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生活素材 阅读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凝练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素材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以此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重视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

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体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太多单一。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都会侧重讲解写作技巧和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没有重笔墨讲解优秀作品中素材的运用,导致学生在写作时脑子里没有资料,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抵触写作,抵触语文教学,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语文教师需要为写作教学寻找素材,并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初中生积累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写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情感更丰富。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把阅读和作文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机会,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寻找与初中生生活的契合点,挖掘课文中隐藏的生活素材。这样,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导初中生从多方面入手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几个关键词“亲情”“感恩”以及“回忆”,把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师从《背影》中可以挖掘有关亲情的素材,并指导初中生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与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丰富作文情感。

当然,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素材还需要教师拓宽初中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优美的语言点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词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让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让初中生感受到积累素材的快乐,把积累素材当作一项乐趣而不是一项工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大自然观察太阳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轮回,品味鸟语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风景、现象等。所以,教师需要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并借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从大自然中挖掘教学内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为初中生展现不同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树木的岁月更替。当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大自然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从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大自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利用与学生郊游的契机渗透课文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色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初中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终是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服务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结合客观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务。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生活素材

除了从阅读中和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过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尽全力弥补自己的缺陷。生活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重要机会。为了贴合生活化积累素材的主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使活动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收拾家务、帮妈妈做饭、关爱社区孤寡老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初中生的爱心,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经历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既是一个重温幸福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

总而言之,积累素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通过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海.丰富学生作文素材之我见[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3.

[2] 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3] 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2010,9.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中学;写作;农村;困难

..从多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和深入调研的汇总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农村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一些学生即使到了高中就连记叙文最基本的六要素也交代不清,写出的作文不是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就是一本“流水帐”;议论文结构紊乱,论证空泛无力,许多学生心中无货,绞尽脑汁也无话可说。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突破这一现状进行有效尝试,在此仅供同仁参考。

一、农村初中学生习作困难的原因

一是学生平时缺少观察,生活体验不深,对素材视而不见,积累太少,胸中无货,源头枯竭;二是材料零乱,不会归纳整理,作文时,理不出头绪;三是面对材料,不会从多角度分析,一个材料只对应一个观点,缺乏变通;四是话题作文时,找不到自己的观点,提不出自己的看法,社会感悟不透;五是没有积极思索的激情;六是教师指导不力,方法欠妥。

二、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对策

1.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前提。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原因就是缺少素材的积累,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注意观察,随时储备素材。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虽然比较狭窄,但只要做有心人,有收集素材的意识和愿望,就一定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东西值得存储。学生有了素材,写作时就会文思如泉涌,旁征博引,彻底改变过去作文的那种“无米下锅”的窘迫情况。

2.指导学生巧用素材。

一个素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可引出多种观点、看法。同样一则素材,只要善于变通,可以作多种用途,同样一个人物,可以适用不同话题。比如屈原,适合2001年高考话题――“诚信”:屈原面对小人谗言,君王疏远,政治腐败,环境险恶,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对国家的忠诚,从来没有忘记肩负的责任,从来没有停止对理想的追求。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诚信”吗?

要指导学生做到一材多用,关键要指导学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从多角度看问题,要有创新意识,要有独立的见解思考,真正地用活素材,使材料真正地化为自己的东西。

3.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写作时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是得不到肯定,因而就害怕写,那么我们老师就要实施赏识教育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要真正使学生的努力持久的话,必然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毕竟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比较快,也容易掌握。

教师要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对学生的优秀习作展开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激发他们产生写作的心理,从而重视写作。同时要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消除作文难写的偏见,尽快摆脱困境。

4.教师必须强化自身写作水平,善于示范“下水作文”。

谈到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许多老师都能找出三、五条原因,但很少会有人联系到自己没有与学生一起写作文的因素。语文教师只有写好“下水作文”,才能与学生交流写作的体会,从写作过程中看写作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你写得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使“作文水平不高症”药到病除。甚至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与你比一比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因为在每年中考和高考中,作文占分比例很高。要想学生在语文中出色发挥,必须重视作文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全面分析,正确引导学生从源头抓起,从训练入手,激趣,感悟人生,着力生活,着眼长远。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第3篇

