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校长理念文化
(一)校长核心理念文化
校长核心理念文化就是指人才培养理念与办学理念的统一体,是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主要包括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办学理念主要包括学校达到的层次和水平。它具有独特性、价值取向性。来源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的积淀、地域传统文化的吸取、地域现代文化及发展趋势的要求。
1、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一个总体性的称谓,涵盖一切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理念体系。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侧重点在知识传授,事实上忽视或不重视人格品质、个性素养、道德素质、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这已不利于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培养。为此,我们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从德育为先、注重创新、以人为本、通识教育四个方面探索新时期学校人才培养理念。
(1)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指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3]。要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原则,。一方面,学校教育不能只在智育上下功夫,更要看重培养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学校的所谓道德教育过于脱离生活现实,完全失败,只教给孩子们一些正确的高调,没有教给他们能让他们信服的价值观。老师讲的价值观和社会上的价值观不一致,学生很矛盾。社会上的阴暗面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教学。学校的教育是正面教育,阳光教育,如何使家长、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形成一种合力,来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这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笔者认为,正确的学生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发展观;学生的主体观;学生的生命观;学生的评价观。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三个面向”的国际化的有用之才,才能在未来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创新精神
作为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培养。当务之急,需开展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安排中,除了培养各专业人才所需要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应重点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即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使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所学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培养方案应体现尊重人才个性的原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应避免“千人一面”的硬性要求,给予学生自由发挥个性的机会和空间,并设法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机地耦合起来。第二,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4]。
2、校长办学理念文化
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校长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更具体地讲,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学校为什么而存在、学校应当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着校长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5]。理想性、全局性、实践性、独特性、稳定性是校长办学理念文化的特征。校长办学理念标志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前进路上的指南针,是全校师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二)校长具体理念文化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核心,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6]。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了理念才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追求,有了追求才会成功,当然这种理念是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基于对自己学校的理性分析。现在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思想,校领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把这种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7]。
1、教学理念文化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观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第三,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2)加强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对于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3)坚持正确的教学评价。坚持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并重,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重视师生的良好互动,重视教师对学生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学工作。学校要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个体体验,教师要保护与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严格要求学生,也要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2、管理理念文化
首先,要求校长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跳出狭小的学校教育范围,摆脱就学校论学校、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其次,要求校长进行教育需求分析,了解和掌握社会对学校的需求。第三,要求校长必须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构建“三结合、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第四,要求校长必须坚持改革,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变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8]。
(1)教学管理理念文化。校长要创设生态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新理念,认真推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施公正、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发展。
学生管理理念文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必须以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心身健康成长与发展为准则,在学校制定政策时,应充分体现出学校一切工作为了学生的宗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协作,学会关怀,学会健身、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学生成为时代和未来社会所要求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的栋梁之才。
(2) 教科研理念文化。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科配合、科研带头、业务精通的专家型教师队伍。第一,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要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广大教职工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第二,在科研方面,全校教职工要形成重视科研,立足科研的风气,要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思想。
二、校长行为文化
校长行为文化,是校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传统文化和治校理念在师生员工言行举止上的具体表现,是学校教学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的综合反映。一所校长的行为文化建设,映射着一个校长的眼界、心胸、素养和行为。
(一)教学文化
1、教学文化
有学者把教育的组成按照要素的形式加以划分,认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学文化都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文化被看成是由学校的独特价值、规范、行为模式等构成的学校文化的亚文化。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熏陶中所具有的文化性格使得教学实践具有了相对稳定与独特的文化品性[9]。
笔者认为,教学文化应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价值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教学文化可分为个人教学文化和团体教学文化。
