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决定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培养学生的命运和发展。笔者学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的,不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导致教学往往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双师”素质、能引领团队建设的专业带头人不足,专业的骨干教师亦比较缺乏,生师比偏高又成为制约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因素。如何根据学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了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家示范校建设,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模型及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建立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突出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三是创新教师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三、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过程

为做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工作,需要分步实施如下几项工作:

1.进行调研,制订方案

首先要调查研究教师专业化现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制定详细执行计划。根据收集的资料,研究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计划和执行方案,建立教师专业化标准。

2.征求意见,逐步完善

其次通过召开教师、企业参与的讨论会,听取教师和企业对项目的意见,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总结了解研究对象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效果,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修订与进一步完善,逐步进行相关文件的制定。

3.建立制度,构建培养途径

再通过建立“教师成长工作室”,制定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组织一列教师培养活动,来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笔者学校教师培养主要包括五种途径:

(1)制定《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学历与职称提升。

(2)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

(3)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

(4)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试行办法》,激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

(5)重新修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专业技能培训及大赛奖励办法》,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等各级别技能大赛。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完善,逐步形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创新“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管理和机制激励,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计划,学校逐步建成了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五个对接”的目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主要成果与成效

1.构建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1)形成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1”是指:突出一个标准――教师专业化标准。“2”是指:把握二项主题――教学专业化和教师培训培养专业化。“5”是指:掌握五种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够胜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形势,所以必须有持续学习能力。

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实现“教育教学界”和“专业技术界”的跨界,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将其转变成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有效。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掌握这种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中职生并非智力低,只是智力类型不同,这一类型的学生身体、动觉智能较高,这注定了他们对一般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较差,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能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一能力可以说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标志性能力。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针对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结合行业和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才能获得不断进步。

(2)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模型。根据对教师五种能力的分析,项目组构建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整体能力结构模型如下图:

通过该模型,不难得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经过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要培养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这是教师成长发展首先要具备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教师向专业化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师实现“跨界”,教师的三种能力在这个阶段都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一个阶段是升华阶段,在教师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与磨炼之后,教师的能力应该要得到升华,不仅会做、会教,而且开始反思、总结、创新。

(3)形成“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了解教师各个阶段的所需,做到培训培养能有的放矢。成长记录包括:教学督导记录、学生测评记录、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科研记录、教学质量量化考核记录。同时建立相对应的激励和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管理人,落实激励的举措,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积极性,保证队伍建设的质量。其中教师考核依据主要是《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人员教学质量考评及津贴发放管理的试行办法》。

2.出台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制度

学校先后出台了《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专业带头人的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评选与奖励五星、四星级教师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使用管理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开展专业教研部间业绩考评奖励的试行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

建成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成长培训工作室”,构建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主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包括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教学设计大赛和说课比赛、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帮助教师等等。

项目组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教程》,该教程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技能提高很快,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易学易懂,实用性更强。广大教师通过教师成长工作室的运作,参加校内外各种培训学习职业教育教学法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培训中找到了“如何教”的答案。

4.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

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项,获奖校外奖励16项,公开184篇,获奖论文175篇,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教学设计与说课奖励60项,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由之前的20.3%提高到26.5%。目前学校已培养专业带头人20名,培养骨干教师35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四年前的54%提高到现在的80.3%,评选出“五星级”教师6人、“四星级”教师24人。专业带头人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及督导、科研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

在构建“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形成“125”教师专业化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参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研究成员先后参与编写了教材《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广西科学出版社)、《职业教育教学法实用教程――教师培训专用》(校本教材);撰写了论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讨》,并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实践和创新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获广西教科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在核心期刊《课程教育研究》上;论文《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及建议》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提升教科研能力,中职名师成长长的必经之路》发表在《广西农机化》上;论文《执着杏坛,乐于奉献――论“中职名师”应具备的特征》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浅谈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与实践》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关于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获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五、影响与评价

1.在校内推广应用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学校从制度建设和完善到实施“双师型工程、名师工程”,开展了“星级教师”评比,采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国内外、校内外进修培训,参与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等多项措施,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教师业绩考核、教科研工作、技能比赛等工作中,学校积极推行“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水平稳步递增,近三年学校在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大赛指导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2013年学校被广西教育厅授予“广西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下表是学校近三年参加各种校外比赛的成果总数汇总,明显呈递增状态。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项目组所起的作用

