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初中学生进行话题作文指导的方法,要写好话题作文,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重视:分析理解题意,确定新颖题目,选择合理题材。

【关键词】

初中学生 话题作文 指导

近年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颖的作文形式,越来越广泛地流行起来,尤其是初中作文中,更是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故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话题作文有其独特的优势,让其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由于它的自由、灵活、创新,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由于其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许多学生有了任意发挥的可能。话题作文的限制小,使学生的作文有充分选择素材的机会,不至于无话可说,故学生也就对作文产生一定的好感,不再太畏惧话题作文,认为话题作文相对于其他形式作文,更容易被接受。话题作文就好比是给了鱼儿广阔的大海,鱼儿在大海里自由遨游;好比给了鸟儿宽广的天空,鸟儿在天空里展翅翱翔。当然再广阔的大海、再宽广的天空,也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地毫无目的地自由活动,如果游得太远、飞得太高,也会失去需要的氧气和养料,而不能适应环境。故也要受到限制的。话题作文中的限制就是不能脱离话题的范围,这就要好好准确把握题意,进行认真审题。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话题作文指导的四个有效的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

话题作文前要认真分析理解题意,也就是对话题进行分析研究,有的话题作文先提供一定的材料,然后给出话题,进行作文。这种情况,学生就应该先认真阅读材料,通过反复阅读深刻理解话题的内涵,经过认真分析、解读后,对话题有了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作文。话题作文虽然说不限制文章的体裁,并不是没有体裁,不谈体裁、无章法可言,体裁的确定也要进行认真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擅长的。这样便于下面的写作。如以“山”为话题的作文,通过分析、思考,可以确立如下的中心:(1)装点大地的青山――给人欣赏,带来快乐;(2)高大雄伟的山――坚忍不拔;(3)愚公移山――锲而不舍;(4)光秃秃的山――环保意识,爱护家园;(5)高耸入云的山――如入神境,令人遐想、神往。作文之前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中心,重点进行写作,而不要面面俱到,广而不精、宽而不深。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才能表现透彻,深入精髓。

2.确定新颖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好比眼睛,读者阅读之前,首先看到的文章的题目。引人入胜的题目,就直接与读者有了心灵的沟通,就像一对恋人一见钟情。如果题目新颖独特、有创意,一下子就吸引住读者、紧扣读者的心,那么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如果题目老、旧、一般,那么读者会很不愿意地阅读,没有任何兴致继续阅读。试想如果是这种状态,读者是阅卷教师,那你的作文就会被大打折扣,评分自然不会太高的。如何来确定好的题目呢,要注意几点:(1)题目要精练;(2)题目要新奇;(3)题目忌讳太长;(4)题目着眼点要小;(5)题目要含蓄;(6)题目忌讳用话题。如何才能做到以上几点,选择好作文的题目呢?

2.1添

“添”的意思是在原来的话题上进行添加,可以在话题前、后、中间进行加词,如以“雨”为话题的作文,就可以使用“春雨”“秋雨”“家乡的雨”“雨的家族”“听雨”等为作文题目。

2.2拼

“拼”的意思是从几个题目中的一些重要的成分,拼揍到一起构成新的题目,可以拼意义,可以拼词语,可以拼使用方法。如“课桌・划痕”,还可在此基础上,再拼出“课桌・划痕・成长”。这就更加富于深意了。

2.3挑

“挑”的意思是从给定的材料中挑出几个有用的关键词或短语,构成作文题目。如有一给话题作文的材料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一位圣人教育子孙,说,在人的心中,一直进行着一场激战,是两只狼的较量,一只狼是恶的,一只狼是善的,有每个人心中都会存在同样的激战。有一个孩子问:哪只狼胜了?圣人说:你给它食物的那只。请以材料为话题,完成作文。可以从材料中挑选出一些词组成题目,如“善・恶・较量”或“善・恶”等,这样的题目比较有新意,而且能吸引人的眼球。

2.4想

“想”的意思是根据话题,进行大胆想象、自由想象,给学生的思维添上翅膀,任其自由翱翔,这可以产生新颖的题目。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千年后的哀叹”“新世纪之灾”“100年后的新闻”等为题目。

2.5引

“引”的意思是引用,引申,可以引用古代的与话题有关的名言、对联、诗词、歌曲等稍加修改而成题目,或者在原来话题意思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思,作为作文题目。如把“海上日出”改为“江上日出”“雾中日出”;把“命运交响曲”改为“上学交响曲”“假期生活交响曲”等。这样的题目给人熟悉而又很有趣的感觉,比较新颖,值得一读。

