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减排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减排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能减排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范文第1篇

“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们__市确定的目标是:到20__年,单位gdp能耗较20__年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降低18%左右,所面临的攻坚任务同样很重。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__节能减排的建议。

5月17日,__碱业、黄岛发电厂、华电__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__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

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惯常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点“泥”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变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__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 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出“__把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我市资源化处置铬渣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城市前来学习。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

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__的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短期内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

二、推行“白泥”双向治理模式,密切校(院)企、企企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的实施,是__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黄岛发电厂、华电__发电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果。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不足、收效不大。针对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区域内的企业技术中心、高校院所等资源,为企业与院校、企业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支持其开展科研合作与项目共营,统筹推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三、合理布局循环经济项目,拉长产业链条,降低企业节能减排成本。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并重的治理思路,改变单一为治污而治污的局限,探索跨行业、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全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条环环相扣、首尾相连、良性循环,并使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的成本尽量降低。重点要在化工、电力、啤酒、酿造、家电、畜禽养殖等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全面得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节能减排论文范文第2篇

(一)模型构建通过将投入产出与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多目标投入产出线性优化模型,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低碳目标,在投入产出平衡经济系统内寻求低碳与经济增长双赢的产业优化路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1.目标函数设定。(1)区域GDP最大,即所有产业增加值的和达到最大。式中,xi(t)为第t时期i部门的总产出,是模型中的可控优化变量,aij(t)为第t时期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n为产业部门的个数。2.约束条件设定。对模型中的约束条件需要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低碳环保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目标也是东北地区的指标和任务。因此,本文将2020年作为规划期,中国宏观的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基本约束。经济增长约束:终期国内生产总值要能够达到一定经济增长率下的预期值。东北地区近十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于10%,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经济增长率已经低于10%,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考虑到上述因素,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设定到规划期2020年的经济预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7%(GDP翻一番的增长率)、8%(正常发展)和9%(快速发展)三个档次,进而计算得到2020年三个档次增长率所对应的GDP约束的下限值。低碳约束:根据中国政府的减排承诺,分两种情境设定东北地区2020年碳强度目标,分为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和45%两档,用每个产业的碳排放系数(见表2)乘以其增加值再求和算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计算,2005年东北地区碳排放强度为6.38吨/万元,按照减排目标,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约束为3.82~3.51吨/万元。产业结构约束: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将规划期末第三产业达到期望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约束。图1为东北地区2006年以来三次产业比重变化。近年来,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状态,第一产业平均比重在11%左右,二次产业比重占到52%,三次产业平均占比为37%。各省也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产业结构要进一步得到优化,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扶持和关注,使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本文设定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下限为40%。投入产出平衡约束:该约束条件中,最终使用Yt按照GDP呈现的年均增长速度保守估计各产业增加值的期望下限值,At按照上文所论述的方法取值;另外,模型中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及引入模型中的正负偏差变量都要求为非负值。模型中,xi为各产业的总产值,是优化变量,vi是i部门的增加值率,Y0是基期(2010年)的GDP,rk表示不同的预期增长率,ci是i部门的碳排放强度,C0表示东北地区基期(2005年)碳排放强度,rh表示碳排放强度降低率,C0(1-rh)Y0(1+rk)表示第k经济增率和第h碳排放强度降低率下CO2排放总量的上限值。第三个等式为产业结构约束,17部门划分中,x16为商业、运输业,x17为其他服务业,均属于第三产业。

(二)模型数据本文的基准数据为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2002年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东北区域17部门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如表1所示。相关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模型中需要预测东北地区2020年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t,直接消耗系数反应了某一产业部门单位产出对其他部门的消耗,又称为技术系数。东北地区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其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可用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直接消耗系数当前值替代东北区域202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另外,对于模型中的增加值系数向量Vt,通过2002年和2007年东北地区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增加值系数的年均变化率,进而推算出2020年的增加值系数向量。由于统计年鉴中缺乏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需要通过计算得到。本文综合补充了以往的对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首先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并结合东北地区实际的能源消耗情况计算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C。其中,ECj表示第j个行业的CO2排放量,Fij表示j行业对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可以从各省的统计年鉴中获得。由于东北地区分行业能源消费量无法直接获得,因而需要依照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吉林、辽宁、黑龙江三个省份分行业CO2排放量,然后将其加总得出东北地区17个行业CO2排放量,进而除以东北地区2005年GDP计算得到东北地区各产业CO2排放强度。

