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个人语文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在本学期初学生会换届之际,我们体育部曾出现过群龙无首的情况,但是主席团及时发现,并和我们一起渡过了这段比较混乱的时期。我想,这种情况已经给我们提出警示,在今后也会出现的换届及新老交接中,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不能因为换届而影响日常的工作。
经历了一段混乱,体育部的工作终于走上了常轨。在这一段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积极地进行部内建设,以及对学生会各种章程,尤其是纪检制度的学习。明确例会制度,明确请假制度,不断端正工作态度,强化学生干部思想。
以往,体育部的成员都将体育部当作一个活动部门,认为只要多办一些体育活动就可以,但是,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建设,大家都意识到做为院学生会体育部,不是只有办活动那么简单,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干部,体育部是一个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与监控部门,而不是一个活动中心。相信我们的进步,可以为以后的活动的开展铺平一些道路。
我们还在内部建立了分工合作的机制,除了部内工作的分工,我们还分划了各系分会体育部联系的责任,这样做也是为了可以更细致地与分会体育部联系,了解他们的动态,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整个学生会体育系统联系地更加紧密,团结更加得更加一致。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在五月末开展了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友谊杯”男女混合篮球赛,各分会体育部都加入到比赛中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总之,本学期体育部的工作重心是部内建设,部员思想水平提高建设,通过努力,效果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即使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高素质的部门还有一定的差距,毕竟,体育部成员工作经验都还不够丰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一定能取的更大的进步。
一、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分析
语文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强化语感及语言组织能力的有效方式,常规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负责讲解与提问,学生在独立完成阅读之后可以与他人探讨,从而把握住文章的重心,而批注式阅读教学在效率及实用性方面更加明显。通过合理的批注,学生可以很好地对全文进行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个人的观点,可以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同时,这些批注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通过细致、缜密的文章分析,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下,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想象力将文章中的内容填补起来,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批注式阅读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初级阶段即准备阶段,此时,教师需要对所在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即将用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文章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出文章的重点与核心。就学习经验来讲,师生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内在深入的文章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压力较大,因此需要教师从旁引导,通过教师前期的批注实践可以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在中级阶段,教师需将学生视为主体,科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进行批注式阅读,将自己理解的重点及难点标注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批注式阅读的趣味性。在高级阶段,学生与教师需要做的是探讨,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见解,在分享中得出文章的真正寓意,学会灵活地将文中的表现形式运用到作文写作当中,学以致用。
二、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
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批注式阅读也是如此。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制定阅读目标,按照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提出的目的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与方法。同时,注重提问的技巧,按照文章的写作脉络进行提问,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伤仲永》一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围绕标题做文章,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伤”?怎么“伤”?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趣味性、好奇心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热情会极大地增加。
2. 适时讲解,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资源
与现代文阅读不同,古诗词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大量的生僻词汇与用语会给学生增加较大的压力,但是,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特别是对古诗文的注释非常详细,这些对于文章阅读十分有利。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注释的重要性,学会灵活运用。实践表明,注释可以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典故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更好地融入到阅读氛围中。
3. 科学引导,做好沟通与分析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几段文字进行分析,而不是将重视放在通篇文章大意的理解上,教师可以按照文章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引导与选择。鼓励学生对这些语句段落进行探讨,提出个人的见解,在自由、随性的言论发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能力都会得到较好的锻炼。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个人的观点,允许和尊重学生提出的多元化观点,帮助学生养成乐于阅读及分享的好习惯。
4. 交流批注,点拨深化
首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批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指导,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交流讨论。其次,教师在交流中要担当“平等中的首席”,一要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二要避免学生间的平行交流,对重难点的理解各抒己见,没有交叉深化;三要避免众说纷纭,没有时间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说话讨论课。
5. 学会利用朗读技巧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开展阅读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开展心理批注,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一些阅读知识融会到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知道哪里重要。
一、由语文课堂延伸铸语言
语言习惯及语言风格总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常常会去总结欣赏文本作者的行文语言与其他作者相比的差异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习惯在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语言习惯的影响,而走向相似的路径。其模仿性多于独特性,学生自我淹没在大众的模式里。而语文课堂是由文学和语言这两个元素相加交融组成,是学生文学素养及语言能力形成的铸炉,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延伸点,先从模仿开始,完成对语言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再从被模仿者的领域里摆脱出来,将理论作为指导,到更广阔的空间寻找有着自己特色的语言根基,富有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特色。那么如何以课堂文本作为延伸点去铸造有着自己独特标志的语言呢?
