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告别了紧张的高中时期,我们来到了学习、生活、情感都非常自由开放的大学。在这里我们可以任由感情的释放,当然恋爱将成为一项必修课程。4月15日,我们全部组员就大学生谈恋爱这个话题进行了调查。
上午,我们把已经准备好的一百份针对大学生谈恋爱的调查问卷发给一百位同学,让同学们即时完成了问卷答题。随后又针对我们问卷的答案进行了分析。对此我们作出了如下这样的分析:
调查显示,“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4.1%,同时9.1%“已经谈成”,26。4%的同学认为“学习期间不想恋爱”。另外一些同学恋爱动机简单化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还有一些同学急着找女朋友、男朋友想恋爱。
有趣的是,专业不同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现状有影响。其中,工科专业的男女生“从未考虑”的比例最高;“曾经谈过,目前未谈”和“失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外语专业男生和艺术专业女生;艺术专业男生以 “正在谈恋爱”的比例最高,后者高达40.8%。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变恋爱现状具有一定影响。与人们一般所认为的不同,成绩优异的男女生正在谈恋爱的最多,而学习成绩差的男女生“从未考虑”和“失恋”的最多。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应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以学习为主,尽量不要因为谈恋爱而景响学习。没错,大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增加阅读量与知识储备量以及提高人文内涵。尽管有部分学生谈恋爱影响了学业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部分学生没有协调好没有掌控好时间的分配,可并不能否认谈恋爱的作用。
大学三、四年的生活虽说是丰富多彩,可很多时候也是孤独寂寞的,对于这一点上过大学的朋友会明白的。这时谈恋爱可以减少孤独丰富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与关爱他人、掌握为自己负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与素质恰恰是走上工作岗位上的需要。诚然大学生要多读书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这些能力与素质。但谈恋爱不要耗费大学生朋友过多的时间,要知道你还是学生,你还没有收入,你的学费都是父母亲提供的。你在大学里读书承载着父母的对你的巨大期望,你应该将这种期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谈恋爱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谈恋爱时需要成本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本事自己挣钱而不要靠家里人供应,如果你能做到笔者非常敬佩你,你是个男子汉。如果你还是靠父母亲“救济”,对不起,你必须承担责任,对父母负责,对父母对你的期望负责。
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差。大学生要想找到工作,必须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塑造主要是在大学里。大学生朋友应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增加工作技能,为自己在竞争中获得好工作增加筹码,而这必然要耗费大学生的时间。
最后,我们全体组员也发表了我们自已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我们认为:我们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行为习惯,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事业和爱情的关系;爱情需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我们要有爱情,但我们必须将爱情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关键词】日租房;90后;恋爱观;思想政治工作
如今,在许多高校的校园中以及周边随处可见张贴的各种日租房小广告。小广告上标注了日租房的地点、设施条件、各时间段价格、“拎包入住”等。日租房的名称也颇具诱惑力——“温馨家园”、“快乐小屋”、“浪漫之约”,等等——一系列充满玫瑰甚至暧昧色彩的字眼。
根据胡建军调查发现,超过四成的大学生知道日租房现象;有13.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日租房的经历;认为周围同学有日租房行为的达21.6%;有20.2%的学生对日租房行为表示赞成;11.6%的学生表示反对;43.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日租房用途较广泛,其中恋人约会所占比例最大,占42.1%,同学聚会占20.8%,学习考研占17.7%,开展班团活动占10.1%,其他占9.1% 而王科军等人的调查表明,用来做异地情侣“团聚”的地方,这种情况在日租房中大概占50%以上;学校恋人们共度周末、节假日的“好去处”,大概占20%;同学周末聚会或者生日聚会,大概占20%;用于安置来访同学、考前临时抱佛脚等,大概占10%左右。鉴于他们调查所选择样本的不同,其结果有所差异,但是大学生恋爱、约会是日租房最主要的用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笔者在学生工作实际中发现,还存在其他因素,如大学生为方便社会兼职或看球赛、上网、打牌等娱乐的需要;与舍友关系不融洽,在外租房回避与同学的矛盾;学生公寓条件不理想,在外租房,享受个人空间等情况,大学生也会选择日租房(但这些情况在日租房中所占比例很少)。特别是2004-2007年连续下发了3个文件,要求严格大学生租房问题的管理,但是大多数高校出于安全考虑,基本是杜绝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于是不少学生就通过日租房来与学校老师“打游击”。
大学生日租房已不是个案,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日租房问题对大学生思政与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道德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带来了很大挑战,已成为一项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当前大学校园的主体——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视角对日租房问题进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90大学生恋爱观概况