用好剪贴本,可推动学生自主积累素材、挖掘素材内涵和价值,改变学生写作少素材或不会用素材的状况。具体做法:每周两则剪贴,引入源头活水、注重个性点评;一周一次讲评交流,及时反馈评价、共享鲜活资源;每月一次专题归纳,共同提炼专题、引导灵活运用。以剪贴本为抓手,引源头活水,聚集体智慧,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度。

【关键词】

剪贴 高三作文 素材 写作教学 效度

高三作文教学中,老师们生怕学生手里没有作文素材影响写作,往往费尽心力,整理编印各种素材发给学生。可是,不少老师沮丧地发现,这些做法收效甚微,学生明明占有了大量素材,可考场写作时就是用不到,作文分数还是拿不到。

若究其教学效度低的原因,老师们的越俎代庖恐难逃其咎。学生手里的材料是老师给的,不是自己“拿来”的。缺少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与筛选,老师的良苦用心自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当然,这其中也有教师没有充分用好素材的因素在。

因而,在高三作文教学中,笔者坚持布置剪贴作业,以推动学生自主积累素材。布置剪贴而非摘抄,是因为高三学生时间宝贵,摘抄虽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但比较费时费力。而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复印、打印也十分便捷,让学生做相对省时省力的剪贴更可行。

立足剪贴本,笔者以每周两则剪贴、一周一次讲评交流、每月一次专题归纳的方式,有效改变了学生写作少素材或不会用素材的状况,提高了写作教学的效度。

一、每周两则剪贴:引入源头活水,注重个性点评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基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会从生活中搜集素材。因此,剪贴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特别留心报刊、网络中最新的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素材。这些素材紧跟时代步伐,事关国计民生,时效性强,时代气息浓。熟悉这类素材,能把握住时展的脉搏,零距离贴近现实生活,既开阔视野,又锻炼思想,能大大提高写作思维能力。

通过每周两则剪贴,全班同学合力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了作文课堂。奥巴马开学演讲视频在网上流行,学生就剪贴了《美式励志,戳痛了我们哪根神经》;“土豪”一词满天飞舞,学生便找来《从土豪到贵族》等文章;一代伟人曼德拉逝世,学生马上摘来《宽恕的代价》;《爸爸去哪儿》热播、复旦校园投毒案、韩国游轮沉船事件以往素材中只见古人旧事的沉闷之气被鲜活的时代气息取代,生动新鲜的内容更激发了学生思辨的兴致和表达的愿望。

当然,时事并非剪贴的唯一内容。人物传记、游记小品、诗词只要具有可读性、人文性、哲理性,都可以选择。唯一不受欢迎的是整理好关键词、适用话题、主要观点的材料。这种经过咀嚼的文字看起来非常实用,但恰恰省略了宝贵的思考过程,不利于训练思维能力,也无益于学生把素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因此,剪贴的另一要求,就是要学生自己写点评,对所选材料作个性化解读。写点评的过程,就是分析把握材料、深入理解内涵、多方位思考的过程,也是把所想化为所写、学会表达的过程,更是锤炼思想、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事实上,高三学生完全有能力写出出色的点评。

剪贴并点评,把素材内化成自己资料库里的储存,不断锻炼表达能力,学生写作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一周一次讲评交流:及时反馈评价,共享鲜活资源

要想让剪贴本充分发挥作用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度,仅靠学生自发选来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及时反馈评价,盘活素材,并让学生共享那些鲜活的资源。

一般,笔者要求学生周一交剪贴本,当周讲评。挑出优秀的作业展示、交流,既是鼓励,也是示范,让全班同学借鉴有个性的点评写法、独特的观点,共享有价值的素材。而对有问题的作业,及时地指出不足、给出改进的方法,可提高这项作业的整体质量。

讲评剪贴作业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分享观点,共同进步。在面对现有素材的“宝山”时,我们常要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运用,或者能平中见奇、常中见新。但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认识程度都有局限性,只想到某一方面或者囿于常规思路的现象十分常见。互相启发、共同切磋,往往就能碰撞出亮丽的火花。

