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子之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庆市壁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评估它像一根绳提领着孩子的发展,规划着教育的历程,更是教师在个别化教育中,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抉择、教学成果鉴定的风标。
关键词:评估 个别化 风标
【分类号】:H319
正 文: 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也是特殊教育的本质。实施个别化教育,如何在IEP中细化教育标准实现残疾障碍孩子的蜕变,我认为要从评估开始。
一、 科学评估使个别化教育成为有本之木
个别化教育(IEP)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分科教育,真切关注每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单元主题教育。个别化教育目前只在特殊教育学校,或者只是智障儿童的教育中成型。在两年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个别化教育要落到实处,与孩子一生的发展融合,科学的评估是个别化教育课堂绽放出奇光异彩电源,是教师实施IEP的奠基石。
二、通过入学系统的评估,关注了学生横向的发展,更关注了学生纵向的发展,彰显个别化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1.成立了专业的评估团队,全方位对孩子进行个别化奠基评价。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他的障碍类型和程度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学的主体,个别化教育中了解学生,不是原来的片面的谈谈话,做个观察填个表。如今我们是联合医院的专业鉴定人员、学校专职的心理教师、医护人员、教务处教师、班级教师,以及家长等成立了6到9人的专业评估团队,每个人进行了详细的分工,逐一对个别化班级中的孩子进行教育评估。这样孩子个别化计划奠定了专业人员支持和基础。
2.评估多维度、科学详细,结合每个孩子的身心体质的特点,确定了孩子的优先发展区。
专家团队的成立后,集中所有人员在15天左右对孩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和测量。通过专业的《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Vincland适应能力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等对孩子进行测量。走访其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家中的长期监护人,掌握孩子出生史、病历史、家庭成长、学习情况。从孩子的感知觉、认知能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适应以及情绪控制对孩子进行了现场评估测评。分析孩子所有特长,拟定最近发展区,制定优先发展的项目。
3.通过评估拟定丰富的生态性的、功能性的教育内容,彰显个别化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支持性。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生的主要载体,其中“精华与自然”两个部分钟摆现象让我感受很深,作为教师,我希望把最好的传给孩子,也疲于奔命的把好东西揉捏在一起塞给孩子,然而事与愿违。面对孩子们存在的显著差异,我们的课程必须是要适合孩子的。在这里一些自然性的、生态性的、支持性的课程使孩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我们预设了各种支持系统,各种简单的、具体的、可以操作,开设功能性的补偿教育训练,针对不同的轻重程度分设了可教育、可训练、可养护等活动策略。
二、通过阶段性的评估,让教师实时优化教学策略,为IEP主题单元教学有效、高效保驾护航。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学的关键区别在于智障教育是通过个别化单元主题整合教育把这些智力受损的特殊儿童教育培养成一个能够适应生活的社会人。在教学中阶段性过程的评估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催化激励作用,传给教育课堂不竭的马力。
1.在课堂的实施中,评估关注教学课堂的障碍干预、生活补偿,在无障碍教学中实现卓越课堂的内涵。
在课堂障碍是特教孩子的一个痼疾,面对孩子们不同的障碍:自闭、多动、攻击等等,我们教师在工作中潜心研究认真开发,研究学生行为,提高学习兴趣,在各种障碍的干预中我们斗智斗勇,与他们的痼疾斗体力,耗精力。比如怎样突破自闭症儿童的沟通交往,我在教学干预中,就交给孩子最有效的、最实用的沟通交往词句。如“帮帮我”“给我”两个词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向人寻求帮助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2.合理评估,树立教师的花苞心态,理性看待学生能力,突破教学的挫败,真正显现课堂中学生能力提升。
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一生一课表”“一生一方案”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念,那就是“一课一足迹,一生一发展”。特殊儿童的发展不是想象中成直线性上升发展,他们的成长是成坡度折线的螺旋发展。发展的缓慢在教学中往往使许多教师避免不了挫折和挫败。“怎么教也教不会”在我看来,不是他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我们评估对不对,在评估中不能把对待普通学生一样标准,更不能只关注目标整体划一的达成。通过个别化的评估,细化每个学生的活动目标,为孩子拟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通过与他原有的能力为基线,在每一堂课中细化具体目标的达成,形成行为线。这个要求并不多,只要一天有一个改善,相信铁树也有花开的一天。
3.整合评估,课堂全面协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个别化教育活动中主题单元的教学,整合了学科的单一刻板,学科间亲密的合作。单元主题在遵循学生的评估下,整合所有的教学目标内容,一个主题提携了所有的教学科目。通过设计单元活动的策划,把我们手中的教材进行借鉴整合,同时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学生的课堂教材。比如:认识新校园主题活动,我们所有的教学老师,语文教学通过认读文字,识记儿歌;数学教师通过观察新校舍,认识新同学掌握前后、远近、大小、多少、等数概念;美术通过相应的画画,音乐通过歌谣等认识校园歌唱校园美化校园等。这种整合评估模式,将教材在一脉相承的目标下将课堂从横向上链接起来,给学生更宽广的发展。
