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

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

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范文第1篇

然而,这次我们见到朱年生老人,是在他的波尔山羊养殖场。一个能容纳600头羊的绿色钢棚,100余只活泼可爱的波尔山羊在附近田地里悠闲地吃草和追嬉,70来岁的朱年生正在忙碌地配饲料。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步伐稳健。通过交谈,欣喜地感受到他已经完成了从一名上访“专业户”到养殖专业户的嬗变:一是思想变活了。没有了上访户那种焦虑和激动,更多的是创业者的激情和收获的喜悦与期待。谈起上访的事情,老人有些腼腆地说:“现在不会去了,没心思、也没时间,我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些羊宝宝身上了。”二是生活变好了。以前只能靠低保收入和政府救济过日子,现在拥有一个养殖场,马上有50多只波尔山羊出栏,可获得收入6万多元。三是信心变足了。多年来漫漫上访路,更多的是艰辛、苦涩、压抑,而创业给他带来的却是满满的存在感、满足感、自豪感。据他介绍,现在村里好多人都拜他为师,学养羊技术,增加收入,如果今年效益好,许多农户要求加入他的养羊专业合作社,明年养殖规模将扩大到300。

谈起朱年生老人的转变,湖溪乡党委书记陈小浪言语里也充满着自豪:“他从上访专业户变成养殖专业户,自上访路迈上致富路,由整日思上访缠领导要求政府解决待遇,变为谋产业靠发展通过自身努力过上幸福新生活,不仅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问题,也充分展现了我们精准扶贫的成果,坚定了我们脱贫摘帽的信心,更用事实证明了我们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和有效做法。”这是乐安县精准扶贫的一个鲜活案例。

近年来,乐安全县上下高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主旋律,把脱贫攻坚视为“第一责任”、“第一民生”、“第一任务”,层层级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领取任务单,结合本地实际,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攻坚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加速推进精准脱贫进程。

一、注重思想提升,精准扶贫从“头”开始

1.扶正干部思想认识。该县把精准扶贫放在统揽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局的高度来抓,举全县之力高位强势推进脱贫攻坚。提出三个转变扶贫理念:从“统一生产”向“私人定制”转变,“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单一扶贫”向“综合治贫”转变,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户施策,精准发力。首先要求干部思想观念上做到认识“精准”,目标明确,扶正政绩观,扶准价值观,扶清事业观,必须动脑筋、想办法,按照扶贫攻坚政策措施,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努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扶正群众思想观念。扶贫必须“先扶志气再立志向,先强信心再鼓干劲,先富思想再富生活”。由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干事创业动力不足,很多贫困户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思想贫困和精神贫困是导致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土地、有劳力,但他们没有志气、缺乏信心,一门心思等着政府救济。为此,该县十分注重在思想扶贫和精神扶贫上下功夫,通过大量的宣传、细致的思想工作、扎实的帮扶,树立贫困户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选择合适的产业或就业渠道脱贫。

以朱年生老人为例,他是低保户,年纪大,加上长期上访,原来根本没有创业念头和发展愿意。当地政府根据他的身体和思想状况,并结合他儿子是波尔山羊养殖户的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做思想工作,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三番五次到其打工地南昌登门走访、定期电话慰问,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化他。同时抓住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回头看”的机会,把他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他成立了扶贫产业合作社,安排扶贫贴息贷款10万元,使他返乡走上了创业之路。

二、注重真情帮扶,精准扶贫从“心”开始

1.帮扶措施精细。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该县对贫困对象的帮扶措施非常具体和完善,认真分析其家庭致贫原因、家庭状况、劳力情况、发展意愿等,以“一策为主、多策共举”的方式制定切合实际的脱贫计划书。对于有劳力、有条件的,组织发展种烟、种桑养蚕、毛竹油茶低改、特色种植养殖等扶贫产业尽快增收脱贫;对于家中有剩余劳动力的,主动介绍进城或者外出稳定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对于有技术、缺资金、无经验的,帮助联系扶贫贴息贷款发展增收脱贫项目;对于有山林田地资源但无劳力生产经营的,引导通过土地和山林权流转、入股等形式,增加家庭收入;对那些老弱病残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则通过提高托底保障标准形式增收脱贫。像朱年生在开始养殖之初,帮扶责任人就主动与他联系沟通,制定帮扶方案,并协调解决场地、资金、技术、良种等遇到的困难。