如苏轼《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由于时间的推移,五四白话文的革故鼎新,现代语言形式结构与诗词歌赋的语言形式早已分道扬镳了,而且由于时代相隔久远,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将词的书写继承下来。所以学生也只是在继承,在学习,而不是为了发展、创新。这样一来,对诗词的学习成为对诗词的背诵。学生创新语言的思维得不到激活,语言形成落入窠臼,人云亦云。所以教师要摆脱这种现象,让学生不去顾及雅俗,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将这首词翻译过来。为了使诗词发扬下去,丰富现代语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学过这首词之后,也以月亮为中心另辟主题创作诗词。这样一来,模仿和创造这两大断层在语文课堂开始趋和,学生以模仿作为走向创新的路径。
二、由语文课堂延伸入他境
一切的存在物都要有一个“境”,这个境就是指事物的存在空间。对于知识来说或抽象或具体,也都有各自的承载媒介,而这一承载媒介不仅仅是书本及课堂,它可以大到包罗万象的宇宙,小到一粒用肉眼看不到的粉尘。存在空间的无限性也决定了存在物形式的多样性,所以教师要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延伸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之后,可以从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模仿上举一反三,然后突破书本这一知识范例的束缚,将视野延伸到更广阔的他境、更无限的空间,发挥创造和想象,形成有着自己标志的独特空间。这才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即以课堂文本为基础,又希望最大可能地突破课本的束缚,还原自己独特的生活味道。
如在讲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通过读,对鲁迅趣味横生的童年进行了解:百草园的奇花异草,长妈和山海经故事,以及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文中所述的那些童年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时,他们又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诉说的平台,让其由书本这一空间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去,摆脱对别人童年的艳羡和模仿,写自己童年所拥有的趣事、快事。学生的回忆在书写过程中被点燃,创造和想象也随之燃烧。
三、由语文课堂延伸洞他情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文学的产生。文学是写作主体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而生发的感触,是对万物感受的一种表达,所以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是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也总会受这情感的牵引如临其境,感受作者之所感,洞察作者之所思。可以说,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作者的,作为读者的学生虽然很容易与之产生共鸣,但是也会有空间上的隔阂。而且,由于过分对文本进行依赖,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认识的时候,也始终是遵照作者而进行的,具有认识的模仿性,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有着自己标志的情感认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由模仿认识过渡到自我认识上来,形成一种仅属自己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 情境教学;创设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意识设置一种模拟现实场景或情感氛围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要讲究运用正确的环境、语言、情感,并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内涵,片面追求情境的生动活泼,而没有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导致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脱节。
一、情境教学模式分析
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以及教学要求,运用声音、动画等方式将语文课本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产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理解,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情境音乐中蕴含的艺术。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情境教W法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教师要注重保持情境教学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动机。一方面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和增加,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有着重要作用。
2.让学生感受审美乐趣
情境教学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还能通过设定的情境强化学生语文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情感教学经验,培养学生更加高尚的艺术情操和人文情怀。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细节设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事物的美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能力水平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结构,让学生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学到更多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情境问题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逻辑思维。
4.拓展课外知识
传统教学局限于狭隘课堂模式中,使得学生不能自由学习课外知识,不利于学生视野开拓。因此,在情境教学法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通过不同途径拓展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周围世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
二、情境创设方法
情境创设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信息,属于一种刺激性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反应,不仅是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还是备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之一。
1.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参照人类日常生活,经过文学加工后,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字里行间包含的道理依然与生活实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学会运用生活实际案例再现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例如:教师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中,按照课表安排和时间计算,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授课活动,教师事先准备动物玩具,将动物的脚印印在雪地中,让学生根据脚印猜动物。既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带领学生对文章描述的情景进行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鼓励学生创作图画再现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引入绘画,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文章描述的场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既形象又美观,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描述情景进行思考,他们在画作颜色、主体、搭配、重点等方面的掌握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教学《四季》文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场景作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然后抽查其中几名学生将自己的画作拿到班级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并讲述画作的创作过程和思路。通过创作和分享过程交流,促进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
