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县**乡中心学校实行农村集中办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寄宿制度,走出了新路子。笔者就该在校寄宿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调查,采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乡位于**县东南部,是该县老区基点乡之一。全乡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108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41元。目前,全乡有初中与小学合办的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786人。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八九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乡初中辍学率高达14%,小学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生源减少,有些教师不安于在偏远农村教学,积极性难以发挥,办学效益低下,如该乡界源村1998年村级小学共有学生28人,配有教师4名,师生比为1:7,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有的村还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为改变不利局面,**乡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01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村级小学全部撤销,全乡只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达589人,服务半径21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小学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家长和校方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顾虑。如离中心校最近的**村学生上学需走6华里村道。最远的**村则为28华里,创办中小学生寄宿,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是较好的办法。为此,中心校在当地乡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集中办学的当年即开始筹办并实施了农村学生寄宿制度。乡政府出资4万元,县教育局出资3万无,学校自筹2.5万元突击整修和改建了学生住宿房42间,面积1860平方米,订制上下学生床铺420位,可收住学生420人,当时入住学生312人。设学生和教工食堂一处,面积400平方米。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开水桶、餐桌等等。新建了学生食堂,配备了卫生、健康、负责的炊事员,学生凭自愿每餐花0.3元、0.5元或1元即能分别买上一份新鲜可口的蔬菜、半荤半素菜或荤菜,即使不自带菜,全在食堂买,每月伙食费(大米自带)也只有30—50元。因此,实施寄宿制后,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轨道,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同。从当年在全乡进行民意调查中,召开2次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表300份,对集中办学,学生寄宿制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的达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乡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全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小学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心校在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一些学生很少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过低现象;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常常将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零食或打游戏机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太困难,生活费用太低,有的孩子只到食堂蒸饭,从不买新鲜热菜,一周仅靠一瓶自带的咸菜维持。既无营养,也不卫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等等。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91-03

一、和静县第四中学简介

和静县第四中学成立于2008年8月,坐落在民族英雄渥巴锡的家乡和静――东归名城,是一所主要以和静县各农牧区乡镇场适龄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包括学前教育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在内的全寄宿制民汉合校。

和静县第四中W在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县东归文化馆非遗中心等领导的支持下,为了传承蒙古族特色音乐,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民族音乐教育进入正规化、本土化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和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该校为江格尔、萨吾尔登、拖布秀儿、马头琴、蒙古长调、民族绘画、射箭、蒙古族摔跤、象棋、刺绣等教育传承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和静县教育局在该校设立了“小学蒙语文教学能手工作室”和“和静县中小学艺术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通过开展校园艺术节、特色组举办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的传承现状

(一)《江格尔》特色班。《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江格尔》诞生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流传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部落及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流域。

和静县第四中学《江格尔》特色班现有115名学生,由夏日尼曼老师任顾问,目前由布鲁盖和巴都木加甫两位老师任教,布鲁盖老师教授幼儿园及小学部低年级学生,巴都木加甫老师教授初中部和小学部高年级学生。学校为了普及和提高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在特色班和普通班均开设《江格尔》特色课程。特色班学生每天早、晚各一个小时学习《江格尔》,普通班每周安排一节《江格尔》特色课程。《江格尔》说唱班主要以小学部的学生为主,根据基础不同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进行授课,其中小班学生30名,中班学生40名,大班学生45名。所使用的是自编的和静县中小学《江格尔》校本教材。满都来老师编纂的校本教材《江格尔》,在《江格尔》特色班开始使用。

从学校教师的师承关系来看,夏日尼曼老师是国家级《江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民间艺人学习;满都来老师是州级《江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夏日尼曼老师学习。满都来是和静县第四中学的老教师,他把《江格尔》说唱传承给他的弟子巴都木加甫和妻子布鲁格。两位之前都是本校初中部的数学教师,2015年满都来老师调任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后,《江格尔》特色课程就由巴都木加甫和布鲁格两位教师教授。