二、东北区域低碳约束下产业优化结果分析

表4~6①模拟出经济增长率为7.17%(GDP翻一番的增长率)、8%(正常发展)和9%(快速发展)和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和45%六种情境下的产业优化结果。表4显示了在满足2020年的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发展要求时,各产业部门在两种低碳约束下模拟得到的最优总产出和年均增长率。由上表可以看出,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和低碳的双重目标,各产业发展表现出显著差异,增长速度分布离散,17个产业部门中7个产业部门的增长率需要达到两位数以上,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17%以上,而建筑业总产出呈现负增长,即应该减少其总产出。2020年要达到增加值翻一番,则2007~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9.4%,达到这一增长率要求的有10个产业部门,包括采选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商业和运输业、其他服务业,即这10个产业部门应该优先发展,加快其增长速度。该优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所要求的优化结构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在GDP翻一番的前提下,碳排放强度约束由40%增加到45%时,农林牧渔业、纺织服装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工业、电子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这6个部门增长率有小幅度增加,调增幅度均在0.05%以下,商业运输业的增长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增长率从17.22%提高到18.17%。这7个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小,它们的发展既能保证经济发展水平,又具有低碳化的发展空间,对东北地区的低碳化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5是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在8%时各产业部门在不同碳强度约束下的发展趋势。17个产业部门的增长率同样表现出较大差异,商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所属的第三产业仍然表现出较大的增长幅度。换算成以2007年为基期时,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10.3%,该表中达到或者超过这一平均水平的部门有10个,与表3中的部门相同,即这10个部门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与表3情况不同的是,碳排放强度从40%增加到45%时,该种情境下有6个产业部门增长率增加。农业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业的增长率开始小幅下降,分别需要降低0.27%、0.13%和0.12%,采选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长率调增,调增幅度为0.05%和1%。也就是说,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的目标下,进一步加强减排强度时,对农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业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对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经济增长较为有利。表6是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在9%时各产业部门模拟优化结果。换算成以2007年为基期时,年均增速为10.8%,表3和表4中发展较快的10个部门在该种情境下继续表现出较高的优化增速。与表3和表4不同的是,除建筑业外,其他16个产业部门的增长差距减小,各产业部门增速分布相对更集中,即在更高的经济发展要求下,碳排放约束对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减弱。建筑业在6种情境下均出现负的增长率,说明建筑业对东北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小,应该缩减其产业规模。另外,在该经济增长目标下,石化工业的发展情况与表3和表4中该产业的发展呈现反向变化,随着碳排放强度的增强,其增长速度反而需要调增,表明了该产业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调整力度,本文测算了17个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产业结构调整潜力是指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各个产业所占比例与现有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比重之差,这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依据。正号表示该产业存在扩大潜力,即该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例调增;负号表示该产业存在缩小潜力,即应该缩减其在总产出中的比重。表7是不同经济增长与低碳约束下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表7显示,每个产业部门在6种情境下的结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仅表现为调整幅度的不同。17个产业部门中9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的结构调整潜力,尤其是第三产业(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在不同的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约束下均具有很大的调整潜力,调整幅度达到5%以上,即相对于2007年的产业结构而言,2020年经过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总产出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比例至少应该提高5个百分点。其次,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也具有较大的正向调整潜力,不过可以看出随着碳减排约束程度的加大,其正向调整潜力幅度明显降低,主要由其行业本身特征决定,在生产电力、热力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其具有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另外,注意到具有较高碳排放强度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2吨/万元)、石化工业(6.62吨/万元)和金属冶炼及制品业(12.15吨/万元)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也具有增加趋势,它们的平均调增幅度分别为2.6%、1.01%、0.88%,虽然这些产业总产出的减少对于CO2减排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它们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远高于其他行业,东北三省“十二五”中也均将它们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纺织服装业和包括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在内的其他制造业也都呈现出正向调整潜力,但调整幅度均较小,分别为0.07%和0.42%,这些产业碳排放强度较小,产业基础发展水平不高。此外,在这些产出调增的部门中,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其调增幅度在减缓,这说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着调整潜力,但这种潜力是有限度的,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应注意产业部门技术效率的提高。同时,17个产业部门中8个产业部门存在负向调整潜力。农林牧渔业在6种情境下的平均调减幅度为2.44%,该调整幅度基本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并且随着低碳约束的加强其缩减幅度下降,但缩减幅度很小,说明第一产业受低碳约束的影响很小。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建筑业呈现出较大幅度的缩减,平均调减幅度达到5.13%,虽然其碳排放强度很小,仅为0.22吨/万元,但建筑业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小,并非优势产业,因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对于机械工业,在低碳强度约束相同时,其缩减比例的绝对值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而增大,经济增长为7.17%、8%和9%时对应的缩减幅度分别为0.99%、1.11%和1.14%,在经济增长较慢(7.17%)和较快(9%)时,该产业缩减幅度随着碳强度约束的加强而增加,在经济增长处于中间时(8%),碳强度约束由40%增加到45%时,其缩减比例反而有所降低。采选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也都应该缩小它们在总产出中的比重,缩减比例均在1%以下,表明现在的产业结构中这些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是较为合理的。