必须牢固确立“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思想,坚决克服各种形式化的做法,缩小行动与观念之间的距离。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明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意义在于“以教促学,以学定教”。
2、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师生对知识和经验的共同学习和体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规范、价值、信仰、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是师生和课程互动的结果。内容包括国家课程文化、地方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具体体现为课程精神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物质文化,它的特征是人文性、传承性、创新性。
(二)管理文化
1、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10]。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对学校制度体系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学校制度只有真正被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接受并自觉遵守,才会成为一种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师生本位,以人为本,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贵。领导要树立“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
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途径包括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制度改革、建构本校制度文化体系、发现学校制度文化精华以及赋予学校制度文化新意等。
2、政策文化
学校政策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政策、法规、条例以及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人生理想等在学校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外显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3、教科研文化
教科研文化。教科研文化是全校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具体体现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研讨氛围,质量一流的目标追求,最终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文化
1、校内活动文化。校内活动文化主要有军训、家长会、阳光体育活动、主题班会、各种校内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对学生扩大求知领域、挖掘个人的潜能、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各类学生活动无疑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2、校外活动文化。校外活动文化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服务社会为取向,注重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活动形态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外活动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型活动、以考察学习为主的参观活动、奉献社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等类型。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与校内活动文化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校外活动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综合能力、挖掘个人的潜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校外活动文化也促进了校内活动文化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三、校长物质文化
校长物质文化是指在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所体现校长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是校长的物质观、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在学校环境文化、文化标示两方面。
(一)环境文化
校园外环境文化是一个表征着人与校园室外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历史范畴,包含布局文化、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它对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文化素养,骑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布局文化。学校的布局文化主要是校园的总体规划,是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运动区布局是否合理,体现着师生的审美观,整体观。校园布局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整体协调是基础,突出特色是关键。
2、建筑文化。所谓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校园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所体现的建筑设计、建筑形态、建筑意蕴与风格,建筑价值及学校师生对这些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11]
学校建筑要通过其造型、空间布局来表现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一些建筑物在人们的感觉中始终体现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求知探索的气氛,这种物质文化悄悄地融入师生的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从而激励他们勤奋地学习与工作。
3、景观文化。校园景观文化是一种存在于校园环境中,反映一个校园的文化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体现着师生的文化价值追求。
4、室内文化。室内文化是师生在以教室和办公室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指所有教室活动和办公室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共同认可、遵守、共享的各种文化理念。
(三)标示文化
学校的文化标示是通过学校的具有标志性的物质来体现全体教职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具体体现在校训、校歌、校服、校旗、校徽等方面。
四、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也开始日益受到挑战,校长文化的战略地位和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出来。本文首先论述了校长文化的内涵,接着分析了校长文化的构成要素,最后得出校长文化的作用。希望本文为校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乔幼轩.弘扬校长文化 促进文化治校[J].决策探索,2007,(1).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71.
[4]封杰. 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浅析[J]. 知识经济,2011,(8).
[5]叶文梓. 论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J]. 教育研究,2007,(4).
[6]何晓秋.办学理念和理念办学[J].中小学校长,2004,(10)
[7]袁振国. 校长的文化使命[J]. 校长阅刊,2005,(Z1).
[8]王铁军.权利应变:现代校长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人民教育,1998,(12).
[9]孟凡丽.教学理论研究中的文化适应:教学理论必须关注的课题[J].教学与管理,2003(2):3- 4.
[10]武东晓.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EB/OL].省略/gb/2004/10/01/zy/4-zb/3.htm.
[11]孙宝荣. 校园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作用[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近些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外来人员、车辆不断增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隐患日新月异。高校校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极其关注的话题,其不安全因素自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高校群体存在冲动性和易塑性,各种利益矛盾明显,单纯依靠原有的事后处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处理高校校园内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类安全事件。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要突破传统的制度约束人的体制,从对高校影响较深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解决,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才能确保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软实力,已然成为高校的竞争名片,而面对复杂的校园安全环境,校园安全文化必然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在“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等口号的引领下,一些高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开始关注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管理层的视角也从事后处理型转变为了事先预防型,但是这种转变更多的是对物质安全保障的依赖。高校在对物质方面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软件设施的管理,只有系统的建设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的安全工作,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关注学校的安全,关注自身的安全,才能将学校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确保真正的平安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以文化的力量来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缺乏体系建设