三、细致全面的期末综合评估,让孩子看到沉甸甸的硕果,家长幸福满满,赋予了课堂更广阔和富足的内涵。
1.评估直面家长,教育课堂互动沟通。
单元主题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家校联系,我实施的家校综合评估。这其间一个保障性的支持力量是家长的支持。家长从态度上和精力上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力保障。单元主题教学中,我利用班上家长对教育的支持,每一个月的月末周五,进行家校的教育互动评估,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同时细致的掌握下一个月单元主题的内容和一些必要的教育方法。
2.测评玲珑剔透,内容动手动口。
综合评估要见证实施单元主题的课堂成果。在一年总结性测评中,组织班级教师提前一周进行了学科教育的测评、测试。对传统的期末考试,进行了改革,我们的考场可以在教室,可以在操场,还可以是餐厅,是寝室。学生测评的内容、答题方式很多,有书面的、口述的、表演的、操作的。测评题的类型,从根本上进行了改变。这是一次质的改变。回想原来在传统期末测评中那些智障孩子消极的态度,困难的题型,与焦虑不安的教师,让期末的测评暴死于一堂呆板的考试课堂。一学期结束了,学生希望看到成长,体验学习的荣誉与快乐,但是一张简单的卷子使学生试考的冲动,与无从下手的困境,瞬间让他们从天堂到地狱。如果,测评不只是在卷子上的简单对错,我们的测评更客观和实在,我们的孩子他们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预设 动态生成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倡导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1]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来面对“预设”与“生成”这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一、音乐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路径选择
音乐教学的动态生成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学生实际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等进行有效利用和生发。大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在弹性预设中孕育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预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是要求教师放弃“预设”,只是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而是要富有弹性,讲究艺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方向性和成效性。例如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我在设计教案时作了精心的预设:在上完《七子之歌》,学生充分感受了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和愿望后,提出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期盼台湾早日统一”为主题,集体创作一个音乐小故事。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准备后,各小组开始展示,有的创编并表演故事情节,有的创作并演奏了音乐,有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声情并茂地演唱。还有小组集体创作了一幅画,画面中间坐着一个妈妈,周围有七个孩子,六个孩子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身旁,但还有一个孩子远离妈妈,伸着双手,眼里充满着眷恋和期盼的神情……正是由于课前我作了精心的有弹性、开放式预设,才出现了如此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由此可见,教师要对可能的“生成”层面作出精心的预设,使预设富有弹性和留白的空间,从而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惟有如此,教学才能成为一种鲜活的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2.在对话互动中引发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和传授者,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对话的过程。在师生、生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从而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如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野蜂飞舞》,当学生们欣赏完毕,我请学生回答从中听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好像听到了机器的声音,有的说感觉听到了苍蝇翅膀振动的声音,有的说是蜜蜂嗡嗡叫的声音,还有的说是飞机、是蚊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赞赏,同时趁热打铁,继续请学生们试着用音乐的要素来分析乐曲。学生们不但从音乐的节奏、速度等方面来发表他们聆听后的感想,还从力度、情绪、音色及小提琴的表现力等方面进行阐述,整个课堂气氛活泼而灵动。只有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师生的互动对话,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性才在动态生成中逐渐形成。
3.在瞬间捕捉中培植生成。
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偶然和意外的事情发生,打乱教师原本的教学流程。教师应独具慧眼,随时把握课堂中闪光的亮点,敏锐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创造条件去培植它,使之成为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突然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如果教师采用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得当,非但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休止符时,一位老师刚在黑板上划出个O,就有学生调皮地大叫:“老师,××说你画的记号是有眼无珠!”顿时,所有的学生哄堂大笑,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大家原以为老师会严厉训斥这位学生,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灵机一动,做出噤声手势,微笑着说:“你说的没错!不过,老师更希望你用优美的比喻和更好的表达来向我们说出休止符的特点,好吗?”该生愕然,红着脸想了想说:“它像一个大圆盘。”老师立刻用赞许的眼光和满脸的笑容给予了充分肯定:“你形容得很好!”他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被激活的思维迸发出绚丽的火花,纷纷发表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敏锐捕捉,没有精心的培植生成,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纷呈的创造。
