语都是显性称赞语,并且使用显性称赞语比率最高的是韩国留学生,最低的是中国学生。由于使用称赞语的目的是取悦他人,使人们内心高兴,这种称赞的心理愿望大家都会有,韩国留学生也不例外。韩国留学生经常使用像“漂亮”“不错”“好”“厉害”“年轻”等显性称赞语。韩国留学生使用称赞语比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他们学习汉语有关,他们用汉语来表达对他人的称赞之意,更喜欢用最明确、最直接的显性称赞语。

中国人喜欢隐性称赞。一般不用直接的赞美言语来称赞对方,听话人要通过语境来领会其中的意思,被称赞者不用做出明确的接受或拒绝的答复,避免了必要的尴尬。韩国人一般在年龄相仿且熟悉的异性朋友之间使用称赞语。在隐性语使用中,中国人多采用“个人评价”“感叹”和“比喻”,韩国人多用“个人评价”“幽默”“请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幽默”方式的隐性称赞时,韩国人一般在年龄相仿且熟悉的异性朋友之间使用,而中国人用这种称赞方式会被当做侮辱。从整体来看,中国、韩国都比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意会”,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体现了中国、韩国社会趋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2)语言形式对比[1](P53)

称赞语在句式上具有极强的可预见性。中国人、韩国人最常用的句式是“形容词感叹句”“形容词补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在称赞语主语人称的使用方面,中国人、韩国人使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句法结构较多,一般不用第一人称结构。在词汇方面,一般都是表达称赞的形容词。由于中国与韩国同属于汉语文化圈,在一些文化背景上都有相似的地方,差异仅有疏异。

2.称赞应答语对比[1](P56)

(1)中韩称赞应答语使用类型基本相似

中国人和韩国人在应答的类型上有一些共有特征。中国人和韩国人在面对称赞时都会用以下几种常用称赞应答语类型回应:感谢、赞同、不赞同、夸耀、谦虚、回赞、质疑、转移、忽略、符合回应(感谢+回赞)。

(2)单项度上中国人喜欢“一致策略”,韩国人喜欢“谦虚策略”,均倾向于复合策略

在应答语的类型中,感谢、赞同、夸耀的应答就是采用了“一致策略”,因为对称赞完全接受和同意。不赞成、谦虚、回赞、质疑、转移、忽略的应答方式,采用的就是“谦虚策略”,对于称赞采用委婉的回应。而“融洽策略”应用在谦虚和回赞的应答语中,这些应答语兼顾了一致原则和谦虚准则。中国人使用“一致策略”比率要高于韩国人,“谦虚策略”的使用率却低于韩国人。中国人更注重保全对方的面子,不喜欢威胁他人的面子以免造成尴尬。韩国人比较喜欢用“谦虚策略”,可能是与在他们以往的学习中常用谦虚的称赞语应答方式有关。另外,中国人和韩国人都喜欢用一种复合式的应答策略,如“一致+谦虚”“一致+融洽”和“融洽+谦虚”的复合,都是先同意他人的赞美,然后再转移话题,既符合一致原则,还不失礼貌。

(二)中韩礼貌语对比[2](P11)

由于韩语是黏着语的一种,常会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加上词缀来表达尊敬,与汉语截然不同,汉语用一些表示尊敬或谦虚的礼貌用语词汇;而韩语则是用词汇加语法的方式表达。

1.词汇形态特征对比

礼貌用语可分为敬语和谦语。谦语是在日常交往中谦虚的言辞,在中国人们经常都会“自贬”和“自谦”,对自身的“贬低”与“谦虚”,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抬举”。词汇方面,韩语的名词性谦辞有它固有的词,还通过加词缀的形式来形成词语。在代词的使用上更加完善,意义上的分化更加细致,可以分为尊敬他人和贬低自己或他人两种形式,并且数量上比较多;汉语的代词有限,除了“您”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外,其他代词都没有这方面的意思;韩语还通过用助词来表达对人的尊敬,数量没有代词那么多,汉语没有这样的现象。在动词方面,汉语在其前面加“请”来表示尊敬之意,有时也用“主从式”构成敬语动词;韩语也采用表示尊敬意义的词来派生一些动词表示尊敬。

