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文化遗产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民族文化;动画;应用
在动画设计空前发展的今天,动画设计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特点愈加显著,当今世界动画艺术发达的国家日本和美国等也都是在动画民族化上具有鲜明特色的。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与加强。但是中国动画界在这两点上的发展尤显不足,因此探讨分析动画艺术不断发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特点,探寻中国国产动画发展的艺术道路尤为重要。世界动画强国的成功可以使国产动画找到自身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国产动画的发展必须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丰富养料。
一、当前动画创作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我国动画界应重新认识到民族文化与传统艺术才是动画艺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处于21世纪最初10年中的中国国产动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我国现在的很多动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都多多少少的有外国动画和漫画的影子,尤其受美国和日本的影响比较大。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画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我国动画的发展不能否定国外动画艺术的成功实践,但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模仿,最终只会丧失国产动画自身的民族土壤。在开创我国的动画新表现形式的初级阶段,存在模仿并受到国外作品影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创造和发扬中国风格表现形式的国产动画片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借鉴是必需的。借鉴要把握怎么“借”,“借”什么。国产动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不能盲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产动画的创作找到正确的定位。为此,国内动画工作者正在从创作思路、制作方法、生产模式、营销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与探索,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应用正是我们的本土优势,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国产动画之所以能创立“中国学派”,并受到世界认同,最重要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并成功地将这些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糅合到动画作品之中。当前国产动画设计中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应用的缺失,更显现出国产动画应该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要选择传统艺术中品位较高、民族特色鲜明、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资源。作为中国国产动画的设计者,应该注重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造型语言。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底蕴极其丰富与深厚,将其运用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成功范例却相对较少。
二、“中国学派”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动画大多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使用线条来勾画形象,因此国产动画行业里的工作人员也多是美术专业出身。这些动画设计人员谙熟中国绘画的精神和笔法,以其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断地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精髓同动画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大量优质的画面效果。他们的创作能使活跃的线条富于节奏、韵律和抒情功能,从而呈现“中国学派”造型上的意象特征。
画面是动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元素。而绘画对于动画画面的意义非比寻常。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如果想获得质量好的画面效果,绘画就要发挥重大的作用,即使是在电脑动画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制作也不能忽视动画的美术设计这一环节。事实上,不同的绘画风格会使动画作品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国产动画制作在探寻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中,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和技法,创作出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无论是在“中国学派”的代表性作品《大闹天宫》里还是在享誉世界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中国绘画的风格与技法都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
中国国产动画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我国的动画从业者创作过一大批视觉表现形式具有浓郁传统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这些优秀动画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水墨动画更是被世界美誉为动画界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中曾经有过的成绩,证明中国动画应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是有很强实用性的。探寻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个深入了解,对今天的中国动画设计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已有的中国动画在应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不足之处,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在新动画设计时代的创作道路。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的地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孕育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这些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传统艺人们的不断积累、时代的提炼与升华,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不可缺少的珍宝。中华文化也因这些经典艺术而日渐丰饶,成为一块艺术养料丰富的沃土。只有在这块土壤上哺育中国的动画之树,才能使它茁壮成长,并开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之花。
