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心理论文

小学生心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心理论文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更多地重视物质方面的帮助,忽视精神方面的教育;注重有形的管理,而忽视无形的疏导。对学生的帮助很多都是贫困补助,行为约束,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疏通,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增强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塑造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

2高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2.1树立现代学生管理理念

首先,树立民主管理理念。高校学生都是受到多年教育的群体,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他们的思想相对较为前卫,对各种事物有了判断能力,对各种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不能采取专制强迫方式,不能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现和表达诉求的通道,不能堵塞学生的思想和要求,坚持发扬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项。作为管理者,应该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不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平等,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其次,树立法制观念。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我国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法制观念,既是高校现代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管理的具体体现。学生和学校存在明显的法律关系,我国法律赋予学生明确的权利,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教育和服务义务,对学生负有各方面的责任。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2变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以往管理模式的惯性,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管理与社会发展相接轨,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是义务教育,是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尊重和鼓励。既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更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依照我国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坚持教学、教育和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平等相处,不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发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就业、创业发展当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把提高学生就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看做学生管理工作的归宿,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其次,坚持民主管理,发挥法制管理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民主,依法管理,将民主与法制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进步。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更好地发扬民主,给学生更多自我管理权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一切管理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管理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发扬民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映问题,提出更好地管理建议,尤其是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提高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学生管理必须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依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教育管理法律管理学生,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对学生进行管理难免要实行一定的惩罚,对学生的惩罚处罚是以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法律为基本底线,以此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再次,树立服务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高校学生管理更多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摒弃传统的管理约束学生的意识。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服务学生发展进步为根本管理宗旨,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就业。围绕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各种帮扶工作,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道德境界,不断丰富他们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给他们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2.3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人的性格的形成,先天遗传占有较小比例,大部分是靠后天习得。班级同学每天的行为表现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产生影响,特别是优良意志品质的陶冶。调查发现:约45%的学生会在有心事时找同学倾诉,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学会找信得过的同学倾诉,这不仅有益与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同学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1、校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校方在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中国学校是由学校建立并实施日常的管理,要想全面细致的搞好小学生的校园文化,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方必须积极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1.1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造美丽校园文化氛围。美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基础设施和物质环境的建造,只有美好、舒适的校园环境更能让学生有“家”的温馨感觉,校园文化建设才更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和支持,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室里、走廊上,悬挂学生的优秀作品,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张贴有关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的格言警句,可促进学生树立道德及责任意识。

1.2继续改进和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我们要以不带有约束性的正面引导为主要手段,但还要制定各种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这样的基础规范要紧跟实际进行动态修订,其次,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标准,促使学生行为主动化和自律化。并且要不断对这些制度进行反思,及时的修订完善,让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学生自身和教师应做的努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想全面深入地建设小学生校园文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同时班级的干部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2.1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创造良好物质环境。良好的精神面貌离不开清洁舒适的自然环境,在舒心的环境中,小学生的精力会更加充沛,行为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应提高学生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努力营造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

2.2充分发挥学生楷模带头作用

学生楷模映射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价值观,他们为其他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他们也是学生与学校情感沟通的中介桥梁,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找到行动的抓手,规范自我言行,强化自身价值观,体现良好的学校精神风貌。

2.3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言行均会影响小学生行为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将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能更好地自我成长。要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要能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3.结语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1)个性与人格趋于定型,具有可塑性。中职生正值青春期,是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个性和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比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是对其进行心育的最佳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2)思维灵活,叛逆心理严重。职校学生大多处于心理逆反期,他们思维灵活,社会适应能力强,但做事容易一意孤行,不计后果。

(3)情绪敏感,自尊心强,缺乏自信。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学生因为中考失利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他们是在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常抱着“失败者”的心态,缺乏自信,他们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敏感,自尊心更强,更在意他人的评价。

(4)自控能力差,存在自卑感。多数学生自控能力差、贪图玩乐,入学前饱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漠和家长的训斥,总觉得低人一等,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5)缺少责任感,不懂得感恩。复杂的成长环境,使中职生存在逃避、退缩、极端和玩世不恭等心理特征。

(6)是非观念淡漠,缺乏组织纪律性。有些学生品行不端,违反校纪校规,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体现出他们在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

2、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学习心理问题

中职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些学生早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行为懒散,厌学情绪严重,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这些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信心不足。

2.2情感心理问题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世界复杂多变,自控能力弱,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行为,遇事冲动易怒、缺乏理智。有些学生对人对事态度冷淡,甚至怀有敌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在感情方面也容易遭受挫折,情感长期受到压抑、情绪体验消极,这与自身成长经历有关。问题学生多出自问题家庭,据调查,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居多,甚至一些学生被父母“抛弃”,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3个性心理品质问题

部分学生缺少积极的理想追求,生活散慢,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打发时间,他们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意志品质较差。这源于他们在初中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冷落,加上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他们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对人生的意义和自身价值没有正确的理解,性格上出现不良倾向,如暴躁、敌对、孤僻、胆怯、偏执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4人际心理问题

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成绩不好,被同学看不起,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不愿意与人打交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同异性多交往,但因心理不成熟,不能理智对待情感,容易引绪波动,影响学业。另外,一些中职生从前经常受老师的批评、指责,存在有对立情绪,师生关系不和谐。中职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容易跟父母形成代沟,造成家庭矛盾冲突。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

