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口语训练;必要;可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44—02

题目是关于一个流传的故事:有兄弟二人不睦,共同与人造屋,兄负责布瓦,弟负责递瓦。布瓦是背着身子向后进行的,眼看两间房的瓦就要布完了,兄还未意识到自己已处险境。弟要提醒一下吧,又不愿开口,不提醒吧,兄即有性命之忧,于是自语道“两间没有三间长,两间没有三间长”,如此数遍。而兄一心工作,未理会弟之用意,扑通一声摔下房去。

故事是悲剧性的,但弟弟于愚顽冷酷中透出的血色幽默,却不免令人忍俊不禁。故事的真实与否,我们不必追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幽默的效果:弟弟既保持了自己难开尊口的虚面子,又做了善意的提醒,人鬼无怨,可谓八面玲珑。当然,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不是值得倡导的东西,我们只就语言的艺术性而言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口语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际工具,每人每时每刻几乎都离不开口语的交流与沟通。虽说日常口语表达,达意而已,并不一定字斟句酌,甚至语意颠倒,条理混乱,听者也能领会一二,但在关键事件或紧要关头(此种境况并不少见),巧妙而艺术地表达,往往会收到出奇的效果,因而就显得极为重要。

教材中有专门的口语训练项目,但都属于专题,从量上来说,就不够充分。而日常教学内容又多表现为:识记字词、归纳段落、理解文意、领悟主旨;练习与能力训练,也往往是针对性地校对字音字形、辨析词语含义、判断句子正误、理解文章大意;即便是课堂师生问答,也往往只就答案的正确与否做一番评判,至于表达方式,则常常予以忽略。所以,学生的日常口语训练是少之又少的。因此说,加强与完善口语表达艺术的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工作。

以上是关于口语艺术化训练的必要性,至于可行性,我想,也是没有问题的。

1 训练材料的解决

改革教材显然是不现实的,教材之外的资料又浩如烟海,选择起来,费力耗时,工作强度会相应增加。现有教材中就蕴藏着零散的资源,只要教师留意挖掘就可以了。比如,《林黛玉进贾府》、《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等一些课文中,对话内容分量重,值得挖掘的地方就特别多。

2 训练的方法

可以是专题的,也可以是附带的。

先说附带的。比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在通过熙凤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的时候,可以转而分析其语言效果问题:老太太为什么听了她的话就高兴?林黛玉听了她的话会产生何种想法?在别人屏气希声的时候,她的大放厥词为什么总会大放异彩?她的说话与别人有何差别,于我们有无可取之处?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你对她的印象如何,你希望像她那样吗?等等这些问题的设置,一定会使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转到表达艺术上面来。这种在讲课的同时,附带地训练口语表达艺术的方法,简便易行,效果也好。

再说专题的。还是从现有教材中挖掘信息,可以做成个性教案,用一个课时来进行。

此举一例。我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曾就邹忌的讽谏艺术做过一个专题教案,教案题目是《邹忌的语言包装艺术》,教学目标是“学习与领会软语劝人”。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已熟知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齐威王为什么能从容纳谏,也即邹忌的讽谏艺术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踊跃回答,最后总结出邹忌的语言包装艺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没有直接指责国王的过失,维护了国王的尊严。

(2)由小及大,推己及人,真切可信。

(3)把国王当作受害者,以惊其心,动其思。

(4)了解国王是个肯纳谏的人。

进而归纳语言包装的基本原则:

一是讲究进言方式(做到忠言顺耳);二是了解进言对象(不能对牛弹琴)。然后进行模拟练习。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假设你是某公司销售部部长,因总经理的决策失误,公司将面临重大损失,而只有你一个人看到了这一点。公司的兴衰和你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你准备向总经理提出建议,但又担心会因此而引起总经理的误解,影响自己在公司的发展。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向总经理进言?请按三种情况分别给以回答:第一,总经理是一个有事业心且心胸宽广的人;第二,总经理是一个有事业心且自尊极强的人;第三,总经理是一个不思进取而又刚愎自用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文化拓展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

相关期刊更多

环境与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文教资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中华儿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