2.结对帮扶到位。以“四进四联四帮”活动开展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扶贫帮扶到户责任制,并建立了帮扶台帐,每户贫困对象均安排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了贫困对象帮扶全覆盖和零距离。同时,要求帮扶干部要记好帮扶日记,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3.扶贫项目给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工程,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扶贫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该县通过“上级争取一点、本级支持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等多渠道多路径争取资金助推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该县规划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4702户175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95 户10370人,围绕“园区、景区、中心村”梯度安置原则,在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融资9亿元规划建设厚发工业区、流坑景区等8个扶贫移民集中安置区,是社会资本参与脱贫攻坚最大的一笔资金。在国家开行银行融资5亿元用于全县69个贫困村的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2016年底贫困村所有自然村的进村公路硬化率将实现全覆盖。2017年贫困村自然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入户硬化路、村内排水沟”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环境建设实现全覆盖。同时,贫困村教育、卫生、文化、通信和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民生l件改善也将在2018年以前有个质的提升。

三、注重改革创新,精准扶贫从“新”开始

1.队伍建设创新。在全省首创设立“乐安县扶贫统计监测中心”,核定全拨款事业编制4名,并调整增加县扶贫和移民局行政编制3名;县扶贫攻坚办配备专职和挂职干部5名,每年预算安排县扶贫攻坚办工作经费50万元。加强乡镇扶贫队伍建设。明确将“好干部用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全县16个乡镇均成立了乡镇长担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配备主抓扶贫攻坚的常务副站长和协管副站长;各站配备了2―3名扶贫专职干部;县财政为每个工作站预算安排5万元工作经费。将扶贫攻坚机构网络延伸到行政村,全省首创设立村级扶贫工作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扶贫工作室主任、副主任,确保村一级扶贫工作日常有人管事、有人干事。全县176个行政村均已按“八有八个一”的标准全面推进扶贫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即:每个行政村设有精准扶贫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均设有一台扶贫专用资料档案柜,挂有一张扶贫攻坚作战图、每户贫困户均配有一个脱贫档案袋、配有一张精准扶贫工作卡统一挂在墙上、每户贫困户制定一套因户施策的脱贫摘帽方案、每个村设有一处扶贫公示公告牌、配有一套系统录入信息网。

2.产业扶贫创新。共组织贫困户3461户10135人参与“特色产业增收”行动,人均增收4600余元,已培育30个有一定规模、扶贫功能较为完善的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坚持优势产业牵引带动。2069户贫困户参与“烟叶、油茶、蚕桑、毛竹”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利益共享产业联结。形成“典型示范、能人引领、龙头带动、自主发展”的产业扶贫路径。以直接奖补联结贫困户,引导1408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种植、养殖类产业。以“公司+基地+贫困户”联结贫困户,高氏集团、广信茧丝等农业产业化龙头发展32个基地13200亩,有效带动贫困户887户。以“合作社+贫困户”联结贫困户,77家合作社吸纳539户贫困户以土地、劳力等入股发展产业。以“能人大户+贫困户”联结贫困户,促进种养大户与贫困户合作或优先劳务用工,辐射带动贫困户370户。政策扶持上再精准,为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量身定制各类补助标准,防止产业扶贫“漏户”。落实执行上再发力,乡镇产业扶贫由“配角”调转为“主角”,把产业扶贫主导权全面下放到乡镇。资金保障上再强化,已安排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奖补资金4000余万元,所有贫困村开通了“产业信贷通”,安排贷款风险补偿金900万元,计划撬动金融信贷产业扶贫资金7200万元。同时,开辟产业扶贫新途径,全面启动光伏扶贫,自今年起扶持900贫困户安装5千瓦的“一户一站”光伏发电系统,实现稳定收益。三年计划落实4500户,每户安排补助资金5000元和安排3万元扶贫贴息贷款。

3.保障扶贫创新。一是推动“应保尽保”。制定出台最低生活保障与贫困人口托底保障相衔接工作机制,今年新增扩面低保指标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2017年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全面纳入低保范畴。二是落实保障性补贴。对于农村重度残疾人、农村低保常补对象和五保户,由县财政每年为其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00元,2015年代缴3060人;全额代缴重度贫困人口新农合所需缴费12986人、116.87万元。三是自主提高扶持标准。制定落实特惠贫困户保障政策,自主提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标准和新农合报销比例。贫困户低保补差标准由省定每月165元提高到每月205元,医疗救助比例在省标准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7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省、市级由50%提高到65%,县级由80%提高到90%,乡镇级由90%提高到95%。四是创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已出台实施《乐安县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施方案》,今年县财政按每人90元的标准统一为贫困户购买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用于贫困对象在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三次保障后的第四次补偿,力争把贫困群众住院医疗费用控制在10%以内。