教学获奖统计 180 340 488 577 989 致力于推动“成长记录―机制励”,为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

2.在广西区内的推广应用

(1)项目成果――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广西区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交流学习的模板。建设期内,成果为广西中医学校、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防城港理工学校、贵港职教中心等近10所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模板。

(2)对校校联合办学的带动作用。在与学校联办的广西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桂林平乐县职业学校推广项目教学法教学,有效推动了联办职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中与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利用我们的教师专业优势,共同交流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体会,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3)对校企合作的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2010~2014年,学校新建校内实训室12个,扩建校内实训室6个,新建校外实训室11个,专业教师为本地企业编写培训教材5种。

3.在广西区外的推广应用

建设期内,湖北宜昌机电工程学校、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专程到笔者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习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六、一点建议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1、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由于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还在发展中,特殊教育教师力量不足,有许多特教教师之前是学习其他专业和从事普教等工作,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在教学期间,靠自己点滴摸索,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学校应该聘请知名特殊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培训,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引专家入校等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学校通过经常性、多样化的培训、学习,使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学校校还努力应该培养“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有效促进了他们个体的专业化成长。

2、开展特教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有压力就有动力。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无动力的现象,学校要给每位教师提出相应的任务,使他们把压力转为动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坚持手语、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功的训练。详细的布置基本功学习内容,统筹安排,将手语、三笔字等学习安排到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学期末进行单项的基本功验收考核或竞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3、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教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均有待提高。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校应该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创造条件,学校给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走出去、走进去。安排有一定特殊教学经验的教师进修,更新专业知识。让教师们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方法与技术,提高特教实践与研究能力,成为特教学科带头人,从而形成一支特教骨干教师队伍。要推进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为特教教师争取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学校为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培训,有计划的培养教学骨干。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带任务学,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内容,达到一人学习多人提高的目的。让教师们在参观学习中放宽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也确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在特教专业领域上立足和发展。

4、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狠抓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和要求,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切实提高我们每位教师能力和水平。加强“常态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课、评课,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加以针对性的总结指导。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组织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优秀教学资料教案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课题研讨会、读书汇报会,承办省、市各类大型教学活动,接待参观、调研等人员,从活动中加强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引导教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使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化发展是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此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发展愿望,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追求。

5.加强教研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1)一是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完成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任务;(2)二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3)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4)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扶持一批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项目;(5)五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6)六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7)七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8)八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高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著作,二是讲座、演讲以及就社会热点参与讨论。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一期 李文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

学术素养缺失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1)学术追求迷失。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学术研究泛化,如研究动机泛化、研究目的泛化、研究内容泛化、研究成果泛化等现象,最终导致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持续性。(2)学术个性缺失。研究者性情浮躁,缺乏对历史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往往就事论事,缺乏批判意识和敢于直言的学术勇气,在理论研究上人云亦云,从论文到专著,成果千千万万,面孔似曾相识,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活力。(3)学术能力不强。研究者更多地依附于“官家”和外国的理论,成为政策的解释者和外国理论的贩卖者,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自身特色、产生依附现象。(4)学术习惯孤傲。研究者习惯于个体研究方式,缺乏学术争鸣意识,缺少学术对话,彼此之间相互排斥甚至歧视,这些清高孤傲的学术习惯消解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之张力,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并削弱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水平。

摘自《职教通讯》2011年第二十三期 胡小桃,雷道金《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概况、问题与原因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由内而外包括三大战略类型:(1)文化战略。文化战略是高职院校特色战略的源泉和灵魂。第一,文化战略的关键就是通过愿景管理凝聚共同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第二,文化战略还在于不断优化组织共享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打造学习型组织。(2)CI战略。CI战略作为特色建设的战略要素之一,帮助学校从理念、行为与视觉上树立个性形象,是高职院校建设外显特色的有力武器。CI战略包括三个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这三大系统对应着高职院校外显特色五大范畴的提升,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克服个性和特色的不足,对高职院校特色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3)整合传播战略。整合传播战略是组合各种传播方法的综合计划,可以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高职院校特色的整合传播先要从内部做起,此外,学校形象的塑造与整合、对外公关也必不可少。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三十四期 李旭《我国高职院校特色构建:内涵阐释与战略组合》

