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会事务部工作计划

协会事务部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协会事务部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协会事务部工作计划

协会事务部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唐钢 整合 石灰业务 实践

石灰是钢铁冶炼的重要辅料,优质稳定的石灰供应对保障钢铁冶炼工序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做精主业,做大非钢,适度多元,持续创新”的战略方针,围绕做精主业和做大非钢两条战略主线,唐钢对内部石灰业务进行了整合,实现了石灰生产供应的统一管控,一方面确保了钢铁主业优质稳定石灰供应,另一方面壮大了非钢产业,为公司增加了新的创效点。

一、石灰业务整合的背景

(一)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受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的影响,国内钢铁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不断下降,2011年上半年,纳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14%,10月份这一统计数据下滑至0.37%,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中国的钢铁企业已进入微利或无利时代。

(二)唐钢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

唐钢提出“做精主业,做大非钢,适度多元,持续创新”的十二五发展方针,决定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再造一个新唐钢。

(三)项目实施前唐钢石灰业务情况

在项目实施前,唐钢内部存在两家生产经营石灰业务的单位,分别是冶金炉料厂和唐山钢源冶金炉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源炉料公司”)。存在业务的同一性,但由于各自经营,不能形成合力,难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对石灰业务进行整合,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效益,有利于实现石灰生产供应的统一管控。

二、石灰业务整合方案

在经济运行理念指导下,以钢源炉料公司为平台,对现有石灰业务和资源进行整合,具体方式是唐钢以冶金炉料厂与生产石灰业务相关的固定资产对钢源炉料公司进行增资,杨俊来以通源灰料厂与生产石灰业务相关的固定资产、土地和部分现金对钢源炉料公司进行增资,增资后钢源炉料公司股权比例保持唐钢51%、杨俊来49%。整合完成后,钢源炉料公司成为唐钢唯一经营石灰业务的单位,对唐钢石灰业务进行统一管控。

三、石灰业务整合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唐钢公司领导对该项目非常重视,成立了由常务副总经理任组长,董事会办公室、财务经营部、法律事务部、人力资源部、审计处、设备机动部、纪委等相关专业部门参加的石灰业务整合项目组,为石灰业务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明确目标,科学制定工作计划

围绕“十二五”非钢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该项工作总体目标是:以钢源炉料公司为平台对公司石灰业务实施整合,建立公司石灰业务统一管控平台,提高公司石灰业务的生产经营效率,并加大力度拓展石灰业务产业链,将公司石灰业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围绕上述整合工作目标,项目组研究制定了周密细致的工作计划,并制定了关键时间节点,保证了项目的总体进度。

(三)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设计整合方案

首先,项目组对唐钢石灰业务经营状况和产品供求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掌握了第一手可靠资料;其次,项目组根据调研情况,单位认真剖析唐钢石灰业务存在的问题;最后,项目组从整合现有资源业务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通过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最终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取了最适合的方案。

(四)利用社会资源,增强自身实力

唐钢内部两个石灰生产单位钢源炉料公司和冶金炉料厂的生产能力加起来也不能满足唐钢自身的石灰需求,为此唐钢需要扩大石灰生产能力。唐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扩大石灰生产能力,一是新建项目增加产能,第二是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新建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而利用现有社会产能则更为直接有效。

钢源炉料公司是唐钢与自然人杨俊来合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唐钢作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占51%。杨俊来拥有的通源灰料厂具有32万吨/年的石灰生产能力,其全部产品主要供应唐钢。唐钢在此次进行石灰业务整合时,以钢源炉料公司为平台,将合资方杨俊来拥有的通源灰料厂与石灰相关的资产业务以增资方式纳入了钢源炉料公司,并吸引合资方向钢源炉料公司注入数千万元现金,大大增强了钢源炉料公司整体实力。

(五)严格资产评估,保障国有资产权益

唐钢作为河北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唐钢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和《河北省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规范意见》等文件的规定,聘请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独立开展审计和评估工作,对冶金炉料厂增资资产和通源灰料厂进行了专项审计和资产评估,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以资产评估值作为增资的定价依据。

