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物实验归纳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课程是学生阶段最关键的一段课程,高中生物有其特有的抽象性、理论性、复杂性,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所以,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改革一定要与时俱进,保证跟随时代潮流。随着课程整改的深入进行,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生物实验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领悟生物学理论知识,体验科学进程,还可以在动手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可以说实验教学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实验教学法比较普及,应用广泛
目前进行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比较普及的一种方式。大部分中学里都设有生物实验室,并且定期进行生物实验,由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操作实验步骤,让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实验的相关知识。有的甚至直接将生物实验列为考试项目进行重点测验,或者在试卷中列出实验性题目,借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总而言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法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教学方法依旧以教师授课为主
虽然生物实验教学法在高中比较普及,但不可否认的是,教
师口头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育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教育
界,高中生物也不例外。虽然实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大多数时候教师已经将实验的步骤、原理甚至答案讲解给了学生,学生只需要对生物实验过程和原理进行强行记忆就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有的甚至单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这都是目前我国高中生物课程中实验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法的改革与建设
1.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
验证性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这几个步骤:接受任务;理解要领;进行实验,获取结果;探讨与总结;归纳并得出报告。它需要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过程的操作和结果的探讨,要求学生锻炼自主动手能力,教师要注意,在给予学生帮助的同时,也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对课程《显微镜的使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具体操作进行示范,而后再让学生自主操作。对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包括:结构与作用的讲解;操作要点解析;学生模仿动作等等。教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会使用、学会制作,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学习。
2.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程序有:总结归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步骤;实验探究,获取信息;自主讨论,归纳结论;延伸探究,互相交流成果。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就在于思考的方法。它既需要精确的操作,也需要缜密、发散的思维。因为首先要全面提出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提出过程验证这些可能的结果。它主要有这几种活动方式:课内完成;课外设计,课内探究并得出结论;课内设计,课外实践寻求结论。这要求对过程和结果都要具备充分的重视程度,这样才可以保证对于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结论。
3.实验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验证型教学法与探究性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不足。验证型教学法主要是验证一下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的探究与鉴定等,众多实验并没有一步步地分析考证,只要回归到课本就是正确的,不然就是错误,这容易取代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探究性教学法也有缺陷,比如教学实验时间越来越少,而实验又要求同时注重过程与结果,有
复杂性和艰难性,部分学生能力不足,在自主完成实验时有较大困难。而结束阶段的评价方式、内容又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面临许多问题等等。
总之,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因为它不仅可以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习惯与科学的学习态度,也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先进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进行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是提升高中生物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已经广泛开展,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促进生物实验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 归纳思维 生物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44-02
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不像物理或者数学一样那么严谨,因此我们教学时可以适度从技术的培养偏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思维能力中,归纳思维方法是学生需要不断掌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实验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共同规律并进行假设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类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产物,更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予以重视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每种方法下又分为不同的方法,因此它是学生在生物学习乃至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都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生活,讲解概念
概念学习是学生学习生物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又因为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所以很多生物概念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联系生活常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学习概念。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糖类以及脂质的种类和作用,并能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体现 C 是生命的核心元素。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将知识讲解给学生,而是问他们说:“同学们仔细想一下,你们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糖类都有哪些呢?”这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纷纷列举:白糖、冰糖、葡萄糖,等等。之后笔者又问他们:“根据你们的化学知识,在你们列举的这些糖类中你们能够写出几种糖类的化学式吗?”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笔者请了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下他们刚刚想到的化学式。之后,笔者指出他们在认知上犯的小错误并进行更正,然后进一步讲解本节课要学的糖类以及它们的化学式。这时,笔者仍然没有将糖类的概念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归纳这些糖类的化学式,让他们自己尝试对糖类进行定义。学生发现这些分子式中均含有 C、H、O 元素,经过归纳推理,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较规范地定义糖类。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没有直接将糖类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而是联系生活常识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推理,逐步形成概念。这样做不但能够较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意识。
二、制作图表,比较异同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非常多且细碎,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加以整理、总结,那么就会非常容易混淆甚至记不住一些知识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制作图表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并比较异同,以方便他们记忆。
比如,P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以及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能力。上课时,笔者简单讲解这些基础知识后,让学生做几道题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结果发现学生错得很多。他们纷纷表示知识点很混乱,分不清。这时,笔者没有责怪他们。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本节知识,让他们每个人都按照笔者的要求自己制作一张表格,这张表格要将之前讲解过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浓度梯度、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实例进行对比总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笔者让学生先互相参考并完善表格。之后,笔者又让学生做了几道题目,这次学生的整体情况比之前改善了很多,不但做题的准确率大有提高,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图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较大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在自主完成这个表格的过程中,不但回顾了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归纳能力。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必然也离不开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生物实验数量多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实验探究。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细胞的增殖》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并重点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会涉及一个实验,即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来观察有丝分裂,这是本学期学习过程中较难的一个实验,因此,笔者没有直接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带他们去实验室,而是先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分组,让学生先行预习。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让他们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步骤先预习这个实验。结合之前做过的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回顾归纳染色的步骤,并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思考以下问题:(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2)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可以用丙酮代替么?(3)若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原因是什么?(4)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么,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应提前知晓或者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因此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都开展得很顺利,而且大多数学生能成功观察到了有丝分裂现象。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预习,减小了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归纳实验操作知识的习惯,对他们日后的实验探究大有助益。