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至少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依据这些趋势可对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简单的判断:(1)从教师职业专业化到教师个体专业化。前者通过“强化分界、提高学历要求、建立自我管理团体”实现;后者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2)从工会主义转向专业主义。“工会主义”是通过专业组织谋求社会对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从而获得专业支持的价值取向;“专业主义”是通过订立科学严格的专业标准,提高“入职”门槛,提升专业化程度。(3)从经验化到技术化再到专业化的过程。从世界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看,一般需经历从“工匠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反思型教师”的过程。(4)从“被动专业化”向“主动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地由个体被动专业化向个体主动专业化过渡的过程,逐步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5)从孤立到合作。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从“孤立文化”、“捆绑文化”向合作文化、自主文化发展的过程,教师通过合作进行专业发展必然代替教师个体的“单干”式发展。(6)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培养专业化。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可以理解为教师通过培养机构及其制度获得资格认证与质量认可的过程。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三期 辛彦怀《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转型期高校组织冲突

社会转型期高校组织冲突的主要表现是:(1)社会转型中行政管理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带来社会权力结构重新配置,引发高校组织的权力结构变化,从而加剧权力关系冲突;(2)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与调整,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势必发生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高校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3)社会转型对社会各组织的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导致社会各组织的职能发生调整,引发了高校组织职能任务间的冲突;(4)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组织管理的变革,管理日益民主化、开放化,引发了高校组织内部管理方式的冲突。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第一期 董泽芳,郝朝晖《社会转型期高校组织冲突及管理》

关于学术职业伦理

学术职业伦理是关于学术职业道德的完整体系,是规范职业化学者学术活动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学术职业伦理从属于职业伦理,是职业伦理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学术职业伦理的本质指它区别于社会伦理和其他职业伦理的根本性质。(1)学术职业伦理的根本属性: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学术职业伦理从属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的根本属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学术职业伦理的根本属性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2)学术职业伦理的内在属性: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首先,学术职业伦理是非制度化的规范;其次,学术职业伦理是使用非强制性手段的规范;再次,学术职业伦理是内化的规范;最后,学术职业伦理是更加强调自律的规范。(3)学术职业伦理的独特属性:一种特殊的责任伦理。职业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马克斯・韦伯指出,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或是信念伦理,或是责任伦理。遵循责任伦理的行为,即必须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学术职业伦理是责任伦理,意味着从业者承担职业角色的好坏需要通过检查其履行职业责任的情况来认定。学术职业伦理又是特殊的责任伦理,其特殊性在于它和高深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术职业伦理既具有大众伦理和职业伦理的一般特征,又显示出学术职业的独有特性,呈现出多样性、专业性和引领性的特征。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公正;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47-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均衡发展、公正教育目标,不仅为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新时期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构建优秀专业化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一、确立公正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

《纲要》在序言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必须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正。

教育现实存在着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这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弱,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多以大中城市为主等等。因此,迫切需要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百姓。

为发挥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和谐教育、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纲要》精神,以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切实体现教育公平,让学生在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上学习、进步、成长,让专业化的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真正做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大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有利于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有利于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有科学的态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聚焦课堂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的形成。

1、促进教师队伍向研究型转变。教师不仅仅传播知识,而且还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更新知识,增强新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需求。因此,教师要主动探究,结合校本教研,编制校本教材,促使教师队伍向研究型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搭建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本校、本地研究组(室),把教师队伍建设成学习型、研究型、学术型的教育核心队伍。

2、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实施教师评价之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即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相应的考核评价、绩效奖励、津贴补助,依据德、能、勤、绩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以引导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为教育发展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3、开展“三层次”教研活动。通过开展“三层次”的教研活动,提升不同层次的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第一层次,是向青年教师的实践层次教研活动,由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校内外学习、交流等,让年轻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后备军和践行者;第二层次,是面向中年教师骨干层次的教研活动。通过中年教师的教研引领示范,向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方向迈进。中年教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他们依据自身的特点,倡导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特长,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第三层次,是面向老教师的重点层次教研活动。鼓励老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将亲身体验提炼成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编辑成册,把所从事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通过论文、反思、专著、论坛等形式传递给其他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骨干力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按照《纲要》要求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12个五年”要求,我校的教育要为全区新一轮的教育大发展发挥好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专业化队伍。

1、进一步完善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首要的是加快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而目前的学校人事制度恰恰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改革。例如,教师聘任制与文件要求“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相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依据校情创新用人制度,对积极专业培训、聘任本职工作的同志继续聘任,对不适应教育岗位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培训后仍不能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应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2、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我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先进区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注重新课标的应试教育部分,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教育上仍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这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相距甚远。为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专业化教师水平,向先进区县靠近。

参考文献:

[1] 彭 茜.三十年来教师专业化的国际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12(2).

