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道德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网络社会的产生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产生,到目前仅仅六十多年的时间,由单个计算机到局域网到Internet,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真可谓惊人。如果把历史上那种能够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并广泛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社会整体变迁的技术进步称之为“革命”的话,那么,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就可算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这场“革命”影响的范围是无处不及:在经济领域,它突出了知识、信息的价值,有利于广泛、迅速地传递商贸信息,沟通顾客和生产厂家,及时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在政治领域.它用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充分发扬公民的民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提高其科学管理及决策的水平;在军事领域,它可以使军事指挥系统全面迅速地掌握敌情,加强全局的协调、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在科教文卫领域,它方便人们查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合作、远程教学、医疗会诊;在生活领域,它可以实现电子购物、虚拟旅游、交互式娱乐、电子广告、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电子报刊、电子教室、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电子会议、电子购物、电子游戏,以及远程医疗、远程点播等。网络应用已遗及全球,目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人使用因特网。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的,“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人通过因特网(作为网络人)相互交往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如果用物理空间和电子空间(cyberspace)比喻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电子空间并不能取代物理空间,因为人毕竟还是一个物理的存在物。虽然电子空间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社会的结构,但人的物质、能量的需求毕竟还要在物理空间里得到满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间里才能获得直接的满足,比如基于家庭的各种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员在一个物理的地点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华。真实的情形是,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
网络形成之初,不过是一个机房内、一个工作单位内的几台或多台计算机互联而形成的,仅是物理空间的补充。所以在这个小小的电子空间中,适应物理空间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基本适用且够用的。
如果说早期的局域网还不足以构成一个社会的基础、传统道德还基本适用并够用的话,那么,以全球性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基础。确实,由于社会生活基础、人们交往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实质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的生活内容以及变革中的利益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价值取向难免发生系统的改变,并产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需求。为了适应“网络社会”这一全新的电子空间,过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网络道德规约变得不够或过时了,因而需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新社会要求的范围之内。
所以,“网络社会”需要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道德,而是在扬弃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进行艰苦地改造与创新。
二、网络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
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任何一种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样,“网络社会”也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难得的机遇。
然而,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伦理危机。这里仅仅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现象。
1.诚信间题
在实现社会中诚信是提倡最多的问题,到了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从而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将大为减少,这种缺少人与人对面的约束,诚信问题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拿网上购物来说,网上购物本来是件好事,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但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的人利用网络进行欺骗。笔者的一个朋友,在网上看到一款很好的手机,还带130万像素的摄像头,网上的价格仅是300元,所以就把钱打了过去,手机寄来一看,原来是日本的手机,在国内不能使用;还有更甚的,打着网络购物的旗号,干着骗人的勾当,消费者把钱打去后,就是不见“物”回来。
2.文明间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说话,或打电话,或写信,总会顾及对方,而使用一些文明礼貌的语言,而在网络上给你聊天的人,你却不知道他是“阿猫还是阿狗”。那么在发贴子、灌水时又会怎样呢?笔者曾问学生在网上是否说过脏话?回答是讲过。问他们为什么讲脏话?回答说,在网上,反正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说脏话、骂人可以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
3.不公平的问题
尽管网络建设的“全民原则”是首要的基本的原则,但在组织实施中要达到人人利用信息资源的平等化,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的事。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普及化,今后建成的因特网联结的仅仅只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及政府机构,在线的仅仅只是一些有钱人,那么它难免不会造成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加大信息贫富差距,并且可能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如果信息或交流信息的能力被垄断,甚至将信息高速公路变成“信息高速私路”,那么对“信息边远地区”、对穷人将是极不公平的。
4.网络资源问题
网上信息的行为的影响是社会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在网上喋喋不休,那就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特别是由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现象的出现,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全球信息共享”是网络建设的目标,可有人把“信息共享”极端化,如盗用他人域名、侵犯知识产权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对信息产权的“保护”、垄断达到了妨碍正常交流的地步。
5.个人隐私问题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磁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害。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普及加密技术等,可是这样一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磁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应该完全保密;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录下来,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甚至用作执法的证据,以保障社会的安全。
6.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间题