二、音乐教学中动态生成“度”的把握
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把握好生成的尺度。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遵循规律,讲究真实自然。
动态生成性资源的产生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具体的情景相伴而生的,是师生智慧与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少教师由于片面理解生成教学,为了追求一种形式,体现新教学手段的丰富,不惜违背生成教学的规律,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从而使生成丧失了价值和意义。如在欣赏《梁祝》时,弄两只蝴蝶在教室里荡来荡去,或制作一个精美的动画,学生的注意力不时被它们分散,难以保证有效的欣赏。其实像《梁祝》这种标题十分清晰的音乐,只要静静地聆听、细细地品味就行了,其他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教学生刻意追求的另一种表现是,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左的看法或者出现超出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问题时,教师就认为这是进行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情境”,马上调整教学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围绕这个所谓的“新素材”进行讨论、学习。其实,“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因此教学手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应是根据教学内容自然形成的,与教学情景自然衔接、与教学流程自然连接、与教学目标完美融合的“生成”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2]
2.立足本体,强调音乐特性。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音乐为主线,不能离开音乐而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或削弱音乐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渗透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之中。[3]所以动态生成性资源要立足音乐本体,强调音乐特性,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探究的机会。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音乐的学科特性,一味追求动态生成,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和音乐的关系却越来越远了。如有教师在《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教学中,从新课的导入开始,设计的花样繁多,让学生一会儿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新疆,一会儿学做新疆舞的一些基本动作,一会儿学说几句新疆话,一会儿学习击鼓演奏,一会儿学习骑马动作……可谓热闹至极,学生玩得很开心。然而,课堂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准确、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可一堂课下来,能正确演唱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这种教学“生成”脱离了音乐本身,丢失了音乐课堂的音乐性,远远偏离了教学目标,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无效对话。
3.不偏不离,紧扣文本内蕴。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然而,新课标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绝不是放纵学生,放任自流,而应是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紧扣文本原意的准确诠释。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往往鼓励学生随意地发表看法和表演,因此课堂上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海阔天空地乱侃,而置文本本身的形象内蕴于不顾。如在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为这首乐曲取名,于是学生就起了《鸡打架》、《鸟类运动会》、《鸡叫》、《鸡飞狗跳》等名,最后,老师评价说同学们的取名都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很有个性,很有创意……以上教学片段似乎体现了高度的民主性及个性承载性,但却偏离了文本内蕴,与作者的创作意愿相差甚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作品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尊重作品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结合学生经验和时展去挖掘和追求作品的拓展意义,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
综上所述,生成教学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它让平实的课堂因生成而变得趣味无穷。生成教学需要教师潜心涵容,真情演绎,让我们用机敏与智慧把握好课堂中每一次凸显的灵性之光,让课堂永葆动态的美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