三、结论与启示

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构建含有经济增长和低碳双重目标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测算三档经济增长率和两档碳排放强度目标下各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和各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结果显示:

1.从产业经济增长方面看,调整碳排放强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各产业总产出和经济增长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产业部门在不同经济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都呈现出较高的增长潜力,包括采选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商业和运输业、其他服务业,这10个部门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潜力远高于其他行业。在经济增长目标较低时,低碳约束的增强对农业、纺织服装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工业、其他制造业的经济增长较为有利;在经济增长目标较高时,随着低碳约束的增强,采选业、石化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产业反而有着更高的增长潜力;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商业及运输业由于无论是在高经济增长还是低经济增长目标下,碳排放约束越强,它们的增长潜力越大。

2.从产业结构调整潜力方面看,在6种情境下,每个行业在调整方向上具有一致性,调整幅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农业、建筑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存在较大的负向调整潜力,即应该降低它们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同时,由于前两个产业的碳排放系数较低,当碳排放约束增强时,它们的缩减比例有所降低,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随着低碳约束的增强需要进一步地调减其在总产出的比例。采选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工业和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均需要小幅度地调减。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四个产业需要加大幅度提高它们在总产出中的比重,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和其他制造业具有小幅度的正向调整潜力。

节能减排论文范文第3篇

1.1拌和站污染物排放来源分析

污染排放来源的分析是进行污染控制的关键,也是识别节能减排关键驱动的基础。通过对沥青拌和设备系统构成及工艺流程的分析,找出了拌和站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并将其归纳为燃烧装置、沥青混合料拌和工艺、拌和设备以及旧沥青路面材料等四个方面。

1.1.1燃烧装置

燃烧装置是向干燥滚筒提供燃烧能量,将骨料加热烘干。拌和站燃烧装置是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燃烧器燃烧主要以烧火油为燃料。烧火油是从废旧轮胎、化工废渣、煤焦油、煤焦沥青、泔水油等废料中提取,并用于工业锅炉燃烧的油料,由于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差别,得到的产品成分相差很大。用烧火油作为燃料往往存在排放严重超标、设备腐蚀损坏严重等问题,在其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SO2、NOx、CO2等污染物。