4.扶贫模式创新。“穷则思变”,贫困是引发社会矛盾和导致社会管理问题的重要因子。该县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十分注重精准扶贫与社会管理有效结合,从源头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管理问题,摸索“精准扶贫+社会管理”的良好模式,有效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化解了由于贫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大力营造“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业自己创,有困难的政府帮”浓厚氛围,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实现“要”到“我要干”的转变,在干事创业中增添信心、增加收入、增长才干。应该说,朱年生老人的转变就是这种模式结出的硕果。

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范文第2篇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县政府就“两基”迎国检工作作表态发言,不到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按照市政府部署,我县“两基”迎国检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一是成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机制。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乡镇长为成员的“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及中小学均成立了相应机构,抽调人员专门办公,明确分工,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二是制定了一个严密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工作时间,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严肃纪律,明确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县教育部门对有关人员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层层落实,层层把关,确保“两基”迎国检工作万无一失。三是组建了一支有力的督查班子。县政府切实加大督导检查的力度,组织教育等部门深入各中小学校检查工作进展情况,严把资料质量关,狠抓整改任务的落实,做到家底清、问题明,一竿子查到底。四是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全面发动,积极组织,对照工作职责和要求,逐项开展工作,做到了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乡镇有阵地、学校有专栏、工作有人干、经费有保障。

对照省市对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要求,我县两基迎查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当前,我县将根据此次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突出五项工作重点,做到“两个确保”(确保两基迎国检工作不拖全省全市的后腿,确保两基迎国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动员流失生返校。切实强化扶贫助学工程,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实行“春蕾女童”救助计划等扶贫济困政策,切实提高中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强化入学催办制度,保证学生按时入学。组织教育督导室定期督查,对各乡镇辍学情况进行曝光,督促家长将子女送回学校。切实把“五率”(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关注到校率,控制留级率,确保完成率)落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克服困难,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保证财政对教育拨款、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三个增长”。强化职能部门在义务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多轮驱动,形成合力。采取县、乡、村多方联动筹措资金的办法,加大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的整合和危房改造,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是进一步弥补教师缺额。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对在条件艰苦、边远学校工作的教职工,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进一步规范教育系统人事调配,缓解乡村师资不足的矛盾。切实加大选招优秀教师力度,积极引进优秀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提高队伍素质。

四是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权。制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优先考虑教育;安排年度财政预算,优先保证教育;规划城乡建设和年度基本建设,优先考虑中小学建设;发放工资,优先保证教师,确保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位置。

五是进一步做好扫盲工作。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各类学校和科技机构为依托,以兴农项目为载体,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因地制宜开设成人职业教育班。采取包教包学、落实到人、跟踪监控、定期检查评估和举办各类文化夜校等措施,巩固扫盲成果,防止脱盲人员回升反弹。

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我按照个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以义务教育保障为核心,在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加强控辍保学、建立健全资助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先后深入到***等6乡镇6个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走访了75户贫困户,召开乡镇层次座谈会6次、教育局全体领导班子座谈会1次,村级座谈会6次。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共征求意见建议6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个。通过调查研究,我县教育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了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一)控辍保学措施有序实施。一是强化行政控辍。多次召开教育保障指挥部、教育局党委会等相关会议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县教育局、各学校以及乡镇均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组织。实施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制,建立了辍学台账,按照“一生一案”的要求,实行周报告制度,随报随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强对控辍保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县教育局把派驻各学校的教育督导员作为控辍保学督导员不定期地对各乡镇、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二是强化依法控辍。开学前印发了《致家长一封信》,让每个家长知道送子女入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督促家长主动送子女上学。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特别是义务教育儿童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法制观念,使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责令限期改正。同时,积极与公安、司法、人社、市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部门在控辍保学工作中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强化情感控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学生乐于参加的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防止弱势群体学生因入学权利受到侵害而辍学。通过家访、谈心交流、单独辅导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激励和学业帮扶,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避免因丧失学习动力而辍学。耐心细致做好因基础差而厌学、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思想有问题、行为失范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感化、转化工作,切实将帮扶关爱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强化扶贫控辍。认真落实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确保资助到位。积极动员不愿到普通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到职业学校进行初中渗透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学习,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紧紧抓住齐市技师学院对口帮扶我县的契机,为贫困学生争取了“六免一优先”的优惠政策,为贫困家庭学生寻求升学和就业提供了保障。为切实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实施了送教上门服务,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上学的学生,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了专门的课程表,安排相关教师进行送教上门。