从《江格尔》特色班的教育传承来看,小班学生主要是口头教学,即教师把主要的教学内容写到黑板上,带着学生说唱,几乎用不到教材。中班学生需要弹奏简单的拖布秀儿伴奏曲,按照曲谱学习。大班学生基本上可以表演一个章节的《江格尔》说唱。教师在给《江格尔》特色班学生授课时,将民间的口头传承与学校的教育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相结合。对初学者而言,适用于口头形式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把原汁原味、民族特色浓郁的《江格尔》说唱传承给学生,把更具有民间说唱的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先通过口头形式教学,然后运用教材加入文本形式进行传授,最后再引入多媒体音视频教学,学生跟随媒体音乐进行说唱。这样的教学形式,把民间原始的说唱形式与学校的正规教学体系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江格尔》说唱中会用到一些衬词,如“哎”“嗨”“啊”“呦”“啪”等。这些衬词一般在正词之后的衬腔中出现,也有个别衬词被用在正词开始之前,这些衬词与其方言中韵母的发音位置有着直接联系。说唱中衬词与正词的使用让说唱变得极其自然,可以说它们已经不仅是衬词,同时也是音乐化了的节奏助词,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了《江格尔》说唱中的独特风格。还有多数无意义的衬词在正词前后出现,使唱腔变得更加自然和连贯。

(二)“萨吾尔登”舞蹈特色班。“萨吾尔登”舞蹈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舞蹈主要流传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新疆卫拉特蒙古部族,是一种蒙古族乐舞的名称;常用蒙古族弹拨乐器“托布秀尔”伴奏,歌舞音乐是以短调民歌、说唱曲调与器乐风格的旋律为基础,结构方正、曲调简洁、节奏性强,易于边歌边舞。

和静县第四中学“萨吾尔登”特色班共86名学生,最初由祖鲁曼老师任教,现由曼都尔瓦和苏林格两位教师任教。除了特色班以外,全校学生都在跳“萨吾尔登”课间操,教职工也会跳“萨吾尔登”健身操。从学校的师承关系来看,和静县第四中学刚成立时,由祖鲁曼老师担任“萨吾尔登”教师,后来传承给弟子曼都尔瓦老师(小学部音乐老师)。现由曼都尔瓦和苏楞格两位教师教授“萨吾尔登”课程。目前,祖鲁曼和曼都尔瓦老师正在编写《萨吾尔登》校本教材,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主要跟随音乐跳舞,没有用拖布秀儿乐队伴奏。

笔者在与和静县第四中学“萨吾尔登”特色班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述“萨吾尔登”的来历、相关的故事,以及对每一种“萨吾尔登”舞蹈进行示范。每节课先用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故事,再让学生进行压腿、压腕等基本功训练,最后才开始跳舞。对于小班和中班学生而言,教师主要教一些基本动作和简单的舞蹈。大班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适当加大难度,排练了6种“萨吾尔登”舞蹈,基本上可以参加比赛和演出。

(三)拖布秀儿特色班。拖布秀儿是新疆蒙古族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弹拨乐器,与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库木孜、锡伯族民间乐器东布尔并称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木质短颈弹拨乐器。①

和静县第四中学拖布秀儿特色班由乔龙巴图和杜格尔加甫两位教师任教,乔龙巴图师从自治区级传承人确・依仁切。如今乔龙巴图又将拖布秀儿技艺传承给了杜格尔加甫、巴依尔、巴桑及和静县四中的学生。目前杜格尔加甫是四中的拖布秀儿教师。教师上课时,先给每个学生定弦,然后练习基本功,最后开始学习乐曲。课堂教学分小组进行,一般七八学生为一组,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还要一对一辅导。所教授的内容以自编校本教材《拖布秀儿》为主,配合弹奏一些《江格尔》说唱和蒙古族民歌的伴奏乐曲。教学方法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为主,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并辅助文本和媒体教学。

