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数学启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期是各种思维能力形成的时期,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根植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的层面,还要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创设特定的游戏活动来进行启发培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各种行为中,模仿是重要的形式,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倾向于培养幼儿表达自己思维的勇气,对不同于其他幼儿的想法予以肯定,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游戏这个载体,让幼儿在相对轻松地本文由收集整理活动中,完成教师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
任何事情,兴趣都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幼儿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长时间的专注于数学的学习,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探索、研究。在小班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字时,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游戏,在上课一开始,我问小朋友:“见过火车吗?”小朋友都说见过。我进一步问“火车司机叔叔本领好大,那么长的火车,呜呜的开着跑,小朋友们想不想开火车呢?”这时候激起了幼儿极大地参与热情,教师再说“我们小朋友年龄小,不能一开始就开那么长的火车,我们先开短一点的,好不好?”小朋友都同意,这时候,教师让3个小朋友上来,作为司机和车厢,问“这个火车几节车厢?”小朋友知道是2节。玩一会儿后,教师接着说“这个司机技术好多了,我们再上来一个小朋友,现在是几节车厢?”小朋友说3节,教师引导幼儿理解2加上1就是3的数学概念,进一步理解浅显的2、3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游戏,幼儿对于相对枯燥和抽象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游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这个环境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维意愿,能在游戏中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无论成功和失败,都能获得思维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数学中图形的排列规律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发给每个幼儿一些彩色的珠子,然后说“小朋友,妈妈每天工作,多辛苦啊,我们为妈妈串一串手链,送给妈妈作为礼物,好不好?”幼儿会觉得把自己亲手做的手链送给妈妈是一件特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就会专注于串手链的活动中,在活动初期,教师不要急着订正幼儿对于手链中珠子色彩的随意性选择,让幼儿充分经历串联的过程,通过幼儿之间对各自的手链对比,这些幼儿会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把不同颜色的珠子进行串编,这条手链看起来会更漂亮,也从而理解排列规律的实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进行了情感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数学思维的开发。当我们再出现例如“横线上应该画什么?”这样的题目时,幼儿很容易就会画出来。我
们给出幼儿这几种图形让幼儿按照一定规律自由排列,幼儿就会排列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如:……各种各样的形式,甚至有些幼儿还采用了不等排列如:……等,幼儿的单一思维向发散及多向思维进行了发展。
三、利用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思维游戏对于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作用更大,指向性更强,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幼儿今后的数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能够给幼儿创造更加自由的空间,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多动和活泼特点,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更能领会数学逻辑关系的本质。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游戏,一些小朋友扮演售货员,一些小朋友扮演顾客,我有选择性的在活动区内布置商店的货物,这时候,让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对货物进行挑选,小朋友有两次拿货物的机会,每次的货物个数不能超过五个,这样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要把两次的货物数量加起来,告诉老师顾客小朋友拿了几件货物,然后让角色互换。进行几次以后,教师可以把幼儿的点数引导为加法运算,如5+3=8这样的式子,通过实有货物和抽象出的数学算式的对比,加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强化幼儿的数学思维模式,幼儿会在头脑中自动归纳总结,对于加法的理解会更全面和深刻。
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游戏设计培养数学思维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
事实证明,对孩子进行书画教育,能加强孩子的右脑潜能开发,发展儿童的发散性形象思维。通过书画教育活动,让孩子在广泛的书画文化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洞察力,启发孩子的艺术创造力,丰富孩子的精神情感。我们知道,幼儿启蒙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幼儿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幼儿在他所处的年龄段,因为对世界缺少认识,所以他们对很多事物的想法与我们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对每个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我们的启蒙教育所要发掘的东西。现在我们都在提倡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书法和美术则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书画艺术可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在书画的无限天地间,孩子们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去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他们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表达他们的想法。虽然他们年纪很小,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他们没有想法,在很多事情上忽视他们,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对的,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小世界,对很多问题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会给我们成年人以很多的反思。
二、幼儿书画启蒙教育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
书画艺术是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国粹艺术。我们要从小培养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比如说戏剧、书法、国画、民乐等。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后天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培养。书画是孩子成长中最初的表达方式。书画的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学习中国书画,对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其自身的特点,使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式进行再三的考虑。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一旦启蒙教育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则是一辈子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在幼儿的书画启蒙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想象力,那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创新教育和审美教学的落实。中国书画是最具有人文内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讲究诗情画意,可间接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使儿童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又可潜移默化影响儿童人格健全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认识到孩子在启蒙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今后的个人气质形成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书画教育的启蒙,让孩子知道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从小树立孩子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培养孩子的文化品性与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天性中的冥顽、懒惰、愚昧。