1.1.2沥青混合料拌和工艺

目前,道路路面建设中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它是将沥青从常温加热到140℃左右,将骨料从常温加热到160℃~180℃,然后再在160℃的高温下将沥青和矿粉进行拌和[15]。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加热过程主要以烧火油为燃料,将沥青加热到如此高的温度,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在生产和施工的过程中还会排放出大量的CO2、SO2、NOx及粉尘,严重影响周围的环境质量。据辽宁省公路局统计,每生产1吨普通热拌沥青需消耗燃料油7.98kg,排放CO223.72kg,此外,废气及粉尘还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伤害。

1.1.3拌和设备

拌和设备主要包括骨料供给设备、干燥滚筒设备、除尘设备、搅拌设备及振动筛分设备,拌和设备的装机功率很大,一般可达500kW以上,因此,拌和站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按辽宁省每年生产沥青混合料600万吨及每生产1吨混合料大概需要4.183度电计算,辽宁省所有拌和站全年需要消耗电能约2510万度。此外,集料烘干和热料提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及铺摊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沥青烟、苯可溶物等有害气体,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伤害。

1.1.4旧沥青路面材料

在沥青路面的大中修工程中,由于旧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下降,需要将旧的沥青路面开挖翻新更换成新的沥青路面材料。旧沥青路面材料不易降解,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其造成长期的污染。以9m宽普通沥青路面,路面面层结构6cm,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密度2.43t/m3计算,1千米该等级的沥青路面所产生的旧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就达到1312t之多。因此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废弃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综上,燃烧装置、拌和设备、沥青混合料拌和工艺及旧沥青路面材料废弃带来的能源消耗是拌和站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而能源消耗的降低又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即拌和站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节能减排技术。

1.2拌和站节能减排技术分析

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对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拌和站节能减排的关键驱动。目前,拌和站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技术主要包括:油改气技术、温拌沥青技术、稀土永磁电机技术及厂拌冷再生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燃烧装置、热拌沥青混合料加热、拌和设备及原料使用产生的污染排放量。

1.2.1油改气技术——燃烧装置

油改气技术是将沥青拌和站燃烧装置燃烧所需的燃烧油改为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技术,由于天然气具有燃烧清洁、安全性高、对设备腐蚀性较小的优点,因而,油改气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燃烧器的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对油改气技术减排量的计算可以检验其减排效果。

1.2.2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沥青混合料拌和工艺

温拌沥青混合料是一类拌和温度和施工温度介于热拌沥青混合料和冷拌沥青混合料之间,性能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标准的新型沥青混合料。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和施工温度,减少燃料消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且具有如下的特点:

(1)施工温度可降低20℃~60℃,可节省20%~30%的燃料消耗;

(2)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施工人员健康的损害;

(3)减轻热拌过程中沥青的老化,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4)可以延长施工季节。

1.2.3稀土永磁电机技术——拌和设备

稀土永磁电机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电机,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平均节电率高达10%以上,专用稀土永磁电机的节能率可达15%~20%。它的利用能够减少拌和设备的用电量,进而降低废气及粉尘的排放量

1.2.4厂拌冷再生技术——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

厂拌冷再生指将旧的沥青路面材料经破碎、筛分,以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沥青类再生结合料、活性添料、水进行常温拌和、常温铺筑形成路面结构层的再生技术。厂拌冷再生技术采用的是常温拌和、常温施工技术,使得旧沥青混合料达到100%利用,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并且,冷拌沥青混合料规避了沥青高温老化问题,施工季节影响也适当放宽,使其作为路面基层或下面层,其性能较热拌沥青混合料作为同样层次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此外,旧料的重复利用还减少了新材料的使用,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

2辽宁省拌和站减排的实践

辽宁省公路局为提高公路沥青拌和站的节能减排水平,提出了建设“绿色拌和站”的理念,通过沥青拌和站油改气技术的推广和其他技术的试点应用,切实提高了公路拌和站的节能减排水平;同时为改变沥青路面大中修养护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公路局大力推广温拌沥青路面技术和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沥青路面改造中的应用,降低公路养护管理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利用率,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结论