三、民族文化与动画的结合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化沉积所致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种类颇丰。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艺术的特征,民族的文化。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视觉艺术资源,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这个由传统艺术精品汇聚而成的艺术宝库已经成为国产动画艺术形式的“文化储备”,随时为国产动画提供所需要的资源,艺术宝库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比如国画、剪纸、泥塑、木雕,等等。这些艺术样式只属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刻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宝库里还有各种成熟的技巧和优美的造型,能开阔动画艺术家们的视野,触动他们的艺术灵感。比如汉代画像石艺术中就有丰富的画面造型,为国产动画提供了优秀的艺术形式,从动物到人像,从耕作劳动到闲居休憩,从征战杀戮到祭祀游行,天上地下无所不包。在洛阳汉墓像砖中有一组讲述“二桃杀三士”故事的画面,极具戏剧感和表现力,作品将主人公三位侠士激动的神情、富有张力的动作都合理地展现了出来。这些汉代画像中的人物造型有的洒脱自在,有的率真自然,有的剑拔弩张,为动画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经过数以千年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种艺术样式,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成就了独特的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中国画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出来的独特韵味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画的传统艺术风格。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史,远古的岩画到徐渭、石涛再到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人的作品,除了其中运用纯熟的笔墨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出的“意象”思维以及对写意性的创造。这种艺术的思维突破了对所画物体明暗、体积以及比例的写实表现,它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提高到通神会意的高度之上,这便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以“写意”为其精神内核的独特风格。以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为例:影片在对形象的塑造上采用了民族韵味极强的装饰画风格。动画的造型设计在对动画形象二维空间线条的处理以及对于色彩的选择上都很注重对于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使得动画形象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影片在设计背景时,创作人员汲取了许多传统装饰画的艺术特点,将传统装饰性绘画中的精巧韵味与风景画的宏大气势有机地结合并运用到了影片造型中,使得动画片的背景显得既精致华美又雄伟壮丽。除此之外,影片的视觉设计还从我国的夏、商、周等朝代的铜器以及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历朝历代的造像、壁画、民间年画和民间版画等诸多传统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推陈出新,塑造了一幅幅既具民族特色,又具艺术新意的动画图景。这样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动画片《哪吒闹海》中也有表现。动画作品以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映衬剧情,使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中国国产动画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运用中国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自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动画艺术中的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的技术性是其发展的支撑,动画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艺术形象是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因此,动画艺术形象选择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主张国产动画应该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要选择传统艺术中品位较高、民族特色鲜明、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资源。作为中国国产动画的设计者,应该注重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造型语言。这就需要中国动画设计的有识之士从研究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入手,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借鉴传统也是要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现成形象,将无法脱离它已形成的造型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在我国近期的动画创作中,国产动画证明了一条如何在众多国外动画中脱颖而出、塑造有中国特色新型动画形象的范例,这也正说明了运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创作理念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合众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在2009年为央视广告部创意制作了一条水墨风格形象广告。它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和现代三维技术完美结合,创造出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天高地阔,不如宇宙博大,任何“有形”的广阔,都莫如“无形”的包罗万象;任何“有界”的平台,都未有“无疆”之境界深远,将古代文明(艺术,建筑等)通过灵动的水墨与现代社会(科技)有机串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产生出一种崭新的、富有和谐的社会精神力量,令人耳目一新。它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传统与民间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中蕴藏着巨大的宝贵资源。中国动画的发展不能仅依赖某种技术,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一套。
现在应该重视的是从我们本土的民族文化中,用时代的眼光来挖掘其中的生命力,国内动画创作者要具有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动画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并始终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动画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重新塑造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形象的国产动画。由此塑造的动画必然能够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及国际上的公认。
[参考文献]
[1] 胡照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1-66.
[2] 路盛章.中国动画发展状况及其发展品味[J].美术观察,2004(06).
