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思想的公正理念首先是一种社会价值理想和目标。在中国语境中的“公正”源自忧虑“民生”而构想天下为公的社会公正理想。《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指一种为全天下的人谋福利的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的社会。公正的第二层含义是由“各得其分,各得其所,各随其愿”而形成的秩序与和谐的状态,绝不是“平均主义”的意思。公正的第三层含义是指政治原则,是君王的执政理念和为政之要。公正的第四层含义是指一种建立在价值理念、思维模式、信念和信仰基础上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制度安排,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公正的第五层含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儒家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这主要得力于儒家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它的经济思想有密切关系。
二、加强儒家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1.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决定的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精神风貌总体是好的。多数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与学习目标,勤奋学习知识技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或贪图享乐超前消费,或违反纪律打架斗殴,或崇尚低俗文化追求低级趣味;也有个别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严重滑坡,直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案、云南大学马加爵锤杀同学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等震惊全国,社会影响极坏。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十分复杂的,但与多年来儒家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以来,特别是“”期间,我们不加区分地将儒家文化作为糟粕去肆意批判,连同其精华部分也通通抛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当前在职业院校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教育教学任务。
2.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服务经济的直接性、产业关联的密切性,以及解决就业的民生性等特点;职业教育突出能力本位和综合素质提升,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包括交流表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迁移转换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提高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缺少的并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而是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合作共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证明,这些关键能力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解决不了的,有必要引入儒家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3.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多内容,与儒家文化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职业院校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儒家文化教育。
三、加强儒家文化教育的举措
1.实现儒家文化的“四进”“四进”是指进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新课程体系构建,将儒家文化教育的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独立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相应的通俗教材(校本教材),作为学生通识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核记一定的学分。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也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选学《十三经》中的某一部分经典原著。
2.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职业院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忠孝教育、礼仪教育、嘉言懿行活动等,落实儒家文化教育内容;也可通过建设儒家名人名言路、儒家名人文化墙、儒家文化长廊、儒家名人雕塑等载体,进行儒家文化的熏陶;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团、板报、漫画、主题班会宣传儒家文化,以及举办儒家文化讲座、诗歌朗诵会、相声小品、文艺演出比赛等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3.建立“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要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大胆创新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育人新机制。学校除落实相应的儒家文化教育内容外,应将文明礼仪列入学生的操行考核中;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家庭美德的教育;企业可开展文明职工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标兵;社区也可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好儿媳、好邻居、明星之家等活动,弘扬儒家文化。
4.广泛开展儒家文化研究学校要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智力优势,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儒家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也可以成立儒家文化学会、协会、研究会、研究所等学术组织和机构,配备一定的专兼职研究人员,落实足够的研究经费,开展儒家文化的专题和专项研究。
5.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优秀影视作品、书籍、报刊、数字媒体、公益广告等文化产品,宣传和弘扬儒家文化;依法开展打假活动,保护诚实合法经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持反腐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立法,鼓励年轻人常回家看看、把父母接到身边等一些列活动,都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以利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
一、日常教育,构建师生的弘儒之礼
班主任少不了和学生接触,更少不了对学生言行的敦促。但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逆反心理重,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如何把握分寸、掌握好度呢?这是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生受教育的等级束缚,让下层人民的子女也享受了受教育的权利。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也应该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用统一的尺度对待学生,不能歧视差生而只重视优生,要尊重每个学生,给予他们以尊严。孔子的诲人不倦更是为后代的教师树立了一根标杆。无论怎样叛逆的孩子,如果感知到你不倦的教诲,你真诚的态度,他们也会报你以坦诚和听话。孔子的因材施教更给了我启迪,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育。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儒家教育的理念启迪了我,让我处好了师生之道,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
二、品读延伸,渗透处事的弘儒之道