3、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教学效果。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导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和焦虑。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因为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意志薄弱、缺乏自信、精神颓废往往是因没有树立职业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的,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未来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引导他们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2)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做学生心育的引路人。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对学生最了解的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以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他们关爱,教导他们做人。当老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时,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协助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放松学生心情,形成良好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4)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校本培训,比如心理咨询师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必须设置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校园心灵关爱”活动,给学生发放相关学习资料,可以设置“心灵信箱”或通过“网上答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

4、结语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中职学校对档案信息化不重视,投入少

中职学校对学生档案的管理还停留在手工纸质模式,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浅谈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冯杰阳泉市卫生学校山西阳泉045000够,对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都投入不够。学校在资金和技术上对学生档案管理支持力度小。

1.2学生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进程缓慢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档案管理还是手工纸质操作管理模式,造成了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水平较低、查找时间长,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迅猛发展的需要。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增加档案管理人员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信息化的电子工具管理学生档案,才能使学生档案管理规范、科学、系统、高效。

1.3缺少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管档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技术

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兼职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接受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的培训较少,而且其他工作较繁杂,他们一般难以实现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只停留在简单的手工查找的阶段,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量大、时间花费长、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极高,不适应现代学生档案管理的要求。随着中职学生数量的增长,这就要求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

2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2.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的信息化,主要是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中职学校要建立学生档案信息化的新理念,做好宣传工作,更新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学校要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配置与档案信息化相适应的软、硬件。

2.2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学生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一部分,是学生的重要信息材料。用人单位、学校、学生本人经常需要查询学生档案,而传统的查询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时会发生档案查找不到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应用扫描仪、计算机和网络把学生档案以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计算机,以备查找,防止丢失。通过专用软件将学生档案中的录检表、学籍册、毕业生审核登记表、毕业生派遣花名册等分类编目、排序。在实行分类后,检索时可依据不同内容快速查找到相关材料信息。学校要配备电脑查询检索系统,向利用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档案查询系统库,分析学生档案查找利用较多材料,有针对性的优先这些数据,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2.3档案管理人员的建设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重庆市理工类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近年来,重庆市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辅导以及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自我认识、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改善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适应环境,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重庆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类的组织机构,成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

高校通过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由专职心理学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心理问题,使许多内向、自卑、不善于面对面表达的学生从中受益。

4.兴办心理素质教育网站

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便利、隐秘以及快捷的优势,通过兴办符合大学生普遍性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师生网上咨询和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5.成立心理素质教育的社团组织

为了使心理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许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比赛、心语讲座、放映心理学电影以及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

6.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化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及服务工作,许多高校运用心理学专业软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建档,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期系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新时期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也从单一的课程教育模式转化为具有“点、线、面”全面教育特点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结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高校的现代心理学教育发展比较晚,且过程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当前,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上,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不够重视,存在深入研究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效果还是有限。一些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没有统一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任课教师缺少学科背景和专业能力,课程教学效果较差,课程建设和管理缺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化程度低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绝大多数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低,具有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员少,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

4.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缺乏有效性,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检讨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大学生因为情感、升学、工作等压力,自杀及心理犯罪事件频发。目前多数高校仅仅以开展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但却无法做出实效性检验、无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轻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从而使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

第一,社会教育。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在需要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的同时,忽视了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社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重视重点院校或者重点学科的毕业生,认为学习好的学生能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导致很多学生重视社会需求,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大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人力和财力都有重大投入,奖励措施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察,很少以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劣为考察标准,“重文化,轻心理”的现象较普遍。第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遵循“学而优则仕”到“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成功人士作为孩子的学习对象,特别是有些专制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应有的文化知识外,摒弃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很多家庭教育无法起到有效的正面作用。第四,个人教育。用人单位大都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招聘人才,为了赢取学校和家庭的赞誉,为了毕业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发展,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2.体制机制不健全

第一,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一般被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由学生工作处统一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及管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以省时省力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状况的巨大变化,这种突出管理职能的体制无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体有效推进,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第二,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都会或多或少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差异性明显、实效性缺乏。文科类高校多,理工类院校少;本科教育多,研究生教育少;重课程开设,轻实践培训;重教学计划完成,轻教育效果评估。第三,考核机制。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课程教育以及课外咨询,想通过课程学习等达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却缺乏有效的后期考核,这里不仅指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考试,而且还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核。

3.保障条件缺乏

第一,专业支撑。与文科类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优势相比,许多理工类院校缺乏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学科条件支撑,仅仅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较文科类院校,氛围明显欠缺、成效不如人意。第二,相关培训学习。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相关实践培训,不仅受教育学生缺少实际的心理训练,教师也没有定期开展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比专业课教师的培训机会要少得多,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往往失去了先机。第三,心理素质教育整体薄弱。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持,难以发挥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素质教育只是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业压力不得不把文化知识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而把心理素质教育划入边缘教育范围。缺乏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有系统、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研究,应对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临时补救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切实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须紧扣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人员、设施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制度,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本环节建设

首先,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加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大学生能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必须是有相关学科背景和相关认证资格的教师来承担,并定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再次,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估机制。最后,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独生子女、理工科、边远农村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干预,切实帮助广大学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3.积极拓展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咨询辅导,也不能单靠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素质教育整体发展。特别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人才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

4.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确保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