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毕业总结发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主持发言稿
A: 亲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
B: 你还记得我们吗?还记得我们曾经相处的每一天吗?还记得你那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吗?
我们走过烦恼、走过共同成长的每一个脚印。
但快乐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深深的烙印在你我的心里,一天也不 能忘记。
A: 今天今天我们重新相聚在一起,重温那美好的回忆!
B: 首先,请我们的园长致欢迎词。
B: 总结发言
A: 已经毕业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学习还好吗?
下面请第一届毕业班家长代表发言
B: 现在请第二届毕业班家长代表发言
;
A: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那首歌曲吗?《啦啦歌》
B: 哥哥、姐姐的本领真大。
那么,现在大班的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期望和要求呢?
现在请本届毕业班家长发言!
A: 今天难得相聚,我们将更多时间留给我们的孩子。
B: 我们为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游园活动。
这是一次较高规格的学术活动,13位博士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包爱军《中国藏传佛教音乐的流布与地域化变异》、陈荃有《学术活动中的编辑意识与音乐编辑学》、杜亚雄《总自以为非,不自以为是――田野工作原则之一》、傅利民《音乐之泛化――音乐与仪式》、韩钟恩《音乐经验的先验表述》、李秀军《关于〈大地之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宋瑾《谁站在哪里说什么音乐?》、孙晓晖《论正史乐志律志的结构特征与编纂体例》、王军《关注古代音乐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徐元勇《东传日本的中国古代乐谱研究》、姚艺君《数字化时代的传统音乐分类思考――以戏曲声腔为例》、张振涛《民间花会与国家在场――以一件乐器为例》。发言人大多为当前较有影响的中青年博士(或博士后),其选题颇具学科前沿意识,涉及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编辑学等多个领域,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
中国院目前正计划每年交替举行“音乐学博士论坛”与“民族音乐学论坛”。乐界以“论坛”为名的音乐学术活动有很多,如中国院“民族音乐学论坛”、“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南艺“当代音乐学研究专家论坛”、“中国当代音乐学研究论坛”,上海院“音乐学学术论坛”(不定期讲座)等。
以博士的名义举办音乐学论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据2006年几家音乐博士授予点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央院招收17名博士生,上海院招收17名博士生(中国院2007年正式独立招收博士生,第一年人数可能略少),仅这三家单位一年就录取四五十名博士生。这还没有包括音乐研究的重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偶尔培养音乐博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多所兄弟艺术院校(如曾遂今、曾田力等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艺术学院(如居其宏、伍国栋、刘承华等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师范大学(如姚艺君、马达、张君仁等毕业的福建师大),各综合大学(如赵塔里木、李方元、孙晓晖等毕业的扬州大学);以及香港学校(如张振涛、薛艺兵、杨民康等毕业的香港中大),海外大学(吴文光、洛秦等毕业自美国,杜亚雄毕业自加拿大,张伯瑜毕业自芬兰),联合招收学生(中国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已经联合招收了三届博士生)等等。如此算来,中国的音乐博士队伍可谓壮观矣!