因特网是由科研学术网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网上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但是,在因特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对网络的商业性使用,将导致对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量占用。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是否道德,它应该被限制在什么范围内才是道德的,诸如此类有关合理使用网络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总之,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社会”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在这场考验中,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如空洞的号召说教、人为地、强加的规范约束,将难免失去效力。也许,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即元伦理学、价值伦理学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以及可能导致的良性发展趋势,才可能确立起新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与需要的规范,才可能确立起得到人们认同、接受和遵循的规范。
三、网络道德的特点与趋势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或者说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也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
2.开放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美国网络专家威谦·奥尔曼说: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方式,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正如几十年前铁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离缩短,人们有可能异地交往,有可能住在远离工作地点的城市郊区一样,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地理距离暂时“消失”了,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正在或将要创造出一个一个“电子社区”,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洲、地区、国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甚至那些穷乡僻壤也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人们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这样,人们之间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交往,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可能了。
3多元性,即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在现实社会中,虽然道德因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个特定社会却只有一种道德居于主导地位,其他道德则只能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如不应该制作和传送不健康的信息、不应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禁止非法闯人加密系统,等等;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道德风俗习惯等。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这些处于经常性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规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同情,从而在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达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无法融合,冲突和碰撞仍旧,也由于彼此并无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并行不悖。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33-03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秉持的道德信念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前进的内驱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原动力。所以,探讨和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问题现状:思想与行为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等都在不断发生变革,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许多负面问题,譬如价值观失衡、政治观念淡化、缺乏理想信仰、道德观弱化等。就具体表现形式而言,大学生在学习理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一定的扭曲、负偏离。
(一)价值意识的物质化倾向
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我国步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思想文化不断冲击和挑战原有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和传统的主流文化。社会个体对自由、民主的尊崇和追逐使传统社会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不断瓦解,且逐渐转向多样化、离散化及冲突化。
大学生处身于时展潮流,其价值意识、行为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逐渐多元、离散,且出现明显的物质化倾向。以生活行为和消费观念为例,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物质条件,往往追求时尚、高档的物质生活,互相攀比;推崇享受当下和超前消费,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二)理想追求的功利化倾向
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剧烈反差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和苦恼。对个人地位、权力、财富、相貌的膜拜,以及对现实功利的迷恋,也使得他们沉浸于及时行乐的当下行为之中。在没有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境况下,遥不可及的理想追求与触手可得的现实诱惑引致的矛盾与冲突迷惑了许多大学生,导致他们丧失了真正的精神追求。
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一些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好处,忽视国家、集体利益。在个人发展方面,更多地关注眼前的机会和收入,忽视长远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一些大学生把赚大钱、享受奢靡生活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重物质利益,轻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在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上,过于强调索取,忽视付出回馈。在价值观念方面,过于急功近利,敬业忠诚意识淡薄。
(三)个人行为的自由化倾向
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摆脱社会、学校和家庭“束缚”的渴望和冲动,这些彰显了他们对传统和现实的叛逆精神。然而,一些大学生玩世不恭,过于追求当下现实生活的放纵和,逐渐趋向个体行为的自由化。
由于社会阅历、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及自我控制等方面不足,许多大学生不能真正辨别和把握“真、善、美”与“伪、恶、丑”的本质区别,出现了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问题。在个人生活作风上,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表现得随意、随性,轻视组织纪律,还将其视为“潇洒脱俗”“个性张扬”。在维护社会集体利益和公共秩序方面,一些大学生往往违反公序良俗,存在破坏公共财产、污染环境卫生、排队插队、抢座占位等不道德的个体行为。
二、成因剖析:内生性与外生性
(一)内生性因素
思想道德信念是一个自觉能动过程的结果,其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内在成因,正是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及道德责任的互相分离。社会道德认知、道德行为过程需要有积极的道德情感参与才能有效实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大学生社会伦理事件中,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往往缺乏丰富的道德情感支撑,甚至对伦理事实采取冷漠、无情的态度。
对于道德责任及义务的体认是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核心内容,道德责任及义务的履行是大学生道德认知的逻辑结果。离开了对道德的责任及义务的理解和履行,大学生道德认知就变成道德的形式主义。一些大学生认为,道德责任及义务是社会公共道德对其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宽于律己,严于律人,放纵自己的道德行为,忽视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及义务。
(二)外生性因素
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自主意识强,乐于接触和吸收新鲜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以下内容从思想潮流、经济利益、交往方式等方面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生成的外生性因素。
