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院教务处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学院工作安排,现将2020年5月我到学院工作至今开展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报告,对下半年工作计划简述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熟悉本系教师、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学开展情况。
学院现代农业系现开设2个专业,现代农业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共有专业教师7人,均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全日制学生共54人。
在学院教务处统筹安排下,本系学生自2019年9月入学以来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疫情期间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各门课程基本能够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尚未开展。
(二)完成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编撰。
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在海副院长的安排指导下完成了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初稿编撰工作,具体负责“考试管理规定”“教考分离实施办法”“试题(卷)库建设与管理办法”“阅卷、评分、登分及归档管理规定”“学生考场规则”“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章程”“课程考试主考、监考、巡考职责”“学生缓考管理办法”“学生考试违纪和作弊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9个考试管理制度的编写工作。
(三)完成学院筹建期间借用的实训设备搬迁归还工作。
协调农校教师和实训物资管理人员,对学院筹建期间外借实训设备进行盘点。联系原学院筹建专业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搬迁,农业和食品专业所有借用农校的设备均已归还到农校。
(四)组织专业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安排任课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把已开设专业课程但未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列出清单,做出实验(实训)计划,上报实验(实训)所需器材和耗材的采购计划。
(五)安排学生到农校开展实践教学
根据在校学生实验、实训教学开展情况,安排农业、食品专业两个班共54名学生到农校开展化学课实验,筛选了具备实验条件的11个实验,组织开展完成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两门课部分实践教学,完成68个课时的实践教学。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组织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8月)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格式及有关说明》的要求,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争取学院支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或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8~10月)
制定专业建设3~5年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办学总体目标,明确招生规模,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做出相应的实验(训)室建设规划,提出专业群建设规划,提出课程建设规划,提出科研项目平台建设规划,提出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划。
(三)推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7~12月)
目前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2019级全日制在校学生30人,2020年计划招生50人。在校生自2019年9月入学至今已完成1学年教学,公共基础和部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已经上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期教学计划安排,秋季学期计划开设5门专业技能课程,其中有3门课程总共21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72学时需在户外实验田地开展教学。系部计划招集相关专业教师在职教园区周边地区、曲靖农校、学院北面空地等地进行调研,寻找实践教学用地,以满足目前现代农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教学需要。
根据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开学后上述两个专业在校二年级学生和即将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将开设《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十余门专业课,其中实践教学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学院现有5个农业和食品专业实训室配置了部分实训设备,但因缺少实训用具和耗材,不能开展实践教学,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充分利用已有实训设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计划配合实训中心等部门,尽快推进实训耗材采购和实训室的建设工作。
(四)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7~12月以比赛时间为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学校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通知和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教师个人或团队参加比赛,以赛促教,通过参加比赛,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得到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五)组织教师参加“1+X”证书制度师资培训(8~9月以通知时间为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提升学院专业教师实施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的能力,促进学院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计划安排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教师,参加由培训评价组织举办的线下师资培训,
(六)启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8~12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后,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原则上每一门课程标准由两个以上专业教师协商、配合共同完成。每学期每个专业完成2~3门课程标准的制定。
(七)完成学院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
(八)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九)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现状发展建议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指企业、事业等各级单位与学院共同建立的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一线煅炼及从事科研活动的场所。高职教育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学院实现教学实践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对我们高职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让学生尽早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从思想上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2.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可以了解行业流程,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管理才能,为学生日后真正上岗积累宝贵经验。同时真正的将学生置于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按照职业标准进行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也增加了就业渠道。例如,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到诺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接触实际的人员招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等工作。
3.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院可以及时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及时调整学院专业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院各系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聘请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各方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4.通过让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院的师资水平,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台。比如我院教师专职实习一般是一个学期,在这期间,教师可从企业调研到实地资料,由于在岗位上参与企业实际工作,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各个院校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专业建设了少则一、两个,多则六、七个基地,但从目前实训基地发展现状来看并不是太理想,表现在:
一是这些基地大部分是关系基地。建立时是靠院校师生的人脉一时建立起来的,当事人走了,人脉就没了,基地也随之消失。
二是这些基地是学院一厢情愿基地。学院为了教学和实训需要主动找企业建立的,企业积极性并不是多高,觉得可有可无,如果学院联系不紧密,也就名存实亡了。
三是这些基地属于挂牌基地。没有起到实训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平台以及开展教学改革、科学就业指导的作用。
四是学生在基地实训时处于放养状态。有些学生素质偏低,没有责任心,工作出错或者稍不顺心一走了事,使得企业对学生实训并不满意,甚至觉得给企业带来了负担。
三、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深化发展的原因
1.国家缺乏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尽管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没有具体约束制度,我国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有效支持不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自行发展状态。
2.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不够完善,虽然从目标上来说,是十分理想的,但实际上由于高职院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没有更多能力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师资方面缺乏双师型队伍,不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院校方面外聘教师选聘、薪酬等方面制度不完善。
3.企业注重短期效益,认为高校无法为企业很快带来经济利益,缺乏对人力资源投资观念,不愿意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愿意直接招聘有经验的人才来上岗。学生到企业需要指导,培训成本高,企业并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学生实习时企业需要承担意外伤害风险,所以其参与性不高。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发展之建议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对参与共建实习基地的企业减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给予建立实训基地的企业税收优惠,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
2.给予学校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财政扶持,由于建设实训基地花费较大,需要场地和设备投入,仅仅靠企业是不会完成的,必须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于接受学生的实训基地进行补贴和奖励。
3.学院应当把企业需求放在首位,由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在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对本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标准,编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学院系部对学生实行订单教育和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既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就业,还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做到学院和企业“双赢”。
4.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指导性建设与管理标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机制。学院教务处应当跟踪和落实、组织实施学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规划,统筹协调全校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各专业教研组应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列入各专业的发展规划,对实训基地配有专门负责人,联系落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
5.校企双方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权利和义务。学院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实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导,及时排除影响过程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
6.加强基地师资培养。制订具备“双师”素质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进行科研立项。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联合建立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坤.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浅析.科学博览,2010(10).