2.语法形态特征对比[2](P58)

韩语是黏着语,助词和词尾比较发达,因此在表达敬意和歉意的时候,多借助于非独立性的语言要素,汉语是孤立语,在表达敬谦时大多用词汇和语调。

在敬语语气表达上,汉语和韩语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通过句式转换来实现谦敬的语义功能;在涉及他人动作行为时,都不用命令、禁止的语气,而用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意图,不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人。不同点是:汉语用语气表达敬意时,有固定的语气词,如“吧”“呢”“罢”,这些词可以弱化语气,不会让对方感到被压制;韩语则会用表示推测、商榷、意愿的句式来表达祈使或命令的语气,这在韩语里是一种谦逊的方式。汉语里,人们用由“请”“让”“叫”构成的谦语句表达对人的尊敬,这些是汉语独有的,韩语里就没有这种句型。汉语还有一种语法形态,就是用重复来表示尊敬,如谢谢、久仰久仰、恭喜恭喜等。但是韩语中重复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因此很少用重复的形式表达尊敬。

(三)中韩委婉语对比[3](P15)

1.构成数量对比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呈井喷趋势,中韩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词涌入外来词,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数量上,汉语词汇中外来词占的比例在10%以上,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数量最多的是英语外来词。虽然汉语中外来词的数量在不断上升,但是从总体来看,韩语中外来词数量更多一些,韩国词汇中外来词占55%以上。

2.修辞格使用对比

在汉语中,为了减轻直言所带来的尴尬,缩短说、听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们经常用歇后语来表达委婉的意思,汉语中的比喻、谐音等都是为歇后语服务的。韩语中不存在用歇后语来表达委婉的情况,一般用贬词褒用来表达委婉,这与韩国人注重礼节有一定的关系。在韩国,人们注重礼节,在语言使用习惯上,长辈之间、同辈之间、晚辈之间的用语都有严格的区分。中国也存在贬词褒用的情况,用这种方法表达委婉称呼,古代常用来称呼中国妇女,比如“糟糠之妻”“贱内”“内人”等,在现代社会,女人对丈夫常常也贬词褒用,比如称呼“笨蛋”等。

(四)中韩禁忌语对比[4](P47)

中韩两国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入影响,两国在禁忌语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两国在禁忌语使用方面也有极大不同。韩国除了语言方面的禁忌语以外,还会对行为禁忌语有一定的规范。

1.称谓禁忌语

在称谓上的禁忌,中国和韩国大体相同,都有对统治者、圣人的禁忌语,对长辈、祖先的禁忌语,起名时都要避讳这些现象。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就有了在称谓方面的禁忌,忌讳已故的人,忌讳统治者和神明,忌讳祖先、父母的名字,还有一些其他的避讳。韩国在三国时代也有对皇帝名字或圣人名字的避讳现象。但是在对“已故之人”,中国和韩国的避讳有所差异,中国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不灭,提及已故之人的名字,会触动灵魂,会受到伤害;还有人认为提起已故之人的名字会有不干净的现象发生,会受到污秽东西的影响,所以中国人对已故之人的名字有一定的避讳。而韩国对于“已故之人”名字的观念并不明显,只是在提及时在前面加一个“故”字,为了与现在的人加以区别,同时还表示对已故之人的尊敬。

2.动物禁忌语

对于动物方面的禁忌语,中韩有所不同。例如对“老虎”的禁忌中,古代中国用“大虫”“大猫”来代替,体现出一种委婉的语气;而韩国则用“山君”“山神灵”来代替,避免直接说出对象,还增加了一种尊敬和敬畏的感情。两国公民对动物的认识也不同,中国人认为老鼠是害虫,对老鼠没有什么委婉语,只用“耗子”之类的“卑曲语”。而在韩国“老鼠”是他们敬畏的对象,人们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如“鼠生员”。[4](P52)