3.选择合理题材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题 关联 行为方式 意蕴 主体认识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文学习重难点。学生抱怨:写作难,得分低;老师抱怨:写得差,不切题。其实,写作不难,难的是审题;写的不差,差的是跑错龙套。所以,审题是影响写作方向的重要因素。一旦此环节出现问题或偏差,结果可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作文审题也有“烟雾弹”

中考命题作文形式多样,从字数长短上分,有词语类的,短语类的,句子类的;从话题上分,有成长类的,自然类的,社会类的,人文类的;从情感体验上分,有感悟类的,励志类的,亲情类的,关爱类的……不论哪种类型,都要严防烟雾弹的迷惑,做到切题写作。

就拿2016年徐州市作文题目《以心传递》为例,学生思考的是“传递”什么?接着就找出一个富有爱心和善心的人来传递他的故事和精神。而“我”被深深地感动,并且决心“以心传递”作为回报。最后,一句赞美,一句誓言或呼吁就为这篇题目画上了句号。这样的解读看似符合要求,实则走进了狭隘的误区,存在误读的诟病。

题目的中心词是“传递”,犹如接力赛:一个人递出,另一个人接棒并向第三个人传出,此过程才叫传递。所以感动过后仅一句誓言“我要以心传递”是不妥当的,这不叫传递。由此可见,一个词语把握不准,写作的重心就会发生变化,与文题也就渐行渐远。所以,一旦审题出现误读,就像中了烟雾弹,头重脚轻、走错方向。

躲过了误读这枚烟雾弹,就能切题写作了吗?别漏掉要“以心”传递这一要求。这不是来回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任务,是对社会人的社会行为的评判,反映的是写作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即传递为了什么?在这种精神信仰下,传递才是由心而发,因情而美。反之,就会掉进漏读的烟雾弹里,“煽情”而不“动情”,给人虚情假意的印象。

此外,除了误读、漏读的现象之外,审题还容易出现偏读、错读等其他问题。

二、安全解除“烟雾弹”

审题要全面、仔细,要细细推敲、品味,不能有所遗漏、偏差或者误区。怎样审题才能做到为题发挥、切题写作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题目中隐含的关联。

如《感谢有你相伴》(2016年巴中卷),“感谢”是中心词,感谢的对象是“你”,省略的主语是“我”(感谢的主体)。为什么要感谢“你”呢?我们不妨做个填空题。因为有你相伴,我____,所以感谢你?要填的是我受到的影响或发生的变化,即我的某段经历。这道题表面上显露“我”和“你”之间存在的关联,深层次上隐含了“我”实际经历和心灵成长之间的关联,即作者本人与中心事件的关系,同时“你”是中心事件的参与者。厘清了这些关系之后,才能回答写作的方向,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举一反三,《你用____温暖了我》,关联之一是你温暖了我;关联之二是被温暖前、后,我内心的不同状态和变化。只有同时关注题目中隐含地各种关联,文章才不会游于表浅,矫揉造作,给人虚情假意之印象。

总之,题目里隐含了多种关联,这些关联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推敲,既要紧密还要在理。

二审题目中隐含的重点。

所谓隐含的重点,是指写作中应该详细描写或者铺垫过渡但又易被忽略的部分。它直接通向中心主旨,甚至关系着立意的高度。这些隐含地重点可能是什么呢?

可以是行为方式。如《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2016年重庆卷),行为方式是“提灯”,这种行为方式就告诉考生,一定要写“提”的动态和神态,并且尽量生动形象地进行一段细节描写,这样,情感的宣泄和心中的“感谢”就水到渠成、真挚自然了。又如《____滋润我成长》(2016荆门中考作文题),行为方式是“滋润”,意思是带给人身体上的享受,或精神上的愉悦、满足,所以,这段“成长”在呵护与关爱、陪伴与鼓励下,是顺利的,快乐的,或幸福的。总之,抓准行为方式是审题解题的有效途径。

可以是意蕴丰富的词语。如《有那一抹色彩》(2016年盐城卷),“色彩”的意蕴很丰厚,可以是给人视觉享受的美丽的色彩,也可以是使人心灵愉悦的动人的亮点。除了在词义上可作出多元解释,在感彩上也有显著地倾向。“色彩”本身就给人一种绚丽夺目的美感,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赞叹,敬慕。有了这层认识之后,写作就迎刃而解了。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要留心对生活的体验