拖布秀儿的传承方式是将民间的口传心授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民间传承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族式的传承;学校把文本传承与媒体传承引入课堂教学,并结合民间传承,使其传承方式现了优势互补。

(四)马头琴特色班。马头琴是一种在我国蒙古族聚居区流传很广的民间乐器。由于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各地区的马头琴在形制、构造、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有许多不同,但其音乐本质是相同的。从总体上看,马头琴的弓毛、琴弦用马尾制作,梯形共鸣箱,琴杆顶端雕有马头,弓在两弦之上(不在弦间),拉奏是马头琴最大的特点。

和静县第四中学的马头琴教师主要有布仁别克和洪格尔两位,原来的马头琴教师巴图门开已经退休。从师承关系来看,巴图门开和洪格尔两位教师师从内蒙古著名的马头琴大师、国家一级演奏员齐・宝力高,巴图门开又继续传承给弟子布仁别克,其属于师徒传承。

马头琴主要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上课时先让学生拉长弓、琶音,然后拉奏简单的练习曲。课堂上,教师一句一句教学生拉奏,最后将整首乐曲合起来演奏。教师会选取教材中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乐曲进行教学,如《鸿雁》《嘎达梅林》《蒙古骏马》《黑骏马》《蒙古人》《土尔扈特的故乡》等,这些乐曲都是耳熟能详的。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所选的乐曲也不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句一句地教,逐渐由乐段合成乐曲,学生对音准的把握有所提高。

该课程采取分班教学,按照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进行授课,每种班又分有小班、大班。除了教师亲自教学外,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大班学生要帮助小班学生学习,高级班学生要教中级班和初级班的学生,实行一对一负责教学。这种带动式、帮扶式的学习,使学生水平提高很快。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马头琴,每天坚持练习,一直到高中毕业,其专业程度提高了很多。

(五)长调民歌特色班。长调民歌是一种带有跨国性的文化现象,除中国以外,北方邻国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均有长调民歌。从总体上说,中国是长调民歌的重点分布地区,内蒙古则是我国长调民歌分布的中心区域;除内蒙古之外,新疆、青海、甘肃境内聚居的蒙古族中,也有长调民歌分布和流传。②

从音乐特点来讲,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有较长较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其节奏舒缓自由、自短腔长,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还盛行短调民歌。短调民歌跟长调民歌正好相反,其篇幅较短、曲调紧凑、节奏规整,音域相对较窄,是一种字长腔短、均分律动、较为欢快的民歌形式。短调一般是两行,有的是两句或四句式,节拍比较稳定,歌词简单,灵活性很强。短调民歌演唱最多的是爱情歌曲、幽默歌曲等。

和静县第四中学长调民歌特色班由克・才热老师任教,特色班共有学生84人,其中大班44人,小班40人。从教师的传承谱系来看,克・才热老师跟随其母(民间艺人)学习长调民歌。从上课情况来看,学校没有自编的校本教材。教师上课时,把歌词写在黑板上,逐字逐句教学生演唱。先教学生唱七个基本音阶和本节课所学歌曲的乐谱,然后才唱词。教师根据不同地区的长调特点进行教学,新疆的长调中音较长,腔体较短;内蒙古地区的长调主要以高音为主,腔调悠长。

和静县第四中学长调民歌特色班采取口头传承的方式,但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分为大班和小班,对于小班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以口头教学为主,附加媒体音乐;对于大班有一定基础且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除口头教学外,还要运用乐谱和歌词,并附加媒体音乐。

三、和静县第四中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和静县第四中学是一所以蒙古族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在校学生大多数讲蒙语。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双语大赛、歌咏比赛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

(二)引进人才,加大民族音乐的传承规模。和静县第四中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加强师资培训,还要请民间传承人进课堂授课。

四、结语

从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来看,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社会传承和政府参与的传承。通过学校的教育传承,特色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并获得奖项。如特色班师生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疆2011新年音乐会,以及2011年“巴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器乐展演”等演出。希望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特色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继续培养更多优秀的民间传承人。

注释:

①参见陈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4,第186页.