90后大学生已成为校园主体。90后不仅仅是年龄上的界定,更是社会学或文化学意义上的定位,它代表的是某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其群体内部也千差万别。90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的相对充裕而出生、成长的;许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他们也是伴随着快餐、流行歌曲、享乐文化以及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而长大的。相比于80后、70后来说,90后开放大胆、主动性强,更加注重个性、自由。但是,也相对自我主义、个人主义一些,所以,社会往往给他们贴上自我、另类、非主流、前卫甚至“脑残”等标签。
当带有这样特质的一群90后从中小学应试管理的压力棒下脱身出来,远离家长的约束,步入大学校园后,所面对的大学生活、学习方式又与中学有着很大区别,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所以,他们一下子被抛入“我的青春我作主”的境况。此时,他们的恋爱问题就愈加彰显出来,除了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较强,较好处理恋爱问题外,大多数90后由于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考虑问题的片面性、眼前性,他们的恋爱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少大学生“跟着感觉走”,崇尚个性“自由”,性观念日益开放,将人生的意义定位为追求生理需要、感官刺激,“传统的‘从一而终’、‘观’等观念已被很多大学生笑话为落伍”。
何为恋爱观?概括而言,即一个人对于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观点以及在婚恋实际行动中所持的价值取向。
(一)90后大学生恋爱观表现
1. 恋爱观念:主动性、开放性、自我性更强
90后大学生对爱情的追求更加主动、强烈,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他们在恋爱、性等方面观念更加解放、开放、超前,渴望提前享受“二人世界”卿卿我我的甜蜜。
他们的恋爱现象更加普遍,更为公开、“高调”、自主、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的状况。在他们看来,爱情不需要太多理由——“因为爱,所以爱”。据一项网上调查,甚至许多人的初恋年龄都在初一初二。
2. 恋爱动机:五花八门,相对功利
90后恋爱动机形形、五花八门,既有为了追求纯真、美好未来与幸福生活,爱情,“情投意合”、“比翼双飞”,相互关爱,不怕牺牲自己的恋爱;又有“为了消除寂寞而恋爱;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为了功利性、现实性目的而恋爱;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恋爱;为了满足性的需求而恋爱”等情况。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什么苦,乐于享受,往往希望找到一个条件好的恋爱对象,现在非常流行的择偶目标“高富帅”、“白富美”就是其婚恋观形象的写照。
3. 恋爱行为:重过程轻结果,注重当下感受
不少大学生中恋爱中重过程、重体会、重“感觉”、重“眼缘”,轻结局、轻责任,他们对恋爱常常抱“没有什么大不了”态度,比较贪图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对其他方面考虑甚少、甚浅。往往注重恋爱的过程,轻视结果,把爱情与婚姻形而上地分开看待,将二者脱节,似乎爱情与婚姻是泾渭分明的两码事,“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婚恋的责任意识淡薄。甚至不少90后将恋爱异化为时尚攀比,用恋爱来证明自己所谓的“能力”、“魅力”。
4. 恋爱方式:形式化、表面化、快餐化较明显
90后大学生恋爱时往往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追求快餐化、短平快。大捧的鲜花似乎比真诚的感情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立竿见影似乎比好事多磨更能博得他们的心动。有的人甚至将恋爱娱乐化、“拒绝崇高”,存有一定的游戏人生的心理。至于真正的恋爱、婚姻意味着什么?双方要承担哪些责任?他们就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与行动了。他们只是沉溺于“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的爱情神话,至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的生活到底怎样的幸福、怎样经营,他们则无从考虑。一项国家“十一五”项目课题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0%左右的大学生持性解放的观念,70%以上学生对婚前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14.4%的未婚在校大学生承认有过;有过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不成熟、不负责的恋爱以及发生的行为无疑会给双方特别是女方带来很大的身心伤害。
5. 恋爱心理:相对滞后、不成熟
90后大学生正成为社会一个越来越凸显的群体,他们急于“登上时代的舞台”,急于适应社会,“青年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成人生活方式的预演”,90后大学生的恋爱有一种宣告自我成熟、长大成人的“预演”的意蕴。但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存在一定的脱节,他们心理往往还没有足够成熟到可以妥善面对和处理恋爱乃至恋爱的结果——婚姻问题的程度。
(二)90大学生恋爱观形成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的大学早已不是遗世独立的“象牙塔”,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与文化冲击大学校园,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享乐主义”等不良取向有所泛滥。传统德道逐渐淡化,网络及各种媒体上呈现的恋爱价值观念也渗透着90后,爱情电影、言情小说、流行歌曲等在消解着传统恋爱观,正不知不觉地重塑着他们新的恋爱观。同时,大学生有时追求新奇、虚幻飘渺的感觉,选择网恋,网友会面,“最佳”场所便是日租房了。此外,大学校园周边的一些居民出于有利可图的“商机”考虑,将大学生当做“摇钱树”,纷纷开辟日租房,更是为大学生日租房提供了市场。
2. 大学生的身心特征
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娇生惯养,包容心、责任心不强,注重享受爱的“权利”,但对爱的“责任”、“义务”履行的不够。90后大学生处在后青春期,青春期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在其身上还会有所延续。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对异性存在较强的好奇心理,对情感、性的渴求乃至冲动比较强烈;社会阅历、人生经验较缺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大学的学习压力相对中学比较轻松,离开了家人、老师全天候式的监督、管理,加之离家较远,一下子轻松、自由起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精神和情感出现一定空虚,这些都导致90后大学生对异性、恋爱产生了一定依赖心理,“以恋补虚”。也有大学生抱着证明自己的“魅力”的虚荣心理,认为大学不恋爱就是枉来一场,甚至认为恋爱越是“多踩几只船”,越是有“能力”。