第一,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内外文化思潮逐步碰撞、冲突和融合,大学生身处知识前沿的大学校园,其思想观念不断地受到冲击、洗礼。大学生吸收了优秀的文化思潮,拓展了知识视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也迅猛地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西方社会所谓的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主义等思潮,使大学生偏离社会的主流思潮,安于当下,重金钱、讲利益,逐渐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失去理性、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不仅出现了“贬损高尚、褒扬低俗、膨胀自我”等不良的行为方式,而且忽视理应遵循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在道德与价值的冲突中失去真正的精神依托。
第二,市场经济不良特性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问题不断暴露,社会群体不断分化,个体收入差异明显,贫富差距逐步扩大,这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复杂化、物质化的趋势。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校园里,一些青年学生讲利益、重回报的风气肆掠,炫富、奢靡、浪费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觉得,社会已经不一样了,当下的社会是讲物质、金钱的社会,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过时了。他们不原意帮助别人,回馈社会,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
第三,社会交往网络虚拟性的负面影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使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方式虚拟化,这种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社会个体思想意识的深层剧变。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普遍的社会交往方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及语言习惯,甚至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受到网络社交的影响。计算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获取更多的前沿知识、社会资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学生社会交往更加便捷,但也使得大学生社会交往隐蔽化、虚拟化。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道德行为的随意化。
三、对策启示:自主建构、价值引导和社会实践
部分大学生思想浮躁和行为失范,究其根源,一是其自身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义务及责任等内在关系相互割裂的结果,二是受社会思潮、社会经济和社会交往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基于这些情况,大学生思想道德受教育应该采取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道德人格自主建构的能力――道德分析、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制物质化、功利化和自由化的不良倾向。同时,高校应该整合各项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调动各类思想道德教育主体,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得大学生德育主客体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大学生“自觉地认知”,发挥其道德信念内化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道德人格。
第二,加强与时展主旋律相一致的价值引导。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给大学生留下一个宽阔的价值选择空间,向他们提供多元化、可供选择的价值体系,培养他们对多样性、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个性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与此同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还必须加强主旋律价值意识的引导。特别是加强新媒体的德育宣传、价值引导,使高校德育获得与时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第三,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本性。道德习得具有实践本性,道德信念只有外化为道德行为,才具有真正的德育意义。“知识不是教养,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精神品质和社会实践行为才是真正的教养。知行合一是改进和完善行为主体道德人格的基本原则,也是化解其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的道德冲突的基本策略。”高校应该充分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把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建构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过程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邵龙宝.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与精神世界诉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3]顾春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4]唐爱民.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时代征候及其教化[J].中国德育,2009(7).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声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勘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
关键词:财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执业守则;职业素养
财务会计属于监督、核算的专职人员,其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同时其职业道德的高低更是影响我国经济能否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为相关部门有效合法运作提供保障,排除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一、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所谓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就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我们从现阶段财务会计发展状况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财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和谐的原因:
1.受利益驱使,财会人员诚信意识减弱
由于很多财务会计人员自身意志薄弱,面对强大的利益驱使,不能坚持原则,在物质诱惑面前放弃诚信,导致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行为违法、会计监督疏漏等违法现象。
2.会计人员缺乏主动钻研精神,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会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位,要求从事人员有极高的专业技能素养,并能在岗位上主动钻研相关知识,但是现在很多财务会计人员一上岗就消极懈怠,对工作懈怠应付,只做表面功夫,缺乏主动钻研业务的精神,导致其职业素养下降,工作出现纰漏,对很多会计业务不熟练使得会计行为不合理甚至不合法。
3.社会法制建设不完善,相关财经法规条例未能及时延伸到企业财会领域
由于会计机构建设比较迟缓,国家相关的监管规范制度不完善,与财务会计有关的财经法规制度建设与财务会计人员发展不协调,导致很多会计人员钻国家的空子,钻法律的空子,随意实施不合理的会计行为。
4.社会监督力度不够,监管审计部门漏洞太多
社会监督职能不完善,对会计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够,审计核查工作不合格,使得会计违法行为大肆出现。
二、加强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会计人员的合理会计行为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但能够保障企业高效运作,更是提升企业自身形象的有力说明,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要靠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做保障的,因此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企业形象就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2.维护国家人民利益,净化社会纳税环境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还包括国家,税收工作是根据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运行的,因此,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生产的会计信息高效合理合法,不但能够保障国家税收工作的高效合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同时也能净化社会纳税环境。
3.为会计人员树立标准,提升整体职业水平