目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散见于各种规章制度、警示标语等等,缺乏系统的文化体系建设,没有核心,没有特色,体现更多的是应付和敷衍。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一直沿用以前革命阶段的“保卫”校园的思路来处理发生的安全事件,尤其是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转变的不彻底,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师生员工也是认为校园安全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衡量校园的安全事件,也就是说从管理层到执行层都并没有形成明显的脉络体系,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宣传教育缺位
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尚未系统建立或即使建立也是疲于应对。许多师生员工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安全不用教育,安全是人人都懂的事情,就是这种盲目的自信使得一部分师生面临不安全因素的打扰,人身或财产安全受到了损失。虽然各大高校也试图通过课堂教学、发放安全教育手册、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组织安全逃生演练等形式来宣传教育学生提高安全知识预防安全事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校的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仍然停留在阶段性的事务,并没有形成习惯动作,及时学校制度上有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不一定能贯彻到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盲目的自信,学习上的误区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强制安全教育现象的抵触,安全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三)安全管理理念错位
校园安全管理体制正逐步摆脱事后处理的被动模式,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仍有一些高校的管理层对校园安全问题持侥幸心理。这些管理者们不能真正从师生员工的安全诉求方面做文章,总认为校园安全问题一时半会没事。殊不知师生员工的心理安全、精神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对物质的渴求。当然也有一部分管理层盲目信任物质文化的建设,盲目的上项目、加技术、扩规模,完全忽视精神文化的需求,使得矛盾表现更加突出。
(四)社会风气影响严重
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市场化因素用入校园,再加上高校开放式办学的模式,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们。他们容易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迷失自我,从而出现一种盲从,缺乏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很容易受到社会人士的怂恿和鼓动,从而作出危害学校、老师、他人的事情。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思考
(一)抓好物质基础建设,提升安全文化水平
现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乎人类的想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高校的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生活、社会的安全意识都带来了冲击,同样在科技和经济进步的同时,文化越发呈现出了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安全管理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取科技成果的长处,规避其不足,让科技成果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校园电子监控设备、校园电瓶巡逻车、消防安全控制设备、消防通道处加装电磁门、地下车库和学校大门的门禁系统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一点,高校的管理层决不能单纯依靠物质技术的保障,要依物质技术保障为基础,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文化水平。
(二)健全组织领导、转变思想观念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单单是高校某个部门的事情,也不单单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我们要看到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也就说学校的决策层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决策层的思想意识和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安全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到位情况、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情况、设施设备的购买使用情况、宣传教育的落实情况。校园安全管理的决策层能够提高认识,强化意识,才能从思想高度上为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才能以身示范,才能起到带头作用,产生权威效应,才能真正实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全校师生员工参与。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文化是需要被弘扬的,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需要被全校师生员工所知晓的,因此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形成阶段,宣传教育工作仍显现出了其重要性,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更加完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也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要形成常态化的机制。高校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深入到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中去,使他们自觉融入其中,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关注校园的安全。高校要改变过去发生安全事故后再进行处理的模式,凡事提前预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高校学生辅导员的政治敏锐性和安全意识,由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枢纽,连接好学校相关政策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及时传达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预案,做到常态化的预警机制,并做好记录。学校层面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改变保卫部门管安全的思维,转变成安全关系到人人的状态,通过学校的内部刊物、广播、学校网站、宣传栏、微信、贴吧、各种QQ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宣传校园的安全,使得校园安全能够以鲜明的特征的文化深入到全校师生员工内心,激发主人翁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四)完善校园安全立法,遵循依法治校
1.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互联网出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分地域、全球共享、时代性强。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受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以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网在校园里传播的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是由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分支,一方面网络文化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内折射,另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又对网络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补充,既反映出新时期大学的精神面貌,又体现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1.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既继承网络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性[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共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都是师生,网络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时,网络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办公手段,各种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不但可以协助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已经成为校园内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2)引领网络文化前沿。