关键词:民间;组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启示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2-0123-04
一、民间组织的概念与分类
国际上关于民间组织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复杂的问题。由于历史背景和语言习惯不同,这类组织在国际上有着多种称谓,如“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志愿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草根组织”等等。虽然这些组织在称谓上存在差异,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它们都具有以下五个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特征,即:组织性、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或其附属机构)、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在国内,民间组织概念的演变总体上经历了“人民团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的过程。虽然不同时期称谓不同,但所指的都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向社会提供专门领域公共服务的法人实体,是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三大属性组织的总称。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者们从法律、资金来源、运作模式、组织的特征等方面对民间组织进行了多重定义,但从组织特征方面阐述的定义更具有包容性,便于国际间的研究与交流。因此,在对民间组织进行定义时基本以这种方式为主。基于这种定义方式和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可将民间组织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种类型,它们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以及非政府性的特征。
二、国外民间组织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国外民间组织依照功能不同,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也各有差异,有的负责保护,有的负责评估,有的负责规划,有的负责学术研究,等等。具体来说,它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表现为:
1 催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国外民间组织往往以呼吁、提议、请愿、游说甚至直接参与等多种方式催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如在美国,1961年《国家公园系统组织法》是在约翰·缪尔和其所在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的推动下产生的。这部法律的颁布直接推动了国家公园司的设立,从而为国家公园、史迹、战场遗址、自然景观和国家保留区的保护奠定了组织基础。它的诞生对美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但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而且这些遗产的周边景观也得到了整体保护。1935年颁布的《历史遗址与古迹法》是在市民组织——美国历史建筑调查组织和平民保护组织的推动下通过的。该法明文规定:美国各联邦机构在制定规划与政策时,必须将古迹等人文景观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文物古迹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灾难性的破坏。为此,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于1963年与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全国史迹理事会(后更名为“全国史迹信托组织”)联合颁布了《美国古迹保护之准则与纲要》,呼吁联邦政府尽快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史迹登记与保护业务,同时建议利用减免税方式鼓励民间组织的古迹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国会于1966年10月15日通过了《国家古迹保护法》。又如:法国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行政管理工作,他们主要通过在自办的刊物上讨论国家制定有关遗产的主要政策、向议员反映意见或提出建议、组织民间活动发表看法、在相关政权机构中占有席位等方式对国家有关立法施加影响,在法国遗产法律的制定和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为使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广泛的关心和重视,使有关知识迅速传播,国外民间组织在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的工作亦不遗余力且成效显著。具体来讲,国外民间组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第一,出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书籍和刊物。如法国的一些民间组织出版一些科技或普及读物,传播遗产及其修复方面的知识。英国的民间组织则致力于出版相关书籍,为古建所有者及从业人员提供理论指导。这些期刊一般都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普及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民众的阅读与认知。第二,组织并接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赞助。法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一些善于经营的公司为保护遗产提供赞助。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为保护遗产出力,赞助的种类和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英国的民间组织作为非政府法人组织,社会捐赠是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各民间组织一般都设有专门接受捐赠的机构。第三,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教育。在意大利,文物修复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与之相关的教育体制与培训体系也相当完善。除了政府设立的专门的文物修复学院和教育培训基地外,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立历史艺术、考古、建筑、修复等科系与专业,如维泰尔堡大学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系。在法国,很多民间组织致力于在校园开辟遗产园地,在课堂上、遗产陈列室和古建筑中开展活动,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人中树立保护遗产的意识。民间组织还将业内的行家组织起来,为参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年轻人开设相关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此外,它们还开办保护、修复古迹的专业学校,并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指导等等。在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民间组织还设立了奖学金,专门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和从事古建维修的工匠艺人。同时举办针对房产所有人的短期培训,通过遗产教育,使他们了解古建使用、保护与修缮方法。此外,它们还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情况实施学术调研。第四,组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在法国,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了“义务者工地”活动。这项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及修复古迹和文物。活动点涉及城堡、堡垒、塔楼、骑士官邸、教堂、农舍、农场、磨坊、工厂、花园等。这些工地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开放,他们可以在工地上自愿工作。法国民间组织也不定期地举行针对物业主、国家权力机构、决策者、使用者的活动,如遗产日、比赛、讲座、展览和探险等。国外民间组织在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所做的细致且多样工作无疑会使得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关心和重视,使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极大地得到强化。