3.性别歧视语

中韩都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两国在女性歧视语方面又有所不同。汉语中关于女性的歧视语很多源于动物的比喻,如“母老虎”“贱蹄子”;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母夜叉”“破鞋”;源于谐音,如“鸡”。而韩国的女性歧视语大多通过直接表述,含有历史典故或者比喻,用到的词缀相当多,表示对女性的歧视和谩骂。例如“小姐”这一词,中国古代指富家千金,但解放后“小姐”一词逐渐被纳入歧视语的行列;在韩国历史上,被称为“妓生”,这词源于汉字,但这种称呼也正在逐渐消失。

四、结语

中韩虽共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在言语交际上仍然同中有异,主要表现在称赞语、礼貌语、委婉语、禁忌语之中。在非言语交际方面,目前资料非常稀缺,可供后续研究的空间极大。从“韩流”这一现象观照,似乎出现了非语言行为的“韩向”同化性,在服饰、相貌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鸟叔”神曲的风靡则是言语跨文化传播的巅峰代表。中韩的文化交流似乎呈现着单向性,比如《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在中国的风行,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1]吴惠珍:《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吕承英:《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南桂仙:《汉韩委婉语对比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李炅秦:《中韩禁忌语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参考文献:

[1]李莉莉.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赵宁.浅谈中日非语言交际[J].文学界(理论版),2012,(8).

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生;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14-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这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文化建设和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文化多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面对这种状况,高校务必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引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研究生学术道德是指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屡屡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是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剪刀加浆糊”和“揉面团”两种方式,整段复制抄袭别人的论文,组合到自己论文中,进行加工,稍作改造,使之成为自己的成果,还有就是将国外的一些论文翻译成为中文,署上自己姓名,作为个人研究成果;二是伪造、篡改调研数据或实验数据,很多课题和相关项目研究需要外出调研或多次实验,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一些研究生为短时间内出研究成果,不付出相应的努力,弄虚作假,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以符合自己论证的观点或是得出理想的实验数据;三是雇佣或充当“”论文,部分研究生由于种种原因,临到毕业没有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和毕业论文,为了按时毕业,请他人,相应的一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写作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充当,论文。四是一稿多投或“搭便车”,有的研究生想多出学术成果,又不愿意多做研究,稍微改动论文题目甚至一字不差的一稿多投,论文中“搭便车”的现象也是常常发生,单向的如研究生搭同学或导师便车,导师搭研究生便车,双向的如互署姓名。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的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和学术科研活动中作出有违学术道德行为的个人意愿。这种个人意愿的产生,和研究生的入学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学生考研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钻研学问,做学术研究的热爱和为科学献身的信念,学习动机不纯,对学术研究没有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导致学习风气浮躁,科研能力不强,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隐患。很多研究生意识不到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性,时常怀着投机取巧的和侥幸心理,从平时的课程作业和科研任务到发表学术成果和撰写毕业论文都没有严于律己,忽视学术研究中的自律意识,对学术道德没有深入的认识,最终图一时之便和一己之利,作出缺乏学术诚信的行为。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重视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学术道德教育这一项,学校不开设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课程和相关讲座,大部分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界定模糊。高校中研究生评价指标单一,制度不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对研究生的评价往往只看的刊物等级和出版社的档次,注重量化考核,不顾论文质量和研究意义,只看数量;在奖学金评定中,也是以“数量论英雄”,不全面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导致一些研究生为了拿到奖学金,不择手段,作出学术不端的行为。还有就是导师指导不力,发挥作用不到位,有些导师没有严格恪守学术道德,自身就有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行为,有些导师则是忙于教学和自己的科研,无暇顾及学生的学术道德监督和教育,不利于研究生学术品质的培养。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影响