大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想活跃,创新性突出的特点,所以高校一直是前沿文化的发祥地,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是新型网络文化的摇篮之一。(3)学术性较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各种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通过校园网络传播和扩散,所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表现出极强的学术性,是理论性、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结合。(4)服务社会。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虽然产生于高校校园,但它会辐射到社会,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社会,最终转化为社会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1.3校园网络文化的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对高校的作用体现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1)积极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校风校貌的体现,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蕴含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师生开拓视野,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校园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获取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2)消极作用。首先,校园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需要从网络上收集和传播信息,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实性受到质疑,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网络上的诱惑太多,致使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轻者造成学习成绩下滑,重者带来严重的心理疾病。最后,虚拟的网络改变了交流模式,隐藏了师生的真实个性,网络交流虽然方便,但是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
2、燕山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燕山大学的校园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校园网络文化也逐渐活跃起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情况如下:
2.1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在网络时代,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燕山大学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网络建设方面,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改善学校的网络环境。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秦皇岛地区节点单位,光纤骨干网基本覆盖整个校园的教学区和办公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吸收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做网络技术支持,鼓励教工学历进修,并选派人员参加各种交流会。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引导校园网成为传播正确、积极和健康思想的重要途径,规划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制定校园网用户管理办法,采用学校统一开发结合师生自主开发的形式搭建校园网站。
2.2校园网络文化初步形成
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新阵地。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教师的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都有网络途径作为支持。学校各职能部门都设有网站支持办公,有的部门还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和网站管理员。同时,各类学生社团也纷纷开发网站,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目前,燕山大学主要的网站有:学校及各学院门户网站、校园新闻网、校园通知网、图书馆网络平台、教务处信息化管理平台、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管理平台、就业服务信息网、海韵山岚文化网等,形成了以通知、新闻、服务和学术为主的网络阵地。
2.3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健全的功能
燕山大学校园网的资源丰富,从教学、科研到办公,各类资源应有尽有,师生已经习惯使用校园网,甚至是依赖校园网。从校园网的功能上看,主要有查找资料、浏览信息、网上聊天、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等。因此,师生所处网络环境比较健康,接触的资源类型比较单一。
3、燕山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网站突出功能性缺少
教育性一方面,校园网站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是用于信息和网上办公等功能,没有突出的特点。有一些网站更新速度慢,缺少真正的有用信息。所以,虽然建立了网站但是形同虚设,这些网站对教师和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网站缺少教育性。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就是要提高教师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展示校园优秀文化成果,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校园网很难完成这一任务,仅仅充当的是通信途径、搜索工具而已,偏离了网络文化的初衷。
3.2网站建设重技术轻管理
学校更重视网站开发的技术,从人才配给上看,从事网站建设和维护的教工学历层次较高,都是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及以上。从技术标准上看,网站多采用JSP和ASP两种主流网站开发语言。相比于稳定的技术,网站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网站管理也不够规范。目前,燕山大学的网站上线由宣传部进行内容审核,再由信息化处进行技术审核。对于网站的管理,学院的门户网站和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大多设有专门人员,主要负责更新网站内容,至于网站管理应该怎么做没有清晰的概念。而学生社团网站的管理更不规范,大多是由学生进行更新,学生又具有流动性,导致网站的管理员不固定,而学校不设专门的人员去管理这些网站的。
3.3校内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
网站管理和网站监管不同,网站管理是,确保网站的运行,更新网站内容,即网站维护。网站监管是监控不良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处理。网络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容易监管,网络上的信息来源不确定,很多信息缺少审核。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特别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所以,校园网能否及时、有效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监管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制度、技术和人才的全面配合。目前,燕山大学网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在制度上没有详细的监管条例,网络监控主要用于保证校园网正常运行,对于学生的上网行为,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学生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法完成学业,学校通过降级、开除等手段处理,有的学生网上网下两种性格,在现实中迷失方向,学校通过心理辅导、导员疏导等形式处理,而此类事件的预防学校并无有效措施。
3.4社会导向功能差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具有很好的社会延伸性能,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能够规范社会大众的行为,并且能将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渗透至社会。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区域大多为校园内部,对社会影响较小。
4、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对策
4.1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文化依靠网络平台,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校园网,让师生可以畅游在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还要提供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校园网除了要满足功能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性和宣传性,能够有自己的特点以吸引师生访问,还要提供途径让师生参与进来,这样的网络资源才是师生需要的。首先,学校应该继续投入校园网建设,要有整体的规划,明确校园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次,积极引导现有主要网站在设计风格和内容建设不断完善,比如在校园新闻网、校报和海韵山岚文化网上大力宣传先进的文化,将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在网上形成传播阵地,让校园网在先锋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2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要完善校园网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并将这些政策落在实处,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以此约束和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制定相关内容加强师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帮助师生辨别网络信息,有意识有能力自觉地去防御不良信息的影响。制定网站管理员培训制度,让他们熟悉网站管理的政策,规范网站管理流程。