3. 相关手段的滞后
一直以来,学校、家长对大学生婚恋、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引导和管理相比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严重滞后。大多数大学生对婚恋、性等的认识也是零零散散,主要通过影视、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道听途说”进行科普启蒙,正规的、系统的引导不多。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升学的压力解除了,家长、学校、社会对大学生恋爱的容忍度、包容度越来越宽,并且按照相关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大学生的恋爱之风愈吹愈烈,但对他们相关指导、管理却没有及时跟进,不少大学生婚恋观出现偏差,爱情、婚恋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恋爱与学习、生活、事业的关系处理不好,影响成长发展,有的甚至酿成情感纠纷和悲剧。
二、大学生日租房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日租房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可以锻炼提升租房者的独立性、自主性、担当意识;可以为他们向成人生活(社会化生活)的过渡提供一种“预演”;也“弥补了学校后勤的缺陷,为学校提供方便”。但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日租房所带来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更多、更大。
(一)不利于学校的思政管理
日租房使大学生租房期间脱离了学校与老师的管理和监督,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容易引发各种事故。90后年轻人一般比较贪玩,自律性不是很强,租房在外,无人督促,他们容易形成懒散心理,学习进取心减弱,迟到、早退、逃课等。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外日租房更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恶习乃至因不良环境的“染缸效应”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安全、卫生等问题等不到保障
由于租房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日租房的床褥、洗漱、洁具等用品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日租房的门锁钥匙多人转手,易造成物品失窃;许多日租房都不具备出租资质,没有到官方登记备案,管理不规范,出现问题往往难以维权,变成“吃哑巴亏”;甚至有些日租房由违建或者危房改造来的,房屋建筑的安全性缺乏保证;不少日租房位于“城中村”,居住环境不佳,所住人员复杂,不法分子侵害租房者的行为或者出现事故的概率要远大于住在校内学生公寓。
(三)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人是交往性、社会性的存在,特别是90后大学生,其“三观”还未定型,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若隔三差五地去日租房“浪漫”,脱离了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际氛围,缺乏与同学的交往、沟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这将不利于他们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观念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租房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生活场所不断从学校到日租房之间来换,用会导致他三心二意、心有旁骛,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工作,这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发展。
(四)易形成畸形的恋爱观
日租房现象冲击甚至颠覆着大学生的婚恋观、价值观、道德观。租房者易产生与加剧及时行乐、纵望、游戏人生、游戏爱情、性自由性解放、“拒绝崇高”、无所谓、无所惧等不良思想,导致他们在恋爱问题上的庸俗化、随意化、片面化,此时的一些问题若处理不好,“为情所困、为情所伤”,甚至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留下“后遗症”、心理留下“阴影”,并且他们的行为还会为其他学生树立“负面榜样”。特别是因同居怀孕采取人流措施对女生可能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
三、大学生日租房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追求学业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时期,却不是解决终身大事的最佳时期。面对情感的冲动和相恋相爱的渴望,当代大学生应该善于用理智把握感性的风帆,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努力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爱情之舟最终驶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方便恋爱而在外日租房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两课”教师、学生干部等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分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恋爱与人生等的关系,处理好恋爱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要树立积极的理性恋爱观,端正恋爱态度,培育恋爱心理,规范恋爱行为。小谋者谋其利,中谋者谋其器,大谋者谋其义,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恋爱观,恋爱观又影响着人生观、价值观。要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爱情意味着责任担当,其核心要素在于彼此的忠诚、包容、信任、奉献乃至牺牲。纯洁的爱情是双方的志同道合,相互促进,相濡以沫,共同追求美好理想、创造幸福生活。恋爱充满激情,但不能以激情代替理智,要将爱情升华,将恋爱的热情、激情升华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更好地学习、工作;恋爱是两个人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恋爱中双方也要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做到自尊自爱,加强安全意识,学会识别、分辨真假爱情,保护自我,远离各种伤害与犯罪。