人是社会的动物,这就赋予了人的双重特性,在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之外还是社会的人。个人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公认社会环境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集体焦虑和浮躁蔓延,导致普遍的道德缺失。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说到集体思潮“一开始就具有某种权威,这种权威使他得到个人的承认,并以更大的力量把个人推向他已经由社会的瓦解直接在他身上引起的道德贫困状态使他倾向的方向。”。在社会缺乏诚信、弄虚作假、拜金享乐等不良风气的印象下,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功利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能潜心做学问。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强化学术道德教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可以考虑先把学术道德纳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学校创造必要的条件,开设有关论文写作,学术道德规范等相关课程,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开设相关讲座,把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素质的一项必要考核指标。同时把学术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深入学习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规范,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坏人”。加强完善高校学术制度,是维护学术尊严、净化学术风气、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科学的学术培养制度、合理的考评制度、健全的学术监管制度、有效的学术惩处机制。研究生学术行为没有约束规范,很容易剑走偏锋,作出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这需要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为主旨,调动研究生各管理部门,各级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力量,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培养机制。借助制度的约束力量,使研究生自觉恪守学术道德。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往往取决于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专业化导师队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导师是主体力量,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和学术行为对研究生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需要导师首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者和实践者。具体来说,导师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诚信的楷模和学生的榜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觉恪守学术规范,在文献引用、实验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都指导学生如何规范自己的研究行为,培养学术严谨、端正的学术态度。

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基础”课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吉祥观念的起源谈起,论述了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的表现形式及其寓意的本质,从一方面反映了装饰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一、吉祥纹样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出于原始拜物教思想和图腾崇拜观念,在自己的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虔诚地寄托着避凶趋吉、追求平安幸福的愿望,创建出我国最早的一批吉祥图画与符号。华夏民族形成后,我国人民始终追求吉祥美满的生活方式,古时以祭祀为’t吉事”,祭祀之礼为’.吉礼”,称善者贤人为’.吉人”,帝王卜居之地为”吉土”,好日子为”吉日”、”吉月”等,”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某些动物、植物以及图样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于是这些纹样便包含了相应的吉祥观念。吉祥观念主要包括:纳福迎祥、驱邪避恶、多子长寿、升官发财及喜庆如意等。中国传统中的吉祥之物繁多,有各种吉祥动物、吉祥植物、器物。表现形式最多的是以图案、纹样形式出现的吉祥图案、纹样、图式,表达了人们追求的各种美好愿望,以至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于是,图腾出现了。图腾的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甚至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形象,原始人最初将图腾当作祖先崇拜。再后来将图腾认作保护神。因此,图腾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保护神。继而有了自己的图腾圣地、图腾仪式、图腾物、图腾色彩、图腾音乐、符号图形等。这一点与当今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容,企业精神、行为规范、企业标志、吉祥物、标准色、象征图形等在形式上是多么接近!与现代企业所追求的企业内部员工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以及追求品牌个性也是一致的。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那些有意味的纹样已包含了一种广义的”吉祥”寓意在内,原始初民在陶器等物品上刻划符号和绘制纹饰,绝不仅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与生存相关的神圣目的,是带着对兆纹吉相的信任和希冀而精心刻画的,他们相信,由纹样装饰的器物具有神性,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鱼纹、蛙纹、鸟纹以及其它一些纹样,无论是出于巫术、祭祀、图腾还是希求多子、生殖繁衍的目的,无不体现着希求吉祥的意义,是初民渴求吉祥观念的古老形式。在夏、商、周的青铜器装饰中,吉祥主题使礼器规范下的装饰开始呈现出世俗的生活形式,如欢愉生动的凤鸟纹、鱼纹等都蕴含着吉祥的生命。秦汉之际宗教神学是哲学的主流,凿纬作为社会思潮成为汉代神学经学的一部分,强调天人感应,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包裹着对人的生存的更多追求和肯定,如追求长寿、富贵,以及厚葬之风盛行,因而装饰也表现出了同样的生命和生活的内容,一切都有寓意、都希求祥瑞,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纹’‘,长宜子孙的’.大吉羊”等。装饰纹样以吉祥为主题是在汉唐兴盛起来的,汉代是吉祥图案发展的集成时期,也是装饰整体上脱离夏、商、周三代天命神学的严谨规范进人世俗化的一个转变时期。此后千百年来,’.吉祥”一直成为中国装饰艺术的主题,唐代盛行的对鸟、对兽图案纹样中,便明显有喻和美、完美之意。至明清为高峰,凡事必求吉祥如意,吉祥几乎成为装饰的唯一内容,这是淡化其宗教神秘性而将生命保障的形式世俗化、表象化的结果。

二、吉样纹样观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