(二)学生资助政策得到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资助体系。成立教育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教育资助工作,落实上级有关资助政策文件精神,各个学校也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了《拜泉县教育扶贫资助实施方案》和《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逐步建立从学前至大学各个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提升知晓率。通过县电台、宣传手册、主题班会、宣讲团和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精准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和资助申请办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和家长知晓政策内容,明确申请方式,清楚申请时间和具体流程。三是规范资助程序,狠抓政策落实。严把个人申请关。要求各级学校申报贫困生一律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并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审核把关。严把资助条件关。严格按照省市文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评议 ,年级组、学校审核,班级、学校公示。严把材料建档关。资助中心和各级学校都要规范建档。严把公示公告关。学校不仅要把资助政策在学校进行公告,而且要把享受资助的名单、对象及标准在学校进行公示,做到政策公开、条件公开、名单公开。严把信息录入关。把贫困生资助与学籍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按时将贫困学生基本情况和贫困生受助时间、金额、资金等情况录入到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

(三)基本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建维修公立幼儿园20个;大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标准化学校达到100%,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通过了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的校舍进行维修改造;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中心拟建的1080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完成前期图纸设计、地勘等工作,明年开工建设。

(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工程,2015年以来招录特岗教师和安置90年代末师范生451名,交流中小学校长29名、教师229名,逐步实现了教师资源配置校际间相对均衡;大力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组织中小学校长赴北京大学、上海宝钢中学、浙江绍兴鲁迅中学、重庆巴蜀小学等名校,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和全新办学理念,建设了一支专家型、创新性、务实型校长队伍;大力实施教师成长摇篮工程,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33人、第三梯队成员52人、骨干教师300人,开展国培网络校本培训、专任教师培训、特岗教师培训、跟岗位实践研修和送教下乡培训等各类培训2564人次,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由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形成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实施“一对二”的结对帮扶活动。农村学校根据地域和交通划分成6个片区,片区联合开展活动。片区学校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学进度、同步实施学业监测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通过网络开展专题讲座、共办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为片区学校搭建教科研平台,加快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片区内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教研活动相互观摩,教育质量统一评估;片区内定期集体备课,定期进行教学交流”,教育片区共同体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贫困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贫困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群众要脱贫,教育要先行。虽然我县在教育扶贫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教育面广、人多,在教育扶贫中也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留守儿童管理有待加强。我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12.4%,留守及单亲儿童基本由隔代监护,缺乏父母的保护和教育,学习成绩差,辅导跟不上去,对学习没有兴趣,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存在辍学风险。

(二)农村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受特岗计划政策的影响特岗计划是我县补充教师唯一的渠道,近几年,由于特岗计划不断减少,达不到教师“退补想当”的要求。我县每年退休教师在150人左右,招录特岗教师在几十左右,造成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形成了年龄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念老化的教师占绝大数,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占比较少。

(三)家长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家长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没有概念,不了解学生辍学后,家长应该负有什么法律责任,加大了学生辍学风险。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较强。受多种因素影响,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困生出现自卑、孤寂内向,甚至厌学心理。同时,政府、慈善机构及爱心人士层面在关爱这些学生时,多数注重进行物质资助,忽略了情感交流,导致一部分受过捐助的学生缺乏感恩和上进心。

(五)贫困代际传递有待破除。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能力和意识不足,认为赚钱比上学有用,多数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就选择辍学,这种现象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加大了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六)企业用工管理有待加强。未满16周岁辍学的学生,由于刚刚步入社会,没有一技之长,大多数都从事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这些私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执行《劳动法》有关规定,给辍学学生提供生生存空间,同时,缺乏对私营业主有效监管,加剧了辍学几率。

(七)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待加强。我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9所,有贫困寄宿生的只有8所,因住宿条件差等原因,所以大部分住宿学生都在校外住宿,导致贫困寄宿生总数少、占比低。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在控辍保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精神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学生自信心和发展动力。加强推行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家校合作”,携起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党员主题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