(二)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加强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不少高校的学生住宿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宿舍、食堂等条件与学生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减少日租房现象,需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生活条件,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若学生宿舍的电视、网络、空调、洗浴等设施配备到位,食堂饭菜的质量跟得上,学生明白在学校住宿比在外日租更经济、更方便、更舒适时,他们自然会减少日租房行为。
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引导、陶冶等重要功能。文化育人往往比管理、制度育人的效果更深刻、更长远,要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文体活动等营造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租房大学生体会到在校住宿,自己有一种融入集体的“家”的主人翁感觉;而在外日租,则有被抛弃的、“孤立人”的感觉,这样他们自然会更乐意住在校内。只有当大学生带着寝室文化、校园文化的DNA走向社会时,才能进一步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三)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加强恋爱课程、性健康课程
受传统文化观念与应试管理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引导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许多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渠道或通过“实践”来摸索恋爱、性知识等问题,而通过正规课程、专题讲座加以指导则寥寥无几。
高校学生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注年轻人恋爱等方面的相关需求,进一步加强恋爱观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减少因该方面 引导的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目前社会上的“剩男剩女”问题虽然与媒体炒作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他们的恋爱观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实际,开设(必要时可分开开设)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学、性道德性健康等方面的课程、讲座及心理咨询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恋爱,勇敢面对挫折。
(四)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建立健全租房审批、检查、惩戒制度
针对日租房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宿舍检查制度、租房惩戒制度等,必要时可以把在外租房与操行考评挂钩,减除租房者日常评优资格。规范租房管理程序,完善校外租住申请审批手续,杜绝学生夜不归宿、在外日租“打游击”等情况。对于特殊情况需在外租住的,要登记备案,并联系房东、学生家长签订相关协议和承诺书,做好安全预案。
(五)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机制
以上是从学校的角度开展的工作,但是要解决日租房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与校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净化校园周边日租房环境。
联合公安、卫生、房管、工商、街道、社区等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安综合整治,对于房屋不符合出租条件的,卫生、安全等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处置与整顿。对诱导大学生涉足成长不利环境如游戏厅、网吧乃至场所的“黑租户”依法打击、取缔。对日租房情况在公安机关进行备案,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可以参照网吧上网身份证实名登记制度,建立日租房实名登记制,租房者信息必须强制登记到联网的管理系统,以便核查、监管。学校、公安、卫生、街道等相关部门与房东建立定期走访或沟通渠道,了解日租房相关情况,加强对租房大学生的有效管理。
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服务与社会环境的原因;不仅涉及大学生恋爱观问题,也涉及到其他多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安全观、人生价值观,规避日租房的不利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2] 许传新.大学生日租房现象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 2007(4).
[3] 孙琼如.天使在堕落?——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4] 杨晏清.当代大学生恋爱目的多元化分析[J].学理论, 2010(22).
[5] 刘礼明.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探讨[J].青年研究,2000 (10).
[6] 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关键词:90后青少年;性观念;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提前,而平均结婚年龄则推迟了5年以上。这种反差的扩大,大大增加了青少年婚前的机率。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50%以上进校前谈过恋爱”[1]。另一项关于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男生有过行为的比率为14.2%,女生为2.2%[2]。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北某市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90后青少年性观念的现状,并探讨了90后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一、90后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