一、儒家文化的回顾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吏,孔子将其发展为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从诸子百家的时代到儒、释、道并行的时代,与各种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中曾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在动荡时代,儒家文化也曾衰落过,但是进入和平年代的时候,儒家文化又会回归社会的主流文化地位。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在人类的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近代中国遭遇列强的侵略,任人宰割,人们对儒家文化产生巨大的怀疑,在时也一度将其推到风口浪尖,这与历史上动荡时期对于儒家文化的质疑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动荡时期,儒家文化常常被冠以恶名,常常被打压,这样的过激做法是不可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需要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不能丢弃,要发扬光大,经典往往是经过历史的检验留下来的。儒家文化是一种独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有自己的独特生成环境,当然就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而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全球一体化形成,传统文化中一些具有时代性、地域特色的东西需要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
二、儒家文化的复兴
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兴,要依赖于中国的崛起,要依赖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只有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儒家文化的复兴对于世人、社会以及世界来说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人是文化的主体,人本身是文化的集合,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的发展,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发展。儒家文化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儒家文化对于自我修养有一系列的准则和目标,仁、义、礼、智、信和孝、悌、恭、俭、让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我们应很好地吸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并结合当前的实际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就像总书记提到的“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同样也是儒家道德精神的要求与追求。儒家文化同样是民族凝聚力的保障,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很长时间处在大一统的时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家文化的积极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与文化复兴,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儒家文化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人文底蕴,其不仅有以人为核心的道德准则,还有对于社会发展的合理构想。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强调个人的修养,追求德性与人性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社会和谐。而高于这个层面的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乾为父,坤为母,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
儒家文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必然会被推向世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仅要有经济层面的往来,加强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力量,有时是经济力量所不能代替的,有时甚至会超过经济力量。正像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对于儒家文化的展望所说的那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儒家文化正处于复兴期,世界各地不断建设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 通俗情节剧中的儒家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与公司伦理 浅谈儒家文化的教育意义及思想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浅谈儒家文化与齐鲁民风 祭孔:儒家文化的时代印记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的思想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根在乡村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文化的复兴 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 儒家文化里的和谐思想 论家庭伦理剧中的矛盾冲突 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儒家文化的熏陶 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对构建生涯规划体系的启示 浅谈儒家文化对当代人际交往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比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浅谈家庭伦理剧中的儒家文化 浅谈家庭伦理剧中的儒家文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主要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家庭伦理剧中,儒家文化更是处处可见。家庭、仁义、和谐贯穿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本文将从家庭伦理剧的界定、儒家文化的展现、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归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家庭伦理剧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以及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发展趋势。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儒家文化;家园;和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73-02
一、家庭伦理剧的界定
《中国家庭伦理剧矛盾冲突类型研究》一文中指出,“家庭伦理剧就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题材的通俗剧。这类题材的通俗剧往往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将家中发生的事件,如爱情、婚姻、婚外恋、多角恋、、家庭解体、妇女独立、老人和儿童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搬上屏幕,引起人们思考,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1]”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种伦理文化,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架构,以血缘关系为依托,指引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及感悟,是影视作品创作的良好素材。
二、儒家文化的展现
由于儒家文化在我国正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以家庭为主的家庭伦理剧中,必然离不开对儒家文化的探索与展示,儒家文化充分地渗透在家庭伦理剧的每一个方面。
(一)“家”的概念与孝道的展现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心中,因而在自身的行为约束与道德准则上,往往按照儒家的礼仪规范要求自身。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血缘的尊重与对孝道的崇尚。