3 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决策过程,发挥专业咨询作用。
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民众色彩以及流动性和变异性。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时,通过耳濡目染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更为深刻,具有置身于当地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的地缘优势,而且其本身也是构成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生存传衍的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更容易获得当地民间艺人和民众的配合与协助。因此,国外民间组织往往直接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决策过程,成为政府的专业咨询机构。如:意大利法律规定,凡涉及已经列入保护范围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拆迁、重建、修缮等事宜,均须征得有关民间组织的同意。这些民间组织定期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施工许可证的发放问题,同时写出意见书并呈报申请者所在地方政府及文化遗产部,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又如:法国很多民间组织被称为“遗产发现者”。他们通过收集有关资料,为遗产申请保护,尤其是在鉴定和保护被忽视文物(如磨坊、炉灶、挂钟、日晷仪、井等)方面作用明显。由于民间组织深谙当地情况,熟悉这些文物的传统使用技法,因此更有资格选定、鉴定和管理这些文物。而且,法国的民间组织越来越多地承担了历史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中心的职责,为保护遗产活动提供咨询,传播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再如:在英国,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组织所招募的会员一般都是致力于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士和热心人,其中包括不少老宅的所有者。这些民间组织主要通过为政府提供遗产登记、遗产环境变更、遗址维护以及文物、古代建筑的购入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必要的监督与严格的指导。
4 将市场机制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获得良性发展。
国外民间组织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途径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入其中,使这一工作获得充足资金,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如:意大利民间组织努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通过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经营,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获得良性发展。文物旅游已经成为意大利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最佳卖点,也是意大利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意大利,不但有相当数量的私人小企业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修复与经营,一些著名的大科技公司也常投入巨资,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及新材料的研发。此外,私人、企业及财团在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过程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资金投入。一些企业还常以赞助或成立基金会的方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积极支持,而国家则通过减免税方式,在经济上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鼓励,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资金的筹集上呈现出多元化、充足且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又如:英国民间组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亮点是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市场,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满足国家保护遗产的需要,最为常见的就是将历史文化遗产产业化,通过旅游观光赢得效益。有关资料显示,仅1996-1997年,英国国民信托和英格兰遗产这两个民间组织就利用自己手中的历史建筑与遗址,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各1000万人次,利用自己手中的博物馆及画廊接待世界各地游客各1亿人次,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此外,法国的民间组织也特别重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对遗产进行鉴定和修复,使遗产恢复生机,发挥作用,并且产生经济效益,能重新使用并向公众开放。为使更多的民众认识遗产,更好地发挥遗产的作用,法国的民间组织还经常围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组织一些宣传、游览或展览等活动,甚至安排演出、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等活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历史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也已成为国外民间组织关注的重要方面,它们在这一领域已经做出了积极且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5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体业务。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业务是国外民间组织参与这一工作的更为直接的方式之一。如:在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委托民间社团组织托管的方式实现的。成立于1983年的“古迹信托”是法国最大的古迹托管组织,在过去的20余年中,这一组织不但较好地完成了对各类古迹的托管,而且“适度”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使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保护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从1995年起,中央政府又将共计100处古迹的托管工作交给了“古迹信托”组织,并规定除了硬件维修费用仍由国家支付外,其他方面的管理与营运全权交由这一组织负责,国家不再进行财务干涉。据称,法国目前共有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民间社团组织18000个。如古迹信托、青少年与文化遗产古迹国际协会、法国传统宅院促进会、历史建筑促进会、法国国立古迹建筑博物馆、古迹基金会、文化遗产专门性博物馆等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又如: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共享,意大利中央政府特别设立了目录及档案材料中央学会、意大利图书馆统一目录及图书目录学情报中央学会、图书修补中央学会等。这些学会拥有独立的行政自和经营权。它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同所属机关进行业务联系,必要时协调共同的科研计划、编目计划和保管计划,并与意大利及世界各国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国外民间组织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运营使其能够更为细致有效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作用。