真情是建立在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基础上的。体验需要观察,但这只是基础;活动参与才是关键。我们在参与活动中全身心的投入和贯注其中,才能获得刹那间的顿悟和生命的感动。在作文中切忌去写自己从没参与过的事,从没见过的人。如果你勉强去写,就很难写出真情来,这正像城里小学生不知到韭菜是长在地里还是树上,农村小学生不知道因特网是不是用来网鱼的道理一样,如果一点生活经验都没有,硬要赶起鸭子上架,不仅写不出真情实感,恐怕还会闹出一些笑话来。所以,我们要留心生活,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很多人被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读哭了。一个好端端的青年突然双腿瘫痪,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所以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都非常好理解。但是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她不能像儿子一样随意发泄,最大的痛苦也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见“我”一阵摔打之后,“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直白的文字下面是一位真实的无奈的母亲;当“我”答应母亲去北海赏菊的时候,母亲是“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朴实无华,却是多么的真实感人啊!写自己的痛楚,写欲哭无泪的母亲,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捶胸跺脚;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歌功颂德,真实细腻地描写,感染了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又如2006年湖南长沙市满分作文《爱的传递》,文章用一只小小的苹果来传递三代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便是作者留心生活体验的结果。

二、要进入角色

有生活体验,还不一定就能够写出好文章,还需要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具体的情景中,真正地进入角色。那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的生活态度,就始终进入不了角色、进入不了情景的。我们看戏,常常看到演员能够驾驭住自己的感情,高兴时,喜笑颜开,伤心处,眼泪汪汪、痛哭流涕,我们就称这演员已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情景。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你也要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你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如浙江宁波市满分作文《蓝天里一只风筝》,作者采用转换角色,以一个“风筝”的视角,讲述自己向往自由,挣脱束缚冲向蓝天后的种种不幸遭遇,向我们揭示了有束缚才有自由的道理。

三、要坦诚相见

我们主张写作文要像与老朋友谈心里话一样,要用心去交流,不能写假话、空话。如果你写《山乡的变化》写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或发展经济,家家修起了砖房,是合情理的。如果你写家家都修起了花园别墅,就不真实了。坦诚相见是要我们有一说一,绝不弄虚作假,粉饰太平。那些故意将好的说差或者故意将差的说好,都无助于文章真情的表达。

四、要不怕亮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失,并且敢于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人,是诚实的,而社会就欢迎诚实的人,所以能够在作文中向别人坦白自己作错事时的动机和经过的作文,是容易获得高分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迎合阅卷老师,而有意在文中制造丑事。虽是亮丑,但由于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来。如上海市满分作文《我们的名字叫“民工班”》,考生不怕亮丑,在作文中描写自己“民工班”的同学在体育和文化各方面竞赛中的取得的成绩,表达了自己对“民工班”的热爱和留恋深情。

五、要选好抒情方式

抒真情,还要借助好的形式才能将感情传递出来。在我们学习过的文体中,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文在于将事物或事理说明白,这两种文体都不利于抒发感情。而记叙文是最有利于抒发感情的。记叙文中常常可以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近年来,一些考生喜欢利用书信来抒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书信是一种真心交流,它一方面是将自己的感情倾诉出来,一方面又关照了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这样就容易感人。如湖北宜昌市满分作文《给市长的一封信》,采用书信的形式,陈述“曾经被各种美誉包围,而今居然被人们一天天遗忘”的严峻现实后,就此展开分析,水到渠成地提出家乡发展滞后的原因――滞后的交通状况。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希望“能够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多考虑考虑这样的小城市,给它一个机会”,“将给宜昌一个惊喜”。书信形式,便于直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要选好触发真情的感点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兴趣;培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40-0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关键在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讨厌作文的主要矛盾进行引导。一般来说,学生厌倦作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差距太远,也就是说老师要求写的东西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上交的作文中,就常常会出现生编滥造,抄袭应付的被动局面,学生腔十足,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势必会形成一种厌作的恶性心态。既然找出了这种心态造成的症结所在,就必须对症下药,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本身的“应需”入手,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需要找准切入口,培养他们在自己的阵地上发掘“宝藏”,让学生自己经常品尝到自己劳动果实甜美的快乐。这样才能克服“杀乌龟无处下手”的窘境,才能逐渐培养起写作的浓厚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去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其次要从心理效应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这是作文教学应把握的基本指导思想,而其基本的教学手段就是引导和激发。

所谓引导,一是引导学生知道应该写什么,怎样写;二是将学生引向良好的写作心态。所谓激发,就是依据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手段刺激,以巩固这种心态,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和激发是这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依据,有了有利的教学手段作为武器,下一步就要抓好三个关键,也就是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和激发,切实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首先,抓生活情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抓生活情趣,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中,抓自己感受深刻的,影响深远的,别有见地的人、物、事 、理写下来,让他们知道写他们所想的说的话,想做的事。这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在生活的“趣”上下功夫,作进一步的激发诱导,力求激发学生进一步创作和挖掘的积极性,依据生活本身来激发和引导。