家庭这个概念是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2]。家庭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血缘构筑。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将“家”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家庭不再单单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等,更是指一切关系的总和,可以指相关的无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指相关的家族。而家庭伦理剧中展示的正是这种被放大了的“家”。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讲述的是一个即将拆迁的大家庭的故事,这个家中的许多人物并没有血缘关系,但相互之间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男主人公尤曙光与妻子赵迎春离异,娶了女主人公李婉华,李婉华的女儿豆豆与尤曙光的女儿尤优成为了无血缘关系的姐妹。赵迎春嫁给了王大冲,而尤优嫁给了王大冲的儿子王浩,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部4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虽然剧情跌宕起伏,但始终离不开这个家庭。而这种对家庭的热衷,正是源于中国人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对家的依赖。
此外,对家庭重视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孝道的宣扬。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为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此可见,儒家传统文化中对孝道极为重视,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好好侍奉父母。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如《丑娘》《双面胶》等违背孝道的电视剧,但人们更希望电视剧中展现出一幅父慈子孝的场面。《好大一个家》中,尤曙光虽然与妻子赵迎春离异,但并未隔断自己与岳母一家的关系,仍将岳母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这样的温馨场面正符合了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要求。
(二)以“仁”为主的道德理念
儒家文化以孔子所提倡的“仁”为核心,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在孔子眼中,“仁”为万事之本,安身立命之所。而对于仁的理解自古有所不同,简单来说,仁就是人与人的相互友爱、帮助,对待他人的温和宽容以及兼济天下的情怀。这种温和的态度以及万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是与西方的斗争哲学全然不同的,因此也构成了我国以及亚洲许多国家的特有道德准则,而这种准则,更是贯穿电视剧的核心思想。
当下的家庭伦理剧虽然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而发生改变,加入了许多矛盾丛生的场面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在观众眼中,电视剧中最为核心的主题思想必须是“仁”的展现,人与人之间爱的力量与人性的善良。电视剧《好大一个家》中,充满了戏剧性,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女主人公李婉华。当尤曙光与李婉华结婚,开始过幸福生活时,前妻赵迎春突然醒来,这给了一家人不小地打击。一方面,家人欢喜赵迎春的康复,另一方面,家人也不知如何解释她被离婚的现实。在这样情况之下,尤曙光夫妇为了照顾病人,甘愿合伙为赵迎春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这样的友爱与情怀,正是对传统儒家思想良好地继承,也正是孔子眼中“仁”的真正体现。
此外,“仁”的思想也表现在“君轻民重”的“民本”思想上。《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曾写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儒家文化中,一直看重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作为反应普通人生活的家庭伦理剧,更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反映人民的生活上。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着力于反映普通人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如《老大的幸福》《幸福来敲门》等。电视剧《好大一个家》中,涉及的是比较敏感的拆迁话题,同样是拆迁,这部电视剧不同于《蜗居》等电视剧的着眼点,拆迁的老板不再是趾高气昂的富人形象,而是尽量满足大众需求的服务者,拆迁过程也完全按照法律规定,当群众堵在公司门前时,老板没有采取暴力手段,而是按照群众要求进行协调。这样,给人们展示了一幅重视民生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对底层人民的尊重。
(三)讲信修睦的和谐观念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曾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这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社会,人人无私利,以诚相待。
在一段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中,为了吸引观众,制造了许多不符合社会伦常的情节。如《婆婆遇上妈》中,婆婆因不喜欢儿媳妇而为儿子找小三;《家产》中,兄弟姐妹为了争夺家产打得不可开交,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趣味的提高,电视剧开始追求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好大一个家》中,虽然起初也是矛盾重重,但这些矛盾都是合情合理的或者是无意之中制造的误会。唐一品与王大冲为了争得李婉华的芳心,采取了许多手段,但都不违背人情常理。赵迎春在得知自己误会尤曙光与李婉华后,立刻醒悟。整部电视剧充斥着善意的无奈与理解。又如电视剧《幸福来敲门》中,全局可以说没有一个反面角色。当人们看了太多的争斗之后,只有这种和睦的大团圆生活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让人们重新回到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
三、家庭伦理剧的归宿
从《渴望》开始,我国家庭伦理剧经过了多番的变化。大量的矛盾冲突短时期内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但长此以往,此类作品将很难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需求。鉴于此,当下的家庭伦理剧创作已逐渐转向对家庭的回归与传统的认可。
(一)回归家园
家庭价值被削弱和忽视,“人类中心论”大肆宣扬,但这种“人类中心论”又导致人类对自然界无情的征服和掠夺,造成了人类的生存与思想的危机[3]。创作者们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对家庭的回归,并非要求家庭伦理剧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而是将个体放在家庭中,赋予个体更合理的位置。
作为影视艺术的研究者,可以看出,虽然在电视剧中,创作人员都是尽力展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剧情。但是,创作者们还是不自觉地给观众一种圆满的感觉。当下,家庭伦理剧如此火爆,不得不说与创作者善意的倾向有很大关系。任何人,都希望给观众营造一个温馨的叙事环境,都希望继承传统的文化价值,因此,和缓的故事与平淡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当下电视剧中最不可缺少的。
(二)情感价值的矫正
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家庭的迷茫与困惑,近年来,家庭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快节奏的城市当中,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对大家庭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化。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期望在电视剧中看到孝顺长辈,恭简礼让的美好画面,去填补现实中情感的缺失。电视剧创作者们也关注到这一需求,缓和冲突、构建和谐情感,着力展现良好的家庭相处模式。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品在展现时,注重了“度”的把握,既可以娱乐大众,又宣扬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让观众在耳融目染中受到教育。这样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叙事技巧,无需特别的与众不同,平淡中完成了情感的表达,传递了美好的思想,实现了文艺作品的真正意义。
(三)由冲突走向和谐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无法摆脱圆满性的艺术要求,在有限的情节之中,在一定的压抑之后,一定要得到一种圆满性的释放[4]。近几年的家庭伦理剧虽然将各种矛盾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最后总是给人们一个更容易接受的结局。《金婚》中如此复杂的生活,几乎年年发生意向不到的事情,但最终还是以老两口牵手离开作结;《好大一个家》中,关系错综复杂,但就是这样复杂的关系,最后也给了观众一个传统的大团圆。八方街的老邻居们重新回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最后,年三十的团圆饭上,连唐一品都放弃了昂贵的别墅,回到群众中来。这样的和谐温馨场面,正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符合了观众对电视艺术的要求。