三、国外民间组织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动画 对比 表现 动画角色
《功夫熊猫》《兔侠传奇》源自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作团队,却有着相同的文化旨趣,在文化表现上都藉以中国文化作为元素。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动画设计的思考。
一.《功夫熊猫》与《兔侠传奇》的对比
1.受众人群对比
故事情节也是观众所比较重视和在意的。《兔侠传奇》的故事情节稍微有点简单。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兔侠不需要努力,不需要付出,只要有正义的精神就轻松地打败了坏人的一个故事,故事情节没有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功夫熊猫》中主人公的形象处理也正如配音阿宝的杰克布莱克所言:“阿宝其实是一个大小孩,所以小朋友和年轻人都会与这角色产生共鸣,投投入他的成长之旅。”体现这两个年龄段人群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行的精神,作为这一精神的体现,受众人群相对范围要广一些。
2.《功夫熊猫》、《兔侠传奇》受众的感悟
对于这两部影片来说,中国影迷观影后的体会是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中国的文化财产在别人手里变得赤手可热而着急,一种人认为这是好莱坞掠夺中国文化,担心自己没有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被人抢走;另一种人认为这部片子是中国国力昌盛的表现,作为只把西方文化当作文明产物的制作工厂,能藉以中国文化背景来进行制作也是中国文化强盛的充分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说服力。
二.《功夫熊猫》与《兔侠传奇》的对比来看中美动画的差异
1.主题特色
(1)美国动画的主题: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比较明显,在美国的动画片中各种题材的动画片都会出现,并且制作的都非常精致,我们总能看到美国动画片不断推陈出新,走在世界动画的前流。在动画制作中不断变化的主题和跳跃的故事情节把不属于本国文化的故事重新包装,把美国文化特征强行置入了原文化。例如《功夫熊猫》则是运用中国的元素,运用中国的国宝——熊猫来当主角。通过不断努力来验证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2)中国动画的主题:寓教于乐、忠孝情结是中国动画的最主要的主题之一。“寓教于乐”一直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中国传统素来“文以载道”,并且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道德的国家,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对审美期待,都隐含对“寓教于乐”的强烈需求。
2.角色选择
(1)动物角色是中国动画里的小角色
中国动画中的主角也不缺乏动物,像《喜洋洋与灰太狼》《虹猫仗剑走天涯 》等。这些动画片只是单纯的把动物制作成卡通形象来吸引孩子眼球与好奇心,并没有从深成次的去抓住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与爱好。
(2)动物角色是美国动画中最闪耀的明星
本文拟对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策略进行构想,并以河北地区部分文化遗产如何发掘文化价值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对这一构想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设想。本文希望能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体系,文化遗产中的精神价值和公众交流,使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价值意义走进公众的视野。
[关键词] 文化精神价值 传播 策略思考 地域性 河北部分文化遗产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但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价值的回归,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当前社会出现的文化娱乐化倾向以及中国长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现象,文化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本文针对文化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构想。
1、文化精神价值的资源与现代媒介传播体系应相互“接轨”
随着全球化、视觉文化与图像时代的到来,现代媒介的传播体系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流、融合、共享的重要媒介,也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的平台之一。通过现代媒介体系的发展,全世界的人们融入了一个泛文化的范畴体系。文化共享和文化精神价值的回归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现代媒介传播体系在广义上包括电视、电影及其网络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媒介传播载体――书籍或者文字的平面性或者静态的特征。我们把现代媒介传播体系称为立体动态的传播途径。这种途径使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方便,而且成为大多数文化爱好者共享的平台。它体现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正因为现代媒介传播载体有着突出的优点,它越来越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现代媒介传播体系应该和具有文化精神价值的资源实现对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在于自身的传播体系限于文化问题自身。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精神或者价值的传播和大众文化是脱节的。如何理解这一情况呢?文化精神或者价值的传播常常是学者或者精英知识分子的专利,和大众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大众文化则远离精英知识群体,不愿意关注那些专业方面的知识。
另外,文化精神或者价值在多数情况下,它的传播载体也限于书本或者其他的平面媒体,尽管也出现了像网络书籍这样的平台,但是它仍是专家关注的对象。因此,文化精神和价值的传播与公众的交流存在很大的距离感。
因此,如何把文化的价值通过一种新的途径和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给更加广泛的公众,是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那么,现代媒介传播体系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
让文化传播成为一种立体的传播途径则更加有利于文化价值的传播。本文设想的途径包括:(1)、构建专门的网络化文化频道与平台、构建专门的文化电视频道、制作文化纪录片、策划设计大型的文化宣传策略。(2)、文化资源和精神价值的传播实现数字信息化;(3)开通地域性网络博物馆和网络旅游平台,实现网络媒体与观众的互动;(4)、构建学者对文化遗产研究与网络虚拟博物馆的共享平台。(5)利用平面媒介宣传,打造软文化实力。(6)、举办重要的文化学术、展览、免费开放博物馆等系列活动。
上述构想体现的是如何利用现代媒介传播体系发挥作用,实现对文化价值的传播,从而缩短文化精神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感,实现其双向的沟通和交流,而不再让大众文化成为大众自身自娱自乐的消费对象。
2、对具有文化精神和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综合整理。什么文化具有文化精神和价值的传播必要呢?