举办“中国音乐学博士论坛”的目的,则在于为这些博士们提供一个交流、对话、发表言论的平台。宣读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学科前沿问题,加强沟通与相互理解,展示中青年音乐学家学术研究的群体力量。自本届活动开始,论坛正式定名为“中国音乐学博士论坛”,更加强调中国音乐学者的主体性。主办方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音乐学研究的一块品牌,对当前国内音乐学博士教育与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两届博士论坛的举办,在音乐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期待,其发展前景可谓良好。但仍有几点困惑尚存:
1、论坛是否应该确定主题?代表们若各自选题,其题目就必然专业,这样相互间的对话和辩论就不多。若统一主题,则不能充分代表各自的研究水平,发言不易深入。
本届论坛邀请到四位专家做主题发言:中国移动研究院用户与市场研究所副所长林琳女士;北京开路先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阿里巴巴集团-淘宝天下华北区总监蒋浩先生;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教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六西格玛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的付韶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教授。
服装学院仲丛生副院长致开幕词。仲丛生副院长首先对各位嘉宾及参与论坛的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和时尚产业都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已经触及每个行业,时尚产业如何应对与融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大数据交易商品经济必然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移动研究院用户与市场研究所副所长林琳女士以《互联网运营及营销》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林琳女士以“总理的一杯咖啡”为引例,以1997-2012年高考录取率数据为背景,探讨了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创业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林琳女士从她提供咨询的创业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电商创业要考虑的四个视角,即用户、产业生态、边界跨界无界、变与不变。
北京开路先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浩先生是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广告学专业2006届毕业生,他的到来,令北服商学院师生倍感亲切。今年蒋浩先生毕业刚好从北服10年,他以《十年历程――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为题,分享了毕业后的10年中他的工作和创业经历,并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蒋浩先生从方向、模式、团队、资金四个方面介绍了创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要做的准备,作为有阿里巴巴工作经历的电子商务创业者,他风趣地用淘宝语言激励大家工作和创业,引得大家会心微笑和沉思。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付韶军教授的演讲《互联网+、数据挖掘与快时尚产业》运用翔实的数据,介绍了世界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大数据对于提升企业商业价值的作用。他以ZARA和优衣库为案例,介绍了快时尚企业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包括如何在营销环节收集销售数据、掌握用户对服装的需求和意见,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制定决定。数据表明依托大数据分析,ZARA和优衣库有效地加快了服装新品上市的周期,极大地降低了库存和成本,形成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最后付韶军教授介绍了快时尚产业可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出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课堂内外杂志社、大学杂志社多年以来一直以“推进素质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全面发展”为办刊宗旨,并通过多元化的活动,促进教育资源的交流、对接。此次由北京大学、课堂内外杂志社、大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双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高峰论坛”旨在为高校和高中搭建一个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和对话的平台,为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和合作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为促进高校人才选拔和高中人才输送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论坛报告,精彩纷呈
8月3日论坛开幕当天由北京大学宣传部长蒋朗朗、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课堂内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蒋建华致开幕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大学杂志社总编张男星教授做大会主持。随后,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虞立红,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翟小宁,山东省实验中学副校长韩相河,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李晔分别在会上做主题报告。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中学校如何更加了解和适应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变化,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如何与整个基础教育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大教育体系,如何以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作为杠杆,去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机制变革,成为了参会嘉宾讨论的话题。