[2] 吴宝贵.普通高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与措施[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4(3).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认定制度;职称评聘制度;教师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67-05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学历层次不高、职业教育理论薄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强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所谓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指高职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各种专业的教育组织,通过长期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熟练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完善“双师型”素质,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为依托,积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过程。

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对高职教师的专门要求,高职教师的专业化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高职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同时也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必须接受长期、连续的专业训练,必须具备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

以上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两个方面给出了解释,既指出了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条件要求,也明确了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和方向。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高职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总体水平较低

从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现状来看,高职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专业素养薄弱。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满足招生规模扩大、专业数量激增的需要,先后从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吸收了大批新教师。这些教师入职前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他们普遍缺乏关于如何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尽管也有部分教师是毕业于正规师范类院校,但他们绝大部分接受的只是培养普通教育师资的师范教育,而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训练的则很少,他们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方面普遍不足。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贯彻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等高职教育核心理念时普遍感觉力不从心。

二是专业实践能力缺失。一项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最为欠缺[1]。造成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根本原因是高职教师培养模式的缺陷。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即课堂本位和学科本位,许多高职教师上岗前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他们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职业岗位技能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因而难以熟练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缺失

“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2] 造成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缺失。

1.缺乏明确具体的高职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指国家为宏观规范教师教育发展走向,彰显教师行业的个性,引导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专门用于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多层次的质量规格体系[3]。科学合理的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评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依据和制度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构建和颁布科学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如,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颁布了《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新教师专业标准》、《资深教师专业标准》以及《高级技能教师专业标准》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4]。美国则由四大全国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机构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为候选教师、新教师、优秀教师和杰出教师制定专门的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了当前美国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三位一体的质量认证体系[5]。

然而,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的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尽管在《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制度文件中对教师任职资格有规定,但仅限于学历方面的要求,而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描述却极为笼统。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2.缺乏专门规范的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措施之一在于通过资格认定,提高入行标准,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规范性。”[6] 然而,尽管我国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制定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两个重要文件,但是,在这两个文件中都没有针对高职教师资格的认定作出专门的规定。在具体实践中,高职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方式、程序、发证等都完全按照高等学校的要求进行”,“真正反映高职教育本质要求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7]。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强调了普通高校教师的学术性和探究性,却完全忽略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和技能性,“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如果长期按照一般高等学校的办法来进行,将严重制约高职特色的形成和持续健康的发展。”[8]

3.缺乏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以及相关制度,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只能参照执行与普通高校同样的评定标准。这种照搬照套普通高校职称评定标准的做法,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规律和师资发展要求方面的本质差异,过于偏重对教师学术科研能力的评价,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忽视对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考核,从而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技能、重业绩轻教学”的不良现象,并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起了明显的误导作用。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个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该职业的职前培养的训练水平,这决定着该职业的专业化起点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该职业的职后发展机制,这决定着该职业的专业化发展的成熟程度。”[9]然而,目前我国无论是在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或是职后培训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1.职前培养不合理

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众多的普通高校和数量极少的技术师范学院承担。由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差异,普通高校培养的硕士或博士偏重学术性和基础性,缺乏师范性和技能性,这和高职师资培养的学术性、师范性和专业实践性相统一的专业化素养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尽管技术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更能体现高职师资培养的学术性、师范性、与专业实践性统一的要求,但由于我国目前设立的技术师范学院数量极其有限,全国只有8所技术师范院校,而且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主要限于本科,其办学目标也主要是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师资,技术师范院校在培养专业化高职师资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2.职后培训不科学

从我国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一是缺乏促进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国家关于高职教师接受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时间、方法、考核、待遇、经费来源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缺乏长远、规范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三是缺乏自主、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培训内容完全忽视高职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成长需求。四是缺乏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方式。职后培训主要还是以专题讲座和理论学习为主,而企业轮训、顶岗实习、实地观摩、师徒结对、访问工程师等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培训方式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