本调查探讨了90后青少年对性教育的态度,结果表明94%的学生认为性健康教育十分必要,62%的学生认为性教育相当有用。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了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是存在这方面的需求。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的中学对于性健康教育大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多学校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却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当遇到青春期问题时,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时间地点(42.7%),所以大部分采取问询同学朋友(42.7%)或谁都不告诉、自己解决(14.6%)的方式,只有3.5%的人会征询老师。性知识教育的滞后,容易造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不平衡,从而使青少年在性道德、性态度、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偏差,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本调查还显示在遇到青春期问题时,34%的学生是不好意思,害怕别人笑话。这说明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学校教育也不够深入,家庭教育存在空白。由于许多家长采取回避、搪塞的态度来应付孩子的性问题,使他们产生一种错误观念:凡是青春期有问题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调查表明许多学生还缺乏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遇到问题时会告诉的对象主要是同学朋友,这也说明学生、家长、老师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较深,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信任。
二、90后青少年性知识的现状
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依次为电视网络(35.4%)、同学朋友(26.6%)、报纸杂志(23.6%),而来自家庭(2.5%)、学校教育(11.9%)的却很少。反映出学生获得的性知识零散、不系统,而学校和家庭目前仍然是性教育的薄弱环节。也说明在学校中开展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可行,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90后青少年的现状
在与异性的交往程度中,65.5%的人选择的是“一般来往”,反映多数学生还是比较理智、谨慎的。但是,有13.8%的人选择了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也同样反映出性解放、性自由观念对90后青少年恋爱观的影响。这也就使得90后青少年对于婚前呈现出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39.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18.1%的认为只要是能结婚那么婚前就可以。
四、90后青少年性道德观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在被问及学校应该对何种行为进行处罚时表现出比较宽容的看法。54.7%的学生认为行为才应该被惩罚,而接吻、抚甚至同居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是不应该被惩罚的。这就表现出90后青少年的一种宽容的性道德观念,而他们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这种宽容的态度可能易导致的过早出现。
五、关于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思考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90后青少年性观念的改变,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从教育和引导入手,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根据90后青少年性心理的特点,开展性教育。
(一)通过规范渠道,普及性知识。面对青少年性知识匮乏的现象,学校有组织地开展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教育,使青少年对因生理发育而引起的心理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思想准备[2];将性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严肃的性生理知识;充分利用社会、家长及宣传教育途径增加同学们的性知识,通过开设各种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向青少年进行性知识与性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对性的正确认识。
(二)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理智对待。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困扰;加强性道德观念教育;强化大学生不要过早发生性关系。同时可采取发放安全套、讲解艾滋病的危害等措施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
(三)开展性心理辅导,使青少年了解性心理冲突的来源与控制方法,从而学会自我控制,即从过去的“他律”走向“自律”,从而使其性心理发展与品德发展趋于平衡。对青少年共同存在的性心理问题如恋爱心理、虚拟的性关系、网恋等普遍性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对有性心理困扰的青少年可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性心理,克服偏差。无论是团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都应该渗透青少年对自己性道德观的反思,促进其性道德升华。
(四)将性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塑造,知识得到丰富,潜能得到发挥,行为举止得到修正,使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
(五)尽量净化青少年的外部环境。由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很多青少年获得性知识的途径都是网络电视等媒介,而出现在这些媒介上的信息大多纷繁复杂难以控制,所以应该制定健全的法律规范去建设和管理网络等媒介,积极防御,遏制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对青少年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性教育应采取以学校为主导,社会参与,家长配合的方式。要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层次,以性生理和性健康保健教育为基础,进行性心理、性伦理、法制、情感等全面的性教育,促使青少年在生理与心理上同步健康发展[3]。