节能减排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已发展到2200万户,每年为农村提供了1350万吨标准煤的高品位清洁能源;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形成年节能能力近5000万吨标准煤。如果从惠及的人口和农户数量上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近年来,农业部还组织各地开展了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示范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使3万多户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与循环农业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也有巨大的潜力。比如农业部与国际组织共同实施的“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就是很好的说明。通过节能技术改造,仅试点推广企业就形成了年节能能力45万吨标准煤,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多万吨。据测算,生产1吨氮肥需消耗1.4吨标准煤,全国氮肥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减少氮肥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250万吨标准煤。我国每年粮食种植产生6亿多吨秸秆,畜禽养殖产生25亿吨的粪便,如果不合理利用,既浪费又污染。此外,农村还有大量宜农宜林荒山、荒坡和盐碱地,可用于种植非粮能源作物,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潜力很大。  

    “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评估小组成员、新西兰可持续能源咨询师弗兰克·普尔认为,在项目实施的制砖、水泥、铸造、炼焦四产业乡镇企业中,仍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比如对提供中国95%建筑用砖的、现有的10万个砖窑进行技术改造。“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示范和推广的改进型霍夫曼砖窑仍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改进,并在更大范围加以推广,同时还需引进并验证新一代砖窑——隧道窑,采用隧道窑可以改进砖的质量,提高建筑物的绝热性,并可以节省原材料,而通过采用工业废渣和煤渣为制砖原料和燃料,在隧道窑上还存在着应用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的潜力。  

    农村节能有“五大文章”可做  

    抓好农村节能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农村节能,就应该以节肥、节药、节水、节地、节能技术推广为重点,构建农村节约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当前抓好农村节能,大有文章可做,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推进乡镇企业节能,尤其是加强乡镇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和节能设备更新改造,进一步淘汰土焦、小立窑水泥、黏土实心砖、小冲天炉等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在水泥生产企业中,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十八项立窑水泥节能节电技术,在炼焦企业推广清洁型回收余热发电、炉门密封技术等,在铸造企业推广新型熔炼技术,在制砖企业推广空心砖、新型节能转窑、窑炉密封、节能风机等节能技术。 

    推进农业机械节能。更新淘汰部分老旧农业机械、高能耗老旧渔船和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性能,推广节能型船用柴油机、燃油添加剂和主机余热利用、燃用重油等节能技术产品。 

    推进耕作制度节能。在广大农村建立起高效的耕作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发展生态农业。比如,四川省推广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农田作业工序2-5道,每亩节水100立方米,节肥5公斤。 

    推进畜禽养殖节能。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推广节能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调节畜禽舍温度,降低畜禽舍加温和保温能耗。  

    推进农村生活节能。更新改造传统的省柴节煤炉灶和节能炕,加快省柴煤灶(炕)的升级换代。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住房,在北方地区引导农民建造太阳房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危朝安表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还可以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换为重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以发展能源作物为重点,增加商品能源供应。 

    我国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巨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工程就是发展农村沼气。在适宜地区广泛普及户用沼气,同时发展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在这方面,浙江省等地已做了有益的探索。浙江省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户用沼气池,发展用户10.5万个,年产沼气每年可替代标煤2.8万吨,同时还加大对生物能、太阳能的应用,全省累计推广太阳能223万平方米,每年可替代标煤40多万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在52%以上。  

    在实践中,专家研究发现,推进秸秆气化、固化也是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方法。在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完全可以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推广秸秆裂解气化、生物气化和秸秆固化成型技术。此外,应鼓励地方积极种植能源作物,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荒山、荒坡、盐碱地及冬闲田等土地资源,稳步发展甜高粱、甘蔗、木薯和油菜等能源作物。  

节能减排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供暖系统失水原因及防治措施

 

引言

供暖系统每小时失水率一般不超过其循环水量的1-2%,据统计目前有些供暖系统的实际失水率却远超过这个数值,个别供暖系统的实际失水率甚至达到4%以上。在水、电、煤等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供暖系统失水率的增多使许多供热企业不堪重负。因此在国家侣导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背景下,讨论供暖系统失水原因及防治措施意义重大。