四、小 结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其实,还有其它的途径――那就是从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思想中去寻找。因为这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凝聚着太多我们祖先对人类心理健康思考的辛勤与智慧的汗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许多积极的成分,都可以成为预防和医治现代人心理疾患的良药。
1、仁者爱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心理学把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看成是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并且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在现代市场化、商业化社会中,个人身心失衡失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膜、疏离。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对医治这种现代冷漠病不能不说是一剂良方。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尊老爱幼,“仁”从孝悌开始,儒家的“仁爱”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申出来的,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而亲情之爱又孕育了对他人的爱心,爱人就是爱亲之心的外展与扩充,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要把别人视同自己的亲人一样来爱护。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儒家“仁者爱人”的精义,这是反映孔子伟大人格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其中推己及人的人性光辉照耀着华夏大地。它体现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以宽广的胸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然,要辨证的看待这个“仁爱”,儒家讲仁爱并不赞同无差别、无原则的爱一切人,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的标准即礼。爱人是对人性和人的生命的价值的积极肯定,而不是对其消极内容的容忍。爱人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追求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2、中庸之道: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平衡思想。它包含着保持内心世界动态平衡的深刻内涵,何谓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在心理平衡问题上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在阴阳两极上不至于有所偏倚,或过或不及。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这里的“时中”,按朱熹的解释即为“能随时以处中也”,意思是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控制调节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使内心居于平和状态;而小人则不然,对外界刺激表现出过激的反应。正是因为这种中庸平和的心态,孔子生当乱世,不管遭遇如何变化,始终心理平衡,“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中庸”,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适度”。这是明智之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中庸之道”对于调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规范道德行为,争取人生成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都知道,适度的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过了就是自负,不及就是自卑;对待挫折,适度的痛苦是进步的动力,过于痛苦就会丧失意志难以自拔,而毫无痛苦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说要在事业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保持“中”的心态,积极求生存,努力求发展。
3、淡泊明志:人生不为名利所累
欲望是人生命活动的自然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而对物欲的过度追求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也是心理上不健康的表现。因此正确引导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有助于化解心理冲突,使人的心理能量得到有效释放。对此儒家文化中有我们可借鉴的财产。
儒家文化认为:“仁”是每个人都有的善良本性,追求仁义道德的人,他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快乐。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他求道的迫切和重视。孔子把信仰表现在行为上,把操守表现在实践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而这恐怕是当代人最缺乏的品格。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孔子勉励人要注重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不要在意物质生活的粗劣。君子可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穿着破袍子,和穿着貉袍的人站在一起,心中一点也不觉得丢脸。他们都是“志于道”的人,所以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极具借鉴价值。如果现代人追求财富的欲望能从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中有所节制的话,这个社会会更加和谐与健康。
4、躬自厚而薄贵于人:修身正己,塑造健康的心理人格
从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来看,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能正确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往往是产生烦恼、孤独、焦虑等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儒家强调修身养性,他认为人要悦纳自己但更要宽容别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他人不可求全责备,对自身却要严格要求,这样的话就可以远离怨恨。儒家的修行虽不注重个性的培养,但是却强调个人奋斗的非凡意义。由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既能问心无愧,又能规避怨恨。
正确的认识自我是形成健康心理人格的前提。孔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明,然后能明人。然后,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再者,当别人不了解我的才干,以致我怀才不遇,但我仍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因此而怨叹时运不济,这种心态无疑正是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表征。这样以积极的心理战胜消极的心理,以正性情绪代替负性情绪,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理人格,保持身心健康。
5、结 语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中,积淀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和行为习惯。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定势,常常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当然,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儒家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披沙拣金,让我们汲取儒家文化人生哲学中的心理健康智慧,善待自己,安抚心灵。
参考文献:
[1]常桦,左手孔子右手老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