(六)严格审核,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在本次石灰业务整合工作中,从整合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从与合资方的谈判到增资协议的起草与签署、从公司章程的修订到决策程序的旅行,公司法律事务处抽调精干力量指派专人全程参与,从律师的专业角度对整合工作各环节中可能发生或易发生的法律风险进行提示,提出化解风险的办法,努力将风险保持在可控或可接受的范围。法律事务处根据对外投资管理的要求,对石灰业务整合方案及增资协议章程等法律文件进行审核并出具了正式的法律意见书,为公司领导层进行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七)公司纪委参与,防范投资风险

2010年12月,省国资委纪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肃经济工作纪律,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投资、合作和重大项目建设中,要对合作方的资质、信誉、经营情况和企业背景进行考察核实,在与民营、私营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都要由企业纪委参与并严格把关。此次石灰业务整合涉及到与民营企业共同增资,因此唐钢在整合工作启动之初,在基础调研和方案设计阶段,即要求公司纪委介入,对有关事项进行严格把关。纪委的参与和积极履行企业内部监督职能,为整合工作加上了一道“防火墙”,保障了企业国有资产权益。

(八)优化人力资源,妥善安置职工

在整合工作中,如何保障被重组单位职工的利益是一个关系到整合成败的关键问题,从众多的国企整合重组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如果职工安置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将给企业和社会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项目组与合作方杨俊来进行了多轮协商,最终对方同意冶金炉料厂职工整体由钢源炉料公司接收,通源灰料厂原有职工由杨俊来通过其他途径自行安置。利用通源灰料厂提供的工作岗位,解决了冶金炉料厂人员富余问题,减轻了唐钢人力成本的压力,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了人均劳效。

三、石灰业务整合的效果

(一)搭建了公司石灰业务管控平台

通过本次石灰业务整合,唐钢搭建起了石灰业务统一管控平台,结束了公司石灰业务分散局面,大大提高了公司石灰业务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公司石灰业务的发展壮大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

整合后冶金炉料厂246名职工全部进入钢源炉料公司,通源公司原有职工由杨俊来负责安置,我公司每年可减少人工费用支出2460万元;整合前钢源炉料公司和冶金炉料厂流动资金占用合计在5000万元以上。整合后原燃料和备品备件资金占用可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并减少财务费用;整合后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设备检修和维护水平,每年设备维修费用可降低150万元;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年可增加效益200万元。

协会事务部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94-0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1],1880-2012年观测的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包括陆地和海洋)增暖了0.85℃。很多科学观测表明,20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之快是过去一万年所没有的,并且这种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持续几个世纪[ 2 ]。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还将上升 1.4℃~5.8℃[ 3 ]。

鉴于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必须采取切实应对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社会公众需求,从做好全民科学普及抓起,积极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日趋严重,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关科普工作的开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1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现状

国外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倡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美国政府非常注重气候变化宣传,从电视、网络等媒体到普通居民都注重舆论宣传,注重更新理念,积极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切实减少碳足迹,逐步以实际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 4 ]。

近年恚德国政府组建了大量协会、公益组织和咨询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利用政府和企业的资助经费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宣传行动,使社会公众能够明确了解国家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有能力通过自身行动来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5 ]。

日本政府也大力宣传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倡夏季将空调温度由26℃调到28℃,调高2℃便可减排温室气体17%;提倡上班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车;提倡国民购买低碳环保商品等[ 6 ]。

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还在其政府网站上公布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让公众可以随时上网计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有效地帮助公众知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7 ]。

2 形成科普宣传合力,让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理念深入人心

笔者曾在2014年世界气象日期间做过一个气候变化问题公众调查,对近200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了解程度,近八成公众选择“知道一些”,但只有近两成“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气候变化方面的科普宣传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公众对于深刻理解和认识气候变化问题还存在不足[8]。