参考文献:
[1]杨艳.90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时代教育,2009,(26):45-46.
[关键词]:“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1
课题基金: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专项)编号2011szy004”
“90”后的大学生,拥有着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和不断侵入的西方价值观都对这个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目前的“90”后大学新生思想上呈现如下时代特点:追求物质享受,道德观念错位;自我意识强烈,主体意识浓,维权意识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坚持能力;心理素质弱,抵御挫折能力差。这就需要学生工作管理者全面客观的分析新生的特点,正确地加以引导。
一、当前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生数量不断增加,我国高校开始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将入学教育视为新生进入学校后重要的教育过程和介入手段。新一代青年的思想、价值观状况呈现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尽管一些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适应新生的实际需要方面大部分仍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入学教育组织安排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都采用集中式模式,形式上仍以传统的报告为主,时间大多集中在一周时间内,有些还和军训或者基础课教育穿行,时间紧,内容多,且不够细致、具体,因此效果往往并不明显。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缺少统筹的规划和思考,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计划和谋划,入学教育讲一讲,训一训,看一看,等一等的局面依然持续。此外,新生入学教育中集体教育所占的比重仍较大,较为深入、细致的个别沟通比较少,缺乏双向沟通,缺少个性化的指导,新生与教育者互动的机会极少,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
(二)入学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从事入学教育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人员不足。目前我国的高校从事入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学生工作者以及部分学生干部,而更广泛的专业教师和专家级人员参与有限。二是随着大学扩招的继续进行,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给高校的入学教育等各项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直接导致学校各类教育资源紧缺,尤其是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人员严重不足。
(三)入学教育内容模式化、滞后性严重
目前我国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九方面: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级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党启蒙教育。在方式上采用集体式的我讲你听的传统作法,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制度教育,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随着“90”后新生大规模进入高校,入学教育对象已经发生较大改变,但入学教育内容却还停留在原来状态,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不能真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高校入学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适应大学生现实需要的新要求,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拓展,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形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大学生入学教育应朝着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顺应“90”后大学新生新特点、新要求,以创新思维积极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一)入学教育内容科学化
入学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是在不断变化的,应根据入学学生的年龄特点、时代特点、高等教育的特点还有本校的特色制定详细的入学教育内容。
1、转变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90”后大学生的特点要求高校在进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教学理念必须有所调整。首先,在教育模式方面,应改变过去新生入学教育时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而向平等交流的双向乃至多向沟通转化;其次在教育的内容上,只有那些启迪人生的新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并对其日后的思想、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成为内化的素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教育思想值得继承和发扬。最后,在教育的方法上,不能再简单地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应通过具有典型实例的剖析,启发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引导新生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社会、看自己,帮助新生确立自身的成才目标,激发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修正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为主要判断标准。