其次,抓兴趣、爱好。根据心理学原理,兴趣和爱好对人的动机和行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他们爱好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超人的智慧。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是激发写作兴趣的重要手段。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就抓住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和动力。

再次,抓好各种活动。贴近各种活动就是贴近生活。所以从生活中找到突破口、切入点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对各种活动进行引导和激发,一是贴近了学生生活的特点和心理需求,二是把浓厚兴趣转移到文字表达上来,或抒感,或总结教训,或表达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就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问题,还仅仅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方面。那么,怎样有序的扎实的抓好作文训练呢?

一、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进行作文训练

现在的初中学生作文,最忌搜肠刮肚,空洞无物的编造,深受范文、例文的影响,没有学生自己的个性张扬,只是对一些所谓优秀作文改头换面,七拼八凑,以应付了事。因此,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具体看得到摸得着的人、事、物来命题,要考虑学生见得多,想得多、关心得多的“三多”问题,让学生写出贴近生活的习作来。

在学习课改后的新教材初一第一单元之后,我试着要求学生围绕家庭生活,敞开心扉,尽情抒写心曲。其中,妈妈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熟悉的人物,也是最值得写的人物。因此,我就着重这一人物为题材引导学生作文,只给学生半个题目,即《妈妈的…》,后半部分留给学生自己去选择、发挥。学生遵循老师的命题和思路去写作,他们都以极大地热情收集生动的感受最深的素材,把自己最丰富的、最自然、最真挚的感情书写其中,他们写了妈妈的脸、手、头发、眼睛、皱纹……;写了妈妈的哭、笑、忧愁、悲伤……;写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和唠叨;也写了妈妈的教育和鼓舞等等。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关心的是老师的教,时时流露出一番真挚的评价。针对这一问题,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出了一道命题作文,即《我心目中的老师》。这一下,学生的热情来了,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找到了生活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真是学生有话可说的命题,他们就会让肺腑之言流于笔端,真正体现扎实的训练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学生在研究课文的基础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他们对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鉴别能力。在作文训练中,我做了简单的提示:

1. 要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人物形象、作者的感情等基础上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有理有据谈谈自己的独到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重点应抓住某一方面或某一特点,不能泛泛其谈,要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 作文中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并言之有理、有据,特别是要自圆其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有力。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把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得流个不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带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既有意义又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让学生写好写景的作文,在一个假日,我让学生自发组织,由家长带领,游肖厝怀恩寺。学生陶醉于海天山色中,心情如歌,心中蓄满了快乐的元素。有了这次活动,学生就有了亲身的体验,就有了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积累,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习作的“无米下炊”、编、抄、套的“假、大、空”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应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小学生的起始阶段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验,个性的张扬,收集生活素材,表达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以“我发现了……”为题的习作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举行“平移乒乓球”的实验,接着指导学生习作。学生在活动中兴趣极浓,情绪高昂。他们充分体会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体会到了诸如“心喜若狂”、“捧腹大笑”、“兴高采烈”之类的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在习作中,“魔术师”、“迅雷不及掩耳”等优美词语跃然纸上。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敢于尝试,贵在坚持,最终一定会成功的。”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在学习中习作,轻松学习,愉快作文。

二、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摘抄相结合

阅读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狠抓课内阅读的指导,注重课内阅读引路,吸收中外文化营养之后,指导学生习作。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荔枝》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与朴实,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对父母的平凡小事的回忆,体验到了父母的期望和关爱,指导学生学会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乐于表达。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在课外的读书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并及时做好摘抄。摘抄是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读书活动中“领悟”过程的体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课外书籍,从中摘抄优美词句,并归类整理,画上花边、插图,附上自己的点滴感悟,在晨读中高声朗读。学生每人都备有一本精装的摘抄本,读书必动笔墨,这就为开拓思维与习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把作文教学与手抄报制作相结合

手抄报制作可三至六个星期一次,内容主要是学生平时通过摘抄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常识资料等,也可以是自己或班上同学自己写的文章,再加上巧妙的构思、优美的线条与图案,手抄报就成了。手抄报是一种综合思维的过程,囊括了习作、阅读、美术等方面,它与作文教学的结合是一种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是习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我会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计划地编排一些主题,诸如“与文明同行,争当文明泉州人”“美在泉港,爱我家乡”“交通安全知识随行手册”“学海拾贝”……我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认真构思,独立制作,在创作中学习,学当一名快乐的编者。

四、把作文教学与日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