②参见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3,第6-7页。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乌鲁木齐市是个人口较多、学校也比较集中的地区,新疆的著名高校也集中在这里,下辖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新市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和乌鲁木齐县。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校的学生,我们的样本是分阶段随机确定的,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有代表性,我们在每个区随机抽取一所高中、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大学当中既有著名的高校,也有一般的技校;既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此次调查,我们总共发了685份问卷,小学是160份,初中、高中、大学各175份。有效收回642份,总回收率是92.14%,小学的回收率是84.38%,初中的回收率是96.11%,高中的回收率是95.56%,大学的回收率是91.67%。回收率较高,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1)男女比例状况。男女总的比例是:男性占41.6%,女性占58.4%。

其中大学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45.5%,女性所占的比例54.5%。高中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41.3%,女性所占的比例58.7%;初中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39.3%,女性所占的比例60.7%。小学的性别比例是:男性53人,占样本总数40.2%;女性79人,占59.8%。

(2)各类学校所占比例情况是:小学占20.6%,初中占26.9%,高中占28.8%,大学占25.7%。

(3)地区和民族状况。本次调查涉及乌鲁木齐市七区一县,调查对象中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满族等14个民族。从调查的范围和族别上看,基本能够代表乌鲁木齐市学校中学生对公共危机的认知能力,并反映出学校安全教育的状况。

2.2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分析

(1)学校安全教育的总体认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度很高。如在“你知道安全教育吗?”的问题中,94.53%的学生都知道安全教育,仅有5.47%的学生不知道。具体如图3:

但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又有一定的差别。从调查结果看,小学的安全教育抓的比较好,其次是大学的,初中和高中相对来说稍差一些。具体如下面图4-图7:

在安全意识方面,整体较好。如当被问及“当你看到学校的建筑设施(如:栏杆、体育器材等)损坏并影响他人安全时,你是否报告给老师?”时,有64.88%的学生回答“是”。在“打放学铃,你常采取的方式为”这道题中,64.68%的人选择“能严格遵守上下楼秩序,轻声慢步走下楼梯”,19.31%的学生选择“等同学走完再走”。当被问及“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宾馆或商场),你会特别留意“安全出口”或者“消防器材”的位置吗?”有66.5%的学生选择“会”。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否”“不会”“不知道”。这表明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还要加强。

(2)学校安全教育状况

为了能真实的反映学校安全教育状况,我们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演练情况、安全教育的方式、学校的安全方面的相关预案的宣传等方面设计了七道题目。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虽然在安全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尤其是具体细节工作状况不容乐观。

1)在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方面,有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老师的只占44.3%,没有或不清楚的占到55.7%。在课程设置方面,每周开0节安全教育课的占了40.9%,而每周开1节的占37.9%,每周开2节的仅占11.8%,每周开3-4节的都低于10%。具体到各层次上,小学的要好于初中、高中、大学的。情况如表1和表2:

2)在安全教育的具体开展方面,总体上经常性教育不足。如在对“学校和老师是否经常对你进行健康、安全方面的教育”问题的调查中,经常教育的占43.1%,有时教育占50.4%,没有的占6.5%。在对“你们学校举行过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吗?”经常举行的仅占21.9,而偶尔举行的则占到66.6%。具体的不同层次,小学的安全教育开展的情况远远优于初中、高中和大学。

(3)在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方面,方式、途径比较单一。如在对“你们学校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活动”问题的调查中,课堂中老师教、灾难演习、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都在50%以上,其次是专家讲座和学校信息栏宣传安全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习过的则只占19.12%。不同层次又有不同侧重点,

(4)安全教育不系统,有些环节薄弱。在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教育方面,我们设置了两道题。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如对“你们学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方法)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有”的只占49.9%,而选“没有”和“不知道”的超过50%。在对“你们学校进行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有”的占67.3%,而选“没有”和“不清楚”的占30%多点。