首先要面对“90”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特点,及时更新传统教育内容。如面对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一特点,注重向新生介绍与学生有关的各类机构名称、基本职能等,让新生明白遇到困难寻求帮助和咨询时该找哪个部门,增强新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而顺应“90”后大学生更加张扬的个性,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努力增加自身附加值强化特长,展示才能,张扬个性,脱颖而出。
其次拓展入学教育的内涵,将一些传统教育比较回避但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高校要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及自我保护能力;要求他们清楚自己在大学中的主要任务,清楚恋爱及将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经济财力、责任、失恋、今后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有意识地引导灌输正面的恋爱观。对新生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及时获得科学的生殖健康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入学教育组织制度化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阶段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要列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明确入学教育不只是入学一段时间的事务性工作,更是关系学生一生成长的长期性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入学教育规范课程化。
要将新生入学教育规范化就必须将其课程化。学校应将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到课程系统中去,使之成为一门有学分的必修课。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一方面便于学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并着力创建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有益于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入学教育落到实处。入学教育内容不是凌乱的拼凑,而是反映学生发展规律内容的系统组合,具有一门思想教育课程的专业体系和构架。
2、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善其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从根本上强化入学教育工作队伍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将相关教务、后勤等部门纳入入学教育工作队伍,统一领导,多方协调,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在此基础上,应制定一系列的入学教育量化评估标准,建立一系列制度,并作为各部门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入学教育实施人性化
入学教育实施人性化,即入学教育的形式、方法要具有针对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乐于接受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每位同学的生理、心理和家庭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注重个人自身发展和个性发展,努力开发其潜在的个性优势,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和创新思维去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1、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全方位的互动教育体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育平台之外,积极开展一系列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注重利用图书馆、校园媒介等现有平台,向新生展示新的学习和生活领域,引导他们适应新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培养自主的、开拓性的学习能力;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促进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让新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受到陶冶,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顺应“90”后网络一代的时代特点,开拓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利用QQ、博客、BBS等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开展交流增进了解,帮助新生健康成长。作好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比以往任何阶段都复杂多样。从“90”后新生的特点来看,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高考体验,直接导致了每个新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进入大学学习生活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追求。高校要秉承尊重、认同和宽容的态度,深入了解分析“9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入学教育工作,使大学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2、更新教育手段,丰富入学教育活动方法。
新生入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的入学教育内容,而是要根据大学新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状况的实际设计适合的活动。运用团体辅导技术作为指导,根据大学新生的心身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施适合本校特点和特色的入学教育活动,活动可以面向所有新生,具有普遍性,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设计和安排,在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入学教育活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8(4).