高校代表的报告着重关注什么是创新人才,高校希望招收怎样的人才,创新人才应怎样培养,国内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应怎样与国际接轨等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到人才选拔的方方面面。其中秦春华主任的报告以故事诠释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与会嘉宾的阵阵掌声;漆永祥教授的报告“漫谈‘高考体’作文弊端,及其解决之道”针砭高考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倡导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返璞归真,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虞立红主任的报告“招生政策与高校自主招生”,严谨全面,为众多高中学校解惑答疑;丁光宏主任的报告“让我们的困境离去”剖析了目前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对解决路径进行深入思考。
高中代表的报告着重分享了各自学校特色教育模式以及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道法自然与万法归宗谈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注重学生情商、兴趣培养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科特长与创新”的报告阐释了如何以严谨的教育理念、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培养创新人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因为多彩,所以精彩”的报告介绍了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契机,以教师成长带动学生成长的培养模式……论坛上报告精彩纷呈,与会嘉宾反响热烈。
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当天下午分组讨论过程中,高校与高中代表,面对面交流,畅所欲言,针对由自主招生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文理分科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影响,高考制度改革,高中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合高校需求的创新人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为保证每名与会人员的发言时间,讨论共分两组进行,高校招办与高中校长、教师协调分组,实现有效对话。讨论过程中高校招办领导主要从高校的角度阐述了大学人才选拔与高中对接的重要意义,同时对自主招生工作也展开了思辨性的讨论,既看到它对创新人才选拔的创造性作用,同时又对自招工作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反思。
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高校在招生工作中的独特性、创新性做了分享。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办主任王人慧提出北航自招的一大特色就是对“航模竞赛”获奖学生的吸收政策,这是国内所有高校自招中为北航所独有。同时在自招高中校长推荐上,北航的每项选拔条件高中学校皆可自动获得,而非分配,从中学角度选拔突出学生,让中学广泛推荐,更大程度上避免对名额的争抢,追求招生公平更大化。南京大学的招生培养工作也很有特色,据招办主任姚军介绍,目前南大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个性化培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大类、专业、个性化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将所有院系开放,实现准入准出,即学生可以由任何一个专业进入高校,可以从另外的任意专业毕业。在人才选拔方面,南大非常重视与中学共同培养优质生源,是国内唯一一家被教育部批准的,与中学合作定点(苏州中学)培养人才的高校。重庆大学招办主任刘西蓉分享了重大非常注重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培养,为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各种有力帮助。中山大学招办主任吴晓枫则介绍了该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加入北约联盟,笔试环节参加联考,考生不必南下广州,不打乱整个学习生活的秩序,节约时间、精力;面试时间安排也充分为学生考虑,尽量照顾学生时间。长安大学丁珊主任则提到该校为照顾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彰显教育公平进行了反复的自主选拔政策的调整与更新。并于今年引入心理测量机制,对学生创造潜能要素进行全面考察。天津大学招办副主任谷钰提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联合,并介绍了天大的相关经验,通过在高中学校推进先修课程,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潜质。
听到高校的声音,广大高中作为人才输送的基地,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其中高中学校怎样与高校实现信息互通,达到信息平衡成为高中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于此同时各高中学校也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如郑州一中的朱丹校长的校本课程体系改革,三年时间,成果显著;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的李华超校长分享了该校在培养文科特长生方面的一些经验;江西省临川一中的游泳老师独树一帜,提出高中教师发展与人才选拔关系的论题,认为高中教师也应不断进行个体成长和发展,才能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成都七中八一中学的高建祥校长则结合本校的军队背景进行介绍,提出未来以加强课程改革、促进个性阶段性发展、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培养重点……
分组讨论,以面对面交流的模式,弥补了以往隔空交流的不畅,高校的需求、高中的诉求都能够被真实地还原、表达出来,实现了高校与高中沟通效度的大幅提升。
总结报告,亮点不断
在第二天的讨论总结报告中,论坛组委会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姚云教授为与会校长、老师做了题为“高校与高中教育的衔接”的报告。讨论组代表郑州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朱丹;南京大学本科招办副科长姚军;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校长刘大春分别代表各组做总结发言。其中姚云教授的报告立意高远,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明了教育应是一个大的体系建设,而不应人为的、机械的将其分割;列举了目前英日美三国在教育衔接方面的经验;指出我们目前高校与高中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并对解决办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朱丹校长的报告则从本校实践的角度很好地阐述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非一刀切的盲目改革,而是立足现实状况,明确本校特点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南京大学姚军老师介绍的跟苏州中学共建实验班,搭建高中直升大学绿色通道的作法,引起与会高中校长和老师的强烈兴趣。实验班每年从当地的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先进入到苏州中学,进行两年的高中教育,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然后大学教育介入,最后考评合格完成中学阶段教育的学生直接升入到南京大学,不用参加高考。同时姚老师还介绍了南京大学在招生方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多种尝试,如与中学共建准博士班、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等。贵州铜仁一中,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骄人的升学率,刘大春校长的总结发言用通俗质朴的话语阐释了什么是拔尖人才,他认为“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必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人才,选择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必须要建立在要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他的观点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关键词:人才市场 中职生 主题教育