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

1.制定科学的高职教师专业标准

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对高职教师的素质要求,高职教师专业化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10] 具有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具有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教育专业的素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长期、连续的专业训练;具有反思能力;实现专业自主。

2.建立严格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第一,明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标准。包括学历要求、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上岗培训、高职院校教师国家资格认证考试、行业专业技术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历等。二是分类标准。对“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除了要有统一的基本标准外,还应该根据一些具体情况制定出细化的分类标准,如基础课教师认定标准、专业课教师认定标准、实训课教师认定标准等。三是等级标准。应根据教师在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等级、实践教学能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等专业水平的差异分别制定初级、中级和高级“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第二,规范“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程序。成立由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代表、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委员会,并按专业大类分成若干认定小组,具体负责“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具体认定程序如下:教师和高职院校按要求组织材料;各高职院校按“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进行初步审查认定;初步审查后报送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查;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委员会按认定标准进行认定;省教育行政部门对通过“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教师按认定级别统一发证;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教学的需要进行聘任。

3.改革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第一,制定独立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职称评审标准是改革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核心问题。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除了在学历学位、任职年限、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常规性要求上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外,在教学水平、论文论著、科研成果、表彰奖励等方面则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特别是要把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组织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和获得发明专利、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成绩、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的成效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第二,增加职称评审过程的技能考核环节。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除了重视对教师的论文著作、课题研究等学术水平进行鉴定评审外,还要组织行业专家对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现场鉴定和考核。

第三,优化职称评审专家的人员类别结构。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评委主要由各高校相关的学科组专家担任。由于评审专家都是同一专业领域的,所以他们对参评教师的专业与学术水平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准确的。但是,由于这些学科组专家大多数都来自综合性、学术性的普通高校,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第一线的情况往往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难以对参评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鉴定和评价。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组的人员类别结构,主要是把相关的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的技术精英和能工巧匠选聘到职称评审专家队伍中来,使评审专家的人员类别结构更加合理。

(二)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高职教师教育体系

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对教师实行动态培养和管理,即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健全高职教师职前培养机制

为确保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实现学术性、师范性和专业实践性统一的要求,要建立一种集学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于一体的高职教师职前培养机制。一方面,在进一步扩大现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规模,全面提升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基础上,要努力创办一些具备培养硕士、博士层次高职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同时,把一些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学术型高校与一些办学条件雄厚的技术师范学院以及职教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组合起来,共同承担高职师资的培养任务。通过整合学术型高校、技术师范学院以及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势,有效地把学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融为一体。

2.完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第一,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高职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相关制度文件,实现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的制度化。第二,构建富有特色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高职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基础,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中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第三,构建“基地培训—企业培训—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实施体系。首先,要大力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高职教师职后培训基地建设。其次,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更多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培训,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大力开展以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校本培训活动。

(三)强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实现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教师的核心素质之一,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全面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能力。

一是强化职业认同,激发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部动力。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11]。对高职教育工作的认可和热爱是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原动力。各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教育,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生命价值,激励教师把其从事的高职教育活动当作一种事业、一种境界加以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感受和体验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从而有效激发高职教师追求专业自主发展的愿望和动机。

二是开展生涯规划,明确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愿景目标。发展总是意味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规划是一种激励人为此奋斗和努力的愿景目标。没有明确的愿景目标,发展大多是缓慢的、无效的、被动的。为此,各高职院校要主动介入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把个人职业生涯愿景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自觉和主动发展。

三是加强自我反思,提高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能力。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高职教师不但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养成主动反思的习惯,更要学会利用教学后记、反思日记、行动研究、案例研讨、观摩讨论等反思方式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楚佳,李志雄,赵小段,等.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23):44-46.

[2]李宏伟.高职教师专业化是高职师资建设的必由之路[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43-44.

[3]折延东.论当代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合理内涵与理想框架[J].教育科学,2010(3):52-57.

[4]陈德云.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标准述要[J].教育科学研究,2010(8):74.

[5]张治国.美国教师专业标准说略[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48-52.

[6][9]徐涵.从制度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21):10-12.

[7][8]方桐清.对高职教师资格认定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48.

[10]吴强.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21):48-49.

[11]李壮成.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原动力[J].教学与管理,2010(9):27-29.

Difficulti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Solving Strategies

HUANG Wei-guo

( Qing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Qingyuan Guangdong 51151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