1、供暖系统概述

供暖系统由热源、热媒输送管道和散热设备组成。热源是制取具有压力、温度等参数的蒸汽或热水的设备,热媒输送管道是把热量从热源输送到热用户的管道系统,散热设备是把热量传送给室内空气的设备。供暖系统设备的构成主要包括锅炉房、室外供热热网和室内供暖系统,其中室内供暖系统主要是指室内的供回水管道、管路上的排气阀、仲缩器阀件、散热设备及室内地沟等。

2、供暖系统的分类

供暖系统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热媒的不同可以分

为:热水供暖系统、蒸汽供暖系统、热风采暖系统;按照热源的不同又分为热电厂供暖、区域锅炉房供暖、集中供暖三大类等。我单位主要是锅炉供暖,工业和民用混合供暖,失水现象非常严重。

3、供暖系统失水的危害及防治失水的意义

3.1供暖系统失水的危害 集中供热系统中的热源、管网、用户系统是直接影响供热系统的压力变化。供热系统严重失水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其危害是极其严重的。锅炉供暖系统,是一个的连通器。失水会造成补水量增大,从而导致热效率降低,造成居民的室内温度低,达不到所需要的供热温度节能减排论文,居民采暖得不到保障。同时供暖部门的成本加大,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3.2防治失水的意义 防治失水可以节约水资源,同时防治失水,可以减少补水量,从而保证了供暖效果,居民采暖得到保障,又可以降低企业因失水而增加的成本,也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4、供暖系统失水的原因

供暖系统失水原因主要以下两种情况:①人为因素引起的中国。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分户采暖系统内,失水一般多是由于采暖用户取用清洁的热水洗涤衣物等,同时每个热网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水利失调现象,还有些采暖用户因为采暖效果不好而采取泄水的办法来增加系统的水循环来提高室温。②供暖系统因索引起的:热网的各种附件如阀门、管道设备之间的链接等,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其失水量无法计算,可看做热网正常失水。可把供暖热网失水的补水量视为正常泄漏量应小于1%。热网的散热器片、控制阀、管道本身及其他附件突然损坏而造成的失水。其失水的多少于破坏程度和关断速度快慢有直接关系,事故发生时的热网补水增加值即为意外事故的水量。

5、供暖系统失水防治措施

5.1领导重视节能减排论文,加强宣传 ;领导要把供暖失水防治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到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另外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宣传,使职工认识到供暖失水的危害性和防治失水的重要意义。

5.2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严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及供暖管理及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抓好检查和落实,并对在供暖防水工作中工作认真负责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或造成失水的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处罚。各级应及时将计量统计结果反馈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按失水预案及时采取行动,公司加强结果控制和监督。

5.3加强对供暖系统的检修,企业要加人对供暖系统检修经费的投入,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费用,对供暖系统有重点、有计划地改造和更新陈旧及锈蚀的管道,从而达到防止失水的发生。总结查漏经验,归纳查漏方法;在运行中跟踪整改效果,并做到适时进行流量和供热温度调节,保证供热质量,减少维修放水。

5.4技术手段 可在热网系统中加入一种药剂,如果系统热水

泄漏,泄漏点附近可以散发气味使热网输送管道、阀门的漏点更加容易发现,提高了补漏的效率,有效遏制居民用户的恶意放水;一旦居民家里暖气出现泄漏,屋里就充满了气味,必须迅速报修,将漏点堵上,防止恶意防水现象。由于水中所含的溶解氧和沉积物及CL等阴离子对钢材有腐蚀作用,且随着供热温度升高,腐蚀速度加快,尤其未除氧的软化水的严重腐蚀。所以要提高管网水质管理要求,完善水质管理规定,及时检测循环水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除保持合理的PH值在8.5—9.5外,还要采用除氧设备或缓蚀剂,降低管网腐蚀程度。同时在管网检修中,对裸露钢管进行防腐和保温处理,做到对钢管内外进行保护处理。

供暖系统失水防治是一顼艰巨的任务,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要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加大对人为因素引起失水的处罚力度,做好供暖系统的维修和保养,降低企业供暖成本,从而做到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