3.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亲眼所见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通过观察让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具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实物进行演示情境创设,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翠鸟》文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翠鸟生活动画,利用翠鸟优美的外形和鲜艳的颜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配上动听的翠鸟啼叫声,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翠鸟外部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4.音乐营造情境氛围
音乐给人类生活带来心灵和精神上的享受,音乐具有渲染氛围和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师利用音乐的特性为学生营造更加浓厚的情境氛围,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对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在选择音乐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符合情境的音乐类型,将音乐与文章表达的情感充分融合,使情境创设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学习散文《燕子》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内容,教师选择歌曲《小燕子》作为背景音乐,用悠长的旋律将学生带到春天步伐中,清晰的节奏好似燕子归来,听着舒缓的音乐和教师温柔的朗诵,学生们或陷入无限遐想,或露出期待一览燕子身态的表情,感叹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将普通的教学课堂装饰成艺术的殿堂。
5.分角色扮演体验教学情境
为了增加情境教学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场景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揣摩角色个性、语言、情感等特征中加深对文章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解。让学生站在文章塑造人物的立场体会整个故事的情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和真实的印象。
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安排学生扮演故事中的父亲、儿子阿曼达、消防队长、警察等角色,虽然有的角色语言不多,但是要将这一句台词中包含的焦急、担心、无奈和命令等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学生正式汇报表演之前,应该引导他们对其中包含的感情和情绪进行仔细揣摩。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要请班级其他学生对汇报表演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表演的学生在其他学生评价中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6.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情境
语文情境教学不仅是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情境教学自身价值和作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语言锻炼空间,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描述创设不同学习场景。例如:课前预习课文《打电话》,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常见的打电话情景描述出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打电话过程中使用的文明用语,如您好、再见等,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与不同对象打电话语气和方式上的不同,再进入到课文学习时,学生就更加容易接受文章中描述场景和情感抒发。语言是最具感染力的工具之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能够有效提高情境教学质量,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质高量。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新课程标准要求,更是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需求,情境教学法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对学生个人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教师要理解情境教学法的深刻内涵,以教材内容和学生能力发展要求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韩例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74-77.
[2]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105-106.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教育;本质;功能
一、引言
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从古至今在教育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文学教育就是一种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赏析等,使人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提升道德、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过程。文学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当前社会大力倡扬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培养真正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达到教育的真正价值。
二、文学教育的现状和本质
这些年来,我国学校文学教育有着逐渐走向“知识框架论”和“制度政治化”的倾向。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喜欢相信一系列缺乏文学美感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脱离现实的知识视野,喜欢把文学教育围绕思想政治来进行,缺少开放意识和平和的心态。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都日渐丧失。在这种教条枯燥的文本教育下,学生思维方式和言语方式甚至对世界的感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学生学到的是褊狭的文学,必然造成思想情感的贫血,无法拥有丰富的精神空间,思维方式只能是简单而单向的,言语方式也就会失去鲜明的个性特征,最终无法真正形成学生的深厚情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真正的文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吟诗诵曲,参与文学赏析活动,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天长日久人人会变得谈吐高雅,精神爽朗,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文学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因文学本身的情感性、哲理性、历史性、审美性和语言艺术性特质使得文学教育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增进人的智慧、培养人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语言更文雅、知识更全面、情感更丰富、意志更坚强、行动更有力。文学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生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节个人情感,培养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形成高雅气质和健全人格,而且这些功用可在生动的文学教育中自然地完成,为其他课程教育所难以替代。此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文学的审美意识、思想承载以及它的浪漫情怀都是人类生命智慧最综合、最神奇的表达,文学的这种伟大之处可以帮助抑制存在于我们社会的种种暗流振奋国民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时期文学的教育功能