气候变化是我们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努力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根据我国科普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和思考如何深入推进科普宣传工作,使公众掌握避险自救方法和应对突发天气措施的同时,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是各级领导、广大媒体和科普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

2.1 强化政府引导,推进科普宣传队伍建设

鉴于政府部门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因此发挥好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是成功推动科普宣传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政府部门会通过立法、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或设立中介组织等方式来间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也正加紧制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和配套法规,可以通过推进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地”,进一步规范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制度,合理统筹安排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并将其列入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政策,以夯实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基础。

人才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为了保证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能够真正深入到基层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宣传队伍至关重要。尤其是偏远地区以及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因为地域或者语言沟通障碍,科普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很难全面普及。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除了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公众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团队的机制和举措,全面动员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宣传志愿活动以外;还要加强对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者的培养,为这些地区量身打造一支能够常年“驻扎”,并随时可以“顺畅”交流的科普工作队伍,推进科普工作更加“接地气”,更易被当地居民接受。

此外,政府部门还要注重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国际上有一系列用来激励和保障科学传播的奖项和制度,如英国皇家学会早在1986年就设立了“迈克尔・法拉第奖”,专门奖励对科普做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9],澳大利亚设立了“尤里卡科学普及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有“卡林加奖金”。我国面向科普研究创作和科普宣传教育人员的专项激励政策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相关奖励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科普产品制作方面,各地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关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企业捐赠及个人资助,充分调动科普产品研发人员积极性;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阵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活动场馆,在全国各地以点带面,推广普及,逐步形成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的科普场馆体系;在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方面,策划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参与性活动,发挥广大群众参与低碳生活、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主人翁作用。

2.2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造科普宣传良好氛围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地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部门合力的重要性,一方面,着力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重视和支持,多方争取将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各单位要充分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大力实施,力求在提高科普水平、强化科普效果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气象知识的权威机构,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做好气候变化及防灾避险知识的科学普及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气象部门科普宣传的重点。针对公众关注的气候变化热点问题,各地气象部门要认真答疑解惑,及时纠正一些不科学、不准确的认识或片面理解,大力弘扬科学思想,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在关键节点或重大活动期间,利用好气象部门的宣传平台,以及当下“流行”的新媒体资源,积极调动公众互动积极性,及时普及相关科普知识,提公众高应对能力。此外,气象部门本身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测引导,提升气象宣传影响力。

科技部门和各类科协组织要发挥好科普宣传领军作用,认真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规划,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广泛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拓展科普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注重研发具有特色的科教创新模式,努力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宣传和文化部门要认真做好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各单位力量,营造全社会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积极编制科普教育系列丛书,参与科普教学项目,推进更多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物。

此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优势,着力提高相关科教栏目水平,多为读者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科普节目和读物。交通、旅游等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将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适时结合到自身工作中来,设计一些具有部门特色的科普活动。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可以适时弥补政府和相关部门科普工作覆盖面和人员方面的不足。

2.3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桥梁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行动

面对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而在推进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过程中,媒体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作为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方案,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节能减排的成效与不足,以及未来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等,均需要借助媒体及时给公众。

另一方面,各类媒体还需配合、协助政府部门为公众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普及绿色理念,客观反映气候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于一些只为搏人眼球的不实言论,要做到不跟风、不炒作,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在宣传内容方面,努力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c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全社会低碳环保意识上来,鼓励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

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之间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主动加强沟通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增强科普宣传的声势和力度。各地主要新闻单位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列入工作计划,通过不同形式将工作落到实处,扩大科普影响面。有影响力的媒体单位,可以开辟专版、专栏,或通过新闻会、专家访谈、科教讲座等形式,推出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系列宣传,帮助公众系统性地了解气候变化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3 注重探索创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短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传播媒介等方面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新形势,科普宣传工作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内容、形式、举措、途径等方方面面,开展进一步的“更新”和“升级”。