【案例自述】
调查后的第三天,班里的"四朵金花"来到办公室,一脸的懊恼,还没等我开口就嚷开了:"老师,我们真不该读机电专业,你看招聘中很少有招女性的。现在怎么办?我们换专业吧。"这倒是始料不及的,本来想利用调查提高专业认识,让他们产生就业危机感,从而提高学习激情,现在反而给学生带来了迷茫。在她们的调查笔记中,企业针对机电专业的女性职员的确较少。对于这现象,我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帮他们分析未来岗位的可能,多方面了解专业内的岗位细分,同时提示学生在调查中还要你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从而确定自己接下来需要怎样调整。这时班上的几个成绩较好的男生也来到办公室:"老师,怎么都要有社会经验的,我们哪有社会经验啊!按照这个条件我们都不合格的"。听到这样的议论我暗自欣喜:这下总是没被重视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做的起来了。还有几个看热闹的冷不丁抛了几句:"本来就是混张文凭的,干嘛搞的象真的一样?"看着因调查而激起的讨论波澜,我决定要利用班会课开设一次专业与职业的讨论及怎么解决碰到的问题。
经过几天的准备,班会课如期开展。几个成绩较好的男生先开始了讨论:"我们觉得要专业与职业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调查,了解了要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拿到该拿的技能证书,这样就学以致用。对于一般企业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我们准备利用假期到企业打工,积累工作经验"。"四朵金花"接过话头:"我们觉得专业不一定与职业对口,象需要我们的岗位相对少很多,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学一些其他的技能,如提高电脑办公的操作水平,学好一门外语等等,以便于改变求职方向"。被称为"小机灵"的曹伟急急的插了一句:"我问了招聘的负责人,招聘时需要相关技能证书和岗位合格证书,学校要求考的证书好象不是很多,我可不可以另外考喜欢的技能证书啊?"几个原本看热闹的男生也在那边询问着:"我有没考过的证书,还有补考吗?"看着逐渐热闹的讨论我感受到了因调查激起的教育效应。原本对学习不太在乎的男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业了,前几日还在为前途担忧的女孩已恢复了自信......。班会结束前,我为大家做了总结发言:通过调查,大家直面了社会人才的需求,虽然现在还没到就业的时间,但你们是否发现等到应聘时才发现自己能力缺陷是否为时过晚。虽然在就业中会有专业与职业不匹配,但你不尝试着学好专业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学习潜能有多大?虽然现在所学的可能并非以后所做的,但学习方法是互通的,会了方法何愁学不会新技能。如大家熟悉的影星刘德华,他丰富的从业经历为他的演艺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华人首富李嘉诚也曾做过茶楼跑堂。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就业压力的加大,新兴行业的延伸,选择专业的失误、个人性格等因素势必会造成专业与职业的不对口,这时候就需要自身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总的原则是:一、觉的适合才是最好的。很多企业会提供短期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帮助员工快速的调整。二、术业要专攻。一个成功的职业人肯定要有过硬的技能本领,才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三、学中干,干中学的终生学习理念。四、在专业和职业间寻找相通点,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接下来日子倒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班上多名同学忙着应聘周六周日的打工,有一些同学报名参加日语培训班、软件培训班等,一些条件还不成熟的学生表示先利用重修机会把落下的课程补回来......学期结束前,在最后一次班会课的个人总结发言中,同学们感慨万千:"由于我经常迟到,没多久就被打工老板辞退了,这让我意识到学校迟到只是被老师批评几句,在企业里可不能掉以轻心啊,所以我现在的迟到记录少了很多。""我在肯德基打工,他们的管理流程很好,各人分工明确,值得一学,就是上班时蛮累的,不过收入也可以,我决定继续坚持。""我妈给我找的单位不让什么,太不信任我了,真无聊""报了日语班让我感觉学习时间一下紧张了,所以我调整了原来的作息安排,现在又有玩的时间了。""我参加了学校的舞蹈社团,我们彩排的舞蹈还代表学校到苏州比赛,获得了第二名,我以后也可以代表企业参加舞蹈比赛"......
【案例反思】
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在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学习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职业教育也决定了中职班主任必须要联系职业特点开展工作,而且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善于捕捉身边的例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实践引导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引领职业认识
从广义上来说,生涯即是指一个人的一生从始到终的整个经历。而我们在职业方面所说的生涯,就是指从事的行业技能。设计职业规划可以为自己确立人生的目标,为实现人生理想奠定基础,提供奋斗的策略。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根据自身认识来确定时间长短,如3年计划,5年计划或10年计划。
二、阶段学习规划,提高职业素养
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不断变化的行业,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引导职校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尽快与社会接轨,从"学校人"逐渐转化为"社会人"、"职业人",使他们日后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对于择业模糊的职校生,只有引导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感受学校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延伸学习范围,提高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促其自身的动力,提升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