1.中华名族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首先是民族的,因语言、文化传统的差异,各民族的文学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文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祖国语言,去欣赏祖国语言,去热爱祖国语言,引导他们去爱祖国的山河大地,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古典文学发展源远流长,那些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精华。四书五经、司马迁的《史记》、唐宋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四大名著等等都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大观园中里永不凋谢的花朵,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为之倾倒。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不仅仅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产生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与依恋,从而培养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更能从中汲取思想和力量,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这些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学、人物传记,虽然并不能直接地参与世界的改造,但它们却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渴望改造世界的冲动和欲望,能唤起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豪感受,能唤起一个人坚信自己内在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信念,这些古典文学中的精神和价值观广泛渗透着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文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让学生从历史中、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去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这就是我国古典文学教育应有的教育价值。
2.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超越民族界限而属于全人类的。文学教育只有既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养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世界加快走向全球化、各国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通过世界各国文学这扇窗户,我们才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借鉴他国的经验与精华,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有裨益。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同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和交流和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外国文学,我们是学人生、习教养、长知识、阔眼界。在思想意识、人生理想、处世方法、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外国文学今后还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影响年轻的一代。如同哲学、历史、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一样,外国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问,它是陶冶情趣、提高素养、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人的洞察力、推理力、判断力和思辨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外国文学在广泛涉猎、表达悟识和再现生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它是一处蕴蓄丰富的精神矿藏,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地去开发。在外国文学的教学日常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除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短小精悍的美文,增加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以外,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透彻的分析与讲解,把文学作品研读与人生问题,世界各国历史背景等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提升人生的境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阅读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世界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
3.文学教育的情感审美熏陶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文学具有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文学所表达的情感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别,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大凡富有强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学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学家心血的结晶,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于唤起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怀,培养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极为有利的。实施文学鉴赏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自然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本是一幅穷困潦倒、愁苦不堪的画面,可是一旦把它作为客观的形象、作为审美的对象表现出来,拉开了现实环境与主观感受的距离,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而意境深远。精神内涵通过诗歌和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文学教育还具有激奋人的情绪,进行宣传、鼓动的作用,使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提高斗志,为理想而拼搏,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文学”。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也十分崇尚尊师重教。《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并把它看成是“与天地同理,与万物同久”的亘古不变的法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证明了古人对师长的尊重。总之,中外文学教育都十分注重对人的情感审美熏陶,也许这也是文学最大的魅力所在。
4 .新兴网络文学教育的合理扬弃
文学原本是生命,生命力受到压抑而要换用象征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产物,是生命力借助象征来拓展自身的产物。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上的一些格调不高、缺乏审美情趣的文本很容易在大学生中传播,影响他们的人生信念以及价值选择。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到,网络文学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满足,是“私人化”作品,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网络成了唯一可以奢望的真实,然而这唯一的真实能够彻底摒弃当前种种束缚学生身心的弊端,从文学的特性出发,让心灵自由、思维自由。网络文学充分尊重每一个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 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 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与探索,容忍学生的“异端”思想,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见仁见智。当前,如何摒弃网络文学的糟粕,让优秀的网络文学课程走进高校是一个需要大力研究的教育热点问题。总之,网络文学是一门面向“现实”的课,它需要更多建设性的道德支持,道德的规范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是网络文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支持和鼓励学生的网络创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要从虚无缥缈的网上走下来,去感受现实生活,充实学习生活,增加社会实践与体验。只有在这种有现实社会支持的网络文学创作、传播,才能够真正实现道德审美主体的自律,并内化为主体的自觉,从而表现出不凡的有着鲜明主体生活色彩的网络文化。
五、总结
文学教育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使学生提升素质,修身养性,提高艺术思维能力为根本目的,对人的发展起重大影响。在今后的文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尽量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素质修养的不断提升,从而体现出文学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许静.浅谈古典文学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现代语文.2006,(8).
[2]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和文学[J].辽宁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