(二)持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按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完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配套设备。继续推进职教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谋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学校食堂和宿舍建设;继续推进公立幼儿园建设,新建兴农镇幼儿园和丰产乡幼儿园,达到公立幼儿园覆盖每个乡镇。同时,实施学校燃煤锅炉改造计划,改善学校周边空气质量;继续推进职教中心建设。

(三)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教师队伍,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达到教师“退补相当”。在整顿上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教师进行教育和警示力度,坚持日常监督和集中整治相结合,重点抓好寒暑假期间教师有偿补课,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畅通举报渠道,开展“微腐败”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在制度建设上保持健全规范。按照市里关于师德师风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健全制度建设,规范师德师风,做到制度管人。在培训学习上保持经常持续。发挥进修学校作用,对教师培训达到制度化和经常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学习更新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四)强化法律知识普及层面。深入开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搞好舆论引导,通过电视台、自媒体和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普及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将普法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争取每月上一节法制教育课。

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范文第4篇

一、提升思想认识,教育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

农村牧区学校是当地文化教育的基地,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才聚集的架构,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学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实为关键。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校层面要组织全体教职工领会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文件的重要精神,认真学习扶贫政策。笔者在扶贫工作实际及讲座、辅导中了解到,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显然也很难有效参与扶贫工作。学校领导应主动对接当地政府,了解政府脱贫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等,研究和部署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力度,才能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教育扶贫要保证教育资源质量,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校方应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学交流,提高本校教学质量。可以主动联系周边地区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启发和引导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学校的教师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如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中心学校,通过通辽市教育局邀请到了通辽市蒙校的四位名师到学校讲课,对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之后,两个学校成为了友好学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机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照搬照抄城镇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自己的特色。且农村牧区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会给教学带来极大危害。农村牧区学校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均有其特殊性,城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并不完全符合农牧区实际。照搬城镇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所谓“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在教学内容设计、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调研,分类指导,不能完全按照对城镇学校的要求来检查和规划农村牧区学校。要注重挖掘潜力、发挥特色、突出优势,真正做到让教师们用心、用情和用力投入到教学中、投入到培养孩子身上,这样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二、突出素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农村牧区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招收本乡镇的学龄儿童,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没有选择性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显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农牧区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在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力求做到科学、有效、实事求是。要坚持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原则,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意志力锤炼和职业素养培养。事实上,农村牧区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比例不是很高,有一部分学生,限于条件,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往往选择了务农或自主择业。那么,学校所给予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必然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如果素质和能力低下,极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贫困户。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应结合实际,逐步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农村牧区学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简单化、评价制度单一化的现象,只注重教师的出勤考核,忽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出勤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学校应该着力于教学氛围的建设,给予教师们更多深入农村牧区社区、接触家长和农村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此外,学校可以协调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动员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地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政教部门应关注如何发现特殊家庭孩子、如何与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对接、如何对有辍学危险的孩子进行引导教育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主动性

教师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直接责任人和实施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把握住三个主人公:自己、学生和家长。把这三个主人公作为切入点,同时应处理好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要突出地方特色、农村牧区特色,不能一味地模仿城市学校教育模式。一定要接地气,要面向广大农村牧区的农牧民及区域文化和经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多引入“三农”主题的案例和实践。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和学生家庭生活当中去,了解实际,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更丰富、有内涵,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前所述,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规范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下,目前农村牧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上与城镇学校一致,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往往是学校下了很大功夫,最后效果不尽如人意。农村牧区存在特殊性,寄宿制学校决定了学生主要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教师应该采用多样教学模式,动静结合,借助农村牧区的环境优势,给予学生接触农村牧区实际的机会,从小培养他们从理性的角度充分认识和分析农村牧区现状,教育他们从小树立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远大理想。避免出现蔑视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的家乡、嫌弃自己家乡的心理。教师要多关心贫困家庭的孩子,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要格外关注、关心和关爱贫困家庭、特殊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农村牧区特殊家庭孩子、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有逐年加大趋势,长期的亲情缺失所造成他们成长中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家庭的不完美影响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孤独、性格内向,不愿跟同学沟通交流,不敢接触教师,不跟教师说实话,极度不自信,部分留守儿童因在教育过程中无人或少有监管而产生了厌学甚至辍学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多接近他们,给予这些学生以温暖和鼓励。要经常走访贫困家庭和特殊家庭了解情况,尤其是了解家庭的动态变化,对学生从感情上多投入、多关心、多关怀、多鼓励、多爱护,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那些学生可能会是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踏实做人、诚实做事,把立德树人始终放在前面。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回乡务农创业,他们将来就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我们在教学中贯穿“小题大做”的做法,比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学习健康保健常识,回家当父母的监督员,学会勤俭节约,懂得计划消费等,珍惜劳动成果,要有感恩之心,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师除了授好课,管理好学生以外,还要注入自己的爱心、热心和责任心,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从而达到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的最佳效果。