2.3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源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小学生的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自广播、电视上和教师的教育;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的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源相对来说较广些,50%以上的来自广播、电视上,报纸或网络上,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

2.4学校安全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还要不断的加强。如在对“当发生火灾、地震或传染病等时,你知道正确的应对措施吗?”问题的调查中,完全知道的仅占22.07%,知道一些的则占到73.87%,不知道的占4.06%。具体到不同层次,又有不同的表现。3问题与思考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考察了新疆地区乌鲁木齐市学生的总体认知状况、公共危机意识、常用公共危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公共危机知识得来的途径以及学校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等。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乌鲁木齐市学校的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结合调查结果,新疆乌鲁木齐市学校的安全教育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此次调研活动,采取了随机听课,及时反馈指导的方式,深入到了5个乡(镇)、10多所学校,共计听课30多节,召开座谈研讨会10场。教研员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与授课教师做了面对面的评价与指导,大家就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在和谐、融洽的交流、研讨气氛中,畅所欲言,最终达到了共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次调研活动,虽历时短暂,但使我们感受颇深:

一、感受了英语教学工作在基层乡、校较前变化巨大。

变经之一:领导、教师观念的变化。首先,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乡(镇)教育组及所在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美原、流曲、庄里等乡(镇)教育组的领导,自始至终陪同我们参与听课与调研;各学校的校长、主任等领导与我们同听课、同评课、共研讨。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线教师对我们到来的热烈欢迎,特别是一些学校的教师,争着上课,抢着让教研员评课的极大热情,令我们深为感动,用他们的话说:“希望你们常来指导,多提意见,这样的活动我们欢迎。”这种对教学工作的真诚与坦荡,与过去教师那种害怕听课,害怕指出其课堂中的缺失等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上变化说明,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渴望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意识有了鲜明的增强。

二是在调研期间我们发现,所有乡、校都能开足开齐英语课程,师资配备到位,有的学校已配有专职英语教师,所配备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一改过去那种将英语科视为“副课”的观念,这足以说明领导的重视,带来了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新变化。

变化之二:城乡英语教师素质差距在缩小。以前城镇英语教师的素质普遍好于乡村英语教师的素质,大校好于小校,然而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大部分乡村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已不再低于城镇教师的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城镇教师素质,这种令人欣慰的变化,说明全县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已在逐渐提高。

变化之三: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随机听课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案设计科学,大部分教师有一定的挖掘教材与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用语准确,发音标准,书写规范,均能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注重听说训练。同时能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有的教师还能借助现代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学生那娴熟的口语表达和会话能力的展示,使我们看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在感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目前我县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各年级英语教材版本的不统一,影响了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建议各年级的教材版本尽量统一化,为教与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

2、专业英语教师仍较匮乏,英语科任教师中非专业教师居多,农村学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步伐。

3、英语科教学的配套设施设备不足,目前尚无一所小学有专业语音室以辅助英语教学,致使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难以经常开展。

4、师生普遍反映,河北版英语教材起点高,难度大,内容繁,不适合本地学生使用,致使学生学习难,教师的教学难。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1、第一阶段(2006-2008)2006年,岳阳中学成为教育部推进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水平、高质量整体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验校之一,承担子课题“学校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研究任务,提到有效教学的概念。

2、第二阶段(2009-2011)2009年底,师训部门组织了校本研修培训会,岳阳中学派出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并着力组织筹划有效教学研讨活动。有效教学被提上日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课题组制定了“岳阳中学化学高效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实施方案”,于3月27日起开展了这一活动,并持续了两个月之久,这是有效教学实验的一次预演,也为此后的语文有效教学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第三阶段(2012-2013)外出考查准备阶段。2012年5月,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校中层领导到麻岔学校考察,听取麻岔中学领导的经验介绍,教师深入课堂听课学习,进入办公室与任课教师面对面交流经验,回校后举行全校性的大讨论,达成进行课堂有效教学改革的共识。教科室牵头,在期末完成了《岳阳中学课堂有效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探索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的工作思路。