[关键词]职业竞争力 高端技能型 专门人才 能力模型
[作者简介]杨欣斌(1970- ),男,山东平度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智能数据分析;林徐润(1975- ),男,广东揭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 深圳 518172)盛鸿宇(1973-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1年度研究项目“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TJK40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42-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对于高职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来说,如何将这一定位具体落实到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学组织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值得深入思考。
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解读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是产业发展高端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刘易斯拐点”效应的显现和“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原有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由“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创造”,很多单一技术被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取代,新的岗位综合性要求大大提高,直接创造价值的一线岗位工作复杂化程度大大增加。这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用工荒”与“就业难”依然并存。一方面,大量的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焦虑;另一方面,企业因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抱怨。令人困惑的是,专业和课程模式越来越符合雇主的要求和期望,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合适的人才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过于强调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时,主要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过度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或者较少考虑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其他方面的发展。高职学生是一个具有多元智能、多重属性的社会群体,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2.注重教学功能,弱化了育人功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但在育人方面,特别是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这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软肋。
3.强调学生的短期发展,忽视了长远发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大约为40年,高职教育既要关注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又要关注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甚至将职业教育等同于社会培训,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竞争力模型,有利于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弥补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不足。
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模型的具体构成
1.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既是产业所需,也是人才培养所求。本研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突破口,采用开放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特征进行分析。
第一,开放式访谈。根据电子信息类产业的特点,先后与电子产品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企业的资深人力资源专家、主管40余人就“高端产业发展与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主题进行开放式访谈,得出用人单位心目中“理想”员工的关键特征,包括员工个人品格、对待工作态度、做事方法、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团队协作、创意与创新等要素。
第二,问卷调查。在开放式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研究的最新成果,设计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需求”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发放3200份,调查范围涵盖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青岛等电子信息产业较发达地区,回收有效问卷2650份。
第三,结果分析。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与创意能力的整体认同率超过67%。通过与人力资源、教育等领域专家研讨,认为以上六种能力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典型能力特征。
2.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模型及其具体内涵。将前期调研获取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六项典型能力特征进行集化和系统化,称之为职业竞争力。职业竞争力是原有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简单地说,竞争力是参与者通过双方或多方的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职业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与内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职业竞争力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典型特征。
根据调研的结果,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分为六个层次: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与创意能力,并据此建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职业道德是核心,其他五个方面的能力相辅相成。
第一,职业道德。即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责任等。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公道正派、诚信友善,职业态度方面的要求是有责任心、踏实肯干、积极主动、精益求精,职业作风方面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勤奋努力、乐于奉献、雷厉风行,职业纪律方面的要求是遵守时间、严守规程、保守秘密、注重细节。
第二,专业能力。即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胜任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总和,是通过专业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关系密切,主要反映在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等方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具体包括阅读一般性英文技术资料和进行简单口语交流的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熟悉常用办公、设计、制图等软件的使用;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的能力;常用网络设备的选型、安装和配置能力;数据库系统的安装、配置与应用能力;服务器系统布置、配置与维护能力;WEB应用开发及常用的工具使用;网站设计开发与维护能力;网络运行维护、监控、优化及故障排除能力;主要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优化能力;网络安全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能力;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能力;具有文档管理的能力和习惯等。
第三,方法能力。狭义地说,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等。方法能力是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新方法的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能力,善于发现、总结、挖掘知识的能力,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规划、设计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等。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即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能不断适应岗位变迁、适应技术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基本要求包括较系统的理论基础、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第五,社会能力。即处理社会关系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包括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处理、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与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心等。社会能力是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承受困难挫折的心理素质等。
第六,创新与创意能力。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提出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设计与改进、工具设备的改善、技术改良与改进、提出新颖的创意思维等。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工艺革新能力,工具、设备革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出现的高级技工“用工荒”现象,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为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高职院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建立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模型,然后从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与创意能力六个方面制订科学严谨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风气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好学、乐观上进的态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注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反馈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