乡镇教师扶贫工作安排范文第5篇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明确新时期的任务及要求,理顺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偏远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

山区教育多“短板”

我国很多贫困农村处于偏远山区,现有的教学设备已无法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山区农村中小学没有多媒体教室,平时学生也很少有机会接触互连网,教室里除了黑板、桌椅之外一无所有。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法、问题法等传统的教育手段,新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无法实现。

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不科学,导致山区学校只注重语文、数学主课,忽视其他学科,从而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人事制度不够慎密,致使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队伍不能健康稳定发展,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与县城学生大相径庭,与城市更不能相提并论。同时,县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对县城关照多一些,对山区关照相对少一些。

贫困山区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学生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学生发生什么事故一味追究学校及教师责任,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顾虑。山区大批留守儿童让学校的教育成了“5+2=0”的现状,在校的5天正规学习,节假日在家中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收假之后,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思想认识都又回到原点。

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智力发展,还要时时关注他们没有成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往往教育条件差、教育观念落后,学校对待学生的成绩“一丝不苟”,对学生的思想则是“避重就轻”。

由于这些“短板”的存在,导致当下山区教育扶贫工作进展困难。

各地掀起山区教育扶贫浪潮

解决贫困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人的能力,这虽是一项艰巨且需花费大量时间的工作,但却是解决贫困最根本的办法。在意识到这一根本问题后,全国各地以教育为切入点,扶贫为根本点,展开了一系列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近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省内各有关部门加强对各项教育和扶贫经费的统筹,确保70%以上经费安排向贵州省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真正造福贫困山区的孩子。

根据《方案》,贵州要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到2015年,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县为单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普职比达到1: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到2020年,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方面,贵州加快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2014年底前完成123个高中突破工程项目。积极推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推行初中毕业班整班交接就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使职业院校到2015年优化到68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35万人左右,建成毕节、铜仁、六盘水、黔东南等市(州)职教园区。

此外,贵州还通过实施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计划、进一步放宽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条件、建立普惠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资助体系等方式,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陕西省安康市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至2012年底,全市尚有贫困人口90.15万人,占该市农业人口的35.15%。除自然环境外,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增收致富门路,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也成为当地群众致贫的深层次原因。

安康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扶贫移民,让更多的山区群众通过考学或外出创业,最终走出大山,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为此,2012年安康市制定了农村贫困人口教育扶贫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实施了普及高中教育、贫困大学生资助、技能就业培训、拓展提升“四大工程”。两年来,全市共培训各类技能人才9.7万人。其中,扶贫“雨露计划”培训2.8万人,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1.27万人。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1万人次,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目前,安康已被省级扶贫部门列为教育扶贫试点市,所辖宁陕、镇坪、石泉、岚皋4县,已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汉阴、白河实现了中等职业免费教育,每年受益学生上万人。同时,该市力争到2015年,全市贫困家庭适龄人口高中入学率达到96%,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实现考入本专科和职业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有资助,都能顺利入校和安心上学。对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新生劳动力,“一个不少”免费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实现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到2020年,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万人次,让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石家庄开展“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在一系列的山区教育扶贫试点中,石家庄市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示范工程。

石家庄市有行唐、灵寿、平山、井陉、元氏、赞皇6个县分布在太行山区,特别是这些县中有45个乡镇集中连片在深山区。在这45个乡镇生活着60多万群众,人民生存、生活条件普遍艰苦。

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人口贫困问题,必须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让娃娃下山读书就业,引导家长融入城镇发家致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在调研中指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让山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再也不能让孩子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学习生活了,再也不能让老师在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中无奈地坚守了,再也不能让山区人民因为没有知识而贫穷下去了!”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2011年起,石家庄市在山区6县全面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计划利用2年到3年的时间,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力争20-30年解决全市深山区群众向城镇转移和脱贫问题。

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56所项目学校全部投入使用,共转移安置深山区学生36388名。已基本实现了小学生以学区为中心就近集中,初中生向县城集中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