岳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自发性。岳中的教学改革最初是靠内力自然产生的。一部分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课题研究起了助推作用,语文课题《农村民族寄宿制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开展自主学习教学实验,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使语文老师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是外引性。2012年5月后,课改是在学校力量推进下进行的,这时,我们更多地是学习外来经验,有名师教学改革的经验,如魏书生的语文课堂六步教学法,也有学校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杜郎口“三三六”模式,州内有麻岔“三环六步”教学法等。学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训老师,改变观念实施改革。

三是艰巨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它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社会。

四是差异性。岳阳中学学生、教师、班级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地域、学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存在年龄、职称等方面的不同,班级发展也很不平衡,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不应该忽视。

二、岳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经验

岳阳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第一,先学后教的“六步双元”语文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学流程分解成六个步骤:明确目标自学课本分组讨论展示提升当堂检测强化效应。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分为三个环节:自学展示测评,教师的指导也是三个环节:启发激趣点化引导分析反思。有效教学的课堂结构图解如下:

教师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六步双元”语文教学法灵活地运用在教育教学之中。

案例1:2012年11月30日,听了金玉英老师的《陌上桑》,它的教学流程为:提出问题自学课本分组讨论黑板展示总结强化。上述流程再加上当堂测试,就是非常完整的六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时间安排得恰到好处,教师用提问启发激趣,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巧妙点化引导,由于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适时生成,可以看出导与学这两个元素结合得比较好。

案例2:如果说金玉英老师是自觉地按照上述模式进行授课的话,那么下面的例子是不自觉地在遵守这一法则,在实践这一模式。2012年11月28日,听了粟云从老师的《三峡》。他的这堂课在教学流程上有创新,他将文言教学设计成“敢读会读美读品读”四个环节,以读贯穿始终,思路十分清晰,能体现课改精神。

第二,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搭起的手脚架。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现状、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及由这两者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学习困难,来决定教师的重难点、范围、进度。导学案的编写就是根据学生实际,认真研读课文,重视教学思路,设计课堂活动,精心考虑教材的处理,设计供学生使用的文本材料。粟云众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他的导学案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重视了教师的“导”,他设计的“敢读会读美读品读”四个环节就很有创意。教师将“敢”“会”“美”“品”的内涵和方法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就会读古文了,这就是手脚架。如果把学习知识比做构建知识的大厦,学生就是建筑工人,教师把手脚架搭成后,学生自己去砌砖,这自己砌砖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第三,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机制已初步形成。有效,即有效果,主要是以学生学到了什么,会不会学习来判断的,看效率、看投入和产出,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益。为此,总结了一套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包括:

评价工具:岳阳中学考试评价软件、SPSS统计软件、评价量表和问卷。

指标体系: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得出,评价指标由五部分组成:(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方差齐性检验结果;(3)方差分析表;(4)多重比较进行显著性分析;(5)因变量、自变量的关系线图。

基于事实与证据的课堂诊断系统:包括课堂流程分析,随堂检测练习错误原因分析。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教训与建议

1、问题。

(1)导学案编写存在的问题:导学案编得较死,过于强调知识性。语文教学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导学案,导的成分比较少,学习流程过于简单,导学案练习化倾向较为严重,导学案的编写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2)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岳阳中学主要是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组建的,但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长和学科组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存在一定的照搬的倾向,自主创新的东西还不多。

2、建议。

第一,学校领导的重视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学校领导重视才能将老师的合理化的建议变为决策方案,才能形成全校互动的改革活动,才能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附诸实施,只有学校领导参与进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校领导参与进去,才能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第二,教师解放思想,放下袍袱,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老师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件全新的事情,因此畏惧心理比较严重。例如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学进度、教学成绩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等问题困扰着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