比如在曼德拉逝世之际,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在剪贴中选择了相关的文章,点评中虽同评曼德拉、同论人性,但有偏抒情有重理性,有论宽容有论不屈淡泊,互为补充,正好体现了对曼德拉的多面理解。在课堂交流时,又引发了学生更多的讨论:27年牢狱中的乐观坚韧,获得荣誉甚多却不自以为是,为正义与人道事业贡献的精神……

正如此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通过讲评来共享素材与思想,既让素材有了生命,也让学生在切磋思想中打开思路。

三、每月一次专题归纳:共同提炼专题,引导灵活运用

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仅是一周两则剪贴、每周及时讲评,学生手里的素材还是相对零散,考场运用时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借鉴苏教版必修教材专题、模块的框架,笔者尝试利用学生的剪贴本作专题化的努力,做到每月一专题,引导学生全方位多渠道搜集整理素材、汲取材料的精神实质,并学会分类梳理和归纳,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

一方面,对一人一事或一类现象,以专题推动学生全面解读、深入了解。如学生在模拟卷中先后接触到了《宋史・苏轼传》和苏轼的词作,笔者就要求学生回顾课本中相关内容,另选材料,做了一次人物专题――苏轼命题剪贴。随后,选取剪贴中的余秋雨《东坡突围》等材料提取关键词,再结合学生点评,整理出关键词下的写作等内容。整合好专题资料发下后,再讲评、交流。全由学生提供的材料和点评文字组成的这份资料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自豪,更能帮助学生确知苏轼其人其事、全面认识其貌、知其优点特点、参其心悟其魂,能够应对考场上若干个作文题目并写出新意。在后来的一模考试中,就有同学用到了这份专题资料,写出了一类卷作文。

笔者还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圣人斗士曼德拉”“我看土豪”“《爸爸去哪儿》走红背后”等专题,给学生全面认识、多维理解及个性化运用材料做出了示范。

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多则材料,以专题引导学生学会归类,提取其中的共同话题,训练围绕话题活用素材的能力。笔者曾上过一次公开课:将学生剪贴的四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专题,讨论归纳出其关键词: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随后,要求用到专题中的素材,据刚写过的材料作“文个人与时代”要求写一段话。学生当堂写出的文字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课后,更有好几位同学根据这份专题材料,主动完成了前一次作文的修改,《此刻与时代相遇》《致任意时空的你》等文章均达到了二类卷水平。

高三的作文教学势必会带着强烈的应试色彩,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度,就应该结合高考要求,培养学生在厚积基础上的应对作文考题的薄发能力。剪贴素材的专题化提升,使素材系统化、深入化,灵活运用专题资料的训练,可给学生的考场写作有力一推。

立足剪贴本,引源头活水,聚学生智慧,在学生主动积累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智慧训练,不失为提高高三作文教学效度的一种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第4篇

一、师生都应改变态度

首先,教师对作文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作文上下的功夫不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批改,发现出力不讨好,学生作文水平却收效甚微。于是放松了作文教学。减少了作文训练,致使不少学生也对作文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此应有的认识。

其次,学生写作态度有待端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写作作为一各精神负担和苦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碰到有写作任务了,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老师催紧了,就临时抱佛脚,随便应付了事。还有甚者,认为作文是为老师写的,交了了事,因此,写好后根本不作必要的修改,存在严重的“应付”思想。

有的学生面对作文,不是认真构思,积极准备资料,挖掘素材,而是消极对待,急着翻看手头的一些作文选之类的东西,寻找对口作文。不要说一般学生,就是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类似现象。有一次我发现有一个作文水平不错的学生,一次作文写得特别出色,我暗处高兴,并信以为真,后来一问,得知不少内容是抄袭过来的。

鉴于以上现况,教师、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作文,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加强指导,多加训练。改变以往的错误认识。