四、提取信息,高效解题
由于学科的人文性与生活性,高中生物的题目有时不像数学一样那么简洁,冗长的题目往往会成为影响学生做题的障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归纳思维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高效解题。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能够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上课时,在已经讲解了基本的知识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习题训练,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 A、B、C、D 共四组实验……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什么组;(2)B 组和 A 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D 组和 B 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 /mL 200 800 200 800
这道题目非常冗长,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这时我们要鼓励他们不要被题目的表象所迷惑,要利用自己的归纳能力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X得较难的地方可以来问老师或者进行小组交流。在学生的努力下,终于攻克了这道题目,也大大鼓舞了学生。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不要惧怕较长的题目,主动进行归纳,提炼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解答。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归纳思维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常识可以更高效地讲解生物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图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知识,通过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之前进行实验归纳可以降低实验失败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并有效提取信息更能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这是我们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升华学生生物素养的不竭助力。
【参考文献】
[1]王 熳.在归纳中提升――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J].教师,2013(25)
关键词:模型构建;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要点分析
模型构建是特有的逻辑方法之一,其通过研究模型来诠释原型特征、形态及本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反映"生物课知识的学习不像其他科目那样系统,知识较为零散"。所以,如何系统地、全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大课题。实际上,模型建构恰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鉴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模型构建的三大要点。
1. 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模型的内涵
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模型的内涵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模型构建教学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常,生物教学模型可以划分为数学模型、抽象模型、实物模型及物理模型四类,其中数学模型法指的是以符号、公式等数学语言来表征生物学的知识、现象;抽象模型法指的是通过抽象得到生物原型方面的本质属性而使研究对象得以简化;实物模型是采用相关实验器材或者自制器材来形象展示教学相关内容的方法;物理模型指的是依照类似原理,将真实事物依照一定比例缩小或者放大成为模型,其状态变量与原事物保持一致,但是能够通过其模拟该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更加形象地来解释认识对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述三种模型已经开始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此方式,需首先了解和把握各类模型的本质和演变方法。
2. 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模型构建的方法
2.1 新授课程
"形象大于思维"。对于新授课程,学生在概念和理论知识理解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所以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利用模式图、实物标本、形象化图片等具象或者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以细胞教学内容为例,本文体会到:教材上描述的均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的细胞结构,对刚刚接触这些内容的学生而言,缺乏形象化认识。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模拟制作"细胞立体结构模型"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相关理论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其求知欲望。实物模型不仅能够诠释生物科学的特征,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生物事物的原貌,对其记忆、理解、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基于实物模型组织教学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阐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把握知识重点,避免产生杂乱感、琐碎感,提升教学效果。
2.2 复习课程
生物教学中,复习课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归纳和总结已 授课程。实际上,在复习课上,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抽象模型能够实现有效地归纳和总结已授课程的目标。这样构建的抽象模型有助于学生把握生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生命运动的形式及规律,而生命运动属于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运行形式,只有将其纳入一个系统或者模型之内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各元素的联系。因此,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思路将知识循着一条主线贯穿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基于宏观角度把握知识点,同时正确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动物的激素调节,可以让学生分析人们对激素的认识过程,从而建构激素的概念;再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吃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体内,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让学生讨论吸收到体内的大量葡萄糖到哪里去了,为引出胰岛素的知识作铺垫;然后做模型建构的活动: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吃饭后和运动后体内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变化,建构血糖调节模型。
2.3 习题课程
在习题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模型的思想解答题目或者指导学生基于题干条件自主构建模型解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很多生物现象限于客观条件,不能通过直接实验的方式来认识问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习题课堂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各种解题思想和方法,不断拓展学生思维,避免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产生厌烦、无助的情绪。我在必修二的多堂习题课上曾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解答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将解答内容转化为图示或者公式形式,以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来描述解题思路。例如,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中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以及概率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的乘积。
3. 正确认识模型构建的地位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就明确阐述了生物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地位。通过生物实验,不但可以验证已知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学习过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手段还能够辅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一系列的能力。因此,按照实验的功能划分,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可以大致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在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其中的实验部分大部分是由验证性实验组成,探究性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在新课改中,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的培养被纳入到了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体系,这些能力的培养大多都离不开探究性实验的帮助。因为在探究性实验中,由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未知性,学生需要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这种探究性的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其它一系列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探究性实验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一改往日的偏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那么,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在各个环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探究之前做好知识的准备工作