在书画学习中,让孩子们自觉学习如何做人,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三、幼儿书画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书画的审美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物质时代,我们都知道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然,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大部分人已经缺少了进行创新的能力,而在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不能不说其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没有任何的关系,相反,教育甚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在幼儿的书画教育中,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不要去给孩子们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最好的引导方式就是为他们设置一个自由轻松的创作环境,给他们足够的场所和空间,给他们足够多的颜色去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些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的,在这些所有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他们慢慢的会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不一样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正是他们最纯真的思想的表达。良好的品德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书画启蒙教育有利于自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书画的启蒙教育对幼儿兴趣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孩子学习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在日常不断的练习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的基本笔划中,在练习素描、国画的线条中,在笔墨的浓淡中,在宣纸的浸润中,接受艺术的美育与德育,对以后孩子终身性学习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四、结束语
下面,介绍一些家庭数学启蒙的方式和途径。
一、交谈活动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不仅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反会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反感和厌烦。家长可在平日与幼儿的随机交谈中寓教于乐,将孩子轻松地引入数学领域。如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外出,乘公共汽车,可和他一起数车站,若要乘 8 站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可让孩子说说现在乘过了几站,还要乘几站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是熟悉的路还可让孩子逐一将每站的站名报出来。若乘客不多,还可以数到站时上下车的人数,比比是上车的人多呢,还是下车的人多 ;前门上来了几人,中门上来了几人,合起来是几人……仅这一个话题,幼儿就可以学习数数、比多少、加减法等。家长与孩子一起数数、算算中不就对他进行了数学启蒙了吗?又如,茶余饭后,家长可和孩子一起玩手指游戏,边玩边数边比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 ;伸出小拇指,你俩一样小 :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再如,喝饮料时,可以问孩子,易拉罐是什么形状的?这时,家长就可以与孩子比赛,说出像圆柱体的东西,看谁说得多。假如经常喝饮料的话,不妨每次把空罐收起来,积少成多,以后还可让孩子按罐的大小、高矮、粗细、颜色、品种等玩分类游戏。
通过交谈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家长们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家务劳动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家长为了保证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智力,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其实,在家务劳动中也能渗透数学启蒙。如,整理衣服时,可让孩子将衣服按爸爸的、妈妈的和自己的进行折叠整理;或按上衣、裤子和袜子进行折叠整理。整理鞋子时,可让孩子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放 ;或按鞋子的特征 :房里穿的、出门穿的 ;女式的、男式的 ;大人的、小孩的 ;冬天穿的和不是冬天穿的等来排放。这些劳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渗透了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又如,吃饭前,请孩子给每位吃饭的人分发一份餐具(包括碗筷、勺子、碟子、餐巾纸),这就渗透了——对应的方法。假设有一样餐具少了一件,还可让幼儿比多少,说说哪个多,哪个少 ;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它们一样多呢。这些活动均能提高幼儿的分类和数数能力。 转贴于
可见,简单的家务劳动不仅不会累了孩子,反而能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三、操作活动
一、原因分析
(1)幼儿教师自身缺乏科学知识及科学教育方法。大多数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比如,中班操作逻辑狗教材中有这么一个活动:用多种方法尝试并探索把身体变成一些符号形状如大、小、T、L等。这是一节科学探索课,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将身体变成不同符号。但有的教师没有科学启蒙的意识,不懂得科学教育的方法,授课时不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而是自己先做一个动作让幼儿模仿,然后就直接操作逻辑狗卡片找对应的身体和符号,进一步巩固,幼儿完全在被动接受知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从婴儿期就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物,如摸摸海绵的柔软,踢踢石子让它不断滚动,追随着蚂蚁看看它们究竟爬到了哪里。这些都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开始,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最好的契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注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2)幼儿园缺乏科学教育活动的物质环境。幼儿思维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如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多数私立幼儿园由于资金短缺,投放的科学活动材料不够,导致科学启蒙教育受到限制。如大班数学课:9的分解。教师在黑板上画9个圆,去掉一个圆剩下8个圆,所以,9分成1和8,1+8=9,9-1=8,9-8=1。这样教学,忽视了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由于物质材料短缺,教师只能跳过实物操作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环节,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3)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相对费时费力。一个好的科学活动需要投放许多材料,比如认识磁铁,就需收集铁钉、塑料、纸张、木头等多种材料,幼儿用磁铁去吸不同属性的材料,通过摆弄探索来发现哪些材料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被吸引。另一种好的科学活动方式,是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花木虫鸟、山川河流、风霜雨雪等,都对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发出呼唤。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专注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但要想组织好这些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查找许多资料,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同时自身还要有善于观察、思考、质疑的精神。许多幼儿教师往往缺少这种精神,同时又出于安全考虑,一般是不愿带孩子们走出去的。所以,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远比教一首儿歌,讲一个故事难得多。
二、解决方法
(1)科学教育生活化。陈鹤琴说: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关键是我们要把握时机。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时机以弥补材料的不足。比如,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带幼儿到绿化带里寻找小芽,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小芽的形状、颜色、分类等;观察第一场春雨,描述春雨下的情形,再观察夏雨和秋雨,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带他们到花带去找蚯蚓、蜗牛,观察它们的外形、习性;适当带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菜场、超市了解蔬菜,到社区去观察了解不同的汽车;在一天不同的时段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影子变化;也可以让幼儿光脚在幼儿园的水泥地上、鹅卵石地上、塑胶地上做走跑游戏,了解小脚的感知功能等等。生活处处皆教育,关键是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教育。
(2)科学教育家庭化。充分发挥每个家庭的作用,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家长课堂,阐明科学活动的意义,明确家长的任务,让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切实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去。让家长为幼儿园提供蔬菜、水果、农作物、汽车模型、各类玩具等,以弥补学校教学材料的不足。要求家长节假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到田间地头,观察了解植物、农作物的生长。让家长参与指导幼儿进行长期的观察活动,如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形状及亮度,画出月亮的形状做好观察记录,第二天到幼儿园进行交流分享等。要注重家园合力,共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