很多违法会计行为大都是受到的同行的反面“鼓舞”,因此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但规范了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还可以为会计行业树立标准,提升整个财务会计行业的职业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强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1.组织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思想学习,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道德问题就要从道德教育入手,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自然也要遵从这一点。国家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对正在培养的财务会计人员要进行科学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源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能只顾技能培养而偏弃道德培养,要技能道德两手抓,为社会输送真正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
2.提升财务会计人员自身学习意识,主动钻研业务,规范自身行为
不断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培养其主动钻研的精神与意识,加强其自我规范意识与能力,摒弃一证保终身(5年)的传统会计制度,要定期组织在岗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保证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准与道德意识不松懈。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宣传与管治力度
国家立法部门要结合不断出现的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合理的立法工作,完善财务会计领域的规范法规,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宣传力度与违法乱纪打击力度,对该领域进行强制性规范。
4.净化企业自身运作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人员奖惩制度
工作环境的治理同样重要,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对企业自身运作环境进行改制,净化企业会计工作环境,排除诱导会计人员出现违法行为的外在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约束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
四、结语
财务会计是从事会计核算和监督,产出会计信息的专属行业,工作性质特殊,因此其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但要从职业技能的高低来衡量,更要从其职业道德的高低来进行衡量,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东娜: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3(06).
[2]王彦华: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诚信[J].中国农业会计.2013(05).
[3]张云娜:浅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冶金财会. 2010(03).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职业指导;措施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这要求毕业生具备更好的素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渗透职业指导,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就业必须必备的素质。职业指导包括了多个方面,有就业政策的指导,也有观念、心理、实践、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教师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对这些问题的渗透。
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指导的措施
1.学校组织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企业学习
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想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指导,就必须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以及文化、行业标准等。学校组织他们深入企业参观,能够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道德规范。班主任在企业中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够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指导,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2.创设具有职业特色的班级环境
让学生在具有职业特色的班级环境中学习,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由他们自己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充分利用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处处体现出职业的特色。设立图书角,为学生购置相关专业书籍及职业指导书籍,设立职业文化墙,定期将一些企业的文化理念、职业需求等展示出来,给学生以奋斗的目标,也可以将学生的实践心得展示给大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宿舍的文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宿舍的内部事务管理、人际关系以及制度开展。如,开展关于人际关系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文明宿舍的评比可以更好地展开宿舍的内部事务管理。
3.融企业精神于班级的精神建设中
学校根据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被师生认同的校训与学校精神及价值观等,班主任也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学生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制定出本班的班规、班级目标等,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4.企业人才进学校举办讲座,学生到企业实践
企业的相关人才到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解除学生内心的困惑,激发学生奋斗的决心。同时,学校与企业搭建互动平台,使学生能够定期到企业参观,近距离的接触,能够增强学生的感触,使学生对企业管理和职业人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校也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强化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学生通过实践,会针对自己的情况,逐步规范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5.模拟公司的运营方式进行班级管理
模拟公司的运营方式来进行班级的管理,由学生来担任“公司”中的不同角色,开展“公司”的各项工作。学生可以不断交换自己的职位,体验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承担“公司”的义务与责任。通过这种模拟公司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使他们更好地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
6.将班级制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最主要的体现方式之一,它具有比较强的规范性、强制执行性和权威性。而班级的制度相对来说比较松散,没有那么强的组织纪律性,同样,也没有那么严格的奖惩制度。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制度,为了让他们在出校门后即可直接适应企业的管理氛围,可以在班级的管理中引入企业制度,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严格管理。
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指导的意义
第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学生处于学校和家长的保护之下,心理不成熟,思维还处于理想化的状态,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指导,使学生从自我的小天地中走出来,能够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德育。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已经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的文化管理中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才的基本条件,也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有利于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树立。
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指导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就业是有很大的意义的,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及班级管理中以职业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提高他们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春霞,张芳,石玉秋.打造企业化班级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企业化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