任何探究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无论是选择探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学生才能够依据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的指导,保证探究实验的有效开展。例如,在开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绿叶中色素可以溶解于无水的乙醇中,因此用它来提取色素。色素能够溶解于层析液中,然而,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相同。溶解度高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相对较快,反之则扩散的较慢。类似这样,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就明确地了解整个实验的原理,这样,在接下来具体怎样设计实验,如何进行探究活动等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会出现大方向的错误。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课题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中,选择探究课题是第一步。由于探究性实验中,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的课题既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同时又要是处于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是在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细菌”、“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这些探究课题,无论是在探究价值还是探究难度上都比较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只有选对了探究课题,接下来的探究实验才能够有效的开展。
三、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工作是其中的重点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要么管的太多,要么管的太少。一些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不敢对学生放手,尤其是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采取一手包办的方式,把实验的每个步骤都明确地列出来,然后让学生照着实验步骤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操作。要知道,在探究性实验中,实验的设计部分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如果这个环节由教师一手包办,那么也就失去了探究性实验的意义。而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管的太少,该指导的地方也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在高中阶段,大部分的探究性实验在单纯依靠学生能力的情况都很难设计实施,因此,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与适当的指导。总之,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管的太多,也不能完全放手,而是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就是说,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够保证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四、重视实验后的评价活动
长久以来,探究性实验之所以不受重视,与缺乏对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教师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于是很多教师只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而究竟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在评价中无法体现。事实上,在新课标中,对于实验技能的评价有案例表格,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就可以模仿这个案例表格来对每一项实验技能进行具体的评价。这样,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后,实验后的评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功能。
总之,探究式实验作为高中生物实验的重要形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开展。当然,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模式中,在实施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然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到,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只要坚持下来,生物教学活动必然会在探究性实验的帮助下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徐江余.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年03期.
[2]王更强.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生命世界,2009年11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生物;问题;应用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当前新型教学模式的革新存在一定的影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式教学的应用存在策略问题。为提升情景化教学在高中学生生物学习中的辅助作用,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3册必修本为例,对情景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有效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学策略应用不当等因素,目前,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过程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忽视了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第二,高中生物教师以完成课堂教学进度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锻炼[1]。第三,实践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缺乏足够重视,实验课时较少、实验内容较为空洞,不利于学生的设备操作和实际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效果,下文对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二、高中生物课堂问题应对的“情境教学化”策略
(一)创设自然生活情境,深化学生课程理解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在生存、演化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与自然界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生物学科的课程内容与人类的生活高度相关[2]。高中生物老师在课程进行传授时,可以创设自然生活情境,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生命现象、自然规律进行取材,以生活视野捕捉情境创设的材料,并与课程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挖掘生物学科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以生物知识解答生活中生命现象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探究兴趣,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主要介绍人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DNA,并讲解其分子结构以及在遗传活动中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学生对DNA概念的认知处于初级阶段,但对遗传学的兴趣较为浓厚,生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进行自然生活的情境创设。具体措施包括,教师可以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自己与父母等直系亲属的合照,在课堂中对各家庭的遗传效应进行简单分析,还可选择部分遗传特征较为典型的学生进行重点探究。例如脸部肌肉的酒窝形成、眼睑的层次、有无耳垂、卷舌能力等。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深化课程内容理解,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量,忽视了学生的接收效率以及对课程内容的自主思考与探讨。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对生物的各类生命活动以及生存现象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与讲解,专业术语使用率较高,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影响[3]。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物问题情景,围绕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切入问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直接性灌输方式,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解答。
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介绍神经调节活动中的条件反射现象。反射过程可归纳为:人体的感受器受到一定刺激后,细胞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显性活跃,带动神经中枢对刺激信息进行分析,再通过传出神经将信息传输至效应器,由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该过程涉及人体的多种神经系统,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生物教师可通过创设生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用橡皮锤对膝盖下方的韧带区域进行叩击,小腿会反射性抬起;在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士兵只是看见梅子,嘴里便开始分泌唾液,能否用该章节知识对此类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各类条件反射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实际现象加深对反射过程的理解。
(三)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生物的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每一章节都需增加实验探究教学的课时,辅助学生进行本章节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开设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补充与完善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讲授,通过生物实验操作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深化对生物科学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研究对照实验的记录总结规则、锻炼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4]。为实现学生的生物学科综合素质的提升,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实验情境,辅助生物课程教学。
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介绍了细胞中含有的糖类与脂质的类型、作用。教师根据章节内容,创设实验情境,对生物组织细胞内部的还原糖和脂肪进行简单检测:实验器具包括蛋清、苹果、马铃薯、花生等生物组织,蛋白质、葡萄糖、淀粉、脂肪、氯离子等化学试剂,以及双面刀片、小型试管四支、显微镜等器具。实验过程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负责检测一种生物组织的还原糖或脂肪含有情况。学生在检测前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对该生物体内部的物质种类进行预测,接着将各类试剂与对应的物质进行接触,通过物质组织表面的实验反应,检测其内所包含的物质种类。生物教师创设实验情境,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质。
三、结语
“情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学习辅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树立独立思考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素质教学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的应用,可推动素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洁珊.关于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11):119,15.
[2]陈宝定.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探究-应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3,29(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