二、注重学生平实积累

态度改变后,那么应该如何做呢?学生应该注意平实的积累。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谈到写作经验时也非常提倡多读。读是写的基础。多读可以间接丰富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想象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名家名作,从所读的作品,所学的文章中摘抄佳词佳句,精彩片断,并养成随手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这对今后的写作非常有帮助。几年来,由于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初步尝到了写起文章运用自如、意识随手做好摘抄的好处了。认真学习古今名家名段,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领会其取材之典范、命笔之精妙的最佳途径。如《春》《背影》等。学生只有细细地而不是泛泛地,认真地而不是浮躁地去读了,虽不能实现人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目标,最起码在他们的思想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文学的沉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观察生活捕捉精彩瞬间

要想做到作文有话可写,注意观察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捕捉有意义的精彩瞬间。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说过:“最平常的东西说不定是最新奇的东西,最微末的存在有可能是最伟大的存在。”学生总认为自己的学生生活“三点一线”枯燥单调,哪有什么生活素材?其实不然,学生生活仍是丰富多彩的,而且还折射了社会生活的“七彩阳光”。家事,校事,国事,比比皆是,件件可写;老师、同学、好友、天天接触,人人可记;亲情、友情、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人都有体味,桩桩可以入文。而这些,学生往往是熟视无睹。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

为此,作为教师,重要的工作就是教会他们一项本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捕捉精彩瞬间。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讲“马路见闻”,说“赏花心曲”,述“群鹤舞空的乐趣”,都需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就指导学生,观察要注意有顺序、抓重点,抓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提炼对生活的认识。日久天长,观察的东西多了,就会走出写作时无米之炊的困境。

一位学生在观察了春天的野花和小草时是这样写的:“小草晃动着纤细的胳膊,好像在向春天问候;野花开得很美,一簇簇、一丛丛、一阵风吹来,花儿在绿叶中时隐时现,像调皮的小姑娘的眼睛……”这正是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充分调动观察的结晶。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让他们自由拾拣身边数不清的宝贝。

四、正确指导写作训练

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后,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解决了素材的问题。有话可说了,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呢?

首先,要优化素材,理清思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写”,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清文章的主次详略,这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把自己针对每次训练题目的要求搜集到的素材,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选取重要的材料,理清思路,使得学生心中明确目标,为快速成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精选素材,争创新意

(一)写作时选材要新、要典型,力求一个“新”字。做到人云亦云的东西基本不云,老生常谈的事例最好不谈;对同一则材料要有自己的主见——合乎逻辑的独立看法,并能够自圆其说,做到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要启发学生,从平凡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从小事情上体会大道理。

(二)善于发现、观察,多角度用心感受。教会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通过精心选择,深入开掘,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第5篇

在作文素材积累中贯穿一个主线就是:以“我的偶像”为题贯穿始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树立偶像的价值,它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能让学生沦陷到为积累而积累的枯燥的作业差事中,提升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兴趣,那么学生在以后的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就会坚持的时间更长,挖掘的更深。

学生确定的偶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任务,一定是在精神层面对自己有重大影响、让自己佩服的人。可以是公众人物、科学家、企业家等影响一时的大人物,也可以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甚至就在自己身边的平凡的小人物。但一定是自己非常了解的,自己佩服和敬仰的,能在灵魂深处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人,甚至是曾经在某些方面让自己改变的人。

对这样的人物绝非是一知半解,而是要有一个立体的、全面的理解。对偶像人物的经历和体现人物魅力的事件要有全面的掌握,对偶像人物事迹的积累要持续至少一学期甚至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既要去看偶像人物的重要事迹、突出贡献,又要去了解偶像人物在奋斗历程中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看他们的传记甚至走访他们的故居。能够在历史和现实、时代和精神层面对偶像人物有一个正确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对偶像人物生活经历的丰富性和人格魅力的多面性有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正是我们要积累的作文素材的核心点,许多妙笔生花的独到见解都是在平时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和品评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来的。

在操作实践中,可以先让学生选定一至两名偶像人物集中搜集材料,每人选择的人物绝对不能太多。事例是基础,评价是关键。评价的深刻与否直接影响到未来作文见解是否深刻,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劳动成果,以演讲或交流等演示性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所得,提高学生进一步积累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乐趣。也可以让学生自行从“我最喜欢的作家”、“最让我感动的人”、“最让我敬佩的人”、“影响我未来的人”等题目中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