4.3完善监管机制
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机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学校层面上,首先,在制定政策时要明确监管范围和监管责任等。其次,网络监控最终需要的是技术和人才,信息化处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网上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扩散和传播,从人才配给上也要有一名熟悉网络技术、富有责任心的专人去负责网络监控,使校园网可以第一时间截获不良信息,而不是被动的在出了事后去查当事人。二是从校园网用户层面上,如今,上网犹如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保证上网的质量需要增强师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控制能力,而技术监控只是为了抑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治标不治本。当校园网用户具有分辨能力后,虚假信息就会不攻自破,师生才能以更健康的心智从校园网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4.4加强窗口网站和特色网站建设,扩大社会影响窗口
网站要适当增加校园文化内容的链接,突出校园特色,将优秀的文化资源搬上网络进行宣传。燕山大学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如“燕鸣论坛”紧跟时代脚步适时推出各类讲座,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师生眼界,可以将讲座使用的幻灯片或者讲座将内容到网上,甚至可以制作成视频供大家学习。要适当将科研和教学成果推到网上展示,就像今年燕山大学对田永君教授在极硬材料合成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行了报道,在校内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若要扩大影响,可以通过视频、Flash、演示幻灯片等技术手段将成果形象化,让更多的师生了解成果的价值,也让社会更加关注校园网动态。要适当增加社会服务项目,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校内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可以制定相应借阅和下载办法以满足社会需求。燕山大学还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中心,都可以面向社会开发更多服务项目。相对于窗口网站,社团网站更具有文化表现能力,它们往往都具备一定的特色,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知识性,所以社团网站要突出新颖性、趣味性以吸引更高的点击率,同时,让学生参与网站管理,提供更多信息源以充实网站内容,让社会大众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5、结语
平衡计分卡:BSC的框架体系包括四部分,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达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兼顾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目的,保持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所以,绩效管理不只是提高组织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大的作用在于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是一种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优化的管理方法。
二、绩效管理向绩效文化的转化
绩效管理是一种绩效导向的管理思想,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的绩效文化。但是,绩效管理并不完全等同于绩效文化,要将“绩效”由一种行政管理手段转变为一种精神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改个名词,需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结合:第一,实现由“以制度为本”向“制度和人同重”的转变。以人为本体现为尊重人性和个性,将人视为最宝贵的资源,是属于柔性管理;而以制度为本,主要体现为,尊重规则,尊重制度,是属于刚性管理。"以人为本"和"以制度为本"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同等重要。绩效本身是一种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中,要“以人为本”,积极让员工参与讨论,一方面让员工对于制定的这些制度更好的接受,为制度的推行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使“好人做不了坏事,坏人做不成坏事”。第二、实现以“企业绩效”为中心向“企业绩效与个体需要”相结合的转变。企业绩效目标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绩效分解传递下去。要保证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体需要,根据个人需要不同,给予不同的奖励,如有些员工重视物资奖励,有些员工重视学习和晋升,有些员工重视稳定的人生保障等等,企业要区别对待,才能对症下药,充分提高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为了共同的绩效目标而奋斗。第三、绩效指标由局部指标向企业共同愿景的转变。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的个人愿望或意愿都不尽相同,管理者的愿景与员工的愿景常存在着质的差别。共同的愿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愿景使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共同的语言,彼此可以理解对方在说什么、在想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思想和认识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小。培养共同愿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小到大,将组织中某些小团体的共同语言引申为整个组织的共同语言;另一种是由大到小,将组织的语言灌输给全体员工,假以时日,来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第四,实现由个体学习向团队学习的转变。团队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群体沟通的过程。事实上,只有员工坐在一起学习时,才更容易形成共同语言,使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化为一致的行为,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所以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学习,对于构建明确一致的愿景(绩效目标)非常重要。第五,实现化解矛盾向深度交流的转变。我们现有绩效管理存在着只重制度、只重企业目标等弊病。所以,员工对绩效的认识就是约束,员工对绩效管理有抵触情绪,管理者经常充当化解矛盾的角色。其实,管理者要建立与员工的深度交流,探讨绩效的真正意义和作用,绩效的过程也许约束了某些人的行为、损失某些个人的利益,但绩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种高的文明、高的目标、高的秩序的建议,是为了大众谋福祉。第六,实现企业超越与企业和员工共同超越的转变。如果绩效只是促成了企业愿景的实现,完成了企业的一次超越,那么绩效还只是一种制度和管理,只有在促进企业的成长的同时,造就了一支队伍,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绩效才能成为一种文化。只有当员工具有自我超越欲望的时候,组织的愿景才能对他产生激励作用。
三、结语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三个层面上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进行课程设置之前进行大量的工作岗位调研,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融入教学内容,引入“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设计,自然地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课堂自校内实训室延伸到企业生产工作岗位,体现了教学内容源于企业工作岗位,又服务于生产应用的办学宗旨,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熏陶有机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方式将企业文化的魅力引入课堂中。
(二)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在校园内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积极创办校企合作项目,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室,将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引入校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一线相联接。利用好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职场氛围,从而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以此树立并形成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介绍,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适当吸纳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文化,把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企业文化,明确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