本文倾向于从传统文化遗产中继承文化的精神和价值。下面本文以河北石家庄及张家口的地域性文化遗产作为案例来分析。
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河北张家口涿鹿地区的三祖文化有其典型的传统中华民族的发源意义。利用现代媒介传播体系对其进行弘扬,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长远的社会学意义。
另外,河北张家口的地域性文化遗产,还包括许多著名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宗教寺观壁画,以及在艺术史意义上保存较好的辽代墓室壁画。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播有利于丰富公众的文化信息,而且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产业化的转型,有着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
再者,著名的泥河湾文化也来自于河北张家口地区。还有著名的茶马古道都是见证这一地域性文化价值的具体历史遗存。
上述第二个方面,本文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文化遗产的案例。这些文化案例具有显明的地域特征和普遍性的文化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文化遗产所附带的精神价值和产业开放价值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相对普遍的情况是,这些文化遗产属于文物保护或者在一些学术领域内进行研究和传播,而且相对局限于一些平面纸质媒体的传播。
尽管也不乏一些现代媒介如网络的传播,但多数是非常简单的概况介绍,不能全面的介绍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更不用说这些文化遗产所能传播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遗产和公众之间的交流缺乏现代性媒介传播体系的支撑。
3、本文第三点尝试在现代媒介体系和文化遗产及资源之间构建一种较为实际的沟通体系。为文化建设和文化价值的功能实现提供一种应用性的策略和方法。
目前,现代媒介技术的数字信息化技术已在文化遗产的价值,产业化转型方面有了成功的典范。例如敦煌文化遗产,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为公众提供了虚拟旅游平台。公众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虚拟现实场景能够利用高精度的设备获取图像资料,从而为模拟三维现实提供了技术支持。
具体的案例分析:以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壁画和张家口怀安昭华寺壁画为代表。
本文的设想是建立一个虚拟壁画交互式体验场所。以展览馆的形式和网络媒介联系起来,在网络上构建虚拟壁画体验展览馆。这种虚拟现实的壁画体验模式以现实场景为模型,提供影像、声音,同时具备优良的导员解说和对各种文化知识的解释。以一种全方位的三维立体动态,系统的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壁画参观模式。
这种三维立体复原现实壁画场景的媒介方法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现实优点:
(1)、使壁画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不同地域的公众可以在不同时间内通过网络自由点击欣赏和体验壁画所带来的艺术美体验。很多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只是在学者、专家以及文化艺术爱好者之间流通。这相对来说限制了文化传播的途径。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大众文化体系中,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而不仅仅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
(2)、为具有地方性代表的壁画文化走出地域限制提供技术上的可能,例如利用数字信息化把毗卢寺壁画转化成一种立体动态全景的三维式场景体验馆。
如河北毗卢寺水陆寺观壁画在中国艺术和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但是,除了一些专业领域的学者和艺术爱好者了解其情况之外,大多数公众还不是很了解有关毗卢寺的各种情况。既使能了解一部分,也限于专业宗教知识和文化的原因,使公众只能把这些文化价值很高的艺术品当作消费品来对待。实际上,如果利用这种媒介传播方法,使地域文化走出去,面向全国和世界性文化遗产,成为可行的方法。
>> 电影《成吉思汗》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文化人类学的身体动作研究及其对体育人类学的启示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语境问题 文化人类学的危机及其解决路径 赏析《故乡》中的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间情怀 图像与文化人类学的结合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探究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物质文化研究 文化人类学中的性研究及其在华语世界中的表达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计量分析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贵州少数民族票据研究 “双轨水利”:农村水利运行机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广西南丹那地村“地牯牛”运动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以文化人类学视野论旅游文化 佛教仪式音乐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及对心理影响的价值挖掘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边远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客位研究 从文化人类学视野考察民俗新闻传播学的构建 花鼓起源:文化人类学视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朴一根. “拔河也被韩国抢占”――拔河登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不高兴了[EB/DL]. (2015-12-03) [2015-12-07]. http://.