[2]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
[3]刘妍,张希.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一、高职生挫折的表现形式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 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即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 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挫折的来源是多方 面的,总体来说,高职生所面临的挫折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环境挫折。高职学院的学生多数来自农 村,与在城市成长的学生来相比,性格较为内向,常 因家庭经济情况产生自卑,在进入大学后,需要面临 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适应来自四面八方各 式各样生活习惯的同学,建立新的同学、师生关系, 在生活上要独立自主,这样就使得受宠一代的高职 生在适应新环境方面存在困难,产生挫折。
第二,学习挫折。大学的教学与高中的教学有 很大区别,大学比高中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习惯了 安排紧凑的学习生活,到大学,失去了家庭、学校逼 迫读书的外动力后,又缺乏新的求学内动力,就会出 现自我迷失的心态,不知所措,产生失落感。另一方 面,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失利、专业不理想等诸多原 因,对学校或者所学专业不满意,便会产生一种失 落、埋怨等不良心理,进而可能导致厌学情绪,影响 学习成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挫折感的产生。
第三,情感挫折。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都较渴望交往、渴望理解,他们比任何其他阶段的人都渴望情感的交流与共鸣。现代媒体无论是网络、电视剧还是报纸等都到处充满爱情的气息,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促进了学生对爱情的渴望。与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生活的环境较为轻松,又为爱情的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在大学谈恋爱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是在心理上高职生还不够成熟,经济也不独立,爱情不是很稳固。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会遇到种种挫折。心理耐受力强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克服,而心理耐受力差的同学,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第四,就业挫折。随着高校逐年的扩招,毕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找工作难度加大。对于部分高职学生,认为自己的学历低,又缺乏工作经验,总认为自己比不上本科等高学历的学生,产生悲伤的就业观。部分高职生“眼高手低”,对未来工作期待过高,不肯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不肯从基本工作做起,错过签约时机,同样造成就业挫折。
二、高职生抗挫折能力弱的原因
第一,家长过度保护。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当代高职生的家长大多数都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岁月,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陪学生上大学,陪学生找工作。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因失去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使得学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缺乏抗挫折能力。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部分学生家长很注重文凭,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专升本,忽略了对孩子挫折教育的培养。
第二,学校对挫折教育尚不重视。目前,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大多数是仍处于应试教育。由于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计,这使得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完全集中在分数上,分数好就自信,分数不好就自卑。部分成绩好的好学生”因此而积累下许多问题,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现了质变,最严重或极端的表现就是自伤或伤人。
另外,知识和技能是高职院校教育重点,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甚至有的院校也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份针对浙江省内4所高校大学生“如何评价学校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实际体现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状况并不如人意,只有17.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和“较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10%的人认为本校教育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和“较好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
三、高职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对高职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心态,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带来的负面效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开展挫折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的人。
通过对很多有轻生自杀倾向学生的材料分析,这些学生都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致在遇到挫折时,悲观厌世、一蹶不振,选择用消极的方式,甚至死亡来逃避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的人,对学生正确认知挫折、增加挫折承受力的有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理想就是前进的灯塔。有了崇高的理想,才能志存高远,心地宽广,跳出个人的小圈子,摆脱种种忧虑和烦恼,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远航。有了远大的理想,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在种种压力、挫折面前,矢志不渝,从挫折中吸取教训,获得锻炼,增加才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力量就会散乱,生机就会衰退;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满脑子个人小算盘,思想就会空虚,精神就会瓦解。作为学生应该有远大的追求和抱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的一代新人。
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挫折时客观存在的,是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要敢于正视挫折,不轻易低头退缩,敢于向挫折挑战,把挫折当作成功的垫脚石,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生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的关键。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健康的标准,高职生的心理特征,高职生常见心理冲突的表现及成因,心理调适的方法等,让学生增加自我认知,了解挫折心理产生的种种原因,学会自我调适。另外,针对一些典型问题,举办一些心理专题讲座,比如举办爱情教育讲座,介绍恋爱沟通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对待恋爱挫折;举办就业心理讲座,重点介绍高职生在就业时常存在的心理误区,让学生既不盲目乐观,更不妄自菲薄,积极投入就业竞争。
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解除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有的学生认
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承认自己心理有病,会遭受同学们的讥笑,因而一部分处理忧郁、痛苦中的学生回避心理咨询,即使是老师主动找他交谈,也回避。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工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咨询对学生本身的益处。
第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增加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