3.1 拓宽宣传渠道,有针对性地推进科普宣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面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受众,需要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和渠道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科普展馆或相关部门的科普活动场地,定期播放气候变化宣传片、举办科普展览或设置一些科普问答互动游戏,引发公众参与学习气候变化知识的兴趣;在一些偏远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好乡村协理员、乡村信息员、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普及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有生力量。

孩子们是未来参与低碳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生力量,重视针对学生们的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希望。为此,气象部门为同学们量身打造了“校园气象站”,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气象知识送进校园,送到每一个孩子身边。相关部门今后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搭建更多类似的科普传播平台,将气象科技实践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时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问题,加大社会科普教育力度,拓宽气候变化知识宣讲渠道,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气候变化知识。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带来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也给生态环境、农业产生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时,还需牢牢守住广大农村这个重要阵地。针对农民朋友的科普宣讲要讲求实用性,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让村民朋友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并依照各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农技措施,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此外,要注重改变农村居民的旧思想老观念,引导他们逐步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大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购买和使用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

3.2 新形势下探索新渠道新举措,打造气候变化科普品牌

目前,公众对气候变化在认知上仍有不足,还缺少一套系统全面的气候变化宣传战略。为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丰富媒体手段,以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些科研机构可以建立科技创新能力专项,强化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组织相关部门与国内外科普工作者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打造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品牌。如气象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宣传片已成为我国对内和对外宣传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科普品牌。

如今好多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在舆论传播领域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拓宽科普知识传播渠道。以关注度颇高的微博为例,一些热门的微博网站可以发起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热点话题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为网友提供一个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和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微博交流得到的公众反馈信息,还可以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的后续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样的科普读物,很多欧美国家不单注重对内容的精心推敲,还善于依靠市场运作,精心打造包装,华丽的“变身”往往能够帮助科普产品获得良好的市场。这一点正是我国科普产品研发者容易忽视或不善于“花心思”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V泛吸取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对科普产品进行“升级”,为科普宣传产品带来更大提升空间。

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参考国外的科普宣传大篷车,尝试通过多种渠道,让移动的科普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让气候变化知识传播“无死角”。

3.3 贴近大众生活,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现如今我们并不缺少各种宣传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电视节目或科普读物,在网上输入“气候变化”关键字,相关文章、图片和视频的链接层出不穷。但如何让科普知识通过更加生动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化深奥的科学知识为老百姓的“家常话”,真正引起基层群众的兴趣和关心,是深入推进普宣传过程中又一值得探讨的问题。

想让百姓“留心”气候变化,就需要让科普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让科普内容既生动活泼,又兼具较高的“含金量”。宣传人员可以尝试改变以往死板教条的程式化用语,多用打比方或举例子的方式将气象学上的专业语言“本土化”地展示给公众,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气候变化科学与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联系起来,让老百姓容易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科普工作者要注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宣传新知识、新理念,让更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地接受气候变化科普教育,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难以逃避的;遇到极端天气情况,一边要及时传递气象信息,一边还要详细告诉公众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安排生产生活,做好防灾减灾应对准备。

此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想要“接地气”,还必须注意结合流行文化或社会热点,迎合大众口味。美国灾难大片《2012》描述了“伴随着火山爆发、强烈地震、海啸,地球走向毁灭……”,在全球取得了高票房。虽然影片里不乏科幻创作,但震撼的画面还是引起了公众对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也不乏为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科普宣传有效手段。

4 结论

气候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开展的宣传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应加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的总体战略规划,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知识传播网,让有关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常态化。未来,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唤起公众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宗慈,罗勇,王绍武,等.全球变暖中的科学问题.气象与环境学报[J],2015,31(1):1-5.

[2]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学基金,2003,17(1):1-3.

[3]刘长友,陈爱丽,巴图,等.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看全球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对策[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4):140-141.

[4]孟浩,陈颖健.美国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34(4):708-714.

[5]王志强.德国能效管理及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9,24(10):36-43.

[6]孟浩,陈颖健.英国能源与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6):25-35.

[7]邵冰.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J].学理论,2010(3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