[5] 任章赫. 传统体育拔河的历史[J]. 韩国体育学会会刊,2009,14(1):105-115.
[6] 朴开洪. 韩国民俗学概论[M]. 首尔:萤雪出版社,1997.
[7] 金光彦. 东亚细亚的游戏[M]. 首尔:民俗院,2004.
[8] 新罗时代的遗物,民众的东莱索战[N]. 韩亚日报,1938-01-05(01).
[9]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38[M]. 首尔:民俗文化促进会,2006.
[10] 洪锡谟. 东国岁时记[M]. 首尔:民俗院,1989.
[11] 今村昌平. 民俗人类学体系[M]. 首尔:民俗院,2009.
[12] 国史编撰委员会. 韩国史料丛书・续阴晴史(下册)[M]. 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80.
[13] 崔永年. 海东竹枝[M]. 首尔:奎章阁,1925.
[14] 郑观海. 观澜斋日记[M]. 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2001.
[15] 封演. 封氏闻见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16] 韩国史料丛书・舆地图书・补遗篇[M]. 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80.
[17] 村山智顺. 朝鲜的乡土娱乐[M]. 首尔:集文堂,1992.
[18] 许龙镐. 民俗游戏的全国性分布和农业性基盘――以拔河、摔跤为中心[J]. 民俗文化研究,2004,41(2):41-60.
[19] 六千名的大蟹戏[N]. 东亚日报,1921-03-21(03).
[20] 徐永锡. 重要无形文化财保存20年[J]. 国立文化财研究所,1984(17):364-386.
[21] 宋英柱. 我们国家拔河的体育考察[D]. 清原郡:韩国教员大学,1993.
[22] 表仁柱. 荣山江流域拔河文化的构造分析和特征[J]. 韩国民俗学,2008,48(11):299-332.
[23] 徐钟源. 拔河性格的持续和变化――以近代橹行[J]. 实践民俗学研究,2011,17(2):157-190.
[24] 李昌植. 拔河的传承和正月元宵节[J]. 韩国文化和艺术,2015,15(3):207-252.
[25] 张筹根. 关于拔河的研究[J]. 韩国文化人类学,1968(1):56-62.
[26] 苏赫肃. 稻作文化性拔河的传承研究[J]. 南道民俗研究,2011,22(6):135-167.
[27] 林在海. 岁时风俗[J]. 韩国民俗学,1990,23(9):285-308.
[28] 赵国华. 生殖崇拜文化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9] 何星亮. 中国图腾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0]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M]. 丁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1] 尹光凤. 岁时游戏的性象征体系[J]. 韩国民俗学,1995,27(12):257-281.
[32] 何根海. 绳化母题的文化解析和衍译[J]. 中国文化研究,1998,19(2):74-81.
[33] 苏赫肃. 韩国拔河的稻作文化性格[J]. 农业史研究,2010,9(2):1-16.
[34] 任兆胜,李云峰. 稻作与祭仪:第二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5] 魏征. 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M]. 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36] 彭定求. 全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